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1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象监测视角下西太平洋台风对福建省主汛期闪电活动的影响特征分析
1
作者 吴政秋 庞波 徐翃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5年第1期102-106,共5页
文章基于2015—2022年福建省闪电定位数据和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1979—2020年西太平洋(包括南海)生成的最佳台风路径资料,采用Cressman插值法和气候统计分析法分析了西太平洋台风对福建省主汛期(5—10月)闪电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 文章基于2015—2022年福建省闪电定位数据和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1979—2020年西太平洋(包括南海)生成的最佳台风路径资料,采用Cressman插值法和气候统计分析法分析了西太平洋台风对福建省主汛期(5—10月)闪电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福建省近10年主汛期闪电活动主要集中在中部沿海地区,中南部和东北部地区闪电活动鲜少,地闪强中心出现在8月,10月随汛期趋于结束闪电的强中心逐渐衰退;(2)近40年西太平洋(包括南海)共生成856个台风,平均每年21个,台风活跃期为7—8月,台风间歇期为5—6月,且台风发生频率呈明显日变化特征;(3)同期雷暴日与台风频率的逐年变化趋势相一致,台风和闪电活动除了7月存在明显正相关以外,其他月份均为负相关。总体来看,台风生成时相应雷暴活动相对活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次季节特征 闪电活动 主汛期 日变化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方向
2
作者 郑敏洲 叶龙珍 +1 位作者 柳侃 黄瑛瑛 《福建建设科技》 2016年第2期87-89,共3页
介绍了实验室的基本情况,通过对实验室研究方向的深入分析,阐述了实验室今后的发展之路,这对类似实验室建设起借鉴作用。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实验室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近地层臭氧时空分布及重点城市臭氧的气象响应
3
作者 严韬 蒋悦 +2 位作者 葛非凡 程思 王宏 《海峡科学》 2024年第3期18-23,共6页
利用O~3小时监测数据开展福建省O~3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及对比,以泉州市为例,结合气象观测资料分析臭氧污染特征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2015—2021年福建省ρ(O_(3-8h))平均值为83.90μg·m~(-3),沿海ρ(O_(3-8h))明显高于内... 利用O~3小时监测数据开展福建省O~3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及对比,以泉州市为例,结合气象观测资料分析臭氧污染特征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2015—2021年福建省ρ(O_(3-8h))平均值为83.90μg·m~(-3),沿海ρ(O_(3-8h))明显高于内陆;莆田市、泉州市、厦门市、漳州市、宁德市、福州市的ρ(O_(3-8h))多年均值比南平市、三明市、龙岩市整体高出16.45%;各设区市ρ(O_(3-8h))月分布为双峰型,峰值出现在4—5月和9—10月;日分布呈单峰型,峰谷值分别出现在7时和15时;泉州市ρ(O~(3-8h))与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与日最低气温、日降水量、日平均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其中,相关系数最高的是日照时数,当日最高气温在28~32℃、无降水、相对湿度60%~90%、日照时数高时易出现ρ(O_(3-8h))超标事件;冬季ρ(O_(3-8h))对气象因子的响应最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浓度 时空分布 气象因子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成学习和动态融合算法在福建省短时强降水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陈锦鹏 黄奕丹 +3 位作者 朱婧 林辉 程晶晶 杨德南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8,共11页
