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圳市居民外周动脉疾病患病现况及与肥胖状态关系研究
1
作者 尚庆刚 吕德良 +3 位作者 谢尉 谢凤珠 武小艳 吴肖冰 《中国热带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08-713,744,共7页
目的 对深圳市居民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患病现况进行分析,并探索其与不同肥胖状态的关系,为了解PAD在我国的患病情况提供数据支持,为制定防控政策进而预防PAD提供依据。方法 2021年4月至2021年12月,采用多阶... 目的 对深圳市居民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患病现况进行分析,并探索其与不同肥胖状态的关系,为了解PAD在我国的患病情况提供数据支持,为制定防控政策进而预防PAD提供依据。方法 2021年4月至2021年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深圳市10个区抽取54个社区居委会作为调查点,选取年龄≥18岁的常住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采用R软件包拟合广义可加模型并进行作图,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肥胖状态分组和PAD的关联。结果 6 230名研究对象中PAD患病率为6.21%,PAD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18~<25岁年龄组PAD患病率最低(4.67%),85岁及以上年龄组PAD患病率最高(33.33%)。此外,随着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或腰围的增加,PAD的患病率也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按BMI值进行分类的全身性肥胖(overall obesity, OO)和以腰围进行分类的中心型肥胖(central obesity,CO)均可能增加PAD风险(OO统计值OR=2.63,95%CI:1.97~3.50;CO统计值OR=2.32,95%CI:1.79~2.99);将BMI和腰围结合进行分类时,与既非OO也非CO的人相比,既为OO又为CO的人患PAD的风险显著升高(OR=2.61,95%CI:1.99~3.44)。结论 深圳成年人中PAD发病情况不容乐观,老年人需要额外关注。无论是基于BMI值的OO还是基于腰围的CO,均为PAD独立危险因素,联合使用BMI和腰围分组有助于更好地对PAD高危人群进行分级分组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质量指数 腰围 肥胖 外周动脉疾病 深圳市
原文传递
深圳市成人B期心力衰竭患病情况流行病学调查
2
作者 柯雪雯 吕德良 +15 位作者 吴肖冰 刘晓颖 彭轲 谢凤珠 谢尉 谢雨欣 尚庆刚 闵芊玲 武小艳 符紫薇 温熙麟 曾倩 谢颖豪 奉水东 赵志广 李镒冲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43-348,352,共7页
目的了解深圳市成人B期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心力衰竭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2021年深圳市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6128名≥18岁深圳市常住居民进行一般信息问卷... 目的了解深圳市成人B期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心力衰竭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2021年深圳市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6128名≥18岁深圳市常住居民进行一般信息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取心脏结构及功能相关信息。使用R 4.1.3软件进行基于复杂抽样设计的Rao-Scott χ^(2)检验、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加权后,深圳市成人B期心力衰竭患病率为14.45%(95%CI:12.88%~16.12%),心脏结构和功能均异常、仅结构异常和仅功能异常的患病率分别为1.33%(95%CI:0.92%~1.84%)、9.77%(95%CI:8.44%~11.23%)和3.35%(95%CI:2.80%~3.9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45~64岁(OR=1.51)、65岁及以上(OR=2.85)、离退休或无业或失业(OR=1.63)、超重(OR=2.11)、肥胖(OR=4.09)、高血压(OR=1.65)和其他心血管疾病(OR=4.27)与B期心力衰竭高风险相关,血脂异常(OR=0.77)与B期心力衰竭低风险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圳市B期心力衰竭普遍流行,应积极采取措施预防或延缓其进展为有症状性心力衰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期心力衰竭 流行病学 患病率
原文传递
深圳市成人血脂异常知晓、治疗和控制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谢尉 赵志广 +4 位作者 吕德良 谢凤珠 尚庆刚 武小艳 吴肖冰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26-930,共5页
目的了解深圳市成人血脂异常知晓、治疗、控制现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深圳市血脂异常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21年4—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深圳市10个区6285名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 目的了解深圳市成人血脂异常知晓、治疗、控制现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深圳市血脂异常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21年4—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深圳市10个区6285名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采用SAS 