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宕昌县野生黄芪资源调查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何媛丽 陈垣 +2 位作者 郭凤霞 周传猛 杨慧珍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17年第6期36-41,共6页
采用踏查及实地样方调查的方法,对甘肃宕昌县野生黄芪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旨在揭示该生态区野生黄芪资源的分布特点和药材储量。结果表明,宕昌县境内7个不同的植被类型,仅南河乡针叶林和阔叶林灌丛发现有野生黄芪居群分布,野生黄芪出现... 采用踏查及实地样方调查的方法,对甘肃宕昌县野生黄芪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旨在揭示该生态区野生黄芪资源的分布特点和药材储量。结果表明,宕昌县境内7个不同的植被类型,仅南河乡针叶林和阔叶林灌丛发现有野生黄芪居群分布,野生黄芪出现样地占宕昌县总调查样地的10.6%,野生黄芪出现样方占宕昌县调查总样方的0.38%。宕昌县野生黄芪资源分布面积约为2.53km2,药材储量约为19.368 9t。说明宕昌县境内野生黄芪资源极其稀少,分布范围极其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黄芪 资源分布 药材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钙对甘肃贝母倒苗特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小琴 陈垣 +2 位作者 郭凤霞 郭爱峰 袁洪超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831-1838,共8页
对甘肃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鳞茎播种后2年生苗喷施不同浓度CaCl_2溶液(5、10、15、20和25mmol·L^(-1)),以喷施等量蒸馏水为对照(CK),通过测定倒苗率变化和倒苗期地下部分生理特性,探讨外源钙对甘肃贝母倒苗特性... 对甘肃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鳞茎播种后2年生苗喷施不同浓度CaCl_2溶液(5、10、15、20和25mmol·L^(-1)),以喷施等量蒸馏水为对照(CK),通过测定倒苗率变化和倒苗期地下部分生理特性,探讨外源钙对甘肃贝母倒苗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外源CaCl_2处理均可推迟甘肃贝母倒苗高峰期,有效延长甘肃贝母生长期,从而提高鳞茎产量;各CaCl_2浓度处理的倒苗延迟效应基本表现为15 mmol·L^(-1)>20 mmol·L^(-1)>25mmol·L^(-1)>10mmol·L^(-1)>5mmol·L^(-1)>CK。(2)不同CaCl_2溶液喷施后倒苗期较CK推迟效应显著,比CK倒苗高峰期推迟3~7d,并推迟3~6d结束倒苗高峰,其中以喷施15mmol·L^(-1) CaCl_2处理的倒苗延迟效应最佳。(3)10~25mmol·L^(-1) CaCl_2处理均可有效增强甘肃贝母倒苗期根系活力和鳞茎的抗氧化能力,其中以15mmol·L^(-1) CaCl_2处理的倒苗期根系TTC活力最高,鳞茎SOD、POD和CAT活性最强。(4)隶属函数法综合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浓度CaCl_2处理下甘肃贝母倒苗期鳞茎抗性及生活力由强至弱依次为15mmol·L^(-1)>20mmol·L^(-1)>25mmol·L^(-1)>10mmol·L^(-1)>5mmol·L^(-1)>CK。研究表明,15mmol·L^(-1) CaCl_2为甘肃贝母延迟倒苗期、增强苗期鳞茎抗逆性、提高鳞茎产量的最佳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贝母 外源钙 倒苗率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菘蓝农艺性状与药材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被引量:29
3
作者 王恩军 陈垣 +3 位作者 韩多红 蔡子平 张芬琴 张勇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99-406,共8页
为探究菘蓝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特征,明确药材产量形成的决定因子,合理评价与利用现有种质资源及选育品种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以18份国内菘蓝主栽区的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11个农艺性状,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通径分析等方法,... 为探究菘蓝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特征,明确药材产量形成的决定因子,合理评价与利用现有种质资源及选育品种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以18份国内菘蓝主栽区的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11个农艺性状,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通径分析等方法,探讨菘蓝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菘蓝主要农艺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系数(CV)达9.83%~69.22%,根鲜重、叶鲜重和叶面积的CV均大于60%,大青叶和板蓝根产量的CV大于50%,根直径、叶干物质含量、根长、根干物质含量CV较小。