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如何正视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技史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何丙郁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2期93-97,共5页
认为李约瑟博士对中国人民的伟大贡献在于他使中国科学技术史开始获得世界学术界的公认;他的里程碑式的巨著离不开中国政府与海内外华人精神上与金钱上长期的大力支持,同样也离不开众多华裔学者的合作与帮助。
关键词 李约瑟 中国 科学技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晓沧:科学诗、李约瑟及其他 被引量:1
2
作者 刘钝 莫弗特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37-550,共14页
郑晓沧是中国近代学贯中西的教育家,他的诗作清和拙朴一如其人。文章略述其生平,并着重介绍他诵咏科学的诗篇以及同英伦和李约瑟博士的关系。
关键词 郑晓沧 李约瑟 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约瑟的思想和精神遗产
3
作者 梅建军 《科学文化评论》 2023年第6期5-11,共7页
1943—1946年李约瑟的中国之行意义重大,自此之后他的研究兴趣发生了根本转移,实现了由生物化学家向中国科技史家的蜕变,奠定了李约瑟后半生著述事业的基础及其精神内涵。围绕李约瑟的战时在华活动,探讨其思想和精神遗产的内涵和意义。
关键词 李约瑟 中英科学合作馆 科学外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越语言的障碍 从SCC的汉字排版问题看李约瑟的解决之道
4
作者 王晓 莫弗特 《科学文化评论》 2018年第1期5-20,共16页
在《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以下简称SCC)第一卷出版之前,李约瑟必须要解决中英文混合排版的技术问题。他通过科学合理的版式设计为SCC规划了一种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的解决方案。但此后的过程并不一帆风... 在《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以下简称SCC)第一卷出版之前,李约瑟必须要解决中英文混合排版的技术问题。他通过科学合理的版式设计为SCC规划了一种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的解决方案。但此后的过程并不一帆风顺。当汉字铅字的来源出现问题以后,李约瑟以其执着而又不失灵活的处事方式,最终赢得了多方的支持,帮助剑桥大学出版社购置了全套的汉字铅字,才算是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李约瑟在其中所做的很多工作已经超出了一个作者应负的责任,但他甘居幕后,所以这段往事长期以来并不为人所知。在我们今天看来,如何跨越中西方科学文化交流中语言的障碍,李约瑟的经验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约瑟 SCC 出版史 汉字铅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写作系统探幽
5
作者 王晓 莫弗特 王孝俊 《科学文化评论》 2022年第3期16-37,共22页
李约瑟在编写《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简称SCC)的过程中,建立起了一套颇具特色的写作系统。这套系统从1948年李约瑟返回剑桥开始建立,到1995年他去世为止,在跨越半个多世纪的SCC出版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 李约瑟在编写《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简称SCC)的过程中,建立起了一套颇具特色的写作系统。这套系统从1948年李约瑟返回剑桥开始建立,到1995年他去世为止,在跨越半个多世纪的SCC出版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分析李约瑟SCC写作系统建立的原因,介绍其构成、操作流程,以及发挥的作用和带来的问题,并将SCC与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进行对比,指出李约瑟的方法对中国科学技术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对个人的学术研究与写作方法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 写作系统 索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冶金考古研究五十年:回顾与展望
6
作者 陈建立 梅建军 +1 位作者 潜伟 刘海峰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7-257,共11页
