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5年两面针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
作者 陈瑶 李梅珊 +1 位作者 覃锋 王恒山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37,共14页
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Roxb.)DC.属于芸香科花椒属植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西、福建、广东、云南等地,作为传统植物药,在我国拥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其根、茎、叶、果皮均可药用,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风通络、解毒消肿等功效,... 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Roxb.)DC.属于芸香科花椒属植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西、福建、广东、云南等地,作为传统植物药,在我国拥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其根、茎、叶、果皮均可药用,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风通络、解毒消肿等功效,是广西特色民族药之一,为瑶族的经典老班药“入山虎”和壮药“两北针”。目前,两面针植物中已发现的化学成分主要有生物碱、香豆素、木脂素、黄酮类及其他类型的化合物,具有抗炎、镇痛、止血、抗肿瘤、抗菌等药理作用。通过文献检索和本课题组研究积累,本文对近5年来国内外两面针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两面针的药用价值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面针 生物碱类 香豆素类 抗炎 抗菌 抗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钱柳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
作者 李俊 梁晓琴 +2 位作者 常燕玲 黄艳 潘立卫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27-252,共26页
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Batal)Iljinskaja为胡桃科Juglandaceae青钱柳属Cyclocarya植物,该植物属于自然界较为少见的单种属植物。青钱柳为我国特有的药食两用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多个省份,不仅含有人体所必须的常量矿物质,而且... 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Batal)Iljinskaja为胡桃科Juglandaceae青钱柳属Cyclocarya植物,该植物属于自然界较为少见的单种属植物。青钱柳为我国特有的药食两用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多个省份,不仅含有人体所必须的常量矿物质,而且还含有对人体有重要保健功能的微量矿物质;主要有机成分为三萜类、黄酮类、多糖类、苯丙酸类等化合物。研究表明,青钱柳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炎、减肥、抗肿瘤、提高免疫力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对近年来有关青钱柳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开发和利用该植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钱柳 青钱柳属 青钱柳苷 青钱苷 降血糖 降血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蚕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闫梦麒 韦易伸 +4 位作者 黄婉仪 王力生 覃江克 周先丽 梁成钦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4-130,共7页
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dex LH-20柱色谱以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从地蚕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通过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分别为:酪醇(1)、烟酰胺(2)、2,2-bis[4-(2,3-dihydroxypropoxy)phenyl]propane(3)、香草酸(4)、丁香酸(5)、5-(α-D... 