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白介素-33、白介素-35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
作者 粟深伟 陆进明 +2 位作者 盛君 李丹丹 李小燕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6期450-452,共3页
目的:初步探讨白介素-33(IL-33)、白介素-35(IL-35)在类风湿关节炎(RA)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0例RA患者(其中RA活动组25例,RA缓解组25例)、25名健康对照组血清IL-33、IL-35水平,并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 目的:初步探讨白介素-33(IL-33)、白介素-35(IL-35)在类风湿关节炎(RA)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0例RA患者(其中RA活动组25例,RA缓解组25例)、25名健康对照组血清IL-33、IL-35水平,并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RA活动组患者血清IL-33水平(332.02±31.43)pg/ml显著高于RA缓解组(227.56±48.02)pg/ml及健康对照组(77.03±20.68)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缓解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活动组血清IL-35水平(236.14±32.20)ng/L显著低于RA缓解组(353.21±24.61)ng/L及健康对照组(349.60±28.45)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缓解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患者血清IL-33与IL-35水平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473,P<0.05);血清IL-33水平与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DAS28评分、抗CCP抗体呈正相关(P<0.05);血清IL-35水平与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ESR、CRP、DAS28评分、类风湿因子(RF)、抗CCP抗体呈负相关(P<0.05)。结论:RA活动组患者血清IL-33水平升高、IL-35水平减低,二者可能参与了RA发生发展,并可作为RA病情活动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发病机制 IL-33 IL-3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缓解后维持治疗方案的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小心 王田玲 +5 位作者 余菲 邵体红 陈兰芳 毛桐俊 陆进明 徐亮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5年第7期797-802,共6页
目的: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在类风湿关节炎(RA)缓解后维持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RA缓解后的优选维持治疗方案。方法:收集、整理经治疗达到缓解并于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长期随访的114例R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所采... 目的: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在类风湿关节炎(RA)缓解后维持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RA缓解后的优选维持治疗方案。方法:收集、整理经治疗达到缓解并于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长期随访的114例R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所采用的维持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甲氨喋呤+来氟米特(MTX+LEF)组、MTX组及LEF组,比较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不同时间段内各组方案的复发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三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F检验,偏态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在第6个月,MTX+LEF组、MTX组及LEF组复发率分别为3.51%、8.57%、15.79%,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12、18、24个月,LEF组复发率均高于MTX+LEF组及MTX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第24个月,MTX+LEF组、MTX组及LEF组复发率分别为34.78%、31.58%、81.82%。在各组方案维持治疗期间,MTX+LEF组、MTX组及LEF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7.29%、5.56%、15.79%,MTX+LEF组明显高于MTX组及LEF组。结论:在RA缓解后维持治疗期间MTX组较LEF组复发率低,与MTX+LEF组效果相当;而MTX组较MTX+LEF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少;故MTX单独使用有可能成为缓解后病情长期稳定的RA患者安全、有效、经济的维持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缓解 复发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托珠单抗联合改善病情抗风湿药治疗中重度类风湿关节炎短期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3
作者 陈兰芳 强孚勇 徐亮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8年第12期1386-1391,共6页
