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TAC系统构建多个光合同化物运输蛋白基因转化载体和水稻的遗传转化 被引量:1
1
作者 苏军 林美坤 +2 位作者 杜琳 洪海强 王锋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0年第1期1-7,共7页
采用人工染色体(TAC)多基因组装载体系统,将一组与水稻光合同化物运输转化有关基因构建在同一载体上,这些基因分别是蔗糖转运蛋白基因(OsSUT5),单糖转运蛋白(OsMST4)、细胞壁转化酶(OsCIN3)和ATP/ADP转运蛋白(OAAT),获得了包含这4个基... 采用人工染色体(TAC)多基因组装载体系统,将一组与水稻光合同化物运输转化有关基因构建在同一载体上,这些基因分别是蔗糖转运蛋白基因(OsSUT5),单糖转运蛋白(OsMST4)、细胞壁转化酶(OsCIN3)和ATP/ADP转运蛋白(OAAT),获得了包含这4个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TAC747H-OAAT-SUT5-CIN3-MST4,质粒大小近30 kb。通过农杆菌转化法,将基因导入水稻,以探讨这些基因对水稻光合同化物运输和转化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多基因表达载体 遗传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栽培稻起源分化的遗传学研究(综述) 被引量:9
2
作者 陈文炳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42-48,共7页
从遗传学角度回顾了亚洲栽培稻( Oryza sativa L.)起源进化研究简史,并结合作者的研究结果,阐述了国内外研究者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法对亚洲栽培稻起源进化、系统分化和分类等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并对其进行比较、评... 从遗传学角度回顾了亚洲栽培稻( Oryza sativa L.)起源进化研究简史,并结合作者的研究结果,阐述了国内外研究者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法对亚洲栽培稻起源进化、系统分化和分类等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并对其进行比较、评述。主要内容包括两种分类法和两个起源假说。本文还探讨了目前水稻起源进化研究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稻 分类 起源 分化 遗传学 亚洲栽培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起源分化的遗传学研究综述
3
作者 陈文炳 《福建农业科技》 1998年第S1期3-6,共4页
本文从遗传学角度回顾了亚洲栽培稻(Oryzasativa)起源进化研究简史,并结合本文作者几年来的研究结果,阐述了国内外研究者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法,对亚洲栽培稻起源进化、系统分化和分类等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并对其进行比... 本文从遗传学角度回顾了亚洲栽培稻(Oryzasativa)起源进化研究简史,并结合本文作者几年来的研究结果,阐述了国内外研究者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法,对亚洲栽培稻起源进化、系统分化和分类等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并对其进行比较、评述。主要内容包括两种分类法和两个起源假说。本文还探讨了目前水稻起源进化研究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稻 起源 分化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杆菌介导籼稻明恢86高效稳定转化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38
4
作者 苏军 胡昌泉 +3 位作者 翟红利 颜静宛 陈在杰 王锋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03年第4期209-213,共5页
以籼稻恢复系明恢86为材料,探讨受体材料、愈伤代龄、预培养时间、筛选时间等因素对转化效率的影响,并建立了高效稳定的农杆菌介导籼稻转化体系。转化技术参数如下,水稻花后15 d幼胚诱导的胚性愈伤(2~6代),作为转化受体材料,经4 d预培... 以籼稻恢复系明恢86为材料,探讨受体材料、愈伤代龄、预培养时间、筛选时间等因素对转化效率的影响,并建立了高效稳定的农杆菌介导籼稻转化体系。转化技术参数如下,水稻花后15 d幼胚诱导的胚性愈伤(2~6代),作为转化受体材料,经4 d预培养,农杆菌侵染30 min,共培养3 d后,在30 mg·L-1潮霉素筛选出抗性愈伤,抗性愈伤经50 mg·L-1潮霉素筛选10~15 d后立即分化,幼胚的胚性愈伤转化频率可达6.98%,并且能够周年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杆菌介导 籼稻 恢复系 明恢86 转化体系 转化效率 受体材料 愈伤代龄 预培养时间 筛选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抗虫水稻对水稻害虫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24
