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产养殖动物补偿生长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
作者 邵青 杨阳 +2 位作者 王志铮 罗海忠 袁久尧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4期334-342,346,共10页
综述了水产养殖动物补偿生长的初步研究进展,包括水产养殖动物补偿生长的理论假说、类型、影响因素、实验方法和生理机制。初步探讨了补偿生长的研究价值及应用情况,提出了当前补偿生长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补偿生长 实验设计 水产养殖 研究方法 食物转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舟山海域池塘养殖和野生三疣梭子蟹抱卵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傅荣兵 吴旭干 +3 位作者 成永旭 王春琳 陈石林 罗海忠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2期138-142,共5页
系统研究和比较池塘养殖和野生三疣梭子蟹人工繁殖亲本的体重、甲壳长、甲壳宽、抱卵量、生殖力和单个卵重等指标,结果表明:1.人工育苗用野生三疣梭子蟹的体重、甲壳长、甲壳宽、抱卵量显著高于池塘养殖蟹(P<0.05);2.野生三疣梭子蟹... 系统研究和比较池塘养殖和野生三疣梭子蟹人工繁殖亲本的体重、甲壳长、甲壳宽、抱卵量、生殖力和单个卵重等指标,结果表明:1.人工育苗用野生三疣梭子蟹的体重、甲壳长、甲壳宽、抱卵量显著高于池塘养殖蟹(P<0.05);2.野生三疣梭子蟹的平均生殖力(Fecundity,粒/g)和单个卵重也大于池塘养殖梭子蟹,但是由于变异系数较大,并无统计学的差异(P>0.05);3.池塘养殖三疣梭子蟹的抱卵量与体重、甲壳长和甲壳宽相关系数高于野生梭子蟹,无论野生还是池塘养殖梭子蟹的抱卵量与体重、甲壳长和甲壳宽呈正相关,且抱卵量与甲壳长的相关系数最高。从而,总结出了利用三疣梭子蟹的甲壳长和甲壳宽来预测其抱卵量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池塘养殖 野生 抱卵量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舟山鮸鱼群体遗传多样性的AFLP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彭志兰 柳敏海 +3 位作者 傅荣兵 罗海忠 夏枫峰 徐志进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2-177,共6页
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舟山近海海域野生亲代和人工繁育子一代(F1)的2个鮸鱼(Miichthysmiiuy)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8对选择性引物在2个群体60个个体中,共扩增出505条清晰条带,其中多态片段为369条,总的多态位点比例为... 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舟山近海海域野生亲代和人工繁育子一代(F1)的2个鮸鱼(Miichthysmiiuy)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8对选择性引物在2个群体60个个体中,共扩增出505条清晰条带,其中多态片段为369条,总的多态位点比例为73.07%。亲代和F12个群体的多态位点数,多态位点比率,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67、349、72.51%、68.86%、0.422 2、0.4139。两群体内遗传相似系数亲代为0.987 6,子代为0.971 5。鮸鱼亲代群体的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遗传相似度和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比子代群体的都要高。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分别为0.979 6、0.020 6;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022 3,群体间无显著遗传分化;经分子方差(AMOVA)分析,结果表明97.78%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群体内个体间,群体间无显著遗传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鮸鱼 舟山 遗传多样性 AFL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舟山沿海条石鲷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倪梦麟 范卫明 +1 位作者 毛志增 罗海忠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2期143-146,共4页