目的:研究托珠单抗联合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治疗中重度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RA) 12周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例中重度活动的RA患者分别在0周、4周、8周接受托珠单抗8 mg/kg治疗,同时予以DMARDs治疗,在4周、8周、12周观察疗效... 目的:研究托珠单抗联合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治疗中重度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RA) 12周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例中重度活动的RA患者分别在0周、4周、8周接受托珠单抗8 mg/kg治疗,同时予以DMARDs治疗,在4周、8周、12周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指标为血沉、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血红蛋白、血小板、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肝功能、肾功能、患者对疾病总体评价和医生对疾病总体评价及美国风湿病学会疗效评价指标(ACR20、ACR50)。结果:与治疗前相比,20例RA患者在4周、8周、12周时血沉、CRP、RF、血小板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1); DAS28在治疗4周时明显改善,在治疗8周时进一步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而血红蛋白在4周时明显上升,到12周时进一步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 <0. 01);患者和医生总体评价评分持续性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在8周和12周时达到ACR20者达90%、95%,达到ACR50者达80%、90%; 20例患者中有1例出现上呼吸道感染,但无严重感染、肝肾损害及过敏反应发生。结论:托珠单抗联合DMARDs治疗RA短期之内即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及炎症指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珠单抗 类风湿关节炎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身抗体在未分化关节炎向类风湿关节炎进展中的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李海婷 徐亮 +4 位作者 陆进明 李志 盛君 宣丹 毛桐俊 《安徽医学》 2011年第11期1812-1816,共5页
目的探讨抗突变瓜氨酸化波状蛋白(MCV)抗体、抗人瓜氨酸化纤维蛋白原抗体(AhFibA)、抗免疫球蛋白重链结合蛋白(BIP)抗体在未分化关节炎(UA)进展为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预测价值,分析其与临床相关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62例UA患者随访8个... 目的探讨抗突变瓜氨酸化波状蛋白(MCV)抗体、抗人瓜氨酸化纤维蛋白原抗体(AhFibA)、抗免疫球蛋白重链结合蛋白(BIP)抗体在未分化关节炎(UA)进展为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预测价值,分析其与临床相关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62例UA患者随访8个月,记录患者的晨僵持续时间、关节肿胀、压痛数、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MCV抗体、AhFibA、抗BIP抗体。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抗MCV抗体;AhFibA;抗BIP抗体对RA的诊断价值。结果 8个月后,28例(45.0%)UA患者进展为RA,34例(54.8%)为非RA患者,进展为RA的UA患者初诊时较非RA患者晨僵持续时间长、关节对称受累多见、抗CCP抗体滴度高。抗MCV抗体在UA向RA进展中有预测价值,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816。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643和0.824。AhFibA在UA向RA进展中无预测价值,其AUC为0.522。抗BIP抗体在UA向RA进展中有预测价值,其AUC为0.856。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339和0.720。抗MCV抗体与肿胀、压痛关节数(r=0.488,P=0.000)、抗CCP抗体相关(r=0.509,P=0.006)。AhFibA与抗CCP抗体相关(r=0.402,P=0.034)。抗BIP抗体与CRP相关(r=0.371,P=0.026)。结论抗MCV抗体、抗BIP抗体滴度升高对于UA向RA进展具有预测价值,AhFibA可能无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MCV抗体 抗人瓜氨酸化纤维蛋白原抗体 抗BIP抗体 未分化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33 IL-35生物学特性及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粟深伟 陆进明 《安徽医学》 2011年第11期1942-1944,共3页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侵蚀性滑膜炎为特点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众多细胞因子参与了其发病过程,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白介素-33(IL-33)可以导致关节炎的症状加重,而白介素-35(IL-35)可以使其缓解,本文就IL-3...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侵蚀性滑膜炎为特点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众多细胞因子参与了其发病过程,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白介素-33(IL-33)可以导致关节炎的症状加重,而白介素-35(IL-35)可以使其缓解,本文就IL-33、IL-35在RA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白介素-33 白介素-3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4例老年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和血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毛桐俊 盛君 +4 位作者 李志 汪筱莞 强孚勇 宣丹 陈兰芳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8年第13期1543-1545,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类风湿关节炎(elderly onset rheumatoid arthritis,EORA)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EORA患者和66例非EORA ((Non-Elderly onset rheumatoid arthritis,NEORA)患者的临床和血清学资料,总结临... 