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8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4年福州市皮肤病院抗组胺药用药分析
1
作者 郭燕虾 王宁榕 《海峡药学》 2016年第3期215-217,共3页
目的统计并分析医院一年来抗组胺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医院2014年度皮肤科开具的204728张抗组胺药处方进行统计和分析,比较不同抗组胺药物的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患者分布、疾病分布等。结果... 目的统计并分析医院一年来抗组胺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医院2014年度皮肤科开具的204728张抗组胺药处方进行统计和分析,比较不同抗组胺药物的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患者分布、疾病分布等。结果盐酸左西替利嗪片的DDDs最高,达254250。枸地雷他定片DDC最高,达12.65;使用抗组胺药的患者主要分布在56~65岁,约占20.41%;抗过敏药主要应用于湿疹,荨麻疹,皮炎,痤疮等皮肤病。结论更加安全、高效的第二、三代抗组胺药仍是抗过敏治疗的主导药物。因此,在抗组胺药的应用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病情、经济情况选用合适的药物,监测药品不良反应,防止药物滥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组胺药 限定日剂量 用药频度 日均费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05年福州市皮肤病防治院门诊性病情况分析
2
作者 黄伟强 王雪强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30-31,共2页
[目的]了解福州市皮肤病防治院门诊性病发病情况。[方法]收集整理2001—2005年12月福州市皮肤病防治院门诊性病患者及实验室检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18095患者中,20~39岁患病人数最多(75.8%),中学文化程度者占60%。[结论]20~39岁... [目的]了解福州市皮肤病防治院门诊性病发病情况。[方法]收集整理2001—2005年12月福州市皮肤病防治院门诊性病患者及实验室检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18095患者中,20~39岁患病人数最多(75.8%),中学文化程度者占60%。[结论]20~39岁人群是性病的高危人群,也是性病防治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传播疾病 疾病控制 健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市汉族人HLA-B*5801基因多态性与别嘌醇所致严重皮肤不良反应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廖伟坚 李泳宁 +1 位作者 梁文瑜 黄剑清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15-217,共3页
目的探讨别嘌醇所致严重皮肤不良反应(SCAR)与HLA-B*5801基因的关系。方法将服用别嘌醇后致SCAR的21例患者作为别嘌醇SCAR组,30例服用别嘌醇后未出现SCAR的患者作为别嘌醇耐受组,另选取5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对2组患者及正常... 目的探讨别嘌醇所致严重皮肤不良反应(SCAR)与HLA-B*5801基因的关系。方法将服用别嘌醇后致SCAR的21例患者作为别嘌醇SCAR组,30例服用别嘌醇后未出现SCAR的患者作为别嘌醇耐受组,另选取5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对2组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液进行HLA-B*5801基因检测,观察其HLA-B*5801阳性基因例数及频率。结果别嘌醇SCAR组、别嘌醇耐受组及正常对照组的HLA-B*5801阳性基因数分别为19,4和10例。别嘌醇SCAR组HLA-B*5801阳性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别嘌醇耐受组,2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OR=61.75,95%CI(10.23,372.64),P<0.001];别嘌醇SCAR组HLA-B*5801阳性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OR=40.85,95%CI(8.16,204.64),P<0.001]。结论福州市汉族人服用别嘌醇所致SCAR与HLA-B*5801基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A-B*5801 别嘌醇 严重皮肤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皮肤病人的出院指导 被引量:2
4
作者 邱健 《海峡药学》 2001年第4期116-117,共2页
皮肤病人经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后,病情稍有好转,就会要求出院 。因此,出院指导显得十分重要。它可促使病人尊医嘱按时、按量服药,早日康复,疗程得以巩固,以及减轻病人痛苦等。护士在实施出院指导时,要有针对性,根据皮肤病的不同... 皮肤病人经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后,病情稍有好转,就会要求出院 。因此,出院指导显得十分重要。它可促使病人尊医嘱按时、按量服药,早日康复,疗程得以巩固,以及减轻病人痛苦等。护士在实施出院指导时,要有针对性,根据皮肤病的不同特点、症状、病因作好相应的指导。力求让患者听懂,听明白,并懂得其重要性。掌握基本的自我护理、自我保健的方法,从而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病人 合理用药 饮食护理 保健 出院指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05%卤米松乳膏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多中心、随机对照、开放研究 被引量:42
5
作者 黄岚 曾宪玉 +5 位作者 段逸群 刘迎红 池信银 宋为民 许爱娥 郑志忠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76-378,共3页
