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出土文献看《尚书》的篇名与序次 被引量:4
1
作者 程浩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3-118,共6页
《尚书》各篇定名与序次的规律,可借由清华简中"书"类文献原始文本的外部信息重新进行总结与归纳。"书"类文献篇题的拟定,大致不与"书"的作成同时,可能是出于流传过程中区分篇目的需要,由后来的整理者或... 《尚书》各篇定名与序次的规律,可借由清华简中"书"类文献原始文本的外部信息重新进行总结与归纳。"书"类文献篇题的拟定,大致不与"书"的作成同时,可能是出于流传过程中区分篇目的需要,由后来的整理者或藏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所添加。后人对"书"篇进行命名的方式,至少有"摘字命篇"、"因人命篇"、"因事命篇"三种。而这种定名的随意性,就导致了《尚书》中常见的同篇异名现象。"书"类文献篇目间的序次,一般而言遵循的是时代先后的原则。但清华简中与伊尹有关的三篇竹书编连在一起的现象,说明还有以人物为中心的编次原则的存在。此外清华简的编联方式以及篇题的书写位置等信息,也有助于思考《尚书》中《顾命》《康王之诰》以及《康诰》《酒诰》《梓材》等组的分合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 篇名 序次 清华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世古文尚书《说命》篇重审——以清华简《傅说之命》为中心 被引量:6
2
作者 程薇 《中原文化研究》 2015年第1期122-128,共7页
清华简《傅说之命》的整理公布,为我们重新认识传世古文尚书《说命》篇的真伪提供了崭新的条件。由于秦代的焚书,《说命》三篇在汉代已经失传,但是郑玄曾经根据《礼记》等篇的引文,对《说命》的内容做过一些推测。东晋时期出现的古文尚... 清华简《傅说之命》的整理公布,为我们重新认识传世古文尚书《说命》篇的真伪提供了崭新的条件。由于秦代的焚书,《说命》三篇在汉代已经失传,但是郑玄曾经根据《礼记》等篇的引文,对《说命》的内容做过一些推测。东晋时期出现的古文尚书《说命》篇,正是依据郑玄的推测,搜集先秦秦汉时期的相关资料编写而成,因而其内容存在诸多的矛盾和错误之处。这一文本虽然在后世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并非是先秦《说命》篇的原貌。结合清华简《说命》三篇的内容,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传世古文尚书《说命》篇的造伪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傅说之命》 《说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華楚簡文獻所見商代史迹考
3
作者 沈建華 《甲骨文与殷商史》 CSSCI 2017年第1期300-312,共13页
衆所周知,繼2010年以來,《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以每年一輯的速度先後陸續出版了六輯,引起海内外先秦學者的極大反響。其内容有的見於傳世經典《尚書》、《逸周書》、《詩經》篇章,如《説命》、《祭公之顧命(祭公)》、《皇門》等;有的... 衆所周知,繼2010年以來,《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以每年一輯的速度先後陸續出版了六輯,引起海内外先秦學者的極大反響。其内容有的見於傳世經典《尚書》、《逸周書》、《詩經》篇章,如《説命》、《祭公之顧命(祭公)》、《皇門》等;有的是歷史書籍和文書,如《楚居》、《繫年》、《耆夜》、《芮良夫毖》、《周公之琴舞》等,是歷史傳聞史料編纂而成。欣喜的是,在這批清華戰國簡文獻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甲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错视界中的中外交通--饶宗颐与中外交流史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陈民镇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1-169,共9页
