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雕古塑今·文化育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古代雕塑考察课程综述 被引量:1
1
作者 董书兵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14,共3页
自1995年起,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艺术系雕塑专业便开设了“专业考察”课。1999年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后,专业考察课作为雕塑系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在清华大学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焕发了勃勃生机。开课至今,已经有20个年头,... 自1995年起,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艺术系雕塑专业便开设了“专业考察”课。1999年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后,专业考察课作为雕塑系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在清华大学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焕发了勃勃生机。开课至今,已经有20个年头,这门课获得了院系、师生的广泛认同。多年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坚持开设以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古代艺术文化,耳濡目染感受古代艺术神韵,以文化开启审美智慧,这也是将现代教育理念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独特教学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雕塑系 教育理念 教学目的 雕塑专业 古代艺术 艺术系 中国古代雕塑 成果展示 燕山大学 教学内容
原文传递
依托传统、立足当代、面向未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
2
作者 董书兵 《雕塑》 2017年第3期28-30,共3页
经过数十年的探索,今天的全国各大艺术学院基本已形成了相对成熟与稳定的雕塑教学框架与体系。在提高学生对立体造型艺术美的感受和理解,培养雕塑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进行系统的空间研究、材料学习、技术训练与美育引导,培养艺术... 经过数十年的探索,今天的全国各大艺术学院基本已形成了相对成熟与稳定的雕塑教学框架与体系。在提高学生对立体造型艺术美的感受和理解,培养雕塑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进行系统的空间研究、材料学习、技术训练与美育引导,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全国各大艺术院校开始了新的教育探索,学院雕塑教学如何进一步开拓、创新与发展,培养合格人才,更好地介入社会与生活?基于此,本刊邀请了全国部分艺术院校系骨干教师,针对所在院校雕塑教学以及个人教学探索方面,集中展示既定的科研方向与教学成果。目的是针对每个院校所在不同区域、不同城市的文化传统与艺术特质,挖掘与延续各大艺术院校雕塑教育与教学的线性发展历程,形成与建构一种当代雕塑教育的文化沉淀与多元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雕塑艺术 文化传统 面向未来 当代 艺术院校 教育探索 雕塑教学
原文传递
“雕塑大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学科90年”学术论坛“雕塑学的自觉”发言纪要
3
作者 刘礼宾 焦兴涛 +9 位作者 孙振华 隋建国 班陵生 胡斌 曾成钢 吴洪亮 盛葳 冀少峰 陈晓春 陈辉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0,共3页
2024年10月26日,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的“雕塑大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学科90年”展览开幕。此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殷双喜教授担任学术主持,曹庆晖教授担任策展人,系统梳理和回顾从1934年至... 2024年10月26日,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的“雕塑大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学科90年”展览开幕。此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殷双喜教授担任学术主持,曹庆晖教授担任策展人,系统梳理和回顾从1934年至今90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专业不断发展完善、从扎实迈向多元、从自我觉醒到学科自觉的艺术历程,展出了一大批承载民族精神内核、彰显中国时代风范、展现人民美好生活等具备“时代性”“人民性”“民族性”的经典巨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美术学院 学术主持 雕塑专业 策展人 学术论坛 艺术历程 自我觉醒 展览开幕
原文传递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20届线上毕业怍品展(本科生部分)
4
作者 朱璞乾 罗幻(指导) +9 位作者 廖华依 莫芷(指导) 廖卓颖 马赛(指导) 曾繁如 洪兴宇(指导) 张雪莹 崔笑声(指导) 杨薇 张红娟(指导) 《装饰》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F0002-F0002,共1页
原文传递
民间工匠的世系传承与身份认同:从大足石刻题记看宋代文氏家族镌作史
5
作者 刘丹一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CSSCI 2024年第6期116-123,共8页
