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影像组学联合临床—影像特征的列线图鉴别腺性膀胱炎与膀胱癌
1
作者 刘雪成 吴树剑 +1 位作者 姚琪 王娟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3期267-273,共7页
目的 探讨基于临床—影像特征联合增强CT影像组学列线图鉴别腺性膀胱炎与膀胱癌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23年10月本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291例腺性膀胱炎(91例)与膀胱癌(200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将患者按7︰3的比例... 目的 探讨基于临床—影像特征联合增强CT影像组学列线图鉴别腺性膀胱炎与膀胱癌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23年10月本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291例腺性膀胱炎(91例)与膀胱癌(200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将患者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204)和验证集(n=87)。使用开源软件FAE从增强CT静脉期图像中提取组学特征,通过降维筛选最优特征建立组学标签,并计算标签得分(Radscore);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用于筛选独立预测因素,基于独立预测因素分别构建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组学联合模型,并绘制联合模型列线图。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决策曲线用于评价模型临床净收益;DeLong检验用于比较各模型AUC差异;使用校正曲线评估模型的拟合度。结果 经特征降维筛选出7个最优组学特征。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强化程度和Radscore为独立预测因素。在训练集中,联合模型列线图的AUC为0.895,高于影像组学模型(0.863)和临床模型(0.797);且DeLong检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983,P=0.047;Z=3.455,P<0.001)。联合模型在训练组(P=0.326)和验证组(P=0.419)均拟合良好。联合模型的临床净收益均高于临床模型和影像组学模型。结论 基于临床—影像特征联合增强CT组学的列线图能够有效区分腺性膀胱炎与膀胱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性膀胱炎 膀胱癌 影像组学 列线图 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CT腹部体脂参数联合临床-影像学综合模型预测复发性急性胰腺炎 被引量:2
2
作者 罗慧 王钰璇 +3 位作者 张倩 刘春雨 任超 翟建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36-1040,共5页
目的观察定量CT(QCT)腹部体脂参数联合临床-影像学综合模型预测复发性急性胰腺炎(RAP)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8例急性胰腺炎(AP),包括207例RAP(RAP组)与261例非RAP(非RAP组),记录首诊临床资料、常规CT表现、腹部皮下脂肪面积(SFA)、... 目的观察定量CT(QCT)腹部体脂参数联合临床-影像学综合模型预测复发性急性胰腺炎(RAP)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8例急性胰腺炎(AP),包括207例RAP(RAP组)与261例非RAP(非RAP组),记录首诊临床资料、常规CT表现、腹部皮下脂肪面积(SFA)、内脏脂肪面积(VFA)、腹部总脂肪面积(TFA),以及肝脏和胰腺脂肪含量等QCT参数;比较组间临床特征、CT表现及QCT参数值,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RAP的独立预测因素,并构建临床-影像学模型及结合QCT参数的综合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预测RAP的效能。结果相比非RAP组,RAP组患者年龄较小,饮酒、胆道结石及高脂血症占比、首诊CT胰腺边缘清晰占比,以及VFA、TFA、肝脏脂肪含量及胰腺脂肪含量均较高(P均<0.05)。饮酒、高脂血症、胆道结石、胰腺边缘及胰腺脂肪含量均为RAP的独立预测因素,以之构建的综合模型预测RAP的曲线下面积为0.860,高于基于前4者的临床-影像学模型(0.701)及胰腺脂肪含量(0.770)(P均<0.001)。结论胰腺脂肪含量QCT参数联合临床-影像学综合模型可有效预测RAP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复发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脂肪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一站式全脑CT灌注动态列线图预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 被引量:1
3
作者 殷鹏展 张超 +4 位作者 徐楚楚 洪薇 方兴根 叶明全 周运锋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4-519,共6页
目的 观察基于一站式全脑CT灌注(CTP)动态列线图预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迟发性脑缺血(DCI)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对233例aSAH患者行一站式全脑CTP检查。按7∶3比例随机将其分为训练集(n=164)和验证集(n=69)并于集内根据是否发... 目的 观察基于一站式全脑CT灌注(CTP)动态列线图预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迟发性脑缺血(DCI)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对233例aSAH患者行一站式全脑CTP检查。按7∶3比例随机将其分为训练集(n=164)和验证集(n=69)并于集内根据是否发生DCI划分亚组;采用单因素分析、线性诊断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aSAH后DCI的独立因素,建立传统列线图,生成基于网络的动态列线图;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动态列线图预测aSAH后DCI的效能。