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周围神经损伤晚期修复后脊髓运动神经元形态学及神经电生理学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朱锦宇 黄耀添 +3 位作者 吕荣 徐新智 王军 杨光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14-118,共5页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损伤晚期修复后脊髓运动神经元数量、超微结构的改变及修复后神经电生理学的变化。方法新西兰兔16只行双侧腓总神经切断1年后,随机分成退变组和修复术后1、3及5个月组。另设4只兔为正常对照组。外膜缝合法修复...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损伤晚期修复后脊髓运动神经元数量、超微结构的改变及修复后神经电生理学的变化。方法新西兰兔16只行双侧腓总神经切断1年后,随机分成退变组和修复术后1、3及5个月组。另设4只兔为正常对照组。外膜缝合法修复神经后1、3及5个月行电生理学观察,用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标记法显示脊髓运动神经元,行光镜、电镜观察。结果①失神经1年后脊髓运动神经元为正常的45%,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晚期修复腓总神经1、3及5个月,脊髓运动神经元分别为正常的48%、57%和68%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可逐渐恢复正常。③随着再生时间延长,神经传导的潜伏期缩短、神经肌肉传导速度增快和动作电位波幅增高。结论周围神经损伤晚期修复后,脊髓运动神经元和神经电生理均表现再生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损伤 脊髓运动神经元 电生理 神经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对椎弓根螺钉稳定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高明暄 周胜虎 +2 位作者 邓晓文 李旭升 雷伟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评价不同骨质疏松程度条件下,椎弓螺钉的稳定性,为椎弓根内固定在合并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中的选用提供力学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新鲜尸体脊柱标本,根据骨密度检测结果,按临床诊断标准分成骨质正常、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和重度骨质疏松... 目的评价不同骨质疏松程度条件下,椎弓螺钉的稳定性,为椎弓根内固定在合并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中的选用提供力学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新鲜尸体脊柱标本,根据骨密度检测结果,按临床诊断标准分成骨质正常、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和重度骨质疏松四个水平。然后,每个骨密度水平,植入普通椎弓根螺钉24枚,进行螺钉轴向拔出实验,测定最大拔出力、刚度和能量吸收值三项指标,对所测指标进行骨密度水平间的对比分析。结果骨密度水平从正常下降到重度疏松程度,最大拔出力、刚度均随之下降,组间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骨密度水平的能量吸收值显著高于骨质疏松、重度疏松(P<0.05),但与骨量减少水平相比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骨量减少水平的能量吸收值显著性高于重度骨质疏松水平(P<0.05),但与骨质疏松水平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反映椎体骨质质量的骨密度是决定椎弓根螺钉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椎弓根螺钉 生物力学 拔出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异性抗前列腺癌多肽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生长的作用研究
3
作者 李斌 郝晓柯 +1 位作者 李立文 苏明权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41-45,共5页
背景与目的本实验组根据PSA具有的肿瘤定位及丝氨酸蛋白酶活性,设计并已获得了包含促细胞凋亡的BH3结构域[2-5]、抗肿瘤血管形成的VEGF拮抗肽K237[6]和bFGF拮抗肽DG2[7]结构域以及可被PSA特异性水解短肽的复合型多肽APP216的纯化蛋白,... 背景与目的本实验组根据PSA具有的肿瘤定位及丝氨酸蛋白酶活性,设计并已获得了包含促细胞凋亡的BH3结构域[2-5]、抗肿瘤血管形成的VEGF拮抗肽K237[6]和bFGF拮抗肽DG2[7]结构域以及可被PSA特异性水解短肽的复合型多肽APP216的纯化蛋白,并运用细胞培养初步验证了其在体外对前列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本文进一步探讨该多肽对人前列腺癌肿瘤异种移植物的杀伤作用,为抗前列腺癌新药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检测荷瘤裸鼠血清PSA浓度、各组荷瘤裸鼠肿瘤体积、重量变化、各组荷瘤裸鼠治疗前后体重的变化以及病理组织学观察来评估包含有BH3、K237、DG2结构域和能被PSA特异性水解的短肽序列的多肽药物APP216对分泌PSA的前列腺癌细胞系22RV1荷瘤裸鼠及不分泌PSA的前列腺癌细胞系PC3荷瘤裸鼠的肿瘤细胞杀伤作用。