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8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琼东南盆地崖13-1高效天然气藏成藏机理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史建南 郝芳 邹华耀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6年第6期807-810,共4页
高效天然气藏的成藏条件有别于大中型气藏,其形成需要同时具备高效的气源灶、高效的成藏过程和高效的储盖能量配置。指出琼东南盆地崖13-1构造新近纪以来地层沉降速率快、沉积厚度大,潜在气源岩在短时间内大面积进入了生、排烃高峰阶段... 高效天然气藏的成藏条件有别于大中型气藏,其形成需要同时具备高效的气源灶、高效的成藏过程和高效的储盖能量配置。指出琼东南盆地崖13-1构造新近纪以来地层沉降速率快、沉积厚度大,潜在气源岩在短时间内大面积进入了生、排烃高峰阶段,普遍发育的动态型超压系统为含气流体初次排放和在三维输导体系中二次垂/侧向运移提供了有效动力,储层常压和盖层超压这种有利的储盖能量配置关系是气藏得以保存的重要因素,认为崖13-1气藏是晚期超压环境下快速充注、生-储-盖“黄金”配置、立体输导型高效天然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天然气藏 超压 成藏机理 崖13—1 琼东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成藏过程有效性的主控因素与评价方法 被引量:75
2
作者 柳广弟 李剑 +4 位作者 李景明 朱筱敏 王震亮 王雅星 谢增业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6,共6页
天然气的成藏过程是指天然气从源岩排出后的运移、聚集和散失过程,这一过程的有效性可以用气藏成藏保存阶段单位圈闭面积内的充注速率与散失速率的差值,即天然气净聚集速率定量表征。根据净聚集速率的高低,可将天然气成藏过程的有效性... 天然气的成藏过程是指天然气从源岩排出后的运移、聚集和散失过程,这一过程的有效性可以用气藏成藏保存阶段单位圈闭面积内的充注速率与散失速率的差值,即天然气净聚集速率定量表征。根据净聚集速率的高低,可将天然气成藏过程的有效性划分为高效、中效和低效3个级别。根据对典型气藏的解剖和大量气田的统计,天然气成藏过程的有效性主要受气藏成藏期源储剩余压力差、输导体系的类型和输导效率、盖层的厚度和排替压力3方面因素的控制。在我国含油气盆地的地质条件下,中、高效成藏过程的的主要地质条件是天然气成藏期的源储剩余压力差大于25MPa,具有汇聚型输导体系,气藏盖层厚度大于40m和排替压力大于15MPa。利用上述指标可以对盆地范围内天然气成藏过程的有效性进行定量或半定量评价和预测高效气藏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成藏过程 运移和聚集 成藏动力 输导体系 盖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前陆盆地南部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在天然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3
作者 张莉 柳广弟 +2 位作者 谢增业 高嘉玉 单秀琴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00-807,共8页
川西前陆盆地南部邛西、平落坝及白马庙气田上三叠统原生气藏和侏罗系次生气藏储集层有机包裹体以气相、气液两相为主,形态多不规则,大小以3~6 μm为主,主要分布在石英颗粒裂隙及充填裂缝的方解石脉中.须家河组二段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 川西前陆盆地南部邛西、平落坝及白马庙气田上三叠统原生气藏和侏罗系次生气藏储集层有机包裹体以气相、气液两相为主,形态多不规则,大小以3~6 μm为主,主要分布在石英颗粒裂隙及充填裂缝的方解石脉中.须家河组二段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范围为60~170℃,主峰在90~130℃;侏罗系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在70~130℃,主峰为80~100℃.根据均一温度测试结果,结合三叠系烃源岩演化史分析,须家河组二段气藏经历了印支晚期少量油气充注,燕山期的大量油气充注及喜马拉雅期的调整、少量充注的全过程,其主要充注时期为燕山期(侏罗纪-白垩纪).侏罗系气藏为次生气藏,主要充注时期为喜马拉雅期.通过恢复不同时期包裹体的古流体势,认为川西前陆盆地南部须家河组二段气藏流体势呈无序性.天然气运移以源、储之间的垂向运移为主,侧向运移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充注期次 运移方向 川西前陆盆地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成藏过程的充注效率研究——以川东石炭系为例 被引量:7
4
作者 赵喆 钟宁宁 李艳霞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68-71,共4页
