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铁死亡相关基因作为皮肤黑色素瘤预后因素的多组学分析
1
作者 吴猛 李可 +8 位作者 廖阳英 李蓝 肖潇 陈勇健 郭俊玮辰 胡丰 曲靖 汪政 冯浩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9-174,共16页
目的:黑色素瘤具有高度恶性和异质性。开发特定的黑色素瘤预后预测模型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选择治疗策略至关重要。最近,铁死亡已被证明是一种由过度脂质过氧化诱导的铁依赖性程序性细胞死亡形式。然而,铁死亡相关基因(ferroptosis-rel... 目的:黑色素瘤具有高度恶性和异质性。开发特定的黑色素瘤预后预测模型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选择治疗策略至关重要。最近,铁死亡已被证明是一种由过度脂质过氧化诱导的铁依赖性程序性细胞死亡形式。然而,铁死亡相关基因(ferroptosis-related genes,FRGs)与黑色素瘤预后的相关性仍不清晰。本研究评估FRGs在黑色素瘤中的作用,开发一种新的预后模型,旨在为黑色素瘤的个性化治疗及疗效改善提供新思路。方法:首先通过系统地表征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皮肤黑色素瘤(skin cutaneous melanoma,SKCM)中73个FRGs的遗传改变和mRNA表达。同时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质印迹法验证筛选的特定靶基因。随后使用TCGASKCM队列构建多基因特征模型。根据特征模型将黑色素瘤患者分为高风险和低风险组,对铁死亡相关的特征模型与免疫特征、免疫治疗的疗效或药物反应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通过分析TCGA-SKCM数据集中的黑色素瘤样本,发现FRGs在基因变异和拷贝数变异方面表现出高频率,这些变化显著影响了基因的表达。此外,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在黑色素瘤组织中发现了30个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随后使用LASSO Cox回归方法构建的FRGs相关预后模型成功识别了13个与患者总体生存预后相关的FRGs,并通过外部数据集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最后,功能富集和免疫响应结果分析进一步表明高风险和低风险组之间存在免疫细胞浸润、突变负担和低氧状态的显著差异,且该模型能有效预测免疫治疗响应和药物敏感性。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强预后预测模型,可为黑色素瘤患者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黑色素瘤 铁死亡 风险评分 免疫疗法 靶向治疗 肿瘤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QP3在不同年龄段正常人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唐桦 李吉 +3 位作者 谢红付 冯浩 徐晓芃 施为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3423-3425,共3页
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3(AQP3)与人皮肤自然衰老的关系。方法收集55例整形外科手术患者非曝光部位皮肤标本,根据年龄分为3组:青年组(<20岁)、中年组(30~45岁)和老年组(>55岁),用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每例皮肤组织中AQP3 mRNA和... 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3(AQP3)与人皮肤自然衰老的关系。方法收集55例整形外科手术患者非曝光部位皮肤标本,根据年龄分为3组:青年组(<20岁)、中年组(30~45岁)和老年组(>55岁),用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每例皮肤组织中AQP3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分析不同年龄组之间AQP3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老年组皮肤中AQP3 mRNA、蛋白的表达量较青年组和中年组均显著性减少(P<0.01)。结论 AQP3的表达下调可能是导致皮肤自然衰老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通道蛋白3 皮肤 自然衰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脉冲光对UVB照射后人皮肤成纤维细胞金属基质蛋白酶-1、金属基质蛋白酶-3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唐桦 吴东辉 +3 位作者 徐晓芃 肖伟荣 旷翎 冯浩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21-24,共4页
目的观察强脉冲光(IPL)照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后金属基质蛋白酶-1(MMP-1)、金属基质蛋白酶-3(MMP-3)表达的变化,探讨强脉冲光嫩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原代培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分为三组:A组(正常对照组):无UVB照射无IPL照射;B组(UVB... 目的观察强脉冲光(IPL)照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后金属基质蛋白酶-1(MMP-1)、金属基质蛋白酶-3(MMP-3)表达的变化,探讨强脉冲光嫩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原代培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分为三组:A组(正常对照组):无UVB照射无IPL照射;B组(UVB照射组):采用UVB(20 m J/cm2)照射成纤维细胞;C组(UVB+IPL照射组):先用UVB(20 m J/cm2)照射成纤维细胞,24 h后再用强脉冲光照射成纤维细胞。培养48 h后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细胞中MMP-1、MMP-3的表达。结果 UVB照射后成纤维细胞中MMP-1及MMP-3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C组成纤维细胞MMP-1及MMP-3表达较B组显著降低。结论强脉冲光能显著抑制UVB导致的成纤维细胞MMP-1、MMP-3的表达升高,可能通过该机制改善光老化中皱纹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脉冲光 皮肤成纤维细胞 MMP-1 MMP-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垢着病1例 被引量:3
4
作者 胡珊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9-169,共1页