大青叶产量与根干物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叶片干物质含量呈负相关,与其他农艺性状都呈极显著正相关;板蓝根产量与叶、根干物质含量均呈负相关,与其他农艺形状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分别建立大青叶产量和板蓝根产量与农艺性状之间的回归模型,经统计学检验,两个模型均达极显著水平,其决定系数分别为0.989、0.982。通过通径分析,确定影响大青叶产量的关键农艺性状依次为叶片数(0.715)、叶鲜重(0.594)、根鲜重(0.140)和侧根数(0.131),而影响板蓝根产量的关键农艺性状为根长(0.837)和根鲜重(0.592)。菘蓝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大青叶产量形成的决定因子为叶片数、叶鲜重、根鲜重和侧根数;板蓝根产量形成的决定因子为根长和根鲜重。高产型大青叶的品种特征为叶片数多、叶和根鲜重均重、侧根数较多;高产型板蓝根的品种特征为根长和根鲜重。本研究为菘蓝种质资源鉴定及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菘蓝 农艺性状 相关和回归分析 通径分析 药材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暗紫贝母花器官特征及有性繁育系统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陈垣 徐博琼 +3 位作者 郭凤霞 白刚 张荩凤 张勇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0-98,共9页
采用田间试验与显微镜检相结合的方法,对漳县人工栽培的暗紫贝母花器构造和传粉生物学进行研究,旨在揭示其花器官特征和有性繁育系统,为暗紫贝母的育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经鳞茎播种栽培3年的暗紫贝母植株单花顶生,偶见2花,花两性... 采用田间试验与显微镜检相结合的方法,对漳县人工栽培的暗紫贝母花器构造和传粉生物学进行研究,旨在揭示其花器官特征和有性繁育系统,为暗紫贝母的育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经鳞茎播种栽培3年的暗紫贝母植株单花顶生,偶见2花,花两性,初现花蕾绿色,花暗紫色,有淡黄色格纹,开花期5-6月,单花寿命6~8d,花钟形,同被花,花被6,2轮,离生雄蕊6枚,5枚紧围雌蕊,1枚外围,子房上位,柱头3裂,短裂片外露,毛状有分泌物。开花前柱头高于雄蕊,开放后雄蕊高出柱头,开花当天花粉量最大,活力最高并维持3d时间。花被长1.5cm的绿蕾柱头已具较强可受性。花药开裂与强柱头可受性同步,但后者持续期更长(6d以上)。单花花粉数约6000粒、胚珠数在160颗以上,花粉胚珠比(P/O)37.5,杂交指数(OCI)为4。传粉媒介为风媒和虫媒,访花者为蜂类、蝇类和蜘蛛,但数量极少,有性繁育系统应属于部分自交亲和,异交,需要传粉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紫贝母 花器官特征 花粉活力 柱头可受性 繁育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区农茬口对当归田杂草群落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1
5
作者 梁伟 郭凤霞 +3 位作者 陈垣 白刚 袁洪超 金彦博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5-46,共12页
农田杂草危害是高寒区当归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采用田间调查和统计鉴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培育的马铃薯和油菜茬口当归栽培田杂草群落动态,以当归重茬为对照,旨在揭示茬口特性对当归田杂草消长动态的影响,为筛选... 农田杂草危害是高寒区当归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采用田间调查和统计鉴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培育的马铃薯和油菜茬口当归栽培田杂草群落动态,以当归重茬为对照,旨在揭示茬口特性对当归田杂草消长动态的影响,为筛选适宜栽培当归的农茬口和田间杂草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试验茬口当归田共发生杂草15种,隶属9科15属,主要优势种群为锦葵、欧洲千里光、苦苣、繁缕、刺儿菜和甘露子。当归田杂草种类、密度、多样性和生物量因茬口和季节的不同而异,季相消长跃变程度更大,随季节延后杂草多样性下降,优势种杂草利用资源的相似性更高,锦葵和欧洲千里光随当归返青而滋生,随当归生长发育而迅速蔓延,成为占优势的恶性杂草,对当归的危害性最大,导致杂草群落稳定性降低,在当归重茬和马铃薯茬田单生优势度更为突出,优势杂草潜在恶化危害性增大,但在油菜茬田杂草生长量最小,与当归生长竞争势较弱,使当归始终占据优势生态位,说明油菜茬口较利于当归栽培,但根据恶性杂草物候特征及早防除更为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区 农茬口 当归田 杂草 群落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方式对菘蓝农艺性状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恩军 陈垣 +2 位作者 韩多红 蔡子平 张芬琴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661-1670,共10页
