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胫骨横向骨搬移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文标 余斌 +3 位作者 黎浩晖 邓征智 黄绍贤 梁显球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12期96-98,共3页
目的探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运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法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7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给予胫骨横向骨搬移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目的探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运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法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7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给予胫骨横向骨搬移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患肢足背皮温,截肢(趾)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的VAS评分(3.56±0.38)分低于对照组的(4.95±0.45)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患肢足背皮温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治疗后的患肢足背皮温(30.84±0.58)℃高于对照组的(30.01±0.2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截肢(趾)率2.86%低于对照组的1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运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法治疗后,不仅可以缓解疼痛症状,还能够提高患肢足背皮温,降低截肢(趾)率,其临床价值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横向骨搬移法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应用价值 Ilizarov生物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急性压缩性骨折2000例的临床经验总结 被引量:4
2
作者 陈志军 黎树佳 +2 位作者 丁小科 伍志健 邓征智 《系统医学》 2022年第22期140-143,共4页
目的探究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急性压缩性骨折患者中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应用效果,并总结临床经验。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21年3月于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急性压缩性骨折患者20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 目的探究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急性压缩性骨折患者中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应用效果,并总结临床经验。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21年3月于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急性压缩性骨折患者20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给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后对比患者的疼痛程度、Cobb角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VAS疼痛评分为(2.96±0.38)分,低于治疗前的(7.84±0.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700,P<0.001);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Cobb角(9.59±2.84)°小于治疗前的(19.17±3.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120,P<0.001);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Barthel指数评分(83.15±9.24)分高于治疗前的(50.74±8.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000,P<0.001)。结论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急性压缩性骨折患者中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可缓解患者的疼痛感,缩小Cobb角以及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骨质疏松 胸腰椎急性压缩性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临床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治疗髋臼骨折
3
作者 陈志军 冯朝毅 +4 位作者 练惠宜 伍志健 余斌 黄绍贤 梁显球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35期103-104,共2页
目的探究内固定技术在治疗髋臼骨折中的临床疗效和优越性。方法 2004年1月至2008年5月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髋臼骨折48例。按照Letournel分型,其中后壁骨折8例,横形骨折7例,横行加后壁骨折10例,T型骨折7例,前柱伴后半横形骨折7例,双... 目的探究内固定技术在治疗髋臼骨折中的临床疗效和优越性。方法 2004年1月至2008年5月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髋臼骨折48例。按照Letournel分型,其中后壁骨折8例,横形骨折7例,横行加后壁骨折10例,T型骨折7例,前柱伴后半横形骨折7例,双柱骨折6例,后柱后壁骨折3例。单纯应用拉力螺钉11例,单纯应用重建钢板21例,重建钢板加拉力螺钉16例。结果 48例患者随访12~4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复位质量按Matta标准达到解剖复位30例,满意复位18例。按照美国矫形外科研究评价髋关节功能的方法最终结果优26例,良15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85.4%。结论手术复位和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骨折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弓根钉在胸腰椎骨折手术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4
作者 陈志军 伍志健 +2 位作者 丁小科 黎树佳 邓征智 《中国伤残医学》 2022年第22期46-49,共4页
分析经皮椎弓根钉治疗在胸腰椎骨折手术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3月-2021年4月接收的9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开放式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椎弓根钉治疗,比较2组临床指标,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 分析经皮椎弓根钉治疗在胸腰椎骨折手术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3月-2021年4月接收的9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开放式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椎弓根钉治疗,比较2组临床指标,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及影像学指标、功能障碍指数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状况。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术后7天、1个月的VA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P<0.05);2组术后椎间隙平均高度、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均优于术前(P<0.05),但术后2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ODI指数评分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将经皮椎弓根钉术用于胸腰椎骨折治疗中,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减轻其术后疼痛,加速术后康复,总体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经皮椎弓根钉 开放式手术 临床指标 疼痛评分 伤椎前缘高度
原文传递
交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骨折渐进式功能锻炼的护理
5
作者 林秋炜 张婉红 陈玉芳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7年第10期99-101,共3页