目的探讨老年类风湿关节炎(elderly onset rheumatoid arthritis,EORA)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EORA患者和66例非EORA ((Non-Elderly onset rheumatoid arthritis,NEORA)患者的临床和血清学资料,总结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特点。结果 EORA组与NEORA组比较:EORA组男性患者25例,占比29.8%;髋关节受累患者22例; CRP中位水平为37.5(0.1~393.5) mg/L。EORA组男性构成比、髋关节受累数、CRP中位水平均高于NEOR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病程、关节肿胀数、关节疼痛数、膝关节受累数、并发间质性肺病数、高滴度类风湿因子、高滴度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及疾病活动度DAS28评分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EORA患者男性构成比大,髋关节易受累,C反应蛋白水平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类风湿关节炎 临床特征 血清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中B细胞活化因子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陆进明 李志 +2 位作者 陈兰芳 宣丹 徐亮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7年第9期11-12,共2页
目的探讨B淋巴细胞活化子(B cell activativing factor belonging to the TNFfamily,BAFF)在RA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和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14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和9例正常人血清中BAFF的表达,并测定两组临床指标:类风湿因子(RF)、... 目的探讨B淋巴细胞活化子(B cell activativing factor belonging to the TNFfamily,BAFF)在RA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和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14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和9例正常人血清中BAFF的表达,并测定两组临床指标:类风湿因子(RF)、丙种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晨僵时间(Ms,以min为单位)、关节肿胀数目(Number,不分关节大小、部位)。比较两组血清BAFF水平差异;在RA组中:将BAFF分别与以上临床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RA组血清BAFF水平(0.82±0.10)ng/ml,显著高于正常组(0.33±0.07)ng/ml,P=0.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BAFF与RF成相关性(r=0.38,P=0.39)、BAFF与Ms无相关性(r=0.46,P=0.43)、BAFF与Number无相关(r=0.47,P=0.42),BAFF与CRP无相关性(r=(0.25,P=0.63)、BAFF与ESR无相关性(r=(0.09,P=0.86)。结论①BAFF在RA组升高;②BAFF水平还不能作为临床评价RA活动与否的指标,但BAFF可能成为新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B淋巴细胞活化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湿性多肌痛4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代强甫 陆进明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1期23-25,共3页
目的:分析风湿性多肌痛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反应,提高对风湿性多肌痛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风湿免疫科2007~2011年住院及门诊确诊为风湿性多肌痛的45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反应。结果:①女性多见,男女比为1∶5.... 目的:分析风湿性多肌痛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反应,提高对风湿性多肌痛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风湿免疫科2007~2011年住院及门诊确诊为风湿性多肌痛的45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反应。结果:①女性多见,男女比为1∶5.43,女性发病年龄低于男性,病程长于男性。②临床以累及肩胛带肌和骨盆带肌痛多见,其次为发热和关节痛,乏力及体质量下降相对少见。③所有患者均有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升高。轻中度贫血31例(68.89%),免疫球蛋白升高18例(40%),肝功能异常8例(17.78%),血小板异常5例(11.11%)。④41例(91.11%)患者需要泼尼松或泼尼松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单纯非甾体抗炎药治疗4例(8.89%)。结论:PMR多见于50岁以上老年患者,以肩胛带及骨盆带肌肉疼痛和晨僵多见,ESR≥50 mm/1 h伴CRP升高,小剂量激素治疗显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性多肌痛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湿性多肌痛症6例临床体会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兰芳 徐亮 +2 位作者 宣丹 李志 陆进明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3期210-211,共2页