栽培方式对中药材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本研究为了探讨河西走廊绿洲灌溉区菘蓝的最佳栽培方式,通过田间试验,采用栽培模式(平作和垄作)和覆膜方式(不覆膜、覆白膜和覆黑膜)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6个处理。按照播种至收获每月一次... 栽培方式对中药材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本研究为了探讨河西走廊绿洲灌溉区菘蓝的最佳栽培方式,通过田间试验,采用栽培模式(平作和垄作)和覆膜方式(不覆膜、覆白膜和覆黑膜)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6个处理。按照播种至收获每月一次定期采集菘蓝植株样品,测定了6种栽培方式下菘蓝根农艺性状指标、板蓝根产量及检测成分(R,S)-告依春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对菘蓝根长、根直径、单株根干重的累积动态、板蓝根产量和质量均具有显著影响。垄作覆黑膜栽培菘蓝根的快速生长持续期最长,根系最发达,根长、根直径和单株根干重均较高。板蓝根产量以垄作覆黑膜栽培最高(4 514.4 kg·hm^(-2)),垄作覆白膜产量最低(3 116 kg·hm^(-2));(R,S)-告依春含量以垄作覆白膜最高(2.61 g·kg^(-1)),垄作不覆膜最低(1.37 g·kg^(-1))。在不同栽培方式下,菘蓝主根长、根直径和单株根干重生长随生长时间均呈现"S"型生长趋势,符合Logistic生长模型。河西走廊绿洲灌区菘蓝收获板蓝根适宜栽培方式为垄作覆黑膜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菘蓝 栽培方式 Logistic生长方程 根系农艺性状 板蓝根产量 (R S)-告依春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濒危植物暗紫贝母的开花物候和传粉方式 被引量:6
7
作者 郭凤霞 陈垣 +1 位作者 张荩凤 白刚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24-1332,共9页
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是药材川贝母的基原植物之一,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以自然授粉为对照,采用观察和7种花器操作对漳县荒坡地驯化栽培暗紫贝母开花物候和传粉方式进行了研究,旨在揭示其传粉结实特性,探寻繁种策略,为野... 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是药材川贝母的基原植物之一,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以自然授粉为对照,采用观察和7种花器操作对漳县荒坡地驯化栽培暗紫贝母开花物候和传粉方式进行了研究,旨在揭示其传粉结实特性,探寻繁种策略,为野生驯化扩繁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仿野生农田环境条件下,暗紫贝母株型多样化趋势明显,2013年采用鳞茎播种的暗紫贝母次年3月下旬返青,返青株以单叶株为主,多叶株少量,开花株稀少。随栽培年限延长,多叶株和开花株比率提高,单株开花数增多。开花株5月上旬现蕾,下旬进入盛花期,6月中旬蒴果成形,7月中下旬种子成熟倒苗,花蕾期茎叶持续生长,株高10.18~19.26cm。自然结实率75.0%,去雄套纸袋不结实,人工异交率80%以上,自然异交率70%,自交率低于30%,单果结种子(110±22)粒,百粒鲜重(94.53±53.62)mg。访花昆虫有蜂类、蝇类、蜘蛛和蚂蚁等。说明这种小株植物不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属异花授粉类型,部分自交亲和,传粉媒介以虫媒为主,风媒为辅,暗紫贝母特有的物候、株形多样化和传粉特性是其长期适应高寒恶劣多变环境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紫贝母 物候学 传粉方式 结实 异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饮片行业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路探讨 被引量:13
8
作者 李波 李成义 +3 位作者 陈杰 焦红红 贾忠 张凤琴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4期10-13,共4页
通过分析中药饮片在中医药医疗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归纳、分析目前中药饮片行业的现状,从中药饮片产业链整合、道地药材发展、大品种培育、中药饮片炮制传承与创新研究、行业标准制订及政策引导等方面探讨中药饮片行业的发展新思路。
关键词 中药饮片 炮制 发展思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参地上部分的党参炔苷、多糖含量测定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7
9
