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综合采用多种遗传学技术纠正一例珍贵胎儿的产前诊断错误 被引量:2
1
作者 文娟 李浩贤 +4 位作者 龙志高 夏艳 夏家辉 梁德生 邬玲仟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175-177,F0003,共4页
目的:对外院染色体G显带检测结果疑为22号同源染色体易位的妊娠妇女及其22号染色体长臂部分三体胎儿进一步确诊。方法:对该名妇女及其胎儿行高分辨G显带、N显带、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对其父母行高分辨G显带、N显带检测。结果:妊娠... 目的:对外院染色体G显带检测结果疑为22号同源染色体易位的妊娠妇女及其22号染色体长臂部分三体胎儿进一步确诊。方法:对该名妇女及其胎儿行高分辨G显带、N显带、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对其父母行高分辨G显带、N显带检测。结果:妊娠妇女的核型为46,XX,t(11;22)(q25;q13),22ps+。22ps+遗传自其母亲,属正常变异;胎儿遗传了其母亲的22ps+染色体和正常的11号染色体,核型无异常。结论:综合采用多种遗传学技术,对家系相关成员进行检测,可增强细胞遗传学检测结果的可靠性,避免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显带 核仁组成区 原位杂交 荧光 多态性 单核苷酸 核酸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GS在严重遗传病产前筛查与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邬玲仟 《中国产前诊断杂志(电子版)》 2017年第3期58-58,共1页
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唐氏综合征之外,目前已报道的染色体病综合征已超过250种。在第六届"中国胎儿医学大会"上,来自中南大学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邬玲仟教授介绍了高通量测序(NGS)技术对严重遗传病的诊断。视频包括高通量测序能... 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唐氏综合征之外,目前已报道的染色体病综合征已超过250种。在第六届"中国胎儿医学大会"上,来自中南大学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邬玲仟教授介绍了高通量测序(NGS)技术对严重遗传病的诊断。视频包括高通量测序能检测的严重遗传病、染色体病综合征、NIPT理论、多国出台NIPT指南、全球NIPT-Plus开展情况、单基因病产前诊断以及一些有代表性的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前诊断 遗传病 产前筛查 唐氏综合征 国家重点实验室 应用 染色体病 医学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0例肉碱缺乏症新生儿的生化和遗传学特征 被引量:3
3
作者 周晓强 滕炎玲 +3 位作者 林彭思远 李卓 邬玲仟 梁德生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64-1171,共8页
目的:原发性肉碱缺乏症(primary carnitine deficiency,PCD)是一种罕见的可致新生儿死亡的脂肪酸代谢紊乱性疾病。本研究对新生儿足跟血行串联质谱分析筛查出的肉碱缺乏儿,进一步行血肉碱水平分析及SLC22A5基因检测,为PCD的早期诊断提... 目的:原发性肉碱缺乏症(primary carnitine deficiency,PCD)是一种罕见的可致新生儿死亡的脂肪酸代谢紊乱性疾病。本研究对新生儿足跟血行串联质谱分析筛查出的肉碱缺乏儿,进一步行血肉碱水平分析及SLC22A5基因检测,为PCD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同时探索血肉碱水平与SLC22A5基因型的关系。方法:收集新生儿血串联质谱筛查游离肉碱(free carnitine,C0)值<10μmol/L的4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用Sanger测序方法对PCD的致病基因SLC22A5基因进行检测,分析肉碱水平、基因检测结果及两者的关系。结果:共检出SLC22A5基因变异15种(42个),包括11种致病或可能致病变异和4种意义不明变异。发现c.288del G(p.G96fs X33),c.744745ins TCG(p.M258L259ins S),c.752A>G(p.Y251C),c.495C>A(p.R165E),c.1298T>C(p.M433T)5种新突变。在40例串联质谱初筛肉碱缺乏的患儿中,14例被确诊为PCD,包括SLC22A5基因纯合突变2例,复合杂合突变12例;14例检出1个SLC22A5基因突变;12例未检出SLC22A5基因突变。确诊为PCD的患儿初筛C0值为(4.95±1.62)μmol/L,复查C0值为(3.90±1.33)μmol/L;未检出突变的患儿初筛C0值为(7.04±2.05)μmol/L,复查C0值为(8.02±2.87)μmol/L,确诊为PCD的患儿与未检出突变患儿的初筛及复查C0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检出截短突变的患儿与未检出截短突变的患儿初筛C0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结论:发现的5种新突变丰富了SLC22A5基因突变谱;新生儿足跟血串联质谱初筛C0值<5μmol/L与SLC22A5基因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型具有更强的相关性;具有截短突变的患儿较不含截短突变患儿的C0值可能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肉碱缺乏症 血游离肉碱 SLC22A5 基因突变 新生儿血串联质谱筛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通量测序在遗传性出生缺陷精准防控中的应用
4