目的:探讨风湿性多肌痛症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风湿免疫科自2006年8月至2007年8月间明确诊断的6例风湿性多肌痛症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①6例患者... 目的:探讨风湿性多肌痛症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风湿免疫科自2006年8月至2007年8月间明确诊断的6例风湿性多肌痛症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①6例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60岁,病程2-12个月;②6例中4例颈、肩胛带、骨盆带及四肢近端肌群疼痛,另2例仅骨盆和四肢近端肌群疼痛;③治疗前6例中位红细胞沉降率(ESR)77.5 mm/h,C反应蛋白(CRP)4例升高,2例正常,中位数61.31 mg/L,类风湿因子(RF)均正常,抗核抗体(ANA)5例阴性,1例阳性;6例肌酸激酶(CPK)均正常;④5例患者行肌电图检查,4例提示肌源性损害,1例正常,4例行肌肉活检,结果均无异常;⑤6例均使用皮质激素治疗(起始用量为泼尼松0.5 mg/(kg.d)),5例明显好转(疼痛缓解,ESR、CRP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均无头痛、视力障碍等巨细胞动脉炎的临床依据。结论:风湿性多肌痛症多见于中老年人,肌电图可以有肌源性损害,国人并发巨细胞动脉炎少见,正确认识本病,减少误诊和漏诊,尽早给予合理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性多肌痛症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lty综合征并发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一例
10
作者 宣丹 强孚勇 +3 位作者 汪筱莞 贾兰兰 徐慧 徐亮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19年第3期214-216,共3页
Felty综合征(felty syndrome,FS)是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一种少见类型,临床存在关节肿痛、粒细胞减少、脾肿大三联征。FS突出的表现为粒细胞减少和脾大,部分患者可并发血二系或三系减少,但RA临床罕见出现全血细胞减... Felty综合征(felty syndrome,FS)是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一种少见类型,临床存在关节肿痛、粒细胞减少、脾肿大三联征。FS突出的表现为粒细胞减少和脾大,部分患者可并发血二系或三系减少,但RA临床罕见出现全血细胞减少并发多发淋巴结肿大,临床需高度警惕并发出现血液系统增殖性疾病,如淋巴瘤。众所周知,结缔组织病中干燥综合征(sjogren syndrome,SS)发生淋巴瘤风险最高,RA相对少见,本文报道FS并发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瘤1例,旨在临床工作中提高认识,防止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 FELTY综合征 并发 粒细胞减少 临床工作 类风湿关节炎 全血细胞减少 淋巴结肿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线CT和MRI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7
11
作者 俞咏梅 徐亮 +1 位作者 张锡龙 陈基明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5期404-407,共4页
目的:比较X线平片、CT和MRI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60例临床拟诊为AS的患者行骶髂关节X线平片检查,其中36例行CT检查,45例行MRI检查,21例同时行CT、MRI检查。分析患者的影像资料,按临床早、中、晚期将36例... 目的:比较X线平片、CT和MRI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60例临床拟诊为AS的患者行骶髂关节X线平片检查,其中36例行CT检查,45例行MRI检查,21例同时行CT、MRI检查。分析患者的影像资料,按临床早、中、晚期将36例同时行X线平片和CT检查的患者进行比较。并与MRI显示的骨髓水肿、关节软骨破坏、关节面下脂肪沉积、关节面硬化、关节面下骨侵蚀破坏进行比较。结果:X线检查显示处于0级的关节有10个,CT检查显示有6个关节提高了级别(4个Ⅰ级,2个Ⅱ级);X线检查显示处于Ⅰ级的关节有10个,CT检查显示有4个提高了级别(3个Ⅱ级,1个Ⅲ级);X线检查处于Ⅱ级的关节有25个,有5个提高了级别;对于Ⅲ和Ⅳ级的诊断,两者诊断结果偏差不大。MRI除显示AS骶髂关节慢性骨结构改变外,同时显示X线平片和CT未能显示的骨髓水肿、关节软骨破坏和脂肪沉积。但MRI对关节面下骨侵蚀的敏感性不及CT,CT上21例显示了19例,而MRI仅显示了9例。结论:AS的骶髂关节病变影像诊断,X线平片检查最为基本,但反映的是中晚期病变情况;CT能较好地显示骨质病变情况;MRI可判断病变处于活动期与相对静止期,早期诊断价值优于X线平片和CT,并可对疗效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骶髂关节 放射摄影术 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剂量羟氯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难治性血小板减少1例 被引量:5
12
作者 袁国龙 徐亮 +6 位作者 牛林 李兴 岳璟 孙红丽 李双一 马斌 齐姗 《安徽医药》 CAS 2019年第11期2291-2293,共3页
目的观察大剂量羟氯喹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病人的治疗效果及其不良反应。方法2010年9月13日收住阜阳市人民医院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病人1例,对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以及多种... 目的观察大剂量羟氯喹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病人的治疗效果及其不良反应。方法2010年9月13日收住阜阳市人民医院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病人1例,对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以及多种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应用大剂量羟氯喹(硫酸羟氯喹0.6g/d)联合糖皮质激素(醋酸泼尼松20m/d)治疗。结果大剂量羟氯喹联合激素对此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并可以长期维持血小板数量,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大剂量羟氯喹成功治疗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难治性血小板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血小板减少 羟氯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2例成人斯蒂尔病临床特点和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毛桐俊 许国飞 +1 位作者 李志 陆进明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5期396-399,共4页