5
作者 刘雨芳 苏军 +5 位作者 尤民生 汪琼 胡斯琴 刘文海 赵士熙 王锋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44-553,共10页
本文应用吸虫器法与剥查法,研究了转Cry1Ac+SCK基因水稻及其杂交后代对水稻害虫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转Cry1Ac+SCK基因水稻MSA与MSB对稻纵卷叶螟具有极强的抗性,转Cry1Ac+SCK基因稻的杂交后代21S/MSB与Ⅱ-32A/MSB都获得了对稻纵卷叶螟... 本文应用吸虫器法与剥查法,研究了转Cry1Ac+SCK基因水稻及其杂交后代对水稻害虫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转Cry1Ac+SCK基因水稻MSA与MSB对稻纵卷叶螟具有极强的抗性,转Cry1Ac+SCK基因稻的杂交后代21S/MSB与Ⅱ-32A/MSB都获得了对稻纵卷叶螟的高抗性。虽然MSA、MSB、21S/MSB与Ⅱ-32A/MSB对水稻害虫的物种丰富度、个体数量、多样性与均匀度时间动态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生长全期的调查结果显示,与对应的对照比较,它们对水稻害虫群落的这些参数均无显著影响,且转基因水稻田与各自对照田在害虫与主要害虫物种组成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靶标害虫种群数量的降低,并未对水稻害虫群落的组成与结构产生明显的影响,也没有引起优势种成分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水稻 生物安全性 CRY1AC SCK 抗虫性 群落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t/CpTI转基因稻及其非转基因亲本对照在间隔种植条件下的转基因漂移 被引量:30
6
作者 戎俊 宋志平 +3 位作者 苏军 夏辉 王锋 卢宝荣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09-314,共6页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转基因作物被培育出来。转基因作物的外源转基因通过花粉传播向非转基因作物的漂移,会影响非转基因作物品种的种子纯度,从而可能导致一系列生物安全问题。为了研究转基因栽培水稻(Oryzasativa)中的...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转基因作物被培育出来。转基因作物的外源转基因通过花粉传播向非转基因作物的漂移,会影响非转基因作物品种的种子纯度,从而可能导致一系列生物安全问题。为了研究转基因栽培水稻(Oryzasativa)中的外源转基因通过花粉介导向非转基因水稻品种逃逸的可能性及其频率,我们选用3个含双价抗虫基因(Bt/CpTI)的转基因水稻品系及其相对应的非转基因水稻亲本品种(近等基因系)进行了转基因漂移的实验。为了获取在近距离状况下转基因水稻与非转基因水稻品种之间的转基因漂移频率,采用了转基因与非转基因水稻品种间隔种植的栽培方式,分别在福建省福州市和海南省三亚市的转基因环境安全实验地进行实验,并利用潮霉素抗性筛选标记基因来鉴定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稻的杂种。共检测了从非转基因水稻品种随机收获的70,056颗种子,以此计算转基因漂移频率。结果表明,在相邻种植的情况下,由这3个转基因水稻向对应的非转基因水稻品种的转基因漂移的频率比较低(0.275–0.832%)。如此近距离条件下获得的低转基因漂移频率表明,对于严格自花授粉的水稻而言,通过一定的隔离措施,能有效地降低由花粉介导的转基因漂移导致的非转基因种子混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漂移 转基因水稻 潮霉素抗性基因 转基因逃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水稻及其杂交后代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抗性检测 被引量:22
7
作者 刘雨芳 王锋 +4 位作者 尤民生 汪琼 胡斯琴 刘文海 赵士熙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25-729,共5页
用剥查法,研究了转cry1Ac+SCK 基因水稻及其杂交后代对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的大田抗性。结果显示,在自然生产条件下,转cry1Ac+SCK 基因的两个株系MSA 与MSB 对稻纵卷叶螟具有极强的抗性。转cry1Ac+SCK 基因稻的杂交后... 用剥查法,研究了转cry1Ac+SCK 基因水稻及其杂交后代对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的大田抗性。结果显示,在自然生产条件下,转cry1Ac+SCK 基因的两个株系MSA 与MSB 对稻纵卷叶螟具有极强的抗性。转cry1Ac+SCK 基因稻的杂交后代21S/MSB 与II-32A/MSB 都获得了高抗稻纵卷叶螟性状。MSA、MSB、21S/MSB 与II-32A/MSB 上的稻纵卷叶螟数量、卷叶率、卷叶株率与带虫株率均极显著低于常规对照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水稻 杂交后代 稻纵卷叶螟 田间抗性 CRY1AC基因 SCK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杆菌介导法获得转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籼稻 被引量:19