结果 高血压×平均流入时间(mTTS)、世界神经外科医师联盟(WFN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mFS)及平均流量提取乘积(mFEP)均为aSAH后DCI的独立预测因素。基于此构建的动态列线图预测训练集aSAH后DCI的敏感度、特异度及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70.00%、89.50%及0.890,在验证集分别为76.20%、83.33%及0.870。结论 基于一站式全脑CTP动态列线图可有效预测aSAH后DC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瘤 脑缺血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1 mapping技术的定量参数评估肝细胞肝癌微血管侵犯的研究
4
作者 韦孟 冯秋霞 刘希胜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11期2059-2064,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T1 mapping技术的定量参数在预测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接受肝脏特异性对比剂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检查且术后病理及免... 目的:探讨基于T1 mapping技术的定量参数在预测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接受肝脏特异性对比剂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检查且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为HCC患者的临床及磁共振影像资料,根据MVI状态分为MVI阳性组(21例)及MVI阴性组(13例)。所有患者均行平扫期及平衡期的T1 mapping成像,测量肿瘤实质部分、肿瘤整体、瘤周1 cm以及正常肝实质背景的T1弛豫时间,结合红细胞压积水平,计算肿瘤实质及肿瘤整体的细胞外容积分数(ECV)。比较MVI两组之间各T1弛豫时间及ECV定量参数之间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各变量的诊断效能,并计算截断值、敏感度、特异度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结果:MVI阳性组与MVI阴性组间在瘤周1 cm增强前T1弛豫时间、肿瘤实质ECV和肿瘤整体ECV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UC分别为0.707(95%CI:0.509~0.905)、0.780(95%CI:0.593~0.967)和0.736(95%CI:0.5469~0.9256)。结论:基于T1 mapping技术的瘤周1 cm增强前T1弛豫时间、肿瘤实质ECV及肿瘤整体ECV均可反映HCC患者的MVI状态,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1 mapping 细胞外容积分数 肝细胞肝癌 微血管侵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背部脂肪含量相关定量CT参数预测食管癌术后早期并发症
5
作者 钱佳佳 翟建 +4 位作者 王钰璇 武彤 王志强 邱凯迪 罗慧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25-1729,共5页
目的 观察腹背部脂肪含量相关定量CT(QCT)参数预测食管癌术后早期并发症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4例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根据术后早期(术后30天内)是否发生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n=76)与对照组(n=108)。基于L3椎体中心层面以QCT获得腹... 目的 观察腹背部脂肪含量相关定量CT(QCT)参数预测食管癌术后早期并发症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4例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根据术后早期(术后30天内)是否发生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n=76)与对照组(n=108)。基于L3椎体中心层面以QCT获得腹背部脂肪含量相关参数,包括内脏脂肪面积(VFA)、皮下脂肪面积(SFA)、VFA/SFA及椎后肌群脂肪浸润(MFI)程度;以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临床、病理资料及腹背部脂肪含量相关QCT参数,筛选食管癌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单一独立危险因素及其联合预测效能。结果 VFA/SFA及椎后肌群MFI程度均为食管癌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5.121、1.110,P均<0.05),其AUC分别为0.81及0.77,二者联合AUC为0.84。结论 腹背部脂肪含量相关QCT参数可有效预测食管癌术后早期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腹部脂肪 手术后并发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食管癌动脉期CT图像的深度学习和影像组学特征预测其T2 T3分期
6
作者 刘雪成 吴树剑 +3 位作者 姚琪 冯蕾 王娟 周运锋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728-736,共9页
