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卒中超声联合CTP参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急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1
作者 鹿晓栋 安菲 +1 位作者 范彬 霍现洛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5年第2期234-237,256,共5页
目的探讨卒中超声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参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展为急性脑梗死(ACI)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1月在淄博市第一医院和聊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卒中超声和... 目的探讨卒中超声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参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展为急性脑梗死(ACI)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1月在淄博市第一医院和聊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卒中超声和CTP检查。对所有纳入患者随访3个月,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ACI组和非ACI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卒中超声指标、脑部CTP参数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TIA患者进展为ACI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卒中超声指标联合脑部CTP参数对TIA患者进展为ACI的预测价值。结果40例TIA患者中9例患者进展为ACI,ACI发生率为22.50%(9/40)。ACI组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占比高于非ACI组(χ^(2)=7.435、5.914、6.180,P<0.05)。ACI组患者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狭窄程度水平高于非ACI组(t=6.643、7.514,P<0.05)。ACI组患者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水平低于非ACI组(t=9.620、7.445,P<0.05),平均通过时间(MTT)水平高于非ACI组(t=7.98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脂血症、糖尿病、动脉IMT、动脉狭窄程度、CBV、CBF、MTT水平均是影响TIA患者进展为ACI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超声指标联合脑部CTP参数检测预测TIA患者进展为ACI的AUC、灵敏度、约登指数分别为0.884、93.8%、0.665均高于上述指标单独预测(P<0.05)。结论TIA患者近期内进展为ACI的风险较高,卒中超声指标和CTP参数水平异常是导致TIA患者进展为ACI的危险因素,对TIA患者进展为ACI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且卒中超声指标和CTP参数联合检测预测TIA患者进展为ACI的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超声 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急性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胶质瘤病的影像学诊断
2
作者 许士明 赵立冬 马子勇 《江西医药》 CAS 2007年第5期449-450,共2页
目的探讨大脑胶质瘤病(GC)的影像学特点,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活检、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GC的CT、MRI影像学特征。结果相邻多个脑叶广泛受累,占位效应相对较轻,无钙化、囊变和肿块形成为GC的共有特点。额、颞、顶叶受... 目的探讨大脑胶质瘤病(GC)的影像学特点,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活检、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GC的CT、MRI影像学特征。结果相邻多个脑叶广泛受累,占位效应相对较轻,无钙化、囊变和肿块形成为GC的共有特点。额、颞、顶叶受累14例(93.3%),胼胝体受累12例(80%),基底节和丘脑侵犯7例,脑干侵犯3例,小脑和脊髓各1例。CT表现为脑实质弥漫性低或等密度区;T1WI以低信号为主,T2WI、液体衰减翻转回复序列为均匀高信号;边界均不清晰。CT显示的病变范围明显小于MRI。增强扫描11例(73.3%)无强化,2例(13.3%)轻微强化。结论GC的病变范围及病理特征可在影像检查中得到较好反映,MRI优于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病 CT 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动态图像后处理对脑血管畸形病变的诊断价值研讨
3
作者 王丽 周田 刘斯咪 《世界复合医学》 2024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动态图像后处理运用于脑血管畸形病变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10月—2023年10月聊城市人民医院接诊的70例疑似脑血管畸形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并且提供多层螺...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动态图像后处理运用于脑血管畸形病变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10月—2023年10月聊城市人民医院接诊的70例疑似脑血管畸形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并且提供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动态图像后处理,应用CT多平面重组、三维容积漫游及联合诊断分析诊断效能。结果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阳性检出率为48.57%,CT多平面重组诊断阳性检出率为42.86%,三维容积漫游诊断阳性检出率为44.29%,联合检查阳性检出率为51.43%。CT多平面重组诊断、三维容积漫游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诊断的灵敏度、准确度显著高于CT多平面重组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维容积漫游诊断、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动态图像后处理中,CT多平面重组联合三维容积漫游诊断运用于脑血管畸形病变患者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诊断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畸形病变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CT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死颅内大血管闭塞治疗中的预测价值