结果前列腺癌细胞22RV1的荷瘤裸鼠治疗后比治疗前血清PSA浓度下降了71.1%、肿瘤体积下降51%,治疗组肿瘤重量比对照组低52%,组织病理学观察镜下可见坏死瘤组织。而前列腺癌细胞PC3的荷瘤裸鼠治疗组肿瘤重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治疗前后肿瘤体积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组织病理学观察癌细胞生长活跃。所有裸鼠重要脏器均未见病理损伤。结论APP216多肽对分泌PSA的前列腺癌细胞荷瘤裸鼠具有良好的抑制瘤细胞增殖的作用。而对于不分泌PSA的前列腺癌细胞荷瘤裸鼠抑瘤效果不佳。并且该蛋白对其他重要脏器无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肽 前列腺癌 PSA 肿瘤异种移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强的松龙对脊髓爆震伤后运动神经元形态学改变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于杰 罗卓荆 +5 位作者 张雪非 徐新智 马泳 陈良为 吕荣 耿丹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B07期62-65,F0003,共5页
目的:观察甲基强的松龙(MP)冲击疗法在脊髓爆震伤后早期救治中的疗效。方法:将48只家兔随机分为6h生理盐水组(A组)、24h生理盐水组(B组)、48h生理盐水组(C组)、6hMP组(D组)、24hMP组(E组)及48hMP组(F组),每组8只,采用0.9g黑索金(RDX)对... 目的:观察甲基强的松龙(MP)冲击疗法在脊髓爆震伤后早期救治中的疗效。方法:将48只家兔随机分为6h生理盐水组(A组)、24h生理盐水组(B组)、48h生理盐水组(C组)、6hMP组(D组)、24hMP组(E组)及48hMP组(F组),每组8只,采用0.9g黑索金(RDX)对每只家兔进行爆震,伤后1h内A、B、C组给予静脉输入生理盐水,速度为5ml/kg/h,D、E、F组根据NASCISⅡ方案给予MP,A、D组于伤后6h取材,B、E组于伤后24h取材,C、F于伤后48h取材,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形态和数量的变化。结果:爆震伤后6h脊髓运动神经元出现可逆性改变,伤后24h脊髓死亡运动神经元达到最多,并且持续到伤后48h,伤后1h内给予MP冲击治疗后,24h、48h组与对照组相比在正常与坏死神经元的数量方面均表现出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脊髓爆震伤后早期给予MP冲击治疗,对脊髓运动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强的松龙 爆震伤 运动神经元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臀部坐骨神经损伤及修复 被引量:12
5
作者 黄耀添 闫乔生 +3 位作者 雷伟 朱庆生 赵黎 李华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2期83-86,共4页
目的 报告 190例臀部坐骨神经损伤的临床资料并探讨其处理方法。方法 药物注射伤 16 4例(占 86 .32 % ) ,锐器伤 14例 ,骨盆骨折、髋关节脱位合并伤 11例 ,臀部挫伤 1例。非手术治疗 15例 ,手术 175例。术中见损伤平面在臀大肌段 146... 目的 报告 190例臀部坐骨神经损伤的临床资料并探讨其处理方法。方法 药物注射伤 16 4例(占 86 .32 % ) ,锐器伤 14例 ,骨盆骨折、髋关节脱位合并伤 11例 ,臀部挫伤 1例。非手术治疗 15例 ,手术 175例。术中见损伤平面在臀大肌段 146例 ,梨状肌段 2 6例 ,盆腔段 3例。采用神经松解术 16 0例 ,神经外膜对端吻合 12例 ,神经移植术 2例 ,神经探查未修复神经 1例 ;2 3例做了后期足踝部功能重建术。结果  15 1例获得 6个月~ 2 1年随访 (平均 8.5年 ) ,神经恢复的优良率为 5 6 .95 % ,后期功能重建的优良率为 78.2 6 %。结论 臀部坐骨神经损伤是周围神经损伤中最难处理和疗效最差的部位之一。其各段损伤与局部解剖关系密切。治疗应持积极态度 ,药物注射伤应争取尽早行神经松解术 ;神经断裂伤行外膜对端吻合术 ;骨盆骨折、髋脱位引起者 ,早期复位减压 ,后期须探查修复神经。晚期足踝部功能重建可改善肢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损伤 臀部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法去细胞大鼠神经同种异体移植修复坐骨神经缺损 被引量:6
6
作者 陈冠军 朱庆生 +3 位作者 徐新智 吕荣 王军 张大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541-544,I0004,共5页