目的:探讨基于食管癌增强动脉期CT图像的深度学习及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资料预测其T2、T3分期。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5月至2024年4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学确诊的388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按照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 目的:探讨基于食管癌增强动脉期CT图像的深度学习及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资料预测其T2、T3分期。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5月至2024年4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学确诊的388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按照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271例)和验证集(117例)。提取食管癌增强CT动脉期图像的影像组学及深度学习特征,使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算法进行降维和筛选特征,并分别建立组学标签得分(Radscore)和深度学习标签得分(Deepscore)。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构建临床、影像组学、深度学习和联合模型,并绘制联合模型列线图。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的诊断效能并用DeLong检验比较其差异,用决策曲线评价模型的临床净收益,校正曲线评价模型的校准度。结果:经降维后筛选出9个影像组学特征和12个深度学习特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长度、边界、Radscore及Deepscore为鉴别食管癌T2、T3分期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模型的AUC在训练集为0.867,与临床模型(0.774,P<0.001)、影像组学模型(0.795,P<0.001)和深度学习模型(0.821,P=0.001)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验证集为0.810,与临床模型(0.653,P=0.002)、影像组学模型(0.719,P=0.033)、深度学习模型(0.750,P=0.009)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决策曲线显示联合模型在训练集及验证集的临床获益均最高,校正曲线显示联合模型在训练集及验证集均拟合良好(P=0.084、0.053)。结论:基于食管癌增强动脉期的CT图像的深度学习和影像组学特征,结合临床特征能较准确地预测其术前的T2、T3分期,可辅助临床制定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深度学习 影像组学 CT图像 TNM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胸腺上皮性肿瘤侵袭性
7
作者 刘雪成 吴树剑 +2 位作者 王娟 韦俊 袁权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14-1020,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组学列线图预测胸腺上皮性肿瘤侵袭性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23年1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55例胸腺上皮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按照7∶3随机分训练集(n=108)及验证集(n=47...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组学列线图预测胸腺上皮性肿瘤侵袭性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23年1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55例胸腺上皮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按照7∶3随机分训练集(n=108)及验证集(n=47)。在静脉期图像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算法进行降维,筛选最优特征建立影像组学标签,并计算标签得分(Rad-score);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分别构建影像特征模型、Rad-score和影像组学-临床联合模型,并绘制联合模型列线图;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决策曲线评价模型的诊断效能及临床收益;比较模型间曲线下面积差异;使用校正曲线评价列线图的校准度。结果经降维筛选出16个最优影像组学特征。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肿瘤形态(OR=2.932,P=0.025)、周围组织侵犯(OR=11.461,P=0.005)及Rad-score(OR=255.27,P=0.002)为独立危险因素。联合模型列线图的曲线下面积在训练集及验证集分别为0.852、0.831;与影像特征模型及Rad-score在训练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607、2.270,P<0.05)。列线图模型训练集的阈值概率在0.08~0.88时临床获益。结论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结合临床特征的联合模型列线图能够有效预测胸腺上皮性肿瘤的侵袭性,可辅助临床术前制订精准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上皮瘤 胸腺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列线图表 病理学 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肝脏脂肪含量与心肌缺血的关系研究
8
