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循环肿瘤细胞分子鉴定与个体化肿瘤诊疗 被引量:6
1
作者 李军 殷正丰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6期2679-2684,共6页
肿瘤细胞表现的高度异质性严重困扰着肿瘤临床诊断和治疗.因此,肿瘤分子分型及其指导个体化治疗一直是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作为具有肿瘤代表性的"液体活检"样本,允许多次、实时、... 肿瘤细胞表现的高度异质性严重困扰着肿瘤临床诊断和治疗.因此,肿瘤分子分型及其指导个体化治疗一直是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作为具有肿瘤代表性的"液体活检"样本,允许多次、实时、非侵入性获取,是指导个体化肿瘤诊疗的绝佳标本.目前认为,基于分子鉴定检测少数更具存活力和侵袭性的CTCs比单独CTCs计数更有价值.而在肿瘤转移过程中C T C s表现的多种生物学特性及其分子机制都可被用于分型,并且可能成为个体化肿瘤诊疗的靶点.本文综述近年来关于CTCs分子鉴定的研究进展,以及CTCs分子分型指导个体化诊疗的研究现状,提出相关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循环肿瘤细胞 分子鉴定 个体化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循环中肿瘤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与研究现状
2
作者 李瑾 殷正丰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8-80,共3页
越多的资料表明,恶性实体瘤的复发转移主要是通过淋巴及血液系统播散.
关键词 外周血循环 肿瘤细胞 检测 血循环 临床意义 方法 分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胎蛋白变异体作为肝细胞癌预后指标的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殷正丰 康晓燕 +3 位作者 钱海华 吴宗娣 虞紫茜 吴孟超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66-467,479,共3页
目的探讨AFP变异体作为HCC预后指标的意义,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涉及1991~1994年在我院第一次行肝癌根治性切除术的AFP阳性HCC患者129例,术前采用小豌豆凝集素亲和免疫电泳自显影法测定血清AFP变异体含量,术后随访至1999年,... 目的探讨AFP变异体作为HCC预后指标的意义,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涉及1991~1994年在我院第一次行肝癌根治性切除术的AFP阳性HCC患者129例,术前采用小豌豆凝集素亲和免疫电泳自显影法测定血清AFP变异体含量,术后随访至1999年,将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分析血清AFP变异体含量与HCC复发率、生存率的关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9例HCC患者1,3,5年累计复发率分别为32.6%,66.7%和86.8%.AFP变异体含量≥20%组(A组,83例)和AFP变异体含量<20%组(B组,46例)的累计复发率分别为37.3%和23.9%(1年),73.5%和54.3%(3年),92.8%和76.1%(5年).A组累计复发率明显增高(P<0.05).129例HCC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8.4%,63.6%和41.1%.A组和B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4.3%和95.7%(1年),56.7%和76.1%(3年),32.5%和56.5%(5年).B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P<0.01).结论AFP变异体是恶性生物学的良好指标,作为一个独立的预后标志物,可在临床上用于预测HCC预后和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胎蛋白 肝细胞癌 预后 肝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相关肝星状细胞促进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和迁移 被引量:2
4
作者 孙斌 陈磊 +3 位作者 刘振宇 钱海华 施乐华 殷正丰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65-470,共6页
目的建立人肝癌组织中肿瘤相关肝星状细胞(tHSCs)分离、培养方法,探讨tHSCs对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新鲜切除的人肝癌组织样本中分离tHSCs锥虫蓝染色检测细胞活力,细胞免疫荧光鉴定活化tHSCs表达α-平滑... 目的建立人肝癌组织中肿瘤相关肝星状细胞(tHSCs)分离、培养方法,探讨tHSCs对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新鲜切除的人肝癌组织样本中分离tHSCs锥虫蓝染色检测细胞活力,细胞免疫荧光鉴定活化tHSCs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特征,光镜观察培养的tHSCs形态学变化;tHSCs无血清培养后,收集条件培养液,分别与肝癌细胞系QGY-7701、BEL-7402、SMMC-7721共培养,并以肝星状细胞系LX-2做对照,采用MTT法、细胞划痕实验、蛋白质印迹等方法检测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指标的表达。结果从肝癌组织中分离的tHSCs活率在95%以上,纯度接近100%,在体外可进行传代培养与冻存。tHSCs能诱导3个受试肝癌细胞系产生典型的EMT样形态学变化及其分子标记物表达改变,表现为上皮标记物E-钙黏蛋白表达减少(P<0.05),间质标记物波形蛋白表达增加(P<0.05)。与此同时,tHSCs能促进培养的3个肝癌细胞系增殖和迁移。结论从人肝癌组织中分离的原代tHSCs活力和纯度高,可用于tHSCs的生物学功能实验研究。tHSCs在诱导肝癌细胞产生EMT样改变的同时,体外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星状细胞 上皮间质转化 细胞增殖 细胞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RNA对肿瘤基因的调控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赵敏 苏长青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5-238,共4页