[目的]以优化法去细胞大鼠神经移植,修复同种异体坐骨神经缺损,观察术后动物的免疫排斥、早期功能恢复及神经再生情况。[方法]以优化去细胞方法处理新鲜取材的成年SD大鼠坐骨神经,移植修复同种异体1.0cm坐骨神经缺损,以自体神经和新鲜... [目的]以优化法去细胞大鼠神经移植,修复同种异体坐骨神经缺损,观察术后动物的免疫排斥、早期功能恢复及神经再生情况。[方法]以优化去细胞方法处理新鲜取材的成年SD大鼠坐骨神经,移植修复同种异体1.0cm坐骨神经缺损,以自体神经和新鲜异体神经移植为对照,术后1个月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评价、神经电生理和组织学检查,观察动物在功能恢复、免疫排斥及神经再生方面的情况。[结果]自体神经和去细胞异体神经移植组动物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大体观察均可见神经连续性良好。电生理检测表明2组动物移植神经均已恢复电传导能力,在传导速度(CV)上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未达到正常神经水平(P<0.05)。组织学观察则显示2组再生神经纤维均已长入移植段远端。S-100免疫组化显示两者在雪旺氏细胞数、形态和排列等方面无明显差异。2组在CD8+T细胞和巨噬细胞免疫组化染色阳性面积百分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计算移植神经中段轴突密度后表明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但都比正常神经小(P<0.05),比新鲜异体神经移植组大(P<0.05)。[结论]优化去细胞神经移植组与自体神经移植组在免疫排斥、功能恢复及神经再生方面无显著差异。优化法去细胞神经在移植修复同种异体神经缺损时,可以达到免疫耐受,其早期功能恢复和神经再生情况良好,在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时可以作为自体神经移植的一种替代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坐骨神经 神经移植 免疫排斥 功能恢复 神经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相关生长因子对兔骨髓基质干细胞生长及分化的量效作用 被引量:7
7
作者 张超 胡蕴玉 +1 位作者 徐建强 白建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906-909,共4页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重组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ecom binant humanfibroblast growth factor,rhFGF)及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ecombinant humanbone morphogenet icprotein2,rhBMP-2)对兔骨髓基质干细胞(marrows tromalstemcells,MSCs)生...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重组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ecom binant humanfibroblast growth factor,rhFGF)及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ecombinant humanbone morphogenet icprotein2,rhBMP-2)对兔骨髓基质干细胞(marrows tromalstemcells,MSCs)生长及分化的量效作用,为其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兔MSCs,分为1个空白对照组及9个实验组。实验组分别与终浓度为10-8、10-7、10-6mol/L地塞米松;终浓度为50、200、500ng/mlrhFGF;终浓度为50、500、1000ng/mlrhBMP-2培养。于4、7d终止培养并测定细胞总蛋白及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活性。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10-6mol/L地塞米松显著抑制细胞蛋白合成(P<0.05),而10-8、10-7mol/L地塞米松对细胞蛋白合成无明显影响;10-6、10-7mol/L地塞米松刺激MSCs高度表达ALP(P<0.05)。rhFGF各浓度组显著促进细胞蛋白合成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ALP活性抑制。rhBMP-2各浓度组对细胞蛋白合成无明显影响;50ng/mlrhBMP-2不影响MSCs的ALP活性;当浓度增至500ng/ml与1000ng/ml时,ALP活性显著增加(P<0.05)。结论10-7mol/L地塞米松及500、1000ng/mlrhBMP-2在不影响MSCs增殖的前提下,适当浓度能显著促进MSCs向成骨细胞转化,在骨组织工程的研究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骨 细胞培养 骨形成蛋白 地塞米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临床及影像学特征观察与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屈波 罗卓荆 +1 位作者 杨柳 靳小兵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69-172,共4页
目的: 探讨遗传性多发性外生骨软骨瘤 (hereditarymultipleexostosis, HME) 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 以说明发病部位特点及规律。方法: 分析经临床诊断及病理证实的 2个HME家系。结果: 男性患者占 51. 6%, 女性患者占 48. 4%; 其临床表现... 目的: 探讨遗传性多发性外生骨软骨瘤 (hereditarymultipleexostosis, HME) 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 以说明发病部位特点及规律。方法: 分析经临床诊断及病理证实的 2个HME家系。结果: 男性患者占 51. 6%, 女性患者占 48. 4%; 其临床表现有随遗传代次增加而加重的现象; 肿瘤好发部位位于长骨的干骺段, 颅面骨没有发现。结论: HME的发病率无性别差异, 其临床表现有遗传递增性, 发病部位具有选择性。该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探索其发病机制及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生骨疣 多发性遗传性 X线平片 家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向生物力学特性对动脉损伤修复方法选择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颉强 黄耀添 +1 位作者 赵黎 杨柳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32-134,共3页