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冶金考古进入大发展时期.多学科学者纷纷参与中国冶金考古研究,在冶铜术起源与青铜冶铸体系形成、钢铁技术形成与发展、金银铅锡锌等有色金属冶炼技术、古代金属流通与国家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在田... 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冶金考古进入大发展时期.多学科学者纷纷参与中国冶金考古研究,在冶铜术起源与青铜冶铸体系形成、钢铁技术形成与发展、金银铅锡锌等有色金属冶炼技术、古代金属流通与国家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在田野冶金考古与信息采集标准规范、古代金属材质与工艺及其流通研究关键技术、古代冶金与文明和国家起源发展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仍具有极大空间,有待于今后开展更多的冶金考古理论与方法、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本文对1974年以来的重大成果进行简要回顾与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考古 青铜冶铸技术体系 钢铁技术体系 冶金与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骟马文化铜器的科学分析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陈坤龙 王璐 +3 位作者 梅建军 王颖琛 陈建立 王辉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0-115,共6页
骟马文化的发现填补了河西走廊西部在四坝文化之后晚期青铜时代的空缺,也为探讨四坝文化的流向提供了重要线索。本文首次对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的骟马文化铜器进行了科学分析,结果表明其材质以红铜为主,也有少量锡青铜、铅青铜和砷青铜... 骟马文化的发现填补了河西走廊西部在四坝文化之后晚期青铜时代的空缺,也为探讨四坝文化的流向提供了重要线索。本文首次对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的骟马文化铜器进行了科学分析,结果表明其材质以红铜为主,也有少量锡青铜、铅青铜和砷青铜。火烧沟骟马文化的铜器合金化程度较低,含有较多杂质元素,延续了该遗址四坝文化时期的铜器技术特点,但与同时期的河西走廊东部、洮河流域及青海东部等地相比,却显示了不同的技术发展趋势。河西走廊受本土早期铜器技术的影响较大,而洮河流域则更多地体现与中原铜器技术体系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火烧沟遗址 骟马文化 铜器技术 区域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研究《道藏》炼丹术文献的回顾与反省 被引量:2
8
作者 何丙郁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7-104,共8页
《道藏》中包含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科技的文献资料。何丙郁先生自1958年协助李约瑟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开始,就对《道藏》中的炼丹术文献进行深入研究,涉及炼丹理论、炼丹仪器、金丹毒、炼丹水法、炼丹著作的考订等,且历经多年,颇有... 《道藏》中包含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科技的文献资料。何丙郁先生自1958年协助李约瑟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开始,就对《道藏》中的炼丹术文献进行深入研究,涉及炼丹理论、炼丹仪器、金丹毒、炼丹水法、炼丹著作的考订等,且历经多年,颇有心得。何教授回顾了他研究《道藏》炼丹术文献的历程,介绍了正在撰写的英文新著《〈道藏〉探索》(Explorations in Dao-ism)的主要内容,内容包括《道藏》炼丹术著作的年代鉴定、校雠和辑存以及炼丹术语的解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藏》 炼丹术 文献资料 中国 古代科技 化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析中国传统植物学知识 被引量:3
9
作者 梅泰理 杨云峰 《风景园林》 2010年第1期98-108,共11页
约瑟夫·尼达姆[李约瑟](Joseph Needham,i900-1995)曾在《中国科学与文明史》(Scienceand Cfvflisationin China)第6卷第1期发表了对中国植物学的专项研究。由此,读者可以了解到:在中国古代医学和园艺学领域中,与植物相关... 约瑟夫·尼达姆[李约瑟](Joseph Needham,i900-1995)曾在《中国科学与文明史》(Scienceand Cfvflisationin China)第6卷第1期发表了对中国植物学的专项研究。由此,读者可以了解到:在中国古代医学和园艺学领域中,与植物相关的专业文献的重要’性。可是在1878年,日本长崎医学院的化学和自然科学荷兰教授A.O.C.Geert妒对此已有初步研究,并写进了他的著作《日本和中国自然界的产物》的序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学 中国 知识 传统 自然科学 专业文献 医学院 李约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始皇陵出土青铜水禽的铸造工艺及其文化联系 被引量:4
10
作者 邵安定 《美术大观》 2023年第1期58-69,共12页