为了提高短时强降水预报准确性,在2019—2020年4—9月福建省逐时降水实况观测资料与中国气象局广东快速更新同化数值预报系统(CMA-GD)模式预报产品的基础上,应用LightGBM集成学习算法框架,建立以30 mm·h^(-1)为阈值的逐时降水预报... 为了提高短时强降水预报准确性,在2019—2020年4—9月福建省逐时降水实况观测资料与中国气象局广东快速更新同化数值预报系统(CMA-GD)模式预报产品的基础上,应用LightGBM集成学习算法框架,建立以30 mm·h^(-1)为阈值的逐时降水预报模型。通过特征处理、自助聚合及超参数搜索等技术对模型进行优化,结合AUC、AUPR与传统分类指标,设计了包括业务模拟测试在内的多项试验,通过对比各建模方案验证了模型对于较长时效的短时强降水预报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模式预报本身的命中率和空报率均较高,各建模方案具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自助聚合可以增强模型预测稳定性,轻微不平衡子训练集能降低模型预测空报率而取得更高的综合评分,在验证集中最佳TS评分可达17.5%;对分类信息增益贡献最大的特征变量为K指数,其次为500 hPa露点温度和时间参数特征;试验指标从优到劣依次为:随机交叉验证、小时划分的随机交叉验证、业务模拟测试,可见模型有效性主要来自相同或相邻时刻的样本信息;设计基于逻辑回归的异质模型动态融合方案以改善静态同质模型表现,各项指标均有小幅提升,在命中率接近50%时削减空报样本超过52万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ghtGBM 短时强降水预报 样本不平衡 动态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区域浅层滑坡诱发沟谷型泥石流灾害预测
5
作者 陈文鸿 余斌 +4 位作者 叶鹏 郭朝旭 柳侃 叶龙珍 何元勋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2,共11页
山区强降雨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和其他破坏性的自然灾害有时不是独立的,而是结合在一起形成灾害链。基于浅层滑坡诱发的沟谷型泥石流形成机理,提出了一种结合瞬时降雨渗透和基于网格的区域斜坡稳定性(transient rainfall infiltration an... 山区强降雨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和其他破坏性的自然灾害有时不是独立的,而是结合在一起形成灾害链。基于浅层滑坡诱发的沟谷型泥石流形成机理,提出了一种结合瞬时降雨渗透和基于网格的区域斜坡稳定性(transient rainfall infiltration and grid-based regional slope stability,TRIGRS)模型和A L-A模型的方法来实现逐小时的易发性预测。结果表明,TRIGRS模型在预测浅层滑坡的空间分布方面表现良好,其成功率为57%。因此,将其作为泥石流物源的初始输入是合理的。耦合的模型在预测泥石流时,发现该模型的准确性较好(67.4%)。此外,所提出的耦合模型可以根据气象站提供的逐小时降雨数据达到动态预测此类灾害效果。因此,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为山区降雨引起的浅层滑坡诱发的沟谷型泥石流灾害提供一个更有效的预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泥石流 耦合模型 灾害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生态系统碳汇服务功能价值总量估算及其时空演变
6
作者 翁升恒 姜冬昕 +3 位作者 李丽纯 张玉琴 潘卫华 张方敏 《海峡科学》 2024年第1期77-82,共6页
基于生态系统模型和多源数据评估2000—2020年福建省生态系统的碳汇价值及总量的时空演变过程,并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碳汇价值的差异。结果表明,①碳汇价值方面,年平均值为2.09万元/km^(2),并呈显著上升趋势,混合农田的增速最快,高... 基于生态系统模型和多源数据评估2000—2020年福建省生态系统的碳汇价值及总量的时空演变过程,并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碳汇价值的差异。结果表明,①碳汇价值方面,年平均值为2.09万元/km^(2),并呈显著上升趋势,混合农田的增速最快,高值区位于龙岩市中东部、漳州市北部及泉州和莆田市交界处。②碳汇价值总量方面,年平均值为22.99亿元,呈显著上升趋势,常绿阔叶林的增速最快。建瓯市、尤溪县和漳平市的碳汇价值总量较高。③常绿阔叶林的碳汇价值最高,其次是混交林和常绿针叶林,碳汇价值总量占比排序:常绿阔叶林>有林草地>稀树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碳汇价值 时空演变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气象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新思考
7
作者 孟德友 蔡河章 +2 位作者 杨林峰 陈青娇 王宏 《海峡科学》 2024年第10期26-29,共4页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和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的加深,气象工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愈发重要。该文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气象服务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作用,论述了当前福建省生态气象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和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的加深,气象工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愈发重要。该文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气象服务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作用,论述了当前福建省生态气象体系建设多样化、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新要求,并总结了福建生态气象工作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气象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植被NDVI演变特征及其对不同时间尺度SPEI的响应
