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景观回用的污水处理厂工艺优化与水质安全保障成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被引量:7
1
作者 胡洪营 赵文玉 +2 位作者 李轶 陈亚松 文嘉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3-27,共5页
针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混合处理,工业废水对处理系统冲击负荷大、污水生物处理系统运行不稳定,微絮凝—砂滤深度处理药剂消耗量大等城镇污水处理厂面临的实际难题,提出了"全程控制、整体优化、减排降耗"的污水处理厂优化运... 针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混合处理,工业废水对处理系统冲击负荷大、污水生物处理系统运行不稳定,微絮凝—砂滤深度处理药剂消耗量大等城镇污水处理厂面临的实际难题,提出了"全程控制、整体优化、减排降耗"的污水处理厂优化运行和水质安全保障原则与技术路线。研究开发出包括废水生物抑制性监控技术、A2/O工艺稳定运行与强化脱氮技术、微絮凝—砂滤工艺优化和自动加药技术以及污水深度处理雾化曝气、臭氧氧化技术等在内的成套技术和关键设备。A2/O工艺优化运行与强化脱氮技术和微絮凝—砂滤深度处理工艺优化技术结合,在保障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的同时降低了能耗和药耗,关键水质指标稳定达到景观用水标准,有力地支持了污水处理厂尾水景观利用,显著改善了水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水生物抑制性 A2/O工艺 微絮凝 砂滤 雾化曝气 臭氧氧化 再生水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水紫外线-氯联合消毒工艺特性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庞宇辰 席劲瑛 +3 位作者 胡洪营 吴乾元 卢如 江瑞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29-1434,共6页
以二级出水作为消毒对象,比较了紫外线-氯联合消毒与单一紫外线消毒对水中肠道指示菌的灭活效果,考察了联合消毒工艺副产物(三卤甲烷)生成情况.结果表明,单一紫外线消毒对肠道指示菌的灭活曲线在剂量大于10mJ/cm^2时存在拖尾现象,剂量... 以二级出水作为消毒对象,比较了紫外线-氯联合消毒与单一紫外线消毒对水中肠道指示菌的灭活效果,考察了联合消毒工艺副产物(三卤甲烷)生成情况.结果表明,单一紫外线消毒对肠道指示菌的灭活曲线在剂量大于10mJ/cm^2时存在拖尾现象,剂量为80mJ/cm^2时对总大肠菌群最高对数灭活率约为2.5;而在紫外线剂量20mJ/cm^2、氯投加量8mg/L(接触时间30min)条件下,紫外线-氯联合消毒对总大肠菌群的对数灭活率达到7.0.20mJ/cm^2紫外线与8mg/L氯消毒组合及80mJ/cm^2紫外线与3mg/L氯消毒组合均可有效灭活总大肠菌群浓度至3CFU/L以下.经紫外线照射后再氯消毒,二级出水中三卤甲烷生成量仅为10~55μg/L.80mJ/cm^2紫外线照射再氯消毒后三卤甲烷生成量略高于20mJ/cm^2紫外线照射再氯消毒的情形.紫外线消毒后投加氯消毒,可有效提高再生水消毒效果,控制消毒副产物生成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氯联合消毒 再生水 肠道指示菌 三卤甲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反渗透工艺的经济开发区污水再生利用体系建设案例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汤芳 蔡雳 +2 位作者 黄晶晶 管运涛 胡洪营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32-35,共4页
详细解析了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再生利用模式,分别从集中供应与分散供应的选择、处理工艺选择和水源选择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采用集中供应方式;再生水主要用途为电子类工业企业的生产工艺用水,故选择微滤(MF)... 详细解析了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再生利用模式,分别从集中供应与分散供应的选择、处理工艺选择和水源选择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采用集中供应方式;再生水主要用途为电子类工业企业的生产工艺用水,故选择微滤(MF)—反渗透(RO)工艺,用于生产高质量再生水;已建城区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被应用于MF—RO工艺的水源,而非本开发区内部的污水水源,这样可以保证水质水量稳定。目前该开发区污水再生利用体系运转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再生利用 再生水 经济技术开发区 微滤 反渗透 水源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水紫外线消毒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 被引量:2