微小RNA(microRNA,miRNA)通过调控基因的表达,参与细胞生命过程中一系列重要的进程,包括胚胎发育、细胞增殖和分化、细胞死亡与凋亡、体内生化代谢等。成熟miRNA通过RNA诱导的沉默复合体(RNA-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RISC)结合到靶m... 微小RNA(microRNA,miRNA)通过调控基因的表达,参与细胞生命过程中一系列重要的进程,包括胚胎发育、细胞增殖和分化、细胞死亡与凋亡、体内生化代谢等。成熟miRNA通过RNA诱导的沉默复合体(RNA-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RISC)结合到靶mRNA上,依赖于序列的互补性机制、剪切或阻遏靶mRNA、沉默基因的表达。miRNA与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miRNA的表达谱在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之间具有明显差异,起到类似于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作用。miRNA通过沉默肿瘤侵袭转移相关基因的表达,参与肿瘤侵袭转移过程。肿瘤细胞在miRNA表达谱上的特异性为肿瘤的诊断提供了一项生物标志物,同时也为调控miRNA表达以治疗肿瘤提供了新的靶点。以miRNA为基础的抗肿瘤治疗还可与传统的化疗结合起来,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为肿瘤的生物治疗开拓新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MICRORNA 基因调控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识别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嵌合性T细胞受体的构建与鉴定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率 殷正丰 +2 位作者 崔贞福 吴宗娣 吴孟超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88-689,共2页
关键词 肿瘤 血管内皮细胞 嵌合性T细胞受体 构建 鉴定 基因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达嵌合性受体的T细胞:一种新的肿瘤免疫治疗策略 被引量:2
7
作者 王率 殷正丰 吴孟超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624-627,共4页
关键词 肿瘤 免疫治疗 表达嵌合性受体 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病毒介导的BIRC5-shRNA增强索拉非尼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胡还章 江艺 +1 位作者 苏长青 吴孟超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11年第10期865-869,共5页
目的研究BIRC5靶向基因治疗联合索拉非尼分子靶向治疗肝癌的协同效应以及对肝癌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方法构建BIRC5特异性小发卡RNA的腺病毒AdEGFP-shBIRC5,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其对BIRC5的沉默作用。建立肝癌移植瘤模型验证AdEGFP... 目的研究BIRC5靶向基因治疗联合索拉非尼分子靶向治疗肝癌的协同效应以及对肝癌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方法构建BIRC5特异性小发卡RNA的腺病毒AdEGFP-shBIRC5,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其对BIRC5的沉默作用。建立肝癌移植瘤模型验证AdEGFP-shBIRC5联合索拉非尼治疗的疗效,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鉴定AdEGFP-shBIRC5对癌细胞BIRC5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TUNEL法标记AdEGFP-shBIRC5联合索拉非尼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结果腺病毒介导的BIRC5-shRNA表达能有效沉默肝癌细胞BIRC5表达,AdEGFP-shCtrl对照组的BIRC5阳性表达率为(78.8±12.6)%,AdEG-FP-shBIRC5实验组为(20.6±8.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ep3B裸鼠移植瘤治疗后5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AdEGFP-shBIRC5联合索拉非尼组、单用AdEGFP-shBIRC5组、单用索拉非尼组的抑瘤率分别为61.78%(P=0.0032)、42.36%(P=0.0059)和29.20%(P=0.0169);与此对应,AdEGFP-shBIRC5联合索拉非尼组与单用索拉非尼组相比,肝癌细胞BIRC5表达被抑制(P=0.0364),细胞凋亡比例明显升高(P=0.0296)。结论针对BIRC5的基因治疗能提高肝癌细胞对索拉非尼的敏感性,显著诱导癌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肝癌细胞株Hep3B BIRC5基因 重组腺病毒载体 索拉非尼 小干扰RNA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微环境microRNAs在肿瘤侵袭转移中的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包龙龙(综述) 苏长青(审校)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12年第8期756-759,共4页