8
作者 李新妹 关辉 +2 位作者 翁升恒 吴作航 王宏 《海峡科学》 2024年第4期16-20,42,共6页
基于2001—2021年福建省植被NDVI及SPEI,通过趋势分析及相关分析法探究福建省植被生长状况时间变化特征及对干旱的响应。结果表明,福建省植被年平均NDVI值呈现出波动上升的发展趋势,年内NDVI月均值波峰集中在7—9月,且夏季>秋季>... 基于2001—2021年福建省植被NDVI及SPEI,通过趋势分析及相关分析法探究福建省植被生长状况时间变化特征及对干旱的响应。结果表明,福建省植被年平均NDVI值呈现出波动上升的发展趋势,年内NDVI月均值波峰集中在7—9月,且夏季>秋季>春季>冬季;不同时间尺度的SPEI反映出福建省的干湿情况,2001—2021年,福建省呈微弱的湿润化趋势;季节尺度上,春季、冬季NDVI与SPEI-01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60和-0.651(P<0.01),均呈显著负相关,而夏季、秋季NDVI与多时间尺度SPEI的相关系数很小,且不显著;月尺度上,两者的相关性较为复杂,仅当月NDVI与SPEI-01的相关系数-0.181(P<0.01)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呈较弱负相关,而滞后1~3个月的相关性均不显著,表明干旱对植被NDVI的影响一般出现在干旱发生的当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SPEI 相关性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CA-RF组合模型的福建省空气负氧离子浓度预测研究
9
作者 彭继达 张春桂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1期17-24,共8页
空气负氧离子(NOI)浓度是评价空气新鲜和清洁程度的重要指标。为了提高NOI浓度的监测能力,综合考虑气象要素和遥感因子,分析NOI浓度的关键影响因子,利用皮尔逊相关分析、PCA分析和随机森林机器学习方法(RF)构建了福建区域NOI浓度的PCA-R... 空气负氧离子(NOI)浓度是评价空气新鲜和清洁程度的重要指标。为了提高NOI浓度的监测能力,综合考虑气象要素和遥感因子,分析NOI浓度的关键影响因子,利用皮尔逊相关分析、PCA分析和随机森林机器学习方法(RF)构建了福建区域NOI浓度的PCA-RF预测模型。研究发现,(1)NOI浓度分布与风速(W_(air))、空气温度(T_(air))、大气压强(P_(air))、能见度(I_(VIS))、气溶胶光学厚度(h_(AOD))、植被指数(I_(NDVI))、湿度指数1(I_(NDMI1))、植被供水指数(I_(VSWI))和亮度指数(I_(NDSI))呈显著相关(均通过0.01显著性检验),其中W_(air)、I_(VIS)、I_(NDVI)和I_(VSWI)与NOI浓度呈正相关,T_(air)、P_(air)、h_(AOD)、I_(NDMI1)和I_(NDSI)与NOI浓度呈负相关。(2)主成分数量为7时,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93.36%,能够代表所有因子的大部分信息。(3)PCA-RF模型最佳的ntree和mtry分别为400和7。对福建区域NOI浓度影响较大的前3个因子依次为P_(air)、I_(VIS)和I_(VSWI)。(4)PCA-RF模型在验证集上的RMSE为803.73 ions/cm^(3),R^(2)为0.44,MAE为548.79 ions/c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负氧离子 气象因子 遥感因子 PCA-RF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杜苏芮”(2305)影响福建期间DSAEF_LTP模型降水预报检验
10
作者 苏志重 王婧 +1 位作者 王新敏 任福民 《海洋气象学报》 2025年第1期45-58,共14页
为了评估改进的动力统计相似集合预报登陆台风降水模型(Dynamical-Statistical-Analog Ensemble Forecast model for Landfalling Typhoon Precipitation,DSAEF_LTP)在2023年第5号超强台风“杜苏芮”影响福建地区的表现,对其预报的台风... 