以2006年5月20日从嵊山海域采捕的22尾野生条石鲷为亲鱼,通过采取室内营养强化、人工催产等措施,于当年5月30日和6月8日共获受精卵6.05×105粒,孵出仔鱼4.8×105尾,在水温22~25℃、pH 7.8~8.2,海水盐度29~30,光照强度2 000~... 以2006年5月20日从嵊山海域采捕的22尾野生条石鲷为亲鱼,通过采取室内营养强化、人工催产等措施,于当年5月30日和6月8日共获受精卵6.05×105粒,孵出仔鱼4.8×105尾,在水温22~25℃、pH 7.8~8.2,海水盐度29~30,光照强度2 000~5 000 lx条件下,使用海水小球藻、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人工配合饲料进行饲喂,至7月7日共培育获得平均全长3.3 cm和2.0 cm的2批条石鲷鱼苗2.18×105尾,育苗成活率达4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石鲷 苗种培育 舟山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舟山近海野生岱衢族大黄鱼全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倪梦麟 李碧清 +2 位作者 朱伟 范伟明 徐国辉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1期22-26,共5页
以2000年8月14日从舟山近海采捕并经活体保活运输和室外驯养后成活的11尾野生岱衢族大黄鱼为亲鱼,通过采取室内营养强化、人工催产等措施,于当年10月28日和29日共获受精卵4.0×105粒,孵出仔鱼3.6×105尾,在水温21.0~23.3℃、pH... 以2000年8月14日从舟山近海采捕并经活体保活运输和室外驯养后成活的11尾野生岱衢族大黄鱼为亲鱼,通过采取室内营养强化、人工催产等措施,于当年10月28日和29日共获受精卵4.0×105粒,孵出仔鱼3.6×105尾,在水温21.0~23.3℃、pH7.6~8.2,海水盐度19.61~23.56,光照强度800~2000lx条件下,使用海水小球藻、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鱼虾或贝肉糜进行饲喂,至12月20日经60多天培育出平均全长30.0m m以上幼鱼3.0×105尾,育苗成活率高达8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岱衢族大黄鱼 人工育苗技术 成活率 舟山渔场 苗种培育 亲鱼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舟山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Temmincket Schlegel)人工育苗技术初步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柳敏海 陈波 +2 位作者 罗海忠 傅荣兵 罗海军 《现代渔业信息》 2006年第9期24-26,共3页
于2006年5月对舟山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进行了人工育苗,获得的60万粒受精卵孵化出仔鱼50万尾,孵化率为83.3%。在育苗海水盐度为28;pH为8.0~8.2;水温为18~22℃条件下经过36d共培育出平均体长3.1cm幼鱼16万尾,... 于2006年5月对舟山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进行了人工育苗,获得的60万粒受精卵孵化出仔鱼50万尾,孵化率为83.3%。在育苗海水盐度为28;pH为8.0~8.2;水温为18~22℃条件下经过36d共培育出平均体长3.1cm幼鱼16万尾,成活率为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山褐牙鲆 人工育苗 成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舟山近海入侵种——条纹锯鮨的形态特征与DNA条形码研究
7
作者 王业辉 高天翔 李伟业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26,共8页
条纹锯鮨又称为美洲黑石斑,属鲈形目、鮨科、锯鮨属。原产地在美国大西洋沿岸,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条纹锯鮨于2002年引入我国,舟山市水产研究所从2016年开始繁育和养殖推广。本文对舟山西轩岛近海捕获的一尾条纹锯鮨进行了7个可数性... 条纹锯鮨又称为美洲黑石斑,属鲈形目、鮨科、锯鮨属。原产地在美国大西洋沿岸,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条纹锯鮨于2002年引入我国,舟山市水产研究所从2016年开始繁育和养殖推广。本文对舟山西轩岛近海捕获的一尾条纹锯鮨进行了7个可数性状与14个可量性状测定,并与养殖个体形态特征及COI、12S rRNA基因片段序列进行了比较研究。DNA条形码和GenBank同源序列比较结果均表明底拖网捕获的个体为条纹锯鮨,其形态特征与舟山市水产研究所养殖个体相近,基于COI与12S rRNA基因片段序列的邻接系统树也显示所捕获的个体与养殖条纹锯鮨聚类,并与近缘种明显分开,形态学与分子方法均确定海捕个体为条纹锯鮨。结合条纹锯鮨的生活习性与生长环境,进一步分析了其入侵的可能性,并对其入侵的危害和防止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纹锯鮨 形态特征 DNA条形码 生物入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舟山市海水网箱养殖鱼虾试验成功
8
作者 李宏宇 陈波 《现代渔业信息》 1988年第1期28-28,共1页
舟山市水产研究所自1986年起进行海水网箱养殖名贵鱼虾试验,最近经有关部门进行了验收,试验获得成功。
关键词 海水网箱养殖 试验 水产 验收 舟山市 部门 成功 研究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舟山市人工暂养海鳗初见成效
9
作者 钱磊 《水产科技情报》 1988年第1期26-26,共1页