本文揭示了秦始皇帝陵园K0007号祭祀坑出土的一组彩绘青铜水禽的铸造工艺特征。这组青铜水禽于2001—2003年被发掘出土,共计46件,包括20件鸿雁、20件天鹅和6件仙鹤,不仅是实体大小,而且造型生动、典雅而多样,不少水禽表面仍可见黑、白... 本文揭示了秦始皇帝陵园K0007号祭祀坑出土的一组彩绘青铜水禽的铸造工艺特征。这组青铜水禽于2001—2003年被发掘出土,共计46件,包括20件鸿雁、20件天鹅和6件仙鹤,不仅是实体大小,而且造型生动、典雅而多样,不少水禽表面仍可见黑、白两色的彩绘残余。科学检测揭示出一系列前所未见的工艺特征,包括颈部铜隔档、芯骨、芯撑、空腔铸造和补缀铜片等,表明这组水禽很可能是采用失蜡工艺铸造成型的。这一发现意义重大,为战国至秦代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联系提供了新的实物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始皇帝陵园 青铜水禽 失蜡工艺 中西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约瑟1964中国行对钱塘江的考察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海静 吴蕙仪 韩曾萃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1-87,共7页
文章首次以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收藏的李约瑟笔记为研究内容,考察李约瑟1964年中国行的背景、目的,就笔记中有关钱塘江涌潮和海塘的内容进行解读,结合SCC相关内容,探讨笔记内容与SCC的关系,以期为李约瑟研究、SCC研究及钱塘江研究提供... 文章首次以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收藏的李约瑟笔记为研究内容,考察李约瑟1964年中国行的背景、目的,就笔记中有关钱塘江涌潮和海塘的内容进行解读,结合SCC相关内容,探讨笔记内容与SCC的关系,以期为李约瑟研究、SCC研究及钱塘江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约瑟笔记 SCC 钱塘江
原文传递
清初中西科学交流的一个非宫廷视角--法国耶稣会传教士殷弘绪的行迹与学术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蕙仪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4-126,共13页
清初法国耶稣会传教士殷弘绪在华四十年,其撰著数量和涉猎范围均为清代在华耶稣会传教士翘楚,在科学史领域地位尤其重要,但其一生未在宫廷服务,未与中欧学术机构建立联系,并始终立足民间,奉行自下而上的传教策略。殷弘绪生平分为里昂时... 清初法国耶稣会传教士殷弘绪在华四十年,其撰著数量和涉猎范围均为清代在华耶稣会传教士翘楚,在科学史领域地位尤其重要,但其一生未在宫廷服务,未与中欧学术机构建立联系,并始终立足民间,奉行自下而上的传教策略。殷弘绪生平分为里昂时期(1683-1699年)、福建-江西时期(1700-1719年)、北京时期(1720-1741年)。其一生有关中国的西文著述分为服务宗教的传教学术和为法国工商业利益服务的世俗科学,前者包括与教会内外对手论战、对中国社会习俗和信仰的考察,后者包括对中国植物、手工业、医学知识的考察和介绍。在殷弘绪的在华生涯中,传教士身份始终压倒学者身份占据主导,学术有时服务于传教,但并非传教的手段。相反,其学术成就则主要在于利用传教士身份提供的条件,对中国本土知识进行记录和翻译。其利用的学术资源和关注的学术话题均有一定非宫廷色彩,这一典型案例为我们展示了宫廷以外的传教士学术研究,从而不仅丰富了中西交流史的叙事,也为理解中国民间的知识流动状况提供更多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弘绪 清初中西科学交流 传教士学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从另一观点探讨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何丙郁 《大自然探索》 1991年第1期27-32,共6页
1.前言有一次,我在杭州游览西湖,在“花港观鱼”的名胜欣赏观看鲤鱼,有大有小,各种颜色,在水里游弋。我站在观众多的地点看了一会后,跑去池边另外一个角落,却见到一尾刚才没有发觉到的大黑鲤。这说明有些时候,从另外一个观点,也许可以... 1.前言有一次,我在杭州游览西湖,在“花港观鱼”的名胜欣赏观看鲤鱼,有大有小,各种颜色,在水里游弋。我站在观众多的地点看了一会后,跑去池边另外一个角落,却见到一尾刚才没有发觉到的大黑鲤。这说明有些时候,从另外一个观点,也许可以看到从一般人士所站立的地方看不到的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史 传统科技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C总索引问题初探
14
作者 王晓 莫弗特 《科学文化评论》 2018年第5期5-19,共15页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以下简称SCC)计划在最后一卷中出版一个总索引,包括参考书目、人物传略和专业术语索引,后来由于SCC不断扩充,至今都没有出齐,所以总索引的出版也尚未实现。依据现存档案资...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以下简称SCC)计划在最后一卷中出版一个总索引,包括参考书目、人物传略和专业术语索引,后来由于SCC不断扩充,至今都没有出齐,所以总索引的出版也尚未实现。依据现存档案资料,从索引的基本作用出发,具体分析了索引问题的起因、总体规划、准备工作和落实情况,认为对于SCC这样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总索引仍然具有一定的出版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约瑟 SCC 索引 出版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盗掘文物的学术伦理问题评析
