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EMS综合征的神经系统病变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章燕幸 陈怀红 +1 位作者 吴承龙 桂小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7-168,共2页
POEMS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浆细胞恶性增生症,1956年由Crow首次描述[1]。主要表现为5大主症:即多发性神经病、脏器肿大、内分泌病、γ-球蛋白病和皮肤病变。在该综合征中,绝大多数患者伴有神经系统病变,是致残的主要原因[2,3]。我们回顾... POEMS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浆细胞恶性增生症,1956年由Crow首次描述[1]。主要表现为5大主症:即多发性神经病、脏器肿大、内分泌病、γ-球蛋白病和皮肤病变。在该综合征中,绝大多数患者伴有神经系统病变,是致残的主要原因[2,3]。我们回顾分析了12例患者的神经系统病变特征,所有患者均符合Nakanishi提出的诊断标准[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EMS综合征 神经系统病变 病变特征 Nakanishi 多发性神经病 γ-球蛋白 主要表现 脏器肿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 被引量:8
2
作者 章燕幸 陈怀红 +3 位作者 闻树群 陈子晞 陈琳迪 王黎萍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19-1221,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及其在ACI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于发病72 h内、第7 d及第14 d测定病例组(91例ACI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并与对照组(50例健康体检者)比较...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及其在ACI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于发病72 h内、第7 d及第14 d测定病例组(91例ACI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并与对照组(50例健康体检者)比较,同时比较不同卒中亚型的VEGF表达。结果:病例组在发病72 h内、第7 d及第14 d的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大面积梗死组各时点血清VEGF水平高于小面积组(P<0.01);心源性栓塞组血清VEGF水平在第7 d、第14 d高于小动脉闭塞组(P<0.05),但在入院72 h内无显著差异,大动脉粥样硬化组与其它两个亚组无显著差异。VEGF与CRP(r=0.372,P<0.05)、WBC(r=0.647,P<0.01)、NIHSS评分(r=0.448,P<0.05)之间呈正相关,与2周时的神经功能改善程度没有相关性(r=0.193,P>0.05)。结论:ACI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增高,可能参与了脑梗死早期的炎症反应、再灌注损伤以及修复病理变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脑梗死缺血缺氧严重程度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脑血管意外 C-反应蛋白质 NIHSS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性脊髓病合并肝性脑病13例临床影像特点与预后 被引量:6
3
作者 章燕幸 陈怀红 +3 位作者 吴承龙 王黎萍 肖桂荣 孙新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04-607,共4页
目的探讨肝性脊髓病合并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肝性脊髓病合并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预后,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本病多发生于肝硬化自发性或手术门体分流后,临床主... 目的探讨肝性脊髓病合并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肝性脊髓病合并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预后,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本病多发生于肝硬化自发性或手术门体分流后,临床主要表现可逆的脑病症状,进行性以双下肢为主的痉挛性瘫痪,仅1例有括约肌功能障碍,无肌萎缩、感觉障碍。9例血氨增高,9例脑电图表现弥漫性θ波,其中2例有三相波,8例MRIT1像显示基底神经节高信号,脊髓MRI阳性率低。所有患者均限制蛋白摄入量,给予护肝、降血氨、神经营养等治疗,3例加用糖皮质激素。9例患者脑病症状缓解,但瘫痪改善不明显;死亡3例,仅1例肝移植患者预后良好。结论脊髓症状与脑病症状并不平行消长,可能存在不同的发病机制。神经影像学研究为慢性肝病神经系统并发症的诊断提供了新思路。常规治疗脑病症状好转,但脊髓病变预后不良,肝移植为慢性肝病神经系统并发症带来曙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肝病 肝性脑病 肝性脊髓病 门体静脉分流 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迟发性产后子痫/子痫前期合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2例 被引量:8
4
作者 章燕幸 陈怀红 +2 位作者 吴承龙 王黎萍 孙新芳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630-630,共1页
关键词 产后子痫 子痫前期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产期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影像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章燕幸 吴承龙 +2 位作者 王黎萍 肖桂荣 孙新芳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842-845,共4页
目的:分析研究围产期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影像特征,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0例围产期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急性起病,8例产前发病,22例产后发病(其中20例发生于自然阴道... 目的:分析研究围产期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影像特征,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0例围产期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急性起病,8例产前发病,22例产后发病(其中20例发生于自然阴道分娩后,2例为剖宫产术后发病);16例发生于产后48h后。产前发病者6例具有子痫前期表现,而产后发病者仅1例具有子痫前期表现。首发症状以头痛为主,主要表现头痛(23例)、抽搐(22例)、视觉异常(19例)、意识障碍(8例)。影像表现为双侧对称性可逆性以大脑后部皮质下白质为主的病变,包括枕叶(27例)、顶叶(23例)、颞叶(10例)、额叶(7例)等。MR扩散成像显示血管源性脑水肿。治疗以降血压和控制癫痫为主,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影像改变在1天~6个月有明显改善或消退,其中25例在2周内缓解。结论:围产期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具有特征性的临床和影像表现,好发于产后,特别是产后48h后,且发病前多无子痫前期;MR扩散成像有助于鉴别病灶性质;治疗及时病灶完全可逆,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疾病 妊娠并发症 磁共振成像 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