肿瘤微环境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组成成分,微环境中microRNAs作为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能够进入靶细胞,调控相关靶基因的表达和功能,从而影响微环境的构成,并在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microRNAs在肿瘤诊断治疗中具有... 肿瘤微环境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组成成分,微环境中microRNAs作为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能够进入靶细胞,调控相关靶基因的表达和功能,从而影响微环境的构成,并在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microRNAs在肿瘤诊断治疗中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环境 微小RNA 肿瘤 转移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肝癌细胞的研究进展和技术问题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妤 杨霞 殷正丰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3年第6期406-411,共6页
复发转移是导致绝大多数肝癌患者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现有的研究提示,从原发灶或转移灶释放进入血液的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是肝癌根治性术后复发转移的一个主要根源。在过去的10多年中,尽管CTCs检测技术及其临... 复发转移是导致绝大多数肝癌患者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现有的研究提示,从原发灶或转移灶释放进入血液的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是肝癌根治性术后复发转移的一个主要根源。在过去的10多年中,尽管CTCs检测技术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缺乏可使用的肝癌CTCs检测方法,目前人们对于肝癌CTCs临床重要性的认识远不及其他主要类型的肿瘤。可喜的是,近年来关于肝癌CTCs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报道逐渐增多,并且得到一些有趣的结果。本文着重总结已报道的肝癌CTCs检测方法,综述肝癌CTCs作为肝癌复发转移来源的现有实验证据以及其作为肝癌预后标志物的现有研究结果,并讨论肝癌CTCs临床转化应用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循环肿瘤细胞 复发与转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腺肽β4与肿瘤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孝峰 康晓燕 殷正丰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0-214,共5页
胸腺肽β4(thymosinβ4,Tβ4)是一个由4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水溶性多肽,但并非是一个真正的胸腺激素,而是一个主要的肌动蛋白隐蔽蛋白。作为细胞骨架的结构元件,Tβ4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其中最显著的功能是抑制炎症、促进皮肤创伤愈合... 胸腺肽β4(thymosinβ4,Tβ4)是一个由4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水溶性多肽,但并非是一个真正的胸腺激素,而是一个主要的肌动蛋白隐蔽蛋白。作为细胞骨架的结构元件,Tβ4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其中最显著的功能是抑制炎症、促进皮肤创伤愈合、角膜修复和血管生成。Tβ4在多种类型肿瘤中表达增高,与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有密切关系;其机制可能涉及刺激肿瘤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增强肿瘤细胞迁移、侵袭和转移能力,以及诱导肿瘤细胞抗凋亡和耐药等。Tβ4是肿瘤转移的关键调节因子,在肿瘤分子诊断、靶向治疗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可能成为多种恶性肿瘤转移和预后的分子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肽β4 肿瘤 上皮间质转化 凋亡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病毒介导的VEGF启动子-胸苷激酶表达系统对肝癌细胞的选择性杀伤作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孟龙 殷正丰 +2 位作者 吴宗娣 王率 吴孟超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 :构建携带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启动子调控的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 (HSV- tk)的重组腺病毒载体 ,并探讨该重组腺病毒对体外培养的肝癌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活性。方法 :采用 Ad Easy System构建携带受 VEGF启动子或巨细胞病毒... 目的 :构建携带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启动子调控的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 (HSV- tk)的重组腺病毒载体 ,并探讨该重组腺病毒对体外培养的肝癌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活性。方法 :采用 Ad Easy System构建携带受 VEGF启动子或巨细胞病毒 (CMV)启动子调控 tk基因表达的 Ad VEGF- tk和 Ad CMV- tk,这两种重组腺病毒载体在 2 93细胞中包装、扩增后 ,体外感染正常肝细胞系 L 0 2和肝癌细胞系 Hep G2 ,并用不同浓度的丙氧鸟苷 (GCV)处理后以 MTT法检测受染细胞的增殖情况。 结果 :Ad VEGF- tk的病毒滴度为 1× 10 1 0 pfu/ ml,Ad CMV- tk为 5× 10 1 0 pfu/ ml。 