关键词 皮肤垢着病 诊断 治疗 病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比萘芬治疗皮肤浅部真菌病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胡珊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3期40-40,共1页
特比萘芬治疗皮肤浅部真菌病观察湖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410002)胡珊体表真菌感染是常见皮肤病之一,以往多采用局部涂药治疗,效果不很理想。从1994年10月开始,我们使用瑞士山德士(Sandoz)药厂生产的特比萘芬(... 特比萘芬治疗皮肤浅部真菌病观察湖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410002)胡珊体表真菌感染是常见皮肤病之一,以往多采用局部涂药治疗,效果不很理想。从1994年10月开始,我们使用瑞士山德士(Sandoz)药厂生产的特比萘芬(Terbinafine商品名:疗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比萘芬 甲真菌病 皮肤浅部 真菌学检查 中华皮肤科杂志 疗效观察 疗效指数 抗真菌药 疗效分析 疗霉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玫瑰痤疮与皮肤及胃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冯浩 熊雨青 +1 位作者 胡杏 唐桦 《皮肤科学通报》 2023年第3期319-323,共5页
玫瑰痤疮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好发于面中部,主要累及面部血管及毛囊皮脂腺单位。玫瑰痤疮按发病部位及皮损特点分四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ETR)、丘疹脓疱型(PPR)、肥大增生型(PhR)、眼型(OR)[1]。导致玫瑰痤疮的可能致病机制包括先... 玫瑰痤疮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好发于面中部,主要累及面部血管及毛囊皮脂腺单位。玫瑰痤疮按发病部位及皮损特点分四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ETR)、丘疹脓疱型(PPR)、肥大增生型(PhR)、眼型(OR)[1]。导致玫瑰痤疮的可能致病机制包括先天和获得性免疫系统的失调,营养和化学因素,紫外线和阳光照射、毛囊皮脂腺单位的功能障碍和感染性微生物等[2]。由此可见微生物在玫瑰痤疮的发生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皮肤不仅受到自身微生物的影响,还受到胃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因此,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回顾近几年来的报道,总结与分析与玫瑰痤疮发生发展相关的皮肤及胃肠道微生物群的研究进展,本文将从玫瑰痤疮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疾病监测、预防及治疗方法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痤疮 微生物 肠道菌群 益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检测在皮肤性病门诊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袁浩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第12期133-133,135,共2页
目的:分析人乳头瘤病毒基因(HPV-DNA)分型检测在皮肤性病门诊中的应用。方法:2017年4月-2018年6月收治皮肤性病门诊患者120例。给予患者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检测。结果:120例患者120例标本中,共检出含HPV-DNA 83例,检出率69.17%。HPV... 目的:分析人乳头瘤病毒基因(HPV-DNA)分型检测在皮肤性病门诊中的应用。方法:2017年4月-2018年6月收治皮肤性病门诊患者120例。给予患者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检测。结果:120例患者120例标本中,共检出含HPV-DNA 83例,检出率69.17%。HPV感染患者83例中,低危型感染14例(11.67%),高危型感染62例(51.67%),多重感染4例(3.33%),混合型感染3例(2.50%)。结论:皮肤性病门诊患者HPV感染检出率较高,且HPV感染以高危型感染为主,应加强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检测的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 基因分型检测 皮肤性病门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黑色素瘤组织中Nedd4L与Cbl-b蛋白的表达及对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8
作者 冯浩 代雅玲 +6 位作者 章君仪 陈梦娇 彭世雄 唐桦 高丽娜 谭文 贾晓敏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87-92,共6页
目的探讨皮肤黑色素瘤(CMM)组织中神经前体细胞表达发育调控样蛋白(Nedd4L)和环指型泛素连接酶(Cbl-b)蛋白的表达及对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40例CMM患者和50例良性痣患者分别作为CMM组和对照组,收集CMM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临床... 目的探讨皮肤黑色素瘤(CMM)组织中神经前体细胞表达发育调控样蛋白(Nedd4L)和环指型泛素连接酶(Cbl-b)蛋白的表达及对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40例CMM患者和50例良性痣患者分别作为CMM组和对照组,收集CMM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临床特征(发生部位、是否发生转移、临床分期及肿瘤是否有溃疡等)信息;取2组患者手术切除组织存档蜡块制作切片,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SP)法检测2组患者Nedd4L和Cbl-b的表达;随访CMM组患者的3年生存情况,应用Cox单因素分析模型分析评估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分析Nedd4L、Cbl-b单一和联合检测对CMM组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Nedd4L和Cbl-b蛋白在CMM组中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年龄、肿瘤发生转移、肿瘤溃疡、临床分期、肿瘤厚度、Nedd4L及Cbl-b阳性表达是影响CMM预后的关键因素(P<0.05);联合检测Nedd4L和Cbl-b蛋白对CMM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高于单个指标检测(P<0.05)。结论CMM患者病变组织中Nedd4L和Cbl-b蛋白呈高表达,2项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预后评价的准确性及灵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皮肤黑色素瘤 泛素连接酶 神经前体细胞表达发育调控样蛋白 环指型泛素连接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相关的皮肤黑色素瘤预后模型构建及肿瘤免疫微环境分析
