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CI指数的福建省干旱气候特征 被引量:5
1
作者 庄瑶 鲍瑞娟 +2 位作者 张容焱 何金海 汪澜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1年第5期93-99,共7页
采用目前国家干旱监测业务实行的MCI指数,利用Morlet小波、经验正交函数(EOF)等方法,分析了福建省1961—2019年全省66个气象站MCI指数表征的干湿状况和干旱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福建省存在明显的干湿气候特征,具有显著的6—8 a和22 a的... 采用目前国家干旱监测业务实行的MCI指数,利用Morlet小波、经验正交函数(EOF)等方法,分析了福建省1961—2019年全省66个气象站MCI指数表征的干湿状况和干旱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福建省存在明显的干湿气候特征,具有显著的6—8 a和22 a的周期振荡,内陆山区干湿变化周期比沿海长,在季节尺度上各季均存在多时间尺度和地域差异化的特点;其空间变化具有3种典型模态,反映了季风降水多寡和地形差异。MCI表征的干旱过程时空分布与历史干旱事件相吻合,秋季和冬季是福建省干旱发生频率最高的季节,春季和夏季是干旱强度最强的季节;闽江口以南沿海地区干旱发生率明显高于内陆地区,全省出现同步干旱的机率较小(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OF分析 MCI 干旱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福建省台湾青枣种植潜力预测及适宜性区划 被引量:1
2
作者 万璐 吴作航 +2 位作者 翁升恒 杨凯 施宗强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2-87,共6页
为了明确台湾青枣在福建省的种植分布潜力及其适宜性区划,为台湾青枣引扩种合理布局提供参考,基于MaxEnt模型,采用存在概率分析台湾青枣种植分布气象指标与不同适宜性区域。结果表明,影响台湾青枣分布的关键气象因子为最冷季平均最低气... 为了明确台湾青枣在福建省的种植分布潜力及其适宜性区划,为台湾青枣引扩种合理布局提供参考,基于MaxEnt模型,采用存在概率分析台湾青枣种植分布气象指标与不同适宜性区域。结果表明,影响台湾青枣分布的关键气象因子为最冷季平均最低气温、≥10℃年活动积温、年日照时数和4月平均最低气温。适宜种植区域气象条件为最冷季平均最低气温高于9.3℃,≥10℃年活动积温高于7173℃,年日照时数1720 h以上,4月平均最低气温高于15.1℃。适宜及以上区域主要分布在漳州市各区(县)、龙岩市东部南部、三明市东部、泉州大部、厦门市、莆田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青枣 福建省 MaxEnt模型 种植 区划 适宜性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尺度天气系统适应性观测研究进展及其在大城市短临预报中的应用构想 被引量:1
3
作者 郭建平 陈田萌 +8 位作者 程小平 田伟红 尤伟 党蕊君 郭晓冉 毋婧炎 李宁 张震 孙玉萍 《暴雨灾害》 2023年第6期613-627,共15页
如何提高中尺度天气系统预报技巧是天气预报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发生和发展受到大气热动力条件、地形及污染条件等多重影响,且由于模式本身及初值的不确定性,中尺度天气系统所产生的对流天气预报仍有较大误差。通... 如何提高中尺度天气系统预报技巧是天气预报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发生和发展受到大气热动力条件、地形及污染条件等多重影响,且由于模式本身及初值的不确定性,中尺度天气系统所产生的对流天气预报仍有较大误差。通过在重点地区开展适应性观测试验降低模式初始场的不确定性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基于此有望更准确地揭示中尺度天气系统触发和形成机制、提高对流天气模式预报水平。首先,提出一种适应性观测试验的技术路线,即在已有的京津冀地区现代气象探测网基础上,采用集合变换卡尔曼滤波方法识别典型中尺度对流性天气的观测敏感区,结合无球探空移动观测平台,通过观测与预报互动方式,开展目标区的中尺度天气适应性观测试验,研究京津冀地区夏季对流天气触发机制,探索提高灾害性对流天气预报技巧的新方法。然后,针对大城市区域对流天气短临预报预警面临的低层大气垂直观测系统存在的“大网捞小鱼”问题,可通过构建由5个具有垂直观测能力的站点所组成的金字塔形对流层低层大气垂直观测系统,提出随云团大小和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动态三角形组网观测技术,以获得不同空间尺度的大气动力廓线,进而增进对对流天气触发、发展和演变机理的认识。最后,探讨了适应性观测与大城市气象保障服务之间的内在联系,针对大城市大气垂直观测中尺度站网科学布局和以改进城市短临预报精度为目的的适应性观测等问题,给出具体建议,并展望以观测-预报互动为主要特征的中尺度适应性观测试验技术对大城市气象保障服务的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应性观测 观测敏感性 大气廓线 大城市 短临预报 金字塔形 对流层 垂直观测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然灾害系统理论的2020年鄱阳湖流域1号洪水灾害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连悦辰 高路 +2 位作者 马苗苗 汪澜 林晖 《人民珠江》 2022年第1期19-27,共9页
中国是世界上受洪涝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洪涝灾害在中国自然灾害中发生频次最高、范围最广、灾损最大。从灾害系统角度,解析洪灾发生时各系统要素的表现特征,对进一步认识洪涝的成灾过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系统收集了鄱阳湖流域... 中国是世界上受洪涝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洪涝灾害在中国自然灾害中发生频次最高、范围最广、灾损最大。从灾害系统角度,解析洪灾发生时各系统要素的表现特征,对进一步认识洪涝的成灾过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系统收集了鄱阳湖流域核心区的孕灾环境(地形、河网)、承灾体(社会经济)、致灾因子(日降雨量)以及灾情等信息,系统分析了2020年鄱阳湖流域1号洪涝灾害的致灾机理与成灾过程,并探讨了鄱阳湖流域的洪灾防治措施。结果表明:6月以来高强度的降水是2020年鄱阳湖1号洪水爆发的前期基础,土壤湿度较高,趋近饱和;7月1—8日短时间内异常强降水(致灾因子强)和鄱阳湖流域核心区高程低(孕灾环境敏感性高)的共同作用下,洪水漫延快,短时内淹没了湖区的社会经济系统(承灾体),形成洪涝灾害。从灾害系统角度对典型洪涝灾害进行案例分析,有助于提高区域洪涝灾害的风险识别与防灾减灾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 灾害系统 孕灾环境 致灾因子 承灾体 脆弱性 鄱阳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