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骨伤辨证分组护理模式对老年骨伤患者术后关节肿痛和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赵苏丹 张拓 +2 位作者 郭运岭 徐颖 宋颖 《四川中医》 2022年第3期221-223,共3页
目的:探究中医骨伤辨证分组护理模式对老年骨伤患者术后关节肿痛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以2019年9月~2021年6月94例老年骨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医... 目的:探究中医骨伤辨证分组护理模式对老年骨伤患者术后关节肿痛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以2019年9月~2021年6月94例老年骨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医骨伤辨证分组护理干预,干预时间为1个月。观察两组干预前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数字评价量表(NR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Barthel指数(BI)评分及关节肿胀程度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干预后HAMA、HAMD评分及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关节肿胀程度及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中医骨伤辨证分组护理应用于老年骨伤患者术后干预中,可减轻化患者负性情绪,缓解疼痛程度及关节肿胀,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并能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提高自我护理能力,且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骨伤辨证分组护理模式 骨伤 老年患者 关节肿痛 功能恢复
原文传递
MRI检查DTI序列联合螺旋CT成像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2
作者 王方旭 赵志军 +2 位作者 徐明露 姚仲欣 王倩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5年第2期212-216,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弥散张量成像(DTI)序列联合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成像对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医院2021年9月—2023年3月就诊的老年ACI患者153例,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弥散张量成像(DTI)序列联合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成像对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医院2021年9月—2023年3月就诊的老年ACI患者153例,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度组(58例,NIHSS评分<5分)、中度组(49例,NIHSS评分5~15分)与重度组(46例,NIHSS评分>15分)。所有患者均接受DTI序列检查与螺旋CT成像检查,随访3个月,根据老年ACI患者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对比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DTI序列、螺旋CT成像参数,对比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DTI序列、螺旋CT成像参数及临床资料,分析老年ACI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DTI序列、螺旋CT成像参数对老年ACI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重度组特异性指标(FA)、容积比各项异性(VRA)、脑血流量(CBF)低于轻度组、中度组(P<0.05),中度组FA、VRA、CBF低于轻度组(P<0.05);重度组峰值时间长于轻度组、中度组(P<0.05),中度组峰值时间长于轻度组(P<0.05)。三组平均弥散系数(DCavg)衰减指数(Exa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153例患者中预后不良41例,预后良好112例。预后不良组FA、VRA、CBF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不良组峰值时间比预后良好组长(P<0.05),两组Exat、DCavg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预后不良组NIHSS评分、合并高血压、心房颤动史例数占比、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OR=3.618,95%CI:1.670~7.838)、FA降低(OR=0.366,95%CI:0.155~0.862)、NIHSS评分升高(OR=4.293,95%CI:1.823~10.110)、VRA降低(OR=0.305,95%CI:0.130~0.719)、CBF降低(OR=0.256,95%CI:0.109~0.603)、峰值时间延长(OR=4.272,95%CI:1.816~10.050)为老年ACI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显示,FA、VRA、CBF、峰值时间及四者联合预测老年ACI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791、0.802、0.821、0.813、0.896(P<0.05),且四者联合的AUC值更高(P<0.05)。结论MRI检查DTI序列参数(FA、VRA)、螺旋CT成像(CBF、峰值时间)在预测老年ACI患者预后中具有重要价值,且四者联合具有更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弥散张量成像序列 螺旋计算机扫描成像 老年 急性脑梗死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镜像疗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平衡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46
3
