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友军 刘桂杰 +2 位作者 于文文 于曰俊 张国华 《中国医学装备》 2010年第10期37-39,共3页
目的:探讨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对234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图像分析,得出病变血管的最佳投照角度。结果:基底动脉狭窄病变血管的最佳投照角度为向足倾斜28o±5o;椎动脉颅内段狭... 目的:探讨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对234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图像分析,得出病变血管的最佳投照角度。结果:基底动脉狭窄病变血管的最佳投照角度为向足倾斜28o±5o;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病变血管的最佳投照角度为右前斜或左前斜25o±3o;右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病变血管的最佳投照角度为左前斜20o±5o并向头侧倾斜15o±5o;左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病变血管的最佳投照角度为右前斜20o±5o;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段狭窄病变血管的最佳投照角度为左前斜50o±6o并向足侧倾斜20o±7o;左侧锁骨下动脉狭窄病变血管的最佳投照角度为左前斜50o±6o;大脑中动脉M1段近端狭窄病变血管的最佳投照角度为右前斜或左前斜15o±5o。结论:熟练操作机器,掌握机器的性能和技巧,正确应用最佳投照角度,有助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缺血性脑血管病 投照角度 介入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超声和MRI对多系统萎缩与帕金森病患者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9
2
作者 于文文 王琦 吴晓丽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1期119-122,共4页
目的探讨经颅超声(TCS)和MRI对多系统萎缩患者与帕金森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42例多系统萎缩患者(作为多系统萎缩组)、43例帕金森病患者(作为帕金森病组),再选取同期我院搜集的50例体检健康人群一般资料作为对照组,分析... 目的探讨经颅超声(TCS)和MRI对多系统萎缩患者与帕金森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42例多系统萎缩患者(作为多系统萎缩组)、43例帕金森病患者(作为帕金森病组),再选取同期我院搜集的50例体检健康人群一般资料作为对照组,分析三组患者的TCS和MRI表现。结果帕金森病组黑质异常强回声所占比明显高于多系统萎缩组、对照组(P<0.05);多系统萎缩组豆状核异常强回声所占比明显高于帕金森病组、对照组(P<0.05);多系统萎缩组第三脑室宽度明显高于帕金森病组、对照组(P<0.05);多系统萎缩组脑桥面积、中脑面积、小脑中脚宽度等均小于帕金森病组、对照组(P<0.05);多系统萎缩组在小脑中脚高信号所占比、裂隙征所占比、脑桥十字征所占比以及壳核低信号所占比等明显高于帕金森病组、对照组(P<0.05)。结论TCS、MRI对多系统萎缩与帕金森病患者的鉴别诊断价值比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系统萎缩 帕金森病 超声检查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评价氨氯地平对左室重构及心功能干预作用分析
3
作者 夏金花 邱松 张连香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18期172-173,共2页
目的使用超声心动图的技术对氨氯地平在临床中对于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LVH)以及心脏功能的作用进行评价。方法 132例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6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氨氯地平实施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贝那普... 目的使用超声心动图的技术对氨氯地平在临床中对于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LVH)以及心脏功能的作用进行评价。方法 132例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6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氨氯地平实施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贝那普利治疗,疗程为6个月。观察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以及出现的不良反应,通过超声心动图对患者治疗前后心脏形态及功能指标进行检测。结果与服药前相比,两组患者的左室质量指数均出现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LVEF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氯地平对于治疗左室肥厚以及改善心脏功能具有较好的疗效,同时起到良好的降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 氨氯地平 左室肥厚 干预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部动脉彩超在前循环脑梗死评价中的价值研究
4
作者 夏金花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年第8期43-45,共3页
目的探讨临床中颈部动脉彩超对于前循环脑梗死疾病的评价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3年5月之间来我院就诊的14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前循环脑梗死病例70例,另外设对照组70例。记录两组患者在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内中... 目的探讨临床中颈部动脉彩超对于前循环脑梗死疾病的评价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3年5月之间来我院就诊的14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前循环脑梗死病例70例,另外设对照组70例。记录两组患者在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内中膜厚度的差异,检查是否出现粥样硬化斑块、斑块的大小数目位置及回声强度以及颈动脉狭窄情况。结果通过颈部动脉彩超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内中膜厚度、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动脉彩超对于识别和预防前循环脑梗死的发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动脉彩超 前循环脑梗死 临床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