4
作者 胡洪营 庞宇辰 +2 位作者 黄晶晶 席劲瑛 郭美婷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I0021-I0024,共4页
再生水生物风险控制,特别是病原微生物控制是污水再生利用的重要课题。紫外线消毒因其病原微生物灭活率高、经济性好、副产物少等优点,在再生水消毒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在实践中存在消毒效果难保证的问题。再生水的浊度与紫外线透... 再生水生物风险控制,特别是病原微生物控制是污水再生利用的重要课题。紫外线消毒因其病原微生物灭活率高、经济性好、副产物少等优点,在再生水消毒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在实践中存在消毒效果难保证的问题。再生水的浊度与紫外线透过率是影响紫外线消毒效果的主要水质因素,紫外灯管老化及紫外套管结垢也会降低紫外线消毒效果。从紫外线消毒实际应用过程中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出发,总结不同因素对紫外线消毒效果的影响规律,阐述实际工程中这些影响因素的控制措施。针对紫外线消毒后微生物的复活情况,提出了有效控制复活的工程技术手段,为再生水消毒工艺有效运行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水 紫外线消毒 复活 光复活控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中内毒素的浓度水平及去除效果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黄璜 胡洪营 吴乾元 《环境卫生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3-277,共5页
本文综述了水中内毒素的浓度水平,比较了不同水处理工艺对内毒素的去除效果。国内外已有的研究表明,在地表水、饮用水、城市污水厂二级处理出水与深度处理出水(再生水)中,内毒素浓度分布的中位值依次是145、20.5、1 440、422 EU/mL,二... 本文综述了水中内毒素的浓度水平,比较了不同水处理工艺对内毒素的去除效果。国内外已有的研究表明,在地表水、饮用水、城市污水厂二级处理出水与深度处理出水(再生水)中,内毒素浓度分布的中位值依次是145、20.5、1 440、422 EU/mL,二级出水与深度处理出水中的内毒素浓度相对较高。在水处理工艺中,混凝沉淀过滤可去除内毒素,而生物活性炭工艺会导致内毒素浓度增加。氯消毒与紫外消毒对内毒素的去除率不稳定,最高仅20%左右,臭氧消毒对内毒素的去除效果较好,去除率最高可达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 地表水 饮用水 污水 再生水 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ACCP原理的再生水粪大肠菌安全控制管理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姜晓华 汤芳 +1 位作者 孙丽娟 胡洪营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7-11,15,共6页
污水再生利用的关键是水质安全保障,过程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或控制再生水水质风险。针对北京市某再生水厂微滤-反渗透(MF-RO)工艺,以粪大肠菌超标作为危害控制目标,系统介绍了应用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原理进行再生水水质安全管理... 污水再生利用的关键是水质安全保障,过程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或控制再生水水质风险。针对北京市某再生水厂微滤-反渗透(MF-RO)工艺,以粪大肠菌超标作为危害控制目标,系统介绍了应用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原理进行再生水水质安全管理的基本方法。结合故障树技术(FTA)进行危害分析,得到24个危害事件。根据对危害事件的专家打分,对风险较高的危害事件进行关键控制点识别,确定了工艺进水水质、微滤、反渗透、清水池等4个关键控制点(CCPs)。针对关键控制点提出了相应的监控指标,并给出关键限值。当监控值超过关键限值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纠偏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水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水质安全 微滤-反渗透 微生物污染
原文传递
