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鞘内、外淋巴结清扫对胃癌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苗长丰 高鹏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4年第2期146-147,共2页
目的探讨血管鞘内、外淋巴结清扫对胃癌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胃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肿瘤的病理特征、手术情况及3年、5年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径线、Borrmann类型、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 目的探讨血管鞘内、外淋巴结清扫对胃癌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胃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肿瘤的病理特征、手术情况及3年、5年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径线、Borrmann类型、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TNM分期、联合脏器切除例数、手术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鞘内组淋巴结清扫个数多于鞘外组(P<0.01);鞘内组患者术后3年和5年生存率均高于鞘外组(P<0.05)。结论胃癌手术患者采用血管鞘内淋巴结清扫方式更容易彻底清扫胃周淋巴结,有助于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淋巴结清扫 血管鞘 淋巴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囊癌的早期影像学及循环标志物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赵永忠 薛懿 +2 位作者 李立群 侯孟森 杨晓军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24年第2期265-269,共5页
胆囊癌(GBC)是胆道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其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致使早期诊断困难。本文总结了早期GBC在超声,CT等影像学上的表现;阐述了蛋白类标志物,microRNA类标志物在早期诊断GBC中的作用,以期增强对GB... 胆囊癌(GBC)是胆道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其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致使早期诊断困难。本文总结了早期GBC在超声,CT等影像学上的表现;阐述了蛋白类标志物,microRNA类标志物在早期诊断GBC中的作用,以期增强对GBC相关特征的认识,提高早期胆囊癌诊断的准确性,对提高GBC的检出率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癌 早期诊断 影像学 循环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沙必利和胃复安治疗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6
3
作者 蒋泽斌 高鹏 +5 位作者 杨晓军 司若湟 屈坤鹏 马炳强 李靖 陈东东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224-226,共3页
目的比较莫沙必利与胃复安治疗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胃癌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6例,治疗组患者采用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10 mg,口服,3次/日;对照组患者采用胃复安10 mg,口服,3次/... 目的比较莫沙必利与胃复安治疗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胃癌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6例,治疗组患者采用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10 mg,口服,3次/日;对照组患者采用胃复安10 mg,口服,3次/日。比较分析两种药物治疗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痊愈、有效、无效和总有效率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患者的显效时间为(4±1)d,明显快于对照组的(7±2)d(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在腹泻、口干、昏睡、头痛、倦怠和心悸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锥体外系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莫沙必利与胃复安对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均有较好的胃肠道功能恢复效果,但莫沙必利的显效时间明显快于胃复安,其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也少于胃复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术后胃瘫综合征 莫沙必利 胃复安 疗效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无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马建伟 杨晓军 +1 位作者 张芙莉 李向军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581-585,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加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理念的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在白银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2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 目的探讨基于加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理念的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在白银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2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4年8月31日之前的133例患者采用的传统围手术期镇痛方案(简称传统组),2014年9月1日之后的135例患者采用基于FTS理念的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简称FTS组),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疼痛、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72 h时的睡眠时间、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1 FTS组患者术后1、4、8、12、24、48及72 h时的疼痛数字评估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传统组(P<0.01)。2 FTS组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进饮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传统组(P<0.01),72 h时的睡眠时间明显长于传统组(P<0.01)。3 FTS组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组(P<0.01),其他不良反应如返酸、尿潴留及呼吸困难发生率在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FTS组术后镇痛效果满意率明显高于传统组(P<0.01)。结论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采用基于FTS理念的多模式镇痛安全、有效,基本能够达到全程无痛的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康复外科 无痛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原文传递
