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和机器学习筛选椎间盘退行性变中的标志线粒体基因
1
作者 杨文瀚 胡之浩 +2 位作者 郭伟壮 沈哲 蓝涛 《脊柱外科杂志》 2024年第5期321-327,共7页
目的采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和机器学习筛选椎间盘退行性变(IDD)中的标志线粒体基因。方法从基因表达汇编(GEO)数据库下载椎间盘相关芯片数据,采用WGCNA对芯片GSE70362数据集中IDD的相关基因模块与线粒体基因取交集,联合机... 目的采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和机器学习筛选椎间盘退行性变(IDD)中的标志线粒体基因。方法从基因表达汇编(GEO)数据库下载椎间盘相关芯片数据,采用WGCNA对芯片GSE70362数据集中IDD的相关基因模块与线粒体基因取交集,联合机器学习[支持向量机递归特征消除(SVM-RFE)、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和随机森林(RF)算法]进一步筛选IDD标志线粒体基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验证标志线粒体基因的有效性。下载GSE15227数据集对标志线粒体基因进行外部验证。利用Cibersort算法评估IDD标志线粒体基因与免疫浸润的生物信息学关联。结果通过WGCNA联合机器学习算法共筛选出4个IDD标志线粒体基因,分别为BNIP3、ISCU、MCUB及SPTLC2。ROC曲线显示BNIP3、ISCU、MCUB、SPTLC2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62,0.780,0.766,0.702。通过外部数据集验证发现只有BNIP3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细胞差异分析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DD患者的单核细胞数量较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NIP3与调节性T细胞(Tregs)呈正相关(r=0.43),与滤泡辅助性T细胞呈负相关(r=-0.40)。结论线粒体基因BNIP3、ISCU、MCUB和SPTLC2可作为新型生物标志物,BNIP3可能通过调控免疫细胞参与IDD的发生。以上基因可作为基于线粒体稳态策略治疗IDD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行性变 线粒体 基因表达 基因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技术打印椎体在全脊椎整块切除术中应用的初步探索 被引量:28
2
作者 钱文彬 杨欣建 +4 位作者 蓝涛 杨泽雨 张伟彬 夏晓龙 陈扬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5年第2期9-11,16,后插2,共5页
目的初步探索3D技术打印椎体在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otal en bloc spondylectomy,TES)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广东紫金蓝塘土猪3只,T12、L1椎体进行后路全椎体切除术,置入3D打印假体,于T11、L2进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观察术后土猪活... 目的初步探索3D技术打印椎体在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otal en bloc spondylectomy,TES)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广东紫金蓝塘土猪3只,T12、L1椎体进行后路全椎体切除术,置入3D打印假体,于T11、L2进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观察术后土猪活动度、脊柱影像、双后腿痛觉和肌力。术后4月时处死,观察实体标本情况。结果手术成功,术后猪双后腿活动、痛觉良好。正侧位X片及CT三维重建,实物脊柱3D打印椎体-脊柱复合体观察,提示假体位置、椎间高度、脊椎序列完好。结论 3D技术打印椎体在临床脊柱全椎体切除术中的应用具有可行性,但需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如抗感染、补充血容量、假体型号合适、手术器械齐全等,才能保证手术的顺利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全椎体切除术 脊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颈椎前路手术致吞咽困难的比较研究及护理 被引量:4
3
作者 于从 谢小华 +2 位作者 陈雪萍 阳世伟 顾洪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80-483,共4页
目的比较研究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术钢板内固定与Zero.P植入的吞咽困难。方法2009年12月~2013年2月,按病例纳入标准选取134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肩部疼痛,四肢疼痛麻木及无力感,其中68例有躯干束带感及双下肢踩棉花感,12... 目的比较研究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术钢板内固定与Zero.P植入的吞咽困难。方法2009年12月~2013年2月,按病例纳入标准选取134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肩部疼痛,四肢疼痛麻木及无力感,其中68例有躯干束带感及双下肢踩棉花感,12例伴有轻度大小便功能障碍,随机分为两组。ACDF组71例,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与钢板内固定;Zero-P组63例,行前路椎间盘切除与Zero-P内固定。分别比较单节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影像学、VAS、JOA、D值及SWAL-QOL评分等进行评估。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4月,平均13±2.5月。ACDF与Zero-P组平均每节段手术时间:(65±11.3)min、(47±7.6)min;平均每节段出血量:(68.5±21.1)ml、(42.7±14.4)ml;平均住院时间5.4d、4.2d。显示:Zero-P组均较ACDF组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未见植入物的沉降或塌陷,植入螺钉松动,所有患者的证据表明骨性融合。结论Zero-P内置物系统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早期临床疗效满意,理论上可有效降低钢板置人所致的并发症,尤其是减少术后吞咽困难,是前路颈椎钢板内固定的有效替代植入物。加强对颈椎前路围手术期的护理,对有效地减少吞咽困难发生率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术 zero-P 吞咽困难 临床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最佳他汀类药物及剂量选择的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钱文彬 杨欣建 +4 位作者 陈扬 蓝涛 杨泽雨 张伟彬 夏晓龙 《骨科》 CAS 2015年第2期57-61,共5页