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骨折患肢渐进式功能锻炼的临床护理。方法对照组和实验组功能锻炼后,观察患肢疼痛减轻、肿胀消退、活动范围及骨痂生长情况的效果评价。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疼痛明显减轻(P〈0.001)、肿胀明显消退(P〈0... 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骨折患肢渐进式功能锻炼的临床护理。方法对照组和实验组功能锻炼后,观察患肢疼痛减轻、肿胀消退、活动范围及骨痂生长情况的效果评价。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疼痛明显减轻(P〈0.001)、肿胀明显消退(P〈0.001)、活动范围明显扩大(P〈0.001)、骨痂生长明显增快(P〈0.05)。结论渐进式功能锻炼对交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骨折患肢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锁髓内钉 下肢骨折 功能锻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孔型骨水泥推注器与传统直孔骨水泥推注器在经皮椎体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6
作者 黎树佳 黄绍贤 +2 位作者 陈志军 冯朝毅 丁小科 《大医生》 2023年第1期47-50,共4页
目的探讨传统直孔骨水泥推注器与侧孔型骨水泥推注器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接受PVP治疗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探讨传统直孔骨水泥推注器与侧孔型骨水泥推注器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接受PVP治疗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行侧孔型骨水泥推注器治疗,对照组患者行传统直孔骨水泥推注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和骨水泥灌注量。分别在术前、术后1 d及术后1周时记录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伤椎骨密度和椎体前缘高度。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骨水泥沿骨折线分布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椎和腰椎骨水泥灌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和术后1周时VAS评分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时伤椎骨密度和椎体前缘高度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骨水泥沿骨折线分布出现率高于对照组,邻椎骨折、伤椎塌陷/骨折及骨水泥渗漏的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VP术中采用侧孔型骨水泥推注器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后骨水泥沿骨折线分布情况良好,且有助于减轻术后疼痛,降低邻椎骨折、伤椎塌陷/骨折及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侧孔型骨水泥推注器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下保残重建与非保残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对比研究
7
作者 冯朝毅 黄绍贤 +2 位作者 余斌 黎浩晖 张文标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第15期34-37,共4页
目的对比关节镜下保残重建前交叉韧带(ACL)与非保残重建ACL对ACL断裂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5月至2022年6月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ACL断裂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非保残组(41例,行关节镜下非保残重建ACL进行治疗... 目的对比关节镜下保残重建前交叉韧带(ACL)与非保残重建ACL对ACL断裂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5月至2022年6月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ACL断裂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非保残组(41例,行关节镜下非保残重建ACL进行治疗)、保残组(41例,行关节镜下保残重建ACL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术后随访18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12、18个月膝关节功能和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术后1、18个月隧道扩张度,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比,术后6、12、18个月两组患者辛辛那提膝关节评分系统(CKRS)评分均升高,保残组均高于非保残组;与术前比,术后6、12、18个月两组患者膝关节患侧被动重现角度均降低,且保残组均低于非保残组;与术后1个月比,术后18个月两组患者股骨隧道、胫骨隧道扩张度均升高,但保残组均低于非保残组(均P<0.05);随访18个月,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L断裂患者采用关节镜下保残重建ACL术治疗能够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提高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减轻对骨隧道扩张度的影响,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韧带 关节镜 保残重建 非保残重建 膝关节 本体感觉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并发症防治 被引量:6
8
作者 陈志军 冯朝毅 +3 位作者 黄绍贤 丁小科 余斌 梁显球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第18期121-123,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自2002年8月至2006年6月共行经皮椎体成形术140例233个椎体,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随访7~52个月(平均28.4个月),观察经过处理后的并发症的预后及远期并发症。结果 140例患者中,6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自2002年8月至2006年6月共行经皮椎体成形术140例233个椎体,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随访7~52个月(平均28.4个月),观察经过处理后的并发症的预后及远期并发症。结果 140例患者中,61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43.6%。骨水泥漏45例,其中,12例骨水泥漏出现临床症状需要处理,疼痛加重10例,胸背部及下肢放射痛1例,给予消炎止痛药物口服后3~7d后消失,双下肢软瘫1例,CT提示椎管内骨水泥漏,急诊行椎板减压取出骨水泥,术后经过抗炎、脱水、激素、营养神经、针灸等处理,3个月后恢复行走能力,26个月后,仅仅遗留下肢无力症状;一过性低血压和意识障碍2例,经过补液、吸氧等处理后于术后30~60min恢复;呼吸困难、呛咳和胸部不适3例,拍片未发现明显异常,给予补液、吸氧、抗炎等处理后于3~5d消失;皮下血肿1例,于术后1周消失;术后1~12个月,相邻椎体新发骨折10例,分别进行保守治疗或再次行PVP手术而治愈。结论骨水泥漏是PVP最常见的并发症,严格把握适应证和提高手术技巧有助于减少PVP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椎体成形术 并发症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护理路径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与评价 被引量:9
9
作者 陈翠 陈玉芳 +2 位作者 孔晓红 黄绍贤 温少铭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1年第16期2042-2043,共2页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0例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护理,而实验组则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并对两组的护理效果进行比...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0例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护理,而实验组则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并对两组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在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健康教育知晓率及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能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 全膝关节置换术 围手术期 护理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肢创伤性大面积皮肤缺损应用封闭负压吸引的治疗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志军 冯朝毅 +4 位作者 练惠宜 伍志健 黄绍贤 余斌 梁显球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34期88-89,共2页