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dex LH-20柱色谱以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从地蚕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通过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分别为:酪醇(1)、烟酰胺(2)、2,2-bis[4-(2,3-dihydroxypropoxy)phenyl]propane(3)、香草酸(4)、丁香酸(5)、5-(α-D-吡喃半乳糖基-(1→6)-α-D-吡喃半乳糖基氧甲基)-2-呋喃甲醛(6)、8-O-acetyl harpagide(7)、地黄苷(8)、邻苯二甲酸二丁酯(9)、tatarine C-4′-O-β-D-glucopyranoside(10)、bis(2-ethylhexyl)benzene-1,2-dicarboxylate(11)、5-(α-D-半乳吡喃氧基甲基)-2-呋喃甲醛(12)、5-羟甲基呋喃甲醛(13)和焦谷氨酸正丁酯(14)。其中化合物1~4和6~14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蚕 分离纯化 结构鉴定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Ⅰ)与氯苯基苯并咪唑配合物的合成、圆二色性和荧光性质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卓渊 林香凤 《化工技术与开发》 CAS 2024年第1期8-11,39,共5页
本文合成了Ag(Ⅰ)与2-(o-氯苯基)苯并咪唑(OCBM)的配合物,采用元素分析、质谱、UV、IR、摩尔电导率等手段进行了表征。圆二色性研究发现,配合物在199nm处呈正科顿效应,而在208nm和247nm处呈负科顿效应。荧光性质研究表明,配合物的特征... 本文合成了Ag(Ⅰ)与2-(o-氯苯基)苯并咪唑(OCBM)的配合物,采用元素分析、质谱、UV、IR、摩尔电导率等手段进行了表征。圆二色性研究发现,配合物在199nm处呈正科顿效应,而在208nm和247nm处呈负科顿效应。荧光性质研究表明,配合物的特征荧光发射峰出现在601nm和613nm处,荧光寿命τ601和τ613分别为0.40ns和0.35ns。Ag(Ⅰ)配合物可发射橙色荧光和红色荧光,是良好的荧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o-氯苯基)苯并咪唑 Ag(Ⅰ)配合物 合成 圆二色性 荧光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Ⅱ)与氯苯基苯并咪唑配合物的合成及特性研究
5
作者 王卓渊 林香凤 《四川化工》 CAS 2024年第6期1-4,9,共5页
合成了Pd(Ⅱ)与2-(邻-氯苯基)苯并咪唑(OCBM)的配合物,采用元素分析、UV、IR、摩尔电导率等进行表征。圆二色性研究发现,配合物在187 nm和245 nm处呈正科顿效应,而在193 nm处呈负科顿效应。荧光性质研究表明,配合物的特征荧光发射峰出现... 合成了Pd(Ⅱ)与2-(邻-氯苯基)苯并咪唑(OCBM)的配合物,采用元素分析、UV、IR、摩尔电导率等进行表征。圆二色性研究发现,配合物在187 nm和245 nm处呈正科顿效应,而在193 nm处呈负科顿效应。荧光性质研究表明,配合物的特征荧光发射峰出现在578 nm和592 nm处,荧光寿命τ578和τ592分别为0.25 ns和0.30 ns。Pd(Ⅱ)配合物可发射黄色和黄绿色荧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邻-氯苯基)苯并咪唑 Pd(Ⅱ)配合物 合成 圆二色性 荧光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叶野桐叶中的木脂素类化合物 被引量:1
6
作者 侯萍 任晨阳 +4 位作者 黄艳 潘立卫 彭柳亭 甘纯秋 李俊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51-1158,共8页
为探究红叶野桐(Mallotus paxii)叶的化学成分,该研究采用正相硅胶、反相硅胶C_(18)、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反相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对红叶野桐叶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1)H-NMR、^(13)C-NMR、HR-ESI-MS等波谱数据,结... 为探究红叶野桐(Mallotus paxii)叶的化学成分,该研究采用正相硅胶、反相硅胶C_(18)、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反相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对红叶野桐叶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1)H-NMR、^(13)C-NMR、HR-ESI-MS等波谱数据,结合参考文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从红叶野桐叶中分离得到12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分别是7″,8″-threo-buddlenol D(1)、buddlenol D(2)、7″,8″-threo-buddlenol C(3)、buddlenol C(4)、(+)-丁香脂素(5)、表松脂醇(6)、松脂素(7)、1-acetoxyl-2e,6e-dipiperonyl-3,7-dioxabicyclo-[3,3,0]-octane(8)、刺五加酮(9)、落叶松脂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10)、rel-(2α,3β)-7-O-methylcedrusin(11)和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alcohol 4′-O-β-D-glucoside(12)。