目的 研究人体四肢主要动脉不同长度损伤与修复方法选择之间的关系 ,比较由于血管纵向生物力学特性而产生的修复差异 ,为临床修复效果及近、远期疗效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应用端端吻合法和自体静脉移植法修复的四肢主要动脉伤... 目的 研究人体四肢主要动脉不同长度损伤与修复方法选择之间的关系 ,比较由于血管纵向生物力学特性而产生的修复差异 ,为临床修复效果及近、远期疗效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应用端端吻合法和自体静脉移植法修复的四肢主要动脉伤共 177例 185条血管。对相同损伤部位而不同修复方法的血管的真性缺损长度做 t检验比较 ,通过 95 %置信区间分析两种修复方法的选取界限。对自体静脉移植修复血管中真性缺损长度与移植长度做线性相关与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端端吻合与自体静脉移植修复肱动、股动脉、月国动脉真性缺损长度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P<0 .0 1)。端端吻合修复肱动脉真性缺损长度 95 %置信区间上限为 3.17cm,股动脉为2 .81cm,月国动脉为 2 .44 cm。静脉移植修复肱动脉真性缺损长度 95 %置信区间下限为 2 .82 cm,股动脉为 2 .41cm,月国动脉为 2 .17cm。静脉移植修复肱动脉、股动脉、月国动脉真性缺损长度与移植长度间存在线性相关。结论 修复四肢不同部位动、静脉损伤时 ,应考虑其相应血管的纵向生物力学特性影响 ,选择适合的修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 动脉损伤 修复 静脉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的病因及支具与手术矫形治疗对其病情的控制 被引量:1
10
作者 颉强 杨柳 张文智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6期196-199,共4页
目的: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又称Scheuermann病,通常表现为脊柱胸段或胸腰段后凸畸形,是青少年结构性后凸的主要原因。至今缺乏明确的结果证实支具治疗可以有效的治疗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畸形,但支具仍较广泛的应用于治疗具有此类畸形的骨... 目的: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又称Scheuermann病,通常表现为脊柱胸段或胸腰段后凸畸形,是青少年结构性后凸的主要原因。至今缺乏明确的结果证实支具治疗可以有效的治疗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畸形,但支具仍较广泛的应用于治疗具有此类畸形的骨骼未成熟患者。尽管有许多证据支持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学有关,但目前还没有完全证实。病因学上认为该病的发生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认识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的病因及其治疗内容。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80/2003与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病因及治疗的相关文献,检索词“Scheuermann,disease”,并限定文献语种为英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筛除部分个案报告,选取回顾性临床研究文章,查找全文。资料提炼:共收集到41篇关于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的回顾性临床研究文章,33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8篇文献中属于单纯个案报道及综述。资料综合:33篇文献中,分别涉及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的病因、病理、自然史及诊断、治疗方面的临床研究及临床实验,共1100余例,治疗中又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支具治疗的经典适应证是胸椎后凸45°~65°的患者,而后凸大于75°以及伴有保守治疗无法控制疼痛的患者应行手术治疗,但是必须让患者权衡手术治疗的潜在危险与非手术治疗的预期效果。脊柱后凸畸形所致的生理功能改变,主要是脊柱屈曲畸形压迫并限制胸腔及腹腔某些脏器生理活动所致。手术矫形后,可使颈椎曲度、髋关节和膝关节的生理状态得到改善或恢复正常。结论: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非特异性原因包括骨软骨炎及骨骺炎,此病家族成员中特发性脊柱侧弯发病率较高,并在连续传代时具有继承性。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后凸在举重和体力劳动者中更常见,因此力学因素也可能是原因之一。绝大多数患者可以通过支具治疗控制病情,只有合并保守治疗后疼痛无法控制及后凸超过75°且病情逐渐加重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畸形 SCHEUERMANN病 脊柱后凸 手术矫形治疗 骨软骨病 支具治疗 青少年 病因学 椎体 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骨性关节炎关节镜下清理术的指征及疗效