目的观察0.05%卤米松乳膏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0.1%糠酸莫米松乳膏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试验,对92例亚急性湿疹和神经性皮炎患者外用0.05%卤米松乳膏或0.1%糠酸莫米松乳膏进行治疗,观察记录患者的... 目的观察0.05%卤米松乳膏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0.1%糠酸莫米松乳膏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试验,对92例亚急性湿疹和神经性皮炎患者外用0.05%卤米松乳膏或0.1%糠酸莫米松乳膏进行治疗,观察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反应。结果0.05%卤米松乳膏临床疗效优于0.1%糠酸莫米松乳膏,有效率分别为91.3%和71.7%(P<0.05),治疗指数分别为86.79%和74.37%(P<0.05)。结论0.05%卤米松乳膏治疗亚急性湿疹和神经性皮炎效果好,不良反应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疹 亚急性 神经性皮炎 卤米松 糠酸莫米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05%地奈德乳膏治疗湿疹皮炎类皮肤病效果观察 被引量:5
6
作者 林佑焕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第20期119-120,共2页
目的:探析0.05%地奈德乳膏治疗湿疹皮炎类皮肤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皮肤科收治的116例湿疹皮炎类皮肤病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进行分组,每组58例。给予对照组患者1%氢化可的松乳... 目的:探析0.05%地奈德乳膏治疗湿疹皮炎类皮肤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皮肤科收治的116例湿疹皮炎类皮肤病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进行分组,每组58例。给予对照组患者1%氢化可的松乳膏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0.05%地奈德乳膏治疗,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统计发现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6.55%vs 84.48%;P<0.05);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EASI)较对照组患者的低(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2%vs 3.45%;P>0.05);治疗后进行为期3个月~1年随访,统计两组患者的疾病复发率发现,观察组的疾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5%vs 12.07%;P<0.05)。结论:在湿疹皮炎类皮肤病的临床治疗上,0.05%地奈德乳膏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具有治疗有效率高、安全性高、复发率低等应用优势,可在临床上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0.05%地奈德乳膏 1%氢化可的松乳膏 湿疹皮炎类皮肤病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获得性甲周纤维角皮瘤1例
7
作者 龚晓盼 翁立强 龙琴琴 《临床皮肤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112,共2页
1病历摘要患者男,58岁。因右足第一趾结节1年余,于2022年9月13日就诊于本院皮肤科。患者1年前发现右足第一趾无明显诱因出现一黄豆大结节,缓慢增大,无痛痒等其他不适。患者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肝炎、结核病病史及手术史等,家... 1病历摘要患者男,58岁。因右足第一趾结节1年余,于2022年9月13日就诊于本院皮肤科。患者1年前发现右足第一趾无明显诱因出现一黄豆大结节,缓慢增大,无痛痒等其他不适。患者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肝炎、结核病病史及手术史等,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右足第一趾趾甲增厚,甲表面泛黄,甲周右侧一约1 cm×1 cm大的粉色结节,表面稍粗糙,无乳头瘤样改变(图1),质地中等。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查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甲周纤维角皮瘤 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地区尖锐湿疣患者HPV检测及基因分型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张弘 徐明 赵敬军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88-489,508,共3页
目的探讨福州地区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从而为尖锐湿疣(CA)患者的监测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采用HybriMax技术对福州地区600例CA患者的皮损组织进行HPV检测及分型。结果585例患者呈HPV感染阳性,共发现20种... 目的探讨福州地区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从而为尖锐湿疣(CA)患者的监测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采用HybriMax技术对福州地区600例CA患者的皮损组织进行HPV检测及分型。结果585例患者呈HPV感染阳性,共发现20种HPV亚型。HPV单一型感染372例,占63.59%。213例存在2~6种亚型的混合感染,多重型别感染率达到36.41%(213/585)。结论福州地区尖锐湿疣患者以低危型HPV6/11为主,高危型HPV感染卒高并多以混合感染形式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 尖锐湿疣 基因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1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弘 徐明 +1 位作者 黄琼 韩凌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4年第1期60-61,共2页