以上木脂素类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部分木脂素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药理活性如抗菌、抗肿瘤、抗病毒等。该研究结果表明,红叶野桐叶中含有丰富且活性良好的木脂素类化合物,说明其良好的药用价值可能与这些木脂素类化合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桐属 红叶野桐 (+)-丁香脂素 刺五加酮 松脂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慧 李丽 +1 位作者 刘洋汉 陈振锋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86-299,共14页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是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中浸润最丰富的免疫细胞群。临床上,TAMs的数量与多种癌症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在肿瘤进展的各个阶段,TAMs发挥着重要作用。多项研...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是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中浸润最丰富的免疫细胞群。临床上,TAMs的数量与多种癌症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在肿瘤进展的各个阶段,TAMs发挥着重要作用。多项研究表明,降低TAMs的密度或作用可抑制肿瘤生长。随着TAMs与恶性肿瘤关系逐渐明晰,TAMs已被视为癌症治疗的潜在靶点。本文就TAMs的来源、分类、在人类恶性肿瘤中的作用、靶向TAMs的治疗方法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 癌症 肿瘤微环境 治疗靶点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Ⅱ)与双苯并咪唑基苯配合物的合成、圆二色性和荧光性质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卓渊 林香凤 《化工技术与开发》 CAS 2019年第11期7-10,53,共5页
本文合成了Co(Ⅱ)与1,2-双(2-苯并咪唑基)苯(OBMB)的配合物,采用元素分析、UV、IR、摩尔电导率等进行了表征。圆二色性研究结果发现,配合物在216nm处呈负科顿效应,而在226nm处呈正科顿效应。荧光性质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的特征荧光发射... 本文合成了Co(Ⅱ)与1,2-双(2-苯并咪唑基)苯(OBMB)的配合物,采用元素分析、UV、IR、摩尔电导率等进行了表征。圆二色性研究结果发现,配合物在216nm处呈负科顿效应,而在226nm处呈正科顿效应。荧光性质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的特征荧光发射峰出现在581nm和631nm处,荧光寿命τ581和τ631分别为1.72ns和1.79ns。Co(Ⅱ)配合物可发射白色荧光,是良好的荧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2-双(2-苯并咪唑基)苯 Co(Ⅱ)配合物 合成 圆二色性 荧光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Ⅱ)与双苯并咪唑基苯配合物的合成、圆二色性和荧光性质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卓渊 林香凤 《安徽化工》 CAS 2020年第2期19-22,共4页
合成了Cu(Ⅱ)与1,2-双(2-苯并咪唑基)苯(OBM B)的配合物,采用元素分析、UV、IR、摩尔电导率等进行表征.圆二色性研究发现,配合物在212 nm处呈正科顿效应,而在223 nm处呈负科顿效应.荧光性质研究表明,配合物的特征荧光发射峰出现在594 nm... 合成了Cu(Ⅱ)与1,2-双(2-苯并咪唑基)苯(OBM B)的配合物,采用元素分析、UV、IR、摩尔电导率等进行表征.圆二色性研究发现,配合物在212 nm处呈正科顿效应,而在223 nm处呈负科顿效应.荧光性质研究表明,配合物的特征荧光发射峰出现在594 nm、609 nm和745 nm处,荧光寿命τ594、τ609和τ745分别为3.83 ns、3.36 ns和3.37 ns.Cu(Ⅱ)配合物可发射白色荧光,是良好的荧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2-双(2-苯并咪唑基)苯 Cu(Ⅱ)配合物 合成 圆二色性 荧光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叶叶绿素的提取及其荧光性质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卓渊 林香凤 《化工技术与开发》 CAS 2016年第10期27-29,共3页
采用丙酮与无水乙醇混合溶剂,对2种桑叶的叶绿素进行萃取,并用分光光度法测得其中叶绿素a的含量分别为3.87mg·g-1和4.02 mg·g-1,叶绿素b的含量分别为1.78mg·g-1和1.91mg·g-1,这些含量比前人的研究结果高70%以上。... 采用丙酮与无水乙醇混合溶剂,对2种桑叶的叶绿素进行萃取,并用分光光度法测得其中叶绿素a的含量分别为3.87mg·g-1和4.02 mg·g-1,叶绿素b的含量分别为1.78mg·g-1和1.91mg·g-1,这些含量比前人的研究结果高70%以上。在这些萃取溶液的荧光发射谱中,桑叶叶绿素都有2个发射峰,其中最高的发射峰都位于688nm处,与小麦和墨叶碧玉等的叶绿素荧光发射峰相比,红移了3nm,而另一个发射峰分别位于722nm和725nm处,比小麦和墨叶碧玉等的叶绿素荧光发射峰蓝移了18nm和15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叶 叶绿素 提取 荧光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仪器室计算机的管理与维护维修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卓渊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3年第7期125-126,130,共3页
