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9日浙江出现大范围冰雹和雷雨大风,影响范围、强度远超各级台站预判。利用地面气象站、区域自动站、FY-2G红外云图、多普勒雷达产品、NCEP(1°×1°)分析资料,对该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由多单体风暴组...2015年7月29日浙江出现大范围冰雹和雷雨大风,影响范围、强度远超各级台站预判。利用地面气象站、区域自动站、FY-2G红外云图、多普勒雷达产品、NCEP(1°×1°)分析资料,对该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由多单体风暴组成、位于高层东风波槽前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是本次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直接制造者。2)中等偏弱的垂直风切变、上干下湿的水汽垂直分布及东风波西进叠加于低层暖区之上形成强不稳定层结是多单体风暴发生发展的有利环境背景。3)热带东风急流和高层东风波形成的辐散抽吸、近地面非绝热加热升温、地形抬升和边界层辐合线为对流发生发展提供有利动力抬升和对流触发条件。4)逆风区的出现、发展和控制与雹暴单体强度的发展、维持和减弱阶段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脉冲风暴单体中层径向气流辐合与核心反射率因子的下降对地面大风预报存在2个体扫的时间提前量。5)东风波系统以动能转换的方式为本次对流天气过程中的中尺度系统发展提供动能补给。6)加强500 h Pa以上中高层东向系统的监测和雷达产品短临实时监测,可提高此类对流过程预报的时间提前量。展开更多
台州地处浙江东南沿海,海陆地理环境复杂,雷电活动频繁。运用浙江省雷电监测定位系统ADTD获取的台州2009-2018年雷电资料进行分析。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分析结果,全市多发同步变化和沿海与内陆地区反相变化两个主要类型。台州各年雷...台州地处浙江东南沿海,海陆地理环境复杂,雷电活动频繁。运用浙江省雷电监测定位系统ADTD获取的台州2009-2018年雷电资料进行分析。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分析结果,全市多发同步变化和沿海与内陆地区反相变化两个主要类型。台州各年雷电强度均值30~50 k A居多,雷电强度值呈正态指数分布,主要分布范围10~50 k A,表现出明显的堆积。雷电活动覆盖全年,四季变化分明,夏季活动最频繁,秋季高于春季,近90%的雷电频数集中在6~9月。雷电活动日变化呈单峰分布状态,白天高于夜间,14~18 h为雷电高发时段。分析表明温暖潮湿的下垫面热效应有利于雷电活动。展开更多
文摘2015年7月29日浙江出现大范围冰雹和雷雨大风,影响范围、强度远超各级台站预判。利用地面气象站、区域自动站、FY-2G红外云图、多普勒雷达产品、NCEP(1°×1°)分析资料,对该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由多单体风暴组成、位于高层东风波槽前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是本次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直接制造者。2)中等偏弱的垂直风切变、上干下湿的水汽垂直分布及东风波西进叠加于低层暖区之上形成强不稳定层结是多单体风暴发生发展的有利环境背景。3)热带东风急流和高层东风波形成的辐散抽吸、近地面非绝热加热升温、地形抬升和边界层辐合线为对流发生发展提供有利动力抬升和对流触发条件。4)逆风区的出现、发展和控制与雹暴单体强度的发展、维持和减弱阶段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脉冲风暴单体中层径向气流辐合与核心反射率因子的下降对地面大风预报存在2个体扫的时间提前量。5)东风波系统以动能转换的方式为本次对流天气过程中的中尺度系统发展提供动能补给。6)加强500 h Pa以上中高层东向系统的监测和雷达产品短临实时监测,可提高此类对流过程预报的时间提前量。
文摘台州地处浙江东南沿海,海陆地理环境复杂,雷电活动频繁。运用浙江省雷电监测定位系统ADTD获取的台州2009-2018年雷电资料进行分析。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分析结果,全市多发同步变化和沿海与内陆地区反相变化两个主要类型。台州各年雷电强度均值30~50 k A居多,雷电强度值呈正态指数分布,主要分布范围10~50 k A,表现出明显的堆积。雷电活动覆盖全年,四季变化分明,夏季活动最频繁,秋季高于春季,近90%的雷电频数集中在6~9月。雷电活动日变化呈单峰分布状态,白天高于夜间,14~18 h为雷电高发时段。分析表明温暖潮湿的下垫面热效应有利于雷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