海鳗Muraenesox Cinereus Forskal是我国主要经济鱼类之一。由于其蛋白质含量高,肉鲜味美,深受人们喜爱;浙江的风干鳗制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久享盛名。在日本,鲜活海鳗尤受当地人民的青睐。
关键词 主要经济 舟山市 市场 国内外 成效 浙江 中国 暂养 蛋白质含量 鱼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舟山市海水网箱养殖鱼虾试验通过验收
10
作者 李宏宇 陈波 《水产科技情报》 1988年第1期27-27,共1页
1986年,舟山市水产研究所承担了浙江省科委下达的“海水网箱养鱼虾试验”课题。1987年10月9日至10日由省科委、省水产局主持的验收会通过了该课题。
关键词 海水网箱养殖 海水网箱养鱼 试验 水产 通过验收 浙江 舟山市 承担 研究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鳃组织纤毛结构及摄食率的影响机制研究
11
作者 梁泽玮 李伟业 +7 位作者 殷小龙 徐羡 孙闻婧 王雪儿 陈传悦 廖智 严小军 张晓林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1-478,共8页
纤毛是着生在贻贝鳃上感知外界物理和化学信号并帮助食物转运的一类重要细胞结构,温度的变化会改变纤毛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从而影响贻贝的摄食行为。为探究不同温度下厚壳贻贝的摄食率变化,以及温度对纤毛的形态、酶活和相关基因表... 纤毛是着生在贻贝鳃上感知外界物理和化学信号并帮助食物转运的一类重要细胞结构,温度的变化会改变纤毛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从而影响贻贝的摄食行为。为探究不同温度下厚壳贻贝的摄食率变化,以及温度对纤毛的形态、酶活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设置16、26和32℃三种温度处理厚壳贻贝,处理24h后测定1h内每个处理组的摄食率,同时采用组织学方法对各处理组鳃上的纤毛形态结构进行观察,并测定鳃组织的抗氧化酶活力和纤毛相关基因tekt1、tekt2、tekt3、tekt4、caf58、caf100、dnah、rsph99和ift74的表达变化。实验结果显示,32℃处理组厚壳贻贝的摄食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且32℃处理组贻贝鳃上的前纤毛、侧纤毛以及纤毛细胞受损严重并部分脱落,血腔间隙破损暴露,而其余两组鳃上纤毛形态较为正常;不同温度处理下鳃组织的过氧化氢(H2O2)、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呈现温度特异性;与16℃处理组相比,26℃处理组中除tekt4和ndah外其他7个纤毛相关基因表达均显著上调,32℃处理组除tekt1外其余8个基因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上述结果表明,32℃高温处理对贻贝鳃上纤毛造成严重损伤,导致纤毛运动、纤毛再生和纤毛感知功能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从而影响食物颗粒的运输,造成摄食率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壳贻贝 温度 纤毛 摄食率 细胞氧化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舟山渔场银鲳和灰鲳繁殖特性的比较 被引量:44
12
作者 施兆鸿 高露姣 +3 位作者 谢营梁 罗海忠 王海平 陈波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47-653,共7页
用常规的生物学调查方法对舟山渔场银鲳和灰鲳进行了周年的取样调查分析,并对其性腺做石蜡切片,观察性腺发育情况,对银鲳和灰鲳的繁殖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银鲳和灰鲳在繁殖季节性比为1:1;两者的性腺发育和卵母细胞发育没... 用常规的生物学调查方法对舟山渔场银鲳和灰鲳进行了周年的取样调查分析,并对其性腺做石蜡切片,观察性腺发育情况,对银鲳和灰鲳的繁殖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银鲳和灰鲳在繁殖季节性比为1:1;两者的性腺发育和卵母细胞发育没有显著差异(P〉0.05),V时相的卵母细胞卵径都为700~870μm,油球1个,油球径260~400μm,初级卵膜厚度12~19μm;都为一个繁殖期内多次产卵类型的鱼类;繁殖期内银鲳、灰鲳雌性生殖群体的平均叉长分别为22.5cm、29.0cm,银鲳雄性生殖群体又长主要集中在14.0~17.0cm,灰鲳雄性生殖群体叉长为23.0~25.5cm;银鲳的繁殖季节在每年的4月初至6月初,繁殖高峰在4月中旬到5月中旬,银鲳卵巢成熟系数最高可达25%;而灰鲳的繁殖期在每年的6月初至8月中旬,繁殖高峰在6月下旬到7月下旬,灰鲳的卵巢成熟系数最高只有12.6%。银鲳繁殖期的水温为18~24℃,灰鲳为24~28℃;其他环境条件差异不大。另外还对银鲳和灰鲳卵母细胞发育的特征、繁殖期内卵巢成熟系数的变动以及繁殖期内环境因子的变动对产卵群体的数量影响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鲳 灰鲳 繁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铅在刺参组织的蓄积、分配、排放规律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赵元凤 吴益春 +4 位作者 吕景才 蒋子龙 刘陆洋 程振远 常亚青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677-1680,共4页
