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7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热带马尼拉草坪生态系统呼吸昼夜变化研究初报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静 杨玉盛 +4 位作者 曾宏达 陈光水 刘乐中 李熙波 杜紫贤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8年第1期31-38,共8页
采用Li-8100对亚热带马尼拉草坪生态系统呼吸及其分室昼夜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草坪生态系统呼吸、土壤呼吸和植物地上部分呼吸速率的昼夜变化均表现为单峰曲线,呼吸速率日最高值出现在中午13:00~14:00;草坪生态系统的呼吸速... 采用Li-8100对亚热带马尼拉草坪生态系统呼吸及其分室昼夜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草坪生态系统呼吸、土壤呼吸和植物地上部分呼吸速率的昼夜变化均表现为单峰曲线,呼吸速率日最高值出现在中午13:00~14:00;草坪生态系统的呼吸速率最低值只出现在6月的7:00左右,其他月份的最低值出现在23:00~2:00;土壤呼吸速率的最低值出现在4月和6月的7:00左右,8月则在2:00达最低值,11月土壤呼吸速率波动不大,极值不太明显.生态系统呼吸速率始终表现为白天高于夜间.4月、6月、8月和11月生态系统呼吸的日排放C量分别为27.30、43.94、44.79和25.18g m^2d^-1.6月、8月和11月土壤日呼吸量占整个生态系统日呼吸总量的比例大约为50%,远小于4月的74%.除11月外,生态系统、土壤总呼吸速率的昼夜变化均与5cm土温呈显著的指数相关.草坪生态系统呼吸的Q10值大小顺序为4月〉11月〉6月〉8月,土壤总呼吸的Q10值大小顺序为6月〉4月〉8月〉11月;除11月外,土壤呼吸的Q10值大于生态系统呼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尼拉草坪 生态系统呼吸 土壤呼吸 植物地上部分呼吸 昼夜变化 土壤温度 Q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热带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呼吸的日动态变化 被引量:14
2
作者 杨智杰 陈光水 +2 位作者 黄石德 盛浩 杨玉盛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9年第2期39-46,共8页
通过LI-8100土壤碳通量测定仪对中亚热带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呼吸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温度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峰值出现在16:00,但坡耕地均出现在14:00;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呼吸速率昼夜变化趋势大致呈单... 通过LI-8100土壤碳通量测定仪对中亚热带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呼吸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温度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峰值出现在16:00,但坡耕地均出现在14:00;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呼吸速率昼夜变化趋势大致呈单峰变化,呼吸速率在12:00—16:00之间达到一天的最大值,而在6:00达到最小值,但杉木林与木荷林土壤呼吸速率在夏季呈现出不规则的多峰变化,不同季节呼吸速率最大值出现的时间不同;杉木林与木荷林不同季节的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幅度较小,果园的最大;土壤呼吸速率的均值大小顺序为:经济林>木荷林>坡耕地>杉木林>果园,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土壤呼吸速率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呼吸Q10值的季节变化中,杉木、木荷2种人工林用地冬季Q10值最大,最小值分别出现在夏季与秋季,而坡耕地、经济林与果园3种土地利用方式以春季的Q10值最大,秋季最小;Q10值随土壤碳质量的降低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呼吸 土壤温度 Q10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马尼拉草坪生态系统CO_2净交换量测定方法比较 被引量:7
3
作者 李熙波 杨玉盛 +3 位作者 曾宏达 谢锦升 张静 朱宁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8年第4期16-22,共7页
利用IRGA法和GC法,同步观测了3种天气(晴天、多云、阴天)条件下福州市江滨公园马尼拉草坪生态系统CO2净交换量(NEE)的白昼动态变化,比较IRGA法和GC法透明通量箱对观测样点环境的影响程度,并探讨其对NEE观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次... 利用IRGA法和GC法,同步观测了3种天气(晴天、多云、阴天)条件下福州市江滨公园马尼拉草坪生态系统CO2净交换量(NEE)的白昼动态变化,比较IRGA法和GC法透明通量箱对观测样点环境的影响程度,并探讨其对NEE观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次观测结束时,IRGA法通量箱对样点环境的扰动小于GC法,晴天白天二者箱内的平均升温分别为1.79℃和2.33℃,箱内平均光合有效辐射(PAR)降低幅度分别为11.00%和21.00%.3种天气情况下,IRGA法与GC法观测的NEE白天变化趋势较一致,但3种天气相同时段内GC法测定的NEE平均值比IRGA法高3.17μmol·m-2·s-1,二者的差异在中午最大,在清晨和傍晚较小.IRGA法比GC法可以更为准确地测量草坪NE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净生态系统交换量 IRGA法 GC法 草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4种行道树树干表面CO_2释放速率昼夜动态 被引量:6
4
作者 魏国军 盛浩 +2 位作者 杨智杰 袁一丁 杨玉盛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9年第1期23-31,共9页