9
作者 吴猛 汪政 张江林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71-681,共11页
目的:恶性黑色素瘤是高度恶性和异质性的皮肤肿瘤,尽管免疫治疗的出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但肿瘤微环境的抑制作用却减弱了免疫治疗的效果。因此需开发特定的免疫相关的预后模型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治疗策略。本研究结合癌症基因组图... 目的:恶性黑色素瘤是高度恶性和异质性的皮肤肿瘤,尽管免疫治疗的出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但肿瘤微环境的抑制作用却减弱了免疫治疗的效果。因此需开发特定的免疫相关的预后模型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治疗策略。本研究结合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高通量基因表达(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以及序列读取档案(Sequence Read Archive,SRA)数据库中皮肤黑色素瘤(skin cutaneous melanoma,SKCM)的相关数据,旨在建立一个基于差异表达的免疫相关预后预测模型,并通过风险评分评估肿瘤免疫微环境用以指导临床免疫治疗。方法:从TCGA数据库获取SKCM转录组测序数据和对应的临床信息,分析其差异表达基因,并使用单因素Cox回归、LASSO方法以及逐步回归建立预后模型。采用实时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eal-time 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验证预后模型中基因的表达差异。使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通过时间依赖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以及多因素Cox回归评价模型的效果,并使用GEO数据库中2个SKCM数据集对预后模型进行验证。进一步分析风险评分与免疫细胞浸润、基于表达估计恶性肿瘤组织的基质细胞和免疫细胞(Estimation of STromal and Immune cells in MAlignant Tumor tissues using Expression data,ESTIMATE)评分、免疫检查点mRNA表达水平、肿瘤免疫周期及肿瘤免疫微环境通路间的相关性。最后在真实世界的队列中验证风险评分与免疫治疗效果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TCGA-SKCM数据集的差异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肿瘤免疫微环境相关。同时得到一个基于4个基因的预后模型,在模型中SKCM组织与正常皮肤组织的人细胞维甲酸结合蛋白2(cellular retinoic acid binding protein 2,CRABP2)、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及杀伤细胞凝集素样受体D1(killer cell lectin like receptor D1,KLRD1)基因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高风险评分的患者总生存期显著短于低风险评分的患者(P<0.001),在训练队列与多个验证队列取得了一致的结果(P<0.001)。预后模型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高风险评分的SKCM患者处于抑制性的免疫微环境(P<0.01)。结论:构建的免疫相关SKCM预后模型可以有效预测SKCM患者的预后;结合其评分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密切相关性,该模型对于SKCM临床免疫治疗的效果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黑色素瘤 肿瘤免疫微环境 预后模型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胆泻肝汤治疗慢性皮肤病举偶
10
作者 陈菊华 《皮肤病与性病》 2007年第4期23-24,共2页
关键词 龙胆泻肝汤 慢性皮肤病 治疗 《医宗金鉴》 龙胆草 补血 补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痤疮相关生活方式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冯浩 严杨 廖阳英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24年第12期1460-1462,1466,共4页
痤疮是以大量皮脂腺分泌、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痤疮丙酸杆菌感染等为特征的一种损容性皮肤附属器疾病,多发于青少年,皮损常见于面颊及额部。痤疮的发病机制具有多样性,因此本文从不同角度探讨加重或缓解痤疮的因素。本文回顾了近年来... 痤疮是以大量皮脂腺分泌、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痤疮丙酸杆菌感染等为特征的一种损容性皮肤附属器疾病,多发于青少年,皮损常见于面颊及额部。痤疮的发病机制具有多样性,因此本文从不同角度探讨加重或缓解痤疮的因素。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的报道,总结并分析与痤疮相关的一些生活方式的研究进展,期望在痤疮的治疗方面进行积极的健康宣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饮食 吸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水疗对特应性皮炎治疗疗效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廖阳英 旷翎 +4 位作者 冯浩 徐晓芃 唐桦 伍博 王新立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72-75,共4页