L 0 2细胞感染 Ad VEGF- tk后对GCV的敏感性无明显改变 ,而 Hep G2细胞感染 Ad VEGF- tk后对 GCV的敏感性明显增加 ,在感染复数 (MOI)为 10 0并用 5 0μg/ m l GCV处理时 ,则有 90 %以上 Hep G2细胞被杀死 ;而 Ad CMV- tk可杀死 95 %Hep G2细胞和 80 %以上 L 0 2细胞。 结论 :VEGF启动子调控的 HSV- tk基因表达可特异性地杀死肝癌细胞 ,同时对正常肝细胞几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 腺病毒 肝癌 细胞 VEGF 启动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ulf-1基因腺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季卫丹 包龙龙 +4 位作者 严妍 曹璐 傅晓辉 姜小清 苏长青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7-251,共5页
目的构建携带人硫酸酯酶1基因(hSulf-1)的腺病毒载体,研究其对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基因操作技术将hSulf-1基因插入到腺病毒基因组中,构建重组腺病毒Ad5-hSulf1;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hSulf-1蛋... 目的构建携带人硫酸酯酶1基因(hSulf-1)的腺病毒载体,研究其对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基因操作技术将hSulf-1基因插入到腺病毒基因组中,构建重组腺病毒Ad5-hSulf1;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hSulf-1蛋白在ECV-304细胞中的表达及细胞内磷酸化Akt、ERK的表达变化;MTT实验检测hSulf-1过表达对于ECV-304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划痕实验研究hSulf-1过表达对于ECV-304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携带目的基因hSulf-1的腺病毒载体;免疫印迹结果表明hSulf1基因过表达会下调ECV-304细胞Akt和ERK信号分子的磷酸化水平;细胞增殖实验结果表明hSulf1基因过表达抑制了ECV-304细胞增殖,感染复数为50、100时细胞存活率下降至(68.49±0.05)%以及(67.78±0.06)%(P<0.05);划痕实验结果表明hSulf1基因过表达能够抑制细胞的迁移,相比于对照组细胞迁移能力减弱(P<0.01)。结论重组腺病毒Ad5-hSulf1介导的hSulf-1基因在ECV-304细胞中的过表达明显抑制细胞增殖及迁移,为hSulf-1用于肿瘤及血管生长相关疾病的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病毒 hSulf-1基因 血管 内皮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升高的血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肝内胆管癌较差的预后有关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建伟 刘春颖 +3 位作者 夏勇 闫振林 李俊 沈锋 《肝胆外科杂志》 2017年第1期21-27,共7页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炎症指标与肝内胆管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R0肝切除治疗的382例肝内胆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最小P值法确定炎症指标截断值,将每个炎症指标分为高低两组。应用KaplanMeier法描绘生存和复发曲线,Co...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炎症指标与肝内胆管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R0肝切除治疗的382例肝内胆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最小P值法确定炎症指标截断值,将每个炎症指标分为高低两组。应用KaplanMeier法描绘生存和复发曲线,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结果 NLR(中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数)≥2.30是ICC患者术后总体生存和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NLR≥2.30的患者其血清癌胚抗原水平较高,肿瘤直径较大、多发肿瘤比例高、淋巴转移和血管侵犯比例大。结论 NLR≥2.30是肝内胆管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NLR≥2.30的患者其术后总体生存率较差,肿瘤复发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癌 炎症指标 肝切除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腺病毒介导Hsp70基因表达对胰腺癌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孙运良 徐灿 +2 位作者 苏长青 马建霞 吴红玉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2期3353-3355,3359,共4页