采用LI-8100土壤碳通量自动测量系统,与自制的树干呼吸观测气室相连,原位观测亚热带春、秋2个季节4种行道树树干呼吸速率及相关环境因子的昼夜动态.结果表明:在秋季土壤水分较低水平下(VWC平均为11.6%),羊蹄甲、香樟树干呼吸速率昼夜动... 采用LI-8100土壤碳通量自动测量系统,与自制的树干呼吸观测气室相连,原位观测亚热带春、秋2个季节4种行道树树干呼吸速率及相关环境因子的昼夜动态.结果表明:在秋季土壤水分较低水平下(VWC平均为11.6%),羊蹄甲、香樟树干呼吸速率昼夜动态呈单峰曲线,和温度变化呈极显著指数函数关系,峰值分别出现在17:00和13:00;芒果和高山榕树干呼吸速率昼夜动态单峰不明显,白天与树干温度变化呈极显著指数函数关系,但芒果白天与夜间的树干呼吸速率差异不显著,而高山榕树干呼吸速率夜间显著高于白天,二者出现"白昼抑制"现象.在春季土壤水分较高水平下(VWC平均为22.1%),羊蹄甲、芒果和高山榕树干呼吸速率昼夜动态呈单峰型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11:00、15:00和14:00;而香樟树干呼吸速率单峰不明显,4种树种的树干呼吸速率昼夜动态均与温度变化呈极显著指数函数关系.2个季节中,树干温度与树干呼吸的指数函数关系最好,秋季羊蹄甲、芒果和香樟树干呼吸速率对树干昼夜温度变化的Q10值分别为2.04、2.37和2.18,春季羊蹄甲、芒果、香樟和高山榕树干呼吸速率对树干昼夜温度变化的Q10值分别为2.27、2.58、1.90和1.83.秋季,羊蹄甲、高山榕、芒果和香樟日均树干呼吸速率分别为10.52、6.86、5.14和4.35μmol.m-2.s-1,春季,高山榕、香樟、羊蹄甲和芒果日均树干呼吸速率分别为14.01、10.59、4.27和4.14μmol.m-2.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道树 树干呼吸 昼夜动态 城市 碳通量 温室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福建省水土流失状况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冯加昌 査轩 黄少燕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8-170,共3页
随着生态环境领域研究的不断发展,水土流失状况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新热点。运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理论和回归分析模型,对1995—2008年福建省水土流失面积与人均GDP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水... 随着生态环境领域研究的不断发展,水土流失状况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新热点。运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理论和回归分析模型,对1995—2008年福建省水土流失面积与人均GDP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水土流失状况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当前该区的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对水土保持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 人均GDP 水土流失 曲线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足迹的福建省沿海-内陆地区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郭兴利 林惠花 黄青青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18年第3期4-10,共7页
为了真实地揭示福建省水资源利用现状,基于虚拟水、水足迹理论,构建水资源承载能力、水资源利用评价指标,定量测度并对比福建省内陆、沿海地区的水足迹,分析评价各区域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态。结果显示:①2002~2016年,福建全省水足迹... 为了真实地揭示福建省水资源利用现状,基于虚拟水、水足迹理论,构建水资源承载能力、水资源利用评价指标,定量测度并对比福建省内陆、沿海地区的水足迹,分析评价各区域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态。结果显示:①2002~2016年,福建全省水足迹呈快速增长趋势,其农畜产品虚拟水消费量占较大比重。全省水资源匮乏度较大,处于不可持续利用状态;水资源压力较大,水资源进口依赖度逐年攀升。相比内陆地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对水资源的消耗更多,水资源压力更大;②研究期间,福建省经济较快发展,消耗了大量水资源,但水资源创造的效益也越来越多,特别是沿海地区。可见水资源的丰缺和时空分布影响着地区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足迹 水资源 可持续利用 沿海-内陆地区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户生计非农化对耕地流转的影响——以福建省长汀县为例 被引量:64
7
作者 王成超 杨玉盛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362-1367,共6页
针对农户生计非农化对耕地流转的影响,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福建省长汀县358户农户生计非农化对耕地流转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农户生计非农化与耕地流出之间是一种正反馈关系,农户生计非农化有效促进了农户耕... 针对农户生计非农化对耕地流转的影响,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福建省长汀县358户农户生计非农化对耕地流转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农户生计非农化与耕地流出之间是一种正反馈关系,农户生计非农化有效促进了农户耕地的流出;②生计非农化诱致的农业劳动力缺乏以及较高的务农机会成本是农户耕地流出的直接原因;③生计非农化总体上对耕地流入起到抑制作用,其中,务农机会成本对农户耕地流入起到主导的抑制作用,而地租下降等因素对耕地流入起到促进作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务农机会成本对耕地流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 生计非农化 耕地流转 LOGISTIC模型 福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土地利用效益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陈松林 戴菲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1年第2期60-65,共6页