为了评估改进的动力统计相似集合预报登陆台风降水模型(Dynamical-Statistical-Analog Ensemble Forecast model for Landfalling Typhoon Precipitation,DSAEF_LTP)在2023年第5号超强台风“杜苏芮”影响福建地区的表现,对其预报的台风过程降水量进行常规检验和空间检验,并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数值预报降水产品(以下简记为“ECMWF”)、福建省气象局最优TS(threat score)评分订正法(optimal TS,OTS)订正降水产品(以下简记为“FZECMOS”)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1)DSAEF_LTP模型对福建沿海强降水落区和东北部强降水中心的预报接近实况,100 mm及以上和250 mm及以上等极端降水量TS评分比ECMWF和FZECMOS提升明显,但DSAEF_LTP模型存在特大暴雨预报范围显著偏小等缺点。(2)在100 mm及以上和250 mm及以上量级,MODE(Method for Object-based Diagnostic Evaluation)空间检验显示,DSAEF_LTP模型在整体相似度上明显优于ECMWF和FZECMOS,尤其在对孤立小区域强降水的预报性能方面表现出色。(3)随着降水检验量级的增加,DSAEF_LTP模型预报产品与实况重叠面积之比也增大,表明DSAEF_LTP模型在极端降水方面的预报效果更加突出。(4)DSAEF_LTP模型还能够根据最新的相似路径实况和预报,调整筛选历史相似台风,合理保留相似台风及其降水分布,使得集合预报效果得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AEF_LTP模型 台风“杜苏芮” 台风过程降水量 预报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福建省地表温度降尺度方法研究
11
作者 彭继达 马治国 党皓飞 《海峡科学》 2024年第3期31-37,共7页
为了提高福建省地表温度探测精细化水平,利用福建省2023年7—9月MODIS遥感数据,基于随机森林机器学习方法,综合考虑南方丘陵地形、植被覆盖、相关辐射波谱等因素,构建福建省地表温度降尺度模型,开展地表温度精细化监测。结果显示:(1)福... 为了提高福建省地表温度探测精细化水平,利用福建省2023年7—9月MODIS遥感数据,基于随机森林机器学习方法,综合考虑南方丘陵地形、植被覆盖、相关辐射波谱等因素,构建福建省地表温度降尺度模型,开展地表温度精细化监测。结果显示:(1)福建省地表温度与降尺度因子均呈负相关,相关性由高到低依次为DEM、NDVI、EVI、BLUE、NIR、RED、MIR;(2)福建省地表温度随机森林降尺度模型最佳的ntree和mtry分别为700和2;(3)对福建省地表温度降尺度影响较大的前3个降尺度因子依次为DEM、NDVI和EVI;(4)福建省地表温度降尺度模型的MAE和RMSE分别为0.40℃和0.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随机森林回归 降尺度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中心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问题探讨 被引量:24
12
作者 谢含华 陈福龙 陶建华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99-305,共7页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城市不断发展的必然需求,本文中首先阐述了福建省中心城市(福州、厦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必要性和意义,探讨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需要研究的重要地质问题,通过对福建省中心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的调研,...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城市不断发展的必然需求,本文中首先阐述了福建省中心城市(福州、厦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必要性和意义,探讨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需要研究的重要地质问题,通过对福建省中心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的调研,总结了福建省中心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存在的利用现状不明、制度建设不健全、地质环境条件综合研究欠缺、地下工程设施综合利用系统不完善、缺少从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科研机构和人员等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实现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的对策和建议。可为政府决策部门在地下空间立法方面提供借鉴,为福建省中心城市地下空间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地下空间 开发利用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台风降雨的小时尺度响应特征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青灵 简文彬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5-100,共6页