宋代四川大足地区,文氏工匠家族以卓越的镌刻技艺闻名遐迩,至少历经六代,传承超过百年。石窟题记中的衔称展现了其家族技艺的传承与个人身份的认同。“处士”这一衔称尤为特殊,它与文氏工匠的高超技艺、社会声望、业务招徕密切相关。同... 宋代四川大足地区,文氏工匠家族以卓越的镌刻技艺闻名遐迩,至少历经六代,传承超过百年。石窟题记中的衔称展现了其家族技艺的传承与个人身份的认同。“处士”这一衔称尤为特殊,它与文氏工匠的高超技艺、社会声望、业务招徕密切相关。同时,文氏家族的崛起也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从时间上说,长时段的时局动荡,导致民间宗教日渐兴盛,宗教营建活动逐渐下沉民间;从地理上说,大足地区地处成都通往京都的交通要道上,山水奇秀,盛产松石;从民间社会的需求来看,当地民众尊道重儒,信仰虔诚,对镌刻工艺的高要求有利于世系传承和技艺精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工匠 大足石刻 世系传承 身份认同 传承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入·超越的二极重构——试读李象群的雕塑艺术
6
作者 赵萌 《美术大观》 2005年第5期8-9,共2页
李象群的雕塑艺术,多年来一直位于中国雕塑的前沿.与各种"风尚"保持一定的既不"从众"亦不"随众"的间离,又无随"思潮"起落不定的摇摆与失衡.对应当下中国雕塑界"多元"并置,原本属性... 李象群的雕塑艺术,多年来一直位于中国雕塑的前沿.与各种"风尚"保持一定的既不"从众"亦不"随众"的间离,又无随"思潮"起落不定的摇摆与失衡.对应当下中国雕塑界"多元"并置,原本属性各异的"文化"语意混淆、时间错位而导致的"游离"、"失语"等莫衷一是的纷繁景状,更显独树一帜.甚至颇有几分"另类"之色.回望一百多年流派纷呈、思潮汹涌的现代艺术发展的主潮,亦不乏一些"不入流"者独领风骚,以鲜明的个性和本色艺术,同样留下彪炳史册的辉煌建树.历史选择的公允性或许正在于此.作为当下中国雕塑界一位举足轻重的代表性人物,李象群的雕塑艺术所取得不同凡响的艺术成就,自然在中国当代雕塑发展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分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雕塑艺术 具象雕塑 李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雕塑与书法
7
作者 陈辉 《天工》 2017年第6期24-27,共4页
在近代西方雕塑教学体系进入中国前,中国雕塑的传承基本上是师傅带徒弟,技法和手段口口相传,雕塑行业不善于著书立说的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些都使得中国的传统雕塑难以获得美学上的自觉,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理论思维形态。这种状况造... 在近代西方雕塑教学体系进入中国前,中国雕塑的传承基本上是师傅带徒弟,技法和手段口口相传,雕塑行业不善于著书立说的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些都使得中国的传统雕塑难以获得美学上的自觉,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理论思维形态。这种状况造成了一个现状,虽然我们历史上拥有着极其丰厚的多种类型的优秀雕塑作品,却只能全盘接受西方的雕塑体系,不得不说这是我们现代雕塑教育的一大遗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雕塑 中国书法艺术 结体 雕塑作品 思维形态 章法 全盘接受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书法 书法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城市雕塑建设的新发展--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大型城市雕塑建设管理的通知》的研读与体会
8
作者 董书兵 《城乡建设》 2020年第21期20-21,共2页
在改革开放40余年建设成果的基础之上,全国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正处于持续进展中,我国的城市建设也已步入了注重自然与人文相和谐,全面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的新阶段。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公共艺术的主要形式大量出现在城市... 在改革开放40余年建设成果的基础之上,全国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正处于持续进展中,我国的城市建设也已步入了注重自然与人文相和谐,全面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的新阶段。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公共艺术的主要形式大量出现在城市空间。作为艺术载体与文化现象的城市雕塑,不应只关注作品具体用何种技术、什么材料去完成,还要关注它的形式与主题等艺术性的方面。除此以外,更为重要的应该是文化性的探讨和实现,即城市雕塑究竟给城市精神、城市文化和大众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了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雕塑 城市文化形象 公共艺术 艺术载体 大众生活 自然与人文 艺术性 城市化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雕塑中“概念性特征”的表达
9
作者 陈辉 范晓辰 《天工》 2021年第2期6-10,共5页
“概念性特征”的表达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意象表达的一种具体表现方式,折射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追求,通过将众人对所表现对象较为统一的认识进行提取和表现来实现作品的可辨识性,以此来满足艺术作品的审美需求和功能需... “概念性特征”的表达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意象表达的一种具体表现方式,折射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追求,通过将众人对所表现对象较为统一的认识进行提取和表现来实现作品的可辨识性,以此来满足艺术作品的审美需求和功能需求。中国传统雕塑中“概念性特征”的表达是传统雕塑众多造型方式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雕塑 概念性特征 意象表达 功能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雕塑肌理研究刍议 被引量:1