基于福建省土地利用背景与现状,遵循一定的科学原则,构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相结合确定指标权重,采用TOPSIS法对福建省1997—2007年土地利用效益动态变化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997—2007年,福建省... 基于福建省土地利用背景与现状,遵循一定的科学原则,构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相结合确定指标权重,采用TOPSIS法对福建省1997—2007年土地利用效益动态变化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997—2007年,福建省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呈逐年递增趋势且增速越来越快,各分项效益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综合效益趋势一致,生态效益则是在波动中上升.最后,提出了基于用地效益优化的土地利用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效益 动态变化 土地评价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文视角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机理研究——以福建省长汀县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王成超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0年第2期12-18,共7页
针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机理研究,初步构建了基于人文视角上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作用概念模型.并以福建省长汀县为例,从农户行为动机视角出发,采用系统分析方法,详细阐述了农户生计行为、生活行为和自身再生产行为的人文因素的组成和结构,... 针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机理研究,初步构建了基于人文视角上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作用概念模型.并以福建省长汀县为例,从农户行为动机视角出发,采用系统分析方法,详细阐述了农户生计行为、生活行为和自身再生产行为的人文因素的组成和结构,深入揭示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作用机理.最后,对案例研究结果进行理论升华,提出2点结论:基于农户行为动机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农户生计行为是农村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视角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机理 长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协同创新绩效的时空演化与驱动机理
10
作者 游小珺 施釉超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2期194-203,共10页
优化协同创新绩效对福建省实现创新驱动型发展至关重要.借鉴城市内部协同创新理论框架,采用网络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2007-2019年福建省9个地级市“学转研”、“研转产”和整体绩效3种协同创新绩效及其空间演化规律;运用回归模型分析其... 优化协同创新绩效对福建省实现创新驱动型发展至关重要.借鉴城市内部协同创新理论框架,采用网络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2007-2019年福建省9个地级市“学转研”、“研转产”和整体绩效3种协同创新绩效及其空间演化规律;运用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政策建议.结果表明:1)从时序演化上看,2007-2019年“学转研”绩效呈先扬后抑趋势,“研转产”绩效处于波动状态,整体绩效呈稳步上升趋势;2)从结构演化上看,研究期内“学转研”绩效从“橄榄球”型向“金字塔”型转变,“研转产”绩效在“金字塔”型和“橄榄球”型之间摆动;3)创新型城市作为绩效高地,通过涓滴作用向周边城市输送科研人才和科研成果,不断带动非创新型城市整体绩效的发展;4)产业结构和市场环境对“学转研”绩效分别产生负向和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国外影响和基础建设对“研转产”和整体绩效均产生正向影响;5)福建省未来应当继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人才吸引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对绩效提升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创新 创新绩效 驱动机理 网络数据包络分析法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时空差异与碳补偿 被引量:14
11
作者 周萍 陈松林 +1 位作者 李晶 李晨欣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56-365,372,共11页
