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省宁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初报
1
作者 马世荣 周天林 张钰婷 《陇东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1-5,共5页
为了进一步探究甘肃省宁县药用植物资源及其分布规律,并分析药用植物多样性特征,为该县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提供依据,通过野外考察、民间访问、标本采集及鉴定,并与资料考证相结合的方法,对宁县现有中药资源进行普查、统计、整... 为了进一步探究甘肃省宁县药用植物资源及其分布规律,并分析药用植物多样性特征,为该县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提供依据,通过野外考察、民间访问、标本采集及鉴定,并与资料考证相结合的方法,对宁县现有中药资源进行普查、统计、整理和分析。结果发现:宁县现有药用植物82科316种,以豆科、菊科和蔷薇科为主。该地药用植物的入药部位主要为全草类和根及根茎类,分别占44.88%和33.73%。栽培药用植物28种,栽培面积约1400公顷。宁县药用植物资源虽丰富,但大多数品种的蕴藏量不大,且储量逐年减少,因此应该在保护的前提下加大研究进度,进行合理地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县 药用植物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华池县中药资源调查初报 被引量:2
2
作者 马世荣 周天林 史亚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8期173-176,共4页
[目的]进一步探究甘肃省华池县药用植物资源和其分布规律,并分析药用植物的多样性特征,为该县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野外考察、民间采访、标本采集、标本鉴定,并与资料考证相结合的方法,对华池县目前所拥有的... [目的]进一步探究甘肃省华池县药用植物资源和其分布规律,并分析药用植物的多样性特征,为该县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野外考察、民间采访、标本采集、标本鉴定,并与资料考证相结合的方法,对华池县目前所拥有的中药资源进行普查、统计、整理和分析。[结果]华池县现有药用植物78科304种,以菊科、豆科和蔷薇科为优势。该地药用植物的入药部位主要为全草类、根及根茎类,分别占31.80%和26.61%。现有7种栽培药用植物,栽培面积约335.5 hm^2。[结论]华池县药用植物资源虽丰富,但大多数品种的蕴藏量不大。因此,如何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好华池县现有中药资源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植物 资源 分布规律 多样性 华池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午岭甘肃段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马世荣 《绿色科技》 2015年第2期40-42,共3页
为丰富园林植物种类,提高对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子午岭甘肃段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及统计分析,筛选出了观赏价值较高的野生观赏植物261种,隶属78科175属,其中乔木29种、灌木82种、草本127种和藤本19种。有针对性地提出... 为丰富园林植物种类,提高对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子午岭甘肃段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及统计分析,筛选出了观赏价值较高的野生观赏植物261种,隶属78科175属,其中乔木29种、灌木82种、草本127种和藤本19种。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子午岭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午岭 资源调查 观赏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0
4
作者 王金成 井明博 +4 位作者 肖朝霞 刘灵霞 王凤琴 张希彪 周天林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5-151,共7页
为了认识和评价石油开采对陇东地区土壤环境的影响,采用平板培养和多元分析法研究了不同石油污染程度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1)微生物3大类群的数量以距污染源30m的样地S1-3最高,200m的S7-9次之,1... 为了认识和评价石油开采对陇东地区土壤环境的影响,采用平板培养和多元分析法研究了不同石油污染程度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1)微生物3大类群的数量以距污染源30m的样地S1-3最高,200m的S7-9次之,100m的S4-6最低;放线菌数量变化对Shannon—Wiener指数影响较大。(2)土壤有机质、含油量、含盐量、速效磷均为S1-3最高,S4-6次之,S7-9最低;土壤pH值、碱解氮及速效钾含量均以S7-9最高,S4-6次之,S1-3最低。(3)PCA结果显示TPHs含量在8种环境因子中作用最大,其含量的上升导致了土壤含盐率、有机质和速效磷的增加,进而影响到了土壤含水量、pH值、土壤细菌、放线菌、微生物总数及其他环境因子。研究表明,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开展生物修复石油污染时,应充分开发利用土壤细菌及放线菌资源,并外源投加N,K等营养元素,从而刺激土著石油降解菌的生长,进而提高石油烃的降解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黄土高原 石油污染土壤 环境因子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烃污染对陇东黄土高原土壤生物学及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1
5
作者 王金成 井明博 +3 位作者 段春燕 王国锋 石国玺 周天林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7年第1期9-16,共8页