9.4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趋势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深圳市成人血脂异常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19.96%、7.65%和9.17%,标化率依次为18.38%、7.31%和8.9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35~64岁(OR=2.23)、65岁及以上(OR=3.6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OR=2.40)、经常运动(OR=1.79)、高血压(OR=1.74)、糖尿病(OR=1.75)人群血脂异常知晓率较高;女性(OR=1.95)、35~64岁(OR=6.80)、65岁及以上(OR=12.08)、中学文化程度(OR=1.64)、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OR=1.91)、已戒烟(OR=2.74)、高血压(OR=2.78)、糖尿病(OR=2.31)人群血脂异常治疗率较高,现在饮酒(OR=0.55)人群治疗率较低;女性(OR=1.60)、65岁及以上(OR=2.99)、中学文化程度(OR=1.8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OR=2.01)、高血压(OR=1.79)、糖尿病(OR=1.62)人群血脂异常控制率较高,现在吸烟(OR=0.50)人群控制率较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深圳市成人血脂异常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处于较低水平,需进一步加强人群血脂异常的综合防控,其中男性、低文化程度、现在吸烟、饮酒人群是血脂异常防控的重点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脂异常 知晓率 治疗率 控制率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深圳市成年居民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正常值范围的建立
4
作者 谢雨欣 吕德良 +8 位作者 彭轲 谢红卫 江勇 钟新波 温熙麟 符紫薇 周桂丽 赵志广 李镒冲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11-1017,共7页
目的:建立适合深圳市成年居民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的正常值范围。方法:本研究数据源自2021—2022年开展的深圳市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该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收集深圳市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的一般信息、心血管疾病(CVD)... 目的:建立适合深圳市成年居民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的正常值范围。方法:本研究数据源自2021—2022年开展的深圳市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该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收集深圳市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的一般信息、心血管疾病(CVD)相关行为以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等资料。数据分析排除具有CVD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史、颈动脉斑块,以及无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的调查对象,并利用分数多项式回归模型估计年龄、性别的CIMT正常值范围。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163名成年居民,其中男性576名(26.6%),女性1587名(73.4%)。男性CIMT均值(mean)和标准差(SD)的分数多项式回归模型分别为mean_(CIMT)=0.3247+0.0069×年龄,SD_(CIMT)=0.0769+0.0012×年龄;女性分别为mean_(CIMT)=0.3549+0.0054×年龄,SD_(CIMT)=0.0416+0.0020×年龄。结论:本研究建立了深圳市成年居民年龄、性别CIMT的正常值范围,为亚临床CVD的早期筛查提供了最新数据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动脉粥样硬化 正常值范围 横断面研究
原文传递
超重、肥胖与高血压对B期心力衰竭患病的交互作用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谢颖豪 吕德良 +9 位作者 彭轲 刘晓颖 曾倩 柯雪雯 周桂丽 钟新波 江勇 赵志广 吴成秋 李镒冲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60-263,268,共5页
目的了解超重、肥胖与高血压的交互作用对B期心力衰竭患病风险的影响,为科学合理预防或延缓心力衰竭病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2021年深圳市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6080名≥18岁深圳市常住居民进行一般... 目的了解超重、肥胖与高血压的交互作用对B期心力衰竭患病风险的影响,为科学合理预防或延缓心力衰竭病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2021年深圳市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6080名≥18岁深圳市常住居民进行一般信息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R 4.2.1进行χ^(2)检验,用logistic模型分析超重、肥胖与高血压对B期心力衰竭患病的影响,用相乘与相加模型分析超重、肥胖与高血压的交互作用。计算相对超额危险度(RERI)、交互作用归因比(API)、交互作用指数(SI)。结果B期心衰患者940例(15.46%),高血压患者1650例(27.14%),超重患者1985例(32.65%),肥胖患者734例(12.0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调整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超重、肥胖与高血压不存在相乘交互作用(超重OR=1.36,95%CI:0.95~1.94,肥胖OR=1.37,95%CI:0.90~2.09)。超重、肥胖与高血压对B期心力衰竭的患病风险存在正向相加交互作用,超重与高血压的交互作用RERI、API和SI分别为0.98(95%CI:0.31~1.65)、0.33(95%CI:0.14~0.51)和1.97(95%CI:1.17~3.30),肥胖与高血压交互作用的RERI、API和SI分别为2.41(95%CI:0.66~4.16)、0.37(95%CI:0.17~0.58)和1.81(95%CI:1.19~2.74)。结论超重、肥胖与高血压可能存在相加交互作用,同时控制高血压与体质指数在正常水平可能会协同预防或延缓B期心力衰竭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质指数 高血压 心力衰竭 交互作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