采用暴露实验方法,研究了海水中铅在刺参内脏、纵肌、体壁组织内吸收、积累和排放规律。结果表明,铅浓度为0.5mg·L-1时,在不投喂的情况下,各组织中铅蓄积量随暴露时间增加而增大,第12d达到吸收平衡,此时铅蓄积量(mg·kg-1干重... 采用暴露实验方法,研究了海水中铅在刺参内脏、纵肌、体壁组织内吸收、积累和排放规律。结果表明,铅浓度为0.5mg·L-1时,在不投喂的情况下,各组织中铅蓄积量随暴露时间增加而增大,第12d达到吸收平衡,此时铅蓄积量(mg·kg-1干重)为内脏(162.76)>纵肌(138.61)>体壁(71.14)。蓄积速率为内脏团>纵肌>体壁,这表明内脏是铅蓄积的主要部位。染毒18d后将刺参分为两组均移入清洁海水中,分别在投喂普通饵料和投喂添加海藻多糖的普通饵料的条件下,进行排放实验,结果表明,随排放时间增加各组织铅蓄积量明显下降,第24d时各组织中铅大部分排出。未添加多糖一组排放率为纵肌(59.12%)>内脏团(52.02%)>体壁(47.86%),添加多糖组各组织铅排放率要高于未添加多糖组,为内脏团(80.29%)>纵肌(67.85%)>体壁(51.41%)。表明,受铅污染的刺参在清洁海水暂养一段时间后,各组织器官均能排放出一部分重金属,其中可食用部分体壁可排出大约50%,饵料中添加海藻多糖对重金属铅的排放有明显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蓄积 排放 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鲳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施兆鸿 赵峰 +2 位作者 傅荣兵 黄旭雄 王建钢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3-57,共5页
2005—2006年,在舟山海域银鲳繁殖季节(4~5月),随流刺网和张网捕鱼船出海,捕捞性腺成熟的银鲳进行人工授精,把胚胎运回岸上在孵化桶中继续孵化,得到初孵仔鱼并移入水泥池中进行培育。在水温19.0—24.0℃、盐度25.0~28.0的... 2005—2006年,在舟山海域银鲳繁殖季节(4~5月),随流刺网和张网捕鱼船出海,捕捞性腺成熟的银鲳进行人工授精,把胚胎运回岸上在孵化桶中继续孵化,得到初孵仔鱼并移入水泥池中进行培育。在水温19.0—24.0℃、盐度25.0~28.0的人工育苗条件下培育苗种。饵料为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和配合饲料,孵化后3d仔鱼开始开口摄食。银鲳初孵仔鱼~12日龄为仔鱼期,13~40日龄为稚鱼期,41日龄起转为幼鱼期。经50d培育,获得20~27mm叉长的银鲳幼鱼。育苗成活率为5%~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鲳 苗种培育 舟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黄鲷繁殖特性及诱导产卵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施兆鸿 夏连军 +2 位作者 王建钢 陆建学 罗海忠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53-257,共5页
初步研究了黄鲷(Dentex tumifrons)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繁殖生物学特性,以及诱导产卵.根据养殖记录并辅以鳞片的年轮鉴定,可催产的初次性成熟最小雌性黄鲷为2龄,体长14 cm,体重110 g.按体长区分,20 cm以下的黄鲷雌雄比为1∶0.15; 20 cm... 初步研究了黄鲷(Dentex tumifrons)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繁殖生物学特性,以及诱导产卵.根据养殖记录并辅以鳞片的年轮鉴定,可催产的初次性成熟最小雌性黄鲷为2龄,体长14 cm,体重110 g.按体长区分,20 cm以下的黄鲷雌雄比为1∶0.15; 20 cm以上的黄鲷雌雄比为1∶0.45.每年有二个产卵期分别在3~5月和11月.黄鲷属卵巢发育不同步、分批产卵类型鱼类.黄鲷每个产卵季节的个体怀卵量为5 400-27 000粒,平均15 000粒左右.经催产后产出的黄鲷受精卵平均卵径886 μm,平均油球径184 μm.受精后围卵周隙约16 μm.在水温20.0~22.0 ℃、盐度34的条件下,历时36 h 40 min完成胚胎发育,孵化出仔鱼.在养殖条件下,对3龄以上的黄鲷亲鱼进行人工繁殖比较适宜,诱导产卵的成功率较高.用15 μg+5 mg/kg的LHRH-A2+DOM能有效地催产Ⅵ期性腺黄鲷产卵.水温等环境因子的改变能使黄鲷春季产卵比自然海区的黄鲷提前1~2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鲷 繁殖特性 诱导产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鲳卵巢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施兆鸿 罗海忠 +2 位作者 高露姣 陈波 王海平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5,共5页