道路径流差异性对面源污染控制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李敦柱 刘安 +1 位作者 李思远 管运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1-107,共7页
不同材料道路径流污染规律差异显著,基于PROMETHEE多变量决策分析软件对2013年深圳市同一道路沥青和水泥2种典型材料路段4场降雨径流水质指标的分析发现,沥青道路径流水质总体上劣于水泥道路,说明城市道路面源污染控制设施应重点针对沥... 不同材料道路径流污染规律差异显著,基于PROMETHEE多变量决策分析软件对2013年深圳市同一道路沥青和水泥2种典型材料路段4场降雨径流水质指标的分析发现,沥青道路径流水质总体上劣于水泥道路,说明城市道路面源污染控制设施应重点针对沥青道路布设;2种道路径流具有不同类型优势污染物,故不同道路径流污染控制设施选择须有针对性;与水泥道路相比,沥青道路径流水质更易随着降雨类型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选择合适的降雨类型是沥青道路径流污染控制措施设计的关键步骤;电导率EC与沥青道路径流中DOC、SO42--S和TN等溶解态指标相关性很高,其相关系数均高于0.95,是沥青道路径流溶解态污染物理想的指示性指标,可为面源污染控制设施设计与评估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径流 面源污染控制 沥青 水泥 多变量决策分析 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工程视野下的再生水饮用回用安全保障体系构建 被引量:19
8
作者 胡洪营 杜烨 +4 位作者 吴乾元 陈卓 杨宏伟 陆韻 李魁晓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163-1173,共11页
再生水是就地可取、稳定可靠的城市第二水源.再生水饮用回用(补充水源)技术经济性可行,是解决城市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构建可持续水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具有复杂系统特征的非传统供水工程,再生水饮用回用的关键是保障水质安全... 再生水是就地可取、稳定可靠的城市第二水源.再生水饮用回用(补充水源)技术经济性可行,是解决城市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构建可持续水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具有复杂系统特征的非传统供水工程,再生水饮用回用的关键是保障水质安全稳定和系统可靠高效运行,因此需要构建包括水质安全管理、健康风险评价和多重屏障工程措施在内的安全保障体系.水质安全管理方面需建设包括制订科学的饮用回用水质标准和再生水处理工艺要求,建立针对再生水处理工艺和饮用回用全系统的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管理(HACCP)体系,并加强水质安全监管和认证.健康风险评价方面需开展全方位、统筹性和持续性的化学污染物和微生物风险评价方法.工程措施方面需建设包括源头控制、再生水厂净化、环境缓冲和饮用水厂净化在内的多重屏障系统,以确保水质安全.在多重屏障系统中,再生水厂是保障饮用回用水质安全的核心环节,"反渗透-高级氧化"和"臭氧-生物活性炭"是再生水处理的可行工艺.今后需深入、持续开展新兴高风险污染物控制技术、再生水环境储存和饮用回用模式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水饮用回用 再生水补充水源 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 多重屏障系统 再生水处理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水特质(水征)评价及其在污水再生处理工艺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9
作者 胡洪营 吴乾元 +4 位作者 吴光学 孙迎雪 杨宏伟 巫寅虎 王文龙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25-733,共9页
近年来,在污水高标准处理研究和工程实践中,发现和遇到越来越多的现有常规水质指标、工艺理论和技术知识等难以解释的新现象和难以解决的新问题.以逐步建立水质复杂体系研究理论和方法体系,构筑科学、有效的污水处理风险管理和安全保障... 近年来,在污水高标准处理研究和工程实践中,发现和遇到越来越多的现有常规水质指标、工艺理论和技术知识等难以解释的新现象和难以解决的新问题.以逐步建立水质复杂体系研究理论和方法体系,构筑科学、有效的污水处理风险管理和安全保障管理系统为目标,介绍了污水的复杂体系特征,阐述了污水高标准处理中工艺设计、运行和诊断面临系统理论方法缺失的问题及其根源,提出了可有效支撑污水工艺研究的污水特质,即"水征(water feature)"的概念.通过分析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水平、组分特征、安全性和稳定性及其时空变化,定义了水征"四维度"内涵,即污染物污染程度、组分特征、毒害效应和转化潜势等4个维度.研究和实践案例表明,水征能有效支撑水质安全评价、处理特性预测、处理工艺设计和工艺诊断优化等.