中外交流史是饶宗颐的重要研究领域。饶宗颐注意将"异邦古史资料"引入到古史研究之中,将其作为"五重证据法"的重要一环,并藉此研究中外文化的各自特点以及早期接触。饶宗颐在"丝绸之路"研究方面的贡献主... 中外交流史是饶宗颐的重要研究领域。饶宗颐注意将"异邦古史资料"引入到古史研究之中,将其作为"五重证据法"的重要一环,并藉此研究中外文化的各自特点以及早期接触。饶宗颐在"丝绸之路"研究方面的贡献主要在于:较早着手"沙漠丝绸之路"与"草原丝绸之路"发生阶段的研究,即所谓"汉前丝绸之路"的研究;首先明确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在"西南丝绸之路"方面也有重要拓展。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文化互动关系,也是饶宗颐长期关注的领域。饶宗颐在研治中外交流史的过程中,注意出土文物与传世文献的梳理,强调时、空、人的综合考察,以其宏阔的视野、广博的学识开辟出诸多新的研究领域,其治学特点与研究方法有待我们总结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饶宗颐 五重证据法 丝绸之路 中外交流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今本《逸周书·祭公》底本的地域来源--以出土简帛字形为据
5
作者 郑邦宏 《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4-30,共7页
出土文献保留文字本初的书写面貌,为出土古书类文献底本地域问题的探讨提供更多的原始信息。相对于出土文献,传世古书经辗转传抄,原始信息所剩寥寥。通过简帛材料与古书对读,梳理古文字字形所具有的地域性特征和可能发生的形近讹误轨迹... 出土文献保留文字本初的书写面貌,为出土古书类文献底本地域问题的探讨提供更多的原始信息。相对于出土文献,传世古书经辗转传抄,原始信息所剩寥寥。通过简帛材料与古书对读,梳理古文字字形所具有的地域性特征和可能发生的形近讹误轨迹,可以作为探讨古书底本地域来源的一种新途径。本文以此思路为线索,判断今本《逸周书·祭公》的底本应来自楚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逸周书·祭公》 底本地域 古文字字形 形近字
原文传递
据清华简考证侯马盟书的“赵尼”--兼说侯马盟书的时代 被引量:3
6
作者 石小力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9-64,共6页
1965年12月,山西省侯马出土了一大批盟书,学界一般称之为"侯马盟书",是建国后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盟书中被诛讨的最主要的对象,是整理者释作"赵尼"的一个人,这个人名现在学术界一般释作"赵弧"。通过分析... 1965年12月,山西省侯马出土了一大批盟书,学界一般称之为"侯马盟书",是建国后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盟书中被诛讨的最主要的对象,是整理者释作"赵尼"的一个人,这个人名现在学术界一般释作"赵弧"。通过分析"尼"字的构形,并利用新出清华简材料,可考订现在学界一般所称的"赵弧",应从整理者释作"赵尼"。赵尼是赵嘉(赵桓子)所诛讨的对象,但并非赵献侯赵浣,而是被赵嘉驱逐出晋国的众多政敌中的一位。侯马盟书的时代与温县盟书接近,并非此前所认为的春秋晚期,而是战国早期,反映的是赵嘉(赵桓子)与其政敌赵尼之间的权利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侯马盟书 赵尼 赵嘉 赵浣 清华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一广场出土东汉简牍的整理与研究前景 被引量:3
7
作者 程薇 《中国史研究动态》 CSSCI 2016年第2期54-57,共4页
2010年6—8月,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五一广场地铁站地下水管改迁施工,在编号为1号的窖内发掘出土近万枚简牍。这批简牍大多保存完好,字迹清晰规整。按其形制,可分为大木牍、木两行简、封检、签牌、竹简等;从简牍上的“永元... 2010年6—8月,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五一广场地铁站地下水管改迁施工,在编号为1号的窖内发掘出土近万枚简牍。这批简牍大多保存完好,字迹清晰规整。按其形制,可分为大木牍、木两行简、封检、签牌、竹简等;从简牍上的“永元”、“延平”、“永初”等纪年来看,其时代为东汉的和帝至安帝时期。该批简牍当为长沙郡临湘县的官方文书档案,主要是临湘县与门下诸曹及下属诸乡、亭之间的往来文书,亦见有与外郡县的往来文书,以及少量的名籍及私人信函。相关消息公布之后,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牍 东汉 出土 广场 文物考古研究所 整理 文书档案 2010年
原文传递
清华简《越公其事》与《国语》合证 被引量:3
8