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在腹部外科术后脓肿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司若湟 屈坤鹏 +1 位作者 杨晓军 高鹏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3年第23期53-54,共2页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技术在腹部外科术后脓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6例腹部外科术后脓肿患者,在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配合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疗效。结果36例患者中2例经多次穿刺引流不畅后中转开腹行脓肿切开引流术治...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技术在腹部外科术后脓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6例腹部外科术后脓肿患者,在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配合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疗效。结果36例患者中2例经多次穿刺引流不畅后中转开腹行脓肿切开引流术治愈,余34例患者均经1—3次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治愈,治愈率为94.4%(34/36)。置管时间(11.5±2.4)d。结论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术操作简单、创伤轻微,在腹部外科术后脓肿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以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医疗纠纷,适合在各级医院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穿刺 引流 脓肿
原文传递
创伤性胰腺炎诊断及治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马建伟 苗长丰 王彩明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4年第2期69-72,共4页
目的探讨和总结创伤性胰腺炎的分类、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创伤性胰腺炎病例的诊断、外科治疗情况及治疗效果,总结创伤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结果13例创伤性胰腺炎中非手术治疗10例,手术治疗3例... 目的探讨和总结创伤性胰腺炎的分类、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创伤性胰腺炎病例的诊断、外科治疗情况及治疗效果,总结创伤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结果13例创伤性胰腺炎中非手术治疗10例,手术治疗3例;预后:治愈10例,好转2例,死亡1例。结论创伤性胰腺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详细的追溯病史、细致的临床观察、影像学检查等有助于早期诊断。治疗应根据创伤的性质、胰腺及合并脏器损伤的具体情况,以及患者的一般状况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随着介入穿刺技术的发展,通过穿刺置管,充分、有效的腹腔引流及冲洗,结合抗感染、抑制胰液分泌、改善胰腺微循环及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等措施,绝大多数创伤性胰腺炎可通过以非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而治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胰腺炎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RP78在消化道肿瘤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张旭升 关同闻 +4 位作者 孟云 郭辉军 彭江山 杜雪芹 阎于珂 《临床医学进展》 2022年第12期11430-11440,共11页
消化道肿瘤我国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是指发生在食管、胃、结直肠、肝等的肿瘤。葡萄糖调节蛋白78 (Glucoregulatory protein 78, GRP78)又称免疫球蛋白重链结合蛋白,作为热休克蛋白70 (Heat shock protein 70, HSP70)家族的成员之一,... 消化道肿瘤我国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是指发生在食管、胃、结直肠、肝等的肿瘤。葡萄糖调节蛋白78 (Glucoregulatory protein 78, GRP78)又称免疫球蛋白重链结合蛋白,作为热休克蛋白70 (Heat shock protein 70, HSP70)家族的成员之一,存在于所有真核生物的内质网膜上。近些年来,大量研究表明GRP78在消化道肿瘤(如食管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等)的进展中具有潜在调控作用,且GRP78高表达通常与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此外,消化道肿瘤中GRP78可产生化学耐药性并且GRP78的表达和患者预后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本文主要针对GRP78在消化道肿瘤中的功能及其调控机制作一综述,为GRP78作为消化道肿瘤诊断、治疗及评估预后的生物靶标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P78 消化道肿瘤 诊断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X4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张旭升 孟云 +3 位作者 郭辉军 彭江山 杜雪芹 阎于珂 《临床医学进展》 2022年第12期11441-11450,共10页
转录因子Y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区相关高迁移率族盒蛋白4 (sex-dertermining region of Y chromo-some related high mobility group box 4, SOX4)是SOX (SRY-box transcription factor)家族C亚群的成员,越来越多的报道称SOX4可能参与胃... 转录因子Y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区相关高迁移率族盒蛋白4 (sex-dertermining region of Y chromo-some related high mobility group box 4, SOX4)是SOX (SRY-box transcription factor)家族C亚群的成员,越来越多的报道称SOX4可能参与胃癌的发生及发展。研究表明,SOX4在胃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且SOX4的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等相关。同时,有研究表明SOX4可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影响患者的预后等,故SOX4有望成为胃癌肿瘤治疗的新靶点。本文就SOX4在胃癌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X4 胃癌 机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胆外科术后胆漏73例治疗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柴乃俊 高鹏 +2 位作者 杨晓军 蒋泽斌 马炳强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58-61,共4页
