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1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物考古档案开发利用和建设发展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刘澜 《档案时空》 2013年第8期33-34,共2页
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古代人类社会的一门历史学科,它通过古人遗留下来的各种遗存,复原古代历史。文物考古资料是考古工作人员在考古勘探和发掘现场,记录古人活动信息的唯一原始凭证。这些资料包括一系列文字、表格、图纸、照片... 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古代人类社会的一门历史学科,它通过古人遗留下来的各种遗存,复原古代历史。文物考古资料是考古工作人员在考古勘探和发掘现场,记录古人活动信息的唯一原始凭证。这些资料包括一系列文字、表格、图纸、照片、录像、拓片和各种测试、分析、鉴定报告等材料,是复原古代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第一手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考古资料 档案开发利用 古代历史 人类社会 历史学科 实物资料 考古勘探 工作人员
原文传递
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陶片中水稻稃壳双峰乳突印痕的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文绪 裴安平 毛同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63-267,共5页
以籼稻、粳稻和普通野生稻作为参照系 ,用扫描电镜对彭头山遗址陶片中的水稻稃壳双峰乳突印痕进行观察拍照 ,根据双峰乳突的纵距、横距及其纵横比分析了古栽培稻的属性 ,认定 80 0 0年 BP的彭头山古栽培稻的双峰乳突性状已向粳稻类型方... 以籼稻、粳稻和普通野生稻作为参照系 ,用扫描电镜对彭头山遗址陶片中的水稻稃壳双峰乳突印痕进行观察拍照 ,根据双峰乳突的纵距、横距及其纵横比分析了古栽培稻的属性 ,认定 80 0 0年 BP的彭头山古栽培稻的双峰乳突性状已向粳稻类型方向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 澧县 彭头山 遗址 陶片 水稻 稃壳 双峰乳突印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澧县八十遗址古栽培稻的再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赵笃乐 裴安平 张文绪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39-143,共5页
用多种方法对 1 997年湖南澧县八十遗址出土的 782粒 80 0 0年前的古栽培稻谷的粒形等性状分析研究 ,观察到该古栽培稻是一个具有广泛性状变异性的不同于现代籼、粳、普通野生稻的近野生稻偏籼型的独立复合群体 ,且在演化地位上具有... 用多种方法对 1 997年湖南澧县八十遗址出土的 782粒 80 0 0年前的古栽培稻谷的粒形等性状分析研究 ,观察到该古栽培稻是一个具有广泛性状变异性的不同于现代籼、粳、普通野生稻的近野生稻偏籼型的独立复合群体 ,且在演化地位上具有原始性和过渡性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栽培稻 考古 进化 野生稻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早期陶器及其地层堆积的碳十四年代研究 被引量:32
4
作者 吴小红 伊丽莎贝塔.博阿雷托 +12 位作者 袁家荣 欧弗.巴尔-约瑟夫 潘岩 曲彤丽 刘克新 丁杏芳 李水城 顾海滨 韦琪.居 大卫.科恩 天朗.娇 保罗.戈德伯格 史蒂夫.韦纳 《南方文物》 2012年第3期7-15,6,共10页
位于湖南道县的玉蟾岩遗址包含大量灰烬,丰富的动物遗存,砾石和石片石器以及骨角器。从出土遗物,特别是人工制品来看,该洞穴应是一处旧石器晚期狩猎采集者的营地。洞穴堆积反映出人类的一系列短期活动或栖居,其间穿插着遗址被废弃的时... 位于湖南道县的玉蟾岩遗址包含大量灰烬,丰富的动物遗存,砾石和石片石器以及骨角器。从出土遗物,特别是人工制品来看,该洞穴应是一处旧石器晚期狩猎采集者的营地。洞穴堆积反映出人类的一系列短期活动或栖居,其间穿插着遗址被废弃的时期。微形态学研究显示堆积中的红色粘土条带是当时人类从洞外搬进来的。该遗址还出土了若干陶片,可以复原成2件或更多的陶器。多数陶片出自于1993和1995年的发掘。另有10多件陶片在2004和2005年的发掘中被发现。我们将在本文介绍该洞穴堆积的年代研究过程和结果,包括样品的采集、预筛选和前处理过程,以及最后对保存好的炭屑和骨头样品的测年。玉蟾岩遗址的年代为距今21000~13800年(校正后,后同),年代数据表明下层堆积中存在人类栖居的间断,陶片的年代为距今17,000~18,000年。这些陶片是在中国发现的制造陶器的最早证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蟾岩遗址 早期陶器 碳十四测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古稻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张文绪 顾海滨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36-741,共6页