作者 王海燕 赵志军 +1 位作者 蒋苹 杨红霞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11期34-37,共4页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秦皇岛市第一医院2013年5月—2015年2月住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08例,按照康复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秦皇岛市第一医院2013年5月—2015年2月住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08例,按照康复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采用镜像疗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两组共坚持治疗8周。治疗前、治疗4周、8周后分别评定Tinetti步态评估量表(TGA)、功能性步行量表(FAC)、Fugl-Meyer平衡量表和Berg平衡量表评分,同时对比两组生活质量状况,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以及病例脱落现象。结果治疗4周和8周后,两组TGA、FAC、Fugl-Meyer平衡量表和Berg平衡量表评分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8周后,两组上述指标高于治疗4周后(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无病例脱落现象,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镜像疗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确切,有利于恢复平衡功能,提高肢体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像疗法 康复 脑卒中 偏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镜像疗法和综合康复治疗疗效比较 被引量:6
4
作者 蒋苹 王海燕 +1 位作者 赵志军 李小丽 《武警医学》 CAS 2017年第11期1135-1138,共4页
目的比较镜像疗法和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03至2016-09来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康复理疗科做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86例,根据excel表格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采用镜像疗法治疗组(镜像疗法组,43例... 目的比较镜像疗法和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03至2016-09来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康复理疗科做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86例,根据excel表格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采用镜像疗法治疗组(镜像疗法组,43例)和综合康复治疗组(综合康复组,43例),共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MA评分、MBI评分、神经功能损伤评分、Brunnstrom分级以及FAC分级。结果研究结果显示,镜像疗法组治疗后FMA评分(23.46±5.09)、MBI评分(46.97±6.77)显著高于综合康复组FMA评分(18.77±4.17)、MBI评分(39.87±5.52)(P<0.05)。镜像疗法组治疗后神经功能损伤评分(9.81±2.31)显著低于综合康复组神经功能损伤评分(18.97±3.56)(P<0.05),治疗后镜像疗法组Brunnstrom分级和FAC分级显著优于综合康复组(P<0.05)。结论镜像疗法是治疗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能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像疗法 脑卒中 下肢功能障碍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伴下肢痉挛状态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蒋苹 王海燕 +1 位作者 赵志军 李小丽 《贵州医药》 CAS 2018年第2期184-186,共3页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伴下肢痉挛状态患者步行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将128例脑卒中后偏瘫伴下肢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结合功能训练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伴下肢痉挛状态患者步行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将128例脑卒中后偏瘫伴下肢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结合功能训练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镜像疗法治疗,共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周、4周和8周时MA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和下肢FAC分级。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各时点M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各时点FMA评分、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8周FAC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A型肉毒毒素结合镜像疗法可以改善脑卒中后偏瘫伴下肢痉挛患者的步行能力和运动功能,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日常生活能力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像疗法 脑卒中 步行能力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对于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侯波 张拓 姚仲欣 《河北医药》 CAS 2013年第16期2468-2469,共2页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在临床上的主要症状为膝关节疼痛、打软腿、膝关节交锁、膝关节间隙局限性压痛等,由于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发病率正在与日俱增,且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与工作,因此受到国内专家学者的关注[1]。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MR...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在临床上的主要症状为膝关节疼痛、打软腿、膝关节交锁、膝关节间隙局限性压痛等,由于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发病率正在与日俱增,且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与工作,因此受到国内专家学者的关注[1]。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MRI在临床诊断各种疾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2]。