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控胶囊内镜在上消化道疾病筛查中的应用及选择意向调查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王雯舒 牟方宏 +4 位作者 安迪 李琳 王鲁燕 李方 朱元民 《中国内镜杂志》 2022年第12期74-79,共6页
目的通过收集该院接受磁控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的资料,获得磁控胶囊内镜在上消化道肿瘤及癌前疾病中的检出率,研究磁控胶囊内镜在上消化道疾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同时分析选择磁控胶囊内镜检查患者的人群特点和选择原因,为该检查进一步推... 目的通过收集该院接受磁控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的资料,获得磁控胶囊内镜在上消化道肿瘤及癌前疾病中的检出率,研究磁控胶囊内镜在上消化道疾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同时分析选择磁控胶囊内镜检查患者的人群特点和选择原因,为该检查进一步推广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2021年12月该院接受磁控胶囊内镜患者的信息,在检出疑似上消化道肿瘤患者中进一步经胃镜下活检病理证实,同时完善“磁控胶囊内镜检查选择意向调查表”,收集选择胶囊内镜检查人群的基本信息,应用SPSS 25.0软件统计并分析数据。结果磁控胶囊内镜检查上消化道肿瘤检出率为2.04%(1/49)。癌前病变中,萎缩性胃炎检出率为10.20%(5/49),胃溃疡检出率为4.08%(2/49),胃息肉检出率为8.16%(4/49)。患者选择磁控胶囊内镜检查的原因集中在:害怕胃镜检查(34.69%,17/49),一项检查可以实现胃及肠道检查(34.69%,17/49),体检没有必要做胃镜那样痛苦的检查(36.73%,18/49)等。结论磁控胶囊内镜在畏惧胃镜检查、现有疾病或其他条件无法实现胃镜检查的患者中发挥重要的筛查作用,是胃镜检查的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控胶囊内镜 上消化道肿瘤筛查 检出率 选择意向调查 醋酸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染性髂总动脉瘤-乙状结肠瘘致下消化道出血:1例报道并文献回顾 被引量:2
2
作者 王雯舒 杨桂彬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1年第10期1198-1200,共3页
感染性动脉瘤虽然临床罕见,但病情凶险,然而其早期诊断却困难,邻近肠管主动脉瘤破裂可能发生肠瘘,继而发生致命性消化道出血,本文对1例因感染性髂总动脉瘤破裂-乙状结肠瘘致下消化道出血病例进行报道。
关键词 感染性动脉瘤 肠瘘 下消化道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慢性胃炎胃黏膜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正新 陈宝雯 +2 位作者 杨桂彬 张希全 贾博琦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97-299,共3页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对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选择有和没有Hp感染的慢性胃炎病人共 5 6例 (Hp阳性者 2 7例 ,Hp阴性者 2 9例 )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胃黏膜中增殖细胞核抗原 ...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对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选择有和没有Hp感染的慢性胃炎病人共 5 6例 (Hp阳性者 2 7例 ,Hp阴性者 2 9例 )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胃黏膜中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转化生长因子 βⅠ型和Ⅱ型受体 (TGFβRⅠ和TGFβRⅡ )的表达 ,Hp感染组和非感染组的差异的确定采用t检验和秩和检验。结果 :有Hp感染者与无Hp感染者比较 ,PCNA标记指数和EGFR阳性率升高 ,差异有显著性 ;TGFβRⅠ和TGFβRⅡ的表达降低 ,但差异没有显著性。 结论 :Hp感染促进了胃黏膜细胞的增殖 ,是否参与促进胃癌的发生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慢性胃炎 胃黏膜细胞 细胞增殖 细菌感染 H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菌群研究进展对相关疾病诊治的新认识 被引量:10
4
作者 朱元民 李琳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17年第23期2095-2101,共7页
肠道菌群(gut microbiota,GM)承担人体诸多生理功能,因而被视为人体"器官",GM紊乱与代谢性疾病、免疫性疾病以及部分恶性肿瘤的发病密切相关,机会致病菌的感染可以导致众多疾病的发生.针对GM紊乱,可采取粪菌移植(fecal microb... 肠道菌群(gut microbiota,GM)承担人体诸多生理功能,因而被视为人体"器官",GM紊乱与代谢性疾病、免疫性疾病以及部分恶性肿瘤的发病密切相关,机会致病菌的感染可以导致众多疾病的发生.针对GM紊乱,可采取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补充益生菌、抗生素等治疗途径.目前FMT在治疗难辨索状芽孢杆菌感染等疾病中已取得了满意的疗效.随着肠道微生态研究深入,基于GM的药物开发和临床治疗有望成为疾病防控的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肠道健康 粪菌移植 益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拔高度对官兵军事作业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健 李成 +2 位作者 史以超 刘辉 耿瑞慧 《武警医学》 CAS 2022年第5期427-430,共4页