用粒型分析和判别法对城头山遗址的322粒古稻作了研究,古稻种群中含有类似野稻粒型的个体占5.59%,类似籼稻粒型的个体占51.55%,类似粳稻粒型的个体占42.86%,每类型中又可分为不同粒重的类群,性状变域宽,涵盖并超越了现代普野、籼稻和粳... 用粒型分析和判别法对城头山遗址的322粒古稻作了研究,古稻种群中含有类似野稻粒型的个体占5.59%,类似籼稻粒型的个体占51.55%,类似粳稻粒型的个体占42.86%,每类型中又可分为不同粒重的类群,性状变域宽,涵盖并超越了现代普野、籼稻和粳稻的变域,是一种大粒的多型性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澧县 城头山遗址 古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出土动物牙齿表面植物微遗存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姚凌 罗武宏 +4 位作者 杨玉璋 张居中 李为亚 曹赛 莫林恒 《农业考古》 2015年第6期1-7,共7页
通过对老司城遗址明代早期至雍正五年出土的猪、野猪、牛、马、山羊、苏门羚、梅花鹿、小麂、赤麂、水鹿等10种动物共20件牙齿表面植物微遗存的分析与研究,结果发现了包括来自于水稻(Oryza sativa L.)、薏苡属(Coix Linn.)、葫芦科(Cucu... 通过对老司城遗址明代早期至雍正五年出土的猪、野猪、牛、马、山羊、苏门羚、梅花鹿、小麂、赤麂、水鹿等10种动物共20件牙齿表面植物微遗存的分析与研究,结果发现了包括来自于水稻(Oryza sativa L.)、薏苡属(Coix Linn.)、葫芦科(Cucurbitaceae)、棕榈科(Palmae)等植物淀粉粒,以及水稻、竹亚科(Bambusoideae)、棕榈科、芦苇属(Phragmites Adans.)、早熟禾亚科(Pooideae)、画眉草亚科(Eragrostidoideae)、黍亚科(Panicoideae)等植物的植硅体。淀粉粒、植硅体种类统计结果表明当时老司城遗址家养与野生动物的植物性食物资源具有多样化的特征,且两者食物结构之间具有相似性。这种相似性说明该时期老司城遗址部分家养动物可能存在半圈养或放养的现象,而某些野生动物在被捕获之后可能经过一定时间的圈养。此外,水稻、棕榈科、竹亚科植物以及硅藻等的发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司城遗址及其周边地区当时的气候应该属于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该研究结果对于了解明清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家养与野生动物的植物性食物结构及饲养方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同时为促进老司城遗址动植物考古学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资料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司城遗址 淀粉粒 植硅体 动物牙齿 植物性食物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当代中国考古学学科重点的转移与考古学文化的整体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裴安平 《文物世界》 1998年第3期74-80,共7页
近年来,关于中国考古学未来发展的讨论已引起整个学科的瞩目,它表明这个学科正处在新的历史变化时期,并促使人们对现状进行认真的总结与反思,对未来进行积极的探索。一中国考古学史的简要回顾与当代学科重点的转移任何学科之所以能... 近年来,关于中国考古学未来发展的讨论已引起整个学科的瞩目,它表明这个学科正处在新的历史变化时期,并促使人们对现状进行认真的总结与反思,对未来进行积极的探索。一中国考古学史的简要回顾与当代学科重点的转移任何学科之所以能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相应的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文化 中国考古学 物态文化 类型学 人类活动 相互关系 文化人类学 楚文化 “二元结构” 整体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物考古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探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刘澜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79-81,共3页