作者 成铭 皮文霞 +4 位作者 陆兔林 白德涛 陈杰 肖淑贤 李林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92-1098,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产地党参不同部位(茎、叶、花)有效成分的含量以及不同环境因子对其含量的影响,为科学利用党参地上部分植物资源奠定基础。方法:采用HPLC法和硫酸-苯酚法测定不同产地党参的不同部位党参炔苷和多糖含量,并利用Pearson相关... 目的:探讨不同产地党参不同部位(茎、叶、花)有效成分的含量以及不同环境因子对其含量的影响,为科学利用党参地上部分植物资源奠定基础。方法:采用HPLC法和硫酸-苯酚法测定不同产地党参的不同部位党参炔苷和多糖含量,并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及通径系数分析经纬度、海拔对党参地上部分各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山西省平顺县的党参地上部分的党参炔苷和多糖总含量最高,且各产地党参炔苷和多糖的含量高低顺序均为叶>茎>花。各环境因子中,纬度和海拔对党参炔苷和多糖含量的影响呈现正效应;经度对党参炔苷含量的影响呈现负效应,对多糖含量的影响为正效应。结论:该研究详细探讨了产地、部位、环境因子对党参地上部分党参炔苷和多糖含量的影响,可为党参地上部分药用植物资源的科学利用和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参 地上部分 党参炔苷 多糖 HPLC 硫酸-苯酚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及根茎类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研究探讨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波 高文远 +4 位作者 李霞 陈杰 贾忠 焦红红 吴晶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2期6-10,共5页
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查,分析目前根及根茎类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制订及应用现状,总结根及根茎类药材商品规格等级研究方法及成果,分析总结根及根茎类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划分存在的问题,提出充分借鉴根及根茎类中药材传统商品鉴别方法,结合... 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查,分析目前根及根茎类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制订及应用现状,总结根及根茎类药材商品规格等级研究方法及成果,分析总结根及根茎类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划分存在的问题,提出充分借鉴根及根茎类中药材传统商品鉴别方法,结合现代种植、初加工等方法,具体量化等级分类指标,制订符合现行药典、满足实际操作的根及根茎类药材规格等级标准,符合药材交易市场对优质优价标准体系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茎 中药材 商品 规格等级 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县不同茬口对当归苗栽生长及抗病性的影响 被引量:26
11
作者 金彦博 郭凤霞 +3 位作者 陈垣 白刚 袁洪超 梁伟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9-78,共10页
当归传统育苗方式造成严重的荒坡地水土流失。在当归道地产区甘肃省岷县通过定向种植小麦、黄芪、马铃薯和当归培育作物茬口基础上,再行当归育苗,育苗期测定苗栽生长动态,育苗结束测定苗栽质量性状及抗病性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确定各指... 当归传统育苗方式造成严重的荒坡地水土流失。在当归道地产区甘肃省岷县通过定向种植小麦、黄芪、马铃薯和当归培育作物茬口基础上,再行当归育苗,育苗期测定苗栽生长动态,育苗结束测定苗栽质量性状及抗病性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确定各指标权重,再结合隶属函数法综合评判,旨在揭示作物茬口对当归苗栽生长发育和抗病性的影响,为筛选适宜当归育苗的农茬口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参考。结果表明,各茬口条件下当归出苗数和幼苗地上部分生长指标均表现显著差异,小麦茬和黄芪茬当归成苗数和地上生长指标均维持在较高水平,根系发达,生长势强,个体质量优异,根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低,而马铃薯茬和当归重茬苗栽受季节影响较大,随生长期延后当归死苗率提高,易形成老小苗,发病率高达36.7%以上。综合指数大小依次为黄芪茬(0.7840)>小麦茬(0.7816)>当归重茬(0.4731)>马铃薯茬(0.1656)。马铃薯茬死苗率最高,当归重茬根腐病最为严重,说明岷县正茬黄芪和小麦茬口是适宜当归熟地育苗的优异床土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农茬口 育苗 发病率 综合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加工方法对党参叶中抗营养因子含量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成铭 邓畅 +7 位作者 薛蓉 严维花 白德涛 陈杰 陆兔林 毛春芹 李林 皮文霞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612-1615,共4页