8
作者 胡昌泉 徐军望 +3 位作者 苏军 陈在杰 朱祯 王锋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65-68,共4页
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胚乳特异性表达谷蛋白1(Glutelin1,Gtl)基因控制下的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sss导入籼稻恢复系明恢86,共获得53个独立转化再生植株。PCR检测表明,sss基因已整合进水稻的基因组中。直链淀粉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 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胚乳特异性表达谷蛋白1(Glutelin1,Gtl)基因控制下的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sss导入籼稻恢复系明恢86,共获得53个独立转化再生植株。PCR检测表明,sss基因已整合进水稻的基因组中。直链淀粉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后代直链淀粉含量较对照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 转基因 农杆菌介导法 直链淀粉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cry1Ac+CpTI基因水稻对大螟的致死和亚致死效应 被引量:20
9
作者 韩兰芝 侯茂林 +2 位作者 吴孔明 彭于发 王锋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23-531,共9页
【目的】研究转cry1Ac+CpTI基因水稻对大螟的致死和亚致死效应,为转基因抗虫水稻的生态风险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活体取食生测的方法系统研究苗期、分蘖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成熟期4个生育期的转cry1Ac+CpTI基因水稻KF6和ⅡYouKF... 【目的】研究转cry1Ac+CpTI基因水稻对大螟的致死和亚致死效应,为转基因抗虫水稻的生态风险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活体取食生测的方法系统研究苗期、分蘖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成熟期4个生育期的转cry1Ac+CpTI基因水稻KF6和ⅡYouKF6对大螟的致死和亚致死效应。【结果】两转基因水稻在苗期对大螟的致死效应最为明显,其对50%和100%个体的致死作用时间最短,大螟在该生育期的转基因水稻上取食3d及6d后,校正死亡率最高;其次为分蘖拔节期,两转基因水稻在4.0d和10.0d内能分别对50%和100%的大螟个体产生致死作用,在该生育期的两转基因水稻上取食6d后,校正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孕穗期和灌浆成熟期;KF6在孕穗期对大螟的致死效应显著下降,其对50%大螟个体的致死作用时间显著延长,且取食6d后的校正死亡率也显著下降。但ⅡYouKF6对大螟的致死效应并没有明显下降;两转基因水稻在灌浆成熟期对大螟的致死效应显著下降,对50%大螟个体的致死作用时间显著长于其它生育期,取食3d和6d后的校正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其它生育期;部分大螟能在转基因水稻的孕穗期和灌浆成熟期完成个体发育。不同生育期的两转基因水稻对大螟的亚致死效应也存在显著差异,取食苗期和分蘖拔节期的转基因水稻能抑制大螟幼虫和蛹的发育,降低化蛹率,但对羽化率没有显著影响;取食孕穗期的转基因水稻能显著抑制大螟幼虫的发育,但对蛹历期、化蛹率和羽化率均无影响;灌浆成熟期的转基因水稻对幼虫和蛹的发育速率、化蛹率和羽化率均无明显影响。在任一生育期的转基因水稻上取食,均能降低大螟幼虫的体重和蛹重,但不影响成虫的生殖力。【结论】不同生育期的转基因水稻,对大螟的致死和亚致死效应存在显著差异,随生育期的增加,致死和亚致死效应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水稻 大螟 致死和亚致死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ELISA法定量检测转cry1Ac基因水稻Cry1Ac蛋白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秦崇涛 陈在杰 +1 位作者 苏军 王锋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03年第4期258-263,共6页