现代田野考古调查发掘研究,广泛应用数字化技术,使考古研究工作发生深刻变化,但历年考古发掘的大量遗址、墓葬、窑址,形成了庞大的文字、图表、胶片、影像和实物资料,以及具有科学价值的事物,传统技术手段保存纸质、照片、胶片、实物等... 现代田野考古调查发掘研究,广泛应用数字化技术,使考古研究工作发生深刻变化,但历年考古发掘的大量遗址、墓葬、窑址,形成了庞大的文字、图表、胶片、影像和实物资料,以及具有科学价值的事物,传统技术手段保存纸质、照片、胶片、实物等考古资料,不能适应信息网络技术和时代发展要求,应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抢救性保护,转化为永久保存和利用的电子信息资源,建立信息资源综合数据库,从而提升文物考古信息资源的管理水平,促进和深化考古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考古 信息资源 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科学思想与中国考古学研究
9
作者 裴安平 《东南文化》 CSSCI 1990年第5期268-273,共6页
所谓“系统科学思想”,这里指的是一般系统论关于“系统”的理论及其原则思想.二次大战以来.包括系统论在内的一系列崭新的科学技术与理论逐渐成熟,并对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以系统论为理论依据的思想和研究... 所谓“系统科学思想”,这里指的是一般系统论关于“系统”的理论及其原则思想.二次大战以来.包括系统论在内的一系列崭新的科学技术与理论逐渐成熟,并对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以系统论为理论依据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在欧美文化人类学界得到了普遍的运用.在苏联也受到了应有的重视.本文将立足实际,就这种理论对我国考古学研究的意义及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并就教于学界同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科学思想 中国考古学 考古学文化 考古学研究 体性 物态文化 楚文化 器物 系统论 聚落考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怀化大塘古代冶铁遗址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邹桂森 李延祥 +2 位作者 杨志勇 高成林 黄全胜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2-98,共7页
通过对湖南省怀化市新建镇大塘村古代冶炼遗址进行考古学调查及试掘,并对出土的陶瓷器进行分析,初步判断其为清代遗址。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及X射线衍射分析(XRD)等手段对出土炉渣、矿石等冶金遗物进行成分和物相检测分... 通过对湖南省怀化市新建镇大塘村古代冶炼遗址进行考古学调查及试掘,并对出土的陶瓷器进行分析,初步判断其为清代遗址。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及X射线衍射分析(XRD)等手段对出土炉渣、矿石等冶金遗物进行成分和物相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大塘遗址为块炼铁遗址,所使用矿石含钛磁铁矿及赤铁矿。对该遗址的研究可为探讨清代怀化地区及湖南社会组织结构、生产方式及经济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考古 块炼铁遗址 清代 科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土现场木质文物的快速无损健康评估方法研究
11
作者 庞凌燕 任伟 +5 位作者 刘辉 李军奇 朱建锋 赵西晨 于宗仁 李梅英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7-132,149,共7页
为避免木质文物出土即遭损坏,解决传统评估方式对文物损伤较大、时效性差的问题,本工作探索了出土现场木质文物的快速无损健康评估方法.选择金丝楠木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提取了含水率、硬度、色差变化率3项因素作为出土现场木质文物健康... 为避免木质文物出土即遭损坏,解决传统评估方式对文物损伤较大、时效性差的问题,本工作探索了出土现场木质文物的快速无损健康评估方法.选择金丝楠木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提取了含水率、硬度、色差变化率3项因素作为出土现场木质文物健康评价指标;利用微钻阻力仪、邵氏硬度计结合X-射线粉末衍射研究了木材表面硬度与胎体强度的对应关系;着重研究了绝对含水率与表观含水率、硬度之间的多元转换关系,提出了一种通过表观含水率和硬度进行绝对含水率评估的无损方法;最终将3项因子测试结果反映在健康评估雷达图中,建立了快速无损可视化评估方法.该研究依托鸡叫城遗址发掘现场进行了实际样品检测和示范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文物 无损检测 健康评估 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桂阳县明清炼锌遗址群调查与初步研究