[目的]探索石油污染与土壤生物学及非生物学特性间相互关系,为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石油污染土壤的综合治理提供基础数据和背景资料。[方法]采用常规方法测定甘肃省庆阳市5县,1区,8个采油区油污土壤化性质、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遗传多样性。... [目的]探索石油污染与土壤生物学及非生物学特性间相互关系,为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石油污染土壤的综合治理提供基础数据和背景资料。[方法]采用常规方法测定甘肃省庆阳市5县,1区,8个采油区油污土壤化性质、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遗传多样性。[结果]土壤总石油烃含量(TPHs)与碱解氮、速效磷、pH值和脲酶呈负相关(p<0.01),与土壤多酚氧化酶、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呈正相关(p<0.01);样地土壤TPHs含量低的土壤微生物Shannon-Wiener指数明显高于TPHs含量高的样地;NMDS排序结果显示,石油污染对该地区土壤影响最大的因子为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其次为TPHs,pH值、脲酶、ShannonWiener指数及过氧化氢酶。[结论]陇东地区石油烃污染对土壤环境因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包括氮、磷等营养元素的有效循环、土壤脲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而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均匀度和速效钾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黄土高原 石油烃污染 土壤理化因子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物质炭对陇东黄土高原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14
6
作者 王金成 井明博 +4 位作者 张绍鹏 刘光琇 陈拓 周天林 吴胜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565-2576,共12页
为了分析比较不同生物质炭对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以玉米秸秆(JYB),小麦秸秆(JXB)和苹果树枝条(JGB)为原料制备生物质炭,以适生植物金盏菊(Calendulaofficinalis)为供试植物(J),在甘肃省庆阳市长庆油田公司采油二厂... 为了分析比较不同生物质炭对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以玉米秸秆(JYB),小麦秸秆(JXB)和苹果树枝条(JGB)为原料制备生物质炭,以适生植物金盏菊(Calendulaofficinalis)为供试植物(J),在甘肃省庆阳市长庆油田公司采油二厂实施了为期4个月的油污土壤场地修复试验.采用常规方法研究了土壤总石油烃(TPH)降解率、植物生长指标、土壤理化和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外源施用不同生物质炭的响应情况.结果显示:JYB和JGB处理组土壤TPH降解率相对较高(P<0.05),分别为(59.89±2.23)%和(58.17±1.89)%;外源施用3种生物质炭均可显著增加金盏菊株高、地上和地下部干重、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以及土壤脱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但与JXB处理组相比,JYB和JGB处理组的根长、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则分别增加了23.81%、18.89%,153.12%、80.13%和188.66%、117.45%(P<0.05);此外,JYB和JGB处理组的鞘氨醇单胞菌属、油螺旋菌属、志津氏菌属、Salinimicrobium属、不动杆菌属、红球菌属、食烷菌属和诺卡氏菌属等具备石油污染物降解功能的优势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综上,JYB和JGB处理组通过增加金盏菊根际土壤多酚氧化酶(R^2=0.9786,P=0.001)和脱氢酶活性(R^2=0.9713,P=0.005)、微生物群落Shannon指数(R^2=0.7311,P=0.036)、Chao1指数(R2=0.6361,P=0.041)和碱解氮含量(R^2=0.6112,P=0.046)的方式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组成,进而提升了土壤TPH降解率.因此,陇东黄土高原地区油污土壤植物生态修复时宜选用玉米秸秆(JYB)和苹果树枝条(JGB)生物质炭作为土壤调理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污土壤 土壤环境因子 植物修复 生物质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石油污染土壤对不同生物修复方式的响应 被引量:2
7
作者 王金成 井明博 +5 位作者 石国玺 王国锋 李东波 毛宁 贾海燕 卜婷 《陇东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67-72,共6页
目的:为了分析比较不同生物修复方式对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方法:分别采用土著微生物降解功能菌群修复(MR)、陇东适生植物"金盏菊"修复(PR)及两者的联合修复(M-PR)3种修复方式开展为期121天的原位修复实... 目的:为了分析比较不同生物修复方式对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方法:分别采用土著微生物降解功能菌群修复(MR)、陇东适生植物"金盏菊"修复(PR)及两者的联合修复(M-PR)3种修复方式开展为期121天的原位修复实验,测定了土壤总石油烃含量(TPHs)、土壤脱氢酶活性及其土壤细菌群落遗传多样性等环境指标。结果:经121天原位修复实验M-PR组TPHs降解率(67.29±3.67%)及脱氢酶活性(40.33±1.24μg·g^(-1)·24h^(-1))均为最高。PCR-DGGE分析结果显示:M-PR组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均高于其他处理。NMDS排序结果显示,土壤TPHs含量高低是决定样地分异最大的环境因子,其次为修复方式、土壤脱氢酶活性和丰富度指数。结论:上述结果说明如何有效降低土壤TPHs含量以及有效增加联合修复土壤根际微生物数量及多样性这是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开展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的决定性环境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土壤 生物修复方式 石油烃降解率 脱氢酶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发酵有机肥对黄土高原保护地黄瓜生长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8