采用化学动力学的方法定量描述了川东地区石炭系烃源岩生烃和天然气的逸散过程,进而得到天然气成藏过程中的充注效率。分析认为:①天然气成藏过程中充注效率的变化主要受烃源岩生烃强度和天然气逸散强度的共同影响,具有相应的阶段性;②... 采用化学动力学的方法定量描述了川东地区石炭系烃源岩生烃和天然气的逸散过程,进而得到天然气成藏过程中的充注效率。分析认为:①天然气成藏过程中充注效率的变化主要受烃源岩生烃强度和天然气逸散强度的共同影响,具有相应的阶段性;②天然气的充注效率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天然气的成藏过程;③在喜山期天然气仍保持较高的充注效率是川东石炭系天然气晚期成藏的关键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藏形成 充注效率 成藏过程 化学动力学 四川盆地 石炭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水条件下背斜圈闭系统石油运移和聚集模拟实验及机理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曾溅辉 王洪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90-595,共6页
静水条件下背斜圈闭系统石油运移和聚集的模拟实验表明:①不同砂层组合方式的背斜圈闭系统中,油的运移方向、路径和通道不同,其中,均质和反韵律砂层组成的背斜圈闭系统油的运移方向、路径和通道比较简单,而正韵律组成的背斜圈闭系统中... 静水条件下背斜圈闭系统石油运移和聚集的模拟实验表明:①不同砂层组合方式的背斜圈闭系统中,油的运移方向、路径和通道不同,其中,均质和反韵律砂层组成的背斜圈闭系统油的运移方向、路径和通道比较简单,而正韵律组成的背斜圈闭系统中油的运移方向、路径和通道比较复杂;②油的充注速率对油的运移方向、路径和通道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充注速率较小时,油仅在一些渗透率较高的砂层中运移,当充注速率较大并超过渗透率较高的砂层的运载能力时,则油可以进入一些渗透率较低的砂层;③运载层的岩性组合和渗透率级差以及油充注速率和充注方向等对油气运移的散失量和运移效率产生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反韵律砂层组成的背斜圈闭系统中油的运聚效率较高,均质砂层组成的背斜圈闭系统次之,而正韵律砂层组成的背斜圈闭系统中油的运聚效率比较低;④油的运移形式表现为跳跃和脉动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斜圈闭 模拟实验 非均质砂层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静水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压力恢复与天然气成藏关系——以昌潍坳陷潍北凹陷为例 被引量:10
6
作者 邱楠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2-14,共3页
利用埋藏压实方法计算了昌潍坳陷潍北凹陷在古压力状况,尽管目前该地区的压力基卒处丁骨水压力或弱低压状况,但在地质历史中曾经存在超压状态。其压力演化过程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①由欠压实引起的超压一释放阶段(距今52~51Ma);... 利用埋藏压实方法计算了昌潍坳陷潍北凹陷在古压力状况,尽管目前该地区的压力基卒处丁骨水压力或弱低压状况,但在地质历史中曾经存在超压状态。其压力演化过程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①由欠压实引起的超压一释放阶段(距今52~51Ma);②超压再聚集阶段(距今50Ma沙河街构造运动前);③压力释放阶段(沙河街构造运动一现今)。发生在古近纪晚期的沙河街构造运动造成的巨大剥蚀,导致了原存异常高压的卸压,在沙河街构造运动之后,压力就处于静水压力或弱低压状态。由于异常压力的出现与油气充注密切相关,卸压作用对于潍北凹陷深部的天然气资源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昌潍坳陷 潍北凹陷 古压力 天然气 成藏形成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高温超压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及成藏过程 被引量:36
7
作者 谢玉洪 刘平 黄志龙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9-23,119,共5页
莺歌海盆地高温超压天然气勘探的突破,使得该区域已成为勘探的热点,但关于其天然气成藏规律还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为此,对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及成藏过程进行了分析,以期确定该盆地高温超压环境下游离天然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结果发现... 莺歌海盆地高温超压天然气勘探的突破,使得该区域已成为勘探的热点,但关于其天然气成藏规律还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为此,对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及成藏过程进行了分析,以期确定该盆地高温超压环境下游离天然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结果发现:①莺歌海盆地烃源岩质量高、烃源灶范围大、生烃期时窗长、排烃期延迟;②高温超压环境有利于储层保持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③盆地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流体系统,发育多套盖层,有利于天然气富集和保存;④中深层底辟带半封闭式高温超压流体系统中,水溶气在不同级差压力下运移、释放、聚集并成藏,同时还找到了盆地中多个水溶相天然气出溶成藏的证据。该研究成果为莺歌海盆地下一步的天然气勘探提供了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高温 超压 水溶气 级差压力 出溶 成藏机理 勘探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盆气成藏门限及其物理模拟实验 被引量:57