12
作者 莫林恒 罗胜强 +2 位作者 肖亚 周文丽 陈建立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3期25-33,共9页
湖南省桂阳县是中国古代炼锌的重要地区之一。自2015年以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共调查发现了19处炼锌遗址和1处炼锌冶炼罐生产遗址。考古调查与文献记载显示,桂阳炼锌应在明代就已开始,并延续至清代晚期,规模逐步扩大。在这些... 湖南省桂阳县是中国古代炼锌的重要地区之一。自2015年以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共调查发现了19处炼锌遗址和1处炼锌冶炼罐生产遗址。考古调查与文献记载显示,桂阳炼锌应在明代就已开始,并延续至清代晚期,规模逐步扩大。在这些遗址上采集到数量不等的冶炼罐,冶炼罐的形态反映出从矮胖形向瘦长形转变的演化规律。此次系统的调查对于从整体上认识桂阳炼锌遗址分布、规模、保存状况,以及炼锌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材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炼锌的起源、发展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阳 明清 炼锌 遗址群 冶金考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湖南桂阳州绿紫坳矿厂研究
13
作者 罗胜强 周文丽 莫林恒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3期18-24,共7页
绿紫坳矿厂是清代湖南桂阳州最大的铜矿厂,也是清代湖南最大的铸钱铜料产地,持续开采约一个世纪。2018年4月,多家单位对绿紫坳铜矿采冶遗址进行调查,发现了矿洞、崖刻以及大量的炉渣堆积。梳理文献资料和考古材料,对绿紫坳矿厂开发历史... 绿紫坳矿厂是清代湖南桂阳州最大的铜矿厂,也是清代湖南最大的铸钱铜料产地,持续开采约一个世纪。2018年4月,多家单位对绿紫坳铜矿采冶遗址进行调查,发现了矿洞、崖刻以及大量的炉渣堆积。梳理文献资料和考古材料,对绿紫坳矿厂开发历史、采矿、炼铜、产品和管理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绿紫坳矿厂采用矿井开采法开矿,炼铜采用复杂的“硫化矿—冰铜—铜”技术。乾隆十七年(1752)开始,绿紫坳矿厂由委员管理,形成高效的开采和冶炼一体化的矿厂,为长沙宝南局提供了绝大部分的铸钱铜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阳州 绿紫坳矿厂 采矿技术 冶炼技术 宝南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湖南蓝山县汉唐墓葬考古记 南平古城与五里坪古墓葬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斌 《大众考古》 2018年第2期70-80,共11页
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现曾轰动一时,至今影响巨大,其中3号慕出土的《地形图》上怀注有一座小城叫“南平”。
关键词 墓葬考古 南平 古墓葬 蓝山县 长沙马王堆汉墓 古城 汉唐 湖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众考古学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彭世蕾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第6期12-13,共2页
选择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大力推广使用公众考古学,有助于持续克制眼前的文化遗产资源消失危机,在保证逐步拉近考古学术项目、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社会大众彼此间的距离之后,令我国整个文化遗产事业得以可持续性的发展。由此,本文将在客... 选择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大力推广使用公众考古学,有助于持续克制眼前的文化遗产资源消失危机,在保证逐步拉近考古学术项目、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社会大众彼此间的距离之后,令我国整个文化遗产事业得以可持续性的发展。由此,本文将在客观阐述公众考古学的概念前提下,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规划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灵活有效使用公众考古学的策略,希望能够引起相关工作人员的强烈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考古学 文化遗产 保护工作 应用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古遗址公园景观规划理念研究
16
作者 康克蓉 覃宋斌 《中华建设》 2019年第24期0196-0197,共2页