作者 王钰璇 任超 +2 位作者 孙宵宇 赵亚子 翟建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1-426,共6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I)、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肝脏脂肪含量与冠状动脉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确定的心肌缺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5月-2022年9月在本院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检查发现有冠状动脉狭窄的2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I)、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肝脏脂肪含量与冠状动脉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确定的心肌缺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5月-2022年9月在本院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检查发现有冠状动脉狭窄的229例患者资料,测量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FAI和CT-FFR。将CT-FFR≤0.80和>0.80者分别归为心肌缺血组(n=74例)和非缺血组(n=155例)。受试者均行腹部CT平扫,采用QCT Pro软件测量其肝脏脂肪分数。比较上述各指标在2组间的差异,并将其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心肌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因素单独或联合对预测心肌缺血的诊断效能。结果:冠状动脉三支大血管FAI值及FAI均值、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肝脏脂肪分数在心肌缺血组与非缺血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上述指标可能是心肌缺血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AI均值(OR=1.155,95%CI 1.088~1.226)、冠状动脉狭窄程度(OR=7.435,95%CI 3.708~14.908)是心肌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FAI均值、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单独及两者联合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4、0.738、0.828,联合模型与2个单一指标模型比较,AU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311,P=0.000 9;Z=4.185,P<0.000 1)结论:随着肝脏脂肪含量增加,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更易发生心肌缺血。FAI均值、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是CT-FFR确定的心肌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均对心肌缺血有一定预测价值,且两者联合预测模型效能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 CT血流储备分数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肝脏脂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CT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结直肠癌无病生存的价值
9
作者 张虎 吴树剑 +5 位作者 徐家军 章方红 过永 范文君 王家伟 张晓金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18期3543-3548,共6页
目的:构建预测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的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radscore)和基于上述两者的联合模型,比较各模型诊断效能。方法:搜集2015年01月至2019年12月间接受增强CT检查和一期... 目的:构建预测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的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radscore)和基于上述两者的联合模型,比较各模型诊断效能。方法:搜集2015年01月至2019年12月间接受增强CT检查和一期根治性手术+辅助化疗的Ⅱ期和Ⅲ期CRC患者资料,DFS者212例,疾病进展(PD)者91例;样本随机分为训练组(n=217例)和验证组(n=86例)。比较临床变量组间差异并建立预测DFS的临床模型;在静脉期CT图像勾画肿瘤三维体积感兴趣区(VOI),提取的影像组学特征经降维、筛选后获得11个最优特征用于建立radscore;并构建临床+radscore联合模型。最优模型以列线图展示,并评估其校准度和临床获益;比较各模型预测DFS的效能。结果:两组间肠梗阻、术前CEA、术前CA199、差分化、T分期、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LVI)、神经侵犯(PNI)、淋巴结清扫数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临床模型、radscore、联合模型AUC分别为0.745、0.771、0.842(训练组),0.753、0.738、0.834(验证组)。联合模型显示出较高的校准度,DCA阈值范围0.12~0.90时临床有获益。联合模型AUC均大于临床模型、radscore(均P<0.05)。结论:基于临床变量和CT影像组学构建的列线图可用于预测CRC的DFS,有望成为CRC预后评估的新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结直肠癌 无病生存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影像组学对Ⅱ期结肠癌风险分层的预测价值探讨
10
作者 张晓金 张虎 +5 位作者 吴树剑 徐家军 黄国权 董明松 朱先锋 王家伟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120-125,共6页
