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靶向药物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1
作者 史小鹏 黄玲 《医药前沿》 2025年第6期25-27,共3页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被临床上视为一种代表性的髓系细胞相关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在于细胞的恶性克隆,随着靶向药物的问世及其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也为AML的疾病干预带来了新的希望与路径,并有望取得进一步的突破和发展。异柠檬酸脱氢酶...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被临床上视为一种代表性的髓系细胞相关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在于细胞的恶性克隆,随着靶向药物的问世及其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也为AML的疾病干预带来了新的希望与路径,并有望取得进一步的突破和发展。异柠檬酸脱氢酶、核输出蛋白1、FMS样酪氨酸激酶3、二代DNA甲基转移酶及Smoothened Inhibitor抑制剂、病灶组织p53靶向用药、抗CD47及抗CD33方案和靶向B细胞淋巴瘤因子2抑制剂等均为可选择的药物类型。本文就当前临床常见的AML治疗药物应用情况及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急性髓系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 髓系 靶向治疗 靶向药物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达不同轻链的多发性骨髓瘤合并CLL型单克隆B淋巴细胞增多症分析
2
作者 杨柯 赵强 +4 位作者 蔡永刚 杨文娟 郭凤霞 蒋皓云 蔺莉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5年第1期22-26,共5页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殖并伴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异常增多的肿瘤,也是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约占血液系统疾病的10%,其主要临床特征包括高钙血症、肾功能损伤、贫血和骨痛[1]。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殖并伴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异常增多的肿瘤,也是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约占血液系统疾病的10%,其主要临床特征包括高钙血症、肾功能损伤、贫血和骨痛[1]。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一种在外周血、骨髓、淋巴结、肝脏和脾脏中成熟小B淋巴细胞克隆性增殖的肿瘤性疾病,预后较好,5年总生存率可达85.1%。50%的CLL患者病情长期稳定,CLL的免疫功能缺陷导致了继发性肿瘤的高发病率,约5%的病例可转化为其他淋巴增殖性疾病,包括幼淋细胞白血病、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和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2]。MM、CLL均有癌前疾病过程,分别被称为“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GUS)”和“单克隆B淋巴细胞增多症(MBL)”。MM和CLL,或MM和CLL型MBL在同一患者中共存相当罕见,于1960年首次被报道,目前全球报道了约50例,但较少有研究系统地描述该类患者的特征及临床结局。本文报道了1例表达不同类型轻链的MM合并CLL型MBL患者,并对疾病诊疗情况进行分析,旨在增强临床及检验人员对该类罕见血液系统疾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合并症 不同类型轻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特征性免疫表型的KMT2A基因重排婴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3
作者 杨柯 王薇 +2 位作者 赵强 邓伟 蔺莉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4期2116-2120,共5页
目的 探讨具有特征性免疫表型的赖氨酸甲基转移酶2A(KMT2A)基因重排婴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分子机制及潜在治疗策略。方法 分析1例KMT2A基因重排婴儿急性早B前体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及细胞形态学、流式细胞学、细胞遗... 目的 探讨具有特征性免疫表型的赖氨酸甲基转移酶2A(KMT2A)基因重排婴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分子机制及潜在治疗策略。方法 分析1例KMT2A基因重排婴儿急性早B前体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及细胞形态学、流式细胞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检查结果。采用“MLL-Rearranged”“KMT2A-Rearranged”“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infant”为关键词,对PubMed数据库2020-2023年发表的文献进行文献检索。结果 共检索到文献145篇,最终保留文献27篇。结合病例分析和文献复习,该研究主要从KMT2A基因重排婴儿早B前体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免疫表型、生物学特征角度出发,重点叙述KMT2A基因重排婴儿白血病的发病分子机制以及治疗等研究现状。结论 KMT2A基因重排婴儿白血病的治疗仍具有挑战性,需要不断深入了解潜在的生物学特征,并确定风险分层的预后因素以及更有效的治疗策略。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可能是改善结局和降低治疗相关病死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表型 赖氨酸甲基转移酶2A 基因重排 婴儿 淋巴细胞白血病 混合谱系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在浆细胞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柯 赵强 +1 位作者 蔡永刚 蔺莉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3年第8期607-613,共7页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FC)尤其二代流式细胞术(NGF)在浆细胞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循环浆细胞(CPCs)检测、疾病转化风险、预后评估及微小残留病/可测量到的残留病(MRD)的检测中具有重要价值。该文将MFC在浆细胞疾病中潜在的临床应用作一...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FC)尤其二代流式细胞术(NGF)在浆细胞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循环浆细胞(CPCs)检测、疾病转化风险、预后评估及微小残留病/可测量到的残留病(MRD)的检测中具有重要价值。该文将MFC在浆细胞疾病中潜在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 浆细胞疾病 微小残留病/可测量到的残留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新生小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保护作用