目的探讨海拔高度对官兵军事作业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平原驻地海拔高度约50 m,高原驻地海拔高度3100、3650、4050 m武警某部官兵,依据GJB1337《士兵体能的测量和评价》,进行踏速为22.5次/min和30次/min的踏阶运动,采用Polar V800心率... 目的探讨海拔高度对官兵军事作业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平原驻地海拔高度约50 m,高原驻地海拔高度3100、3650、4050 m武警某部官兵,依据GJB1337《士兵体能的测量和评价》,进行踏速为22.5次/min和30次/min的踏阶运动,采用Polar V800心率表测量静息心率和踏阶运动心率,测定官兵的体力劳动能力(physical work capacity,PWC170)、最大摄氧量、台阶指数。结果随着海拔的升高,官兵有氧能力逐步下降,平原驻地官兵PWC170[(1276.9±229.6)kg·m/min]显著高于海拔3100 m[(994.0±230.1)kg·m/min]、3650 m[(962.4±226.7)kg·m/min]和4050 m[(759.2±154.1)kg·m/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海拔驻地官兵中海拔4050 m PWC170显著低于海拔3100 m和3650 m(P<0.05),而海拔3100 m和3650 m军人PWC170无统计学差异;平原驻地官兵静息心率低于高海拔地区军人(P<0.05),高原3个海拔的静息心率间无统计学差异;踏阶运动试验中平原官兵的运动心率显著低于高海拔地区运动心率(P<0.05),海拔4050 m官兵运动心率明显高于3100 m和3650 m;最大摄氧量、台阶指数结果显示,海拔越高,结果越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海拔的升高,官兵体力劳动能力逐步下降,应采取有针对性的训练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地区 军事作业能力 体力劳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人群结直肠腺瘤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郭晓娟 董海滨 +5 位作者 梁晗玮 方妍彬 于庚平 朱元民 李琳 蒋绚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103-107,共5页
目的探讨青年人群结直肠腺瘤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结直肠腺瘤患者1149例,按照年龄范围将其分为青年组(349例,18~40岁)、中年组(400例,41~60岁)及老年组(400例,61~80岁),记录其腺瘤直径、数量、分布部位及病理... 目的探讨青年人群结直肠腺瘤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结直肠腺瘤患者1149例,按照年龄范围将其分为青年组(349例,18~40岁)、中年组(400例,41~60岁)及老年组(400例,61~80岁),记录其腺瘤直径、数量、分布部位及病理类型并进行组内比较。根据问卷调查完成程度,从青年组349例患者中选取资料完整的患者233例作为青年腺瘤组,同时随机纳入同期结肠镜检查正常的青年健康体检者238例作为对照A组。再根据结直肠腺瘤分期,将青年腺瘤组中58例确诊为进展期腺瘤的患者作为青年进展期腺瘤组,从对照A组中随机选取116例受试者作为对照B组。采用问卷调查形式收集其临床资料并分组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青年人群结直肠腺瘤及进展期腺瘤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青年组腺瘤直径为6~9 mm患者比例均高于中年组和老年组,直径≥10 mm患者比例均低于中年组和老年组,直径≤5 mm患者比例高于中年组、低于老年组(P<0.05)。青年组、中年组与老年组单发腺瘤患者比例依次降低,多发腺瘤患者比例依次升高(P<0.05)。青年组左半结肠及直肠腺瘤患者比例均高于中年组和老年组,右半结肠腺瘤患者比例均低于中年组和老年组(P<0.05)。青年组患者腺瘤的病理类型以管状腺瘤为主,其次为锯齿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占比最少;中年组及老年组仍以管状腺瘤多发,老年组锯齿状腺瘤占比最少。青年组与中年组管状腺瘤及锯齿状腺瘤患者比例均高于老年组,绒毛状腺瘤患者比例均低于老年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失眠、运动频率、吸烟、饮酒、高血压病、Hp感染、胆囊切除术史均为青年人群结直肠腺瘤患者发病的影响因素,吸烟、饮酒、饮食习惯、BMI、精神压力、失眠、运动频率、高血压病均为青年人群进展期腺瘤患者发病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失眠、不运动(30 min以上≤2次/周)、吸烟≥5支/日、饮酒>30 g/日、Hp感染及胆囊切除术史均为青年人群结直肠腺瘤患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不运动、失眠均为青年人群进展期腺瘤患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青年人群结直肠腺瘤以单发、直径<10mm多见,分布于直肠及锯齿状腺瘤患者比例均高于中、老年人群。吸烟、不运动、失眠是青年人群结直肠腺瘤发生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人群 进展期腺瘤 危险因素 息肉 特征
原文传递
胃黏膜病变演化过程中抗氧化蛋白Peroxiredoxin6的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郭红伟 朱娅丽 +1 位作者 张秀茹 杨桂彬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2年第8期698-701,共4页