8
作者 庞雄奇 金之钧 +2 位作者 姜振学 宫广胜 王洪玉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07-214,共8页
深盆气藏是特殊机理形成的一种储层致密的天然气藏。勘探实践和物理模拟实验表明 ,深盆气成藏过程中存在一个临界地质门限 ,这一门限可以用储气砂层的临界孔喉半径表达。只有在低于临界孔喉半径的致密砂层中 ,当深盆气分子膨胀力小于致... 深盆气藏是特殊机理形成的一种储层致密的天然气藏。勘探实践和物理模拟实验表明 ,深盆气成藏过程中存在一个临界地质门限 ,这一门限可以用储气砂层的临界孔喉半径表达。只有在低于临界孔喉半径的致密砂层中 ,当深盆气分子膨胀力小于致密储层孔喉毛管力与上覆水静压力之和时 ,天然气才能在水封条件下形成深盆气藏。已发现的所有深盆气藏的孔隙度均小于 1 2 %和渗透率均小于 0 .987× 1 0 -3 μm2 。常温常压下的物理模拟实验证明 :单一微细玻璃管直径大于 0 .3cm时 ,水不能封气而形成“深盆气藏”;漏斗状玻璃管的水封气门限为 0 .1 0 2~ 0 .35 9cm,且随夹角增大而减小、随注气速率增加而增加 ;单一填砂粗玻璃管的封气门限取决于所装砂粒粒径的大小 ,粒径小于 0 .0 5~ 0 .1 mm的砂粒能够封气。实验条件下和实际地质条件下的门限值差异大 ,反映了温压条件和介质的润湿性等因素对深盆气成藏门限的影响 ;所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盆气藏 天然气藏 储层 封闭条件 力平衡 物质平衡 物理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岩透镜体成藏机理 被引量:32
9
作者 陈冬霞 庞雄奇 +2 位作者 邱楠生 姜振学 张俊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83-488,共6页
砂岩透镜体油藏是隐蔽油气藏中增储上产的重要类型 ,但目前对其成藏机理的认识还存在很大分歧 .从油气初次运移机理入手 ,结合砂泥岩压实成岩过程的分析 ,对砂岩透镜体的成藏动力和成藏阻力及成藏过程进行了分析 .研究认为 :烃类生成引... 砂岩透镜体油藏是隐蔽油气藏中增储上产的重要类型 ,但目前对其成藏机理的认识还存在很大分歧 .从油气初次运移机理入手 ,结合砂泥岩压实成岩过程的分析 ,对砂岩透镜体的成藏动力和成藏阻力及成藏过程进行了分析 .研究认为 :烃类生成引起的膨胀力、烃浓度差引起的扩散力和砂泥岩间的毛管压力差是成藏主动力 ,岩石吸附和粘滞力是成藏主要阻力 ;油气水以混相涌流方式为主 ,孔隙、微裂隙和微层理面是油气运移的通道 ;早成岩阶段不成藏 ,晚成岩早期成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镜体 成藏机理 济阳坳陷 初次运移 成藏动力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岩透镜体成藏门限及控油气作用机理 被引量:74
10
作者 庞雄奇 陈冬霞 +3 位作者 李丕龙 张善文 姜振学 肖焕钦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8-41,45,共5页
砂岩透镜体成藏须经历供烃门限和聚烃门限 ,供烃门限与源岩向砂体排烃的临界地质条件相对应。在济阳坳陷目前已发现的 114个主要砂岩透镜体油藏中 ,有 112个处于排烃门限 ( 2 5 0 0m )以下。聚烃门限系指砂岩透镜体接收外来油气的临界... 砂岩透镜体成藏须经历供烃门限和聚烃门限 ,供烃门限与源岩向砂体排烃的临界地质条件相对应。在济阳坳陷目前已发现的 114个主要砂岩透镜体油藏中 ,有 112个处于排烃门限 ( 2 5 0 0m )以下。聚烃门限系指砂岩透镜体接收外来油气的临界地质条件 ,与之对应的砂岩孔隙度为 12 % ,渗透率为 1× 10 -3 μm2 。在济阳坳陷已发现的主要透镜体油藏中 ,98%以上的油藏平均孔隙度和渗透率超过以上临界值。在砂岩透镜体埋藏过程中 ,一般要经历 4个阶段 ,处在第三阶段的透镜体砂岩既满足源岩供烃条件 ,又满足自身的聚烃条件 ,最有利于形成岩性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透镜体油藏 地质门限 成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河油田油气成藏机理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尹伟 吴胜和 +2 位作者 林社卿 宫清顺 李春霞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0-45,共6页