作者 石小力 《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0-65,共6页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公布的一篇战国竹书《越公其事》,部分内容见于传世本《国语·吴语》和《越语》。通过两者的异文比较,可以解决两者文本研究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利用《越公其事》可以解决今本《国语》中的一些字词讹误和...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公布的一篇战国竹书《越公其事》,部分内容见于传世本《国语·吴语》和《越语》。通过两者的异文比较,可以解决两者文本研究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利用《越公其事》可以解决今本《国语》中的一些字词讹误和训释,如"挟经秉枹"之"经"为假借字,表示某一种兵器,"委质"为"秉利"之形近讹字,"达"为"将"之讹,"越君其次也"为夫差之语,"次"读为"使"等。利用今本《国语》也可以解决《越公其事》释读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如《越公其事》中的"疋战疋北"即今本《国语》之"三战三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越公其事》 《国语》 异文
原文传递
清华简《四告》的性质与结构 被引量:14
9
作者 程浩 《出土文献》 2020年第3期21-36,154-155,共18页
清华简《四告》是由四篇祷辞组成的一卷竹书,其体裁可与祭告先祖的金文以及祝祷体裁的"书"比观。《四告一》全篇可分为两节,记录的是前后两天中周公两次祭告皋繇之辞。皋繇作为天帝的百辟,故可享周公之祭,而周公祭祀他的历史... 清华简《四告》是由四篇祷辞组成的一卷竹书,其体裁可与祭告先祖的金文以及祝祷体裁的"书"比观。《四告一》全篇可分为两节,记录的是前后两天中周公两次祭告皋繇之辞。皋繇作为天帝的百辟,故可享周公之祭,而周公祭祀他的历史背景则是东征践奄后对皋繇后人商奄之民的安抚。该篇文辞古奥,多可与周初文献对读,同《尚书·立政》更是一时之作。与此同时,周公的长子伯禽也对所封鲁国境内任、俞等族的先祖进行了祝祷,要求他们认清形势、献土归周,这便是《四告二》。《四告一》《四告二》两篇作成的材料来源应该都是周初的历史记录,而《四告三》《四告四》则文辞不古、逻辑混乱,很可能是春秋以后的拟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告》 祷辞 周公 天神信仰 文献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华简新见郑国人物考略 被引量:1
10
作者 程浩 《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32,共13页
清华简《郑武夫人规孺子》中的边父,从人物行迹与名字关系来看,或即庄公时期的重臣公子吕。《郑文公问太伯》中的太伯,行辈为文公叔伯、身份为小宗宗主,比照史料对郑国前期公族的记载,其人为公子吕之孙、公孙阏之子的可能性比较大。公... 清华简《郑武夫人规孺子》中的边父,从人物行迹与名字关系来看,或即庄公时期的重臣公子吕。《郑文公问太伯》中的太伯,行辈为文公叔伯、身份为小宗宗主,比照史料对郑国前期公族的记载,其人为公子吕之孙、公孙阏之子的可能性比较大。公孙阏、太伯以及同篇的堵之俞弥一脉,皆因公孙阏之字"子堵"而为郑国堵氏。《良臣》、《子产》中的周之遗老与子产师辅,也大都见于文献。"桑丘仲文"或为"乘丘仲文"之讹,乃是以鲁地乘丘为氏。"杜逝"即"杜泄",曾为鲁叔孙氏之宰。"子剌"虽未见于经传,但从近出的青铜器铭文来看,其为郑庄公之裔孙,同时也是郑国列氏的先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郑国 边父 太伯 子产师辅
原文传递
清华简《四告》疑难字词二考 被引量:3
11
作者 黄德宽 《出土文献》 2020年第3期1-12,154,共13页
《四告》是新公布的清华简第十辑整理研究报告中的一篇,该篇包括一组四篇祭祷告辞,是书类文献的又一新发现。《四告》文辞古奥,有些字词释读非常困难。本文讨论了《四告》"逸俯血明""醓索血明"两条疑难词语,将其分... 《四告》是新公布的清华简第十辑整理研究报告中的一篇,该篇包括一组四篇祭祷告辞,是书类文献的又一新发现。《四告》文辞古奥,有些字词释读非常困难。本文讨论了《四告》"逸俯血明""醓索血明"两条疑难词语,将其分别释读为"肆扰血衁"和"醓菹血衁"。同时,文中也涉及上博简《彭祖》"憂"、甲骨文"苣"和金文"寮"等字的考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四告》 疑难字词 考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紐約蘇富比2015春季拍賣會所見部分中國古文字資料簡編
12
作者 楊蒙生 《甲骨文与殷商史》 CSSCI 2017年第1期282-299,共18页
中華文明,源速流長。在漫漫的時空中,她總在經意與不經意間層層地積澱下無數的文化瑰寳,啓發着後人無限的遐思。令人扼腕的是,由於種種歷史原因,其中的一些常常流失海外,藏於外人之手,國内人士反而很少見到。所以,當筆者獲得這樣一個親... 中華文明,源速流長。在漫漫的時空中,她總在經意與不經意間層層地積澱下無數的文化瑰寳,啓發着後人無限的遐思。令人扼腕的是,由於種種歷史原因,其中的一些常常流失海外,藏於外人之手,國内人士反而很少見到。所以,當筆者獲得這樣一個親身觀摩的機會時,内心的欣喜與興奮是不言而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合集 《甲骨文合集》 松丸道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華簡《子儀》相關史事與簡文編連釋讀