4
作者 周田 王丽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14期101-105,共5页
目的探讨对急性脑梗死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进行脑CT灌注成像参数在患者治疗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2年9月聊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治疗后分为预后良好组62例,预后不良组28... 目的探讨对急性脑梗死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进行脑CT灌注成像参数在患者治疗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2年9月聊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治疗后分为预后良好组62例,预后不良组28例。均行脑CT灌注成像参数,比较脑CT灌注成像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脑梗死区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为(3.01±0.82)mL/(min·100g)、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为(43.57±10.35)mL/(min·100 g),低于脑健侧区的(5.69±1.23)mL/(min·100g)、(85.36±18.24)mL/(min·100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区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为(6.12±1.34)s、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为(18.62±2.21)s,长于脑健侧区的(2.59±1.32)s、(7.24±1.3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CBV为(2.35±0.24)mL/(min·100 g)、CBF为(21.35±4.52)mL/(min·100g),低于预后良好组的(3.12±0.21)mL/(min·100 g)、(47.26±5.26)mL/(min·100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MTT为(6.53±2.41)s、TTP为(24.53±4.62)s、长于预后良好组的(4.13±1.52)s、(9.34±1.8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中CBV参数诊断敏感度最高,为96.40%,MTT参数特异度最高,为77.40%。结论脑CT灌注成像指标可作为评估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其中CBV指标对评估脑梗死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合其他影像学指标对评估脑梗死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此文的研究结果为急性脑梗死颅内大血管闭塞预后后期标准制定提供了借鉴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CT 灌注成像参数 急性脑梗死 颅内大血管闭塞 预后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DWI、^1H-MRS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许士明 吴昆鹏 +4 位作者 张伟 赵立冬 张凤敏 马子勇 范彬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年第12期1882-1886,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DWI和1 H-MRS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对17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DWI、1 H-MRS与病理资料进行对照分析,比较瘤体与对侧正常脑白质ADC值以及瘤体与正常脑白质1 H-MRS代谢物峰高(Cho...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DWI和1 H-MRS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对17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DWI、1 H-MRS与病理资料进行对照分析,比较瘤体与对侧正常脑白质ADC值以及瘤体与正常脑白质1 H-MRS代谢物峰高(Cho、Cr、NAA)和代谢物峰高比值(Cho/Cr、Cho/NAA)。结果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DWI图均表现为高信号。瘤体ADC值(655±57.95)低于对侧正常脑白质ADC值(755±86.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139,P<0.05)。1 H-MRS:①病例组Cho(28.13±6.15)高于对照组(20.87±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802,P<0.05);②病例组Cr(5.66±2.81)、NAA(8.31±3.26)分别低于对照组Cr(14.80±3.63)、NAA(24.88±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645、56.783,P<0.05);③病例组Cho/Cr(5.82±2.12)、Cho/NAA(3.74±1.67)分别高于对照组Cho/Cr(1.44±0.25)、Cho/NAA(0.87±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25、-4.025,P<0.05)。所有病例均见有Lac和(或)Lip峰。免疫组化:17例均为B细胞型非霍奇金氏淋巴瘤肿瘤,瘤细胞LCA、CD20表达均阳性。结论 DWI与1 H-MRS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波谱 中枢神经系统 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4/CD8比值及总B淋巴细胞在中老年肺癌中应用及与放射性肺损伤的相关性 被引量:4
6