目的:探讨CT影像组学模型对Ⅱ期结肠癌(colon cancer,CC)风险分层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搜集2015年01月至2023年07月经手术证实的167例Ⅱ期CC患者资料,按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Medical Oncology,ESMO)指南将患者分为低... 目的:探讨CT影像组学模型对Ⅱ期结肠癌(colon cancer,CC)风险分层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搜集2015年01月至2023年07月经手术证实的167例Ⅱ期CC患者资料,按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Medical Oncology,ESMO)指南将患者分为低风险组77例,中高风险组90例;按7∶3将样本随机分为训练组(n=116)与内部验证组(n=51)。在术前静脉期CT图像上对肿瘤进行分割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特征经降维、筛选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模型,观察模型校准度和临床获益。结果:训练组中高风险64/116例;内部验证组中高风险26/51例,两组间观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共筛选出6个影像组学特征用于构建Ⅱ期CC低风险和中高风险的预测模型,训练组AUC为0.822,灵敏度:84.4%,特异度:71.2%;内部验证组AUC为0.802,灵敏度:96.2%,特异度:60.0%。模型显示出较高的校准度;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阈值概率范围0.04~0.85时临床有获益。结论:基于静脉期CT图像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实现了低风险和中高风险Ⅱ期CC的准确分层,有望改善临床对该类患者的分层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Ⅱ期 结肠癌 风险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深度学习鉴别胸腺瘤组织学分型的临床应用价值
11
作者 徐静雅 翟建 +2 位作者 魏逸 喻泓清 范莉芳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458-464,共7页
目的研究基于CT深度学习鉴别胸腺瘤组织学分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3年3月于本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79例胸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7︰3比列将研究对象分为训练集(n=125)和验证集(n=54)。本研究采用ResNet50作为... 目的研究基于CT深度学习鉴别胸腺瘤组织学分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3年3月于本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79例胸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7︰3比列将研究对象分为训练集(n=125)和验证集(n=54)。本研究采用ResNet50作为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提取深度学习特征,并运用主成分分析(PCA)、相关性分析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算法筛选出最优深度学习特征,建立鉴别胸腺瘤组织学分型的深度学习模型(DTL Signature)。利用Logistic回归构建临床模型、深度学习模型和联合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3种模型鉴别胸腺瘤组织学分型的临床效能。结果筛选出11个CT平扫深度学习特征,并建立深度学习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下面积(AUC)分别为0.877、0.795,均高于临床模型的AUC,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903、1.033,P均>0.05)。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临床模型与深度学习模型构建联合模型,其ROC的AUC分别为0.890、0.841,均高于临床模型,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47、3.041,P均<0.05)。结论基于CT平扫的深度学习联合模型有利于鉴别胸腺瘤组织学分型,临床获益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瘤 组织学分型 深度学习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CNN和Transformer的颅内动脉瘤CTA图像分割
12
作者 陈璇 张雪原 +2 位作者 王家琦 殷鹏展 叶明全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330-334,共5页
目的探讨融合CNN和Transformer的深度学习模型在颅内动脉瘤CTA图像分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108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CTA影像数据,分为训练集88例、测试集20例。采用融合CNN-Transformer混合结构的nnFormer模型对CTA图像中... 目的探讨融合CNN和Transformer的深度学习模型在颅内动脉瘤CTA图像分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108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CTA影像数据,分为训练集88例、测试集20例。采用融合CNN-Transformer混合结构的nnFormer模型对CTA图像中的颅内动脉瘤进行自动分割。针对颅内动脉瘤存在位置分布不均、边缘模糊等特点,对模型损失函数进行优化,使用Dice相似系数值、平均交并比(mIoU)、精确率和召回率作为评价指标来评价模型的分割效果,以医生人工标记为参考标准。结果在测试集上的Dice相似系数值、mIoU、精确率和召回率分别达到了0.842、0.739、0.844、0.861,在颅内动脉瘤分割任务中取得了较为优异的结果。与其他分割方法相比,各项评价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结论融合CNN和Transformer的深度学习模型能对颅内动脉瘤CTA图像进行精准分割,有效提高医生的诊断效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损失函数 医学图像分割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ResNet的CTA图像脑动脉瘤自动检测
13
作者 张雪原 叶明全 +3 位作者 陈璇 王家琦 吴爱萍 殷鹏展 《宿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12期24-28,共5页
