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层地热能高效开发研究——水泥土能源桩传热特性试验与模拟
1
作者 戎慧敏 周训 +2 位作者 王立志 郑佳 李启民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9-237,共9页
土壤源热泵供热制冷系统是当前浅层地热能最主要的开发利用方式。为了解决土壤源热泵系统中传统地埋管热效率低、占地面积大等瓶颈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方案:将地埋管与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相耦合,即一边钻进一边将水泥与原土在桩孔内... 土壤源热泵供热制冷系统是当前浅层地热能最主要的开发利用方式。为了解决土壤源热泵系统中传统地埋管热效率低、占地面积大等瓶颈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方案:将地埋管与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相耦合,即一边钻进一边将水泥与原土在桩孔内现场搅拌成桩,利用地基处理材料良好的热力特性提高地埋管热效率。通过COMSOL Multiphysic5.0软件的数值模拟以及相似比为1∶2的相似模型试验,对比研究了地埋管分别在水泥土桩和土壤的热传递机理,探讨了温度场分布的时空变化规律,初步建立了水泥土能源桩的计算方法。研究表明:水泥土能源桩有效减小了能源桩传热系统中的最大热阻部分,极大提高了能源桩的热效率;在制冷或制热工况下,水泥土能源桩单位孔深换热量比常规地埋管分别提升了22.88%~34.20%和21.20%~55.60%;但是,仅靠提高埋管内的流速并不能进一步提高水泥土能源桩的换热能力,需要选择合适的流速与管径。水泥土能源桩系统这种建筑物绿色供热与制冷新模式,充分发挥了土壤源热泵系统适用性广和水泥土桩环保降本等各自的主要优势,为浅层地热能的高效开发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水泥土能源桩 相似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传热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平原区第四系热物性参数特征及对浅层地热能开采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娟 郑佳 +4 位作者 雷晓东 杜境然 李富 贾子龙 刘爱华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43-1554,共12页
【研究目的】岩土热物性是影响浅层地热能资源评价及利用的重要参数。【研究方法】在北京平原区各冲洪积扇采集了695件第四系岩土样品进行热物性及土工参数测试,分析了热物性参数特征及其对浅层地热能开采的影响。【研究结果】北京平原... 【研究目的】岩土热物性是影响浅层地热能资源评价及利用的重要参数。【研究方法】在北京平原区各冲洪积扇采集了695件第四系岩土样品进行热物性及土工参数测试,分析了热物性参数特征及其对浅层地热能开采的影响。【研究结果】北京平原区第四系岩土热导率平均值为1.465~2.022 W/(m·K),热扩散率平均值为0.450×10^(-6)~0.841×10^(-6)m^(2)/s,比热容平均值为2.323~3.080 MJ/(m^(3)·K),热导率(λ)与热扩散率(κ)值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相关方程为λ=1.6973κ+0.6127。第四纪松散沉积物颗粒越细,热导率值越低;含水率0~5%范围内,热导率随含水率增加迅速增大,含水率5%~20%范围内,热导率增加变缓并趋于稳定,含水率20%~40%范围内,热导率随含水量增大而降低;在天然状态下,热导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孔隙比的增加而降低;样品温度在0~40℃范围内,热导率随温度升高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20℃时热导率最低。【结论】第四系热物性参数随地质条件变化而变化,热物性参数大小会影响浅层地热能储存、采集和扩散能力,热导率、热扩散率及比热容越大,岩土蓄热和导热能力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导率 热扩散率 比热容 第四系 浅层地热能 地热调查工程 北京平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化压裂技术对碳酸岩盐储层地热井的增灌能力影响研究
3
作者 孙振添 李文 +4 位作者 张进平 何铁柱 杨俊伟 张文洋 陈家玺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9-448,共10页