双河油田是我国著名的“小而肥”陆相亿吨级大油田 ,同时发育典型的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详细分析了双河油田砂岩上倾尖灭圈闭的形成过程、油气运移方式、差异抬升导致油气大规模充注成藏过程 ,对其成藏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发现 ,... 双河油田是我国著名的“小而肥”陆相亿吨级大油田 ,同时发育典型的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详细分析了双河油田砂岩上倾尖灭圈闭的形成过程、油气运移方式、差异抬升导致油气大规模充注成藏过程 ,对其成藏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发现 ,迁移性构造翘倾导致砂岩上倾尖灭圈闭的形成 ,廖庄期末 ,差异抬升导致砂岩上倾尖灭圈闭的闭合幅度大幅增加。油气以砂岩输导层为运移通道 ,以油组为充注单元 ,侧向顺层运移。晚渐新世廖庄期末为双河油田的主要成藏期 ,其成藏模式是 :早期为小规模油气充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 上倾尖灭圈闭 油气运移方式 差异构造抬升 油气成藏机理 双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砂岩透镜体油气成藏机理及有利区预测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俊 庞雄奇 +3 位作者 姜振学 陈冬霞 杜春国 李丕龙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50-256,共7页
近几年济阳坳陷的勘探实践表明,对岩性油藏的含油性差异、成藏机理尚认识不清,这制约了隐蔽油气藏的进一步勘探.在东营凹陷145个砂岩透镜体油藏含油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典型透镜体油藏详细解剖和核磁共振物理模拟实验结果综合研究... 近几年济阳坳陷的勘探实践表明,对岩性油藏的含油性差异、成藏机理尚认识不清,这制约了隐蔽油气藏的进一步勘探.在东营凹陷145个砂岩透镜体油藏含油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典型透镜体油藏详细解剖和核磁共振物理模拟实验结果综合研究后发现:砂岩透镜体圈闭形成时的构造和沉积环境、围岩生排烃条件、砂体储集条件是其成藏的主控因素.只有围岩(源岩)进入供烃门限后,其与砂体界面处的毛管压力差、烃浓度梯度产生的扩散力和膨胀力3者之和大于砂体中过剩的水向外渗滤遇到的阻力,即成藏动力大于成藏阻力时,砂岩透镜体才能成藏.当砂体沉积环境、围岩生排烃条件、砂体自身储集条件3方面均满足一定条件时,圈闭才具备形成砂岩透镜体油藏的条件,并且上述3方面条件越优越,圈闭含油性就越好.用此方法对东营凹陷下第三系沙三中亚段砂岩透镜体油藏的分布进行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断陷盆地 砂岩透镜体 主控因素 成藏动力学机理与模式 供烃门限 有利区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德惠断陷深层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21
13
作者 赵力彬 黄志龙 +3 位作者 马玉杰 高岗 李君 杨宪章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77-182,共6页
德惠断陷已有40余年的勘探历史,20世纪90年代以来,油气勘探一直没有大的突破。通过对德惠断陷深层天然气的组分及其碳同位素组成的分析并结合具体地质条件研究后表明:德惠断陷二氧化碳组分主要为有机成因;农安气田埋深相对较浅的干气形... 德惠断陷已有40余年的勘探历史,20世纪90年代以来,油气勘探一直没有大的突破。通过对德惠断陷深层天然气的组分及其碳同位素组成的分析并结合具体地质条件研究后表明:德惠断陷二氧化碳组分主要为有机成因;农安气田埋深相对较浅的干气形成除与母质类型有关外更主要的是天然气纵向运移过程中的分馏作用和泉三段的泥岩超压所致,而营城组和沙河子组天然气较干主要是因为来源于高过成熟生烃母质;德惠断陷天然气可以划分为油型气、混合气、煤成气和生物成因气4种类型,但以煤成气为主。认为德惠断陷深层营城组和沙河子组既聚集了部分未曾调整破坏的正常成熟气,又聚集了大量高过成熟阶段的天然气,油气源丰富,有望形成较大规模气藏,是勘探的有利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惠断陷 天然气 成因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川南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同位素组成特征 被引量:35
14
作者 肖芝华 谢增业 +1 位作者 李志生 马成华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45-250,共6页
川中-川南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烃类组成以甲烷为主,主要分布在80%~96%之间;天然气干燥系数(C1/C1-5)以小于0.95为主,为典型的湿气。天然气同位素组成包括C1—C4碳、氢同位素等。总体特征是碳、氢同位素值主要受成熟度的影响,均表现出较... 川中-川南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烃类组成以甲烷为主,主要分布在80%~96%之间;天然气干燥系数(C1/C1-5)以小于0.95为主,为典型的湿气。天然气同位素组成包括C1—C4碳、氢同位素等。总体特征是碳、氢同位素值主要受成熟度的影响,均表现出较轻的特点,δ13C1值介于-43‰~-37‰之间,δ13C2值介于-30‰~-24‰之间;δDCH4值介于-190‰~-150‰之间,δDC2H6值介于-150‰~-110‰之间,δD2与δD1的差值大于15‰,明显轻于海相层系的天然气,具有煤型气特征,表明须家河组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上三叠统煤系烃源岩。