目的观察重组腺病毒介导热休克蛋白质70(Hsp70)基因表达对胰腺癌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胰腺癌荷瘤小鼠动物模型,随机分为荷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对比不同时间点三组肿瘤大小,评价抑瘤效果。通过Western blo... 目的观察重组腺病毒介导热休克蛋白质70(Hsp70)基因表达对胰腺癌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胰腺癌荷瘤小鼠动物模型,随机分为荷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对比不同时间点三组肿瘤大小,评价抑瘤效果。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移植瘤组织Hsp70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脾单核细胞中CD4+、CD8+细胞比例,ELISA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IL-2、INF-γ、IL-4、IL10的含量。结果与荷瘤组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肿瘤生长受到明显抑制(P<0.05或P<0.01),脾单核细胞中CD4+、CD8+细胞比例明显增加(P<0.01)。治疗组血清中细胞因子IL-2、INF-γ含量较荷瘤组和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IL-10含量则明显减少(P<0.01)。结论重组腺病毒介导的Hsp70基因表达对荷瘤小鼠胰腺癌动物模型的肿瘤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与激发免疫系统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腺病毒 胰腺肿瘤 Hsp70热休克蛋白类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重组腺病毒介导Hsp70基因表达对大鼠胰腺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孙运良 徐灿 +4 位作者 苏长青 马建霞 高军 满晓华 李兆申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21,共7页
目的:观察重组腺病毒Ad5-pCEA-Hsp70介导的Hsp70基因表达对大鼠胰腺癌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并分析其相关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胰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Ad5-pCEA-Hsp70、Ad5-control以及PBS进行治疗.对比不同时间点3组肿瘤... 目的:观察重组腺病毒Ad5-pCEA-Hsp70介导的Hsp70基因表达对大鼠胰腺癌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并分析其相关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胰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Ad5-pCEA-Hsp70、Ad5-control以及PBS进行治疗.对比不同时间点3组肿瘤大小,评价抑瘤效果:通过ELISA的方法检测外周血Hsp70蛋白含量及细胞因子INF-γ、TNF-α、IL-6的含量;取动物的移植瘤常规HE染色,观察淋巴细胞浸润情况;分离动物脾脏单核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CD83+细胞比例,并观察脾淋巴细胞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胰腺癌细胞的杀伤能力.结果:治疗后第4、6、8周,Ad5-pCEA-Hsp70组肿瘤体积分别与Ad5-control组及PBS组相比(724.4mm3±81.6mm3vs901.3mm3±103.9mm3、987.5mm3±126.0mm3;681.3mm3±64.9mm3vs1270.6mm3±131.6mm3、1398.5mm3±193.0mm3;648.0mm3±65.9mm3vs1487.0mm3±243.0mm3、1660.0mm3±167.0mm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Ad5-pCEA-Hsp70组动物外周血Hsp70蛋白及细胞因子INF-γ、TNF-α、IL-6的含量均显著高于Ad5-control组和PBS组(均P<0.01).HE染色发现,与Ad5-control组和PBS组相比,Ad5-pCEA-Hsp70组有较多的淋巴细胞浸润.经流式细胞仪检测,Ad5-pCEA-Hsp70组脾单核细胞中CD83+细胞比例显著高于Ad5-control组及PBS组(10.8±1.3%vs5.1±0.6%、4.8±0.6%;均P<0.01).脾淋巴细胞介导的CTL实验中,当效靶细胞比为1:1时,3组动物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随着效靶细胞比的增加,Ad5-pCEA-Hsp70组对胰腺癌细胞的杀伤能力较Ad5-control组和PBS组明显增加(P<0.05,P<0.01).结论:重组腺病毒Ad5-pCEA-Hsp70介导的Hsp70基因表达对大鼠胰腺癌动物模型的肿瘤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与促进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的成熟、诱导细胞因子INF-γ、TNF-α、IL-6的分泌、促进淋巴细胞浸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休克蛋白70 CEA启动子 重组腺病毒 胰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硫酸酯酶1基因的作用机制及抗瘤活性
17
作者 季卫丹 苏长青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11年第10期947-950,共4页
人硫酸酯酶-1(hSulf-1)能够使细胞表面的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HSPGs)脱硫酸化,从而抑制下游肝素结合生长因子信号途径的激活。人恶性肿瘤中hSulf-1常处于失活状态,转染外源性hSulf-1能够抑制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因此hSulf-1是肿... 人硫酸酯酶-1(hSulf-1)能够使细胞表面的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HSPGs)脱硫酸化,从而抑制下游肝素结合生长因子信号途径的激活。人恶性肿瘤中hSulf-1常处于失活状态,转染外源性hSulf-1能够抑制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因此hSulf-1是肿瘤基因治疗的一个很有潜力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酯酶-1 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 肿瘤 生长因子 信号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分子病理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18