基于近5 a登陆福建沿海地区的台风最佳路径,采集台风登陆地区在台风登陆前后3 d(总计7 d)1747个气象监测站的降雨时程数据.通过识别提取台风登陆区域的降雨特征,在小时时间尺度上,比较研究各登陆区域台风降雨雨型、累积降雨量时程响应... 基于近5 a登陆福建沿海地区的台风最佳路径,采集台风登陆地区在台风登陆前后3 d(总计7 d)1747个气象监测站的降雨时程数据.通过识别提取台风登陆区域的降雨特征,在小时时间尺度上,比较研究各登陆区域台风降雨雨型、累积降雨量时程响应特征、峰值降雨强度以及降雨的时间尺度特征.研究结论可为台风暴雨型滑坡灾变机理的数值模拟及模型实验提供重要借鉴,为东南沿海台风暴雨型滑坡的防灾减灾工作以及在更小时间尺度上进行滑坡灾害临滑预警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降雨 滑坡灾害 降雨雨型 小时降雨强度 降雨时程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台湾青枣寒害综合气候指标与等级划分 被引量:15
14
作者 杨凯 陈彬彬 +5 位作者 陈惠 陈福梓 杨锡琼 李丽容 李丽纯 林晶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27-434,共8页
通过专家走访和寒害灾情调查,建立福建省台湾青枣寒害受害症状分级标准。基于果园定位观测、地理移置试验和冬季寒害灾情调查得到的2004-2016年32个寒害实例,采用主成分分析和K-means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福建省台湾青枣寒害综合气候指... 通过专家走访和寒害灾情调查,建立福建省台湾青枣寒害受害症状分级标准。基于果园定位观测、地理移置试验和冬季寒害灾情调查得到的2004-2016年32个寒害实例,采用主成分分析和K-means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福建省台湾青枣寒害综合气候指标及其等级划分。结果表明:台湾青枣寒害临界气温为5.0℃,其致灾因子包括过程极端最低气温(X1)、小于等于5.0℃低温持续日数(X2)、小于等于5.0℃过程有害积寒(X3)、小于等于5.0℃过程降温幅度(X4),对各因子归一化处理,构建台湾青枣寒害综合气候指标(Ih),寒害等级包括:轻度,0.02≤Ih<0.72;中度,0.72≤Ih<1.76;重度,1.76≤Ih<2.72;严重,Ih≥2.72。通过典型年对比印证,建立的福建省台湾青枣寒害综合气候等级指标与实际发生的寒害情况吻合较好,研究结果可供台湾青枣的寒害评估、引种、扩种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青枣 致灾因子 主成分分析 K-means聚类分析 综合气候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热带气旋灾害精细化危险性评估 被引量:5
15
作者 庄瑶 鲍瑞娟 +4 位作者 张容焱 高诗妍 潘航 陈思 林昕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19-328,共10页
根据1981—2021年福建省热带气旋风雨资料,采用极差标准化、相关系数客观赋权法和自然断点法建立热带气旋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模型,评估结果表明:选择降水7个因子和大风4个因子作为评估指标体系合理;雨高危险性区域位于沿海,南平和三明... 根据1981—2021年福建省热带气旋风雨资料,采用极差标准化、相关系数客观赋权法和自然断点法建立热带气旋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模型,评估结果表明:选择降水7个因子和大风4个因子作为评估指标体系合理;雨高危险性区域位于沿海,南平和三明地区雨危险性较低;风较高危险性区域明显窄于雨较高危险性区域,危险性等级向内陆降低远快于降水,其中罗源湾至崇武沿海因受台湾岛地形屏障保护,危险性比沿海南北部小1个等级;风雨综合致灾危险性,沿海县市皆为较高危险性区域,其中中部沿海高危险性区域小,沿海南北部大,另外登陆粤东热带气旋沿海北上滞留在闽西上空的低压云团造成闽西北部存在较高危险性区域;在热带气旋登陆影响过程中,精细化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更具有针对性,且与灾情相符,为气象灾害决策服务提供了更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致灾因子 降水 危险性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SO循环对福建省近地层臭氧浓度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宏 郑秋萍 +1 位作者 温珍治 黄艳艳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5-153,共9页
ENSO(ElNiño-SouthernOscillation)循环被认为是年际气候变化的最强信号,是由东亚季风异常造成的赤道西太平洋异常纬向风驱动的热带太平洋次表海温距平的循环。利用NOAA提供的ONI(OceanicNiñoIndex)指数资料与福建省近地层质... ENSO(ElNiño-SouthernOscillation)循环被认为是年际气候变化的最强信号,是由东亚季风异常造成的赤道西太平洋异常纬向风驱动的热带太平洋次表海温距平的循环。利用NOAA提供的ONI(OceanicNiñoIndex)指数资料与福建省近地层质量臭氧浓度(ρ(O_(3)))资料,经数理统计、标准化处理,以滞后相关为切入点,开展福建省不同城市O_(3)Z指数与NiñoZ海温距平指数相关性分析,并探讨了ENSO不同相位对福建省ρ(O_(3))产生强迫的程度及其滞后效应。