作者 徐俊萍 张新 +2 位作者 张凤敏 俞博 史雪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4929-4932,共4页
目的分析CD4/CD8比值及总B淋巴细胞在中老年肺癌中的应用及与放射性肺损伤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中老年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期间及治疗后是否合并发生了放射性肺损伤分为损伤组(n=35)与未损伤组(n=57),对比两组实施放疗... 目的分析CD4/CD8比值及总B淋巴细胞在中老年肺癌中的应用及与放射性肺损伤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中老年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期间及治疗后是否合并发生了放射性肺损伤分为损伤组(n=35)与未损伤组(n=57),对比两组实施放疗前后CD4/CD8比值及总B淋巴细胞比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放疗前CD4/CD8值及总B淋巴细胞比值预测放射性肺损伤的价值。结果与放疗前相比,两组放疗后CD4/CD8比值显著降低,损伤组降低更显著(P<0.05)。与放疗前相比,两组放疗后总B淋巴细胞比值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损伤组与未损伤组放疗后总B淋巴细胞比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ROC曲线分析可见,放疗前CD4/CD8比值及总B淋巴细胞预测放射性肺损伤的临界值分别为97.90%(P=0.000)、4.214%(P=0.157),其中CD4/CD8预测放射性肺损伤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736(95%CI:0.634~0.838),敏感性为79.10%,特异性为48.60%;总B淋巴细胞预测预测放射性肺损伤的AUC值为0.588(95%CI:0.472~0.704),敏感性为47.40%,特异性为62.90%。结论CD4/CD8比值在合并放射性肺损伤的中老年肺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较低,在预测放射性肺损伤方面具有突出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4/CD8比值 总B淋巴细胞 肺癌 放射性肺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在输尿管疾病临床诊断中应用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凤敏 孙爱霞 《当代医学》 2016年第18期44-45,共2页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CTU)在输尿管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及价值。方法选择60例输尿管疾病患者,均接受平扫、肾实质期、皮质期、肾盂排泄期MSCT检查。对照病理诊断结果,比较CTU、B超检查在对输尿管疾病的定性及定位诊断符合率,同...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CTU)在输尿管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及价值。方法选择60例输尿管疾病患者,均接受平扫、肾实质期、皮质期、肾盂排泄期MSCT检查。对照病理诊断结果,比较CTU、B超检查在对输尿管疾病的定性及定位诊断符合率,同时观察轴位联合三维重建图像的定性及定位诊断符合情况。结果 CTU检查的定位及定性诊断符合率为96.7%、90.0%,均显著高于B超检查的65.0%、55.0%;轴位联合三维重建图像的定位及定性诊断符合率为98.3%、96.7%,均显著高于单纯轴位CT图像的76.7%、73.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B超相比,CTU在输尿管疾病临床诊断中具有显著优势,有助于对输尿管疾病进行多角度、多方位观察,轴位联合三维重建图像可明显提高该病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尿管疾病 CT尿路成像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排螺旋CT肺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张凤敏 《中外医疗》 2016年第8期155-156,共2页
目的研究分析64排螺旋CT肺血管造影应用于肺动脉栓塞中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整群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该院收治的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4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64排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进行检测,对不同图像进行后处理,对比诊断结果。结... 目的研究分析64排螺旋CT肺血管造影应用于肺动脉栓塞中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整群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该院收治的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4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64排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进行检测,对不同图像进行后处理,对比诊断结果。结果所有患者1级动脉MPR、MIP和VR三种处理方式的病症检出率均为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级动脉血管的MRP处理方式的病症检出率为38.46%,高于MIP的30.77%和VR的25.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级动脉血管的MRP处理方式的检出率为19.36%,略高于MIP的17.94%和VR的16.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螺旋CT肺血管造影联合多种图像后处理应用于肺动脉栓塞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疾病检出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排螺旋CT 肺血管造影 肺动脉栓塞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信行护理干预模式在64层CT冠状动脉血管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7
9
作者 郭茜 支媛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第13期152-154,共3页