用从细菌中分离的纯品CryIAe蛋白作为抗原成功制备出了效价较高的CryIAe蛋白的兔多抗,对制备的抗体的免疫学分析表明,其与CryIAc有极显著的免疫交叉反应.并在对转cryIAc基因水稻的检测中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用戊二醛一步法对纯化的IgG进... 用从细菌中分离的纯品CryIAe蛋白作为抗原成功制备出了效价较高的CryIAe蛋白的兔多抗,对制备的抗体的免疫学分析表明,其与CryIAc有极显著的免疫交叉反应.并在对转cryIAc基因水稻的检测中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用戊二醛一步法对纯化的IgG进行了碱性磷酸酶标记。应用制备的抗体进行了直接法、间接法和双抗夹心法等ELISA方法检测转cryIAc基因水稻中Bt的含量,结果表明直接法和间接法ELISA只能定性而不能定量测定转cryIAc基因水稻,而双抗夹心法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定量检测水稻中Bt含量的方法。同时确定了双抗夹心法的各项具体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 水稻 细菌 CryIAe蛋白 抗原 抗体 免疫交叉反应 cryIAc基因 BT蛋白 直接法 间接法 双抗夹心法 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糙米直链淀粉含量透射式近红外定标方程的建立 被引量:7
11
作者 胡昌泉 苏军 +2 位作者 陈建民 陈在杰 王锋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54-57,共4页
收集直链淀粉含量变幅较大的水稻材料265份,探讨用1255型透射式近红外(NIT)分析仪和WinIsI Ⅱ软件建立糙米直链淀粉定标方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糙米直链淀粉近红外测定值与化学法测定值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和较低的误差,建立了较好参数... 收集直链淀粉含量变幅较大的水稻材料265份,探讨用1255型透射式近红外(NIT)分析仪和WinIsI Ⅱ软件建立糙米直链淀粉定标方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糙米直链淀粉近红外测定值与化学法测定值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和较低的误差,建立了较好参数的定标方程,交叉验证相关系数0.821;方程定标误差1.822;预测盲样标准误差1.957,实现了快速、无损评价糙米直链淀粉含量,提高水稻品质育种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糙米 直链淀粉含量 透射式近红外分析仪 定标方程 WinIsIⅡ软件 品质育种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bel正、反义基因改变籼稻直链淀粉含量的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吴方喜 谢华安 +4 位作者 苏军 胡昌泉 陈建民 孙东发 王锋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06年第2期150-153,共4页
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水稻淀粉分支酶1正、反义基因rbe1分别导入籼稻恢复系明恢81中。PCR和Southern杂交检测表明:rbe1已整合进水稻基因组中。T_0代种子直链淀粉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转rbe1正向表达结构的明恢81直链淀粉含量总体上明显下降,... 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水稻淀粉分支酶1正、反义基因rbe1分别导入籼稻恢复系明恢81中。PCR和Southern杂交检测表明:rbe1已整合进水稻基因组中。T_0代种子直链淀粉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转rbe1正向表达结构的明恢81直链淀粉含量总体上明显下降,转rbe1反向表达结构的明恢81直链淀粉含量总体上明显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直链淀粉含量 转基因 水稻淀粉分支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混交林主要种群多维生态位特征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睿 洪伟 +4 位作者 吴承祯 钱莲文 姬桂珍 胡喜生 黄承勇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6期724-728,共5页