地热回灌是地热开采的逆过程,目前国内关于地热回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常规回灌的关键技术和回灌对热储的影响等方面,对酸化压裂在碳酸岩盐储层地热井的增灌能力影响方面研究较少。本研究以酸化压裂对碳酸岩盐储层地热井的增灌能力影响为... 地热回灌是地热开采的逆过程,目前国内关于地热回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常规回灌的关键技术和回灌对热储的影响等方面,对酸化压裂在碳酸岩盐储层地热井的增灌能力影响方面研究较少。本研究以酸化压裂对碳酸岩盐储层地热井的增灌能力影响为目的,有针对性的选取北京某碳酸盐岩储层地热井开展酸化压裂和增灌试验,对地热井酸化压力前后的增产增灌能力进行对比分析,分别从抽灌能力、渗透系数、表皮系数和热储改造规模等方面评价酸化压力技术对碳酸盐岩地热井增灌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酸化压裂能明显提升地热井的出水能力和回灌能力,且酸化压裂后地热井的加压回灌量相对酸化压裂前有明显提升。从酸化压裂成果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地热井酸化压裂后的渗透系数较酸化压裂前提高了17%,渗透率提高了16%,整体改善效果明显;地热井的表皮系数由酸化压裂前的1.44降低到–3.33,不仅解除了近井伤害,还增大了初始地层原始渗透率,改造效果显著;热储改造规模评价结果同样印证了本次酸化压裂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压裂 碳酸盐岩储层 增产改造技术 增灌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和多目标优化的浅层含水层储热性能整体优化 被引量:6
4
作者 石宇 崔启亮 +3 位作者 杨子江 宋先知 刘庆 林天懿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6-168,共13页
含水层储能(Aquifer Thermal Energy Storage,缩写为ATES)系统因其良好的储热能力和经济性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中含水层储热系统中运行参数和布井参数的设置直接影响储热效果,如何优化参数获得最佳工艺方案,对于推广储热工程现... 含水层储能(Aquifer Thermal Energy Storage,缩写为ATES)系统因其良好的储热能力和经济性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中含水层储热系统中运行参数和布井参数的设置直接影响储热效果,如何优化参数获得最佳工艺方案,对于推广储热工程现场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以浅层含水层储热性能作为优化目标,通过灰色关联度方法对比关键参数对储热性能的影响程度,采用多目标优化方法得到最佳储热方案。研究结果表明:①注入温度与含水层之间温差较大会削弱系统储热能力,同类型储热井之间的热干扰反而有利于储热性能;②含水层厚度和布井数量对热损失率影响较大,而注入排量和井距对热回收率影响较大,注入温度对二者的影响最小;③注入温度25℃、含水层厚度106.597 m、注入排量30 kg/s的单井系统为最佳储热方案。结论认为:①关键参数对热损失和热回收的影响程度不同,为提高储热性能有必要对二者进行均衡优化;②优化方案有效扩大了储热体积,减少了热损失同时提高了热回收,使整个系统热损失率和热回收率分别在原有基础上优化了12.69%和3.19%,可为ATES系统的合理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能 ATES 数值模拟 灰色关联度分析 多目标优化 热回收率 热损失率 参数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新形势下我国矿产资源规划编制要点
5
作者 李文 张进平 +2 位作者 孔祥军 高剑 刘劲男 《城市地质》 2021年第3期254-259,共6页
矿产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矿产资源规划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必要保障。在国际矿业形势纷繁复杂的今天,根据我国社会发展需求,编制针对我国新形势新要求下的矿产资源规划是十分重要的。通过重点分析我国矿产资源基本特征、开... 矿产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矿产资源规划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必要保障。在国际矿业形势纷繁复杂的今天,根据我国社会发展需求,编制针对我国新形势新要求下的矿产资源规划是十分重要的。通过重点分析我国矿产资源基本特征、开发现状、管理现状,以及在对比国际和国内矿业形势的基础上,认为我国编制矿产资源规划应遵循保障矿产资源安全、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优化矿产资源布局管控和实现科技引领发展等4点原则,在明确政府主体责任分工、充分发挥社会职能功效、建立健全监管评估制度的支撑下,抓紧建立储备矿种动态调整评价机制,大力推动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重点加强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及时提升矿山生态修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资源规划 新形势 编制要点 矿业形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能补热热泵供暖实验及地温场热均衡模拟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贾子龙 郑佳 +3 位作者 张耀斌 陈珂 刘爱华 李娟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9-167,共9页