本文重点研究考古遗址公园在我国的发展状况,从规划设计的角度上对考古遗址公园进行了分类,同时结合不同类型的遗址特性,研究考古遗址公园景观规划的相关原则和理念。
关键词 考古遗址公园 景观规划 设计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澧阳平原岩板垱剖面地球化学特征与风化强度研究 被引量:26
17
作者 郭媛媛 莫多闻 +2 位作者 毛龙江 郭伟民 顾海滨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35-341,共7页
通过对岩板垱剖面氧化物含量分析及年代测定,揭示其常量地球化学特征,探讨澧阳平原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中期的化学风化过程和环境变化。结果表明,岩板垱剖面沉积物出现不同程度Na、Ca元素亏损及TFe和Mn元素富集,其化学风化作用程度明... 通过对岩板垱剖面氧化物含量分析及年代测定,揭示其常量地球化学特征,探讨澧阳平原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中期的化学风化过程和环境变化。结果表明,岩板垱剖面沉积物出现不同程度Na、Ca元素亏损及TFe和Mn元素富集,其化学风化作用程度明显高于黄土高原黄土,稍高于镇江下蜀黄土,处于中等的风化阶段。多个风化指标的垂向变化表明岩板垱剖面化学风化强度表现为风化较强、风化较弱、风化加强和风化较强4个阶段的变化。化学风化强度指示澧阳平原27~6.0 ka B.P.间,气候环境经历了相对暖湿-凉湿-气候回暖-温暖湿润的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澧阳平原 晚更新世 常量元素 化学风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道县后背山福岩洞2011年发掘报告 被引量:18
18
作者 李意愿 裴树文 +4 位作者 同号文 杨雄心 蔡演军 刘武 吴秀杰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3-143,共11页
福岩洞位于湖南省道县乐福堂乡,2011年9-10月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道县文物管理局的配合下,对该洞穴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约20m2。调查显示,福岩洞属于大型管道型溶洞,发育于上古生界碳... 福岩洞位于湖南省道县乐福堂乡,2011年9-10月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道县文物管理局的配合下,对该洞穴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约20m2。调查显示,福岩洞属于大型管道型溶洞,发育于上古生界碳酸盐岩系内,遗址周边属于峰林和溶盆地貌,处于岩溶发育的后期。洞内堆积发育,以砂砾石层和红黏土为主。本次发掘出土5枚古人类牙齿化石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其中人类牙齿总体形态特征与现代人(Homosapiens)接近哺乳动物化石中己鉴定出39种(含未定种),其中灭绝种只有巴氏大熊猫、最后鬣狗、剑齿象、巨貘、南方猪等;结合铀系法初步年代测定和动物群面貌判断,古人类活动的年代大致为晚更新世。本次发掘表明,该遗址仍有较大的工作潜力,对其进一步发掘和研究将为探讨古人类在该区域的演化和生活方式提供有价值的科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 古人类 2011年发掘 道县 福岩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澧县八十垱遗址古栽培稻的粒形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张文绪 裴安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0-93,共4页
用类平均数值分类法 ,将八十遗址古稻分为七类十一群。各类间的性状平均值存在不同程度差异 ,表明古栽培稻具有类型的多样性 ,是一种非野非籼非粳的原始栽培稻复合体 (Com plex)
关键词 古栽培稻 八十Dang遗址 粒形多样性 原始栽培稻复合体 稻作起源 类平均数值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澧阳平原几处遗址出土陶片中稻谷稃面印痕和稃壳残片的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张文绪 裴安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01-203,共3页
对湖南澧阳平原彭头山、安乡汤家岗和澧县花荣村遗址出土陶片中的稻谷印痕和稃壳残片作了扫描电镜观察研究,认定彭头山和汤家岗的古稻为似籼稻类型,花荣村的古稻为似粳稻类型。并讨论了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和籼粳亚种定型的形成时期问题。
关键词 澧阳平原 出土陶片 水稻 稻谷印痕 稃壳残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