目的:探讨成人斯蒂尔病(AOSD)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疗效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AOSD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征、药物治疗方法、疗效并进行随访。结果:临床表现为高热98.78%,皮疹95.12%,关节痛和(或)关节炎82.93%,咽痛78... 目的:探讨成人斯蒂尔病(AOSD)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疗效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AOSD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征、药物治疗方法、疗效并进行随访。结果:临床表现为高热98.78%,皮疹95.12%,关节痛和(或)关节炎82.93%,咽痛78.05%,淋巴结肿大41.06%,脾脏肿大36.59%;实验室检查中白细胞增多78.05%,C反应蛋白升高98.78%,红细胞沉降率增快97.56%,血清铁蛋白升高97.56%,乳酸脱氢酶升高86.21%,纤维蛋白原升高76.79%,D-二聚体升高80.36%,肝功能异常40.24%。98.78%应用糖皮质激素,89.02%患者联合应用了免疫抑制剂;血清铁蛋白≥2 000 ng/ml组复发率高达71.43%。结论:AOSD表现为高热、皮疹、关节痛、血白细胞和炎症指标升高,排除感染和肿瘤后应考虑AOSD,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大多数患者能在4周内达到病情缓解,但维持阶段病情易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斯蒂尔病 临床特点 治疗 转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IL-17的水平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曲矗 陆进明 +1 位作者 徐亮 李志 《安徽医学》 2010年第1期23-24,共2页
目的探讨IL-17水平变化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分别测定20例SLE患者,20例非SLE患者以及1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的IL-17水平。结果20例SLE组与20例非SLE组比较血清IL-17表达水平... 目的探讨IL-17水平变化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分别测定20例SLE患者,20例非SLE患者以及1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的IL-17水平。结果20例SLE组与20例非SLE组比较血清IL-17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例SLE组血清的IL-17水平显著高于10例正常对照组[(192.26±121.72)pg/mlvs(78.05±18.80)pg/ml,P<0.01];10例SLE活动期与10例稳定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例SLE活动期血清IL-17水平与临床指标ESR,C3,C4,IgG,抗ds-DNA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呈一定程度的相关性(r=0.718,P<0.05)。结论IL-17在SLE发病的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疾病活动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白细胞介素17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宣丹 盛君 +3 位作者 李志 毛桐俊 徐亮 陆进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1年第5期558-562,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认识、改善预后。方法:收集2006年8月至2009年8月间住院的PM和DM患者共32例,对其年龄、住院时间、肌力、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水平、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和... 目的:对比分析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认识、改善预后。方法:收集2006年8月至2009年8月间住院的PM和DM患者共32例,对其年龄、住院时间、肌力、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水平、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和股四头肌MRI、肺高分辩率CT(HRCT)进行比较分析。结果:DM组和PM组患者在年龄、肱二头肌力、股四头肌力、住院时间、ESR、CRP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PK水平PM组(3032±2973)U/L显著高于DM组(390±947)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DM和PM患者颈肌受累、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M组间质性肺炎(ILD)的发生率显著高于PM组患者(P=0.021),且MRI上水肿信号的改变比PM患者明显。PM组对糖皮质激素疗效显著优于DM组(P=0.013)。4例死亡均为DM患者,3例死于间质性肺炎合并感染后呼吸衰竭,1例死于横纹肌溶解综合症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结论:DM患者CPK水平不及PM患者高,但并发ILD较多,预后较PM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肌炎 皮肌炎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唾液腺核素动态成像在干燥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志 宣丹 +2 位作者 陆进明 徐亮 程光华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6期470-472,共3页