目的为综合利用中药党参的植物资源,以非药用部位党参叶为试验材料,比较新鲜与晒、炒、蒸、冷冻这四种加工方式中党参叶抗营养因子的含量,以期探明加工方式对党参叶抗营养因子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BAEE法测定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CBB... 目的为综合利用中药党参的植物资源,以非药用部位党参叶为试验材料,比较新鲜与晒、炒、蒸、冷冻这四种加工方式中党参叶抗营养因子的含量,以期探明加工方式对党参叶抗营养因子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BAEE法测定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CBB-G250色素结合法测定植物凝集素含量与三氯化铁法测定植酸含量。结果新鲜党参叶植酸与植物凝集素含量最高,含量分别为8.76%、0.767mg·g-1,经过晒、炒、蒸、冷冻这四种加工方式后抗营养因子含量与活性有所降低,其中蒸制过的党参叶植酸与植物凝集素含量最低,炒制党参叶的胰蛋白酶抑制率活性最低。结论对党参叶中的3种抗营养因子进行了研究,为党参叶申请新食品原料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参叶 抗营养因子 胰蛋白酶抑制剂 植酸 植物凝集素
原文传递
高寒区轮作模式对当归田土壤特性及药材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13
作者 袁洪超 郭凤霞 +2 位作者 陈垣 白刚 梁伟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83-193,共11页
连作重茬造成当归产量逐年下降。采用药用植物秦艽(QJ)、羌活(QH)轮作当归(DG),以当归连作为对照,通过测定土壤和药材产量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确定各指标权重,并结合隶属综合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旨在揭示不同药用作物轮作当归对土壤环... 连作重茬造成当归产量逐年下降。采用药用植物秦艽(QJ)、羌活(QH)轮作当归(DG),以当归连作为对照,通过测定土壤和药材产量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确定各指标权重,并结合隶属综合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旨在揭示不同药用作物轮作当归对土壤环境与药材产量的影响,为筛选适宜当归栽培的轮作模式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作物轮作对当归田土壤特性和药材产量均具有显著影响,秦艽轮作当归可有效改善土壤特性,使当归成药期土壤磷和钾含量处于较低水平,而有机质维持在较高水平,对土壤水分的季节调控作用更为显著,与当归连作相比较,当归成药率提高94.10%,药材单根鲜重和药材鲜产量分别提高53.46%和125.56%,而羌活轮作当归土壤pH最高,有机质含量最低,当归连作土壤有机质含量虽高,但土壤富集磷和钾,对土壤水分季节性调控作用最小,当归成药率和药材产量均低。不同轮作模式当归成药率和药材产量依次为秦艽-当归>当归-当归>羌活-当归,综合指数大小依次为秦艽-当归(0.8132)>羌活-当归(0.3315)>当归连作(0.2051)。聚类分析将3种轮作模式分为三大类,重复小区亚类间距离均小,说明不同作物轮作对土壤的调控作用不同,高寒产区秦艽轮作当归是优化调控土壤环境,提高当归产出性能的有效轮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轮作模式 土壤特性 药材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作物根际土壤水浸液对当归的化感效应 被引量:15
14
作者 金彦博 郭凤霞 +1 位作者 陈垣 郭一青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248-2257,共10页
为探究适宜当归育苗的熟地土壤资源,本研究在当归道地产区甘肃省岷县培育小麦、蒙古黄芪和马铃薯茬口基础上,通过盆栽试验研究3种作物根际土壤对当归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小麦根际土壤水浸液对当归种子萌发出苗及幼... 为探究适宜当归育苗的熟地土壤资源,本研究在当归道地产区甘肃省岷县培育小麦、蒙古黄芪和马铃薯茬口基础上,通过盆栽试验研究3种作物根际土壤对当归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小麦根际土壤水浸液对当归种子萌发出苗及幼苗生长均表现出低促高抑的浓度效应,而蒙古黄芪和马铃薯根际土壤水浸液均表现出抑制效应,其中蒙古黄芪抑制作用更强;当归幼苗的化感敏感部位为根部,可抑制当归幼苗根的加粗生长,但对幼苗根伸长生长的效应因作物不同而异,小麦根际土表现为低浓度促进效应,其余2种作物土均表现为抑制效应。0.2 g·mL^(-1)小麦根际土壤水浸液条件下,当归幼苗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最高,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较低,且均显著高于蒙古黄芪和马铃薯根际土壤水平,幼苗氨基酸泄漏率维持在较低水平;根际土壤水提液浓度为0.8g·mL^(-1)时,3种作物根际土壤水浸液培育的当归幼苗CAT活性均较高,但氨基酸泄漏率较大。综上所述,低浓度小麦根际土壤水浸液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当归种子萌发出苗率,并奠定幼苗抗逆生化基础,岷县正茬小麦茬口是适宜当归熟地育苗的床土资源。本研究结果为制定合理的当归轮作倒茬制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育苗 化感作用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HPLC指纹图谱建立 被引量:8
