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部研究俄国形式主义的系统之作─—评赵志军的《俄国形式主义诗学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海涛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1995年第1期152-154,共3页
一部研究俄国形式主义的系统之作─—评赵志军的《俄国形式主义诗学研究》刘海涛(湛江师院中文系湛江524048)本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俄国形式主义文论走完了一个“兴起——高潮——哀萨的全过程。虽然它在西方文坛上活动的... 一部研究俄国形式主义的系统之作─—评赵志军的《俄国形式主义诗学研究》刘海涛(湛江师院中文系湛江524048)本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俄国形式主义文论走完了一个“兴起——高潮——哀萨的全过程。虽然它在西方文坛上活动的时间只有短暂的10年,但它的精魂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国形式主义 陌生化 诗学研究 形式主义文论 西方文论 什克洛夫斯基 结构主义 科学主义 文学性 文学本体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朱光潜的美学体系及其当代意义
2
作者 劳承万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1997年第3期34-40,共7页
朱光潜的美学体系是一个五彩缤纷、斑斓驳杂的丰富体系,它是多维的而不是一维的。其间错纵地交织着:深刻而玄妙的哲人学说;严肃而豁达、执著而超脱的人生态度:渊博而多向的学科知识;精当入微的叙述方法与行云流水式的语言表达。五... 朱光潜的美学体系是一个五彩缤纷、斑斓驳杂的丰富体系,它是多维的而不是一维的。其间错纵地交织着:深刻而玄妙的哲人学说;严肃而豁达、执著而超脱的人生态度:渊博而多向的学科知识;精当入微的叙述方法与行云流水式的语言表达。五、六十年代人们的批判失之偏颇。深入分析、研究采光潜美学体系,可以匡正时弊,使中国当代美学朝着正确的路子,稳步前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体系 四维特性 情趣 二极性 出世──入世 哲人学说 艺术形而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看待陶渊明与朝廷的关系?——兼谈鲁迅论陶之精蕴
3
作者 李珺平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1998年第4期83-87,共5页
本文意在考察陶渊明人品、文名与时代(历史)之关系,并清理鲁迅论陶之精蕴。唐以后,陶氏人品、文名几经跌宕。至南宋,“忠晋”说弥彰。晚清,甚至有与孔子同祀之可能。视其为儒家传人者,至今似不绝如缕。只有客观、公正地看待陶氏... 本文意在考察陶渊明人品、文名与时代(历史)之关系,并清理鲁迅论陶之精蕴。唐以后,陶氏人品、文名几经跌宕。至南宋,“忠晋”说弥彰。晚清,甚至有与孔子同祀之可能。视其为儒家传人者,至今似不绝如缕。只有客观、公正地看待陶氏与朝廷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咏 王谱 汤注 朱评 鲁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北杂剧服饰刍议 被引量:3
4
作者 宋俊华 王开桃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14,共7页
《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中的“穿关”是明代北杂剧服饰的集中反映,它表明明代北杂剧服 饰已趋于成熟,并形成了融程式性、符号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特点。
关键词 明代北杂剧 脉望馆 穿关 服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美学本体论比较 被引量:5
5
作者 陈望衡 张黔 《民族艺术研究》 2003年第3期14-28,共15页
中国美学以自然为本体,自然即为道,美的最高境界是道,也就是自然;西方美学以神为本体,一直将神看做是美的最后归属。道在中国文化是有与无的统一,它不是言语的对象,中国古代文论认为“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与此相关,美学重视象,认为... 中国美学以自然为本体,自然即为道,美的最高境界是道,也就是自然;西方美学以神为本体,一直将神看做是美的最后归属。道在中国文化是有与无的统一,它不是言语的对象,中国古代文论认为“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与此相关,美学重视象,认为美在意象形以及意象的升华——境界,对意象与境界的把握是通过体验来完成的,因此中国美学重视体验的方式。西方美学以神为本体,而神又是通过言来布道的。言与逻辑、分析有必然联系,与之相关,西方美学重视认识,美是认识的对象。这就形成了西方美学的认识论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 自然 认识 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试”作动词前缀辨 被引量:1
6
作者 朱城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74-76,共3页
《中国语文》 1 999年第 5期王云路 中古诗歌附加式双音词举例 一文中论及 "为 "、"试 "作动词前缀的问题。本文认为, 为 "置于动词之前或之后均为同义连用; 试 "置于动词之前应为语气副词。因此,不应将... 《中国语文》 1 999年第 5期王云路 中古诗歌附加式双音词举例 一文中论及 "为 "、"试 "作动词前缀的问题。本文认为, 为 "置于动词之前或之后均为同义连用; 试 "置于动词之前应为语气副词。因此,不应将 为 "、 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字 "为"字用法 动词 前缀 中古汉语 语法 语气副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异质”到“对话”的二度界说
7
作者 王钦峰 肖黎 《求索》 CSSCI 2003年第5期189-189,191-192,共3页
关键词 跨文明比较文学 研究 异质 对话 二度界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合:中国古代诗性智慧之根 被引量:5