目的探讨胃黏膜病变演化过程中抗氧化蛋白Peroxiredoxin 6(Prx6)表达水平变化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关系。方法根据组织形态学将104例临床内镜检查活检标本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3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25例)、肠上皮化生(32例... 目的探讨胃黏膜病变演化过程中抗氧化蛋白Peroxiredoxin 6(Prx6)表达水平变化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关系。方法根据组织形态学将104例临床内镜检查活检标本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3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25例)、肠上皮化生(32例)及异型增生(14例)4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组织标本中Prx6的表达水平。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及Warthin-Starry银染检测H.pylori感染。结果 Prx6在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9.4%(13/33)、80.0%(20/25)、93.8%(30/32)、92.9%(13/14),过表达率分别为15.2%(5/33)、44.0%(11/25)、81.3%(26/32)、85.7%(12/14)。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H.pylori阳性者Prx6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H.pylori阴性者(P<0.05),肠上皮化生组Prx6的表达在H.pylori阳性者和阴性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胃黏膜病变演化过程中,Prx6的表达随着胃黏膜病变的进展而增加,H.pylori在胃黏膜病变演化的早期阶段促进了Prx6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病变 幽门螺杆菌 Peroxiredoxin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病毒感染所致自发性脾破裂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8
作者 王雯舒 杨桂彬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2年第1期82-84,共3页
EB病毒(EB virus,EBV)所致自发性脾破裂临床少见,严重情况下可危及生命,如不能及时诊断及治疗将影响患者的预后,本文就1例EBV感染所致自发性脾破裂进行报道。
关键词 EB病毒感染 自发性脾破裂 急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79例结肠憩室病的临床特点及内镜表现 被引量:9
9
作者 王雯舒 李琳 朱元民 《中国内镜杂志》 2020年第9期35-40,共6页
目的通过回顾电子结肠镜检出结肠憩室患者的资料,分析结肠憩室发病特点及其与伴发疾病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9年5月该院13638例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的内镜资料,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结肠憩室患者检出情况及内镜下组... 目的通过回顾电子结肠镜检出结肠憩室患者的资料,分析结肠憩室发病特点及其与伴发疾病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9年5月该院13638例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的内镜资料,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结肠憩室患者检出情况及内镜下组织表现,以及其与伴发疾病的相关性。结果共发现结肠憩室379例,检出率为2.78%,呈逐年升高趋势,由1.79%增长至3.35%,第5年较第1年检出率明显提高(P<0.05)。结肠憩室发病与结肠息肉、结肠癌、结肠脂肪瘤、结肠黏膜黑变病和肠道手术史呈正相关(P<0.05),与缺血性结肠炎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5年间电子结肠镜下结肠憩室检出率明显升高,结肠憩室检出率与结肠息肉、结肠癌、结肠脂肪瘤、结肠黑变病及肠道手术史均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憩室 结肠镜检查 临床特点 检出率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微波凝固治疗胃肠息肉28例体会
10
作者 于桂琴 高强 李晓宇 《中国航天工业医药》 1999年第1期44-44,共1页
息肉与癌的密切关系正受到医学界的重视,一般认为息肉的癌变率为1~3%。Minq等报告腺瘤性息肉癌变率高达40%,甚至有“腺癌——癌顺序”理论。因此及时治疗消化道息肉对防止癌变有一定临床意义,现将我科使用内镜微波凝固治疗息肉28... 息肉与癌的密切关系正受到医学界的重视,一般认为息肉的癌变率为1~3%。Minq等报告腺瘤性息肉癌变率高达40%,甚至有“腺癌——癌顺序”理论。因此及时治疗消化道息肉对防止癌变有一定临床意义,现将我科使用内镜微波凝固治疗息肉28例体会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治疗 微波凝固 胃肠息肉 腺癌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相关糖蛋白72在胃癌组织和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1
作者 何秋凤 李琳 +1 位作者 张彩丽 朱元民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2年第12期1361-1365,1370,共6页