在以水环境质量改善和环境风险控制为目标的污水高标准处理新阶段,基于水征研究,发展高效处理工艺、构筑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和安全保障体系尤为重要.今后需深入、持续开展污水处理中水征指标评价方法与理论体系、水征与污染物处理关键技术开发与工艺优化、水征与风险评价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评价 污水特质 水征 污水工艺设计 工艺诊断与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卫生组织《再生水饮用回用:安全饮用水生产指南》解读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卓 吴乾元 +5 位作者 杜烨 孙艳 陆韻 杨宏伟 刘书明 胡洪营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12,共6页
面对世界各地日益增长的再生水饮用回用研究、实践和发展需求,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17年8月首次发布了《再生水饮用回用:安全饮用水生产指南》,旨在为各国开展再生水饮用回用规划、设计、运行、管理和系统评价等工作提供技术指导,逐步... 面对世界各地日益增长的再生水饮用回用研究、实践和发展需求,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17年8月首次发布了《再生水饮用回用:安全饮用水生产指南》,旨在为各国开展再生水饮用回用规划、设计、运行、管理和系统评价等工作提供技术指导,逐步引导并规范再生水饮用回用的广泛、深入和可持续发展。指南从保障公众健康安全的角度,提出了再生水饮用回用管理原则、系统评价、管理方法及监管要求,强调了水回用系统全流程控制、多屏障水质安全保障等措施,并讨论了现有知识鸿沟和今后研究方向,为我国水回用行业开拓和扩展再生水利用途径提供重要指导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水 饮用回用 饮用水安全框架 全流程控制 多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浊度与微生物指标在污水再生处理系统中的去除特性及相关性 被引量:4
11
作者 庞宇辰 席劲瑛 +3 位作者 张彤 胡洪营 黄晶晶 宗祖胜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4203-4208,共6页
本研究考察了污水再生处理系统对颗粒物(包括浊度和粒径分布)和微生物指标(包括隐孢子虫、贾第鞭毛虫、粪大肠菌群和SC噬菌体)的去除特性以及不同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污水再生处理系统对浊度的平均去除率为3.53-log,其中二... 本研究考察了污水再生处理系统对颗粒物(包括浊度和粒径分布)和微生物指标(包括隐孢子虫、贾第鞭毛虫、粪大肠菌群和SC噬菌体)的去除特性以及不同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污水再生处理系统对浊度的平均去除率为3.53-log,其中二级生化处理及砂滤对浊度的去除率较高,分别为1.52-log和1.35-log。粒径分析结果表明,絮凝沉淀后粒径均值达到最大值223.2μm;而再生水中粒径均值最小,仅为5.8μm。污水再生处理系统对各微生物指标的去除率为2.96-log^4.11-log。各处理单元中,二级生化处理单元对粪大肠菌群和SC噬菌体的去除率较高,分别为2.81-log及2.14-log;而砂滤对SC噬菌体去除效果较差,仅为0.18-log。从再生处理工艺整体上看,水样浊度、粪大肠菌群、SC噬菌体和两虫浓度具有显著相关性。而对于单个取样点,除污水厂进水中SC噬菌体和两虫浓度表现出一定相关性外,其他情况下各指标与两虫浓度间均无显著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再生利用 浊度 隐孢子虫 贾第鞭毛虫 去除特性 相关性
原文传递
北京市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特征的统计学分析 被引量:24
12
作者 孙艳 张逢 +2 位作者 胡洪营 孙迎雪 牛璋彬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177-181,共5页
针对北京市36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利用实际运行数据,系统分析了其进水水质特征以及有机物、氮、磷和悬浮物之间的概率分布和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市污水中BOD5、COD、SS、NH3-N、TN和TP全年浓度分布均呈正偏态分布,其月中间值分布范围... 针对北京市36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利用实际运行数据,系统分析了其进水水质特征以及有机物、氮、磷和悬浮物之间的概率分布和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市污水中BOD5、COD、SS、NH3-N、TN和TP全年浓度分布均呈正偏态分布,其月中间值分布范围分别为140.0~176.3mg/L、322.3~384.2 mg/L、130.3~223.9 mg/L、31.5~38.9 mg/L、40.0~46.5 mg/L和4.1~5.9mg/L。