作者 苏长青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3年第6期580-586,共7页
著名临床学家William Osler的一句名言“病理乃医学之本(As is our pathology,so is our medicine)”,道出了病理学在医学科学及实践中的重要地位。近二十年来.随着人类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极大地促进了国际上病理... 著名临床学家William Osler的一句名言“病理乃医学之本(As is our pathology,so is our medicine)”,道出了病理学在医学科学及实践中的重要地位。近二十年来.随着人类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极大地促进了国际上病理学的变革.即由以形态学为主的“传统病理学”向形态学诊断与分子诊断相结合的“分子病理学”过渡.并成为病理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以肿瘤病理学为例.病理诊断的需要已不完全在于鉴别肿瘤的良恶性及细胞组织起源.更需对其生物学行为作出判断.为指导肿瘤分子分型、临床治疗方案选择、疗效判断、患者预后评估等提供参考。近年来.我国分子病理学的发展也逐步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并得到了临床医师、病理医师和科研人员的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病理学 分子生物学 生物学行为 靶向治疗
原文传递
人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初步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军 陈磊 +3 位作者 孙斌 张妤 钱海华 殷正丰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55-1060,共6页
目的制备人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GPR)的小鼠单克隆抗体,并应用该抗体检测ASGPR在细胞系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对ASGPR H1大亚基进行序列分析,选取ASGPR1全长序列制备免疫原。通过RT-PCR合成ASGPR1cDNA,构建ASGPR1表达重组载体,在E.coli ... 目的制备人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GPR)的小鼠单克隆抗体,并应用该抗体检测ASGPR在细胞系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对ASGPR H1大亚基进行序列分析,选取ASGPR1全长序列制备免疫原。通过RT-PCR合成ASGPR1cDNA,构建ASGPR1表达重组载体,在E.coli BL21中表达后纯化,获得目的抗原。应用传统融合杂交瘤技术制备小鼠单克隆抗体,常规检测单抗亚类和效价,竞争抑制实验鉴定单抗特异性。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ASGPR在多种肝源性与非肝源性细胞系以及多种肝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制备的单克隆抗体亚型为IgG1,效价达112 800。竞争抑制实验结果显示该单抗具有很好的ASGPR结合特异性,而且识别的肽段位于ASGPR胞外段。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ASGPR不同程度地表达于肝源性细胞系,但不表达于非肝源性细胞系。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ASGPR专一性表达于正常肝组织和肝癌组织,在肝癌组织的表达与分化程度有关,高分化肝癌中的阳性率高于低分化肝癌(75.0%vs 28.6%,P<0.05)。结论成功制备高特异性人ASGPR小鼠单克隆抗体,适用于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SGPR表达,可用于临床病理鉴定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 单克隆抗体 肝肿瘤 流式细胞术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大容量尾静脉注射法构建循环肝癌细胞肝转移小鼠模型 被引量:2
20
作者 时志龙 孙斌 +3 位作者 陈磊 钱海华 张孝峰 殷正丰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74-577,共4页
目的:通过快速大容量尾静脉注射方法构建循环肝癌细胞肝内复发转移小鼠模型。方法:40只C57BL/6J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20只/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缓慢小容量尾静脉注射法(2×106个肝癌Hepa1-6细胞/0.2 ml,30 ... 目的:通过快速大容量尾静脉注射方法构建循环肝癌细胞肝内复发转移小鼠模型。方法:40只C57BL/6J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20只/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缓慢小容量尾静脉注射法(2×106个肝癌Hepa1-6细胞/0.2 ml,30 s内注射完毕),实验组采用改良的快速大容量尾静脉注射法(2×106个肝癌Hepa1-6细胞/2 ml,5 s内注射完毕)构建循环肝癌细胞肝内复发转移小鼠模型。4周后摘取肝、肺、肾、脾组织并行H-E染色,大体和镜下观察肝脏、肺脏、脾脏和肾脏的成瘤情况。结果:对照组小鼠只在肺脏有转移灶形成,成瘤率为95%(19/20),肝脏、肾脏、脾脏未见有转移灶形成。实验组小鼠在肝脏和肺脏同时形成转移灶,肺脏成瘤率为94.7%(18/19),肝脏成瘤率为100%(19/19),脾脏、肾脏未见转移灶形成。结论:快速大容量尾静脉注射法注射循环肝癌细胞构建的小鼠模型可以模拟肝癌根治性切除后残留的循环肝癌细胞导致早期肝癌肝内复发转移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肝癌细胞 Hepa1-6细胞 肝转移 快速大容量尾静脉注射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