目的研究肿瘤相关糖蛋白72(tumor-associated glycoprotein 72,TAG-7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分析胃癌组织中TAG-72及术前外周血TAG-72(即糖类抗原724,CA724)在表达、预后判断方面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49例胃... 目的研究肿瘤相关糖蛋白72(tumor-associated glycoprotein 72,TAG-7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分析胃癌组织中TAG-72及术前外周血TAG-72(即糖类抗原724,CA724)在表达、预后判断方面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49例胃癌患者组织TAG-72的表达,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71例胃癌患者术前外周血CA724水平。结合临床资料,分析TAG-72表达与胃癌患者病理特征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法评估患者生存率,通过Cox回归分析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胃癌组织TAG-72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53.02%vs 12.94%,P<0.05)。TAG-72表达阳性组患者总体生存率(P<0.05)及5年生存率(P<0.01)均低于TAG-72表达阴性组。TAG-72表达是胃癌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胃癌组织中TAG-72与术前外周血CA724表达水平呈弱相关(r=0.314,P=0.008),术前外周血CA724表达与胃癌患者生存率无相关性。结论TAG-72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是胃癌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外周血CA724与胃癌组织TAG-72表达呈弱相关,术前外周血CA724与患者生存预后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相关糖蛋白72 糖类抗原724 分子标志物 胃癌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对胃癌细胞杀伤作用研究
12
作者 李琳 张彩丽 +1 位作者 何秋凤 朱元民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0年第7期793-797,共5页
目的检测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受体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评估TRAIL信号在胃癌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研究选取11株胃癌细胞进行实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胃癌细胞中TRAIL相关受体(DR4... 目的检测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受体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评估TRAIL信号在胃癌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研究选取11株胃癌细胞进行实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胃癌细胞中TRAIL相关受体(DR4、DR5、DcR1、DcR2)mRNA表达。采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TRAIL抑制胃癌细胞生长,Annexin V/PI双染色法测定TRAIL诱导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TRAIL介导Caspase裂解。结果死亡受体DR4、DR5在11株胃癌细胞内普遍高表达,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诱骗受体DcR1、DcR2。TRAIL对9株胃癌细胞有不同程度的生长抑制作用,SNU-16、NUGC3、NCI-N87和SNU-1灵敏度最高,抑制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TRAIL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发挥肿瘤杀伤作用,低浓度TRAIL(200 ng/ml)作用24 h后50%以上细胞发生凋亡。Caspase-3、-8、-9和PARP的裂解水平与凋亡程度相关。结论TRAIL对胃癌细胞具有不同程度的生长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在胃癌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IL 死亡受体DR4/DR5 灵敏度 凋亡 生长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长期感染蒙古沙土鼠腺胃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被引量:14
13
作者 金哲 胡伏莲 +2 位作者 魏红 汤秀英 董颖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2期1518-1522,共5页