目的探讨肝胆外科术后胆漏的治疗策略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8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行肝胆外科手术后发生胆漏的7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5例,女38例;年龄21~75岁,中位年龄56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 目的探讨肝胆外科术后胆漏的治疗策略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8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行肝胆外科手术后发生胆漏的7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5例,女38例;年龄21~75岁,中位年龄56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观察患者胆漏发生情况、治疗及疗效。结果同期行肝胆手术12780例,胆漏发生率0.57%(73/12780)。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32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后23例,胆肠吻合术后11例,肝切除术后7例。采用双套管负压冲洗引流治疗15例,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PTCD)+超声引导下腹腔穿刺引流治疗8例,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治疗4例,ERCP治疗1例,均治愈。单纯性腹腔引流治疗17例,治愈13例;超声引导下腹腔穿刺引流治疗18例,治愈16例。二次手术治疗10例,治愈8例。总治愈率89%(65/73),8例未愈,其中1例死于二次手术后腹腔出血。结论肝胆外科术后胆漏发生率仍较高,应尽早判断胆漏位置和严重程度,尽可能选择微创治疗,避免盲目进行二次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漏 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 胆管肠吻合术 治疗
原文传递
小核仁RNA宿主基因17在癌症进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渊 王欣鑫 +2 位作者 陈世勇 杜雪芹 杨晓军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32-940,共9页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是一类具有超过200个核苷酸但缺乏蛋白质编码功能的RNA,目前已被证实在人类癌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致癌或抑癌作用。小核仁RNA宿主基因17(SNHG17)是位于染色体20q11.23上的lncRNA,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其在多...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是一类具有超过200个核苷酸但缺乏蛋白质编码功能的RNA,目前已被证实在人类癌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致癌或抑癌作用。小核仁RNA宿主基因17(SNHG17)是位于染色体20q11.23上的lncRNA,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其在多种人类癌症(如口腔鳞状细胞癌、胃癌、肝细胞癌、胰腺癌、结直肠癌、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卵巢癌、胶质瘤、黑色素瘤以及骨肉瘤等)的进展中具有潜在的调控作用,且其表达情况通常与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此外,SNHG17还可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并可抑制肿瘤细胞凋亡。因此,SNHG17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肿瘤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本文围绕近年国内外关于SNHG17在人类癌症进展中的作用相关研究报道,重点介绍其在不同人类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功能及分子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癌症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RNA 癌症 小核仁RNA宿主基因17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IF21B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董保龙 何雨 +3 位作者 陈世勇 吴彪 高鹏 杨晓军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55-361,共7页
背景与目的:驱动蛋白家族(kinesin superfamily,KIF)是一类调控微管运动的分子马达,参与细胞运动、有丝分裂、细胞内运输及癌变过程。KIF21B作为经典的驱动蛋白分子,同时也是微管系统动态平衡的调控子,其在肿瘤中的表达尚未见报道。探讨... 背景与目的:驱动蛋白家族(kinesin superfamily,KIF)是一类调控微管运动的分子马达,参与细胞运动、有丝分裂、细胞内运输及癌变过程。KIF21B作为经典的驱动蛋白分子,同时也是微管系统动态平衡的调控子,其在肿瘤中的表达尚未见报道。探讨KIF21B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水平与HCC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分析KIF21B在HCC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FQ-PCR)检测2株HCC细胞及1株正常肝细胞中KIF21B的表达差异;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于甘肃省人民医院2014年3月-2018年6月行HCC手术切除的116例HCC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KIF21B的表达差异,验证TCGA数据库结果,分析KIF21B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应用COX回归模型及Kaplan-Meier法分析KIF21B表达对HCC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KIF21B在HCC组织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1),此结果与TCGA数据库结果一致,与TNM分期、乙肝病毒感染和血管侵犯有关(P<0.05);KIF21B在2株HCC细胞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肝细胞(P<0.05);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KIF21B高表达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P<0.05);COX分析显示,KIF21B是影响HCC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KIF21B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且与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可能参与HCC的发生、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CC 微管 驱动蛋白家族 KIF21B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张世祥 贾兴梅 +1 位作者 李天山 杨晓军 《中国医药科学》 2013年第17期206-208,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2011年7月~2013年4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165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LC,n=105)和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组(OC,n=60)。对比研究两组...