应用生态位空间分割法 ,分别考虑资源利用率与否测定毛竹混交林多维资源空间中主要种群多维生态位宽度及多维生态位重叠 .结果表明 :考虑资源利用率与否对多维生态位宽度的测定有较大的影响 .毛竹混交林中主要种群的多维生态位宽度与物... 应用生态位空间分割法 ,分别考虑资源利用率与否测定毛竹混交林多维资源空间中主要种群多维生态位宽度及多维生态位重叠 .结果表明 :考虑资源利用率与否对多维生态位宽度的测定有较大的影响 .毛竹混交林中主要种群的多维生态位宽度与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及竞争力密切相关 ,同一生境中物种的多维生态位重叠可通过生态位分化而减少竞争 .研究毛竹混交林主要种群多维生态位特征对毛竹混交林营造具有指导作用 .表 8参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混交林 生态位空间分割法 多维生态位宽度 多维生态位重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获得基因侧翼序列位点信息的几种扩增方法 被引量:8
14
作者 颜静宛 林琳 王锋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05年第B12期125-129,共5页
侧翼序列是指染色体中特定位点两侧的DNA序列。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中,常常需要对已知位点的侧翼序列进行分析或克隆,以研究基因的遗传表达调控。该文对近年来发展的几种侧翼序列扩增技术进行简述。
关键词 侧翼序列 扩增方法 染色体 分子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生殖发育突变体fro1(t)的形态发生及基因定位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在杰 吴煜兵 +2 位作者 陈少游 刘华清 王锋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0年第6期677-683,共7页
水稻的花发育是稻米形成的基础,研究水稻花发育的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水稻组培后代中发现一个生殖发育突变体,暂命名为function of reproductive organ(fro1(t)),主要性状为内、外稃片扭曲变形抱合,小穗外形酷似辣椒,但小穗始终... 水稻的花发育是稻米形成的基础,研究水稻花发育的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水稻组培后代中发现一个生殖发育突变体,暂命名为function of reproductive organ(fro1(t)),主要性状为内、外稃片扭曲变形抱合,小穗外形酷似辣椒,但小穗始终闭合不开花;副颖多数退化;浆片转变成薄叶状;雄蕊花丝膨大扭曲,花药表面扭曲变形,无花粉,雄蕊个数2~6枚,部分雄蕊转化为底部为叶状,顶部有类似柱头的雌蕊状器官;子房发育正常,但是多数花柱融合,柱头簇生,3~4个。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决定fro1(t)性状的基因调控着水稻花分生组织的分化及花器官决定的特化。利用图位克隆等技术对基因进行定位,最终将该突变位点定位在水稻8号染色体长臂上InDel0802和RM23432标记之间,目的基因与两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58cM和1.3cM。据以上结果推测,该基因可能是一个调控水稻各轮花器官发育的新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花发育 突变体 fro1(t)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个转基因抗虫水稻种质产量性状的配合力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建民 罗家密 +1 位作者 欧育磊 王锋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88-492,497,共6页
以3个转双价抗虫基因水稻种质与5个非抗虫恢复系材料为亲本,按NC II设计配制杂交组合,分析7个产量性状的配合力。结果表明:(1)所考查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中株高、有效穗、穗长和每穗粒数等性状以加性... 以3个转双价抗虫基因水稻种质与5个非抗虫恢复系材料为亲本,按NC II设计配制杂交组合,分析7个产量性状的配合力。结果表明:(1)所考查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中株高、有效穗、穗长和每穗粒数等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千粒重、结实率和单株产量等性状受基因的非加性效应影响较大。(2)非抗虫恢复系对杂种一代的性状形成起主要作用。(3)亲本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之间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一般配合力与亲本自身的表现值则有一定的相关性,说明在育种研究中必须注意亲本自身性状的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价抗虫水稻 种质 产量性状 配合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快速稳定制备水稻PCR模板的方法 被引量:6
17
作者 周淑芬 苏军 +1 位作者 肖华山 王锋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04年第2期113-116,共4页