临床资料患行男,38岁。因反复泛发性皮疹伴发热10年,复发5天,来院就诊。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全身反复出现红色丘疹,部位不固定,皮疹略高于皮面,无瘙痒感,伴发热、畏寒,体温最高达39℃.饮酒后较易出脱该类皮疹.在当地陕院曾... 临床资料患行男,38岁。因反复泛发性皮疹伴发热10年,复发5天,来院就诊。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全身反复出现红色丘疹,部位不固定,皮疹略高于皮面,无瘙痒感,伴发热、畏寒,体温最高达39℃.饮酒后较易出脱该类皮疹.在当地陕院曾诊断为“皮炎、多形红斑、Sweet病”等,予以“甲泼尼龙40mg/d”治疗,2天后皮疹即消退。但皮损仍反复出现,未再给予治疗,2周左右皮疹可自行消退。5天前患者冉次出现全身多发性皮疹伴发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 Sweet病 自行消退 临床资料 红色丘疹 多形红斑 甲泼尼龙 皮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囊皮肤破溃5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翁立强 纪明开 《黑龙江医药》 CAS 2010年第1期111-112,共2页
2008年8月至2009年2月,我院皮肤科共诊治随访50例阴囊皮肤破溃病例,现将其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共50例男性患者,年龄17-68岁,平均40岁。病史1天-40天,平均13天。
关键词 皮肤破溃 临床分析 阴囊 2009年 临床特点 男性患者 临床资料 皮肤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部敏感性皮肤的相关性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郑礼宝 李胜男 +1 位作者 黄彬彬 梅沁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320-322,共3页
目的探讨面部敏感性皮肤可能的病因、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对115例敏感性皮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汇总分析。结果面部敏感性肌肤患者以年轻女性为主;几乎所有患者均存在皮肤发红、瘙痒、灼热及干燥脱屑,且易过敏;既往有皮肤疾病患病史者... 目的探讨面部敏感性皮肤可能的病因、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对115例敏感性皮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汇总分析。结果面部敏感性肌肤患者以年轻女性为主;几乎所有患者均存在皮肤发红、瘙痒、灼热及干燥脱屑,且易过敏;既往有皮肤疾病患病史者可能更容易出现敏感皮肤;生活中常见过敏原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化妆品、粉尘、日光、酒精、花粉;不良生活方式如吃刺激性食物、熬夜、疲劳及情绪激动等均会加重皮肤不适症状;大部分敏感性皮肤患者既往曾使用过激素甚至强效激素软膏,且存在不规范使用的情况。结论面部敏感性皮肤与过敏原刺激、滥用糖皮质激素类制剂、护肤品使用不当、紫外线暴露及不良生活方式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敏感性皮肤 面部 相关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职业危害及对策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灵芝 宋秀敏 吴碧云 《中外医学研究》 2016年第5期147-149,共3页
主要分析了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的生物性、物理性和化学性职业危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和措施。目的是减少各种职业危害的发生,以确保中心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 消毒供应中心 职业危害 防护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SCs构建皮肤复合组织修复皮肤溃疡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阳 宋良萍 +2 位作者 察鹏飞 彭铮 何宇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8年第1期1-5,F0002,F0004,共7页
目的探索脂肪来源干细胞构建皮肤复合组织的方法及修复皮肤溃疡的效果。方法采用从人类包皮中分离出表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与鉴定,首先把成纤维细胞接种于牛胶原凝胶中培养生长构建活性真皮替代物,在裸鼠背部制做直径1cm全... 目的探索脂肪来源干细胞构建皮肤复合组织的方法及修复皮肤溃疡的效果。方法采用从人类包皮中分离出表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与鉴定,首先把成纤维细胞接种于牛胶原凝胶中培养生长构建活性真皮替代物,在裸鼠背部制做直径1cm全层皮肤缺损,将培养2周的活性真皮替代物移植于创面,观察其愈合情况;再接种表皮细胞于该活性真皮替代物中,经过气-液界面培养,表皮细胞成层并向基底上层分化形成表皮/真皮复合皮。取10 ml成人脂肪抽吸物,分离、培养和鉴定脂肪来源干细胞(ADSCs),将ADSCs作为种子细胞接种于牛胶原凝胶支架并行成脂诱导和扩增培养构建类"脂肪"组织,再把复合皮与所构建的"脂肪"组织按表皮、真皮、皮下脂肪的结构顺序"组合"培养以构建出具有多层结构的皮肤复合组织。在裸鼠背部两侧建立直径为10 mm的圆形皮肤创面模型,右侧(实验侧)创面缺损部位植入直径为10 mm的多层复合组织,左侧(对照侧)进行简单的创面包扎修复,观察两侧溃疡愈合速度和质量以及通过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比较各自的表皮、真皮、成纤维细胞、血管和脂肪组织再生情况。结果成纤维细胞接种于Ⅰ型牛胶原凝胶共同培养所构建的活性真皮替代物类似真皮,可修复皮肤缺损。在构建的活性真皮替代物上种植表皮细胞,经过气-液界面培养,表皮细胞成层分化,形成复合皮。从脂肪组织中可分离获取ADSCs,它具有多向分化潜能。ADSCs与Ⅰ型牛胶原凝胶支架在体内、外均可构建出脂肪样组织,复合皮与类"脂肪"组织参照正常皮肤结构顺序"组合"培养可构建出具有多层结构的皮肤复合组织。实验侧创面愈合率、肉芽组织厚度、真皮层厚度以及毛细血管密度显著高于对照侧。结论选择表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脂肪来源干细胞(ADSCs)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以牛胶原凝胶作为支架,能够构建出具有多层结构的皮肤复合组织,并可成功用于修复裸鼠背部皮肤全层组织缺损,具有提高愈合速度、增加愈合皮肤厚度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来源干细胞(ADSCs) 构建 皮肤复合组织 修复 皮肤溃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形缝合术在皮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察鹏飞 田甜 +3 位作者 彭铮 何宇 黄恒平 陈阳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6年第3期11-13,共3页