[目的]开展土地利用碳排放差异与碳补偿研究,为各地域根据净碳排放量制定低碳发展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05—2020年福建省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费数据,构建碳排放以及碳补偿价值测算模型,计算各市域不同时段的碳排放量以及碳补偿价值。... [目的]开展土地利用碳排放差异与碳补偿研究,为各地域根据净碳排放量制定低碳发展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05—2020年福建省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费数据,构建碳排放以及碳补偿价值测算模型,计算各市域不同时段的碳排放量以及碳补偿价值。[结果](1)福建省土地利用变化净碳排放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增长速度先快后慢。建设用地为主要碳源,其碳排放量增加3.41×10^(7) t;林地为主要碳汇,其碳吸收量减少近3.00×10^(4) t。(2)净碳排放量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碳排放量高、碳补偿率低的福州市、泉州市和漳州市,净碳排放量低值区域主要分布在碳排放量少、碳补偿率高的南平市,除厦门市外,各市的净碳排放强度与净碳排放量的空间分布相似。(3)碳补偿价值与各市净碳排放量的空间分布具有高度相似性,高碳补偿区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高、净碳排放量大的福州市、泉州市,受偿区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低、净碳排放量小的南平市。[结论]为实现区域协调以及低碳发展,需不断完善碳补偿机制,从低碳层面依靠碳补偿推动区域低碳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碳补偿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福建省森林火灾风险评估 被引量:9
12
作者 金旭 廖善刚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0-195,共6页
以福建省1998-2011年的森林火灾统计数据为基础,应用信息扩散理论的模糊数学方法,建立森林火灾风险评价模型,从森林火灾发生率、重大火灾次数和受害面积三个指标对福建省森林火灾风险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福建省年森林火灾发生率主要... 以福建省1998-2011年的森林火灾统计数据为基础,应用信息扩散理论的模糊数学方法,建立森林火灾风险评价模型,从森林火灾发生率、重大火灾次数和受害面积三个指标对福建省森林火灾风险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福建省年森林火灾发生率主要集中在10次以下,年重大森林火灾主要集中在12次以内,受害森林面积发生在3 600hm2时概率最高,森林火灾受害面积相对分散,且近年来福建省森林火灾有明显的增加趋势.最后,基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对福建省森林火灾风险进行定性分析,以揭示福建森林火灾发生规律,以期为相关部门制定防灾减灾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扩散 森林火灾 风险评估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与土地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分析 被引量:23
13
作者 宋家鹏 陈松林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01-307,共7页
为了摸清土地利用形态转型的规律,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指数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方法,探讨了福建省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时空特征、转型模式并分析其与土地生态安全的耦合协调性特征。结... 为了摸清土地利用形态转型的规律,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指数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方法,探讨了福建省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时空特征、转型模式并分析其与土地生态安全的耦合协调性特征。结果表明:福建省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形态上逐渐往高级发展,沿海城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指数比内陆城市高。研究期内土地利用转型存在阶段性特征,在一定周期内呈现出“S型”的演化态势。土地生态安全水平总体呈波动上升态势,并与地区所处的土地隐性转型模式密切相关,西北内陆地区土地生态水平总体比东南沿海地区高。近15年来福建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与土地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度均值由0.44上升至0.61,沿海城市协调性高于内陆城市;协调性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土地利用强度、土地产出效益和生态资源禀赋。应当将土地利用隐性形态转型及其与生态安全的协调发展规律应用到土地利用中,因地制宜地施行管理政策,促进城市间协同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隐性形态 土地生态安全 土地利用转型 耦合协调关系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生”功能的福建省国土空间特征及优化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朱润苗 陈松林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23-330,F0002,共9页