各水质指标间存在一定的一元线性关系,其中BOD5与COD相关关系显著,相关系数R2为0.81。进水BOD5/COD值分布在0.4~0.6之间的占55%,累积频率达85%时,BOD5/COD为0.6,说明北京城市污水具有较高的可生化性。BOD5/TN分布在1~4之间的概率为71%,表明大多数情况下生物脱氮的碳源不足。BOD5/TP的平均值为33.6,且大于20的累积概率为84%,表明在处理中可以满足生物除磷的需求。TN/TP分布在5~15之间的概率为76%,平均值为11.6,且TN/TP>5的概率为93.3%,因此可基本满足微生物生长对氮、磷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厂 进水水质 水质特征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市合流制排水区域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特征分析 被引量:23
13
作者 孙迎雪 马磊 +4 位作者 吴光学 胡洪营 郭昉 吴毅晖 郭玉梅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35-139,共5页
系统分析了合流制排水区域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特征,以及有机物、氮、磷和悬浮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降雨对合流制排水区域污水处理厂进水水量和污染物浓度的影响较大。90%累积概率时,雨季进水COD、BOD5、SS、TN和TP质量负荷分别为... 系统分析了合流制排水区域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特征,以及有机物、氮、磷和悬浮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降雨对合流制排水区域污水处理厂进水水量和污染物浓度的影响较大。90%累积概率时,雨季进水COD、BOD5、SS、TN和TP质量负荷分别为108t/d、55t/d、138t/d、2.9t/d和2.8t/d,分别是旱季的2.3、1.9、2.4、1.4和3.5倍。雨季进水BOD5、COD、TN、TP和SS质量负荷之间都有较好的相关性,而旱季的相关性较差。在达到90%累积概率时,旱季污水处理厂进水BOD5/COD和BOD5/TP分别为0.78和48,雨季分别为0.7和40,均可满足微生物生长对营养物质的理论需求量;雨季和旱季的BOD5/TN分别为10和8,满足理论反硝化碳源需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流制 污水处理厂 进水水质 污染物质量负荷 相关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特征分析 被引量:21
14
作者 孙艳 张逢 +1 位作者 胡洪营 牛璋彬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397-402,共6页
以重庆市57座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实际运行数据为基础,系统分析了进水(污水)水质特征以及有机物、氮、磷和悬浮物之间的概率分布和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重庆市污水中BOD5、COD、SS、NH3-N、TN和TP全年浓度分布均呈正偏态分布,月中间值分... 以重庆市57座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实际运行数据为基础,系统分析了进水(污水)水质特征以及有机物、氮、磷和悬浮物之间的概率分布和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重庆市污水中BOD5、COD、SS、NH3-N、TN和TP全年浓度分布均呈正偏态分布,月中间值分布范围分别在140~180、300~350、180~220、25~33、37~46和3~5 mg/L。进水BOD5/COD值分布在0.4~0.6之间的占39.4%,说明重庆市污水中存在一定的难生物降解性污染物,但仍适应于生物处理。BOD5/TN分布在4~6之间的概率为37.8%,表明大多数情况下生物脱氮的碳源不足。BOD5/TP的平均值为39.8,且大于20的累积概率为95.9%,表明污水在处理中可以满足生物除磷的需求。TN/TP分布在5~15之间的概率为88.5,平均值为10.8,且TN/TP>5的概率为98.3%,表明进水完全满足微生物生长对氮、磷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厂 进水水质 水质特征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污水再生处理反渗透系统RO浓水的水质特征 被引量:10
15
作者 孙迎雪 胡洪营 +2 位作者 汤芳 高岳 李昂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2-79,共8页