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2011年7月~2013年4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165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LC,n=105)和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组(OC,n=60)。对比研究两组的手术时间,失血量,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并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手术技巧进行探讨。结果LC组无中转开腹,2例术后第2天出现胆漏,给予负压引流治愈,其余103例痊愈出院;OC组中1例术后第2天出现腹腔出血,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在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的处理中,完善术前检查,重视术中胆道造影,仔细解剖胆囊三角,弄清“三管一壶腹”是在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减少并发症及手术安全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胆道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形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董保龙 韩彩文 +2 位作者 史明 郑文学 杨晓军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2020年第2期238-242,共5页
上皮-间质转化(EMT)是肝细胞癌(HCC)侵袭转移和耐药的重要机制。波形蛋白(VIM)作为EMT的标志性分子,参与调控EMT和形成间质表型肿瘤干细胞;以及VIM甲基化和外泌体直接或间接分泌VIM,促进HCC侵袭增殖、化疗耐药以及复发转移。另外,VIM结... 上皮-间质转化(EMT)是肝细胞癌(HCC)侵袭转移和耐药的重要机制。波形蛋白(VIM)作为EMT的标志性分子,参与调控EMT和形成间质表型肿瘤干细胞;以及VIM甲基化和外泌体直接或间接分泌VIM,促进HCC侵袭增殖、化疗耐药以及复发转移。另外,VIM结合甲胎蛋白(AFP)诊断HCC时特异性和灵敏度显著提高,其表达与HCC预后不良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形蛋白 肿瘤干细胞 VIM甲基化 外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6A甲基化转移酶ZC3H13在胃癌组织和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4
作者 贾丽娟 张云强 +1 位作者 张百红 岳红云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2022年第8期792-798,共7页
目的 探讨m~6A甲基化转移酶ZC3H13在胃癌患者组织和外周血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胃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基于生物信息学数据库UALCAN和GEPIA,从转录水平比较胃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ZC3H13的表达差异;GEPIA和Kaplan-Meier Plotter法分析ZC3H1... 目的 探讨m~6A甲基化转移酶ZC3H13在胃癌患者组织和外周血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胃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基于生物信息学数据库UALCAN和GEPIA,从转录水平比较胃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ZC3H13的表达差异;GEPIA和Kaplan-Meier Plotter法分析ZC3H13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总生存期的关系。ELISA法检测80例初诊胃癌患者和50例健康者ZC3H13的浓度,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IHC法检测74例癌组织以及40例非配对癌旁正常组织中ZC3H13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ZC3H1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胃癌组织中ZC3H13蛋白的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74.3% vs.52.5%,P<0.05)。胃癌患者外周血清的ZC3H13的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P<0.05)。胃癌组织和外周血清中的ZC3H13的表达水平均与患者的性别、分化程度、肿瘤分期、浸润深度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ZC3H13表达不是胃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 0.826(P<0.05),诊断价值较好。血清ZC3H13蛋白浓度以4.87 ng/ml为临界值,此时ZC3H13对胃癌诊断的敏感度为98.8%,特异性为50.0%。结论 ZC3H13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外周血清中ZC3H13浓度也显著升高。ZC3H13在胃癌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对胃癌诊断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ZC3H13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6A甲基化修饰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贾丽娟 张云强(综述) +1 位作者 张百红 岳红云(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950-957,共8页
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甲基化修饰是真核细胞mRNA最常见的一种表观遗传修饰方式。m6A甲基化修饰通过调控修饰mRNA,广泛参与细胞内RNA的许多生物学行为,从而影响疾病进展与肿瘤的发生。m6A RNA修饰相关因子在胃癌(gastric ... 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甲基化修饰是真核细胞mRNA最常见的一种表观遗传修饰方式。m6A甲基化修饰通过调控修饰mRNA,广泛参与细胞内RNA的许多生物学行为,从而影响疾病进展与肿瘤的发生。m6A RNA修饰相关因子在胃癌(gastric cancer,GC)中的异常表达,引发m6A甲基化修饰失调,影响GC的增殖、转移与侵袭、凋亡和耐药等生物学过程。因此,本文就m6A RNA甲基化修饰在G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化疗耐药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 m6A甲基化 胃癌 m6A甲基转移酶 m6A去甲基转移酶 m6A识别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常规参数与胃癌预后关系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赵朋来 杨晓军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13期179-182,共4页
胃癌(GC)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有着较高的死亡率。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血常规指标中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等炎性指标及血小板、... 胃癌(GC)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有着较高的死亡率。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血常规指标中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等炎性指标及血小板、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等非炎性指标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GC患者的治疗效果并预测预后,且血常规检查具有经济、易得、易重复等优点。但对于血常规参数是否可作为GC预后预测指标仍存在争议,且具有一定局限性。基于此,本文针对血常规参数与GC预后的关系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常规 胃癌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原性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1例MDT讨论 被引量:1
