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覆盖对黄土高原春玉米产量、土壤碳氮组分和碳氮库相关指数的影响
1
作者 张方方 宋启龙 +4 位作者 高娜 白炬 李阳 岳善超 李世清 《中国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7-519,I0013,共14页
【目的】明确长期覆盖对作物产量、土壤碳氮物理组分和碳氮库相关指数的影响,以期为黄土高原旱作农田长期维持作物高产和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托陕西省长武县超过10年的长期定位试验,设置不覆盖(CK)、覆砂石(GM)和覆膜(FM)... 【目的】明确长期覆盖对作物产量、土壤碳氮物理组分和碳氮库相关指数的影响,以期为黄土高原旱作农田长期维持作物高产和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托陕西省长武县超过10年的长期定位试验,设置不覆盖(CK)、覆砂石(GM)和覆膜(FM)3个处理。2018—2020年,采集0—20、20—40和40—60 cm土层土样,利用物理分组方法对各土层土壤样品进行分组。结合相关性分析,研究长期覆盖下春玉米产量及各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有机氮(PON)、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氮(MAON)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计算碳库管理指数(CPMI)、氮库管理指数(NPMI)和碳库稳定性指数(CSI)、氮库稳定性指数(NSI),进而明确产量与土壤碳氮组分和碳氮库相关指数的关系。【结果】与CK处理相比,GM处理产量有所下降,平均产量降低5.8%,而FM处理平均产量显著提高13.6%;与CK处理相比,GM和FM处理表层土壤(0—20 cm)的SOC和TN平均含量均有所降低,FM处理表层土壤的SOC平均含量显著下降7.3%,而GM处理变化不显著;与CK处理相比,GM和FM处理均显著降低了表层土壤POC和PON平均含量,显著提高了表层土壤MAOC和MAON平均含量,即长期覆盖显著降低了表层土壤活性碳氮含量,显著提高了表层土壤惰性碳氮含量;与CK处理相比,GM处理显著降低了表层土壤CPMI平均值,显著提高了表层土壤CSI平均值,而FM处理显著降低了表层土壤CPMI和NPMI平均值,显著提高了表层土壤CSI和NSI平均值,表明GM处理显著提高了表层土壤碳库稳定性,而FM处理同时显著提高了表层土壤碳库稳定性和氮库稳定性。相关分析表明,POC和MAOC除与碳库指数相关外,POC也与氮库活性和稳定性密切相关,而MAOC还与玉米产量和氮库活性密切相关。【结论】长期覆膜能够维持作物高产并提高土壤碳氮库稳定性,但降低了表层土壤肥力,在其基础上配合其他补充土壤有机质的措施能够提高其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覆盖 颗粒有机碳 矿质结合态有机碳 惰性有机碳组分 碳氮库相关指数 玉米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规制对畜禽养殖业碳排放的影响
2
作者 魏雨蒙 李朝阳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86-190,共5页
随着畜禽养殖业快速发展,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不断增加,对生态环境可持续性产生了一定影响。文章旨在揭示环境规制在畜禽养殖业碳减排方面的潜在效果,助力畜禽养殖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基于2011—2022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计... 随着畜禽养殖业快速发展,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不断增加,对生态环境可持续性产生了一定影响。文章旨在揭示环境规制在畜禽养殖业碳减排方面的潜在效果,助力畜禽养殖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基于2011—2022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计量模型,探究环境规制对畜禽养殖业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环境规制政策的实施能够显著降低畜禽养殖业碳排放,且该结果具有一定稳健性。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高强度环境规制对畜禽养殖业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大于低强度环境规制;在东部和中部地区,环境规制对畜禽养殖业碳排放的影响更为显著。研究表明,加快健全碳排放、碳足迹管理等环境规制对于减少畜禽养殖业碳排放、早日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养殖业 碳排放 环境规制 绿色低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农田土壤N_(2)O排放:从路径、微生物作用机制到靶向调控
3
作者 李世清 何仁元 +1 位作者 高娜 罗珠珠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4,共9页
农田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N_(2)O的重要排放源,其中旱地农田土壤N_(2)O排放约占全球农田N_(2)O排放的50%。旱地农田土壤N_(2)O的排放模式具有独特性,呈现“湿润或施氮脉冲”现象。结合多年研究结果,本文系统综述了旱地农田土壤N_(2)O产生... 农田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N_(2)O的重要排放源,其中旱地农田土壤N_(2)O排放约占全球农田N_(2)O排放的50%。旱地农田土壤N_(2)O的排放模式具有独特性,呈现“湿润或施氮脉冲”现象。结合多年研究结果,本文系统综述了旱地农田土壤N_(2)O产生的主要路径及微生物作用机制、抑制N_(2)O产生的调控途径,并评价了硝化抑制剂在减少农田土壤N_(2)O排放中的效果以及包含硝化抑制剂氮肥产业化生产的前景。综述表明:以铵态氮为底物的氨氧化路径(包括自养硝化、硝化细菌反硝化、硝化耦合反硝化)是N_(2)O排放+的主要途径,完全氨氧化微生物对自养硝化过程N_(2)O排放的贡献亦不可忽视,抑制以NH_(4)^(+)为底物的氨氧化路径可能是旱地农田调控N_(2)O排放的主要靶向途径,并探讨了今后旱地农田N_(2)O排放研究的重点。未来研究应将多方法(同位素示踪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多尺度(多点田间定位试验、区分根际与非根际)和多因素(不同农田管理措施)相结合,可靠揭示旱地农田土壤N_(2)O排放路径、机制以及根际和非根际N_(2)O排放的异质性,筛选适宜于旱地N_(2)O减排的靶向硝化抑制剂,构建旱地农田N_(2)O排放的理论框架,提出减排的关键靶向调控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农田 N_(2)O排放路径 微生物作用机制 靶向调控 硝化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