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咖啡酸苯乙酯生物合成体系的构建及优化
1
作者 张根林 李媛媛 +1 位作者 邱笛 赵金雨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9-16,共8页
咖啡酸苯乙酯具有多种药理活性,但天然来源受限,化学合成存在环境隐患,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开发咖啡酸苯乙酯的微生物合成更符合绿色经济要求。通过构建咖啡酸苯乙酯从头合成途径、强化酰基转移酶表达、优化2-苯乙醇途径和苯丙酮酸途径等策... 咖啡酸苯乙酯具有多种药理活性,但天然来源受限,化学合成存在环境隐患,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开发咖啡酸苯乙酯的微生物合成更符合绿色经济要求。通过构建咖啡酸苯乙酯从头合成途径、强化酰基转移酶表达、优化2-苯乙醇途径和苯丙酮酸途径等策略,实现咖啡酸苯乙酯的酵母合成,酵母工程菌S4发酵120 h后咖啡酸苯乙酯产量达到(98.56±4.56)μg/L。平衡2种前体咖啡酰辅酶A和2-苯乙醇供应,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酪氨酸解氨酶(TAL)、羟基肉桂酰基转移酶(HCT)和辅酶A连接酶(4CL)形成咖啡酰辅酶A合成工程菌强化咖啡酰辅酶A供应,与酵母工程菌S4构建混菌发酵体系,混菌培养条件优化后咖啡酸苯乙酯产量达到(667.64±10.26)μ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酸苯乙酯 途径优化 生物合成 混菌发酵 2-苯乙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莱斯芽孢杆菌G127的高密度发酵工艺优化
2
作者 张根林 胡可心 +3 位作者 周超 杜晓盼 许世武 高波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7-25,共9页
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分布广泛、生物活性高,是一种安全可靠的生物防治菌株,降低成本提高细胞生物量是实现Bacillus velezensis广泛应用的关键。采用单因素实验筛选最佳碳源、氮源和无机盐,通过响应面优化Bacillus velez... 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分布广泛、生物活性高,是一种安全可靠的生物防治菌株,降低成本提高细胞生物量是实现Bacillus velezensis广泛应用的关键。采用单因素实验筛选最佳碳源、氮源和无机盐,通过响应面优化Bacillus velezensis G127的高密度发酵条件和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组成配方及培养条件为牛肉膏添加量15.2 g/L、糖蜜13.0 g/L、NaCl 5.0 g/L、发酵时间72 h、发酵温度30℃、接种量3.3%、初始pH值5.1,优化后生物量可达5.45×10^(10) CFU/mL,获得的高密度发酵工艺为Bacillus velezensis G127的规模化生产及应用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防治 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响应面优化 高密度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维度微混合芯片设计与应用研究进展
3
作者 罗永皓 张伟业 +3 位作者 王志 朱晓武 陈兴驰 董东东 《材料研究与应用》 CAS 2024年第4期509-521,共13页
微尺度下的流体混合与传统宏观流体混合有显著不同,由于内壁摩擦力、粘滞阻力及表面张力等特性的影响被放大,微尺度流体混合展现出特殊规律。近年来,微混合芯片因混合效率高、液体接触面积大、输出通量高、可自动化控制及制造成本低廉... 微尺度下的流体混合与传统宏观流体混合有显著不同,由于内壁摩擦力、粘滞阻力及表面张力等特性的影响被放大,微尺度流体混合展现出特殊规律。近年来,微混合芯片因混合效率高、液体接触面积大、输出通量高、可自动化控制及制造成本低廉的优势,在化工、材料及生物医学等领域中得到快速发展。由于微混合芯片的流道尺寸大多在毫米级别以下,有的甚至只有几微米到几十微米,因此流体粘度对流动的影响更加显著。流场中流速的扰动会因粘滞力而衰减,使得流体流动趋于稳定,微流道内流体的流动表现为层流状态,导致微流体内部扰流效应具有一定的困难性。因此,为实现微流体的充分混合,开发快速高效微流体混合器是基本前提,突破微小尺度流道内流体的层流界限,促进微通道中的全方位扰流以达到充分混合状态则是关键。以被动式微混合器的研究进展作为切入点,从芯片的设计维度出发,递进式地介绍了多维度微混合芯片设计的发展历程,总结了低维度到高维度的基本结构设计思路及功能的专一化。归纳了微混合技术在微化工领域、生物医药领域及新能源领域中应用和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在其他领域中应用的可行性。微混合技术凭借广泛的应用场景,在未来将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体混合芯片 微观混合 扰流效应 被动混合 多维构型 微化工 生物医药 新能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液滴微流控技术的药物研发及研究进展