11
作者 张春礼 《食品与药品》 CAS 2005年第11A期5-8,共4页
查阅了近年有关关节镜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文献,就临床应用关节镜的历史过程,手术方法及适应证和影响疗效的因素等作一综述。
关键词 骨性关节炎 关节镜手术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爆震伤后早期治疗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 被引量:2
12
作者 于杰 罗卓荆 +5 位作者 张雪非 徐新智 吕荣 陈良为 耿丹 叶正旭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6期1264-1266,i0004,共4页
[目的]研究脊髓爆震伤后早期采用不同药物干预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影响。[方法]将36只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n=12)、地塞米松实验纽(B组,n=12)、甲强龙实验组(C组,n=12),每组家兔均采用0.9 g单质金属炸药黑索金(cyc lotrim ethylene ... [目的]研究脊髓爆震伤后早期采用不同药物干预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影响。[方法]将36只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n=12)、地塞米松实验纽(B组,n=12)、甲强龙实验组(C组,n=12),每组家兔均采用0.9 g单质金属炸药黑索金(cyc lotrim ethylene trin itram ine)进行爆震,伤后各组分别给予静脉输入生理盐水、地塞米松及甲强龙,于伤后6 h、24 h 2个时间点取材,在光镜下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形态和数量的改变。[结果]发现爆震伤后6 h脊髓运动神经元出现可逆性改变,伤后24 h脊髓死亡运动神经元显著增加,伤后早期给予地塞米松及甲强龙治疗后,死亡神经元的数量减少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而B、C组之间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脊髓爆震伤后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对运动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在本实验条件下,甲强龙在早期脊髓爆震伤中的疗效与地塞米松相比没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爆震伤 药物 神经元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骨性关节炎关节镜下清理术的指征及疗效 被引量:3
13
作者 许立新 倪国华 张春礼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2年第2期128-129,共2页
关键词 膝关节 骨性关节炎 关节镜检查 清理术 手术指标 疗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断裂后半月板和软骨损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2
14
作者 范宏斌 张春礼 +1 位作者 李明全 王臻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73-76,共4页
目的 研究前交叉韧带 (ACL)断裂所致的膝关节不稳对关节半月板及软骨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 1992~ 2 0 0 2年间收治的 4 8例ACL断裂患者半月板和软骨损伤的分布、程度、发生率与伤后不同时段的关系。 结果 半月板损伤率从急性期组... 目的 研究前交叉韧带 (ACL)断裂所致的膝关节不稳对关节半月板及软骨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 1992~ 2 0 0 2年间收治的 4 8例ACL断裂患者半月板和软骨损伤的分布、程度、发生率与伤后不同时段的关系。 结果 半月板损伤率从急性期组→亚慢性期组→慢性期组分别为6例 (5 5 % ,6 11)、13例 (6 8% ,13 19)、17例 (94 % ,17 18) ,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各组中内侧半月板损伤率明显高于外侧半月板 ;慢性期组内侧半月板后角损伤 10例 (5 6 % ,10 18) ,是该期半月板损伤的主要类型 ;亚慢性期、慢性期组内髁软骨损伤率明显高于外髁 ;随病程延长软骨损伤程度加重 ,至慢性期组 ,Ⅲ度软骨损伤达 32处 (6 8% ,32 4 7) ;内髁软骨损伤与内侧半月板并内髁软骨损伤发病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而外髁软骨损伤与外侧半月板并外髁软骨损伤发病率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结论 ACL断裂后可并发半月板及软骨损害 ,并随病程延长而加重 ,ACL损伤后胫骨向前半脱位和过度内旋是造成内髁软骨损伤的主要原因 ,而外髁软骨损伤主要是由于外侧半月板损伤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半月板损伤 软骨损伤 临床研究 关节稳定性 膝关节