15
作者 董瑞珍 陈垣 +1 位作者 郭凤霞 李欠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505-2510,共6页
目的建立大黄HPLC指纹图谱。方法大黄甲醇提取物的分析采用Kromasil C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8 mL/min;柱温35℃;检测波长280 nm。并对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 13批... 目的建立大黄HPLC指纹图谱。方法大黄甲醇提取物的分析采用Kromasil C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8 mL/min;柱温35℃;检测波长280 nm。并对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 13批样品指纹图谱中有15个共有峰,相似度0.390~0.987,仅6批相似度在90%以上。聚类分析将13批样品分为6类。主成分分析得5个特征值,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9.473%。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可用于大黄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 指纹图谱 HPLC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倍体菘蓝开花习性及传粉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金霞 陈垣 +3 位作者 郭凤霞 王引权 周盛茂 肖生伟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7-166,共10页
菘蓝是药材板蓝根和大青叶的基原植物,依赖种子繁殖。通过田间观测和人工授粉实验,对民乐县栽培菘蓝开花时序和传粉生物学系统进行研究,旨在为其种子繁育和杂种优势利用提供科学和技术依据。研究表明,菘蓝为无限花序,单株表现异向开花习... 菘蓝是药材板蓝根和大青叶的基原植物,依赖种子繁殖。通过田间观测和人工授粉实验,对民乐县栽培菘蓝开花时序和传粉生物学系统进行研究,旨在为其种子繁育和杂种优势利用提供科学和技术依据。研究表明,菘蓝为无限花序,单株表现异向开花习性,花序从植株顶部向下,单花从花序基部向上依次开放。花两性,雄蕊6,4枚长,2枚短,花萼和花瓣均为4,花萼绿色,花瓣黄色,子房上位,1室。单花寿命6~7 d,异常气候可缩短至3~4 d,群体开花期30 d左右。即将开放的花蕾柱头已成熟,花瓣刚露出花萼后开花当天,花粉鲜黄而散,末花期子房膨大,花粉干枯。短角果结种子0~2粒。自然结籽率95.0%,不去雄和去雄套纸袋均不结实,同株异花去雄授粉结籽率仅4.0%,去雄套纸袋异株异花授粉结籽率72.0%,去雄不套袋结籽率53.3%,自交不亲和指数为0.96~1.00。不去雄套网袋结籽率5.0%,去雄后提高至13.7%,访花者主要有食蚜蝇、黑蜂等。说明菘蓝具有较强的自交不亲和性,不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属典型的异花授粉类型,需传粉者,传粉媒介以虫媒为主,风媒为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菘蓝 二倍体 开花习性 传粉特性 自交不亲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用作物茬口对当归苗栽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小琴 陈垣 +2 位作者 郭凤霞 袁洪超 郭一青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002-2006,共5页
目的:筛选适宜的可替代传统当归生荒地育苗的熟地育苗床土资源。方法:以撂荒地为对照,对不同药用植物(当归、秦艽、羌活)茬口土壤条件下当归苗栽根系活力、可溶性蛋白含量、相对电导率、氨基酸泄露率、丙二醛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进行测... 目的:筛选适宜的可替代传统当归生荒地育苗的熟地育苗床土资源。方法:以撂荒地为对照,对不同药用植物(当归、秦艽、羌活)茬口土壤条件下当归苗栽根系活力、可溶性蛋白含量、相对电导率、氨基酸泄露率、丙二醛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不同药用植物茬口对当归苗栽根系活力、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细胞膜稳态性、膜脂过氧化程度及抗氧化酶活性具有显著影响,当归重茬及羌活茬口当归苗栽根系细胞酶促抗氧化系统薄弱,且渗透调节能力差,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质膜稳定性降低,根系活力下降,导致其越冬后发病率剧增。秦艽茬口当归苗栽各生理生化指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其抗氧化系统发达,膜脂过氧化程度小,质膜稳定性强,渗透调节能力大,根系活力强,苗栽越冬后发病率低。结论:秦艽茬口土壤可作为较适宜当归育苗的熟地床土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育苗 茬口 生理特性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天诱变种苗大小对当归物候特征、抗逆生理特性及药材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宇晓 郭凤霞 +4 位作者 陈垣 王红燕 焦旭升 金建琴 刘晓峰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5-344,共10页