脑动脉瘤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其破裂后致死率、致残率高。早期脑动脉瘤的及时检出对于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意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已成为脑动脉瘤诊断的关键技术,然而传统的人工读片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因为人为因素导致... 脑动脉瘤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其破裂后致死率、致残率高。早期脑动脉瘤的及时检出对于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意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已成为脑动脉瘤诊断的关键技术,然而传统的人工读片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因为人为因素导致误诊和漏诊的情况。为提高脑动脉瘤的诊断效率和精度,将ResNet网络应用于脑动脉瘤自动检测任务中。分别采用ResNet34、ResNet50和ResNet101三种不同深度的ResNet网络在自建头颅CTA图像数据集上进行实验,并与MobileNet、AlexNet及VGG16三种经典深度学习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基于ResNet的脑动脉瘤自动检测模型能够表现出优于其他深度学习方法的检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卷积神经网络 脑动脉瘤 图像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规MRI纹理分析鉴别脑胶质母细胞瘤和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价值 被引量:20
14
作者 王敏红 周理想 冯湛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84-288,共5页
背景与目的:影像组学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可量化肿瘤异质性,广泛应用于病灶定性、临床分期、疗效评价及危险因素分层分析等。该研究旨在探讨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学纹理分析对脑胶质母细胞瘤和原发性中... 背景与目的:影像组学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可量化肿瘤异质性,广泛应用于病灶定性、临床分期、疗效评价及危险因素分层分析等。该研究旨在探讨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学纹理分析对脑胶质母细胞瘤和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7年7月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35例脑胶质母细胞瘤及15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常规MRI平扫,包括轴位T1WI、T2WI和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2-weighted 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T2-FLAIR)。利用MaZda软件于3个平扫序列上显示肿瘤病灶最大层面手动勾画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提取并分析其纹理特征。结果:通过对大量的纹理特征进行统计筛选,灰度共生矩阵类参数中T1WI自相关、T1WI熵、T2WI均值、T2-FLAIR均值及T2-FLAIR熵在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于这些纹理参数构建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该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下面积为0.94。结论:常规MRI纹理分析可提供可靠、量化的客观依据,无需增强检查,有助于鉴别脑胶质母细胞瘤和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母细胞瘤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磁共振成像 纹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体相关临床及MRI影像组学特征联合列线图鉴别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与单纯乳房早发育 被引量:4
15
作者 侯哲 王敏红 +3 位作者 李志鸿 吴树剑 殷鹏展 周运锋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133-1138,共6页
目的观察垂体相关临床及MRI影像组学特征联合列线图鉴别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与单纯乳房早发育(PT)的价值。方法纳入67例ICPP及51例PT共118例患儿,按照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83)和验证集(n=35),记录其垂体相关临床资料,以多因素... 目的观察垂体相关临床及MRI影像组学特征联合列线图鉴别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与单纯乳房早发育(PT)的价值。方法纳入67例ICPP及51例PT共118例患儿,按照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83)和验证集(n=35),记录其垂体相关临床资料,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并建立临床模型。采集垂体MRI,基于矢状位T1WI提取垂体影像组学特征,以最大相关最小冗余、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最佳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联合应用临床、MRI及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列线图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模型鉴别诊断效能;以决策曲线分析(DCA)观察临床获益度。