原文传递
仿生活性人工骨诱导兔椎板间多节段脊柱融合的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马兴 胡蕴玉 +6 位作者 熊卓 颜永年 吕荣 王军 李丹 徐新智 白建萍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91-495,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先进快速成形(rapidprototyping,RP)制造技术结合骨组织工程方法研制新型仿生活性人工骨,系统研究该人工骨在兔腰椎椎板间多节段脊柱融合的情况。方法首先应用RP技术制备粒度均匀的颗粒型聚乳酸-聚羟乙酸/磷酸三钙[Poly(DL-... 目的探讨采用先进快速成形(rapidprototyping,RP)制造技术结合骨组织工程方法研制新型仿生活性人工骨,系统研究该人工骨在兔腰椎椎板间多节段脊柱融合的情况。方法首先应用RP技术制备粒度均匀的颗粒型聚乳酸-聚羟乙酸/磷酸三钙[Poly(DL-lactic-co-glycolicacid)/Tricalciumphosphate,PLGA/TCP]复合人工骨载体材料,进一步将该载体材料与天然提取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ovinebonemorphogeneticprotein,bBMP)高效复合制备仿生活性人工骨,扫描电镜观察RP制备的载体材料及人工骨超微结构。雄性新西兰兔42只,均于L2~4左侧椎板及椎小关节表面分别植入颗粒型PLGA/TCP人工载体材料(A组)、颗粒型仿生活性人工骨(B组)和自体髂骨颗粒(C组),每组14只,于术后4,8和12周定期拍摄脊柱X线片,并于以上时相点按时取材(每组各取材2,2和10只兔),大体观察、手法检测及组织学方法(HE染色、三色光镜观察及四环素-钙黄绿素荧光检测)系统评价脊柱融合情况。结果先进RP制备的PLGA/TCP复合人工骨载体具有规则的空间网状支架结构、相互贯通的孔隙及材料表面微孔特征,均有利于bBMP的高效均匀复合。术后所有实验动物均存活,A组单纯载体材料植入后逐渐降解,但无骨诱导活性及新骨形成能力。B组仿生活性人工骨植入具有强的诱骨活性及骨性融合能力,不仅成骨早、新骨形成量大,而且在新骨形成及改塑的同时载体材料逐渐降解完全,术后12周可形成较为典型的骨小梁及骨髓结构,成骨代谢活性亦接近正常,所形成融合块较大、强度高。C组自体髂骨移植能达到良好的骨性融合,但至术后12周其所形成的新骨结构与B组相比,尚需进一步塑形及完善,所形成的融合块较小。术后12周,三组多节段(L2,3、L3,4)脊柱融合率分别为0%(0/20)、90%(18/20)和55%(11/20),B组融合率显著高于C组(P<0.05),C组融合率显著高于A组(P<0.01)。结论先进RP技术制备的PLGA/TCP人工载体不仅具有良好的空间超微结构及孔隙特性,而且能高效复合bBMP以正确构建组织工程仿生活性人工骨。该仿生活性人工骨诱导兔椎板间多节段的脊柱融合获得成功,其融合率明显高于自体髂骨移植,从而有望成为脊柱外科所需的新型人工骨移植材料。中、远期疗效的深入研究有待进一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融合 生活性 多节段 牛骨形态发生蛋白 自体髂骨移植 protein 载体材料 复合人工骨 组织工程方法 PLGA 扫描电镜观察 构建组织工程 RP技术 超微结构 BBMP 骨性融合 新骨形成 组织学方法 骨诱导活性 人工骨植入 骨移植材料
原文传递
膝十字韧带移植重建术中韧带末端缝合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春礼 范宏斌 +4 位作者 李明全 王臻 王海强 刘继中 李新奎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735-737,共3页
目的研究膝十字韧带移植重建术中韧带末端缝合固定的方法及固定强度。方法将24条带髌骨的髌韧带标本分为3组,对其末端分别采用Krackow双锁边缝合法缝合2针、3针,缝合材料为Ethilon缝线及直径0.4mm钢丝,对样本分别进行拉伸力学检测以比... 目的研究膝十字韧带移植重建术中韧带末端缝合固定的方法及固定强度。方法将24条带髌骨的髌韧带标本分为3组,对其末端分别采用Krackow双锁边缝合法缝合2针、3针,缝合材料为Ethilon缝线及直径0.4mm钢丝,对样本分别进行拉伸力学检测以比较强度,探讨最佳的缝合针数和方法并应用于临床。结果Krackow双锁边缝合法缝合2针,缝合点固定强度超过钢丝材料的破坏强度;用缝线缝合2针的强度达到80N以上,超过缝线材料的破坏强度;将第一针贯穿韧带缝合,不降低固定强度。根据实验结果,将改良的Krackow双锁边缝合法临床应用17例,加速了术后早期康复,取得良好效果。结论Krackow双锁边缝合法缝合2针或3针的固定强度差别不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第一针贯穿韧带,可减少缝线裸露但不降低固定强度,均超过缝合材料破坏强度。若想增加固定强度,应从改进缝合材料强度和增加缝线数目着手,此缝合法临床应用可加速康复,固定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十字韧带移植重建术 韧带末端缝合 固定 生物力学 研究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骨密度对膨胀式椎弓根螺钉固定强度影响的力学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高明暄 李旭升 +4 位作者 甄平 吴智钢 周胜虎 田琦 雷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69-973,共5页