4
作者 罗永皓 朱晓武 +3 位作者 刘文文 张伟业 陈兴驰 董东东 《材料研究与应用》 CAS 2024年第4期522-537,共16页
单分散性载药缓释微球作为新型药物释放系统,已成为缓释药物制剂研究的热点之一。传统制备方法获得的载药微球大多存在大小不均一、粒径分布宽、载药量低、缓释效果不明显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液滴微流控技术是一种通过芯片微通... 单分散性载药缓释微球作为新型药物释放系统,已成为缓释药物制剂研究的热点之一。传统制备方法获得的载药微球大多存在大小不均一、粒径分布宽、载药量低、缓释效果不明显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液滴微流控技术是一种通过芯片微通道结构,实现在微尺度上对流体进行精细操控,形成高通量的结构和微液滴尺寸精确可调的新型制备工艺。微流控芯片作为微液滴技术的载体,可采用多种材料及制备工艺制备,以适用于不同种类的溶剂,进一步拓展其应用范围。通过微流控技术生产出的液滴具有体积小、尺寸均匀、封闭环境和内部稳定等特点,并能形成特定结构与功能的微球,在纳米材料、制药工程和生命科学等相关领域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相对于传统的微球制备方法,液滴微流控技术不仅可以构建多种形态的微球,还能提供优秀的模板,丰富和扩展微球的应用领域。以科学原理及应用实例为综述主线,概括了微液滴生成的机理及流道设计(包括T型通道法、流动聚焦法和共轴流法等),对不同结构形貌与特定功能的微球进行了归纳梳理(实心微球、Janus颗粒、核壳结构、多孔结构和不规则结构等),重点介绍了其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通过对微液滴技术的研究现状的概括总结,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及建设性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技术 液滴驱动 微流道结构 微液滴 多重乳液 微球制备 药物微球 药物递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纤维素纳米晶/PBAT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5
作者 苗庆 王祖芳 +3 位作者 黄东 王自庆 魏忠 宋晓玲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3-109,共7页
针对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PBAT)力学性能和阻隔性能不佳的问题,采用醇-水溶液法制备了硅烷偶联剂改性的纤维素纳米晶(MCNC),将其作为填料与PBAT熔融共混获得MCNC/PBAT复合材料,考察了MCNC含量对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 针对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PBAT)力学性能和阻隔性能不佳的问题,采用醇-水溶液法制备了硅烷偶联剂改性的纤维素纳米晶(MCNC),将其作为填料与PBAT熔融共混获得MCNC/PBAT复合材料,考察了MCNC含量对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CNC抑制了PBAT分子链运动,降低了PBAT的结晶度,MCNC的质量分数为1%时,PBAT的结晶度降低至5.8%,另一方面,MCNC又可以通过异相成核促进PBAT结晶,显著提升了PBAT的结晶温度。少量MCNC可以在PBAT基体中均匀分散,增加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当MCNC的含量较高时,MCNC发生团聚,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下降。当MCNC的质量分数为0.5%和1%时,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由未加MCNC的446%升高至502%和478%;继续提高MCNC的添加量,MCNC/PBAT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低于纯PBAT,这主要是因为高浓度的MCNC与PBAT间形成的刚性渗透网络结构增强了材料模量,降低了材料韧性。与纯PBAT相比,当MCNC的质量分数为1%时,复合膜的O2透过量和水蒸气透过量分别下降了31.1%和3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 纤维素纳米晶 改性 复合材料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BAI-促进3-氧-3-芳基丙腈与芳基磺酰肼的三组分反应
6
作者 李雪 韦玥婷 +2 位作者 刘平 顾承志 何林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72-277,共6页