目的探讨知信行护理干预模式在64层CT冠状动脉血管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12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实施知信行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 目的探讨知信行护理干预模式在64层CT冠状动脉血管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12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实施知信行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检查过程中遵医嘱行为评分,并统计两组检查耗时及检查后放射科停留时间。结果干预后,两组检查过程中遵医嘱行为评分均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后,观察组检查过程中遵医嘱行为评分优于干预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检查耗时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查后放射科停留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可疑冠心病患者,有效的"知信行"护理模式,对提高患者检查过程依从性,缩短检查耗时,提高检查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信行护理干预模式 64层CT 冠状动脉心脏病 CT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护理流程在急诊脑外伤开颅手术中的管理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支媛 郭茜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年第10期166-168,共3页
目的探讨急诊护理流程在急诊脑外伤开颅手术中的管理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3月—2019年6月收治急诊脑外伤需实施开颅手术治疗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均为40例。对照组给实施传统护理,观察组则实施急诊护理流程管理,比... 目的探讨急诊护理流程在急诊脑外伤开颅手术中的管理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3月—2019年6月收治急诊脑外伤需实施开颅手术治疗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均为40例。对照组给实施传统护理,观察组则实施急诊护理流程管理,比较两组完善术前准备时间与术后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治疗期间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随访期间认知功能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整体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完善术前准备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发生的术后感染、再出血、低颅压综合征总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术后3及术后6个月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好转出院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脑外伤需实施开颅手术者,进行急诊护理流程管理,能有效缩短术前准备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进而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护理流程 脑外科 急诊开颅 围术期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A检查在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及参数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逯冬之 刘斯咪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第14期49-51,共3页
目的:分析多排螺旋CTA检查在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及其参数。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5月—2023年5月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并存脑血管狭窄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DSA与多排螺旋CTA检查。以DSA检出结果... 目的:分析多排螺旋CTA检查在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及其参数。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5月—2023年5月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并存脑血管狭窄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DSA与多排螺旋CTA检查。以DSA检出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多排螺旋CTA与DSA检出血管狭窄数量、血管狭窄程度的符合率及测量的血管狭窄直径差异。结果:DSA检出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数量共655支,CTA检出646支,符合率为98.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诊断Ⅱ级狭窄血管350支(准确率98.04%),Ⅲ级狭窄血管159支(准确率98.76%),Ⅳ级狭窄血管116支(准确率100.00%),Ⅴ级狭窄血管21支(准确率100.00%);DSA检出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颈内动脉、颈总动脉血管狭窄直径与CTA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排螺旋CTA检查在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中的诊断价值较高,其对血管狭窄的数量、程度、直径等参数测量较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脑血管狭窄 CTA 参数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和CO中毒迟发性脑病认知障碍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桂芳 张传臣 +3 位作者 陈伟 杨霞峰 孙义华 李淑华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69-771,共3页