为了提高对于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的诊断准确性,使患者得到及时的、科学的治疗,本文选取本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就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MRI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半月板 损伤 MRI诊断 临床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理干预措施对膝关节炎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重要性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赵苏丹 郭运岭 张拓 《四川中医》 2018年第4期208-212,共5页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膝关节炎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重要性。方法:收集我院骨科收治的膝骨关节炎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予以药物干预治疗,配合穴位按摩和膏药外敷。试验组在对照组...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膝关节炎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重要性。方法:收集我院骨科收治的膝骨关节炎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予以药物干预治疗,配合穴位按摩和膏药外敷。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护理干预措施。比较患者显效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满意度、心理焦虑、抑郁评分、疼痛评分以及健康状况评分。结果:干预后2组心理焦虑、抑郁评分以及疼痛评分均降低,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情感角色、活力、总体健康升高(P<0.05);试验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显效率高于对照组,膝关节炎治疗显效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满意度较高,心理焦虑、抑郁评分以及疼痛评分较低(P<0.05),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情感角色、活力、总体健康较高(P<0.05)。结论:护理干预措施的开展能够提高膝关节炎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满意度,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状态以及健康状况,适宜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干预 膝关节炎 腰椎间盘突出症 重要性
原文传递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联合X射线摄影在股骨颈骨折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8
作者 苏奇 杜磊磊 +3 位作者 侯波 苏玉光 刘启学 司成双 《中国医学装备》 2023年第3期45-49,共5页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联合X射线摄影在股骨颈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08例疑似股骨颈骨折的患者,分别采用多层螺旋CT MPR、X射线摄影及两种方式联合对患者进行检查,比较3种检查方法对股骨颈骨折的诊断效...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联合X射线摄影在股骨颈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08例疑似股骨颈骨折的患者,分别采用多层螺旋CT MPR、X射线摄影及两种方式联合对患者进行检查,比较3种检查方法对股骨颈骨折的诊断效能。结果:经临床诊断,108例疑似股骨颈骨折患者中,98例为阳性,10例为阴性。多层螺旋CT MPR联合X射线摄影检查对股骨颈骨折的解剖分型诊断(头下型、头颈型、基底型及正常)的检出率均高于多层螺旋CT MPR及X射线摄影单项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67,χ^(2)=3.905,χ^(2)=5.357,χ^(2)=6.667;P<0.05);多层螺旋CT MPR联合X射线摄影对股骨颈骨折的Garden分型诊断Ⅰ型、Ⅱ型、Ⅲ型、Ⅳ型及正常的检出率高于多层螺旋CT MPR及X射线摄影单项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594,χ^(2)=3.981,χ^(2)=4.985,χ^(2)=4.378,χ^(2)=6.667;P<0.05);多层螺旋CT MPR联合X射线技术对股骨颈骨折的阳性率、阴性率以及检出率均高于多层螺旋CT MPR、X射线摄影单项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151,χ^(2)=6.667,χ^(2)=12.956;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多层螺旋CT MPR联合X射线摄影对股骨颈骨折的诊断价值高于多层螺旋CT MPR及X射线摄影单项诊断,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6、0.782和0.813。结论:使用多层螺旋CT MPR与X射线摄影联合检测,能够提高临床诊断价值,可用于对股骨颈骨折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多平面重建(MPR) X射线摄影 股骨颈骨折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CT测量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预测价值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苏玉光 卢精华 +2 位作者 郑国利 刘启学 吴春艳 《中国医学装备》 2023年第11期54-58,共5页
目的:分析定量CT(QCT)测量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功能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00例老年COPD患者,均行肺功能检查(PFT)及CT检查,测量并对比不同严重程度COPD患者QCT指标气管气道壁厚度(WT)、气道壁厚度与截面半径比值(... 目的:分析定量CT(QCT)测量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功能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00例老年COPD患者,均行肺功能检查(PFT)及CT检查,测量并对比不同严重程度COPD患者QCT指标气管气道壁厚度(WT)、气道壁厚度与截面半径比值(TDR)、管壁面积百分比值(WA%)及低衰减区面积百分比(LAA%)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上述QCT指标与患者肺功能指标及COPD评估测试(CAT)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单一参数、双参数、三参数及四参数联合对上述患者COPD不同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结果:随着老年患者COPD严重程度的增加(从轻度、中度、重度到极重度),患者上肺区、中肺区及下肺区的QCT参数WT、TDR及WA%随之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_(WT)=17.231,F=14.829,F=13.810;F_(TDR)=12.881,F=13.902,F=14.832;F_(WA%)=23.842,F=24.906,F=27.693;P<0.05);轻度、中度、重度到极重度患者两肺、左肺及右肺LAA%值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642,F=14.731,F=11.803;P<0.05)。