目的评价封闭负压吸引(vacuum-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四肢大面积皮肤损伤的效果。方法对收治的外伤致四肢大面积皮肤缺损患者67例,自2003年3月至2007年3月的患者32例分为传统治疗组,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35例为VSD治疗组。VS... 目的评价封闭负压吸引(vacuum-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四肢大面积皮肤损伤的效果。方法对收治的外伤致四肢大面积皮肤缺损患者67例,自2003年3月至2007年3月的患者32例分为传统治疗组,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35例为VSD治疗组。VSD治疗组急诊行"清创术加VSD覆盖术",术后行抗破伤风、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肉芽组织生长满意后植皮。传统治疗组行常规清创、包扎、换药、抗感染、抗感染、抗破伤风治疗,待肉芽组织生长满意后植皮。比较VSD治疗组和传统治疗组住院时间、创面微生物生长情况、植皮所需时间、植皮存活率,分析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VSD能有效保护创面,减少细菌感染,缩短植皮所需的时间,减少住院时间,植皮存活率高,结论 VSD是治疗四肢皮肤缺损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负压吸引 大面积皮肤缺损 植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护理干预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功能康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8
11
作者 陈翠 梁显球 +2 位作者 陈慧芳 翟婉君 叶宇梅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第16期228-230,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70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只是按骨科常规治疗护理,干预组除给予骨科常规护理外,为患者制定系统的早期护理干预计划:术前心理干预,术前...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70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只是按骨科常规治疗护理,干预组除给予骨科常规护理外,为患者制定系统的早期护理干预计划:术前心理干预,术前康复指导、术后护理、术后全面的康复训练,比较两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70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分,术后3个月干预组终末随访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达93.0%;对照组终末随访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达71.7%。干预组髋关节功能恢复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实施早期、有计划、系统的护理干预,有效促进了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康复,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 护理干预 置换术 功能康复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动脉铸型的三维重建及意义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海龙 符伟平 +1 位作者 黄绍贤 龚达聪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5年第4期382-384,共3页
目的探讨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动脉铸型的三维重建及意义。方法采用改良环氧树脂混合液-氧化铅填充剂对1例左侧下肢截肢残体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标本进行灌注并铸型,并在铸型基础上行64层螺旋CT薄层扫描,以容积再现法(VR)和最大密度... 目的探讨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动脉铸型的三维重建及意义。方法采用改良环氧树脂混合液-氧化铅填充剂对1例左侧下肢截肢残体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标本进行灌注并铸型,并在铸型基础上行64层螺旋CT薄层扫描,以容积再现法(VR)和最大密度投影法(MIP)重建三维数字化模型。结果血管铸型和CT三维重建的左侧下肢截肢残体CVI动脉模型均清晰地显示下肢动脉的分布及走行、内侧踝关节溃疡灶内踝网血供情况及局部区域性小动脉(微动脉)栓塞情况。结论下肢CVI动脉模型可为CVI确切病因和完善病理机制提供形态学基础,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动脉铸型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下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切迹颈椎融合器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13
作者 陈志军 伍志健 +2 位作者 丁小科 黎树佳 邓征智 《中国伤残医学》 2023年第23期16-19,33,共5页
目的:探讨零切迹颈椎融合器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的临床应用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4例,随机分为2组。2组均给予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对照组应用钛板-椎间融合器(PCC),观察组应用... 目的:探讨零切迹颈椎融合器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的临床应用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4例,随机分为2组。2组均给予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对照组应用钛板-椎间融合器(PCC),观察组应用零切迹颈椎融合器,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后的颈椎Cobb角情况、疼痛情况、脊髓神经功能情况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VAS评分比对照组低,颈椎Cobb角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治理1个月、3个月、半年后的JOA评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躯体疼痛、精神健康、情绪角色、肢体功能评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1.89%,比对照组的64.86%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82%,比对照组的27.03%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长、手术时长均比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中应用零切迹颈椎融合器效果较好,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降低其疼痛情况,改善颈椎Cobb角;同时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中出血量,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缩短手术时长和住院时长,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切迹颈椎融合器 颈椎间盘突出症 应用效果 生活质量 颈椎Cobb角 VAS
原文传递
胸腰椎不稳内固定术后患者并发症的护理 被引量:4
14
作者 林秋炜 符钻英 陈玉芳 《护理学报》 2007年第7期69-71,共3页
总结胸腰椎不稳内固定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回顾分析使用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26例胸腰椎不稳患者,19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脑脊液漏7例,神经根水肿粘连4例,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2例,脊髓神经根挫伤1例,硬膜外血肿1例... 总结胸腰椎不稳内固定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回顾分析使用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26例胸腰椎不稳患者,19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脑脊液漏7例,神经根水肿粘连4例,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2例,脊髓神经根挫伤1例,硬膜外血肿1例,内固定螺钉松动1例,深静脉栓塞1例。密切观察术后患者引流液颜色及量的变化,适当调整体位;术后早期给予健康宣教及进行直腿抬高训练,预防神经根水肿粘连;严格执行无菌技术,保持有效的负压引流,密切观察体温情况,训练患者的肺功能,指导有效咳嗽、排痰,以预防术后感染;观察下肢感觉活动及大小便情况,营养神经,配合理疗及康复训练;加强健康宣教,正确使用外固定支具;密切注意患者神志,鼓励适当的床上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本组出现并发症的患者通过及时处理都康复出院,经平均15个月以上的随访均能达到满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不稳 内固定术 并发症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