5
作者 杨柯 王薇 +1 位作者 赵强 蔺莉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CAS 2024年第1期9-16,共8页
目的 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UC-MSCs)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小鼠模型肠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选取新生C57BL/6小鼠,采用高渗配方喂食、缺氧和冷... 目的 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UC-MSCs)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小鼠模型肠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选取新生C57BL/6小鼠,采用高渗配方喂食、缺氧和冷刺激的方法,构建NEC小鼠模型,随机分为对照(母乳喂养)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PBS)组和间充质干细胞治疗(NEC+MSC)组,每组10只。UC-MSCs干预后,进行肠道宏观评估及HE染色观察肠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上皮细胞增殖标志物KI-67和中性粒细胞浸润标记物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PO)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肠干细胞标记物富含亮氨酸的G蛋白偶联受体5(leucine-rich repeat containing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5,Lgr5)、炎症指标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的mRNA表达。结果 UC-MSCs经腹腔注射给药后,NEC发生率由50%降低为20%(P<0.05);肠道损伤、小肠宏观学评分、组织病理学评分均低于NEC+PB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8 0和0.024 3,P均<0.05);肠道上皮细胞增殖标记物KI-67阳性细胞数量及肠道干细胞标记物Lgr5基因表达量较NEC+PBS组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 9、0.030 4,P均<0.05);肠道中性粒细胞浸润指标MPO、炎症指标IL-6和TNF-α较NEC+PBS组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0 1、0.000 5和0.001 5,P均<0.05)。结论 UC-MSCs可通过增加肠道上皮细胞增殖、恢复肠道干细胞活性和减少炎症因子来减轻NEC小鼠肠道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肠道 保护作用
原文传递
妊娠晚期合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产后肺出血1例
6
作者 蔡永刚 赵强 +4 位作者 杨柯 郭凤霞 杨文娟 赵敏 蔺莉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4年第2期168-170,共3页
报道1例妊娠晚期合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产后肺出血患者的诊疗经过,治疗中病情凶险,并发症多,临床处理上较为困难。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易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可导致严重的颅内出血,死亡率高。临床中对该类患者血象及凝血变化高度... 报道1例妊娠晚期合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产后肺出血患者的诊疗经过,治疗中病情凶险,并发症多,临床处理上较为困难。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易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可导致严重的颅内出血,死亡率高。临床中对该类患者血象及凝血变化高度警惕,以避免误诊,错失治疗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肺出血
原文传递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合并多发结核一例
7
作者 蔡永刚 吴涛 +2 位作者 白海 宗雪莲 葸瑞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24年第1期59-60,共2页
患者男,26岁,2018年12月20日因"乏力、发热1个月"就诊于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血液科,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84×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0.24×10^(9)/L,红细胞计数2.0×10^(12)/L,血红蛋白56 g/L,血小板计数... 患者男,26岁,2018年12月20日因"乏力、发热1个月"就诊于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血液科,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84×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0.24×10^(9)/L,红细胞计数2.0×10^(12)/L,血红蛋白56 g/L,血小板计数13×10^(9)/L。骨髓细胞形态学示:骨髓有核细胞增生低下;粒细胞与红细胞比例为1.8∶1;粒细胞增生减少,中幼粒细胞以下阶段可见,以成熟细胞增生为主,形态染色无异常;红细胞增生,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形态染色基本正常;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形态正常;全片未见巨核细胞,血小板少见;骨髓组织中的细小颗粒较易见,内造血、非造血细胞均可见。网织红细胞比例为0.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造血细胞 晚幼红细胞 有核细胞增生 中幼粒细胞 骨髓细胞形态学 淋巴细胞比例 血液科 网织红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