为探索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供暖技术,满足北京市村镇分散式建筑清洁供暖需求,在北京农村地区建设太阳能-地源热泵复合式系统,进行太阳能补热热泵供暖实验,并利用COMSOL软件开展地温场热均衡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相较单一地源热泵系统,太... 为探索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供暖技术,满足北京市村镇分散式建筑清洁供暖需求,在北京农村地区建设太阳能-地源热泵复合式系统,进行太阳能补热热泵供暖实验,并利用COMSOL软件开展地温场热均衡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相较单一地源热泵系统,太阳能补热热泵供暖方案下,地源侧出水温度提升23%,系统制热能效比(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COP)和机组COP分别提升19%、25%;系统运行10 a,地源热泵系统单季节运行方案下总的取热量要多于间歇期自然恢复量,地温场总均衡为-8.91×10^(9)kJ;单一地源热泵方式运行和太阳能补热方式运行在双季节情况下总的取热量小于总的排热量,地温场总均衡分别为4.220×10^(9)、1.084×10^(10)kJ。因此,双季节运行方案对地温场不会产生负均衡,反而会对地温场有一定的热量补充。地源热泵系统运行中加入太阳能补热,对地温场的影响更小,可显著提升系统和机组效率,该模式适用于北京农村地区特别是供暖需求较大的建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地源热泵 数值模拟 地温场 取热量 排热量 能效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重晶石粉回填料提升地埋管换热能力研究
7
作者 刘爱华 郑佳 +3 位作者 贾子龙 刘冰 许真瑞 王哲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73,共7页
为研究含重晶石粉回填料对平原区第四系和山区岩石地层钻孔地埋管换热能力的影响,开展了导热系数测试实验比对分析、现场热响应实验和长期运行条件的模拟计算。平原区第四系钻孔采用中砂回填,山区基岩钻孔采用水泥砂浆回填。室内导热系... 为研究含重晶石粉回填料对平原区第四系和山区岩石地层钻孔地埋管换热能力的影响,开展了导热系数测试实验比对分析、现场热响应实验和长期运行条件的模拟计算。平原区第四系钻孔采用中砂回填,山区基岩钻孔采用水泥砂浆回填。室内导热系数测试发现:中砂回填料中重晶石粉质量分数为5%时,导热系数提升14.3%;水泥砂浆中添加5%的重晶石粉,导热系数提升7.3%。钻孔现场热响应测试发现:同一场地内夏季工况下,平原区含5%重晶石粉回填料钻孔地埋管延米换热量提高2.4 W/m,换热效率提升3.5%;山区内含5%重晶石粉水泥砂浆回填料钻孔地埋管延米换热量提高2.7 W/m,换热效率提升3.9%。经数值模拟计算,钻孔回填料重晶石粉质量分数提升至10%,地埋管延米换热能力提高约6.0%。总体上添加重晶石粉后地埋管换热能力得到提高且可持续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埋管 回填料 重晶石粉 热响应测试 延米换热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化学组分对酸雨的滞后响应--以云冈石窟上层滞水为例
8
作者 耿晓虹 蒋小伟 +6 位作者 闫宏彬 毛德强 王芮 樊尧 张帆 范潇 万力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9-176,共8页
酸雨入渗显著改变了某些地区的地下水水质,但关于地下水化学组分对酸雨响应过程的研究少有报道。以山西云冈石窟景区为研究区,通过对比酸雨、河水和地下水20年时间尺度的水化学组分变化,揭示了酸雨如何控制不同类型地下水的水化学演化... 酸雨入渗显著改变了某些地区的地下水水质,但关于地下水化学组分对酸雨响应过程的研究少有报道。以山西云冈石窟景区为研究区,通过对比酸雨、河水和地下水20年时间尺度的水化学组分变化,揭示了酸雨如何控制不同类型地下水的水化学演化过程。结果表明:2003年以来云冈石窟山体的饱和带地下水中SO_(4)^(2-)浓度未发生明显变化,其较高浓度的SO_(4)^(2-)来源为地下水区域尺度水循环过程中的水-岩反应;2003年和2012年二窟泉水中SO_(4)^(2-)浓度较低,但近几年其SO_(4)^(2-)浓度大幅度上升,分析成因为历史上的酸雨于近几年到达二窟泉,酸雨与砂岩的水-岩作用也引起了二窟泉水中其他阳离子浓度的明显上升;2003年以来石窟顶部上层滞水水质无明显变化,指示了历史上的酸雨至今尚未通过非饱和带下渗至上层滞水对应层位,证明石窟顶部粉土层具有良好的阻水作用。通过研究二窟泉水和石窟山体上层滞水对酸雨的响应关系,加深了对云冈石窟山体不同部位地下水来源的认识,对云冈石窟水害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 地下水化学组分 水-岩作用 上层滞水 泉水 云冈石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雾迷山组地热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孔渗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庆 林天懿 +3 位作者 杨淼 柯柏林 项悦鑫 杨茜婷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57-668,共12页