为了探索航天搭载对当归成药特性的诱变效应,通过对航天诱变当归种子育成种苗分级移栽,研究种苗大小对当归成药期物候特征、抗逆生理特性、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苗越大其返青率、移栽成活率、早期抽薹率越高,前期生长发育... 为了探索航天搭载对当归成药特性的诱变效应,通过对航天诱变当归种子育成种苗分级移栽,研究种苗大小对当归成药期物候特征、抗逆生理特性、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苗越大其返青率、移栽成活率、早期抽薹率越高,前期生长发育态势越好,表现为大苗成药栽培期株高、株幅、叶柄粗、复叶数、叶面积等生长发育指标优异;种苗大小对当归生长期膜脂过氧化程度及抗氧化酶活性具有显著影响,前期小苗抗氧化系统薄弱,膜脂过氧化程度大,后期大苗抗氧化活性低于小苗,膜脂过氧化程度变大;种苗大小对当归成药栽培产量具有显著影响,表现为小苗栽产量最高(6382.46 kg/hm^(2)),中苗栽次之(3159.44 kg/hm^(2)),大苗栽最低(1073.48 kg/hm^(2))。可见,航天诱变育种对当归种苗的物候特征、抗逆性、产量及质量影响较大;因育成的小种苗移栽后产量较高,质量优异,可在后期研究和生产中选择小种苗移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种苗 成药期 航天诱变 早期抽薹 阿魏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归种子航天诱变一代(SP1)的成药性能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宇晓 郭凤霞 +4 位作者 陈垣 刘金印 陈永中 金建琴 许宏亮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2年第1期119-126,共8页
早期抽薹和根腐病严重影响当归的栽培成效,为了探寻航天搭载对当归SP;代成药特性的诱变效应,将当归种子搭载“长征七号”和“神舟十一号”飞船,在太空分别历时22 h和33 d,返回地面后大田有机育苗栽培。结果表明:与对照(CK)种子相比较,神... 早期抽薹和根腐病严重影响当归的栽培成效,为了探寻航天搭载对当归SP;代成药特性的诱变效应,将当归种子搭载“长征七号”和“神舟十一号”飞船,在太空分别历时22 h和33 d,返回地面后大田有机育苗栽培。结果表明:与对照(CK)种子相比较,神舟33 d和长征22 h处理的当归种子育成SP;种苗移栽后返青率分别显著提高24.0%和14.9%。成药期CK返青株早期抽薹率和死株率高达40.2%和26.8%,33 d和22 h群体的早期抽薹率较CK分别极显著提高29.7%和21.4%,死株率分别显著降低26.8%和16.0%,种苗成药率各处理依次为33 d(26.0%)>22 h(21.4%)>CK(20.8%);33 d和22 h群体株高、株幅和茎粗始终极显著高于CK,单株叶片数与CK相当;当归阿魏酸含量依次为22 h(0.12%)>33 d(0.11%)>CK(0.10%),浸出物含量依次为33 d(57.90%)>CK(54.10%)>22 h(51.30%)。说明航天搭载当归种子在诱导有利变异的同时也可诱导不利于生产的变异,但创造了抗逆性强的优异变异群体,奠定了新品种选育的宝贵种质资源,并拓展了新品种选育途径;根病和早期抽薹是造成当归成药率很低的主要原因,迫切需要对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和选育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种子 航天诱变 成药期 返青 早期抽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炮制历史沿革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焦红红 陈杰 +4 位作者 白德涛 李波 金燕清 王菊霞 汪玲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8年第7期899-905,共7页
目的:弄清黄芪历代炮制演变轨迹、现代全国各地炮制规范概况,为研究者提供现代研究思路。方法:通过大量地查阅、整理、分析古代及现代医药文献,全面综述古今黄芪炮制方法、探讨炮制机理。结果:自汉代开始,经历南北朝、唐、宋、元、明、... 目的:弄清黄芪历代炮制演变轨迹、现代全国各地炮制规范概况,为研究者提供现代研究思路。方法:通过大量地查阅、整理、分析古代及现代医药文献,全面综述古今黄芪炮制方法、探讨炮制机理。结果:自汉代开始,经历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时期,记载的炮制方法共有30多种,传统炮制理论成熟。结论:黄芪古代炮制方法种类丰富、炮制理念成熟,目前流传下来应用普遍、研究最多的主要为蜜炙黄芪及黄芪片,其他方法及其炮制品已不是研究及使用主流。但历代沿用的酒制、米制、盐制等炮制品确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而也应被进一步继承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炮制 历史沿革 现代研究 继承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