目的观察臭氧水疗对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疗效及机制。方法选取46例特应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一般治疗(盐酸西替利嗪滴剂口服抗组胺,赛肤润润肤及地奈德软膏外用),研究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予臭氧水疗。治疗前后... 目的观察臭氧水疗对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疗效及机制。方法选取46例特应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一般治疗(盐酸西替利嗪滴剂口服抗组胺,赛肤润润肤及地奈德软膏外用),研究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予臭氧水疗。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中白细胞介素6(IL-6)及γ干扰素(IFN-γ)水平并比较,同时评估两组的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改善程度。结果与正常健康体检者比较,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IL-6水平升高,IFN-γ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血清IL-6均降低、IFN-γ均升高,研究组改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改善程度更佳,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确存在辅助性T细胞(Th1/Th2)细胞分化失衡,臭氧水疗用于特应性皮炎患者可一定程度上影响血清IL-6及IFN-γ水平而起到治疗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水疗 特应性皮炎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热凉血消疕汤对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调节性T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吴然 唐挺 +4 位作者 贺爱娟 孙蔺波 文昌晖 贾敏 冯浩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974-2977,共4页
目的:探讨清热凉血消疕汤对寻常型银屑病(PV)血热证患者调节性T细胞(Treg)和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122例PV血热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1例。对照组应用复方青黛... 目的:探讨清热凉血消疕汤对寻常型银屑病(PV)血热证患者调节性T细胞(Treg)和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122例PV血热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1例。对照组应用复方青黛胶囊口服及蒽林软膏局部外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清热凉血消疕汤内服,两组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治疗前后检测外周血Treg、Th17及血清IL-2、IL-4、IL-8、IL-10、IL-17、IL-22、IFN-γ、TGF-β_1水平。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名(健康组)检测上述血液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1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69%(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ASI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Th17细胞比例、Th17/Treg及促炎细胞因子(IL-2、IL-4、IL-8、IL-17、IL-22、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组,Treg细胞比例及抗炎细胞因子(IL-10、TGF-β_1)水平显著低于健康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各项指标与健康组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凉血消疕汤治疗PV血热证疗效确切,其机制可能与调节Th17/Treg平衡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而抑制炎症反应及免疫调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寻常型 血热证 调节性T细胞 辅助性T细胞17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病门诊男男同性恋者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和性行为调查 被引量:10
14
作者 简丹 谢红付 +5 位作者 易梅 李吉 陈明亮 冯浩 程晓明 张桂英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43-748,共6页
目的:对性病门诊就诊的男男同性恋的性行为方式、安全套使用情况、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等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该人群的行为特征,为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2009年1月至12月在多家综合医院性病门诊采用自... 目的:对性病门诊就诊的男男同性恋的性行为方式、安全套使用情况、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等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该人群的行为特征,为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2009年1月至12月在多家综合医院性病门诊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200名就诊MSM(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男男同性恋)的人口学特征、性行为方式、安全套使用情况、HIV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等进行匿名式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者年龄(26.7±8.9)岁,近1年来有121人(62.6%)被确诊过性病。近6个月来,同性性伴侣数为(9.2±4.8)人,102人有异性性伴侣(52.8%)。与同性性交时,123人有肛交行为(63.7%),117人有口交行为(60.6%)。与异性性交时,92人有阴道交(90.2%),37人有肛交行为(36.2%),59人有口交行为(57.8%)。经卡方检验,同性性行为和异性性行为的行构成有统计学差异(P<0.01)。不同性行为方式安全套使用频率有统计学差异(χ2=188.396,P<0.001)。而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相关知识与安全套使用情况分析发现除异性肛交安全套使用与HIV知识得分有线性关系外,其他性行为方式的安全套使用与HIV知识得分间无线性相关关系。结论:被调查对象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高,能够主动通过多种途径获得艾滋病知识,但其HIV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与安全套使用频率无明显相关性。MSM在与异性性交时无保护性行为比例高。如何对性病门诊的MSM采取更为有效的方式进行干预以减少其高危性行为值得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男同性恋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性行为 AIDS知晓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离子联合光动力对肛管尖锐湿疣的治疗效果及血清iNOS和HIF-1α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吴然 杨轩 +7 位作者 黄增阳 黄微 张翃强 曾义燕 贺爱娟 文昌晖 章君仪 冯浩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3期314-317,共4页
