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省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要点
1
作者 陈湘瑜 陈昊 徐日荣 《南方农业》 2024年第23期65-69,共5页
花生是福建省最主要的油料作物,为实现花生的高效栽培,提高花生的产量和品质,从而实现节本增效,从福建地区花生生产现状出发,针对本地的气候条件,介绍了花生栽培过程中地块选择、整地施肥、田间管理和收获等技术的应用要点,提出花生主... 花生是福建省最主要的油料作物,为实现花生的高效栽培,提高花生的产量和品质,从而实现节本增效,从福建地区花生生产现状出发,针对本地的气候条件,介绍了花生栽培过程中地块选择、整地施肥、田间管理和收获等技术的应用要点,提出花生主要病虫害和草害安全高效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栽培技术 病害 虫害 草害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区域试验鲜食大豆性状和产量比较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玉梅 蓝新隆 +4 位作者 滕振勇 林秀美 陆佩兰 林国强 胡润芳 《中国种业》 2022年第9期84-88,共5页
通过对2021年福建省鲜食大豆区域试验各试点鲜食大豆的性状表现和产量差异分析,结果表明:闽南区(漳州、翔安、泉州)播种期可以提早到2月底,各试点鲜食大豆最长和最短采收日数相差15.9d,采收期持续时间相差9d;鲜食大豆产量试点内区组、... 通过对2021年福建省鲜食大豆区域试验各试点鲜食大豆的性状表现和产量差异分析,结果表明:闽南区(漳州、翔安、泉州)播种期可以提早到2月底,各试点鲜食大豆最长和最短采收日数相差15.9d,采收期持续时间相差9d;鲜食大豆产量试点内区组、试点、品种、试点与品种间互作差异极显著,7个试点小区平均鲜荚产量9.81~21.21kg;漳州点表现最好,产量最高,株高适中,主茎节数多、单株2粒以上标准荚数最多;并对试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研究结果可为福建省鲜食大豆育种、生产和各地区品种选用以及提高试验效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大豆 区域试验 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优质鲜食大豆新品种闽豆13号的选育
3
作者 蓝新隆 萧涵 +4 位作者 夏春英 刘爱华 胡润芳 林国强 张玉梅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59-765,共7页
【目的】通过有性杂交系谱选育高产优质的鲜食大豆新品种,提高鲜食大豆育种效率,促进鲜食大豆种业多样化。【方法】以浙鲜12号为母本、交大18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选育,聚合父母本优良基因,定向选出组合17B34-2-1。【结果】2019年... 【目的】通过有性杂交系谱选育高产优质的鲜食大豆新品种,提高鲜食大豆育种效率,促进鲜食大豆种业多样化。【方法】以浙鲜12号为母本、交大18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选育,聚合父母本优良基因,定向选出组合17B34-2-1。【结果】2019年冬进行品比试验,平均鲜荚产量11753.40 kg·hm^(-2),比对照组毛豆3号(CK)显著提高15.00%,定名为闽豆13号。闽豆13号在2020—2021年福建省鲜食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中,平均鲜荚产量11348.40kg·hm^(-2),比对照毛豆3号(CK)增产4.07%;该品种于翌年7月通过福建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豆20220002)。【结论】育成鲜食大豆新品种闽豆13号,该品种具鲜荚产量高、食味品质佳、适应性广等特点,属中熟鲜食大豆品种,适宜在福建省大豆产区春季种植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大豆 新品种 闽豆13号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鲜食玉米单倍体诱导系的选育 被引量:2
4
作者 廖长见 谢迎春 +5 位作者 林建新 张扬 林静 卢和顶 陈山虎 林海建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61-967,共7页
【目的】玉米单倍体技术已成功应用于玉米商业化育种,极大地提高了玉米育种效率。针对福建省玉米单倍体育种起步晚、缺乏适应本地的诱导系等问题,开展适应福建气候特点的玉米单倍体诱导系选育,为福建鲜食玉米单倍体育种提供材料。【方... 【目的】玉米单倍体技术已成功应用于玉米商业化育种,极大地提高了玉米育种效率。针对福建省玉米单倍体育种起步晚、缺乏适应本地的诱导系等问题,开展适应福建气候特点的玉米单倍体诱导系选育,为福建鲜食玉米单倍体育种提供材料。【方法】利用外引高频单倍体诱导系MHI和EDI、高油型诱导系H3为基础材料,分别加入甜、糯玉米种质构建基础群体,在自交纯合的同时进行适应性、油分和诱导率测定。【结果】选育出适合福建省鲜食玉米单倍体育种的诱导系2份,分别命名为FSI-4和FWI-2。其中FSI-4为高油型甜质诱导系,平均诱导率为10.32%,农艺性状及抗病性优良,花粉量大,油分含量8.99%,可采用油分标记进行筛选;FWI-2为糯质型单倍体诱导系,该系诱导率平均为11.08%,植株农艺性状及抗病性优良,花粉量大,颜色标记清晰,适合糯玉米单倍体诱导。【结论】选育出的诱导系FSI-4和FWI-2具有综合农艺性状优良、抗病性好、花粉量大、颜色标记及含油量高等优点,可用于福建省鲜食玉米单倍体高效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单倍体 诱导系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宜福建单粒播种花生品种的筛选 被引量:2