COPD患者QCT参数WT、TDR、WA%及LAA%与中度、重度COPD患者CAT评分具有显著相关性(r=0.394,r=0.473,r=0.501,r=0.462;r=0.532,r=0.552,r=0.492,r=0.602;P<0.05),WT及LAA%与患者整体CAT评分具有显著相关性(r=0.438,r=0.302,r=0.267,r=0.543;P<0.05);进一步探索QCT指标与COPD患者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WT、TDR、WA%及LAA%与FEV1/FVC、FEV1%均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r=-0.733,r=-0.742,r=-0.708,r=-0.693;r=-0.678,r=-0.595,r=-0.584,r=-0.604;P<0.05);WT、TDR、WA%及LAA%四项参数联合对老年COPD患者的肺功能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9。结论:QCT参数与老年COPD患者的肺功能存在明显相关性,WT、TDR、WA%及LAA%联合对患者的肺功能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CT(QCT)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肺功能(PFT) 第6级气管气道壁厚度 气道壁厚度与截面半径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镜像疗法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海燕 赵志军 吴庆文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13期611-611,共1页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近年来,随着重症监护和综合抢救技术的发展,脑卒中患者死亡率已显著下降,而致残率反逐步增高,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因此,如何改善脑卒...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近年来,随着重症监护和综合抢救技术的发展,脑卒中患者死亡率已显著下降,而致残率反逐步增高,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因此,如何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功能障碍,提高其生存质量,是广大康复医学工作者关注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像 疗法 脑卒中患者 康复治疗 致残率 死亡率 医学工作者 重症监护 生存质量 人类健康 抢救技术 功能障碍 发病率 生命 家庭 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血管成像与CT灌注成像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侧支循环形成的评价 被引量:17
11
作者 焦宁唤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年第3期30-32,共3页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与CT灌注成像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侧支循环形成的评价。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4例,根据患者情况分为轻中度狭窄组与重度狭窄或闭塞组。比较两组患者脑侧支循环、神经功能缺损、...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与CT灌注成像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侧支循环形成的评价。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4例,根据患者情况分为轻中度狭窄组与重度狭窄或闭塞组。比较两组患者脑侧支循环、神经功能缺损、认知功能的情况及脑侧支血流较好组与血流减少组的CT血管成像结果。结果重度狭窄或闭塞组韦利斯氏(Willis)环后循环与软脑膜吻合支开放率高于轻中度狭窄组(P<0.05);重度狭窄或闭塞组神经功能缺损、认知功能小于轻中度狭窄组(P<0.05);血流较好组的MTT结果小于血流减少组(P<0.05),血流较好组的CBV、CBF、检出发病时间大于血流减少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侧支循环形成的评价中,CT血管成像可以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行观察,同时可以对患者的脑侧支循环状态进行了解,有利于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CT灌注成像 缺血性脑卒中 脑侧支循环形成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并发肺栓塞患者微小核糖核酸-1233、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细胞参数变化及与患者预后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解宝泉 姚仲欣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10期1349-1353,共5页
目的:探讨并发急性肺栓塞(APE)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微小核糖核酸-1233(miR-1233)、血细胞参数的变化与危险分层及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110例肺癌合并肺栓塞患者作... 目的:探讨并发急性肺栓塞(APE)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微小核糖核酸-1233(miR-1233)、血细胞参数的变化与危险分层及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110例肺癌合并肺栓塞患者作为栓塞组、另外选取同期收治的肺癌但未合并肺栓塞的患者11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清bFGF、miR-1233、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P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水平,并按照不同危险分层将栓塞组进行分层对比,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项指标与急性肺栓塞的NSCLC患者的相关性。结果:栓塞组患者的bFGF、miR-1233、RDW、MPV、PLR、NLR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风险组患者的bFGF、miR-1233、RDW、MPV、PLR、NLR水平均显著高于中低风险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患者的bFGF、miR-1233、RDW、MPV、PLR、NLR水平均显著高于生存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ALB降低、NT-proBNP升高、合并房颤、合并肺部感染、bFGF升高、miR-1233升高、PLR升高、NLR升高是NSCLC合并肺栓塞患者不良预后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bFGF、miR-1233及血细胞参数与NSCLC发生肺栓塞有关,并且与患者治疗的不良预后结局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栓塞 非小细胞肺癌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微小核糖核酸-1233 血细胞参数 危险分层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例肺错构瘤的影像诊断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启学 卢精华 《医学研究与教育》 CAS 2014年第3期47-50,共4页