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值与干燥系数之间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同时,甲、乙烷氢同位素值也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同位素特征 须家河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盆气高孔渗富气区块成因机理物理模拟实验与解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马新华 王涛 +3 位作者 庞雄奇 金之均 罗群 王强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83-388,共6页
实验表明,深盆气及其富气区块的压力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地质条件(供气强度和供气量)的变化呈周期性变化。深盆气富气区块与周边的致密砂体在深盆气的建设阶段各形成两套独立的正压(高于静水压力)压力系统,这是由于两者之间存在孔渗... 实验表明,深盆气及其富气区块的压力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地质条件(供气强度和供气量)的变化呈周期性变化。深盆气富气区块与周边的致密砂体在深盆气的建设阶段各形成两套独立的正压(高于静水压力)压力系统,这是由于两者之间存在孔渗性差异。在深盆气的消亡阶段,两者压力均降低,直到负压(低于静水压力)并逐渐归一,其演变特征类似于正弦曲线。负压不是深盆气的基本特征,而只是深盆气形成演化过程中消亡阶段的一个特点。深盆气富气区块形成演化要经历深盆气初期充注阶段、临界接触时刻、"甜点"充气阶段、两气相连时刻、气藏扩展阶段和调整共溶阶段共6个阶段。控制深盆气富气区块成藏机理的动力是气体膨胀力、毛细管力和浮力,它们在深盆气富气区块成藏过程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和控制作用。从而建立了实验条件下较完整的深盆气富气区块成藏序列及成因机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模拟实验 压力变化 成藏机理 高孔渗砂体富气区块 深盆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稠油成藏机理与油气运聚特征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李素梅 庞雄奇 +2 位作者 邱桂强 高永进 孙锡年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51-456,466,共7页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的王庄—宁海地区发现了大量稠油 ,但原油的成因及其成藏机理仍不甚了解 .在以往原油成因与油源调查基础上 ,利用非烃含氮化合物及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对该区进行油气运移方向与相对距离、成藏时间与期次的分析 .结果表...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的王庄—宁海地区发现了大量稠油 ,但原油的成因及其成藏机理仍不甚了解 .在以往原油成因与油源调查基础上 ,利用非烃含氮化合物及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对该区进行油气运移方向与相对距离、成藏时间与期次的分析 .结果表明 ,东营凹陷北部带原油具有由南而北的运移分馏效应 ,反映北部陡坡带原油来自南部的利津洼陷 ;王庄—宁海地区原油总体具有由东而西的运移分馏效应 ,其东、西两侧各有一主要油气注气点 .王庄—宁海原油烃类与非烃组成与分布特征揭示该区油气具有混合聚集特征 .包裹体测试反映王庄—宁海地区油藏主要为晚期成藏 ,距今小于 5Ma ;而靠近生油中心地带包裹体具有早期成藏的记录 (± 36Ma)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含氮化合物 包裹体 油气运移 北部陡坡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川南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0
17
作者 肖芝华 谢增业 +2 位作者 李志生 马成华 孙庆伍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7-30,共4页