(1)福建省ρ(O_(3))的年际变化与ENSO的年际变化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城市O_(3)Z指数与NiñoZ海温距平指数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且滞后在3个月时二者相关(绝对值)达到最大,加权平均后,相关系数为-0.5102,通过ɑ=0.001显著性检验。(2)不同城市O_(3)Z指数与NiñoZ海温距平指数的相关性有一定的差异,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明显偏小,且滞后性也不同,前者均在滞后1个月后相关系数(绝对值)达到最大值,平均相关系数-0.4048(ɑ=0.01),后者在滞后3个月时相关系数(绝对值)达到最大值,平均相关系数-0.5487(ɑ=0.001)。(3)ENSO循环对福建省ρ(O_(3))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在ElNiño影响时ρ(O_(3))较常年平均值偏低,在LaNiña影响时ρ(O_(3))较常年平均值偏高,且O_(3)年超标天数偏多。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基于ENSO预测,为开展福建省ρ(O_(3))长期趋势预测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循环 Niño Z海温距平指数 O_(3)Z指数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SPs情景下福建省未来极端降水的模拟与预估 被引量:2
17
作者 唐振飞 杨婷 +4 位作者 陈笑晨 李欣欣 林昕 何芬 温珍治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3年第1期26-36,共11页
基于最新一代CMIP6全球气候模式模拟的历史和未来SSPs排放情景下的逐日降水数据和高分辨率逐日格点观测数据,采用泰勒图和分位数映射法评估订正模式性能,计算并分析SSP2—4.5和SSP5—8.5情景下福建省21世纪近期(2021—2040年)、中期(205... 基于最新一代CMIP6全球气候模式模拟的历史和未来SSPs排放情景下的逐日降水数据和高分辨率逐日格点观测数据,采用泰勒图和分位数映射法评估订正模式性能,计算并分析SSP2—4.5和SSP5—8.5情景下福建省21世纪近期(2021—2040年)、中期(2051—2070年)和末期(2081—2100年)8个极端降水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参照期(1991—2010年)经过分位数映射法偏差订正后,各极端降水指数模式模拟与观测更加接近,其空间相关系数、均方根误差和标准差的模拟性能都大幅提升。21世纪各个阶段,福建省年累积降水量(Prcptot)、极端暴雨日数(R50mm)均多于参照期,且越到后期、高排放情景下增幅越大。大于10 mm的降水日数(R10mm)和极端大雨日数(R20mm)则是增减各异,R10mm表现为福建东北部减少、其他大部分地区增加,R20mm表现为SSP2—4.5情景下21世纪近期福建西北部减少、而其他情景和时段均增加。表征降水强度的最大1 d降水量(Rx1day)、最大连续5 d降水量(Rx5day)和日降水强度指数(SDII)在未来全部增加,且沿海地区增幅高于内陆地区。持续干燥指数(CDD)在大部分情形下增加,表明福建省未来将出现极端降水和持续干燥共同增加的状况,极端旱涝事件发生的概率将显著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Ps情景 极端降水 气候变化 气候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多维度气象干旱特征时空分布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杨歆雨 张容焱 +3 位作者 潘航 高诗妍 于晨 鲍瑞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65-1576,共12页
21世纪以来,福建省出现多次严重或较严重的干旱事件,尤其近年来干旱呈现多发频发态势,干旱灾害仍然是福建防灾减灾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福建省66个国家气象站1961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逐日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参照本地算法及《区域性... 21世纪以来,福建省出现多次严重或较严重的干旱事件,尤其近年来干旱呈现多发频发态势,干旱灾害仍然是福建防灾减灾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福建省66个国家气象站1961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逐日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参照本地算法及《区域性干旱过程监测评估方法》,识别全省区域及66个气象站的干旱过程,并通过Copula函数,揭示福建干旱过程变化规律和重现期特征。结果表明:福建干旱历时和强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干旱过程多为单季干旱和两季连旱,两季连旱主要为夏秋旱和秋冬旱,三季连旱仅出现过夏秋冬连旱;大部分干旱过程存在1~3 a的重现周期,严重干旱过程较少;超50年一遇的干旱过程是1967年和2003年的夏秋冬三季连旱;重现期较短的干旱,中南部沿海一带干旱历时长、强度强,由此往北逐渐缩短和减弱;重现期长的干旱,中南部沿海一带仍然是干旱历时长、强度强区域,但北部内陆山区同时出现了干旱历时较长、强度较强的区域;60年来,除9年无旱,18年局部区域干旱重现期达100年以上外,其余33年干旱重现期均未超过5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过程 MCI指数 重现期 福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CI指数的福建省干旱气候特征 被引量:5
