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房颤合并脑栓塞患者行阿加曲班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曾凡明 欧国军 张明明 《当代医学》 2017年第9期133-135,共3页
目的分析房颤合并脑栓塞患者采用阿加曲班联合依达拉奉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2例房颤合并脑栓塞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两组患者均按原则行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另给予低分子肝素,观察组... 目的分析房颤合并脑栓塞患者采用阿加曲班联合依达拉奉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2例房颤合并脑栓塞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两组患者均按原则行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另给予低分子肝素,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另给予阿加曲班联合依达拉奉。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治疗前TT、APTT、PT、INR及神经功能缺损得分、日常生活能力得分分别为(5.82±3.68)s、(26.08±3.88)s、(15.21±2.16)s、(0.97±0.12)、(15.89±4.82)分、(41.93±6.87)分,与对照组的(5.29±3.55)s、(26.31±3.56)s、(15.32±2.53)s、(0.95±0.10)、(15.16±4.65)分、(42.16±6.91)分均无明显差别;观察组治疗后TT、APTT、PT、INR及日常生活能力得分分别为(36.81±5.73)s、(37.15±3.96)s、(20.17±2.57)s、(1.35±0.18)、(67.92±8.15)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2.15±6.79)s、(34.18±4.07)s、(18.33±2.89)s、(1.21±0.19)、(61.58±9.31)分(P<0.05);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得分(10.38±4.1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3.61±4.89)分(P<0.05)。结论房颤合并脑栓塞患者采用阿加曲班联合依达拉奉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凝血功能,并提高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颤 脑栓塞 阿加曲班 依达拉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胃动素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吴宗平 《中国现代医生》 2009年第2期58-59,共2页
目的探讨血浆胃动素与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方法62例脑出血病人分别于病程72h内、7d、21d晨空腹、禁水状态下取肘静脉血3mL,对照组同时抽血一次,置于专用试管中,立即离心,取血浆测定MTL两次,取平均值。结果出血性脑血管... 目的探讨血浆胃动素与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方法62例脑出血病人分别于病程72h内、7d、21d晨空腹、禁水状态下取肘静脉血3mL,对照组同时抽血一次,置于专用试管中,立即离心,取血浆测定MTL两次,取平均值。结果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MTL动态变化,病后72h、7d分别与21d相比,差异显著(P<0.001,P<0.01),意识障碍、消化道出血、脑室积血、脑内血量大于40mL、血浆MTL明显增高(P<0.05)。结论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血浆MTL显著增高,与意识、消化道损害、出血量、脑室积血,预后正相关。检测血浆MTL对脑出血的治疗和预后估计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脑血管病 血浆胃动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栓患者应用肠溶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曾凡明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第32期32-33,共2页
目的分析脑血栓患者应用肠溶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08例脑血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肠溶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肠溶阿司匹林联合双... 目的分析脑血栓患者应用肠溶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08例脑血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肠溶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肠溶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得分均无明显差别(P>0.05);观察组治疗后神经缺损功能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血栓患者采用肠溶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进行治疗能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和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且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栓 肠溶阿司匹林 双嘧达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展性脑梗死48例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周光焰 《吉林医学》 CAS 2011年第32期6781-6783,共3页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SIP)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应对策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48例SIP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48例非进展性脑梗死病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体...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SIP)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应对策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48例SIP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48例非进展性脑梗死病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体温(入院24 h内)、血压、血糖、脑CT/MRI、经颅多谱勒(TCD)、颈部动脉彩超等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观察组中急性期高血糖/糖尿病史、发热(入院24 h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年龄、性别及高血压本身等无相关性(P〉0.05)。②观察组大面积梗死及分水岭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颅内外大动脉中重度狭窄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糖/糖尿病、发热(入院24 h内)、急性期血压下降过快、颅内外大动脉严重狭窄、大面积梗死及分水岭梗死等是脑梗死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提高医生对SIP的认识,早期识别并针对可引起SIP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可望有效抑制脑梗死的进展,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梗死 临床特点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记忆障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吴宗平 《右江医学》 2009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探讨大脑结构与记忆活动关系,试图寻找急性脑血管病记忆障碍的特点。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117例,并以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共同采用《临床记忆量表》甲套进行记忆测定,比较两组记忆评分,观察对比不同部位脑梗死患者的记忆情况。结... 目的探讨大脑结构与记忆活动关系,试图寻找急性脑血管病记忆障碍的特点。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117例,并以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共同采用《临床记忆量表》甲套进行记忆测定,比较两组记忆评分,观察对比不同部位脑梗死患者的记忆情况。结果脑梗死患者各项记忆评分普遍低于对照组(P<0.01),皮层较皮层下脑梗死记忆障碍明显(P<0.05),左侧半球脑梗死较右侧半球脑梗死障碍明显(P<0.05),双侧较单侧脑梗死记忆障碍明显(P<0.05)。结论脑梗死能引起记忆障碍,以指向记忆、图像自由回忆评分最低,其特点是短时记忆损害严重,而长时记忆相对保持较好。皮层、左侧半球脑梗死者忆障碍更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记忆障碍 记忆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6
作者 曾凡明 《海峡药学》 2016年第9期196-197,共2页
目的分析奥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96例血管性痴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措施,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另给予尼莫地平,观察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采用奥... 目的分析奥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96例血管性痴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措施,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另给予尼莫地平,观察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采用奥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的认知障碍程度。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两组治疗前认知障碍得分无明显差别(P>0.05);观察组治疗后认知障碍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管性痴呆患者采用奥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进行治疗可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拉西坦 尼莫地平 血管性痴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 被引量:4
7
作者 周光焰 杨和平 《中国实用医刊》 2011年第4期4-6,共3页
目的研究局部亚低温联合依迭拉奉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液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发病24h内入院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谯。两组给予了长达拉奉静脉滴注14a,观察组加用... 目的研究局部亚低温联合依迭拉奉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液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发病24h内入院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谯。两组给予了长达拉奉静脉滴注14a,观察组加用32-34℃的低温治疗72h,两组患者分别于入院的,治疗了a1及14d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疗效评定,并测定hs—CRP水平。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14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hs—CRP水平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7d、14d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大面积脑梗死能取得更佳疗效,是值得进一步研究并应用于临床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依达拉奉 脑梗死 超敏C-反应蛋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