10
作者 申旭栋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0年第6期101-103,共3页
在雕塑作品中,肌理对审美趣味传达至关重要。因为在艺术接受过程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品的表层肌理。雕塑肌理糅合材料自身特性和雕塑家的审美情感,贯通于艺术传达的整个过程。可以说,肌理的形式传达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作品的成败。
关键词 雕塑作品 肌理 艺术传达 审美趣味 接受过程 审美情感 雕塑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雕塑融汇城市文化之魂
11
作者 寇杰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97-99,共3页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雕塑竖立在各大城市的街区楼宇间,成为一座城市重要的文化标志,其中的经典之作已经成为城市的形象代表。但与此同时,一些城市雕塑作品,并未很好地反映城市的文化品格,与城市的历史人文元素相脱节,这种城...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雕塑竖立在各大城市的街区楼宇间,成为一座城市重要的文化标志,其中的经典之作已经成为城市的形象代表。但与此同时,一些城市雕塑作品,并未很好地反映城市的文化品格,与城市的历史人文元素相脱节,这种城市雕塑作品,往往沦为一个景观孤例,甚至可以说对整体景观造成破坏,给人们带来审美的不适感。一件成功的城市雕塑作品,应当在题材、体量、位置、构造方式、材质等方面,深刻考虑城雕与城市文化相互依托的关系,这样才能创造出能够融汇城市文化之魂的优秀雕塑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雕塑 城市文化 人文气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现代城市雕塑的审美定位
12
作者 张磊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17-18,共2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生活的活跃繁荣,城市雕塑如雨后春笋般林立于各个城市之中。城市雕塑应当是具有高度审美性的艺术作品,要把一件城市雕塑作品打造成为典范之作,就要认真地为这件作品做一个准确的审美定位:一、城市雕塑的设计应注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生活的活跃繁荣,城市雕塑如雨后春笋般林立于各个城市之中。城市雕塑应当是具有高度审美性的艺术作品,要把一件城市雕塑作品打造成为典范之作,就要认真地为这件作品做一个准确的审美定位:一、城市雕塑的设计应注重与环境规划的和谐融合;二、城市雕塑的题材应是城市历史、文化背景的体现;三、城市雕塑的创作应加强与艺术家的协作,增强其审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雕塑 审美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雕塑需要“中式语言”--许正龙访谈
13
作者 赵楠楠 易昕(图) 许正龙 《公共艺术》 2016年第2期66-67,共2页
赵楠楠:使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创作是您的创作特点之一,请问您为什么会想到用平常事物作为题材?许正龙:看来你们还挺了解我呀,谢谢!我在创作中确实较早直接反映日常物品,今天,我在研讨会上说的也是要强调"中式物语"。所谓继承... 赵楠楠:使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创作是您的创作特点之一,请问您为什么会想到用平常事物作为题材?许正龙:看来你们还挺了解我呀,谢谢!我在创作中确实较早直接反映日常物品,今天,我在研讨会上说的也是要强调"中式物语"。所谓继承传统不是去做佛像或者其他什么,那是表面的,我们是否该从诗性角度去承继?诗是中华文化国粹,诗性特点就是象征、隐喻、托物言志。比如描写一个杯子,感觉上是说杯子,实际在说另一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式 语言 雕塑 创作特点 继承传统 中华文化 托物言志 诗性
原文传递
衍化:雕塑创作中材料的相离与相盈
14
作者 冯崇利 《美术大观》 2023年第2期142-147,共6页
雕塑从业者对于材料有着一种深情、审视、怀疑、探寻的复杂情愫。作为创作中物的载体,材料是连接创作主体与作品的重要一环,也是反映作者对于世界认知的重要链接。在当代艺术语境中,它还是与作者相持而“自言自语”地散发自身潜藏能量... 雕塑从业者对于材料有着一种深情、审视、怀疑、探寻的复杂情愫。作为创作中物的载体,材料是连接创作主体与作品的重要一环,也是反映作者对于世界认知的重要链接。在当代艺术语境中,它还是与作者相持而“自言自语”地散发自身潜藏能量的语言系统。近些年我的雕塑创作用的多是常见的传统材料——石、泥、石膏、钢、不锈钢等,它们不是作为一种手段,或者作为一种功能材料而加入我的创作,也不是为了转换而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雕塑创作 当代艺术语境 世界认知 自言自语 复杂情愫 创作主体 从业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推倒雕像运动谈公共雕塑的权力与权利
15
作者 闫坤 《公共艺术》 2022年第4期47-52,共6页
雕塑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处于公共生活领域的焦点位置,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同一个形象的不同认识,构成了观念变革与形象认知互为因果的文化形态.本文从蔓延欧美的"推倒雕像运动"为切入点,对比分析不同社会语境中聚焦在雕塑上的... 雕塑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处于公共生活领域的焦点位置,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同一个形象的不同认识,构成了观念变革与形象认知互为因果的文化形态.本文从蔓延欧美的"推倒雕像运动"为切入点,对比分析不同社会语境中聚焦在雕塑上的观念文化冲突及其内在原因,进一步探讨公共艺术创作中"权利"与"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雕塑 公共艺术 公共性 公权力