结果训练集ICPP与PT患儿年龄、骨龄、体质量、黄体生成素(LH)基础值、卵泡刺激素基础值及垂体高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骨龄及LH基础值是鉴别ICPP与PT的独立因素(OR=1.807、1.422,P均<0.05),以之建立的临床模型鉴别训练集、验证集ICPP与PT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9和0.812。共提取垂体1781个影像组学特征,于其中筛选出1个形态特征、1个一阶特征及1个灰度区域大小矩阵特征建立影像组学模型,其鉴别训练集和验证集ICPP与PT的AUC分别为0.956和0.947。基于最终得出的2个临床及3个垂体MRI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鉴别训练集、验证集ICPP与PT的AUC分别为0.981、0.977,均优于临床模型(P均<0.05),而与影像组学模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一定危险阈值范围内,列线图模型净收益最大。结论基于垂体相关临床及MRI影像组学特征建立的联合列线图模型用于鉴别ICPP与PT具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 青春期 早熟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灌注参数和围手术期临床资料用于预测成年烟雾病患者接受联合搭桥术后发生脑过度灌注综合征 被引量:3
16
作者 郝小军 张超 +4 位作者 杨晨 周峰峰 王娟 汤宏芝 周运锋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300-1305,共6页
目的观察术前CT灌注(CTP)参数及围手术期临床资料用于预测联合搭桥术治疗成年人烟雾病(MMD)后过度灌注综合征(CHS)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60例接受联合搭桥术的成年MMD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CHS分为CHS组(n=18)和非CHS组(n=42);比较组... 目的观察术前CT灌注(CTP)参数及围手术期临床资料用于预测联合搭桥术治疗成年人烟雾病(MMD)后过度灌注综合征(CHS)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60例接受联合搭桥术的成年MMD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CHS分为CHS组(n=18)和非CHS组(n=42);比较组间术前1周内头颅CTP参数和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术后CHS的危险因素,并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各参数预测CHS的效能。结果组间术前脑血容量(CBV)、流量提取乘积(FEP)及术后当日平均动脉压(MA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FEP及术后当日MAP较高是联合搭桥术治疗成年MMD后发生CHS的危险因素。以术前CBV、FEP及术后当日MAP预测联合搭桥术治疗成年MMD后发生CHS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2、0.771及0.665,三者联合AUC为0.872,高于各单一因素(Z=2.17、2.77、3.13,P均<0.05)。结论术前CBV、FEP及术后当日MAP有助于预测成年MMD患者接受联合搭桥术后发生CHS;联合应用三者可提高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雾病 脑血管重建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灌注成像 脑过度灌注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腰椎定量CT分析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肌少症危险因素 被引量:2
17
作者 陶超 吴树剑 +3 位作者 洪薇 陈鹏飞 王蓓蓓 俞咏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716-1720,共5页
目的基于腰椎定量CT(QCT)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肌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100例AS患者(AS组)及10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行腰椎QCT检查;测量并计算腰椎骨密度(BMD)、L3骨骼肌面积(SMA)、椎后肌群肌肉面积(MA)、椎后肌群脂肪... 目的基于腰椎定量CT(QCT)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肌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100例AS患者(AS组)及10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行腰椎QCT检查;测量并计算腰椎骨密度(BMD)、L3骨骼肌面积(SMA)、椎后肌群肌肉面积(MA)、椎后肌群脂肪面积(FA)、椎后肌群脂肪浸润(MFI)程度及竖脊肌CT脂肪百分数(CTFF),根据L3骨骼肌指数(SMI)将AS组分为肌少症亚组(n=26)和非肌少症亚组(n=74)。以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观察AS组病程、体质量指数(BMI)、腰椎BMD、椎后肌群MFI及竖脊肌CTFF与L3 SMI的相关性;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AS合并肌少症的独立因素。结果AS组腰椎BMD、L3 SMI及椎后肌群MA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而椎后肌群FA、MFI及竖脊肌CTFF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肌少症亚组BMI及腰椎BMD均低于非肌少症亚组(P均<0.05),而病程、椎后肌群MFI及竖脊肌CTFF均高于非肌少症亚组(P均<0.05)。AS组BMI及腰椎BMD均与L3 SMI呈正相关(r=0.42、0.22,P均<0.05);椎后肌群MFI及竖脊肌CTFF均与L3 SMI呈负相关(r=-0.45、-0.26,P均<0.05)。骨质疏松症是AS合并肌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低BMI则为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基于腰椎QCT可见骨质疏松症是AS合并肌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炎 强直性 肌少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前瞻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院时和迟发性脑缺血时间窗内全脑CT灌注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价值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晨 尤凤 +2 位作者 赵宇 袁权 周运锋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00-206,共7页