文章系统总结和分析了城市污水再生处理反渗透(m WRRO)系统RO浓水中的化学污染物的来源与特点。结果表明,RO浓水中的COD、DOC、NH3-N、NO3^-和PO4^3-可分别达60~184、19.2~62、0.3~37.5、3.1~296和10~39 mg/L,m WRRO的水源水质、RO操... 文章系统总结和分析了城市污水再生处理反渗透(m WRRO)系统RO浓水中的化学污染物的来源与特点。结果表明,RO浓水中的COD、DOC、NH3-N、NO3^-和PO4^3-可分别达60~184、19.2~62、0.3~37.5、3.1~296和10~39 mg/L,m WRRO的水源水质、RO操作参数及其回收率的差异导致了RO浓水的水质变化较大。m WRRO工艺运行过程中投加的多种化学药剂使得RO浓水中存在高浓度的无机盐和阻垢剂等化学物质。除了常规水质指标外,m WRRO系统RO浓水中存在高风险有毒物质如药物及个人护理用品(PPCPs),内分泌干扰物(EDCs)和消毒副产物(DBPs)等。有研究检出RO浓水存在多种PPCPs,如卡马西平、碘美普尔和萘普生的浓度可分别高达3.4、3.9和9.22μg/L。m WRRO系统进水的氯化消毒,会导致工艺运行过程中卤代以及亚硝胺类DBPs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再生 反渗透工艺 RO浓水 水质指标 高风险有毒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水补充饮用水的水质要求及处理工艺发展趋势 被引量:7
16
作者 杨扬 胡洪营 +2 位作者 陆韵 吴乾元 时孝磊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19-122,共4页
城市污水经深度处理后补充饮用水是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有效方法之一,保障健康安全是再生水补充饮用水的关键。其水质常规指标难以满足健康安全要求,还需关注微量有毒有害污染物、病原微生物等,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提出了严格的水质... 城市污水经深度处理后补充饮用水是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有效方法之一,保障健康安全是再生水补充饮用水的关键。其水质常规指标难以满足健康安全要求,还需关注微量有毒有害污染物、病原微生物等,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提出了严格的水质标准以保障再生水安全性和公众健康。目前,再生水补充饮用水在美国、欧洲、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均有成功应用,且范围逐渐扩大,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再生水工艺也从早期的二级处理后增加单一消毒工艺发展为双膜工艺(微滤/超滤-反渗透)和高级氧化工艺的组合。再生水补充饮用水还面临许多新的挑战,深入研究新兴有毒有害化学污染物和高风险病原微生物的健康风险及其在水处理工艺中的去除机制和控制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再生利用 再生水补充饮用水 再生水水质标准 微滤/超滤-反渗透工艺 新兴污染物 高风险病原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污水再生处理反渗透系统RO浓水处理方式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孙迎雪 胡洪营 +3 位作者 高岳 汤芳 杨哲 李昂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36-42,共7页
城市污水再生处理反渗透(mWRRO)系统RO浓水中除了含有常规化学污染物外,还存在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难生物降解有机物和高风险有毒有害物质。针对mWRRO系统RO浓水水质特征,系统总结和分析了mWRRO系统RO浓水的中间处理、循环处理、... 城市污水再生处理反渗透(mWRRO)系统RO浓水中除了含有常规化学污染物外,还存在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难生物降解有机物和高风险有毒有害物质。针对mWRRO系统RO浓水水质特征,系统总结和分析了mWRRO系统RO浓水的中间处理、循环处理、厂外排放处理和直接排放处理4种处理方式,详细论述了各处理方式的适用条件、处理目标、控制方法和目前已报道的处理技术。并根据mWRRO的工艺特征,提出了中间处理与循环处理相结合的mWRRO系统RO浓水的综合处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再生 反渗透工艺 RO浓水 处理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达标保证率的昆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评价 被引量:16
18