目的:探讨皮肤环形缝合术在皮肤缺损修复当中的应用和疗效。方法:对皮肤外科术后遗留的皮肤类圆形缺损,应用皮肤缝合线环绕创缘皮下或真皮内缝合一周,逐渐收紧缝线使创面周缘的皮肤均匀地向中心推进,完全或部分关闭创面,术后随访6个... 目的:探讨皮肤环形缝合术在皮肤缺损修复当中的应用和疗效。方法:对皮肤外科术后遗留的皮肤类圆形缺损,应用皮肤缝合线环绕创缘皮下或真皮内缝合一周,逐渐收紧缝线使创面周缘的皮肤均匀地向中心推进,完全或部分关闭创面,术后随访6个月~1年,观察创面愈合、瘢痕遗留等情况。结果:应用皮肤环形缝合术共修复创面37例,术后出现感染1例,瘢痕增生1例,其余均获得满意疗效。术后瘢痕较小,外形美观。结论:皮肤环形缝合术操作简单、快捷,遗留瘢痕较小,可有效修复皮肤类圆形的创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缺损 环形缝合术 皮肤肿瘤 瘢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地区高危女性性传播疾病感染情况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江爱萍 卢万丁 陈彬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236-236,共1页
性传播疾病(STD)由各种感染性微生物通过性接触传播,目前已成为全世界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性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STD混合感染是防治的重点和难点,也是STD传播的主要来源.
关键词 福州地区 女性 性传播疾病 微生物 公共卫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敏感性皮肤患者54例斑贴试验结果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郑礼宝 黄彬彬 +1 位作者 李胜男 梅沁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84-86,共3页
目的通过检测敏感性皮肤患者使用的化妆品中主要的致敏源种类,分析敏感性皮肤外在因素中的易感因素,为临床指导敏感性皮肤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6年4月本院临床诊断为敏感性皮肤且有化妆品使用史的患者54例,使用百亿... 目的通过检测敏感性皮肤患者使用的化妆品中主要的致敏源种类,分析敏感性皮肤外在因素中的易感因素,为临床指导敏感性皮肤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6年4月本院临床诊断为敏感性皮肤且有化妆品使用史的患者54例,使用百亿斑贴皮肤过敏测试器进行检测,并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斑贴试验阳性率为68.52%。其中仅对一种过敏原过敏者占18.92%,对两种过敏原过敏者占24.32%,对三种过敏原过敏者占10.81%,对四种及四种以上过敏原过敏者占45.95%。31.48%敏感性皮肤患者对本试剂中特定的30种过敏原无不良反应。斑贴试验最常见的前几项阳性变应原分别是混合香料(18.52%)、肉桂醇(16.67%)、戊基肉桂醇(14.81%)、香兰素(14.81%)。结论敏感性皮肤与接触使用化妆品存在密切联系(其机制为Ⅳ型变态反应),其中混合香料是导致患者发生敏感性皮肤的主要过敏原,避免此类过敏原对防治敏感性皮肤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敏感性皮肤 斑贴试验 过敏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对紫外线诱导豚鼠皮肤晒伤的治疗作用及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s家族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滕用华 凌倩 +2 位作者 周秀英 林华龙 黄崇焕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第21期168-172,共5页
目的 研究维生素D对紫外线诱导豚鼠皮肤晒伤的治疗作用,初步探索维生素D对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s家族的作用机制。方法 雌性白化豚鼠36只,随机分成模型组、空白对照组、维生素D低剂量组、维生素D中剂量组、维生素D高剂量组、维生素D预防... 目的 研究维生素D对紫外线诱导豚鼠皮肤晒伤的治疗作用,初步探索维生素D对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s家族的作用机制。方法 雌性白化豚鼠36只,随机分成模型组、空白对照组、维生素D低剂量组、维生素D中剂量组、维生素D高剂量组、维生素D预防治疗组,每组6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5组采用HGSS-Z型紫外太阳模拟器为辐射装置照射豚鼠脱毛区制备豚鼠晒伤模型。建模成功后,维生素D低剂量组(1500 IU/kg)、维生素D中剂量组(3000 IU/kg)、维生素D高剂量组(6000 IU/kg)、维生素D预防治疗组(6000 IU/kg,造模前7 d开始灌胃给药, 1次/d)均给予相应剂量维生素D灌胃,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给药7 d后,测量并计算创面愈合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运用Western blot检测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s家族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维生素D低剂量组、维生素D中剂量组、维生素D高剂量组、维生素D预防治疗组豚鼠皮肤在经过紫外线的照射后都出现了面积大小比较相近的红斑。