大型仪器室计算机的管理与维护维修,核心在管理,基础在技术。管理着重在人的管理、制度的执行和原则的坚持;要保证管理的有效性,就必须有高水平的软件和硬件技术作为基础,采用技术手段使计算机保持良好状态,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远... 大型仪器室计算机的管理与维护维修,核心在管理,基础在技术。管理着重在人的管理、制度的执行和原则的坚持;要保证管理的有效性,就必须有高水平的软件和硬件技术作为基础,采用技术手段使计算机保持良好状态,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远离病毒、木马和网络入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仪器室 计算机 管理 维护维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苍藤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12
作者 高德凤 石志棉 +4 位作者 豆博强 韦海叶 李玉妍 黄艳 苏骏成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2期258-264,共7页
赤苍藤作为一种具有较高开发潜力的药食同源植物,是目前广西大力推荐种植的经济作物之一,但其物质基础研究匮乏,直接导致其在产品开发、市场推广等多个环节上严重受限。为了揭示赤苍藤的药效物质基础,本文从赤苍藤中分离并鉴定了11个化... 赤苍藤作为一种具有较高开发潜力的药食同源植物,是目前广西大力推荐种植的经济作物之一,但其物质基础研究匮乏,直接导致其在产品开发、市场推广等多个环节上严重受限。为了揭示赤苍藤的药效物质基础,本文从赤苍藤中分离并鉴定了11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赤苍藤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结构上,这些化合物分别属于倍半萜、甾体、苯丙素、聚酮等多种结构类型。药理活性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化合物均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其中acetanilide的抗炎活性优于临床抗炎药物吲哚美辛。研究结果为深入探究赤苍藤的药用价值和开发新药物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苍藤 赤苍藤属 化学成分 抗炎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Ⅱ)与双苯并咪唑配合物的合成、圆二色性和荧光性质
13
作者 王卓渊 林香凤 《化工技术与开发》 CAS 2021年第10期10-13,9,共5页
合成了Cd(Ⅱ)与1,2-亚苯基-双苯并咪唑(PBBM)的配合物,采用元素分析、UV、IR、摩尔电导率等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圆二色性研究发现,配合物在208nm和228nm处呈正科顿效应,而在220nm和238nm处呈负科顿效应。荧光性质研究结果表明,配... 合成了Cd(Ⅱ)与1,2-亚苯基-双苯并咪唑(PBBM)的配合物,采用元素分析、UV、IR、摩尔电导率等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圆二色性研究发现,配合物在208nm和228nm处呈正科顿效应,而在220nm和238nm处呈负科顿效应。荧光性质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的特征荧光发射峰出现在460nm、478nm和584nm处,荧光寿命τ460、τ478和τ584分别为1.33ns、1.37ns和1.34ns。Cd(Ⅱ)配合物可发射白色荧光,是良好的荧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2-亚苯基-双苯并咪唑 Cd(Ⅱ)配合物 合成 圆二色性 荧光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Ⅱ)与双苯并咪唑配合物的合成、圆二色性和荧光性质
14
作者 王卓渊 林香凤 《安徽化工》 CAS 2022年第1期46-48,共3页
合成了Zn(Ⅱ)与1,2-亚苯基-双苯并咪唑(PBBM)的配合物,采用元素分析、UV、IR、摩尔电导率等进行表征。圆二色性研究发现,配合物在208 nm和230 nm处呈正科顿效应。荧光性质研究表明,配合物的特征荧光发射峰出现在450 nm和604 nm处,荧光... 合成了Zn(Ⅱ)与1,2-亚苯基-双苯并咪唑(PBBM)的配合物,采用元素分析、UV、IR、摩尔电导率等进行表征。圆二色性研究发现,配合物在208 nm和230 nm处呈正科顿效应。荧光性质研究表明,配合物的特征荧光发射峰出现在450 nm和604 nm处,荧光寿命τ450和τ604分别为0.44 ns和0.31 ns。Zn(Ⅱ)配合物可发射白色荧光,是良好的荧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2-亚苯基-双苯并咪唑 Zn(Ⅱ)配合物 合成 圆二色性 荧光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皂素和多酚的综合提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唐文迪 黎国庆 +2 位作者 黄俊 黎青 覃江克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1-138,共8页