目的建立幽门螺杆菌(Hp)长期感染蒙古沙土鼠(简称沙鼠)腺胃的模型,并观察Hp长期感染引起的胃黏膜病理改变及其与致癌剂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是否具有协同致损伤作用。方法健康雄性沙鼠90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22... 目的建立幽门螺杆菌(Hp)长期感染蒙古沙土鼠(简称沙鼠)腺胃的模型,并观察Hp长期感染引起的胃黏膜病理改变及其与致癌剂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是否具有协同致损伤作用。方法健康雄性沙鼠90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22只)、Hp组(24只)、MNNG组(20只)、Hp+MNNG组(24只)。采用国际标准菌株NCTC11637灌胃,建立Hp长期感染沙鼠腺胃模型。并在接种Hp4周后在相应组给予MNNG灌胃。接种Hp后20周及40周时分两批处死动物Warthin—Starry银染判定Hp定植情况,HE染色观察沙鼠胃黏膜病理改变。结果(1)成功建立了Hp长期感染沙鼠腺胃的动物模型。(2)沙鼠胃黏膜病理学变化显示:20周时,对照组沙鼠胃黏膜腺体排列整齐,未见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等异常表现;Hp组3只出现腺体萎缩;MNNG组1只出现腺体萎缩;Hp+MNNG组5只出现腺体萎缩,1只出现肠上皮化生。加周时,对照组胃黏膜病理未见异常表现;Hp组6只出现腺体萎缩,5只出现肠上皮化生,1只出现非典型增生;MNNG组5只出现腺体萎缩,2只出现肠上皮化生,无非典型增生发生;Hp+MNNG组10只全部出现腺体萎缩,7只出现肠上皮化生,5只出现非典型增生。Hp+MNNG组发生癌前病变的例数多于其他各组,由于时间尚短,暂未观察到胃癌发生。结论HpNCTC11637可以稳定的定植于沙鼠腺胃黏膜,并使之出现类似于人感染Hp后出现的各种病理变化;Hp与MNNG两者均可对胃黏膜造成损伤,两者同时作用会导致胃黏膜更严重的病理改变,两者存在协同致损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杆菌 幽门 胃肿瘤 模型 动物 蒙古沙土鼠
原文传递
熊去氧胆酸治疗胆囊胆固醇结石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史晨辰 刘玉兰 +8 位作者 张媛媛 崔立红 程艳丽 王瑞玲 朱元民 丁惠国 徐有青 张川 吴静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39-444,共6页
目的研究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胆囊胆固醇结石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内科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自2017年3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北京华信医院、中国人... 目的研究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胆囊胆固醇结石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内科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自2017年3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北京华信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北京大学航天中心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世纪坛医院9家北京市内医疗中心消化内科门诊,应用UDCA治疗胆囊胆固醇结石的患者的病史资料。入组标准为结石最大径≤10 mm且结石在X线下不显影。治疗方案为连续6个月口服UDCA,剂量为10 mg·kg-1·d-1。采集患者基本信息,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腹部超声检查结果,以及胆源性腹痛和消化不良症状评分。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UDCA溶石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共纳入215例患者,胆囊结石完全溶解率为19.5%(42/215),部分溶解率为50.7%(109/215),治疗总有效率为70.2%(151/215)。泥沙样结石的完全溶解率高于成块结石[37.0%(17/46)比14.8%(25/169);OR=3.377,95%置信区间(95%CI)1.621~7.035,P=0.001];成块结石中,直径≤5 mm的结石完全溶解率高于直径>5 mm的结石[37.5%(9/24)比11.0%(16/145);OR=4.837,95%CI 1.823~12.839,P=0.002]。高体重指数(OR=0.872,95%CI 0.764~0.995,P=0.043)和胆囊结石病程长(OR=0.942,95%CI 0.912~0.973,P<0.001)的患者完全溶解率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UDCA溶石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有胆囊结石病程长(OR=0.940,95%CI 0.908~0.974,P=0.001)、胆囊壁粗糙(OR=0.438,95%CI 0.200~0.962,P=0.040)和成块结石(对比泥沙样结石,OR=0.236,95%CI 0.101~0.550,P=0.001);对于成块结石的患者,影响溶石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有胆囊结石病程长(OR=0.926,95%CI 0.877~0.978,P=0.006)和结石直径>5 mm(OR=0.142,95%CI 0.043~0.470,P=0.001)。经UDCA治疗6个月后,患者胆源性腹痛评分由0分(0分,6分)降低至0分(0分,0分),消化不良症状评分自1分(0分,2分)降低至0分(0分,0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8.50、-9.13,均P<0.001)。结论UDCA对于胆囊胆固醇结石有一定的溶石效果,并且可以减轻患者胆源性腹痛和消化不良症状。胆囊结石病程长、胆囊壁粗糙和结石直径>5 mm是UDCA溶石治疗效果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去氧胆酸 胆囊结石 胆固醇性结石 溶石治疗
原文传递
医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模式初探 被引量:2
15
作者 邓世洲 杜左萍 +3 位作者 陈涛 韩忠华 雷正勇 白文俊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8年第5期48-49,52,共3页