17
作者 董保龙 董晓骅 +2 位作者 赵慧琪 王彩莹 杨晓军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9年第12期1461-1466,共6页
目的总结肠原性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primary intestinal extranodal nasal type NK/T-cell lymphoma,PI-ENKTCL)的诊疗及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对此罕见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人民医院于2019年1月诊治的1例PI-ENKTCL患者的临... 目的总结肠原性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primary intestinal extranodal nasal type NK/T-cell lymphoma,PI-ENKTCL)的诊疗及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对此罕见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人民医院于2019年1月诊治的1例PI-ENKTC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该患者行PET-CT检查提示可疑PI-ENKTCL,经MDT讨论后决定手术切除病灶,且成功行R0切除。手术历时280 min,术中出血约50 mL,术后病理回报切缘阴性,病理类型符合PI-ENKTCL诊断。术后无明显手术并发症,于术后13 d出院。术后已获访5个月,规律行吉西他滨+奥沙利铂联合左旋门冬酰胺酶(L-GMOEX)化疗方案4期,未见复发和转移,继续随访治疗效果。结论PI-ENKTCL病例罕见,可疑该诊断时须经MDT讨论。影像学检查以PET-CT检查为主。治疗以手术切除为基础,术后根据病理结果制定最佳化疗方案,以改善患者预后及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原性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 MDT 罕见病
原文传递
意外胆囊癌诊治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董晓骅 杨晓军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41-45,共5页
目的探讨意外胆囊癌(IGBC)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3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27例IGBC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23例;年龄38~83岁,中位年龄62岁。术前诊断为胆囊结石24例,胆囊息肉3例。患... 目的探讨意外胆囊癌(IGBC)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3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27例IGBC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23例;年龄38~83岁,中位年龄62岁。术前诊断为胆囊结石24例,胆囊息肉3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分析IGBC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同期行LC的患者共6585例,IGBC占0.41%(27/6585),其中术中检出3例,术后检出24例;其中Tis期7例,T1b期3例,T2a期4例,T3期12例,T4期1例。术中检出3例均一期行胆囊癌根治术,10例二期行胆囊癌根治术。Tis、T1、T2、T3+T4期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5、45、13、9个月,行胆囊癌根治术与非胆囊癌根治术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2、17个月,不同肿瘤分期及手术方式的患者间生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061,4.440;P<0.05)。结论术中病理检查有利于IGBC及早发现,提供优化首次手术方案的机会,避免二次手术。IGBC患者预后与手术方式、病理分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肿瘤 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 预后
原文传递
靶向CXCR4纳米毒素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侯孟森 阎于珂 +4 位作者 李立群 全赢 赵永忠 田勇 杨晓军 《生命的化学》 CAS 2024年第4期694-699,共6页
现有的很多癌症治疗方法常伴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靶向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 motif chemokine receptor 4,CXCR4)纳米毒素用于癌症治疗受到广泛关注,其在治疗癌症的过程中通过靶向肿瘤细胞释放... 现有的很多癌症治疗方法常伴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靶向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 motif chemokine receptor 4,CXCR4)纳米毒素用于癌症治疗受到广泛关注,其在治疗癌症的过程中通过靶向肿瘤细胞释放毒素而发挥作用,改善了其他临床药物治疗的局限性。然而,这种治疗方法在大多数癌症中尚处于研究阶段。在此,本文描述了多种新型靶向CXCR4纳米毒素在不同肿瘤中的研究现状,介绍了靶向CXCR4纳米毒素的结构组成及作用机制,并简要总结了该治疗方法的优点,为靶向CXCR4纳米毒素应用于临床肿瘤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XCR4 靶向CXCR4纳米毒素 细胞凋亡 细胞焦亡
原文传递
医用胶和钉合固定直疝假性疝囊预防直疝术后血清肿的比较 被引量:14
20
作者 屈坤鹏 司若湟 +2 位作者 杨晓军 王斌 高鹏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443-446,共4页
目的比较医用胶和钉合固定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修补术固定直疝假性疝囊预防直疝修补术后血清肿的效果。方法 94例腹股沟直疝患者,按随机表数字法随机均分为医用胶组和钉合组2组,分别采用医用胶和疝钉合器固定直疝假性疝囊,术后随访2年,... 目的比较医用胶和钉合固定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修补术固定直疝假性疝囊预防直疝修补术后血清肿的效果。方法 94例腹股沟直疝患者,按随机表数字法随机均分为医用胶组和钉合组2组,分别采用医用胶和疝钉合器固定直疝假性疝囊,术后随访2年,分别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第1和第7天的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血清肿、伤口感染、伤口出血)、住院费用以及1年和2年内疝的复发率。结果医用胶组与钉合组比较,其手术时间短〔(35±5.1)min比(41±7.5)min〕、住院时间短〔(4±0.51)d比(5±0.83)d〕、术后疼痛评分低〔第1天(5±0.52)分比(6±0.33)分;第7天(3±0.67)分比(4±0.53)分〕以及住院费用低〔(5 731±560.50)元比(8 715±534.33)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术后血清肿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1年及2年疝复发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医用胶固定直疝假性疝囊预防疝修补术后血清肿疗效确切,手术时间短,费用低,宜于在各级医院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用胶 钉合 直疝 假性疝囊 血清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