目的:探讨X线及CT对肺错构瘤诊断的方法及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2年12月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肺错构瘤患者的影像资料,总结患者的X线及CT征象。结果全部病例均为周围型。位于右肺6例(75%),左肺2例(25%)。瘤... 目的:探讨X线及CT对肺错构瘤诊断的方法及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2年12月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肺错构瘤患者的影像资料,总结患者的X线及CT征象。结果全部病例均为周围型。位于右肺6例(75%),左肺2例(25%)。瘤体直径1~7 cm,平均3.0 cm。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轮廓清楚、边缘光滑者3例(37.5%),呈浅分叶状、边缘锐利者5例(62.5%);密度均匀者6例(75%),密度不均匀者2例(25%),其中“爆米花”样钙化者1例,点状钙化者1例。CT、病理标本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轮廓清楚、边缘光滑者2例,呈浅分叶状者6例,所有病灶周围均无卫星灶、血管聚集征及胸膜凹陷征。瘤体密度均匀者5例,密度不均匀者3例,其中“爆米花”样钙化者1例,不规则点状、条状钙化者1例,局部脂肪样低密度者1例;CT增强扫描,强化值〈10 HU者3例,10~20 HU者4例,〉40 HU者1例。结论“爆米花”样钙化为肺错构瘤X线的特征性表现,可协助诊断。CT检查对于错构瘤的成分鉴别尤其是脂肪成分的鉴别意义较大,病灶内含有脂肪岛时,CT表现为脂肪样低密度,对错构瘤的确诊有特异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错构瘤 影像诊断 CT平扫 增强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部低剂量CT扫描在胸部结节性病变筛查的应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温亚军 苏奇 +1 位作者 苏玉光 温馨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第3期93-94,共2页
目的:探讨肺部低剂量CT扫描在胸部结节性病变筛查的应用效果。方法:调取2015年6月—2017年12月我科室诊治的51例肺结节患者资料,对全部患者分别施以常规剂量与低剂量扫描,记录常规剂量与低剂量螺旋CT扫描肺结节检出例数、各种征象以及... 目的:探讨肺部低剂量CT扫描在胸部结节性病变筛查的应用效果。方法:调取2015年6月—2017年12月我科室诊治的51例肺结节患者资料,对全部患者分别施以常规剂量与低剂量扫描,记录常规剂量与低剂量螺旋CT扫描肺结节检出例数、各种征象以及肺结节定性诊断状况。结果:两组肺结节检出例数对比无差异(P> 0.05)。经两组图像分析,肺结节扫描各种征象对比无差异(P> 0.05)。较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而言,低剂量螺旋CT扫描对肺结节定性诊断较低,但对比无差异(P> 0.05)。结论:在扫描技术上,选择低剂量扫面同常规剂量扫描效果等同,且在降低辐射的前提下,提升了大众接受度,更加有利于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部 低剂量 CT扫描 胸部结节 病变筛查 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内胆管细胞癌CT、MR表现与病理特征对照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温亚军 苏奇 +1 位作者 苏玉光 温馨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第2期77-77,共1页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CT、MR表现与病理特征对照。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8年4月收治的肝内胆管细胞癌66例,取肿瘤标本、边缘和实质部分做病理,并且与CT、MR表现进行对照。结果:CT与MR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与肝细胞癌有很多不同,6...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CT、MR表现与病理特征对照。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8年4月收治的肝内胆管细胞癌66例,取肿瘤标本、边缘和实质部分做病理,并且与CT、MR表现进行对照。结果:CT与MR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与肝细胞癌有很多不同,66例患者观察102个病灶,不规则肿块占69%,结节状占31%,均边缘模糊,无包膜。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CT、MR表现有一定特征,但在诊断中还需结合患者病史,必要时可穿刺活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 胆管细胞癌 CT MR表现 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恶性肺磨玻璃结节CT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温亚军 苏奇 +1 位作者 苏玉光 温馨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第4期83-83,共1页
目的:探讨良、恶性肺磨玻璃结节CT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意义。方法:选取100例肺GGN患者均接受CT检查,然后进行分析。结果:CT诊断73例恶性肺GGN中有59例(80.83%)病理诊断有恶性病变,两组诊断符合率对此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7384,P... 目的:探讨良、恶性肺磨玻璃结节CT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意义。方法:选取100例肺GGN患者均接受CT检查,然后进行分析。结果:CT诊断73例恶性肺GGN中有59例(80.83%)病理诊断有恶性病变,两组诊断符合率对此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7384,P <0.05)。CT诊断隐球菌病不符合率为33.33%(2/6),结核病不符合率为13.64%(3/22),炎性病变不符合率为69.23%(9/13);CT诊断结核病与炎性病不符合率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3.6734,P <0.05)。结论:CT能较准确的辨别良、恶性肺GG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恶性 肺磨玻璃结节 CT特征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介入疗法治疗骨组织肿瘤的效果观察