当前医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2007年防治艾滋病大讲堂活动为例,探讨了医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的模式,并对其构成、效果、意义进行了分析,为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改革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医学生 社会实践 项目化运作 艾滋病
原文传递
替诺福韦联合苦参素胶囊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杨友鹏 赵晓琳 +3 位作者 牟方宏 朱元民 崔梅花 傅怡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349-353,共5页
[目的]探讨替诺福韦联合苦参素胶囊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效果、炎症反应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01—2016-01于我院消化内科就诊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25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替诺福韦组(... [目的]探讨替诺福韦联合苦参素胶囊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效果、炎症反应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01—2016-01于我院消化内科就诊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25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替诺福韦组(128例)和联合组(128例),2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服用替诺福韦、替诺福韦联合苦参素胶囊,治疗48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血清HBV DNA水平、HBV DNA转阴率、炎性因子、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第48周,联合组总体疗效明显高于替诺福韦组(93.75%vs.85.16%,P<0.05);而联合组血清AST、ALT和TBIL水平明显低于替诺福韦组(P<0.05),联合组患者血清HBV DNA转阴率高于替诺福韦组(88.28%vs.78.91%,P<0.05)。治疗第48周,联合组血清HBV DNA、IL-6、TNF-α和TGF-β1水平低于替诺福韦组(P<0.05);而联合组血清CD_4^+水平和CD_4^+/CD_8^+比值明显高于替诺福韦组(P<0.05)。[结论]替诺福韦联合苦参素可以降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HBV DNA的水平,改善患者肝功能,增强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诺福韦 苦参素 乙型肝炎肝硬化 炎症反应 免疫功能
原文传递
Dieulafoy病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爱民 李铎 +7 位作者 刘金洪 张江涛 林大鹏 李旭斌 康春博 齐长海 张秀茹 崔梅花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15期210-211,共2页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病,但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OGIB)的处理尤为棘手。OGIB指常规内镜(胃镜、全肠镜)和常规钡餐检查不能明确病因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消化道出血。约占消化道出血的5%左右。Die...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病,但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OGIB)的处理尤为棘手。OGIB指常规内镜(胃镜、全肠镜)和常规钡餐检查不能明确病因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消化道出血。约占消化道出血的5%左右。Dieulafoy病是OGIB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和提高对本病的重视,有助于本病的治疗,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EULAFOY病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文献复习 常规钡餐检查 反复发作 常见病
原文传递
聚酮合酶基因阳性大肠埃希菌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彩丽 朱元民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8-140,共3页
聚酮合酶基因阳性大肠埃希菌(pks^+E.coli)可产生多聚乙酰肽结构的细菌毒素,从而对真核细胞产生遗传毒性。pks^+E.coli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检出率高于健康人群,其定植情况受宿主饮食结构、机体代谢等因素影响,并可通过局部炎症微环境损伤... 聚酮合酶基因阳性大肠埃希菌(pks^+E.coli)可产生多聚乙酰肽结构的细菌毒素,从而对真核细胞产生遗传毒性。pks^+E.coli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检出率高于健康人群,其定植情况受宿主饮食结构、机体代谢等因素影响,并可通过局部炎症微环境损伤DNA、加速细胞衰老、促进肿瘤细胞增殖等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埃希菌 结直肠癌 酶基因 阳性 聚酮 相关性 病理生理反应 肿瘤细胞增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