以北京地区中元古界蓟县系雾迷山组碳酸盐岩地热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扫描电镜(SEM)和薄片鉴定,划分了样品微观孔隙类型,借助MATLAB图像处理技术,定量化表征微裂缝密度和尺寸发育特征;联合毛管力测试与低温液氮吸附实验,定量化雾迷山组... 以北京地区中元古界蓟县系雾迷山组碳酸盐岩地热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扫描电镜(SEM)和薄片鉴定,划分了样品微观孔隙类型,借助MATLAB图像处理技术,定量化表征微裂缝密度和尺寸发育特征;联合毛管力测试与低温液氮吸附实验,定量化雾迷山组白云岩微-介-宏孔体积分布;分析宏观孔渗测试结果,认为微裂缝越发育、透气孔越多、孔喉均质性越好,孔渗越大的微观-宏观作用规律,并拟合了孔渗经验关系式;建立了基于测井资料划分有利开发层段的方法。雾迷山组白云岩基质孔隙连通性较差,微裂隙与溶蚀孔洞提供了主要渗流通道;整体孔隙分布频率随孔径整体呈正态分布,最可能几率孔径分布于50~60 nm。研究成果可为华北地区雾迷山组地热资源开发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地热储层 雾迷山组 孔隙结构特征 孔隙度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探讨
10
作者 杜境然 王哲 +4 位作者 李富 徐子君 朱昕鑫 王任博 许真瑞 《大众标准化》 2023年第19期83-85,共3页
我国广袤的土地上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地热资源,且应用潜力十分巨大。在全球能源危机和环保意识增强的情况下,通过大力发展地热能源技术,可以有效缓解我国能源生产、供应紧张的局面,同时地热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对改善国内生态环境也有着... 我国广袤的土地上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地热资源,且应用潜力十分巨大。在全球能源危机和环保意识增强的情况下,通过大力发展地热能源技术,可以有效缓解我国能源生产、供应紧张的局面,同时地热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对改善国内生态环境也有着良好作用。文章分析了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战略意义,以及地热能源应用潜力。结合当前我国地热能源技术应用现状,探索今后地热能源的开发利用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能源 开发利用 技术 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氧稳定同位素的研究进展及在地热流体运移演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文 张进平 +6 位作者 孔祥军 袁利娟 林天懿 王立志 沈鹏飞 冯浩 高剑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6-72,共7页
地热流体作为地下水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而氢氧稳定同位素是认识水循环系统的重要信息指标,其组成特征可揭示区域内地热流体运移演化过程的规律变化,对掌握区域内地热流体补给来源,认清地热水循环路... 地热流体作为地下水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而氢氧稳定同位素是认识水循环系统的重要信息指标,其组成特征可揭示区域内地热流体运移演化过程的规律变化,对掌握区域内地热流体补给来源,认清地热水循环路径具有重要作用,进而对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地热资源提供理论支撑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常利用丰度、同位素比值(R值)、千分偏差值(δ值)及氘盈余和17O盈余等变量来表示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并通过与标准品等参照物的比对,分析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变化规律及趋势,从而判断海洋水、大气水汽和降水、江河、湖泊水及地下水循环系统中氢氧稳定同位素区域性的演化分异特点,进而分析水循环系统所处温度、湿度、地质条件特征;明确其补给来源及补给比例;判断系统内水蒸发量、滞留时间等要素。而地热流体作为地下水循环系统的一部分,其氢氧稳定同位素的相关研究仍有不足,应加强针对地热流体氢氧稳定同位素的研究,认清其与区域内其他水循环系统的关系,同时注意引用新参数,应用新方法,并坚持开展长期持续性监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稳定同位素 地热流体 氘盈余 17O盈余 地下水循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小汤山地区第四系高氟地下水与地热水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宗明 孙少游 +2 位作者 马静晨 郭帅 李翔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2,共10页