研究建立了一种用碱处理磨碎水稻叶片快速制备PCR模板的方法,该方法简单快速、稳定可靠、扩增效 果好,对待测植株的损伤小;而且用于制备模板的样品不受叶龄的限制,低温保存后的样品和制备好的DNA模板 也不影响其扩增效果。因此,该方法... 研究建立了一种用碱处理磨碎水稻叶片快速制备PCR模板的方法,该方法简单快速、稳定可靠、扩增效 果好,对待测植株的损伤小;而且用于制备模板的样品不受叶龄的限制,低温保存后的样品和制备好的DNA模板 也不影响其扩增效果。因此,该方法在转基因水稻的大规模筛选与鉴定方面更经济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PCR模板 制备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白菜再生和农杆菌介导转化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8
18
作者 苏军 段榕琦 +2 位作者 胡昌泉 王锋 李永平 《福建农业学报》 2002年第4期241-243,共3页
探讨植物激素、外植体类型、抗生素、外植体预培养时间、共培养时间等多因素对小白菜再生体系和转化体系建立的影响。结果表明,基本(播种)培养基中添加6-BA3mg·L-1+NAA0.3mg·L-1,有助于提高不定芽的诱导频率;带柄子叶的不定... 探讨植物激素、外植体类型、抗生素、外植体预培养时间、共培养时间等多因素对小白菜再生体系和转化体系建立的影响。结果表明,基本(播种)培养基中添加6-BA3mg·L-1+NAA0.3mg·L-1,有助于提高不定芽的诱导频率;带柄子叶的不定芽再生频率显著地高于下胚轴;将外植体预培养2d后,再感染,转化频率较高;共培养2d有助于提高转化效果。经优化组合这些技术参数,初步建立了小白菜农杆菌介导的转化体系,获得了转抗虫基因sck的小白菜植株。PCR检测结果证明,sck基因已整合到小白菜的基因组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白菜 再生 农杆菌介导转化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密码子优化的cry1Ca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纯化及抗体制备 被引量:2
19
作者 林智敏 陈在杰 +4 位作者 胡太蛟 胡昌泉 颜静宛 苏军 王锋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1年第1期24-28,共5页
将水稻偏好密码子优化并人工合成抗虫基因cry1Ca通过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的方法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bca,成功表达了带6个组氨酸标签的His-cry1Ca融合蛋白,其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24%,表达的融合蛋白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对包涵体... 将水稻偏好密码子优化并人工合成抗虫基因cry1Ca通过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的方法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bca,成功表达了带6个组氨酸标签的His-cry1Ca融合蛋白,其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24%,表达的融合蛋白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对包涵体蛋白进行可溶性处理,亲和纯化出带6个组氨酸标签的融合蛋白,将其作为抗原免疫家兔获得了滴度(ELISA)为l∶50 000的抗血清,并具有较强的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y1Ca基因 原核表达 融合蛋白 多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芋酯酶同工酶类型及品种群分类 被引量:21
20
作者 陈文炳 张谷曼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4期421-426,共6页
应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凝胶电泳检测了所收集的中国芋种质资源材料的酯酶同工酶.结果表明:(1)168份栽培芋材料的酯酶同工酶酶谱可分为12个类型,共出现19条正极带,划分为A、B、C与D4个酶带区域;(2)9份野生芋材料可... 应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凝胶电泳检测了所收集的中国芋种质资源材料的酯酶同工酶.结果表明:(1)168份栽培芋材料的酯酶同工酶酶谱可分为12个类型,共出现19条正极带,划分为A、B、C与D4个酶带区域;(2)9份野生芋材料可分为5个类型,共出现10条正极带,全部集中在D区,而A、B与C3区均无酶带出现;(3)对栽培芋与野生芋的17个酯酶同工酶酶谱类型进行聚类分析表明,在栽培芋中福建密芋品种群(类型Ⅸ)与其他类型间亲缘关系较远.野生芋中除类型ⅩⅢ和类型ⅩⅤ外,其他各类型与栽培芋各类型的亲缘关系均较远,野生芋各类型之间亲缘关系也较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酯酶同工酶 分类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