5
作者 徐日荣 陈昊 +5 位作者 陈湘瑜 张玉梅 胡润芳 蓝新隆 唐兆秀 林国强 《耕作与栽培》 2021年第4期53-57,共5页
为了明确南方气候条件花生单粒播种产量情况,并筛选适宜单粒播种的品种,以南方5省共10家育种单位的10个品种开展单粒播种试验,并与福建省8个品种的双粒播种产量进行比较,研究单粒播种对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及关联性。结果表明,单粒播... 为了明确南方气候条件花生单粒播种产量情况,并筛选适宜单粒播种的品种,以南方5省共10家育种单位的10个品种开展单粒播种试验,并与福建省8个品种的双粒播种产量进行比较,研究单粒播种对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及关联性。结果表明,单粒播种条件下,闽花19、贺油133、桂花56、福花0945和虔油粉色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分别在3646.80~4190.25 kg·hm^(-2)和2651.25~2956.65 kg·hm^(-2)之间,比对照湛油75荚果和籽仁分别增产2.05%~17.26%和7.57%~19.96%,其中闽花19、贺油133、桂花56在节约50%花生用种量的前提下,高于8个双粒播种品种的平均产量。聚类分析表明,在欧氏距离为4.98,10个品种可分成4类,个别品种在植株高矮和果大小等方面差异较大。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饱果率、百果重和总分枝数对单粒播种产量的关联系数较高,结果枝数、分枝长和秕果数对荚果和籽仁产量的关联系数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 珍珠豆型 单粒播种 灰色关联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主栽花生品种果柄节点强度分析
6
作者 徐日荣 陈湘瑜 +3 位作者 陈昊 张玉梅 蓝新隆 唐兆秀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2-28,共7页
为明确福建省花生的果柄节点强度情况,快速推动花生收获机械应用,对经省级认定的8个花生品种果柄节点强度进行测定。分析表明8个花生品种果柄节点强度在1.2~25.8 N之间,强度大于5 N的占97.33%,平均值为10.7 N。品种间果柄节点强度存在... 为明确福建省花生的果柄节点强度情况,快速推动花生收获机械应用,对经省级认定的8个花生品种果柄节点强度进行测定。分析表明8个花生品种果柄节点强度在1.2~25.8 N之间,强度大于5 N的占97.33%,平均值为10.7 N。品种间果柄节点强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福花4号的果柄节点强度均值最大,为11.40 N,莆花2号果柄节点强度最小,均值为9.91 N。品种和荚果饱满度互作存在极显著差异,大部分品种饱果果柄节点强度大于秕果。随着花生成熟,花生果柄节点强度极显著的减弱。覆膜和浇水可以提高花生果柄节点强度,但与露地栽培处理没有显著差异。果柄含水量与果柄节点强度存在极显著负相关。结果表明8个品种均适合花生联合收获机收获,为了减少机收造成的落果损失,对果柄节点强度较小的品种可以采取提前收获,或采用覆膜和浇水,在成熟中后期,减少田间土壤湿度,减少果柄含水量,以提高果柄节点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 珍珠豆型花生 果柄节点强度 联合收获 机收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优质鲜食大豆新品种闽豆7号的选育与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张玉梅 蓝新隆 +7 位作者 陈伟 徐日荣 陈昊 陈湘瑜 滕振勇 陆佩兰 胡润芳 林国强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89-494,共6页
【目的】选育高产优质的鲜食大豆新品种供推广种植,促进鲜食大豆品种更新换代。【方法】以抚鲜5号为母本,云豆9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选育,聚合父母本优良基因,定向选出组合08B3-1。2013年春进行品比试验,平均鲜荚产量11459.40 kg... 【目的】选育高产优质的鲜食大豆新品种供推广种植,促进鲜食大豆品种更新换代。【方法】以抚鲜5号为母本,云豆9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选育,聚合父母本优良基因,定向选出组合08B3-1。2013年春进行品比试验,平均鲜荚产量11459.40 kg·hm^-2,比对照毛豆3号显著提高2.25%,定名为闽豆7号(闽审豆20180002)。