北京小汤山地区第四系深层地下水氟含量普遍超标,严重制约区域供水。在收集整理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地热地质资料基础上,开展第四系高氟地下水与地热水之间关系研究工作。研究表明:小汤山地区位于复式背斜的核部区域,该区热储层与第四... 北京小汤山地区第四系深层地下水氟含量普遍超标,严重制约区域供水。在收集整理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地热地质资料基础上,开展第四系高氟地下水与地热水之间关系研究工作。研究表明:小汤山地区位于复式背斜的核部区域,该区热储层与第四系地层直接接触并形成水力“天窗”,受构造应力影响在热储层发育大量张性裂隙,加之上覆第四系盖层结构松散且厚度较薄,导致该区成为地热富集带;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地热水中氟化物含量普遍较高,地热水上涌同第四系深层地下水发生热流-冷流的混合作用,导致第四系深层地下水中氟化物含量升高,形成第四系高氟地下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质 高氟地下水 地热水 热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井闭循环地热系统热提取性能和注入优化数值模拟
13
作者 马永法 周学军 +9 位作者 袁利娟 刘玲 董俊领 王旭 詹涛 何兰 刘新 刘艳 李昌 雷宏武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02-1312,共11页
为了评价单井闭循环的热提取性能,优化注入参数,文章针对中国东北典型场地,基于井筒-储层耦合数值模拟和场地的运行监测数据,分析了地热系统短期(热响应测试)和长期(一个供暖季)的提热性能,并优化了系统运行注入温度和流量。结果显示,... 为了评价单井闭循环的热提取性能,优化注入参数,文章针对中国东北典型场地,基于井筒-储层耦合数值模拟和场地的运行监测数据,分析了地热系统短期(热响应测试)和长期(一个供暖季)的提热性能,并优化了系统运行注入温度和流量。结果显示,典型东北地区1500 m长度的地热井在平均注入温度7℃,注入流量7.7 m^(3)/h条件下,换热孔出口平均功率为65.2 kW,一个供暖期出口与入口平均温差为4.9℃,地层温度降低影响最大范围约7 m,地层中的降温程度最大为23℃,并可以在非供暖期得到较好的恢复。在不考虑运行成本和可持续开发的情况下,注入温度越低、流量越大,获得的换热功率也越大。在调整注入温度为5℃和流量为6.3m^(3)/h的情况下,可获得同样的换热功率,此时的运行成本最低,比现有方案成本降低20%。考虑运行成本和可持续开发的优化设计对单井闭循环地热供暖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供暖 垂直井闭循环地热系统 性能评价 注入优化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电储能供暖系统优化设计方法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婉玉 蒋天茁 +1 位作者 付强 王昌龙 《电力科技与环保》 2024年第3期286-295,共10页
为应对北方清洁供暖,本文提出了一种谷电储能供暖系统,旨在充分利用地热能和储能技术的优势,满足冬季清洁供暖。首先,对该系统进行了介绍。然后,针对该系统提出了一种优化设计方法,在系统满足建筑在典型年的逐时热负荷要求的基础上,以... 为应对北方清洁供暖,本文提出了一种谷电储能供暖系统,旨在充分利用地热能和储能技术的优势,满足冬季清洁供暖。首先,对该系统进行了介绍。然后,针对该系统提出了一种优化设计方法,在系统满足建筑在典型年的逐时热负荷要求的基础上,以典型年的年化总成本(包括年化初始成本和年化运行成本)为目标函数,进而通过求解最小目标函数对各设备容量进行优化设计。其中,在典型年的年化运行成本计算中,将所采用的系统运行策略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以北方地区某多层办公建筑冬季供暖为例进行计算。在未采用优化设计方法前,系统所需的年化总成本为84.26万元,而采用该方法后,该系统所需的最小年化总成本为61.90万元。经过优化设计后,地源热泵机组额定制热量、蓄热水箱体积以及电锅炉额定制热量的最佳容量分别为1276369 W、1022 m^(3)和2604791 W。本文提出的综合能源复合系统及其优化设计方法为北方地区提供了清洁供暖的选择,对我国能源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 地源热泵 电锅炉 蓄热水箱 系统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大规模地源热泵系统关键地质问题及解决方案