目的探讨急诊入院时和迟发性脑缺血(DCI)时间窗内全脑CT灌注(CTP)成像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中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前瞻性分析2015年12月-2019年8月就诊于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90例aSAH患者,均在入院时和DCI时间窗内接... 目的探讨急诊入院时和迟发性脑缺血(DCI)时间窗内全脑CT灌注(CTP)成像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中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前瞻性分析2015年12月-2019年8月就诊于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90例aSAH患者,均在入院时和DCI时间窗内接受一站式全脑CTP检查,包括CT平扫、全脑CTP及其衍生的脑动脉CT血管成像,获得相应形态及功能学定性、定量参数。根据DCI判定方法,将患者分为DCI组57例和非DCI组33例。比较两组临床及上述指标的差异以及同一组患者在入院时和DCI时间窗2个时间点之间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相关定量参数,获得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及临界值。结果与非DCI组比较,DCI组患者年龄较大(t=2.518,P<0.05),入院时Fisher评分偏高(Z=-2.565,P<0.05),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比例较高(χ^(2)=6.377,P<0.05)。两组患者在入院和DCI时间窗内脑血流量、平均通过时间、开始时间、流出时间和峰值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98、-3.397、3.105、4.005、3.367、4.202、3.615、4.378、3.851、4.791,P均<0.001)。同一组患者在2个时间点之间CTP定量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从入院到DCI时间窗,DCI组的CTP定性伪彩图变化趋势以恶化为主,其比例(52.63%)高于非DCI组(24.24%)(χ^(2)=17.126,P<0.001)。入院时峰值时间和DCI时间窗内的开始时间预测和诊断DCI的临界值分别为2.230 s和0.605 s时,其曲线下面积最大,分别为0.738和0.796。结论急诊入院和DCI时间窗内的一站式全脑CTP检查可以评估脑实质、脑动脉和脑血流灌注,并可以预测和诊断DCI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迟发性脑缺血 CT灌注 CT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足月腹腔异位妊娠MRI表现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敏红 张峥嵘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791-1791,共1页
患者女,33岁,孕3产1;本次停经42+4周、下腹痛1天,无阴道出血、溢液,此前超声提示宫内妊娠,未接受规律产检。产科查体:宫高33 cm,腹围90 cm,胎方位左骶前位,胎心135次/分。超声:宫内妊娠,单活胎,双顶径92 mm;疑似胎盘植入(图1A)。MRI:于... 患者女,33岁,孕3产1;本次停经42+4周、下腹痛1天,无阴道出血、溢液,此前超声提示宫内妊娠,未接受规律产检。产科查体:宫高33 cm,腹围90 cm,胎方位左骶前位,胎心135次/分。超声:宫内妊娠,单活胎,双顶径92 mm;疑似胎盘植入(图1A)。MRI:于孕妇腹腔内、子宫外见胎儿位于完整羊膜腔内,胎盘与左侧附件及邻近结肠系膜分界不清;子宫位于羊膜囊与膀胱间,体积不大、形态尚可(图1B、1C);诊断为腹腔妊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腹腔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地区与平原地区自发性纵隔气肿患者对比分析
20
作者 陶正 韩祥磊 +8 位作者 杨洪斌 骆维 刘俊琦 倪铮铮 尤琦 张岩 陶新路 何智杰 徐东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61-1264,共4页
目的:分析高原地区和平原地区人群自发性纵隔气肿病例的特点、探究该病的发病机制及提供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和35例安徽省芜湖市近3年自发性纵隔气肿患者的特征。对比患者基本信息、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病... 目的:分析高原地区和平原地区人群自发性纵隔气肿病例的特点、探究该病的发病机制及提供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和35例安徽省芜湖市近3年自发性纵隔气肿患者的特征。对比患者基本信息、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病程发展及预后等方面资料。结果:自发性纵隔气肿高发于青少年,高原地区患病率高,患者不适症状及体征发生率高,症状持续更久,住院周期更长。结论:通过对比两地病例的特点,高原地区、低氧、气候干燥都可能是自发性纵隔气肿的诱发因素,探究自发性纵隔气肿的发生发展及病程变化,将为自发性纵隔气肿提供安全、可靠、流程化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纵隔气肿 高原地区 临床特征 治疗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