目的 探讨磁共振(MR)扩散张量成像(DTI)对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患者脑白质损害及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1.5 T MR对13例DEACMP患者和13例年龄、性别相匹配正常志愿者(对照组)行DTI检查.由两名影像科医师应用... 目的 探讨磁共振(MR)扩散张量成像(DTI)对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患者脑白质损害及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1.5 T MR对13例DEACMP患者和13例年龄、性别相匹配正常志愿者(对照组)行DTI检查.由两名影像科医师应用双盲法测量DT1图像上16处不同脑白质区的平均扩散系数值(ADC)和各向异性分数(FA)值,另一名神经科医师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双盲法评价DEACMP患者的认知功能.定量分析DEACMP患者ADC和FA值变化及其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结果 DEACMP患者所有感兴趣区脑白质ADC值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除双侧视辐射、内囊前、后肢外,DEACMP患者其余脑白质感兴趣区FA值均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DEACMP患者的MoCA评分与双额底(r左=0.736,P=0.011;r右=0.762,P=0.003)、双颞叶白质(r左=0.605,P=0.016;r右=0.559,P=0.021)及所有感兴趣区总平均FA值(r均=0.688,P=0.001)呈正相关,与双额底ADC值(r左=-0.674,P=0.007;r右=-0.681,P=0.019)呈负相关.结论 DTI可以定量评价DEACMP患者脑白质微观结构的损伤,反映认知功能障碍程度,对了解DEACMP的病理改变及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 扩散张量成像 认知功能障碍
原文传递
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间吻合血管变异的MR诊断 被引量:6
13
作者 白敏 赵立冬 郭茜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02-506,共5页
目的利用头颈部MRA分析颈和椎-基底动脉间异常吻合血管的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5年12月于聊城市人民医院行头颈部MRA检查的7 246例患者的MRA图像,2名医师分析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和基底动脉或椎动脉间异常吻合血管特点... 目的利用头颈部MRA分析颈和椎-基底动脉间异常吻合血管的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5年12月于聊城市人民医院行头颈部MRA检查的7 246例患者的MRA图像,2名医师分析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和基底动脉或椎动脉间异常吻合血管特点,包括原始三叉动脉(PTA)、原始舌下动脉(PHA)和原始寰前节间动脉(PIA)。 结果7 246例患者中,共检出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间异常吻合血管44例。PTA及PTA变异共39例,发生率0.54%;PTA 27例,PTA变异12例。PTA变异A型2例,B型10例。Uchino分型外侧型23例,内侧型4例。PTA均起源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C4段,与基底动脉吻合27例,与小脑上动脉吻合2例。吻合口下基底动脉发育不良7例,2例缺如。PHA 3例,发生率0.04%;2例起于同侧颈内动脉颅外段,1例起于颈外动脉;均位于右侧。PIA 2例,发生率0.03%;左侧1例,右侧1例。1例起于颈外动脉,1例起源于颈内动脉颅外段。34例并发头颈部其他血管变异。PHA均并发椎动脉缺如,1例PIA并发椎动脉发育不良。18例并发脑梗死,3例并发动脉瘤。 结论MRA能准确评价颈和椎动脉-基底间异常吻合血管变异特点,具有诊断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原始三叉动脉 原始舌下动脉 原始寰前节间动脉
原文传递
血管内栓塞治疗对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癫痫发作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研修 陈德哲 +3 位作者 赵立冬 陈伟 杨霞峰 姜桂生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5年第11期1460-1463,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对脑动静脉畸形(c AVM)患者癫痫发作的影响。方法 以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08年至2015年行介入栓塞治疗的68例幕上c AVM患者,对血管内栓塞后发生癫痫发作(n=25)和未发生癫痫发作患者(n=43)的一般资料、病史...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对脑动静脉畸形(c AVM)患者癫痫发作的影响。方法 以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08年至2015年行介入栓塞治疗的68例幕上c AVM患者,对血管内栓塞后发生癫痫发作(n=25)和未发生癫痫发作患者(n=43)的一般资料、病史、c AVM特征、治疗情况(栓塞部位、栓塞完整性及抗癫痫药物治疗)及脑电图和影像学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68例患者中,以脑出血起病者占39.7%;68例患者c AVM Spetzler-Martin分级中位数2(范围1~4);栓塞比例中位数为90%(范围50%~100%);术前有47.1%(32/68)患者发生过癫痫;有55.9%(38/68)患者脑电图异常;58.8%(40/68)患者术前应用过抗癫痫药物用于治疗或预防癫痫发作。术后癫痫发生率为36.7%(25/68),术后发生癫痫中位时间为7 d(范围0.3~210 d),术后脑电图异常率为42.6%(29/68)。其中有13例术前发生癫痫的患者术后未再出现癫痫发作。有6例患者术前无癫痫发作,而术后出现了癫痫发作。术后发生癫痫的患者AVM血管团直径明显大于术后未发生癫痫的患者(P〈0.01);栓塞比例低于术后未发生癫痫患者(P〈0.01)。术前发生癫痫的32例患者中血管内栓塞术后1个月内有96.9%(31/32)患者存在灶周水肿,有4例出现灶周缺血性改变。术后癫痫发作形式有改变,全面发作者减少。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可能使有癫痫发作的c AVM患者获益。优化血管内栓塞及抗癫痫药治疗方案可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癫痫发作预后。新发癫痫可能与栓塞治疗本身有关,栓塞治疗后继发的病灶周围水肿和炎性反应是可能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栓塞治疗 癫痫发作 脑电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