[目的]探究福建省国土空间特征,为解决城镇化快速推进导致的国土空间开发无序和推动其优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三生”功能视角,以福建省为研究对象,运用综合评价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障碍度模型和比较优势指数分析等方法... [目的]探究福建省国土空间特征,为解决城镇化快速推进导致的国土空间开发无序和推动其优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三生”功能视角,以福建省为研究对象,运用综合评价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障碍度模型和比较优势指数分析等方法,开展“三生”功能评价,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和障碍因素,找出优势功能区并提出优化对策。[结果]①福建省2018年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均值分别为0.0618,0.0936,0.0306,三者空间分布特征整体呈现东高西低。②“三生”功能空间分布上均呈正相关性,三者的热点区和冷点区空间分布特点总体表现为东高西低,区域上存在一定重合。③影响“三生”功能的障碍因素主要有经济密度、生态价值服务总量、交通用地密度和城镇化率。④福建省国土空间可划分为4个功能利用区。[结论]福建省“三生”功能发展差异大,应均衡区域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功能 国土空间 障碍度 比较优势 空间优化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台商农业技术时空扩散的格局、路径与机制——以福建省漳浦县为例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嘉 韦素琼 陈松林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57-966,共10页
结合统计数据及实地调研、访谈数据,研究中国台湾青枣种植技术透过台商直接投资渠道在福建省漳浦县落地、发散与传播过程,分析其时空扩散路径、格局与机制,以期揭示中国台商农业技术在中国大陆地区独具特色的扩散规律与机制,为加速两岸... 结合统计数据及实地调研、访谈数据,研究中国台湾青枣种植技术透过台商直接投资渠道在福建省漳浦县落地、发散与传播过程,分析其时空扩散路径、格局与机制,以期揭示中国台商农业技术在中国大陆地区独具特色的扩散规律与机制,为加速两岸农业合作交流、制定技术应用政策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研究发现,在时间维度,中国台商农业技术扩散过程呈现典型的S型曲线,但其扩散迅速、周期较短,扩散阻力小且示范效应显著;在空间维度,形成多核心、多强度、梯度扩散体系(中国台湾扩散源与本地扩散节点),扩散场相互叠加,以就近扩展扩散为主、等级扩散为辅的特色扩散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扩散 中国台商直接投资 时空机制 扩散路径 福建省漳浦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承载力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耦合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以福建省长汀县为例 被引量:15
16
作者 陈华阳 王远 +2 位作者 黄逸敏 伍博炜 赖文亭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0-160,共11页
生态系统质量是区域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开展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可获取国土空间生态本底特征,为生态系统保护格局构建提供现状底图,明确生态系统修复重点、国土空间优化提供导向。以长汀县为例,基... 生态系统质量是区域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开展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可获取国土空间生态本底特征,为生态系统保护格局构建提供现状底图,明确生态系统修复重点、国土空间优化提供导向。以长汀县为例,基于地区生态典型性、区域生物量差异及公众支付意愿与能力构建特色评价指标,采用生态承载力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耦合研究方法,对长汀县生态系统服务进行县域、镇域、村域及系统斑块等多尺度评估。结果表明:长汀县生态系统服务等级空间分布符合区划规律,大致呈中间低、四周高的特征;尺度细化使结果分布异质性更强,可为开展生态修复、空间优化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建议;长汀县生态系统较为脆弱,低生态等级乡镇个数占比高达38.89%,影响因素多样,水土流失及森林覆盖率影响显著;地形地势、人类活动、政策实施影响生态承载力的空间分布,地势平坦的人口稠密区系生态承载力低值集中区;森林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评估中扮演重要角色,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均值等级极高的4个乡镇,其森林生态系统面积皆占89%以上。通过对生态承载力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耦合的方法进行探究,有利于推进"两山"理论的应用实践,将为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提升与空间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承载力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雪灾害造成森林乔木层C贮量损失评估与分析——以福建省长汀县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朝法 曾宏达 +1 位作者 刘菊容 翁友恒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9年第2期60-67,共8页
以因冰雪灾害造成森林资源损失较为严重的福建省长汀县为例,选取受灾乔木林为研究对象,结合实地踏查和典型抽样统计数据,评估森林乔木层C贮量损失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冰雪灾害造成长汀县乔木林地受损面积达40178.87 hm2... 以因冰雪灾害造成森林资源损失较为严重的福建省长汀县为例,选取受灾乔木林为研究对象,结合实地踏查和典型抽样统计数据,评估森林乔木层C贮量损失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冰雪灾害造成长汀县乔木林地受损面积达40178.87 hm2,占灾前面积的19.1%;损失蓄积95.69×104m3,占灾前蓄积的38.6%,折合成森林乔木层C贮量损失34.55×104t,占灾前C贮量的41.4%,受损最为严重的四都、红山、古城等6个乡(镇、场)都靠近武夷山脉南麓;同一区域相同的立地条件下,针叶树种比阔叶树种受灾严重,松组和杉组C贮量相对损失比均超过阔叶树组的3倍,其中松组C贮量损失23.02×104t,占总C贮量损失的66.6%,占灾前松组C贮量的65.0%;中龄林C贮量损失12.84×104t,占灾前中龄林C贮量的56.6%,相对损失比最大,近成过熟林次之,幼龄林最小;海拔越高,C贮量损失比例越大,海拔450 m以上区域C贮量损失达30.15×104t,占总C贮量损失的87.3%;迎风坡面和山脊西北侧的乔木林受灾相对严重,朝西、西北、北3个方向的C贮量损失20.11×104t,占总C贮量损失的58.2%;位于中上部坡位的乔木林受灾相对严重,且坡位越高,C贮量损失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雪灾害 乔木层C贮量 评估 长汀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福建省土地利用隐性转型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8