作者 刘颖迪 游艳琴 +2 位作者 李卓 梁德生 邬玲仟 《中华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16-420,共5页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遗传性出生缺陷防控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基于二代测序(NGS)技术的无创产前检测(NIPT)、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CNV-seq)和外显子测序(ES)等技术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三代测序(TGS)技术的研发...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遗传性出生缺陷防控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基于二代测序(NGS)技术的无创产前检测(NIPT)、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CNV-seq)和外显子测序(ES)等技术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三代测序(TGS)技术的研发和临床应用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凭借其长读长的测序优势,解决了复杂疑难遗传病三级防控中的诸多难题,进一步完善了遗传性出生缺陷防控的技术体系。本文将介绍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遗传性出生缺陷预防各环节中的应用,并深入探讨各应用领域的技术关键和应用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疾病 先天性 遗传性出生缺陷防控 高通量测序 三代测序
原文传递
无创基因检测的临床应用现状及问题 被引量:9
5
作者 谭虎 邬玲仟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11期801-804,共4页
针对遗传病的产前检测是出生缺陷防控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近年来兴起的无创基因检测技术,又称无创产前检测技术(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可以基于孕妇血浆中胎儿游离DNA来评估胎儿患有遗传病的风险,其准确性高,无创伤性,对传... 针对遗传病的产前检测是出生缺陷防控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近年来兴起的无创基因检测技术,又称无创产前检测技术(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可以基于孕妇血浆中胎儿游离DNA来评估胎儿患有遗传病的风险,其准确性高,无创伤性,对传统的产前检测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该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存在一些误解、滥用或错用情况。该文从NIPT的检测范围、检测失败/检测结果不一致等方面对NIPT的临床应用现状及问题进行讨论,期望能加深临床工作人员对NIPT的适用性和局限性的认识,促进NIPT在临床的规范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基因检测 遗传病 检测范围 结果不一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通量测序技术产前诊断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邬玲仟 《中国产前诊断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3期62-62,共1页
根据《全球出生缺陷报告》,全球每年出生遗传相关出生缺陷婴儿近800万,占出生总人数6%;其中300多万遗传性出生缺陷患儿在5岁前夭折,另外约300万将终身带病。94%以上患儿、95%以上死亡病例来自低等和中等收入国家。现已发现7000多种遗传... 根据《全球出生缺陷报告》,全球每年出生遗传相关出生缺陷婴儿近800万,占出生总人数6%;其中300多万遗传性出生缺陷患儿在5岁前夭折,另外约300万将终身带病。94%以上患儿、95%以上死亡病例来自低等和中等收入国家。现已发现7000多种遗传或部分遗传性出生缺陷;遗传性病因可分为染色体病(含基因组病)、单基因病和多基因病。其中,严重遗传病占严重出生缺陷的80%,常为致愚、致残、致死性,且难以治疗、预后差,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严重影响人口素质。因此,严重遗传病的预防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前诊断 高通量 遗传性病因 出生缺陷 测序 中等收入国家 死亡病例 染色体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连锁隐性遗传诺里病家系的NDP基因突变检测 被引量:2
7
作者 梅利斌 黄燕茹 +2 位作者 潘乾 梁德生 邬玲仟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60-363,共4页
目的研究一个X连锁隐性遗传诺里病家系NDP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诺里病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临床资料,完善眼科检查,对家系共35名成员的外周血抽提基因组DNA,PCR扩增NDP基因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产物纯化后直接进行DNA测序。结果家系... 目的研究一个X连锁隐性遗传诺里病家系NDP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诺里病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临床资料,完善眼科检查,对家系共35名成员的外周血抽提基因组DNA,PCR扩增NDP基因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产物纯化后直接进行DNA测序。结果家系中患者NDP基因第3号外显子存在c.362G〉A错义突变(p.R121Q)。结论NDP基因c.362G〉A错义突变是导致该家系出现诺里病的原因。基因突变检测可以为家系成员提供准确的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系统疾病 痉挛 婴儿 眼蛋白质类 神经组织蛋白质类 外显子 突变 误义
原文传递
外周血染色体检测检验前质量控制 被引量:2
8
作者 郭彦伟 龙志高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11期1582-1583,共2页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于2013年11月22日发布的《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CNAS-CL02)》,将检验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检验前、检验中和检验后[1]。不同阶段对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细胞遗传实验室需充分考虑影响染...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于2013年11月22日发布的《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CNAS-CL02)》,将检验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检验前、检验中和检验后[1]。不同阶段对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细胞遗传实验室需充分考虑影响染色体检测的各种因素,并严格加以控制[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 检验前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遗传学产前诊断技术与规范 被引量:6