15
作者 郑蓉妮 梅建军 潜伟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9-124,128,共6页
研究盗掘或来历不明文物的现象在学界由来已久。但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这一研究行为的正当性在欧美国家日益受到质疑、并成为广泛争议的问题。在赞成对盗掘文物开展学术研究的学者看来,对盗掘文物进行研究能获得某些历史信息,从而增加... 研究盗掘或来历不明文物的现象在学界由来已久。但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这一研究行为的正当性在欧美国家日益受到质疑、并成为广泛争议的问题。在赞成对盗掘文物开展学术研究的学者看来,对盗掘文物进行研究能获得某些历史信息,从而增加人类的知识;而反对者则认为,这类文物由于失去了考古背景,其研究价值大打折扣,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行为间接地鼓励了盗掘和文物非法贸易,从而加剧了对古代文化遗址的破坏。本文将简述欧美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和论辩,并介绍美洲考古学会制定的相关伦理准则,最后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几点思考,以期引起更多学界同仁对研究盗掘文物所涉及的学术伦理问题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遗址 盗掘文物 学术伦理
原文传递
随州羊子山M4出土噩国青铜器的检测分析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5
16
作者 郁永彬 黄建勋 +3 位作者 包洪波 梅建军 陈坤龙 陈建立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76-86,共11页
羊子山墓地位于湖北省随州市西20公里处的安居镇。自1975年以来,这里先后发现过三座西周墓葬,出土有多件“噩侯”铭文铜器。1975年,安居羊子山出土鼎、簋、尊、爵4件西周早期铜器,
关键词 青铜器 随州市 检测分析 出土 1975年 西周早期 湖北省
原文传递
17、18世纪之交欧洲在华传教士汉语知识的传承与流变——基于梵蒂冈图书馆一份手稿的个案探讨 被引量:4
17
作者 吴蕙仪 《国际汉学》 CSSCI 2017年第4期94-109,共16页
作为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传教士的汉语学习经验一向广受关注。本文旨在通过梵蒂冈图书馆所藏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傅圣泽(Jean-Fran?ois Foucquet,1665—1741)入华之初居留福建期间的一卷私人笔记(编号为Borgia Latino 523),探... 作为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传教士的汉语学习经验一向广受关注。本文旨在通过梵蒂冈图书馆所藏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傅圣泽(Jean-Fran?ois Foucquet,1665—1741)入华之初居留福建期间的一卷私人笔记(编号为Borgia Latino 523),探讨这一代天主教传教士在华学习汉语的经历。通过对傅圣泽手抄的语法书、词汇表、会话教材和汉文书单的微观分析,对比同一文本不同版本的源流,并结合其本人及同时代传教士的相关史料,试图还原傅圣泽个人汉语学习的动态过程,并由此探讨传教士汉语知识的传承和流变机制,同时对比早期传教士,分析这一时期传教士基本汉学知识结构的特点与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圣泽 万济国 耶稣会传教士 汉语学习
原文传递
泰西与远东之外:在华耶稣会士学术中的印度、美洲与中亚
18
作者 吴蕙仪 《全球史评论》 CSSCI 2018年第2期69-99,310-311,共32页
对在华耶稣会学术贡献的研究,通常都是在中西交流史的二元框架中进行。然而这些文献中,超越'远东'与'泰西'之外的印度、东南亚、中东、中亚、非洲、美洲亦时常出现。本文通过对传教士履历的系统梳理,指出这些地区是所... 对在华耶稣会学术贡献的研究,通常都是在中西交流史的二元框架中进行。然而这些文献中,超越'远东'与'泰西'之外的印度、东南亚、中东、中亚、非洲、美洲亦时常出现。本文通过对传教士履历的系统梳理,指出这些地区是所有传教士赴华途中的必经之路,而他们在这些地区的旅途见闻、所获知识,以及欧洲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殖民商贸利益,亦在很大程度上形塑了在华传教士的学术兴趣及其对中国知识的判断标准。此外,在华传教士所翻译的汉满文文献中,还包括大量有关中国边疆和邻国的史地和博物学知识。在华耶稣会的学术活动应当放在一个包括近代早期天主教海外传教事业、欧洲殖民和贸易扩张、清朝边疆政策和对外关系的多元空间框架中加以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学 宋君荣 耶稣会士 《异域录》 图理琛使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