目的:探讨电离子联合光动力治疗对肛管尖锐湿疣(CA)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血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0例肛管CA患者随机均分为电离子治疗组、光动力治疗组及联合治疗组,电离子治疗组采用... 目的:探讨电离子联合光动力治疗对肛管尖锐湿疣(CA)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血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0例肛管CA患者随机均分为电离子治疗组、光动力治疗组及联合治疗组,电离子治疗组采用单纯高频电离子灼烧治疗,光动力治疗组采用单纯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ALA-PDT)治疗,联合治疗组采用两种方案联合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时的疣体清除率及复发率,比较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时3组患者血清iNOS及HIF-1α水平。结果:治疗后6个月时,联合治疗组患者疣体清除率显著高于电离子组及光动力组(χ~2=7. 081,P=0. 029),联合治疗组患者疣体复发率显著低于电离子组及光动力组(χ~2=8. 444,P=0. 015);治疗后6个月时,3组患者血清iNOS及HIF-1α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 05),联合治疗组血清iNOS及HIF-1α水平显著低于电离子组及光动力组(P <0. 05)。结论:电离子联合ALA-PDT治疗肛管CA效果优于单纯使用高频电离子或ALA-PDT治疗,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液iNOS及HIF-1α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子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 尖锐湿疣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缺氧诱导因子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皮脂溢性皮炎臭氧水疗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16
作者 唐桦 徐晓芃 +3 位作者 廖阳英 李蓝 肖伟荣 冯浩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28期85-88,共4页
目的探讨臭氧水疗对头皮脂溢性皮炎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头皮脂溢性皮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使用臭氧水疗和对照组(60例)外用2%酮康唑洗剂。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复发率和皮脂水平。结果两组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目的探讨臭氧水疗对头皮脂溢性皮炎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头皮脂溢性皮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使用臭氧水疗和对照组(60例)外用2%酮康唑洗剂。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复发率和皮脂水平。结果两组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下降趋势较对照组更明显;两组在2、4周时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两组皮脂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结论臭氧水疗能提高头皮脂溢性皮炎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水疗 头皮脂溢性皮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熊果苷对黄褐斑鼠模型治疗效果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何盾 吴芳兰 +2 位作者 徐晓芃 廖阳英 冯浩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34期6-10,共5页
目的复制黄褐斑鼠模型,予熊果苷干预,观察其疗效并探讨可能机制。方法将50只SPF级雌性豚鼠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以及熊果苷低、中、高剂量治疗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他组采用肌内注射黄体酮法复制黄褐斑鼠模型,并在其皮肤... 目的复制黄褐斑鼠模型,予熊果苷干预,观察其疗效并探讨可能机制。方法将50只SPF级雌性豚鼠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以及熊果苷低、中、高剂量治疗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他组采用肌内注射黄体酮法复制黄褐斑鼠模型,并在其皮肤局部分别外涂熊果苷软膏与氢醌霜,连续治疗30 d。末次给药1天后处死豚鼠并迅速提取涂药部位皮肤,测定酪氨酸、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并对皮肤组织进行HE染色以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所有熊果苷治疗组用药处皮肤中酪氨酸、MDA含量降低,SOD活性升高,且以中剂量组最为突出;所有熊果苷治疗组用药处皮肤黑色素沉着面积缩小、着色变浅,尤以中剂量组最为突出。结论熊果苷对黄褐斑模型鼠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皮肤局部组织中SOD酶活性,降低酪氨酸、MDA的含量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色素沉着 熊果苷 模型 动物 治疗结果 药理作用分子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合并狼疮肾炎高危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何盾 李赛英 +1 位作者 张顺 冯浩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5-67,共3页