作者 孙迎雪 吴光学 +3 位作者 胡洪营 郭昉 吴毅晖 郭玉梅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13-1119,共7页
采用多元统计分析,将水质分级评价法和达标保证率法相结合,评价了昆明市7座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以《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限值为达标基准,7座污水处理厂出水COD达标保证率均为100%、出水BOD5和SS达标保证... 采用多元统计分析,将水质分级评价法和达标保证率法相结合,评价了昆明市7座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以《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限值为达标基准,7座污水处理厂出水COD达标保证率均为100%、出水BOD5和SS达标保证率分别在94%和95%以上,不同污水处理厂出水TP、NH3-N和TN的达标保证率表现出较大差异,多维标度分析表明,出水TP的达标保证率与其他指标的偏离程度最大.将污染指标的达标保证率进行分级,建立污水处理厂污染指标达标满意程度评价规则,并制定出水水质的达标控制指标清单.结果表明,TP是第二和第七污水处理厂的重点控制指标,是第三污水处理厂的Ⅰ级控制指标;TN是第三和第七污水处理厂的Ⅰ级控制指标;NH3-N是第一和第三污水处理厂的Ⅰ级控制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厂 出水水质 达标保证率 水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市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特征的统计学分析 被引量:24
19
作者 孙艳 张逢 +1 位作者 胡洪营 牛璋彬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173-180,共8页
以天津市24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实际运行数据为基础,系统分析了进水水质特征及有机物、氮、磷和悬浮物之间的概率分布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天津市污水中BOD5、CODCr、SS、NH3-N、TN和TP全年浓度均呈正偏态分布,其月中间值分布范围分别... 以天津市24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实际运行数据为基础,系统分析了进水水质特征及有机物、氮、磷和悬浮物之间的概率分布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天津市污水中BOD5、CODCr、SS、NH3-N、TN和TP全年浓度均呈正偏态分布,其月中间值分布范围分别为95~140、280~370、130~155、15~30、20~35和3~5 mg/L。进水各水质指标间存在较好的一元线性关系,其中BOD5与TP相关性最为显著,R2为0.983。进水BOD5/CODCr分布在0.4~0.6的概率为39.4%,分布在0.2~0.4的概率为50.2%,说明天津市污水的可生化性较好。BOD5/TN<4的概率为54.4%,表明多数情况下进水反硝化碳源不足。BOD5/TP>20的累积概率为77.9%,表明进水可以满足生物除磷的需求。TN/TP分布在5~15的概率为73.6%,平均值为9.7,且TN/TP〉5的概率为81.6%,表明进水能够满足微生物生长对氮、磷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厂 进水水质 水质特征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水氯消毒过程中三氯丙酮生成特性及其前体物组成 被引量:6
20
作者 江瑞 黄璜 +3 位作者 吴乾元 胡洪营 冯传平 李淑华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171-176,共6页
以城市二级出水为研究对象,考察反应时间、氯投加量以及pH在氯消毒过程中对三氯丙酮生成的影响,通过再生水有机物的过滤分离和树脂分离对三氯丙酮前体物进行识别。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氯投加量的增大,三氯丙酮生成量先逐渐增加再降低或... 以城市二级出水为研究对象,考察反应时间、氯投加量以及pH在氯消毒过程中对三氯丙酮生成的影响,通过再生水有机物的过滤分离和树脂分离对三氯丙酮前体物进行识别。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氯投加量的增大,三氯丙酮生成量先逐渐增加再降低或保持不变(碱性条件下三氯丙酮的生成量较低)。与饮用水相比,再生水中有机物含量普遍较高,在相同条件下三氯丙酮的生成量也较高。再生水中分子量小于1KDa的芳香族有机物是三氯丙酮的主要前体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水 消毒副产物 三氯丙酮 卤代酮 氯消毒 前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