作者 蒲佳豪 陈松林 杜峯屹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02-411,共10页
[目的]分析福建省县域土地利用转型主导驱动力与影响因素的时空特征,构建土地利用转型影响因素逻辑分析框架,为福建省土地利用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00,2010和2020年福建省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理论分析法、土地... [目的]分析福建省县域土地利用转型主导驱动力与影响因素的时空特征,构建土地利用转型影响因素逻辑分析框架,为福建省土地利用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00,2010和2020年福建省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理论分析法、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综合指数法、地理加权回归(GWR)等方法,构建土地利用转型影响因素逻辑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对福建省土地利用转型主导驱动力、地类转移、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结果](1)福建省各地区呈现出以发展型经济—生态安全驱动力为主要动力的发展趋势;(2)2000—2020年福建省建设用地增加了2 897.45 km^(2),主要由耕地转换而来,其次为林地和草地;(3)福建省县域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呈现出“条带状”空间特征,形成福州—莆田—厦门高级形态区以及福鼎—闽侯—仙游—安溪—诏安和武夷山—南平—三明—龙岩中级形态区;(4)交通密度和城市化是福建省土地利用转型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福建省应该加强内陆和沿海、偏远地区和市区之间的交通建设,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同时深入推进新时代山海协作,充分发挥福州、厦门等沿海城市的带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隐性形态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压力视角下福建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泓川 陈松林 《生态科学》 CSCD 2020年第1期198-206,共9页
基于生态压力人口模型,采用标准差椭圆分析、基尼系数法和基于最大值灰色关联聚类等方法,分析了福建省域生态压力的时空分布特征,揭示了生态压力的极化状况,划分了不同生态压力水平的经济区,提出了省域经济协调发展调控策略。结果表明:... 基于生态压力人口模型,采用标准差椭圆分析、基尼系数法和基于最大值灰色关联聚类等方法,分析了福建省域生态压力的时空分布特征,揭示了生态压力的极化状况,划分了不同生态压力水平的经济区,提出了省域经济协调发展调控策略。结果表明:(1)福建省域生态压力的空间格局呈显著的“山海分异”特征,即生态压力的分布范围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一线,而西北部山区所受压力较小,且随着沿海次中心城市在研究期内不断发展,“山海分异”的格局被进一步强化。(2)省域生态压力人口分布体现了高度极化特征,从最高级城市到最低级城市生态压力人口呈指数型递减。省域经济发展仍处于持续高度不平衡阶段,省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面总体向好,但不够稳定。(3)9大设区市按生态压力水平可划分为3类,分别为高压经济区(福州、厦门、泉州)、中压经济区(漳州、莆田、宁德)和低压经济区(三明、南平、龙岩)。综合上述结果本研究认为亟需构建以优化增长极、强化增长点、显化增长轴、内化承接带、外化活力港、深化辐射网为内容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6化”调控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压力 标准差椭圆 基尼系数 区域经济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厦漳泉都市区建设用地扩张及其驱动力 被引量:3
20
作者 苏小凤 张彦 +1 位作者 武政 王挺 《地理空间信息》 2023年第8期53-57,共5页
以我国福建省厦漳泉都市区为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2015年及2019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采用最大似然法提取厦漳泉都市区建设用地面积,并结合核密度分析法分析其扩张趋势。结果表明,从2010年到2019年厦漳泉都市区建设用地面积共扩增了2363... 以我国福建省厦漳泉都市区为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2015年及2019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采用最大似然法提取厦漳泉都市区建设用地面积,并结合核密度分析法分析其扩张趋势。结果表明,从2010年到2019年厦漳泉都市区建设用地面积共扩增了2363 km^(2),扩张速度为262.5 km^(2)/a,强度指数为1.5%,属于快速扩张趋势,其中厦漳泉三市市区属于建筑用地密集区。厦漳泉都市区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与当地的自然与社会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自然环境对城市扩张的影响最大,城市形态及扩张方向受区域地形及河流的影响。此外,人口流动、市区经济发展、交通网络分布也是影响该区域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厦漳泉都市区 Landsat遥感 城市扩张 驱动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