13
作者 馬楠 《简帛》 2020年第1期31-38,共8页
秦穆公去世後秦康公即位,晉隨會奔秦發生在秦康公元年,《子儀》全篇與隨會並無關係。《子儀》篇中的"[糹馬]"爲楚人,而非晉質或晉懷公圉;楚人[糹馬]作爲戰俘被秦國扣押,但由於窺伺秦國被驅逐,因而秦穆公向子儀解釋相關情由,... 秦穆公去世後秦康公即位,晉隨會奔秦發生在秦康公元年,《子儀》全篇與隨會並無關係。《子儀》篇中的"[糹馬]"爲楚人,而非晉質或晉懷公圉;楚人[糹馬]作爲戰俘被秦國扣押,但由於窺伺秦國被驅逐,因而秦穆公向子儀解釋相關情由,表達秦楚結盟的意願。在此基礎上重新編連簡文,全篇分爲秦穆公與子儀行射禮饗禮、秦穆公送子儀兩段,後者穆公與子儀之間有兩段問答。先行研究中唯有簡[一五]調整至簡[一]、[二]之間的意見可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華簡 子儀 秦穆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早期“小说”的文体特征与发生途径——来自简帛文献的启示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民镇 《中国文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9-78,共20页
《汉书·艺文志》最早赋予"小说""类"的意义,并将其溯源至稗官。秦汉简牍表明稗官系具有附属性质的低级官吏,但"小说"源出稗官之说难以坐实。《汉志》所著录的"小说"大多与黄老、方术有关... 《汉书·艺文志》最早赋予"小说""类"的意义,并将其溯源至稗官。秦汉简牍表明稗官系具有附属性质的低级官吏,但"小说"源出稗官之说难以坐实。《汉志》所著录的"小说"大多与黄老、方术有关,战国以降兴起的黄老、方术有一部分滑向"小传统",并被归入"小说家"。《汉志》中的"小说"更多的是价值定位,其内容定位与文体定位相对模糊,且没有确据表明记事是小说家的特征所在。目录学意义的"小说"所确立的价值取向与内容取向,又为作为文体的"小说"奠定了重要基础。由于"小说"标准的不确定,《丹》《泰原有死者》《妄稽》《赤鹄之集汤之屋》等简帛文本是否是"最早的小说"引发学者争议。《丹》《泰原》与后世的志怪小说相似,然而形式与功能仍有差距。《妄稽》虽是俗赋而非小说,但为认识小说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线索。《赤鹄》与"书"类文献关系密切,"书"的叙事与战国时期涌现的叙事文本一道,反映了中国叙事传统的萌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 小说家 稗官 简帛 文体 叙事
原文传递
當前青銅器研究的幾個問題——在北京大學“西周金文與青銅器”研討班上的講話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學勤 《青铜器与金文》 2017年第1期1-10,共10页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我非常高興有這個機會在這裹和大家見面,今天這個“金文和青銅器研討班”是很重要的,這個班的重要性我想用不着我來介紹了,大家看今天這個規模就可以知道。朱鳳瀚老師組織這個班是非常有功績的,我想大家也覺得這是應...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我非常高興有這個機會在這裹和大家見面,今天這個“金文和青銅器研討班”是很重要的,這個班的重要性我想用不着我來介紹了,大家看今天這個規模就可以知道。朱鳳瀚老師組織這個班是非常有功績的,我想大家也覺得這是應該紀念的。今天既是端午節,還有一個洋節是父親節,這是美國節。中國人現在什麽節都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問題 青銅器 老師 見面 機會 研討 大家
原文传递
简牍学研究70年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均明 陈民镇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5,共25页
简牍学研究可分为简牍书籍和简牍文书两个方向。1949年以来,简牍新材料层出不穷。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简牍学研究得到长足发展。进入21世纪,更是迎来高潮。除了基础整理与研究,简牍学研究还与文史哲各领域密切相关。简牍学70年来的... 简牍学研究可分为简牍书籍和简牍文书两个方向。1949年以来,简牍新材料层出不穷。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简牍学研究得到长足发展。进入21世纪,更是迎来高潮。除了基础整理与研究,简牍学研究还与文史哲各领域密切相关。简牍学70年来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亦有尚待继续努力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牍学 书籍 文书