9
作者 龙志高 邢恩鸿 王玉琢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11-814,共4页
通过对羊水、脐血或绒毛进行细胞培养,对其进行特殊的制片与染色体显带,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分析检测,观察其是否存在数目或结构的异常,是细胞遗传学在产前诊断中的主要技术手段。文章主要介绍细胞遗传学在产前诊断中... 通过对羊水、脐血或绒毛进行细胞培养,对其进行特殊的制片与染色体显带,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分析检测,观察其是否存在数目或结构的异常,是细胞遗传学在产前诊断中的主要技术手段。文章主要介绍细胞遗传学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与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遗传学 产前诊断 染色体 规范
原文传递
流产物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检测应用及家庭再生育咨询的专家共识 被引量:5
10
作者 中华预防医学会出生缺陷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遗传病防控学组 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临床遗传学组 +4 位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遗传医师分会遗传病产前诊断专业委员会 陈新 李卓 梁德生 邬玲仟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29-134,共6页
胚胎染色体异常是导致自然流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具体包括染色体数目异常和片段重复/缺失, 均属于基因组拷贝数变异的范畴。流产物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检测不仅能够检测流产物中的染色体数目异常, 还能够检测其染色体片段的重复/缺失, 进而... 胚胎染色体异常是导致自然流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具体包括染色体数目异常和片段重复/缺失, 均属于基因组拷贝数变异的范畴。流产物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检测不仅能够检测流产物中的染色体数目异常, 还能够检测其染色体片段的重复/缺失, 进而揭示夫妇携带的隐匿性基因组结构变异, 明确诊断, 指导其选择再生育的方式和产前诊断, 避免再次流产和生育染色体病患儿。在前期大量循证医学证据的基础上, 经中华预防医学会出生缺陷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遗传病防控学组、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临床遗传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医学遗传医师分会遗传病产前诊断专业委员会共同成立专家组, 讨论并提出"流产物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检测应用及家庭再生育咨询的专家共识", 旨在为流产物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检测应用和家庭再生育的遗传咨询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拷贝数变异 自然流产 再生育指导
原文传递
染色体同步化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核型分析中的联合应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建林 王珊珊 +2 位作者 夏艳 姜胜华 张玉泉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94-895,共2页
目的探讨同步化技术结合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在染色体核型分析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常规法和同步化法对1例患者的外周血行常规及同步化G显带核型分析,应用FISH技术确定异常条带的来源。结果常... 目的探讨同步化技术结合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在染色体核型分析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常规法和同步化法对1例患者的外周血行常规及同步化G显带核型分析,应用FISH技术确定异常条带的来源。结果常规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未发现异常;同步化法分析显示10qter出现异常片段,但不能确定其来源;FISH检测发现2p和10q亚端粒区的杂交信号发生了位置互换,提示2号和10号染色体发生了平衡易位,患者染色体核型结果为46,XY,?der(10).isht(2;IO)(p25.3;q26,3)(RP11-113P9+;RP11-664N22+,RP11-15D19+)。结论同步化核型分析有助于发现常规核型分析不易发现的染色体异常,结合FISH技术将有助于异常核型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型分析 同步化 荧光原位杂交
原文传递
KAT6B基因杂合突变导致典型Say-Barber-Biesecker/Young-Simpson综合征1例
12
作者 刘静 李卓 +3 位作者 贾政军 滕炎玲 席惠 王华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1349-1351,共3页