【结果】推荐参加福建省鲜食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在2015-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中,闽豆7号平均鲜荚产量9625.50 kg·hm^-2,比对照毛豆3号增产1.76%;2017年春进入福建省鲜食大豆新品种生产试验,平均鲜荚产量9780.45kg·hm^-2,比对照增产5.68%;2018年4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豆20180002)。【结论】育成鲜食大豆新品种闽豆7号,该品种荚大粒大,清煮口感香甜柔糯,属鲜食大豆中熟品种,适宜福建省春播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大豆 新品种 闽豆7号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食大豆新品种闽豆10号的选育及特征特性 被引量:4
8
作者 张玉梅 蓝新隆 +4 位作者 陈伟 滕振勇 陆佩兰 林国强 胡润芳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72-577,共6页
【目的】为加快鲜食大豆品种更新换代,助力福建省乡村振兴及鲜食大豆产业的发展,通过有性杂交系谱选育高产优质的鲜食大豆新品种供推广种植。【方法】以抚鲜5号为母本,K丰72-2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选育,聚合父母本优良基因,定向选... 【目的】为加快鲜食大豆品种更新换代,助力福建省乡村振兴及鲜食大豆产业的发展,通过有性杂交系谱选育高产优质的鲜食大豆新品种供推广种植。【方法】以抚鲜5号为母本,K丰72-2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选育,聚合父母本优良基因,定向选出组合08B2-1。2017年春进行品比试验,平均鲜荚产量8379.60 kg·hm^(-2),比毛豆3号(CK)增产16.35%,增产极显著。定名为闽豆10号推荐参加福建省鲜食大豆品种区域试验,闽豆10号在2019—2020年福建省鲜食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中,平均鲜荚产量11381.85 kg·hm^(-2),比CK增产5.40%。【结果】2021年7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豆20210001)。【结论】育成鲜食大豆新品种闽豆10号,该品种荚大粒大,清煮口感香甜柔糯,属中熟鲜食大豆品种,适宜福建省春播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大豆 新品种 闽豆10号 选育 特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超甜玉米新品种闽双色4号的选育 被引量:2
9
作者 廖长见 张扬 +5 位作者 陈伟 林建新 滕振勇 陈山虎 林静 卢和顶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86-393,共8页
【目的】选育品质优、产量高、抗倒性强、抗病性较强、适应性广的超甜玉米新品种。【方法】2013年,应用"温带种质×热带种质"的甜玉米杂种优势模式,利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最新育成的热带种质黄色超甜玉米自交系... 【目的】选育品质优、产量高、抗倒性强、抗病性较强、适应性广的超甜玉米新品种。【方法】2013年,应用"温带种质×热带种质"的甜玉米杂种优势模式,利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最新育成的热带种质黄色超甜玉米自交系闽甜系G73与温带种质白色超甜玉米自交系闽甜系AS67测交配组,培育黄白粒超甜玉米新品种闽双色4号。2017年分析了闽甜系G73和闽甜系AS67两个自交系的配合力情况,2016–2017年闽双色4号参加秋季国家东南区鲜食玉米科企联合体区试。【结果】配合力测定结果:闽甜系AS67的穗重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高,闽甜系G73的穗重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中等,而闽甜系AS67×闽甜系G73的穗重特殊配合力效应值高。秋季国家东南区鲜食玉米科企联合体区试结果:产量方面,闽双色4号在2016–2017年区试中,2年平均鲜穗产量11691.0 kg·hm^(-2),比对照品种粤甜16号增产4.3%,增产点率77.5%。抗逆性方面,在室内接菌试验和田间自然诱发鉴定试验中,表现抗茎腐病、中抗纹枯病,并具有较强的抗倒性。品质方面,经专家鉴定,2年区试平均,综合评分达90.2分,显著优于对照品种粤甜16号(85.0分),并达到国家颁布的优质甜玉米品种标准(专家品尝分≥90.0分);经扬州大学农学院理化品质检测,闽双色4号2年平均皮渣率10.2%、可溶性总糖含量20.2%、还原糖含量8.3%,优于对照品种粤甜16号的理化品质。2018年9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玉20180363)。【结论】"温带种质×热带种质"的杂种优势模式可应用于甜玉米新品种选育;闽双色4号很好地协调了品质与产量、抗性的关系,具有品质优、产量较高、抗倒性强、抗病性较强等优点,满足了生产上对优质高产新品种的需求,适宜在我国东南部鲜食玉米栽培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 品种选育 闽双色4号 特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广适超甜玉米新品种闽双色6号的选育 被引量:2