给药7 d后,维生素D高剂量组红肿扩散得到控制,有散在的少量水泡;维生素D预防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愈合情况明显更好,且出现结痂,结痂面积缩小。维生素D中剂量组豚鼠创面愈合率(36.62±9.18)%高于模型组的(20.57±8.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D高剂量组、维生素D预防治疗组豚鼠创面愈合率分别为(48.06±5.06)%、(63.76±7.13)%,显著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维生素D低剂量组豚鼠创面愈合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豚鼠皮肤Claudin表达显著减少;维生素D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豚鼠皮肤Claudin表达有所提高,但不明显;维生素D中剂量组、维生素D高剂量组、维生素D预防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豚鼠皮肤Claudin表达有显著提高,与组织学结果相符合。结论 维生素D对豚鼠皮肤日晒伤有治疗作用,且可能与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s家族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 皮肤晒伤 豚鼠 创伤愈合率 Claudins家族 紧密连接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微生物菌群多样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彬彬 张弘 +4 位作者 何小蓉 周帆 翁立强 龚晓盼 郑礼宝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5-7,F0003,共4页
目的 采用16S rDNA、ITS测序技术研究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微生物菌群多样性。方法 收集本院25例特应性皮炎患者(实验组)及22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组),取皮损处(PL组)及无皮损处(PN组)皮肤菌群样本,正常对照组取相应部位菌群样本(N组)。提取... 目的 采用16S rDNA、ITS测序技术研究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微生物菌群多样性。方法 收集本院25例特应性皮炎患者(实验组)及22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组),取皮损处(PL组)及无皮损处(PN组)皮肤菌群样本,正常对照组取相应部位菌群样本(N组)。提取样品DNA行illumina高通量测序。结果 基于16S rDNA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PL组shannon指数低于PN、N组(均P<0.01),simpson指数低于PN、N组(均P<0.01),表明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处细菌菌群多样性显著性降低。3组间β多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菌群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时,ITS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处真菌菌群多样性升高。结论 通过16S rDNA以及ITS测序技术应用于特应性皮炎皮肤微生物组学研究,证实了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菌群多样性与正常皮肤存在一定差异,皮肤表面微生物菌群与特应性皮炎的发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 16S rDNA ITS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7
19
作者 林芳 《现代商业》 2010年第36期131-132,共2页
文章针对目前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多年的财务管理经验,分析了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存在问题的根源,最后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以期更加有效地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率。
关键词 医院 固定资产管理 问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科医院门诊患者投诉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被引量:1
20
作者 谢艳芳 刘海萍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第13期74-78,共5页
目的对专科医院门诊患者投诉原因及应对策略予以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州市皮肤病防治院2018年1月—2021年12月受理的406例投诉案件,包括投诉内容、投诉原因、投诉科室占比等。结果2018—2019年总共投诉件330例,投诉原因包括没有效果2... 目的对专科医院门诊患者投诉原因及应对策略予以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州市皮肤病防治院2018年1月—2021年12月受理的406例投诉案件,包括投诉内容、投诉原因、投诉科室占比等。结果2018—2019年总共投诉件330例,投诉原因包括没有效果23例、外购药品17例、服务态度不好62例、服务流程烦琐105例、服务环境不好117例、其他6例。2020—2021年收到投诉件76例,投诉原因包括没有效果3例,外购药品6例,服务态度不好13例,服务流程烦琐25例,服务环境不好17例,其他12例。结论根据皮肤病专科医院实际现状及门诊患者投诉原因,提出践行患者至上的价值观,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渠道,优化门诊服务流程,改善医疗环境,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提升,患者投诉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科医院 门诊 投诉原因 策略 服务质量 满意度 医患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