原文传递
试说“迩”的一种异体及其来源 被引量:5
17
作者 赵平安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7-90,共4页
上博简和清华简中有一些读作"迩"的"逐",可分析为从"辵""豕"声。新公布的《清华七》"逐"有一异体作"■",应源自甲骨文"■"。"■",从"犬"&q... 上博简和清华简中有一些读作"迩"的"逐",可分析为从"辵""豕"声。新公布的《清华七》"逐"有一异体作"■",应源自甲骨文"■"。"■",从"犬""埶"声,在金文中省去两手形写作"■",皆读作"迩"。因此,战国文字"逐(er)"的声符就是由甲骨文"■"一类写法省简而来的,先省作"■",再省作"逐"。""声符上面部分由臼和丨两部分构成。丨系"木"的省变,"豕"系"犬"的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博简 清华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许之命》缀补及相关问题探研 被引量:14
18
作者 贾连翔 《出土文献》 2020年第3期13-20,159,154,共10页
清华简整理小组新找到了《封许之命》的第四简,根据简文内容,封许之王可确定为周成王,一些前后文的释读也可加以修正。简文出现"册羞折人"语,可知周王实行分封的程序中,一定会有一份册命文献存在。补足后的简文让我们对"... 清华简整理小组新找到了《封许之命》的第四简,根据简文内容,封许之王可确定为周成王,一些前后文的释读也可加以修正。简文出现"册羞折人"语,可知周王实行分封的程序中,一定会有一份册命文献存在。补足后的简文让我们对"命"体文献的结构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在清华简第八、九辑的整理过程中,我们在《治邦之道》简15(新编《治政之道》简58)的校补文字中,发现了与《封许之命》篇题特征相似的字迹,这为理解本篇篇题来源,以及推测书手身份等问题,带来了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许之命》 缀补 册命 篇名 字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官与文体的初肇--以《诗》《书》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民镇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4-124,共11页
"文章原出五经"说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生成论,它强调五经的终极意义,但它并不能真正解释文体的发生机制。刘师培在"文章原出五经"说的基础之上,结合章学诚等人的观点,提出了"文章原出王官"说。从《... "文章原出五经"说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生成论,它强调五经的终极意义,但它并不能真正解释文体的发生机制。刘师培在"文章原出五经"说的基础之上,结合章学诚等人的观点,提出了"文章原出王官"说。从《诗》《书》的实例来看,王官确实对文体的发生和早期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且存在典籍与文书相互渗透的现象。在此过程中,礼乐制度有着更为深层次的统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 王官 五经 《诗》 《书》
原文传递
“文”“体”之间——中国古代文体学基本概念的界说与证释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民镇 《文化与诗学》 CSSCI 2018年第1期208-233,共26页
'文''体''文体'等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基本概念,其涵义多有嬗变。'文'象人形,内加心形构件,反映了造字的人文取向。'文'有多重意涵,它由较抽象的称美之词,逐渐落实到语言,并最终落实到文字以及由... '文''体''文体'等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基本概念,其涵义多有嬗变。'文'象人形,内加心形构件,反映了造字的人文取向。'文'有多重意涵,它由较抽象的称美之词,逐渐落实到语言,并最终落实到文字以及由文字书写的文本。'文'由虚转实的词义变迁,使得'文'与'体'的结合成为可能。'文体'之'体'是形式、内容、功能三者的统一体,而以形式为核心。以'体用不二'论文体、以'辞尚体要'说明'文''体'的最初结合,均存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