10
作者 廖长见 张扬 +4 位作者 林建新 滕振勇 陈山虎 林静 卢和顶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5-523,共9页
【目的】选育品质优、产量高、抗倒性强、抗病性较强、耐热性好、适应性广的超甜玉米新品种。【方法】2015年冬,应用“温带种质×热带种质”的甜玉米杂种优势模式,利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最新育成的热带种质黄色超甜玉米自... 【目的】选育品质优、产量高、抗倒性强、抗病性较强、耐热性好、适应性广的超甜玉米新品种。【方法】2015年冬,应用“温带种质×热带种质”的甜玉米杂种优势模式,利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最新育成的热带种质黄色超甜玉米自交系闽甜系T146与温带种质白色超甜玉米自交系闽甜系AS67测交配组,培育黄白粒超甜玉米新品种闽双色6号。2018–2021年闽双色6号分别通过了国家东南区、西南区鲜食玉米科企联合体区域试验。并于2021和2022年在广东惠州和福建建瓯开展千亩示范。【结果】国家区试结果:产量方面,闽双色6号在2018-2019年东南区试中,两年平均鲜穗产量13587.8 kg·hm^(-2),比对照品种粤甜16号增产7.6%,增产点率80.9%。在西南区试中,两年平均鲜穗产量13505.3 kg·hm^(-2),比对照品种粤甜16号增产3.6%,增产点率70%。抗逆性方面,鲜食玉米品种闽双色6号在田间自然发病的情况下,中抗小斑病,中抗/高抗纹枯病,中抗/高抗瘤黑粉病,中抗茎腐病,中抗/感大斑病和南方锈病。接种鉴定结果表明,该品种感丝黑穗病,感/中抗小斑病,感瘤黑粉病,高感纹枯病,感/中抗南方锈病。品质方面,经专家鉴定,国家东南区试验综合评分89.2分,国家西南区试验综合评分86.8分,均优于对照品种粤甜16号(85.0分);经扬州大学农学院理化品质检测,闽双色6号国家东南、西南两大区试平均皮渣率为11.8%,可溶性总糖含量为26.7%,还原糖含量为11.25%,优于对照品种粤甜16号的理化品质。分别于2020年和2022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玉20200523、国审玉20220577)。惠州市马安镇千亩示范结果显示闽双色6号每公顷产量17982 kg,比对照增产5.9%,每公顷可增效7014元,品质品尝90.8分;建瓯市东游镇示范片每公顷产量18889.5kg,比对照增产9.44%,每公顷可增效7173.6元,品质品尝为89.7分,均优于对照,且建议扩大该品种的推广和应用。【结论】闽双色6号很好地协调了品质与产量、抗性的关系,具有品质优、产量较高、抗倒性强、抗病性较强、耐热性较好、适应性广等优点,满足了生产上对优质高产新品种的需求,适宜在我国南方鲜食玉米种植区种植;闽双色6号的选育成功,再次证明“温带种质×热带种质”的杂种优势模式是甜玉米新品种选育的有效杂种优势利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 品种选育 闽双色6号 特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产大马士革玫瑰精油成分GC-MS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徐晓俞 李程勋 +3 位作者 毛方华 李爱萍 郑开斌 潘键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2年第4期40-47,共8页
研究福建产大马士革玫瑰精油中的挥发性成分,为其香气品质评价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测定水蒸气蒸馏提取的福建产大马士革玫瑰精油中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从大马士革玫瑰精... 研究福建产大马士革玫瑰精油中的挥发性成分,为其香气品质评价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测定水蒸气蒸馏提取的福建产大马士革玫瑰精油中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从大马士革玫瑰精油中共分离鉴定出154种挥发性成分,相对总含量为97.68%,主要含醇类、酯类、醛类、酮类、酸类、萜烯类、烷烃类、芳香族类等成分,其中以萜烯类成分的数量最多,达61种,相对含量达48.14%。大马士革玫瑰精油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挥发性成分有(R)-(+)-β-香茅醇、蒎烯、β-石竹烯、α-愈创木烯、α-石竹烯、牻牛儿酸甲酯,相对含量分别为20.18%、7.11%、6.24%、5.38%、4.37%、4.20%。萜烯类、醇类、酯类是构成大马士革玫瑰精油香气的主要物质基础,赋予了大马士革玫瑰精油花香、果香、草香等多种香味,香味层次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马士革玫瑰 精油成分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食大豆闽豆5号播期与密度的优化配置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玉梅 蓝新隆 +4 位作者 陈伟 滕振勇 陆佩兰 林国强 胡润芳 《中国种业》 2020年第7期59-61,共3页