四川盆地川中川南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组成主要以烃类气体为主,甲烷含量在80%~96%,C2+重烃含量较高,分布在3%~18%;天然气干燥系数(C1/C1-5)以小于0.95为主,为典型的湿气,主要属于干酪根热降解气。天然气同位素组成特征是碳、氢同位素均较... 四川盆地川中川南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组成主要以烃类气体为主,甲烷含量在80%~96%,C2+重烃含量较高,分布在3%~18%;天然气干燥系数(C1/C1-5)以小于0.95为主,为典型的湿气,主要属于干酪根热降解气。天然气同位素组成特征是碳、氢同位素均较轻,δ13C1介于-43‰^-37‰,δ13C2介于-30‰^-24‰;δDCH4介于-190‰^-150‰,δDC2H6介于-150‰^-110‰。甲烷碳同位素值与干燥系数之间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天然气碳同位素值明显比海相层系天然气碳同位素值轻,具有煤型气特征,表明须家河组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上三叠统煤系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须家河组 天然气 同位素 地球化学特征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介质中石油运移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19
18
作者 康永尚 郭黔杰 +2 位作者 朱九成 陈连明 曾联波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4-47,共4页
系统地介绍了裂缝介质中油 水两相运移光蚀刻物理模拟实验所采用的实验模型设计方法、应考虑的因素、模型几何参数确定、拓扑结构、模型渗透率等宏观特征参数的定量化以及流体参数的选择方法。实验结果表明 :①宽缝对窄缝具有极强的流... 系统地介绍了裂缝介质中油 水两相运移光蚀刻物理模拟实验所采用的实验模型设计方法、应考虑的因素、模型几何参数确定、拓扑结构、模型渗透率等宏观特征参数的定量化以及流体参数的选择方法。实验结果表明 :①宽缝对窄缝具有极强的流动屏蔽作用 ,窄缝在油气运移中几乎不起作用 ;②在运移动力方向与渗透主方向垂直的情况下 ,当原油粘度达到一定数值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介质 油气运移 光刻模型 物理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Ⅰ号构造带奥陶系天然气成因 被引量:14
19
作者 郭建军 陈践发 +3 位作者 段文标 李程善 师生宝 叶治续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7年第6期793-797,共5页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的天然气主要聚集于I号构造带附近。研究了塔中Ⅰ号构造带奥陶系天然气的特征,指出该带奥陶系天然气以烃类气为主,干燥系数较高,为0.78~0.99,甲、乙烷碳同位素值分别为-54.4‰^-37.7‰和-42.1‰^-30.8‰,主要是热解...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的天然气主要聚集于I号构造带附近。研究了塔中Ⅰ号构造带奥陶系天然气的特征,指出该带奥陶系天然气以烃类气为主,干燥系数较高,为0.78~0.99,甲、乙烷碳同位素值分别为-54.4‰^-37.7‰和-42.1‰^-30.8‰,主要是热解成因气;该带西端奥陶系埋深大,构造稳定,天然气保存条件好,因此塔中45井、塔中451井天然气仍存在一定量的生物气。结合塔中下古生界的热演化史和油源对比分析认为,塔中Ⅰ号构造带东段主要聚集了高—过成熟的寒武系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其主要来自不同热演化阶段干酪根的裂解,原油裂解气的贡献很小,而塔中Ⅰ号构造西端主要聚集了成熟早期的中—上奥陶统有机质生成的天然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中 Ⅰ号构造带 天然气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中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14
20
作者 郭建军 陈践发 +3 位作者 朱雷 叶治续 师生宝 刘应辉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77-582,共6页
塔里木盆地塔中天然气的成因十分复杂,长期以来存在不同的认识。对塔中天然气组分和碳同位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塔中的天然气以烃类气体为主,塔中东、西部天然气的组分和碳同位素存在显著差异,塔中东部和I号构造带的天然气具有较... 塔里木盆地塔中天然气的成因十分复杂,长期以来存在不同的认识。对塔中天然气组分和碳同位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塔中的天然气以烃类气体为主,塔中东、西部天然气的组分和碳同位素存在显著差异,塔中东部和I号构造带的天然气具有较高的干燥系数、较重的碳同位素比值和较高的氮含量。研究认为这些差异除了一定程度上受有机质类型和次生变化的影响外,主要取决于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的差异。塔中东部下古生界有机质成熟度的定型时间较早,紧邻满加尔凹陷的寒武系烃源岩,因此主要聚集了高-过成熟的寒武系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塔中西部主要发育中—上奥陶统有机质,且有机质成熟度的定型时间较晚,因此主要聚集了中等成熟的中—上奥陶统有机质生成的天然气。综合分析表明天然气主要生成于不同热演化阶段的干酪根,原油裂解生气在本区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地球化学特征 奥陶系 寒武系 塔中地区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