目的研究与狼疮肾炎有关的临床和免疫学高危因素。方法收集150例确诊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其中狼疮肾炎患者57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方法分析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与狼疮肾炎发病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皮肤血管炎、抗dsDNA抗体... 目的研究与狼疮肾炎有关的临床和免疫学高危因素。方法收集150例确诊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其中狼疮肾炎患者57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方法分析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与狼疮肾炎发病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皮肤血管炎、抗dsDNA抗体、RNP、Sm和La/SSB抗体等暴露因素在两组间存在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皮肤血管炎、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在两组间存在差异(P<0.05)。结论皮肤血管炎、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为狼疮肾炎的主要危险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狼疮肾炎 高危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和缺氧诱导因子-1α与尖锐湿疣发生、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吴然 贾敏 +6 位作者 唐挺 马尊峰 贺爱娟 孙蔺波 胡文韬 曾义燕 冯浩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49-52,共4页
目的检测尖锐湿疣(CA)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以明确其在CA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50例CA和20例正常包皮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iNOS与HIF-1α的表达并与CD34表达进行... 目的检测尖锐湿疣(CA)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以明确其在CA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50例CA和20例正常包皮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iNOS与HIF-1α的表达并与CD34表达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50例CA患者中,iNOS阳性50例(100%),表现为表皮全层细胞均为iNOS阳性表达;对照组20例正常皮肤中iNOS阳性14例(70%),iNOS阳性表达主要位于表皮基底层,且呈弱阳性表达,CA患者皮损中iNOS灰度值为(97.985±20.320)高于对照组(73.017±15.633)(P<0.05)。50例CA患者中42例HIF-1α阳性(84%),高于对照组阳性9例(45%)(P<0.05);且HIF-1α在CA患者中灰度值为(0.204±0.064),高于对照组(0.135±0.019)(P<0.05)。CA患者组织中iNOS与CD34表达呈正相关(r=0.375,P=0.007);CA患者组织中HIF-1α与CD34表达呈正相关(r=0.393,P=0.005)。结论 iNOS与HIF-1α可能协同参与CA的发病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 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6株痤疮丙酸杆菌的耐药性及生物膜成膜能力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吴志强 王欢 +3 位作者 旷翎 冯浩 刘楚仪 侯正利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50-56,共7页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痤疮丙酸杆菌的耐药性及其生物膜成膜能力。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月长沙市第四医院皮肤科门诊诊治的114例痤疮患者为研究对象。分离出痤疮丙酸杆菌,通过琼脂稀释法检测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采用结晶紫染色法...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痤疮丙酸杆菌的耐药性及其生物膜成膜能力。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月长沙市第四医院皮肤科门诊诊治的114例痤疮患者为研究对象。分离出痤疮丙酸杆菌,通过琼脂稀释法检测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其生物膜形成能力;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膜结构;选取8株生物膜成膜能力较强的菌株Pa01、Pa02、Pa03、Pa04、Pa05、Pa06、Pa07和Pa08检测体外抗生素的敏感性,随机选取成膜能力阴性菌株(浮游菌)Pa12和成膜能力阳性菌株Pa03进行大鼠实验,复制痤疮丙酸杆菌菌株感染模型。将感染模型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6只,分别皮下注射30 mg/kg的米诺环素(米诺环素组)或1%DMSO(溶媒组),感染后第5天处死大鼠,测量脓肿的面积,并分离脓肿组织进行均浆计数和HE染色。结果本研究共分离出86株痤疮丙酸杆菌,分离率为75.4%。痤疮丙酸杆菌对甲硝唑和夫西地酸的耐药性最高,分别为93.0%和90.7%;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为75.6%~88.4%。对米诺环素和多西环素的敏感性最高,耐药率仅分别为7.0%和8.1%。86株临床分离痤疮丙酸杆菌中,34株(39.53%)生物膜成膜能力阳性,其中,成膜能力强、中和弱的占比分别为9.30%(8/86)、12.79%(11/86)和17.44%(15/86)。不同成膜能力组的生物膜吸光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成膜能力强、中和弱组的吸光度比成膜能力阴性组均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与米诺环素实验组(8μg/mL)菌株Pa01、Pa02、Pa03、Pa04、Pa05、Pa06、Pa07和Pa08的生物膜总量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成膜能力阴性菌株Pa12中,米诺环素组的脓肿大小较溶媒组降低(P<0.05),米诺环素可显著抑制浮游菌Pa12脓肿的形成;米诺环素组的菌株载量较溶媒组减少(P<0.05),米诺环素能显著降低其脓肿痤疮丙酸杆菌菌株载量。成膜能力阳性菌株Pa03中,溶媒组和米诺环素组的脓肿大小和菌株载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痤疮丙酸杆菌对米诺环素和多西环素的敏感性较高,且该菌易形成生物膜导致耐药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常痤疮 痤疮丙酸杆菌 耐药分布 生物膜 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