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播期和密度对鲜食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福州地区,闽豆5号春播的适宜播期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种植密度以24万株/hm^2左右为宜。
关键词 鲜食大豆 闽豆5号 播期 密度 鲜荚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食大豆根瘤菌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润芳 张玉梅 +1 位作者 蓝新隆 林国强 《园艺与种苗》 CAS 2021年第1期62-64,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根瘤菌对鲜食大豆生长的影响。[方法]选取鲜食大豆试验品种处于花荚期的植株根系根瘤菌,进行了鲜食大豆根瘤菌应用试验。[结果]根瘤菌对2个鲜食大豆品种植株生长促进作用和增产效果显著或极显著。[结论]结果可为鲜食大豆... [目的]研究不同根瘤菌对鲜食大豆生长的影响。[方法]选取鲜食大豆试验品种处于花荚期的植株根系根瘤菌,进行了鲜食大豆根瘤菌应用试验。[结果]根瘤菌对2个鲜食大豆品种植株生长促进作用和增产效果显著或极显著。[结论]结果可为鲜食大豆高效绿色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大豆 根瘤菌 增产 绿色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糯玉米品种“闽花甜糯136”杂交制种关键技术 被引量:1
14
作者 林建新 黄章明 +4 位作者 张扬 林静 廖长见 卢和顶 陈山虎 《福建稻麦科技》 2022年第1期10-13,共4页
闽花甜糯136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优质高产花色甜加糯玉米新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性好、适应性广等优点,于2019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探讨了闽花甜糯136亲本特征特性及杂交制种关键技术,以期为闽花甜糯136的商... 闽花甜糯136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优质高产花色甜加糯玉米新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性好、适应性广等优点,于2019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探讨了闽花甜糯136亲本特征特性及杂交制种关键技术,以期为闽花甜糯136的商业化制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花甜糯136 甜加糯玉米 制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mOPR5参与玉米耐镉性生理机制的初步研究
15
作者 张扬 林建新 +4 位作者 刘双梅 廖长见 陈山虎 林海建 卢和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45-1254,共10页
植物在重金属镉(Cd)胁迫环境下通过体内生理生化水平的改变来做出响应,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清除由重金属胁迫诱导的活性氧过程。本研究利用玉米Cd耐性自交系B73与敏感自交系Mo17为材料,分析了玉米Zm OPR5基因在Cd胁迫处理后根系和茎... 植物在重金属镉(Cd)胁迫环境下通过体内生理生化水平的改变来做出响应,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清除由重金属胁迫诱导的活性氧过程。本研究利用玉米Cd耐性自交系B73与敏感自交系Mo17为材料,分析了玉米Zm OPR5基因在Cd胁迫处理后根系和茎叶中的表达差异,结合相对干物质产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自由基O2-、H2O2、Cd2+含量和Cd2+转移系数进行分析,以期揭示玉米Cd耐性差异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Zm OPR5受Cd胁迫诱导,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和组织部位差异。Zm OPR5相对表达量与H2O2含量、MDA含量、Cd2+转移系数和Cd2+含量均呈高度正相关关系,在Cd耐性自交系B73根系中与上述性状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78、0.879、0.893和0.822,已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由此表明Zm OPR5可能参与了玉米由Cd胁迫引发的抗氧化胁迫反应过程。此外,其他性状也存在基因型和组织部位差异的特征,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在不同的材料和组织中表现不同。在B73根系中,Zm OPR5相对表达量,MDA含量,Cd2+转移系数和Cd2+含量均保持较高水平,因此推测,B73根系能吸收较多的Cd2+,并引发活性氧爆发,但高表达的Zm OPR5参与了活性氧自由基的清除过程,同时,B73根系中较高的Cd2+转移系数能够迅速将Cd2+转移至茎叶,并贮存于液泡中。以上研究结果对揭示自交系B73和Mo17具有Cd积累和耐性差异特征的生理机制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也为进一步解析Zm OPR5参与玉米根系应答Cd胁迫响应的生理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分析 镉胁迫 ZmOPR5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套种灵芝绿色循环周年生产模式研究