15
作者 卫万顺 于湲 +3 位作者 李翔 郑佳 韩征 郭艳春 《节能与环保》 2024年第12期46-53,共8页
过去15年全球地源热泵产业发展迅速但“喜忧参半”。“喜”在超大型地源热泵系统不断涌现;“忧”是快速粗放的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地下换热系统的地质问题,制约了浅层地热能高效可持续开发。实际场地监测数据表明地下换热区岩... 过去15年全球地源热泵产业发展迅速但“喜忧参半”。“喜”在超大型地源热泵系统不断涌现;“忧”是快速粗放的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地下换热系统的地质问题,制约了浅层地热能高效可持续开发。实际场地监测数据表明地下换热区岩土体非“均质体”,地温场受地质条件制约呈不规则状,地源热泵运行时地下不同部位响应差异显著。由此导致了地源热泵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地下岩土体浅层地热能分布呈现较大差异化,局部地区的岩土体热响应特性不均匀,造成系统运行费用增高以及整体能效降低等问题。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开展浅层地热能成因机制定量化、地下岩土体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精细化、地源热泵系统运行调控智能化以及多能耦合科学化等四方面研究工作,以科学支撑地源热泵产业高效、可持续、大规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超大规模 换热贡献率 解决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通州区地热流体水化学和同位素特征及其地热学意义 被引量:16
16
作者 袁利娟 张进平 +2 位作者 何云成 孔祥军 高剑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45-1555,M0002,共12页
通过对北京市通州区蓟县系岩溶热储中地热流体的水化学组分、2H、18O、3H、14C、锶同位素组成的研究,论述了区域内地热系统中水的补给径流循环特征和地温分布特征。研究区内蓟县系热储中地热水的出水温度分布在35~91℃范围内,补给来源... 通过对北京市通州区蓟县系岩溶热储中地热流体的水化学组分、2H、18O、3H、14C、锶同位素组成的研究,论述了区域内地热系统中水的补给径流循环特征和地温分布特征。研究区内蓟县系热储中地热水的出水温度分布在35~91℃范围内,补给来源为北京市西北部或北部山区大气降水,平均补给高程为1510 m。热储中地热水年龄和热储温度均呈现出明显的构造控制特点。通州区西部,大兴迭隆起构造单元内,热水年龄从西北(18 ka)向东南(27 ka)增加,运移速度约1.5 m/a,热储温度从57.4℃增至86.5℃。东南部的夏垫断裂是一个导水导热断裂,其上地热水年龄减小至8.4 ka,同时热储温度增至107.8℃。地热水中锶含量和锶同位素值均沿着地下水的径流方向增加,揭示了两个过程的叠加影响:蓟县系碳酸盐岩中锶的溶解与87Rb的衰减,后者呈现出明显的时间累积效应,在研究区东南部体现的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市通州区 地热水 水化学 锶同位素 热储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通州地温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189-1194,共6页
在收集整理大量地热井温度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北京通州地区现今地温场特征,划分了地热异常区,并进一步估算了1000~3000 m埋深处的地层温度。研究表明,研究区现今地温梯度为1.34~3.12℃/100 m,平均值为1.88℃/100 m。大地热流值分... 在收集整理大量地热井温度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北京通州地区现今地温场特征,划分了地热异常区,并进一步估算了1000~3000 m埋深处的地层温度。研究表明,研究区现今地温梯度为1.34~3.12℃/100 m,平均值为1.88℃/100 m。大地热流值分布范围为47.1~75.9 mW/m^(2),平均值为63.2 mW/m^(2),其热流状态较好。在垂向上,研究区1000 m埋深处整体温度均超30℃,2000 m时高温异常区温度超60℃,3000 m时高温异常区温度超80℃。根据深部地层温度估算,在研究区的南部及东南部具有2处高温异常区,地温场分布形态与区域内主要断裂走向基本一致,主要受区域地质构造控制,岩石性质为地温场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通州地区 现今地温场 地温梯度 地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条件及埋管形式对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娟 郑佳 +3 位作者 雷晓东 贾子龙 刘爱华 徐子君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1-229,共9页