目的评价不同骨质疏松条件下膨胀式椎弓根螺钉(expansive pedicle screw,EPS)的稳定性,为其应用于合并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脊柱手术提供力学理论基础。方法取新鲜尸体脊柱(T12~L5)标本,根据骨密度检测结果,按临床骨质疏松程度诊断标准... 目的评价不同骨质疏松条件下膨胀式椎弓根螺钉(expansive pedicle screw,EPS)的稳定性,为其应用于合并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脊柱手术提供力学理论基础。方法取新鲜尸体脊柱(T12~L5)标本,根据骨密度检测结果,按临床骨质疏松程度诊断标准分成骨质正常、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和重度骨质疏松4个水平,每个水平各2具标本12个椎体。于每个椎体两侧椎弓根分别植入普通椎弓根螺钉(conventional pedicle screw,CPS;CPS组)和EPS(EPS组)。采用AG-IS万能材料试验机,以5 mm/min匀速加载进行螺钉轴向拔出试验,测定最大拔出力、刚度和能量吸收值。结果两组随骨密度水平下降,最大拔出力及刚度均逐渐下降(P<0.05);CPS组能量吸收值逐渐下降(P<0.05),EPS组能量吸收值除正常骨质与骨量减少间比较、骨质疏松与重度疏松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密度水平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骨密度水平EPS组最大拔出力均显著高于CPS组(P<0.05);除正常骨质水平外,同一骨密度水平EPS组刚度均显著高于CPS组(P<0.05);除骨量减少水平外,同一骨密度水平两组能量吸收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水平EPS组最大拔出力、刚度、能量吸收值与骨量减少水平CPS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重度骨质疏松水平EPS组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骨量减少水平CPS组(P<0.05)。结论与CPS相比,EPS能明显提高固定强度,尤其对于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式椎弓根螺钉 骨质疏松 拔出试验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关节软骨损伤修复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马兴 胡蕴玉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789-791,共3页
关键词 关节软骨损伤 骨损伤修复 研究新进展 创伤外科 人口老龄化 临床治疗 基础研究 运动医学 骨科
原文传递
爆炸冲击波致肢体周围大血管损伤的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建敏 袁志 +4 位作者 刘建 张雪非 吕荣 毕龙 胡蕴玉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751-754,共4页
目的观察爆炸冲击波致肢体周围大血管造成损伤的病理特点,为四肢战伤救治、预防并减少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18只家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6只兔,均匀布放于距爆心1,2,3m处,电启动引爆离地面60cm高的液体炸药制作... 目的观察爆炸冲击波致肢体周围大血管造成损伤的病理特点,为四肢战伤救治、预防并减少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18只家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6只兔,均匀布放于距爆心1,2,3m处,电启动引爆离地面60cm高的液体炸药制作冲击伤动物模型。用美国PCB公司生产的压力传感器测定冲击波的物理参数,致伤后对兔股动脉血管进行大体形态、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股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剥脱;血管平滑肌细胞间隙增大呈疏松状;血管的弹力纤维有明显的断裂,屈曲变形;部分血管壁全层断裂或部分断裂,导致出血。Tunel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在血管内皮层、中间平滑肌层、血管外膜中见大量的凋亡细胞。结论爆炸冲击波瞬时作用对肢体周围大血管损伤严重,在冲击伤救治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震伤 血管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骨形态发生蛋白在矫形外科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孙明林 胡蕴玉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695-697,共3页
关键词 BMP 骨诱导作用 骨形态发生蛋白 矫形外科 骨缺损 骨折 骨不连 软骨修复 基因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