16
作者 张玉梅 蓝新隆 +4 位作者 吕美琴 林文磊 康蓉蓉 林国强 胡润芳 《园艺与种苗》 CAS 2022年第2期12-14,54,共4页
[目的]探索一套大豆套种灵芝绿色循环周年生产模式,促进灵芝产业发展。[方法]利用自然温度,当年生产灵芝菌袋,并在菇房出菇一潮后将菌袋埋入田中;第2年套种大豆,利用大豆田的土地资源及光、温、湿、气等有利条件进行出菇;大豆收获后秸... [目的]探索一套大豆套种灵芝绿色循环周年生产模式,促进灵芝产业发展。[方法]利用自然温度,当年生产灵芝菌袋,并在菇房出菇一潮后将菌袋埋入田中;第2年套种大豆,利用大豆田的土地资源及光、温、湿、气等有利条件进行出菇;大豆收获后秸秆再利用,灵芝收获后菌渣还田成有机肥。[结果]大豆和灵芝套种干灵芝比对照不套种平均增产7.97%,平均产值比对照增加2.23元/袋,增收了10.15%;田间管理比对照平均减少劳务成本7.57元/袋,节约了94.63%;节约的劳务成本是增收产值的3.39倍;同时增收了大豆籽粒和大豆秸秆。[结论]大豆套种灵芝可绿色循环周年生产,该模式缓解了灵芝生产上能源、原料、土地、劳务资源等紧缺问题,具有实用性和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对于发展灵芝乃至食用菌、大豆产业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灵芝 套种 绿色 生产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油春大豆新品种福豆18的选育
17
作者 蓝新隆 张玉梅 +1 位作者 胡润芳 林国强 《中国种业》 2023年第6期90-92,共3页
针对福建省大豆生产上高油抗病品种紧缺问题,以福豆234为母本、AGS452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通过系谱法多代定向选择,育成春大豆新品种福豆18。该品种具有高油、综合抗性强和农艺性状优良等特点,于2022年7月通过福建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 针对福建省大豆生产上高油抗病品种紧缺问题,以福豆234为母本、AGS452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通过系谱法多代定向选择,育成春大豆新品种福豆18。该品种具有高油、综合抗性强和农艺性状优良等特点,于2022年7月通过福建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闽审豆20220004。适宜在福建省大豆产区种植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福豆18 品种选育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重测序的南方高蛋白大豆品种福豆234的遗传变异
18
作者 张玉梅 萧涵 +2 位作者 蓝新隆 夏春英 林国强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52-661,共10页
【目的】揭示南方高蛋白大豆遗传变异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南方高蛋白大豆品种福豆234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结果】共获得64 757 037条Clean reads,测序深度为17×,基因组覆盖度分别达98.08%(1×)和96.2... 【目的】揭示南方高蛋白大豆遗传变异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南方高蛋白大豆品种福豆234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结果】共获得64 757 037条Clean reads,测序深度为17×,基因组覆盖度分别达98.08%(1×)和96.25%(5×)。共鉴定出1 478 39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位点和356 739个小片段插入缺失(Small insertion-deletion, Small InDel)位点。其中共鉴定出14 323个非同义SNP突变的基因,4 186个Small Indel的突变基因位于编码区(Coding sequence, CDS)。通过COG(Clusters of orthologous groups of proteins)分析发现信号传导机制、转录、碳水化合物转输和代谢等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分析发现碳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氨基酸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信号传导、内质网蛋白质加工等通路与福豆234遗传变异相关。此外,本研究以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TL)的两个主要区段内的候选基因进行分析,发现有65个基因发生SNP或Small InDel水平的变异,其中,SNP变异类型达10种,Small InDel变异类型达7种。【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南方高蛋白大豆的遗传变异规律,为高蛋白大豆品种选育和分子标记的开发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豆234 全基因组重测序 单核苷酸多态性 小片段插入缺失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芝与大豆套种栽培技术