以油茶枯为研究对象,研究油茶枯中油茶皂素和油茶多酚的综合提取工艺。采用醇-水提取,以得率为考察指标,考察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及乙醇浓度对油茶皂素和多酚得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优综合提取工艺。实验结果表明:油茶... 以油茶枯为研究对象,研究油茶枯中油茶皂素和油茶多酚的综合提取工艺。采用醇-水提取,以得率为考察指标,考察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及乙醇浓度对油茶皂素和多酚得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优综合提取工艺。实验结果表明:油茶皂素及多酚的最优综合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2h、提取温度80℃、料液比1∶12、乙醇体积分数60%,在此工艺下,油茶皂素的得率为15.26%,油茶多酚的得率为0.52%(以山奈酚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枯 皂素 多酚 提取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熊果酸/甘草次酸-尿嘧啶核苷缀合物的合成与抗肿瘤活性评价 被引量:3
16
作者 孙立 初相伍 +2 位作者 刘春梅 张琚政 程克光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7-92,共6页
合成新型熊果酸和甘草次酸-尿嘧啶核苷缀合物,并研究其体外抗肿瘤活性。以熊果酸和甘草次酸为原料,在碱性条件下,与二溴烷烃反应生成溴代烷烃酯;继而与尿嘧啶核苷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共合成得到4个新型的熊果酸/甘草次酸-尿嘧啶核苷缀合物... 合成新型熊果酸和甘草次酸-尿嘧啶核苷缀合物,并研究其体外抗肿瘤活性。以熊果酸和甘草次酸为原料,在碱性条件下,与二溴烷烃反应生成溴代烷烃酯;继而与尿嘧啶核苷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共合成得到4个新型的熊果酸/甘草次酸-尿嘧啶核苷缀合物,并采用MTT法测试其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甘草次酸-尿嘧啶核苷缀合物对人肝癌细胞HepG-2和人肺癌细胞A549的抑制作用比熊果酸-尿嘧啶核苷缀合物强;4个目标化合物均对人胃癌细胞BGC-823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3-尿嘧啶核苷酸)-正辛基]-甘草次酸酯活性最高,20μmol/L抑制率约64%),而对NCI-H460、BEL-7404等肿瘤细胞抑制作用不明显;化合物([(3-尿嘧啶核苷基)-正辛基]-熊果酸酯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表现出较好的抑制作用(20μmol/L抑制率约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果酸 甘草次酸 尿嘧啶核苷 缀合物 抗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黄连总生物碱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伶 唐文迪 +2 位作者 陈寿涣 宁裕龙 覃江克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5-153,共9页
以脱氢卡维丁得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及正交试验确定岩黄连中总生物碱的最佳提取工艺,并采用自由基清除法评价其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岩黄连总生物碱的最优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2.5 h,乙醇体积分数60%,料液比1... 以脱氢卡维丁得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及正交试验确定岩黄连中总生物碱的最佳提取工艺,并采用自由基清除法评价其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岩黄连总生物碱的最优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2.5 h,乙醇体积分数60%,料液比1∶14,提取3次,在此条件下得率为7.34%;抗氧化活性实验表明,岩黄连生物碱粗提物对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有较好的清除作用,对ABTS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有一定程度的清除作用,呈现浓度依赖性,表明岩黄连生物碱粗提物是潜在的天然抗氧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黄连 生物碱 提取工艺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二溴丙烷与醇羧酸和胺一锅法生成烯丙基化合物 被引量:1
18