利用北京市35个现场换热孔岩土热响应试验数据,分析了地质条件和埋管形式对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质条件对地埋管换热性能具有显著影响:地层初始平均温度每变化1℃,换热能力相差8%左右;基岩地层的地埋管换热能力... 利用北京市35个现场换热孔岩土热响应试验数据,分析了地质条件和埋管形式对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质条件对地埋管换热性能具有显著影响:地层初始平均温度每变化1℃,换热能力相差8%左右;基岩地层的地埋管换热能力平均比松散层高35%;换热孔处地下水流速从0.14 m/d增至0.91 m/d,Pe值从18增加至113,由于热对流换热作用加强,延米换热量提升13%。在相同地质条件下,套管式换热器冬季延米取热量比双U型换热器高约40%;换热深度从150 m增加至300 m时,双U型和套管式换热器延米取热量均略有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热能 岩土热响应试验 地层温度 地下水径流 埋管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套管式和双U型换热器换热性能对比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娟 刘少敏 +3 位作者 郑佳 贾子龙 刘爱华 梁桂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4期15081-15087,共7页
地埋管换热器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供暖系统中,提高地埋管换热器的传热效率一直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问题。分别在第四系和基岩地层开展了套管式和双U型地埋管换热器岩土热响应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套管式换热器增加了循环流体进口流量以... 地埋管换热器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供暖系统中,提高地埋管换热器的传热效率一直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问题。分别在第四系和基岩地层开展了套管式和双U型地埋管换热器岩土热响应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套管式换热器增加了循环流体进口流量以及外管壁与岩土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和热传导能力,换热性能要优于双U型换热器。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中,套管式换热器夏季延米换热量约是双U型的1.76倍。基岩地层条件下,套管式换热器夏季延米换热量约是双U型的1.37~1.41倍。基岩地层热导率高于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套管式和双U型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均比第四系地埋管换热器强。研究工作将为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中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管式换热器 换热性能 岩土热响应试验 热导率 延米换热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热井酸化增产潜力评价模型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林天懿 刘庆 +6 位作者 刘伟 杨淼 李文 柯柏林 林海亮 付昌鸿 熊馨 《矿产勘查》 2022年第5期662-669,共8页
为节约地热井酸化增产成本,提高地热资源经济开发利用效率,开展酸化增产潜力评价模型研究。针对近井地带储层伤害情况,以达西定律为基础,选取储层伤害解除时渗透率恢复至地层原始条件下的增产倍数表征增产潜力大小,推导建立地热井酸化... 为节约地热井酸化增产成本,提高地热资源经济开发利用效率,开展酸化增产潜力评价模型研究。针对近井地带储层伤害情况,以达西定律为基础,选取储层伤害解除时渗透率恢复至地层原始条件下的增产倍数表征增产潜力大小,推导建立地热井酸化增产潜力计算模型,采用Newton-Simpson迭代求取热储层渗透率、地热井影响半径等关键参数,借助Python程序语言建立增产潜力计算模块。以北京平原区的一口地热井为例,酸化前评价其增产潜力为2.14倍,实际酸化增产后,相同降深下的产能增加至初始产能的2.23倍,与模块预测结果基本吻合,证明了该增产潜力评价模型和模块的正确性和实用性。该模型和计算模块可快速评价地热储层物性和增产潜力,对优化改造方案和改造规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井 酸化改造 增产潜力 储层物性 表皮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