目的探索具有最佳抗骨质疏松作用的他汀药物种类和药物剂量,为进一步研究他汀药物同时发挥抗骨质疏松和调脂作用提供基础。方法 40只12月龄新西兰白兔通过双侧卵巢切除和泼尼松龙诱导8周建立骨质疏松症模型,随机分为四组:生理盐水(norma... 目的探索具有最佳抗骨质疏松作用的他汀药物种类和药物剂量,为进一步研究他汀药物同时发挥抗骨质疏松和调脂作用提供基础。方法 40只12月龄新西兰白兔通过双侧卵巢切除和泼尼松龙诱导8周建立骨质疏松症模型,随机分为四组: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组,瑞舒伐他汀(rosuvastatin,RSV)组,辛伐他汀(simvastatin,Sim)组,阿仑膦酸钠片(Alendronate,ALN)组。RSV组和Sim组按药物浓度梯度分为五个小组。定期测量白兔股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sity,BMD)和骨钙素(bone gamma-carboxyglutamic-acid-containing proteins,BG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 5b,TRACP-5b)值。结果8周末BMD较0周时明显降低(P<0.05)。12、24和36周末,RSV组、Sim组和ALN组比NS组BMD、BGP水平明显升高,TRACP-5b水平显著降低(P<0.01),并且RSV组与ALN组指标接近(P>0.05)。RSV组内中以60 mg/(kg·d)喂养时,BMD、BGP较其他组明显升高。结论他汀类药物具有抗骨质疏松的作用,效果接近唑来膦酸;亲水性瑞舒伐他汀比疏水性他汀药物作用更佳;并且剂量在60 mg/(kg·d)时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他汀类药物 双膦酸盐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反馈训练法对不同节段脊髓损伤病人排尿及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于从 谢小华 +4 位作者 阳世伟 郝淑芹 殷梅妹 陈雪萍 赵玲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4年第4期491-493,共3页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训练法对不同节段脊髓损伤病人排尿及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自2011年10月~2013年7月收治共收治外伤行脊髓损伤病人86例,其中男53例,女33例,年龄21~64岁,平均40.2±4.6岁.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采...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训练法对不同节段脊髓损伤病人排尿及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自2011年10月~2013年7月收治共收治外伤行脊髓损伤病人86例,其中男53例,女33例,年龄21~64岁,平均40.2±4.6岁.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采用生物反馈训练法对不同节段脊髓损伤病人排尿训练;对照组41例,采用传统方法留置尿管及进行常规护理.结果 实验组经过3~10次生物反馈训练(平均5.9次),其拔除尿管时间、拔除尿管例数自主排尿、一周后残余尿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好转.两组疗效判定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生物反馈训练法能有效提高不同节段脊髓损伤病人排尿及膀胱功能恢复,以颈髓、腰髓、胸髓恢复较好,马尾及骶尾髓损伤效果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反馈训练法 脊髓损伤 膀胱功能 护理干预 排尿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在硬组织领域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扬 夏晓龙 +2 位作者 张伟彬 杨泽雨 杨欣建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5年第5期69-71,共3页
近年来,随着3D打印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大有增长的趋势,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正在进行大量尝试,试图充分应用该技术服务人类的医疗行业。文章就3D打印技术的基本原理、3D打印材料及该技术在医疗领域应用现状作简要... 近年来,随着3D打印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大有增长的趋势,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正在进行大量尝试,试图充分应用该技术服务人类的医疗行业。文章就3D打印技术的基本原理、3D打印材料及该技术在医疗领域应用现状作简要描述与说明,使读者对3D打印技术及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有初步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快速成型 硬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姑息切除结合骨水泥强化治疗多发性胸腰椎转移性肿瘤的一年期临床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杨雷 顾洪生 +1 位作者 张睿 周文钰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6年第4期468-471,共4页
目的:探讨对于已经出现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的多发性胸腰椎转移瘤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2013~2015年本院收治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9例多发性胸腰椎转移瘤并出现神经功能受损手术患者,采用后路肿瘤姑息切除椎弓根螺钉... 目的:探讨对于已经出现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的多发性胸腰椎转移瘤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2013~2015年本院收治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9例多发性胸腰椎转移瘤并出现神经功能受损手术患者,采用后路肿瘤姑息切除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骨水泥充填椎体强化治疗,术后随访1年期内,定期观察术后患者生存质量(包括疼痛、睡眠、食欲)改善程度和神经功能恢复程度。结果全组19例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疼痛、食欲、睡眠)获得显著改善(与术前比较P&lt;0.01),术后三月约78.9%的患者神经功能获得至少 Frankel 1级以上恢复。脊椎稳定性得到加强,在1年随访期内未见内固定松动移位。1例患者在随访期内死亡,2例患者出现局部复发(10.53%)。结论对于已经出现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的多发性胸腰椎转移瘤患者,肿瘤姑息切除结合骨水泥注射强化治疗可以在近期内有效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以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瘤 姑息切除 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护理的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于从 谢小华 +4 位作者 阳世伟 郝淑芹 殷梅妹 陈雪萍 赵玲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4年第4期346-347,共2页
目的:探讨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后的疾病活动度及疼痛缓解程度,并与单独用药的患者作对比,评价临床护理的有效性。方法:将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5)和研究组(n=35),对... 目的:探讨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后的疾病活动度及疼痛缓解程度,并与单独用药的患者作对比,评价临床护理的有效性。方法:将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5)和研究组(n=35),对照组仅给予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关节热敷、指导患者关节Rom操方式等临床护理,比较两组于治疗第1、2、4周的病情活动度及疼痛缓解度。结果:研究组在各个时间点的病情活动度及疼痛缓解度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与单用药物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相比,加用临床护理对患者病情缓解、疼痛减轻及生活质量提高均有显著效果,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活动期 药物治疗 护理 疼痛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