对2018年9月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就诊的1例临床表现为"全面发育迟缓8年合并特殊面容"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综合患儿临床表现及其高通量测序基因检测结果确诊为典型Say-Barber-Biesecker/Young-Simpson... 对2018年9月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就诊的1例临床表现为"全面发育迟缓8年合并特殊面容"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综合患儿临床表现及其高通量测序基因检测结果确诊为典型Say-Barber-Biesecker/Young-Simpson综合征(SBBYSS)。该患儿的基因检测结果提示KAT6B基因(NM_012330.3)c.3147G>A(p.P1049P)杂合同义突变,该同义突变导致产生新的剪切位点(受体),从而使得16号外显子5′-端127个碱基丢失,形成新的截短蛋白。这是迄今为止我国首例明确基因诊断并进行产前诊断的典型SBBYSS家系,其突变扩宽了中国人群KAT6B基因突变导致SBBYSS的突变谱,并为家系后续产前诊断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y-Barber-Biesecker/Young-Simpson综合征 KAT6B基因 全面发育落后 高通量测序
原文传递
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临床实践指南 被引量:35
13
作者 潘建延 +3 位作者 谭虎 周妙金 梁德生 邬玲仟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3期263-268,共6页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为最常见的婴幼儿致死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之一,由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MN1)突变所致,新生儿发病率为1/10000〜1/6000,人群携带率约为1/72〜1/47,且具有种族差异性。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对...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为最常见的婴幼儿致死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之一,由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MN1)突变所致,新生儿发病率为1/10000〜1/6000,人群携带率约为1/72〜1/47,且具有种族差异性。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对称性、以肢体近端为主的肌无力和肌萎缩,根据发病时间与临床表型又分为Ⅰ〜Ⅳ型。约95%的SMA患者是由于SMN1基因第7外显子的纯合缺失所致。患者表型差异大、SMN1基因拷贝数变化多、存在假基因干扰、人群携带率高等因素,给SMA的早期诊断、遗传咨询、治疗和预防造成了较大的闲难。本指南总结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和指南共识,并结合中国人群的实际情况,介绍了SMA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总结了诊断与遗传咨询等方面的相关经验,期望对临床医师及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以促进SMA的规范诊治,降低患儿的出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性肌萎缩症 SMN1基因 诊断 遗传咨询 实践指南
原文传递
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临床实践指南 被引量:50
14
作者 谭虎 +1 位作者 梁德生 邬玲仟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3期258-262,共5页
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uchemiemusculardystmphy.DMD)是最常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肌肉变性疾病,在男性新生儿中的发病率约为1/3500。DMD是由于Xp21.2区的抗肌萎缩蛋白基因(dystrop,DMD)突变所致,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进行性、对称性... 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uchemiemusculardystmphy.DMD)是最常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肌肉变性疾病,在男性新生儿中的发病率约为1/3500。DMD是由于Xp21.2区的抗肌萎缩蛋白基因(dystrop,DMD)突变所致,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进行性、对称性肌无力。由于呼吸肌和心肌受累,通常在30岁前死亡。通过基因检测,可以为93.1%的患者找到遗传学病因,为早期治疗和指导家庭成员的生育奠定基础,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预防这些家庭再次生育DMD患儿。本指南结合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和指南共识,总结了DMD相关的医学遗传学知识和临床处置要点,期望能给予临床工作者帮助,为DMD患者及其家庭提供规范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DMD基因 基因检测 实践指南
原文传递
脆性X综合征的临床实践指南 被引量:6
15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遗传医师分会临床遗传学组 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临床遗传学组 +5 位作者 中华预防医学会出生缺陷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遗传病防控学组 段然慧 李光旭 席惠 彭莹 邬玲仟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11期1181-1186,共6页
脆性X综合征(fragile X syndrome,FXS)是导致遗传性智力障碍和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ASD)最常见的单基因病。超过99%的FXS都是由FMR1基因5′非翻译区CGG重复的扩增动态突变所致,临床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 脆性X综合征(fragile X syndrome,FXS)是导致遗传性智力障碍和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ASD)最常见的单基因病。超过99%的FXS都是由FMR1基因5′非翻译区CGG重复的扩增动态突变所致,临床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伴有特殊面容、行为及心理异常。对FMR1基因进行检测能够尽快明确病因、及早干预并指导家系成员再生育。本指南结合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和指南共识,总结了FXS相关的遗传学知识和临床处置要点,期望能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帮助,以促进FXS的规范诊断、治疗和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GG重复扩增 FMR1基因 遗传咨询 实践指南