作者 李登绚 王金成 +1 位作者 刘建新 王鑫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3-177,共5页
以微生物发酵有机肥为试材,以黄土高原温室栽培黄瓜为对象,研究了施用微生物发酵肥对温室黄瓜产量、经济效益以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肥与常规施肥相比对黄瓜产量无显著性差异,但经济效益比常规施肥相对高68.07%。在改善果实的营... 以微生物发酵有机肥为试材,以黄土高原温室栽培黄瓜为对象,研究了施用微生物发酵肥对温室黄瓜产量、经济效益以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肥与常规施肥相比对黄瓜产量无显著性差异,但经济效益比常规施肥相对高68.07%。在改善果实的营养品质与风味方面,与常规施肥比较,发酵肥平均相对降低黄瓜硝酸盐含量48.71%,维生素C含量平均相对增加51.61%,游离氨基酸含量相对增加33.13%,可溶性糖含量相对增加13.61%。发酵肥效应非常突出,故在温室蔬菜生产中生物发酵有机肥完全可以代替化肥与有机肥,可作为一种新型肥料大力推广生产绿色蔬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发酵肥 黄瓜 产量 经济效益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黄土高原地区油污土壤生物学环境因子对不同生物强化修复方式的响应 被引量:1
9
作者 王金成 井明博 +4 位作者 刘建新 张希彪 范小峰 欧晓斌 李东波 《陇东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89-95,共7页
为了解析油污土壤生物学环境因子对不同生物强化修复方式的响应机制,在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生物强化修复实验,分析了土壤总石油烃(TPH)降解率、土壤酶活性、石油降解菌数量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遗传多样性对不同生物强化修... 为了解析油污土壤生物学环境因子对不同生物强化修复方式的响应机制,在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生物强化修复实验,分析了土壤总石油烃(TPH)降解率、土壤酶活性、石油降解菌数量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遗传多样性对不同生物强化修复方式的响应情况。结果显示:(1)土壤TPH降解率以微生物菌剂+紫花苜蓿+金盏菊处理组(T7)最高(66. 22±1. 83%),微生物菌剂+金盏菊处理组(T5)次之(58. 89±1. 51%)(P <0. 05);(2)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组(T7、T4和T5)有效提升了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P <0. 05),而金盏菊和微生物菌剂参与的强化修复组均不同程度刺激了土壤脱氢酶活性(P <0. 05);(3)强化修复组T4、T5、T6和T7土壤微生物Shannon-Wiener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但T4和T5处理组土壤微生物群落Evenness指数显著高于T6和T7处理组(P <0. 05);(4)紫花苜蓿参与组可有效提升土壤烷烃降解菌数量,而金盏菊参与组则可显著提高土壤芳烃降解数量(P <0. 05)。(5) NMDS及方差分解结果显示,陇东黄土高原地区油污土壤生物学环境因子中土壤酶活性×功能微生物数量以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功能微生物数量的共同作用分别是决定微生物强化修复和植物强化修复土壤TPH降解率的主要生物学环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学环境因子 油污土壤 生物强化修复 陇东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涡虫的实验室培养方法
10
作者 韩亚鹏 王东 张小霞 《陇东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56-57,共2页
涡虫是动物学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实验材料,涡虫再生是涡虫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对再生涡虫的实验室培养提供一种方法,以方便教学和科学研究。
关键词 涡虫 再生 培养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一氧化氮对渗透胁迫下黑麦草幼苗光合和生物发光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1
11
作者 刘建新 王金成 +1 位作者 王瑞娟 贾海燕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10-216,共7页
为了探讨一氧化氮(NO)对渗透胁迫下牧草光合生理响应的调节作用,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了外源NO供体硝普钠(SNP)对15%PEG 6000(-0.5MPa)渗透胁迫下黑麦草幼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和生物发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 为了探讨一氧化氮(NO)对渗透胁迫下牧草光合生理响应的调节作用,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了外源NO供体硝普钠(SNP)对15%PEG 6000(-0.5MPa)渗透胁迫下黑麦草幼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和生物发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渗透胁迫下,外施100μmol/L SNP显著提高了黑麦草叶片中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气孔限制值(Ls)、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明显降低了胞间CO2浓度(Ci)、PSⅡ激发压(1-qP)和非光化学猝灭(NPQ)及超弱发光强度、荧光强度和磷光强度。但SNP的这种效应可被NO的清除剂血红蛋白(Hb)所逆转。而100μmol/L的NOx-(NO的分解产物)或Na3Fe(CN)6(SNP的相似物或分解产物)对渗透胁迫无显著改善。表明NO可能通过提高光合色素含量和光能利用率,降低生物发光强度,缓解渗透胁迫对黑麦草光合机构的破坏和光合速率的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渗透胁迫 光合作用 叶绿素荧光 生物发光 黑麦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发酵有机肥对温室番茄产量、品质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17