目的:观察唾液腺核素动态成像在干燥综合征中的成像特点,探讨其在干燥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干燥综合征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行唾液腺核素扫描动态成像检测。首先对患者组腮腺和颌下腺成像阳性率进行比较。其次比较患者组和对照组... 目的:观察唾液腺核素动态成像在干燥综合征中的成像特点,探讨其在干燥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干燥综合征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行唾液腺核素扫描动态成像检测。首先对患者组腮腺和颌下腺成像阳性率进行比较。其次比较患者组和对照组分别在腮腺、颌下腺核素摄取速率和排泄速率的差异。结果:①干燥综合征患者组中腮腺和颌下腺核素扫描动态成像的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患者组腮腺和颌下腺的核素摄取速率和排泄速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唾液腺核素扫描动态成像为干燥综合征临床诊断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唾液腺 动态成像 干燥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骨桥形成与炎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田玲 徐亮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5年第1期101-105,共5页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全身性炎症性疾病。炎症和骨桥形成是AS典型病理变化的两个阶段,炎症是AS的最主要特征,骨桥形成是AS致残的主要因素,以往观点认为,炎症促发了骨桥形成,但临床研究发现控制炎症似乎不能阻滞关...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全身性炎症性疾病。炎症和骨桥形成是AS典型病理变化的两个阶段,炎症是AS的最主要特征,骨桥形成是AS致残的主要因素,以往观点认为,炎症促发了骨桥形成,但临床研究发现控制炎症似乎不能阻滞关节和脊柱发生强直,二者之间的关系十分模糊。本文就近十多年来关于AS骨桥形成机制及炎症与骨桥形成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炎症 骨桥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分化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海婷 徐亮 《安徽医学》 2010年第1期90-92,共3页
未分化关节炎(undifferentiated arthritis,UAl曾经被人们称为“未定义的关节炎”、“血清阴性的少关节炎”、“未分化血清阴性多关节炎”、“HLA—B27相关性关节炎”等等。人们以“早期关节炎”、“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A)”或“UA... 未分化关节炎(undifferentiated arthritis,UAl曾经被人们称为“未定义的关节炎”、“血清阴性的少关节炎”、“未分化血清阴性多关节炎”、“HLA—B27相关性关节炎”等等。人们以“早期关节炎”、“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A)”或“UA”称呼可能发展为RA的患者,也用于称呼已经确诊为RA的早期。迄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诊断和治疗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分化关节炎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被引量:2
19
作者 徐亮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2期81-82,共2页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综述 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KD-EPI公式估算GFR评价狼疮肾炎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
20
作者 李志 张梦莹 +3 位作者 毛桐俊 盛君 徐亮 陆进明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325-329,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肌酐(creatinine,Cr)的2012年CKD-EPI公式估算GFR对评价狼疮肾炎早期肾功能损害的价值。方法:对369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2012年CKD-EPI公式计算每位患者分别基于Cr... 目的:探讨基于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肌酐(creatinine,Cr)的2012年CKD-EPI公式估算GFR对评价狼疮肾炎早期肾功能损害的价值。方法:对369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2012年CKD-EPI公式计算每位患者分别基于Cr、Cys C和两者联合(Cr+Cys C)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 GFR)。以24 h尿蛋白定量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分为非狼疮肾炎组(非LN组)和狼疮肾炎组(LN组),比较两组间相关指标的差异;在LN组患者中分析Cr、Cys C及基于CKD-EPI公式计算的3种e GFR与狼疮肾炎指标间的相关性;以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将狼疮肾炎患者分为4个级别,比较每个尿蛋白级别对应的3种e GFR间的差异;比较Cr正常的LN组和非LN组患者间3种e GFR的差异。结果:血沉、补体C3、C4和抗ds-DNA抗体在非LN组和LN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两组在年龄、病程、24 h尿蛋白定量、Cys C、BUN、Cr、SLEDAI、renal-SLEDAI和e GFR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在LN组中,Cr、Cys C及Cr-e GFR、Cys C-e GFR和(Cr+Cys C)-e GFR均与24 h尿蛋白定量及renal-SLEDAI具有相关性(P<0.01),而与抗ds-DNA抗体定量没有相关性(P>0.05);在LN组4个不同尿蛋白水平的Cys C-e GFR和(Cr+Cys C)-e GFR均低于Cr-e GFR(P<0.05),而前两者间无差异(P>0.05);在Cr正常的LN组和非LN组间Cr-e GFR无差异(P>0.05),而Cys C-e GFR和(Cr+Cys C)-e GFR间存在差异(P<0.01)。结论:基于Cys C或Cys C联合Cr的CKD-EPI公式估算GFR能够较好地反映LN患者早期肾脏功能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SC 红斑狼疮 系统性 狼疮肾炎 肾小球滤过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