原文传递
利用尿液细胞诱导建立血友病A患者特异性多潜能干细胞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志青 胡旭昀 +6 位作者 庞佳伦 王晓琳 林彭思远 李卓 吴涌 邬玲仟 梁德生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09-614,共6页
目的通过逆转录病毒方法诱导建立两例血友病A(hemophiliaA,HA)患者特异性诱导多潜能干细胞(induciblepluripotentstemceils,iPSCs)并定向分化为内皮细胞,为HA的发病机制以及细胞和基因治疗研究提供理想的细胞来源。方法收集培养... 目的通过逆转录病毒方法诱导建立两例血友病A(hemophiliaA,HA)患者特异性诱导多潜能干细胞(induciblepluripotentstemceils,iPSCs)并定向分化为内皮细胞,为HA的发病机制以及细胞和基因治疗研究提供理想的细胞来源。方法收集培养血友病A患者尿液细胞,使用携带Oct4、Sox2、c—Myc和Klf4等4种因子的逆转录病毒感染尿液细胞,诱导出HA患者特异性的诱导多潜能干细胞;通过形态学、干细胞多潜能表面标志物免疫荧光检测,成畸胎瘤实验鉴定iPSCs;iPSCs与0P9细胞共培养分化为内皮细胞。结果成功建立了HA患者特异性iPSCs,其形态与人胚胎干细胞相似,细胞表面标志物免疫荧光检测均符合干细胞基因表达特征,成畸胎瘤实验显示其可在体内随机分化为三胚层组织;将iPSCs定向分化为内皮细胞,细胞表面标志物CD144、CD31、vWF免疫荧光均为阳性。结论尿液细胞可以重编程得到血友病A患者特异性iPSCs,并能定向分化为内皮细胞,为血友病A研究提供细胞模型,也为后续基因修正后的细胞治疗提供了自体化的细胞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友病A 诱导多潜能干细胞 内皮细胞
原文传递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17
作者 刘颖迪 邬玲仟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37-1042,共6页
高通量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经过十余年的飞速发展,衍生出无创产前筛查(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扩展性无创产前筛查(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plus,NIPT Plus)、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copy number... 高通量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经过十余年的飞速发展,衍生出无创产前筛查(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扩展性无创产前筛查(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plus,NIPT Plus)、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CNV-seq)和外显子测序(exome sequencing,ES)等一系列被临床广泛采用的新技术,并在出生缺陷防控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NGS技术的深入开展,其优越性逐渐被临床医生认可,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针对NGS技术在国内外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领域的发展现状、技术突破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 产前筛查 产前诊断
原文传递
内皮细胞特异性启动子pvWF和pVE的克隆及表达
18
作者 陈毅瑶 罗莎 +4 位作者 吴涌 李卓 周妙金 邬玲仟 梁德生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5年第17期3201-3206,共6页
目的:克隆并验证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特异性启动子,为转染人胚胎干细胞(h ESC)后实时监测ECs的定向分化情况以及利用干细胞实施血友病A的基因治疗研究提供基础。方法:通过酶消化法原代分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结合RT-... 目的:克隆并验证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特异性启动子,为转染人胚胎干细胞(h ESC)后实时监测ECs的定向分化情况以及利用干细胞实施血友病A的基因治疗研究提供基础。方法:通过酶消化法原代分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结合RT-PCR和免疫荧光验证分离后的HUVECs表达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基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和血管内皮钙粘素(VE-cadherin/CDH5)。抽提HUVECs的g DNA,通过PCR扩增内皮细胞特异性表达基因v WF和VE-cadherin转录起始位点上游不同大小的启动子片段,将其取代报告基因载体p EGFP-N1中的广谱启动子CMV,构建4个质粒,即pv WF-1、pv WF-2、p VE-1、p VE-2,分别转染HUVECs和h ESCs,48 h后观察并比较各启动子片段启动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情况,筛选最具特异性及转录活性的启动子片段。结果:通过酶消化法,本研究成功分离出具有典型上皮样细胞的HUVECs。RT-PCR和免疫荧光结果表明HUVECs特异性表达v WF和VE-cadherin。酶切及测序证实所构建的4个含ECs特异性启动子片段的质粒与理论序列相符,通过核转染至HUVECs及h ESCs后,48 h后观察到所克隆的VE-cadherin 2105bp启动子片段具有内皮细胞表达的特异性和较强的转录活性。结论:本研究成功筛选出具有内皮细胞表达特异性及较强转录活性的启动子片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 人胚胎干细胞 特异性启动子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血管内皮钙粘素 基因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