采用常规的生物学调查方法并取其卵巢做石蜡切片,用显微镜观察灰鲳(Pampuscinereus)的卵巢发育,进行组织学研究。对灰鲳卵巢中的卵母细胞的各个时相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对灰鲳卵巢的周年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灰鲳卵巢... 采用常规的生物学调查方法并取其卵巢做石蜡切片,用显微镜观察灰鲳(Pampuscinereus)的卵巢发育,进行组织学研究。对灰鲳卵巢中的卵母细胞的各个时相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对灰鲳卵巢的周年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灰鲳卵巢发育可为6个时期,繁殖期在6~8月,8月下旬起至9月中旬卵巢开始退化,9月中、下旬起卵巢进入重复发育的Ⅱ期,直到翌年3月都停留在重复发育的Ⅱ期,4月初部分灰鲳卵巢开始重新发育。灰鲳的卵巢平均成熟度在0.3%~12.3%之间。研究表明,灰鲳属多次产卵类型的鱼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鲳 卵巢发育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育苗条件下舟山牙鲆仔稚鱼的摄食与生长 被引量:6
17
作者 施兆鸿 彭士明 +4 位作者 罗海忠 陈波 傅荣兵 柳敏海 罗海军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66-572,共7页
在人工育苗条件下,对0-36日龄舟山本地牙鲆仔稚幼鱼的摄食形为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水温19~22℃时,初孵仔鱼~15d属于仔鱼期,16~35d为稚鱼期,36d起转为幼鱼期。牙鲆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Y=1.0282+0.7011x-0.0184x^2+0.000... 在人工育苗条件下,对0-36日龄舟山本地牙鲆仔稚幼鱼的摄食形为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水温19~22℃时,初孵仔鱼~15d属于仔鱼期,16~35d为稚鱼期,36d起转为幼鱼期。牙鲆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Y=1.0282+0.7011x-0.0184x^2+0.0006x^3,R^2=0.992;肛前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Y=0.1797+0.3717x-0.0121x^2+0.0002x^3,R^2=0.960;体高与日龄的关系式为Y=0.6156—0.0696x+0.0224x^2+0.0003x^3,R^2=0.988。舟山本地牙鲆孵化后3d开始开口摄食,试验用生物饵料为轮虫、卤虫无节幼体、配合饵料。在仔鱼阶段其摄食率为25%~100%,饱食率为25%~80%;到稚幼鱼阶段摄食率均达到100%,饱食率90%。摄食高峰基本出现在白天,属白天摄食类型,稚鱼期会出现早晨与黄昏二个摄食高峰,稚鱼期晚上基本不摄食。舟山本地牙鲆饱食时间随生长发育增加而缩短,消化时间随生长发育而增长。研究结果表明,除培育水温较北方牙鲆培育水温高而使生长发育较快外,摄食特性没有太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仔稚幼鱼 摄食 生长 舟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鮸鱼幼鱼对配合饲料若干性状的选择性的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吕敢堂 童朝明 +2 位作者 韩毅迪 陈波 王志铮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2期107-109,共3页
于2003年4~5月开展了鱼幼鱼对配合饲料的气味、颜色、质地等若干性状的选择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鱼幼鱼对不同气味的饵料有较明显的选择性,对重腥味饵料的摄食率最高;喜食软性饵料;对饵料的颜色几乎没有选择性。
关键词 鲵鱼 幼鱼 饲料 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蚕科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9
作者 蒋霞敏 柳敏海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2-86,共5页
关键词 沙蚕科 海水养殖 环节动物门 药用价值 池塘底质 环境污染 生态养殖 多毛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对虾养成期细菌性黑鳃、褐斑综合症的病原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杨季芳 吴友吕 +1 位作者 祝希雅 钱磊 《东海海洋》 1992年第4期27-36,共10页
本文是对中国对虾黑鳃、褐斑综合症进行病原菌分离和人工感染试验的报告。经细菌学鉴定表明,分离菌分别为海弧菌Vibrio pelagius Baumann和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 sakazaki。人工感染试验显示,海弧菌是引起对虾黑鳃、褐斑综合症... 本文是对中国对虾黑鳃、褐斑综合症进行病原菌分离和人工感染试验的报告。经细菌学鉴定表明,分离菌分别为海弧菌Vibrio pelagius Baumann和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 sakazaki。人工感染试验显示,海弧菌是引起对虾黑鳃、褐斑综合症的主要病原菌,溶藻弧菌的合并感染导致对虾败血死亡。此外还应用电子显微镜对分离纯化的病原细菌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黑鳃 褐斑 养成期 细菌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