12
作者 王鑫 曹志强 +2 位作者 王金成 魏晓霞 刘建新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0-84,共5页
研究了施用微生物发酵有机肥对番茄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发酵有机肥+50%化肥比对照(不施肥)增产95.58%,比常规施肥增产47.56%;单施微生物发酵有机肥比对照增产68.70%,比常规施肥增产27.28%。微生物... 研究了施用微生物发酵有机肥对番茄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发酵有机肥+50%化肥比对照(不施肥)增产95.58%,比常规施肥增产47.56%;单施微生物发酵有机肥比对照增产68.70%,比常规施肥增产27.28%。微生物发酵有机肥可以显著降低番茄的硝酸盐含量,增加Vc、还原性糖、番茄红素、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从而提高了番茄品质。能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速效磷含量,降低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强土壤酶的活性,可显著增加三大微生物类群的数量,从而提高土壤综合肥力。也可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可作为一种生产无公害蔬菜的施肥技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发酵有机肥 番茄 产量 品质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工沙棘林生长年限对土壤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金成 井明博 +1 位作者 周天林 王鑫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3-260,共8页
为了认识土壤微生物在不同生长年限沙棘林中的地位和作用,利用"平板培养法"和常规方法,研究了不同生长年限人工沙棘林土壤微生物三大类群组成和土壤养分的变化情况,并以系统聚类及主成分分析(PCA)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土壤微... 为了认识土壤微生物在不同生长年限沙棘林中的地位和作用,利用"平板培养法"和常规方法,研究了不同生长年限人工沙棘林土壤微生物三大类群组成和土壤养分的变化情况,并以系统聚类及主成分分析(PCA)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土壤微生物总数量及三大类群数量以7 a林最高(493.87×105cfu·g-1干土),10 a林(358.77×105cfu·g-1干土)和15 a林(321.69×105cfu·g-1干土)最低且相互之间无显著性变化(P<0.05);土壤微生物三大类群中,土壤放线菌数量对Shannon-Wiener指数的大小变化起着较大作用;依据可培养微生物组成,4组样地可划分为3个类群,生长年限对土壤微生物组成的作用明显,且人工沙棘林生长年限超过10 a,其土壤微生物数量已接近于撂荒地。土壤微生物组成与人工沙棘林生长年限关系密切且具有其独特的规律及变化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沟壑区 土壤微生物 人工沙棘林 生长年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花苜蓿对陇东黄土高原油污土壤场地生态修复的综合响应 被引量:11
14
作者 宋曦 王金成 +4 位作者 井明博 刘光琇 陈拓 吴胜伟 周天林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9年第7期1754-1764,共11页
为明确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在陇东黄土高原地区油污土壤场地生态修复过程中的响应情况,在长庆油田公司第二采油厂陇东油泥处理站进行为期3个月的实际场地修复试验,采用常规方法测定4种油污浓度对紫花苜蓿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为明确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在陇东黄土高原地区油污土壤场地生态修复过程中的响应情况,在长庆油田公司第二采油厂陇东油泥处理站进行为期3个月的实际场地修复试验,采用常规方法测定4种油污浓度对紫花苜蓿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株高、根长、地下生物量、石油降解菌数量和初始总石油烃(TPH)降解率随油污浓度增加而逐步降低(P<0.05);油污浓度在7%时对其生物富集系数(BCF)抑制程度最大,但在1%和4%浓度时其生物转移系数(TF)变化不显著(P>0.05);抗氧化酶体系随油污浓度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且在油污浓度为5%时达到最高。综上所述,采用紫花苜蓿在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油污土壤场地修复时油污浓度不应超过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修复 石油污染 紫花苜蓿 综合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地区土壤石油污染状况及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国锋 王金成 井明博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32期65-70,共6页