19
作者 庄瑶 鲍瑞娟 +2 位作者 张容焱 何金海 汪澜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1年第5期93-99,共7页
采用目前国家干旱监测业务实行的MCI指数,利用Morlet小波、经验正交函数(EOF)等方法,分析了福建省1961—2019年全省66个气象站MCI指数表征的干湿状况和干旱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福建省存在明显的干湿气候特征,具有显著的6—8 a和22 a的... 采用目前国家干旱监测业务实行的MCI指数,利用Morlet小波、经验正交函数(EOF)等方法,分析了福建省1961—2019年全省66个气象站MCI指数表征的干湿状况和干旱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福建省存在明显的干湿气候特征,具有显著的6—8 a和22 a的周期振荡,内陆山区干湿变化周期比沿海长,在季节尺度上各季均存在多时间尺度和地域差异化的特点;其空间变化具有3种典型模态,反映了季风降水多寡和地形差异。MCI表征的干旱过程时空分布与历史干旱事件相吻合,秋季和冬季是福建省干旱发生频率最高的季节,春季和夏季是干旱强度最强的季节;闽江口以南沿海地区干旱发生率明显高于内陆地区,全省出现同步干旱的机率较小(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OF分析 MCI 干旱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森林植被NEP时空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翁升恒 张玉琴 +3 位作者 姜冬昕 潘卫华 李丽纯 张方敏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45-856,共12页
不断加剧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增加了区域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不确定性。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能够定量描述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的碳交换量,探究区域生态系统NEP的时空变化及对气象、植被等因子的响应有助于明晰区域生态系统碳收... 不断加剧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增加了区域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不确定性。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能够定量描述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的碳交换量,探究区域生态系统NEP的时空变化及对气象、植被等因子的响应有助于明晰区域生态系统碳收支状况和应对气候变化。基于TEC模型和生态系统呼吸模型评估了福建省森林2000-2020年NEP时空格局,并借助地理探测器和贡献率方法探究了福建省NEP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福建省森林多年年均NEP为528 g·m^(-2),呈极显著的增强趋势。空间分布规律为“高值主要分布在福建南部的内陆地区,低值主要分布在中北部和南部沿海地区”,约48.3%的地区NEP呈显著上升趋势,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中部偏西南地区,而仅有1.00%的地区呈显著下降趋势;(2)空间分布上,影响福建省森林NEP的空间分异的主要因子为植被、地形和气象要素。归一化植被指数对森林NEP空间分布的影响最大,是影响福建省森林NEP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其次是地形和太阳辐射,高程的最适区间为891-1 491 m,而辐射的最适区间为128-130 W·m^(-2)。与单因子相比,双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均增强了对NEP空间分布的影响,其中归一化植被指数与太阳辐射的交互作用对NEP解释力最强;(3)时间变化上,气候与植被因子综合解释了福建省森林NEP年际变化的46.7%,其中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升高是NEP多年变化的主导因素,而气象因子的变化均对NEP的上升趋势起到了负抑制作用,这说明在“双碳”建设时需要有效提高植被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森林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时空变化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