19
作者 张玉梅 蓝新隆 +4 位作者 陈伟 滕振勇 陆佩兰 林国强 胡润芳 《东南园艺》 2021年第1期44-46,共3页
通过利用自然温度条件,当年生产灵芝菌袋,并在菇房出菇1潮后将菌袋埋入土中;第2年套种大豆,利用大豆田的土地资源及其光、温、湿、气等有利条件进行出菇;有效缓解了能源、原料、土地、劳务资源等紧缺问题,具有实用性和明显的经济效益、... 通过利用自然温度条件,当年生产灵芝菌袋,并在菇房出菇1潮后将菌袋埋入土中;第2年套种大豆,利用大豆田的土地资源及其光、温、湿、气等有利条件进行出菇;有效缓解了能源、原料、土地、劳务资源等紧缺问题,具有实用性和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它对于发展灵芝乃至食用菌、大豆产业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灵芝 套种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地方种质资源鲜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玉梅 丁文涛 +5 位作者 蓝新隆 李清华 胡润芳 郭娜 林国强 赵晋铭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79-2091,I0001-I0004,共17页
【目的】可溶性糖含量是鲜食大豆重要的品质性状之一,研究大豆鲜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的遗传变异,深入解析可溶性糖含量的遗传机制,为鲜食大豆种质创新及品质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来自东北大豆生态区、北方大豆生态区、黄淮海大豆生... 【目的】可溶性糖含量是鲜食大豆重要的品质性状之一,研究大豆鲜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的遗传变异,深入解析可溶性糖含量的遗传机制,为鲜食大豆种质创新及品质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来自东北大豆生态区、北方大豆生态区、黄淮海大豆生态区和南方大豆生态区的133份大豆地方种质,在2021年连江春季、福清春季和秋季3个环境下对鲜籽粒可溶性糖含量进行表型测定,结合82187个高质量SNP标记,基于混合线性模型MLM(Q+K)对可溶性糖含量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挖掘可溶性糖含量显著相关的SNP位点,并以显著SNP位点为中心,两端各扩展119.07 kb连锁不平衡衰减距离为候选区间,根据候选区间内基因的注释和组织表达信息预测候选基因。【结果】3个环境下,鲜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异范围为3.37—33.84 mg·g^(-1),遗传变异系数为24.59%—32.69%,可溶性糖含量遗传率为68.14%。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连江春季、福清春季和秋季3个环境下分别检测到与鲜籽粒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关联的SNP有6、8和22个,表型变异解释率为12.43%—29.27%,以表型变异解释率较高的9个显著SNP位点所在的候选区间进行搜索,共获得86个基因,结合基因注释和组织表达信息,进一步筛选到9个候选基因,主要涉及转录因子、糖蛋白家族和糖类合成转运等生物学过程。其中,Glyma.01g016500、Glyma.13g042100、Glyma.16g131800和Glyma.16g155300在大豆种子及荚中表达水平较高,可作为大豆鲜籽粒可溶性糖的最具潜力候选基因。【结论】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检测到36个与鲜籽粒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关联的SNP,进一步筛选出9个候选基因可能参与大豆鲜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的调控,其中,Glyma.01g016500、Glyma.13g042100、Glyma.16g131800和Glyma.16g155300可作为调控大豆鲜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的关键目标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鲜籽粒 可溶性糖含量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候选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