原文传递
鲁艺雕塑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以东北鲁艺时期(1946—1953)美术部雕塑系教学计划为线索 被引量:2
16
作者 马文甲 袁佳 《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5-109,共5页
东北鲁艺时期美术部雕塑系,即现今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前身,于1951年初在哈尔滨正式创立。本文以1952年东北鲁艺雕塑系的教学计划为中心,重新审视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培养计划等,试图总结东北鲁艺时期美术部雕塑系教学,是基于一种... 东北鲁艺时期美术部雕塑系,即现今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前身,于1951年初在哈尔滨正式创立。本文以1952年东北鲁艺雕塑系的教学计划为中心,重新审视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培养计划等,试图总结东北鲁艺时期美术部雕塑系教学,是基于一种强调素描对于雕塑基础训练的重要性,并以圆雕作为核心训练的雕塑教学设置。东北鲁艺时期美术部雕塑系的教学设置,有着"重视现实主义素描基础训练"、"注重从技法到实践的雕塑创作"、"注重理论修养与实践相结合"这3个主要特色,反映了在苏联模式大规模引进之前,中国本土雕塑教育的初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鲁艺 雕塑教育 美术教育
原文传递
我如何看待传统与当代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象群 《美术大观》 2014年第9期14-18,共5页
艺术永远在现实的需要中被重新解释,被改变。所以历史永远代表每一个时当的理解,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就是当代,当代想要什么就会把历史重新改编。但是作为艺术家则更加激烈,我们希望把历史变成每个人的,就从感觉开始。每个人的感觉是独一... 艺术永远在现实的需要中被重新解释,被改变。所以历史永远代表每一个时当的理解,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就是当代,当代想要什么就会把历史重新改编。但是作为艺术家则更加激烈,我们希望把历史变成每个人的,就从感觉开始。每个人的感觉是独一无二,历史属于一个时代,但它更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看历史的时候心里都可以将其重新解释为部自己。这样一下就回到我们的主题,走到人性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 当代 革命现实主义 技术层面 社会责任 本体语言 艺术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守正创新为民生
18
作者 陈辉 《天工》 2021年第10期1-1,共1页
一个散发着优雅气质的天青汝瓷碗、一张饱含着墨韵芬芳的手工宣纸、一件看似信手拈来的民间泥彩塑、一幅色彩浓郁的木版年画,这一件件饱含着中国传统工艺的造物在深深地介入并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器以载道”,这些精美的造物无不体... 一个散发着优雅气质的天青汝瓷碗、一张饱含着墨韵芬芳的手工宣纸、一件看似信手拈来的民间泥彩塑、一幅色彩浓郁的木版年画,这一件件饱含着中国传统工艺的造物在深深地介入并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器以载道”,这些精美的造物无不体现了独具创造性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凸显了中华传统文化中追求生活艺术化的审美取向。它们携带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观念、造物理念和文化精神,形成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基础,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深深地融入我们的血脉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匠精神 中国传统工艺 生活艺术化 木版年画 器以载道 造物理念 守正创新 思想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乱抢眼的广告——兼议城镇公共艺术之美
19
作者 许正龙 《公共艺术》 2018年第1期65-67,共3页
本文探讨了城镇中出现各种杂乱广告的原因及解决方法。以游历各地城镇的所见所感为出发点,文章分别从设计数量、设计手法等方面分析了当下城镇公共空间中的广告缺乏美感的原因,指出避免产生大量视觉污染的广告途径,要提升广告设计的艺术... 本文探讨了城镇中出现各种杂乱广告的原因及解决方法。以游历各地城镇的所见所感为出发点,文章分别从设计数量、设计手法等方面分析了当下城镇公共空间中的广告缺乏美感的原因,指出避免产生大量视觉污染的广告途径,要提升广告设计的艺术性,加强管理与艺术引导,方能构筑具有诗情画意的大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 广告 公共艺术
原文传递
自然之象 卓尔不群——李象群访谈录 被引量:2
20
作者 马文甲李象群 李象群 《中国美术》 2010年第5期56-65,共10页
"在艺术家看来,一切都是美的,因为在任何人与任何事物上,他锐利的眼光能够发现‘性格’,换句话说,能够发现在外形下透露出的内在真理;而这个真理就是美的本身。虔诚地研究吧:你们不会找不着美的,因为你们将要遇见真理。"(罗丹... "在艺术家看来,一切都是美的,因为在任何人与任何事物上,他锐利的眼光能够发现‘性格’,换句话说,能够发现在外形下透露出的内在真理;而这个真理就是美的本身。虔诚地研究吧:你们不会找不着美的,因为你们将要遇见真理。"(罗丹语)本期的人物访谈,让我们将目光转向雕塑领域:雕塑是什么?表现名人的肖像雕塑与一般人有何不同?中国雕塑的现状如何?艺术家是应当单纯地从事艺术工作,还是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0工场究竟是怎样一个艺术机构?这些问题的答案,您都可以在对当代著名雕塑家李象群的访谈中找到他睿智的回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访谈录 李象群 自然 雕塑家 人物访谈 社会责任 艺术工作 艺术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