概述了黄土高原地区土壤石油污染状况及近年来该区油污土壤生物修复的研究进展,分别对微生物、植物及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方法进行综述,强调生物强化技术在生物修复中的突出地位及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方法的应用潜能。由于石油污染物的... 概述了黄土高原地区土壤石油污染状况及近年来该区油污土壤生物修复的研究进展,分别对微生物、植物及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方法进行综述,强调生物强化技术在生物修复中的突出地位及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方法的应用潜能。由于石油污染物的复杂性,现存技术在实际修复中效果并不明显,提出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酶功能基因、将代谢组研究融入油污土壤的修复、深入探究植物根际分泌物与微生物作用及菌根真菌生物降解机制的建议,旨在对黄土高原地区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探究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对促进黄土高原地区土壤的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石油污染 生物修复 生物强化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洲菊对陇东地区油污土壤的生态修复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金成 井明博 +3 位作者 周立辉 刘光琇 吴胜伟 周天林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20年第2期273-286,共14页
为评估非洲菊(Gerbera jamesonii)在陇东地区对石油污染物生物降解的潜力,研究植物应对不同油污浓度胁迫的生长和根际土壤环境响应,本研究分析了非洲菊应对4种油污浓度(1%、3%、5%和7%)胁迫时的植物生长指标、土壤环境指标以及土壤总石... 为评估非洲菊(Gerbera jamesonii)在陇东地区对石油污染物生物降解的潜力,研究植物应对不同油污浓度胁迫的生长和根际土壤环境响应,本研究分析了非洲菊应对4种油污浓度(1%、3%、5%和7%)胁迫时的植物生长指标、土壤环境指标以及土壤总石油烃(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s,TPH)、烷烃和芳烃的降解率和降解速率。结果显示:1)土壤TPH、烷烃和芳烃降解率随油污浓度的增加而逐步降低,但其降解速率在油污浓度为5%时最高;2)非洲菊株高、根长和出苗率均随油污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P<0.05),重度污染(7%)对其地上部生物量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而中度污染(3%和5%)对其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3)当油污浓度<5%时,非洲菊通过增加土壤脱氢酶、地下部及地上部生物量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来提高土壤TPH降解率,且非度量多维尺度(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分析结果显示,植物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特性的彼此间共同效应是决定土壤TPH降解率的主要环境因素,而重度污染对非洲菊植物体生物量的抑制作用是导致其土壤TPH降解率显著降低的关键因素。综上所述,5%油污浓度应设为非洲菊耐受力阈值浓度,且在该浓度下非洲菊可确定为具备油污土壤修复潜力的良好植物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黄土高原 石油污染土壤 非洲菊 场地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杏树嵌套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金成 井明博 +2 位作者 周天林 刘建新 王鑫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2期182-188,共7页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主要生理类群在杏树不同嵌套种植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方法]用"平板培养法"和常规方法,研究了不同嵌套模式下土壤微生物三大类群、主要功能群组成、土壤全氮及有机质含量的变化...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主要生理类群在杏树不同嵌套种植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方法]用"平板培养法"和常规方法,研究了不同嵌套模式下土壤微生物三大类群、主要功能群组成、土壤全氮及有机质含量的变化,并以系统聚类及主成分分析(PCA)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土壤微生物总数量及三大类群数量以杏树与紫花苜蓿的嵌套模式最高(p<0.05),杏树嵌套黄花菜和紫花苜蓿次之(p<0.05),其余嵌套模式间无显著性变化(p>0.05);(2)在杏树和紫花苜蓿的模式中土壤固氮菌数量、氨化细菌和纤维素分解菌数量最高(p<0.05),杏树和黄花菜和紫花苜蓿嵌套模式次之(p<0.05);(3)土壤微生物三大类群中,土壤放线菌数量对Shannon—Wiener指数的大小变化起着较大作用;(4)依据可培养微生物组成,5种嵌套模式可划分为3个类群,嵌套植被对土壤微生物组成的影响不同,紫花苜蓿对土壤微生物学性质的作用更强。[结论]杏树在不同嵌套种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与嵌套植被类型关系密切且具有其独特的规律及变化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壑区 嵌套种植模式 土壤微生物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过程中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希彪 上官周平 +1 位作者 王金成 毛宁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3-208,共6页
以农牧交错带南部的甘肃省环县为研究对象,以1949—2009年16组自然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样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引起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因子与人为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在环县土地荒漠化发展过程中,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 以农牧交错带南部的甘肃省环县为研究对象,以1949—2009年16组自然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样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引起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因子与人为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在环县土地荒漠化发展过程中,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贡献率为49.64%,自然因素的贡献率为21.79%,人为因素的贡献率为10.89%。