作者 阴玉栋 柯善喆 +3 位作者 黄家艳 邓梦湘 刘观艳 程克光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4-161,共8页
将1,3-二溴丙烷与醇、羧酸和胺反应得到烯丙基化合物。本文运用“一锅法”策略,首先以雌二醇为原料在碱作用下与1,3-二溴丙烷反应,并考察此烯丙基化反应的最佳条件,之后在最佳条件下将其他醇、羧酸和胺替代雌二醇进行反应。实验结果显示... 将1,3-二溴丙烷与醇、羧酸和胺反应得到烯丙基化合物。本文运用“一锅法”策略,首先以雌二醇为原料在碱作用下与1,3-二溴丙烷反应,并考察此烯丙基化反应的最佳条件,之后在最佳条件下将其他醇、羧酸和胺替代雌二醇进行反应。实验结果显示,雌二醇与1,3-二溴丙烷在NaH作用下反应得到3,17β-二烯丙氧基雌二醇-1,3,5(10)-三烯而非3-溴丙基衍生物。因此,1,3-二溴丙烷与其他醇、羧酸和胺的“一锅法”反应可在温和条件下以较高产率得到烯丙醚、烯丙酯和烯丙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丙基醚 烯丙基化 1 3-二溴丙烷 氢化钠 一锅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叶香茶菜中的三萜类化合物 被引量:1
19
作者 常燕玲 梁晓琴 +4 位作者 黄艳 潘立卫 侯萍 任晨阳 李俊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8-164,共7页
为研究长叶香茶菜Rabdosia stracheyi(Benth ex Hook.)Hara的化学成分,本文采用硅胶、反相硅胶C 18、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反相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对长叶香茶菜地上部分进行分离、纯化,利用1 H NMR、13 C NMR、HR-ESI-MS等... 为研究长叶香茶菜Rabdosia stracheyi(Benth ex Hook.)Hara的化学成分,本文采用硅胶、反相硅胶C 18、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反相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对长叶香茶菜地上部分进行分离、纯化,利用1 H NMR、13 C NMR、HR-ESI-MS等波谱数据,结合参考文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从长叶香茶菜地上部分分离得到12个三萜类化合物,它们分别是木栓醇(1)、齐墩果酸(2)、3β-羟基-齐墩果烷-11,13(18)-二烯-28酸(3)、2α,3α-二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4)、2 a,3a,24-三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5)、2α,3β,24-三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6)、cleistocalyxin(7)、熊果醇(8)、2α-羟基乌苏酸(9)、2a,3a,24-三羟基熊果-12,20(30)-二烯-28-酸甲酯(10)、maquatic acid(11)和2α,3α,24-三羟基-12,20(30)-二烯乌苏酸(12)。以上得到的三萜类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叶香茶菜 三萜类化合物 3β-羟基-齐墩果烷-11 13(18)-二烯-28酸 2a 3a 24-三羟基熊果-12 20(30)-二烯-28-酸甲酯 木栓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齐墩果酸-对羟基苯甲腈及其类似物的合成与抗肿瘤活性评价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晶晶 陈转欣 +2 位作者 尤佳航 黄家艳 程克光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2-138,共7页
以齐墩果酸、熊果酸和甘草次酸为原料,在碱性条件下,与二溴烷烃反应生成溴代烷烃酯;继而与对羟基苯甲腈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共合成得到6个齐墩果酸/熊果酸/甘草次酸-对羟基苯甲腈缀合物,并采用MTT法测试其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4-氰基... 以齐墩果酸、熊果酸和甘草次酸为原料,在碱性条件下,与二溴烷烃反应生成溴代烷烃酯;继而与对羟基苯甲腈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共合成得到6个齐墩果酸/熊果酸/甘草次酸-对羟基苯甲腈缀合物,并采用MTT法测试其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4-氰基苯氧基)-正己基]-甘草次酸酯和[(4-氰基苯氧基)-正辛基]-甘草次酸酯对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K562有一定的抗增殖作用,其中[(4-氰基苯氧基)-正己基]-甘草次酸酯对人肝肿瘤细胞系Bel-7402也有中等抗增殖作用,其余化合物对所测细胞都没有抗增殖活性。[(4-氰基苯氧基)-正己基]-甘草次酸酯对测试细胞的抗增殖活性与阳性对照药5-FU相当,对正常肝细胞损伤较少,具有进一步研究的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墩果酸 熊果酸 甘草次酸 对羟基苯甲腈 抗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