17
作者 刘启学 《当代医药论丛》 2014年第5期60-61,共2页
目的:探讨用介入疗法治疗骨组织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8~2013年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骨组织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对这50例患者均进行了动脉灌注化疗或栓塞治疗,其中,有部分患者在进行了栓塞术后的2~15d进行了外科... 目的:探讨用介入疗法治疗骨组织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8~2013年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骨组织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对这50例患者均进行了动脉灌注化疗或栓塞治疗,其中,有部分患者在进行了栓塞术后的2~15d进行了外科手术,有部分患者则继续进行动脉灌注化疗或栓塞治疗。在治疗结束后,我们对这50例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在这50例患者中,有30例患者进行了肿瘤完全切除术或扩大根治术,其中,有13例患者进行了局部刮除术和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有17例患者未进行手术治疗及化疗、放疗等。结论:介入疗法是治疗骨组织肿瘤的有效方法。在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前,若先对患者进行动脉灌注治疗或栓塞治疗,可大大地减少患者在手术中的出血量,有效地缓解其疼痛程度,延长其寿命,提高其手术质量。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组织肿瘤 介入治疗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影像在新鲜与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18
作者 徐明露 赵志军 +1 位作者 王方旭 傅聪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5年第1期61-64,共4页
目的 评估MRI影像在新鲜与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1-03-2024-03诊治的88例(101椎)胸腰椎压缩骨折,收集患者初诊X线片、CT及MRI影像资料,比较新鲜与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 目的 评估MRI影像在新鲜与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1-03-2024-03诊治的88例(101椎)胸腰椎压缩骨折,收集患者初诊X线片、CT及MRI影像资料,比较新鲜与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分布情况、CT影像特征及MRI影像特征。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通过曲线下面积评价MRI联合CT影像在新鲜与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88例(101椎)中新鲜胸腰椎压缩骨折61椎,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40椎,其中L1椎体骨折占比最高,其次为T12椎体。CT影像诊断新鲜与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AUC为0.773,灵敏度为82.65%,特异度为80.14%。MRI影像诊断新鲜与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AUC为0.805,灵敏度为85.49%,特异度为82.60%。MRI影像联合CT影像诊断新鲜与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AUC为0.997,灵敏度为96.05%,特异度为93.74%。结论 MRI影像具有出色的软组织分辨率和多参数成像能力,在鉴别诊断新鲜与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时能够明确骨髓水肿、脊髓损伤、韧带损伤情况,联合CT影像可以更全面、准确地评估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的病情,为其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有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压缩骨折 核磁共振成像 新鲜骨折 陈旧性骨折 鉴别诊断
原文传递
基于临床病理特征、动态对比增强MRI参数构建结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Nomogram预测模型与验证
19
作者 徐明露 赵志军 +2 位作者 卢精华 王方旭 康捷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24年第24期4749-4752,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临床病理特征、动态对比增强核磁共振成像(MRI)参数构建的列线图(Nomogram)预测模型对结直肠癌(CRC)微卫星不稳定的预测价值。方法:335例CRC患者术前均行动态对比增强MRI检查,根据检测结果将其分为微卫星稳定组(n=243)和... 目的:探讨基于临床病理特征、动态对比增强核磁共振成像(MRI)参数构建的列线图(Nomogram)预测模型对结直肠癌(CRC)微卫星不稳定的预测价值。方法:335例CRC患者术前均行动态对比增强MRI检查,根据检测结果将其分为微卫星稳定组(n=243)和微卫星不稳定组(n=92)。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RC患者微卫星不稳定的影响因素;并构建CRC患者微卫星不稳定Nomogram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Nomogram预测模型对CRC患者微卫星不稳定的预测效能。结果:微卫星不稳定组容积转运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_(ep))、初始强化曲线下面积(iAUC)均低于微卫星稳定组,微卫星不稳定组中/低分化比例、有癌结节比例、发生淋巴结转移比例均高于微卫星稳定组(P<0.05)。K^(trans)、K_(ep)、iAUC均升高是CRC患者微卫星不稳定的保护因素,中/低分化、有癌结节、发生淋巴结转移是CRC患者微卫星不稳定的危险因素(P<0.05)。Nomogram预测模型的预测曲线与理想曲线贴合度良好,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预测CRC患者微卫星不稳定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38。结论:K^(trans)、K_(ep)、iAUC均升高是CRC患者微卫星不稳定的保护因素,中/低分化、有癌结节、发生淋巴结转移是CRC患者微卫星不稳定的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影响因素构建的Nomogram预测模型对CRC患者微卫星不稳定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动态对比增强核磁共振成像参数 病理特征 微卫星不稳定 列线图预测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