吡唑-5-胺是一类重要的五元杂环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和生物活性,对于吡唑-5-胺的合成和衍生化在有机合成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建立了3-氧代-3-芳基丙腈与芳基磺酰肼的新的三组分反应,在四丁基碘化铵(TBAI)的作用下,依次通过环化、芳... 吡唑-5-胺是一类重要的五元杂环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和生物活性,对于吡唑-5-胺的合成和衍生化在有机合成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建立了3-氧代-3-芳基丙腈与芳基磺酰肼的新的三组分反应,在四丁基碘化铵(TBAI)的作用下,依次通过环化、芳硫化反应实现了3-芳基-4-(芳硫基)-1H-吡唑-5-胺骨架的构建,最佳反应条件为:3-氧代-3-芳基丙腈(0.3 mmol),芳基磺酰肼(0.9 mmol),TBAI (0.5 equiv.),EtOH (0.5 mL),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6 h。该体系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底物适用范围广,原料廉价易得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组分反应 3-氧-3-芳基丙腈 芳基磺酰肼 芳基硫醚 氨基吡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Heterocyclic Carbene-Pyridine Molybdenum Complex Supported over SBA-15 for Converting of Carbon Dioxide into Cyclic Carbonates
7
作者 Li Jianwen Wang Tao +3 位作者 Tao Sheng Chen Fei Li Min Liu Ning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213-3222,共10页
Synthesis of cyclic carbonates from carbon dioxide(CO_(2))and epoxides is an effective pathway for the CO_(2) utilization.Although various metal catalysts have been reported,it is highly desirable to develop a method ... Synthesis of cyclic carbonates from carbon dioxide(CO_(2))and epoxides is an effective pathway for the CO_(2) utilization.Although various metal catalysts have been reported,it is highly desirable to develop a method for the reuse or recycling of catalysts.Herein,an N-heterocyclic carbene-pyridine molybdenum complex supported over SBA-15(Mo@SBA-15)was used as an efficient and recyclable catalyst for converting CO_(2) and epoxides into cyclic carbonates.Mo@SBA-15 in combination with tetra-butylammonium bromide(TBAB)shows high catalytic activity in the synthesis of cyclic carbonates under 100℃and 1 MPa CO_(2) pressure.In addition,Mo@SBA-15 was reused seven times without any significant activity lo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dioxide cyclic carbonate molybdenum catalyst CO_(2)utilization heterogeneous catalyst
原文传递
一锅两步策略高效合成3-芳基-4-(芳硫基)-1H-吡唑-5-胺衍生物(英文)
8
作者 冯易浇 何静 +3 位作者 韦玥婷 汤婷 李春天 刘平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26-234,共9页
建立了3-氧代-3-芳基丙腈、肼基甲酸甲酯(或水合肼)和芳基磺酰肼的一锅两步反应.在I2和N-碘代丁二酰亚胺(NIS)的作用下,通过环化、磺基化和脱酯基化反应构建了一系列3-芳基-4-(芳硫基)-1H-吡唑-5-胺化合物.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原子经济性... 建立了3-氧代-3-芳基丙腈、肼基甲酸甲酯(或水合肼)和芳基磺酰肼的一锅两步反应.在I2和N-碘代丁二酰亚胺(NIS)的作用下,通过环化、磺基化和脱酯基化反应构建了一系列3-芳基-4-(芳硫基)-1H-吡唑-5-胺化合物.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原子经济性、温和的反应条件、广泛的底物适用范围和克级规模的合成.此外,还对3-芳基-4-(芳硫基)-1H-吡唑-5-胺产物的进一步转化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锅两步 1H-吡唑-5-胺 环化 亚磺酰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