8
作者 黄念然 胡立新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1999年第3期12-18,共7页
“和合”的文化──心理结构,是中国古代诗性智慧与审美运思的源头活水。突出体现在:以天人异质同构为基础并由此确立二者间和谐化诗意关联的“天人合一”思想深刻浸润了古代审美境界论,中国人由此而强调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合一;... “和合”的文化──心理结构,是中国古代诗性智慧与审美运思的源头活水。突出体现在:以天人异质同构为基础并由此确立二者间和谐化诗意关联的“天人合一”思想深刻浸润了古代审美境界论,中国人由此而强调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合一;“和合”文化中的整体直观运思深刻影响了古代审美体验论,视审美体验与生命体验为同一的中国诗性智慧特别强调物我互感互动的生命运动中的整体直观把握;“和合”文化中和谐化辩证法的普遍运用,使得中国诗性智慧特别注意以对应性、相融性、辩证性、和谐性来理解和处理一系列审美范畴的构架和展开。“和合”文化构建了中国美学的主导精神──对“和”美的追求,形成了中国美学的和谐基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合文化 天人合一 诗性智慧 和谐基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歌艺术风格新探 被引量:1
9
作者 殷鉴 宋立民 《洛阳大学学报》 2003年第3期28-31,共4页
经过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人们探索和努力,1936-1937年间该派形成了以“亲切的纯诗和隽永的象征”为代表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主要表现在蕴籍而淡远的朦胧美、通感和奇想为主的意象组合、音乐感和散文化等三个方面。
关键词 20世纪30年代 现代派诗歌 艺术风格 朦胧美 通感 奇想 意象组合 音乐感 散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诗歌的本源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士林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67-76,共10页
如果我们从“诗六义”出发,把“赋比兴”放到人类学理论的框架之中,探索赋、比、兴与人类精神起源的内在联系,及其各自的历史积淀过程,以历史积淀界定其内在结构,对中国诗学的“赋比兴”说进行全新的阐释,就可能意外地发现中国艺... 如果我们从“诗六义”出发,把“赋比兴”放到人类学理论的框架之中,探索赋、比、兴与人类精神起源的内在联系,及其各自的历史积淀过程,以历史积淀界定其内在结构,对中国诗学的“赋比兴”说进行全新的阐释,就可能意外地发现中国艺术精神起源中的“发生学逻辑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思维 自我意识 “兴” 中国诗歌 诗性智慧 语言结构 《诗经》 “比” 诗学人类学 实践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纪之交:文艺心理学的窘境与前瞻 被引量:2
11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8-65,共8页
世纪之交,各学科大都能以理性的眼光坦诚而又严肃地审视,自身是否有存在的充足理由,是否继续存在下去,如何存在等问题。这种审视大都以客观、冷静、实事求是为原则,以学术民主为前提,不是主观臆断、闭门造车,更不是行政命令或权... 世纪之交,各学科大都能以理性的眼光坦诚而又严肃地审视,自身是否有存在的充足理由,是否继续存在下去,如何存在等问题。这种审视大都以客观、冷静、实事求是为原则,以学术民主为前提,不是主观臆断、闭门造车,更不是行政命令或权威专断。它说明中国学人危机性、警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学 文艺心理学 心理学家 实验心理学 精神分析 格式塔 世纪之交 心理学史 元素主义 弗洛依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理论的自性危机与合法化困境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飏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5-109,共5页
本文通过对文学理论两类命题 ,即事实陈述命题与价值论命题的反思 ,力图在人文性、自主性与科学性的和谐中为文学理论确立合理存在的支点。
关键词 人文性 自主性 科学性 文学理论 事实性陈述 价值论陈述 自性危机 合法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范式转型与后新时期论 被引量:1
13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03-106,共4页
关键词 后新时期 西方后现代主义 范式转型 中国变体 中华本 主流意识形态 后现代主义文化 90年代 学术范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书训释札记 被引量:2
14
作者 朱城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7年第4期39-42,5,共5页
古书训释札记朱城靡室劳矣《诗经·卫风·氓》:“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对于“靡室劳矣”句,古今注家分歧甚大,然均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今选取几家有代表性的说法,略加评析并试陈己见。1、郑玄笺:“... 古书训释札记朱城靡室劳矣《诗经·卫风·氓》:“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对于“靡室劳矣”句,古今注家分歧甚大,然均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今选取几家有代表性的说法,略加评析并试陈己见。1、郑玄笺:“靡,无也,无居室之劳,言不以妇事见困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汉语》 靡室劳矣 宾语前置 “是” 前置宾语 《诗经》 训释 意动用法 夙兴夜寐 女主人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与汉斯立克的《论音乐的美》 被引量:5