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的作用导致了环县荒漠化的发展,单独的人为因子和自然因素均处于较低水平;(2)在环县荒漠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类活动,气候条件对于荒漠化的发展只起影响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其中自然因子的影响主要是气温持续升高,降雨量减少,空气相对湿度下降,蒸发量增大导致干旱和土壤干层的发育,抑制了植物的生长,降低了植被覆盖度及土壤的抗冲蚀能力,而较强的风力及暴雨量的增加加速了土壤侵蚀;人为因子的影响主要是人口急剧增长,农业人口过大,大面积垦殖导致土地利用不合理,超载放牧引起草场大面积退化直接导致了土地荒漠化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化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农牧交错带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发酵肥对温室黄瓜土壤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灵霞 王金成 +2 位作者 刘建新 肖朝霞 王鑫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4-88,共5页
以大棚黄瓜根区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施肥方式下温室黄瓜地土壤微生物3大类群和主要功能群组成及土壤微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研究了温室中不同施肥方式对黄瓜根区土壤微生物组成及土壤MBC(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以大棚黄瓜根区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施肥方式下温室黄瓜地土壤微生物3大类群和主要功能群组成及土壤微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研究了温室中不同施肥方式对黄瓜根区土壤微生物组成及土壤MBC(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探讨了微生物发酵有机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发酵肥>发酵肥+50%化肥>常规施肥>普通有机肥>CK;土壤微生物综合指标Shannon-Wiener指数以生物发酵肥最高;氨化细菌、固氮菌及纤维素分解菌数量以生物发酵肥最高,硝化细菌数量以发酵肥+50%化肥处理最高;生物发酵肥和发酵肥+50%化肥两处理的MBC均显著高于常规施肥。施用微生物发酵有机肥可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微生物的群落多样性,并有助于提高土壤综合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发酵有机肥 土壤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量碳(MB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污胁迫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外源施用玉米秸秆生物质炭的响应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金成 井明博 +4 位作者 张绍鹏 周天林 刘光琇 陈拓 吴胜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4-74,共11页
[目的]分析外源施用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对石油污染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式,旨在为黄土高原陇东地区油污土壤生态修复提供新的土壤调理剂。[方法]对轻度(5%)和重度(20%)油污土壤分别实施了玉米秸秆生物炭(B)、金盏菊(J)和金... [目的]分析外源施用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对石油污染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式,旨在为黄土高原陇东地区油污土壤生态修复提供新的土壤调理剂。[方法]对轻度(5%)和重度(20%)油污土壤分别实施了玉米秸秆生物炭(B)、金盏菊(J)和金盏菊+玉米秸秆生物炭(JB)3种处理方式,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了不同处理组间土壤总石油烃(TPH)去除率、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①轻度污染时土壤总石油烃(TPH)去除率为JB5(61.95±1.39%)最高,重度污染时为JB20(56.44±1.89%)最高(p<0.05);②外源施用玉米秸秆生物质炭能有效增加轻重两种油污浓度的土壤脱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③油污浓度由5%增至20%,两种生物质炭参与的处理组(JB20和B20)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差异相对较小(p<0.05);④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结果显示,土壤脱氢酶、多酚氧化酶、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是驱动J5,B5,B20,JB5和JB20处理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异于CK5,CK20和J20处理组的主要环境因子。[结论]轻重两种油污浓度胁迫时外源施用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可显著增加土壤脱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驱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从而提高了土壤TPH去除率,因此陇东黄土高原地区油污土壤场地生态修复时可选用玉米秸秆生物质炭作为土壤调理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污土壤 金盏菊 油污浓度 生物质炭 微生物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