15
作者 林衡勋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1998年第4期60-67,共8页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中国美学史乃至中国哲学史上一篇影响深远的重要论文。现当代学术界对它作了很多研究,但评价不一,甚至相反,有人说它标志着“魏晋玄学的美学完成”,也有人说它在“理论上是错误的”。钱钟书先生以学贯中西的...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中国美学史乃至中国哲学史上一篇影响深远的重要论文。现当代学术界对它作了很多研究,但评价不一,甚至相反,有人说它标志着“魏晋玄学的美学完成”,也有人说它在“理论上是错误的”。钱钟书先生以学贯中西的高视野,把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与西方近现代奥地利音乐美学家汉斯立克的《论音乐的美》相提并论。不仅提供了新见解,而且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本文以钱先生的先在提示为起点和指导,从音乐的本体与音乐之美、音乐与情感关系两方面对嵇、汉的观点作了较充分的理论追问与分析。既具体展示了两人思想之“同”,也揭示了两人思想同中之“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嵇康 声无哀乐 汉斯立克 音乐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金发象征诗意象的审美解读 被引量:1
16
作者 蒋淑娴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3期68-71,共4页
关键词 李金发 意象的审美 象征诗 自然景物 主导意象 象征派诗人 波德莱尔 法国象征派诗 审美意象 初期象征派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贾谊美学、哲学思想抉微──从《服鸟赋》的核心细胞“道”谈起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珺平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8年第2期46-51,共6页
本文力图廓清贾谊研究中材料的误区,重点解剖《服鸟赋》的基本范畴:“道”,认为它是贾谊美学、哲学思想的核心细胞,其实质乃指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变化法则,并从宇宙论、本体论和人性论等方面分别作出证明。在贾谊看来,万物乃现象、... 本文力图廓清贾谊研究中材料的误区,重点解剖《服鸟赋》的基本范畴:“道”,认为它是贾谊美学、哲学思想的核心细胞,其实质乃指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变化法则,并从宇宙论、本体论和人性论等方面分别作出证明。在贾谊看来,万物乃现象、傀儡,外于连续不断的生灭、合散,消息之中,其背后有一更为决定性的力量,即造化。造化是永恒的,而万物只是瞬间存在。同时,又以贾谊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来源支撑了上述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与变 力与造化 虚空感 思想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穆时英小说简论 被引量:2
18
作者 蒋淑娴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1997年第4期57-60,共4页
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圣手穆时英,以其独特的艺术追求,多层次的美学功能,将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方法,同中国大都市社会生活相交融,描绘了一幅幅光怪陆离的时代图景。
关键词 心理荒原 感觉外化 新现实 通感 潜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清小说中商人的价值观念 被引量:5
19
作者 宋俊华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1996年第1期52-55,共4页
中国古代社会,重视农业经济,忽视商品生产和流通,商人的价值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明清小说作家则在展示商业繁荣、商人活跃时代背景中肯定商人的价值,讴歌了他们的金钱欲望和开拓冒险精神,也对他们的道德、性爱作了合乎人性的观... 中国古代社会,重视农业经济,忽视商品生产和流通,商人的价值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明清小说作家则在展示商业繁荣、商人活跃时代背景中肯定商人的价值,讴歌了他们的金钱欲望和开拓冒险精神,也对他们的道德、性爱作了合乎人性的观照。商人的价值觉醒,正反映了明清市民阶级的普遍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商人价值 金钱 道德 性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审美精神的底蕴是什么?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珺平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1994年第1期39-48,共10页
在探讨汉代美学问题时,人们总习惯于从表面现象入手,而忽视对于审美精神的整体把握,只看见漂浮在水面的树叶,而不知水底之潜流。本文认为,研究汉代美学必须从研究审美精神的底蕴(即这个时代的社会集体心理)出发。汉代审美精神的... 在探讨汉代美学问题时,人们总习惯于从表面现象入手,而忽视对于审美精神的整体把握,只看见漂浮在水面的树叶,而不知水底之潜流。本文认为,研究汉代美学必须从研究审美精神的底蕴(即这个时代的社会集体心理)出发。汉代审美精神的底蕴可以用“雄豪”两个字概括:雄即雄放,豪即粗豪。汉代的美学特征不过是这一底蕴的外在呈现。雄豪精神是在反拨儒家观念中形成,叉渗透于汉人的宇宙观、人生观。它最早来源于战国时代高士的社会实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精神 雄放 粗豪 物质与人 无忌讳与富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