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体疣包埋治疗尖锐湿疣及其对机体T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黄捷 黄洪 +4 位作者 赖伟珍 张小帆 张瑛 陈庆芬 韩红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493-495,共3页
目的研究利用包皮环切术(PC)进行自体疣包埋治疗尖锐湿疣(CA)疗效及其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2例包皮过长的尖锐湿疣患者随意分成两组,两组均采用PC微波治疗,治疗组在PC中进行自体疣包埋,对照组不进行自体疣包埋;两组治疗... 目的研究利用包皮环切术(PC)进行自体疣包埋治疗尖锐湿疣(CA)疗效及其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2例包皮过长的尖锐湿疣患者随意分成两组,两组均采用PC微波治疗,治疗组在PC中进行自体疣包埋,对照组不进行自体疣包埋;两组治疗前后均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治疗组复发率低,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CD8+细胞数量明显下降(P<0.05),CD4+细胞数量及CD4+/CD8+比值明显提高(P<0.05)。结论利用PC,自体疣包埋治疗尖锐湿疣疗效好,能降低复发率,其机理可能是自体疣组织埋植能改善CA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包皮环切术 自体疣组织 T淋巴细胞亚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芯片技术在结核分支杆菌耐药突变基因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单万水 吴驰 +6 位作者 陈心春 刘厚明 詹能勇 杨燕 韩红星 余卫业 周伯平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1期964-966,共3页
目的通过基因芯片检测系统,快速检测临床样品中结核分支杆菌耐药突变情况。方法根据结核分支杆菌标准株H37Rv序列,设计了覆盖rpoB、katG,inhA基因突变区的系列寡核苷酸探针,制作膜芯片,检测临床样品中结核分支杆菌基因突变情况,以此判... 目的通过基因芯片检测系统,快速检测临床样品中结核分支杆菌耐药突变情况。方法根据结核分支杆菌标准株H37Rv序列,设计了覆盖rpoB、katG,inhA基因突变区的系列寡核苷酸探针,制作膜芯片,检测临床样品中结核分支杆菌基因突变情况,以此判断耐药结果。结果在305例临床病例中,共检出阳性病例125例,其中阳性敏感病例64例,阳性突变病例61例,阳性率为40.98%,在125例阳性样品中,共发现有8种突变类型,其中10例531L,占7.94%,19例315M,占阳性样品中总数的15.08%。结论PCR与膜芯片杂交技术可临床检测结核分支杆菌对利福平和异烟肼的耐药性,并具有快速、简便、敏感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支杆菌 结核 药物耐受性 突变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CLIA定量检测HBsAg及HBeAg与HBV-DNA相关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单万水 韩红星 +9 位作者 杨燕 吕宁 李小勇 吴弛 王敏 叶飞娣 周小龙 王火生 陆坚 徐六妹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6年第2期213-214,共2页
目的 探讨电化学免疫发光法(ECLIA)定量检测HBeAg和HBsAg,并分析与DNA(HBV-DNA)含量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提供诊断治疗依据。方法 筛选乙肝病人标本500份,以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以HBV-DNA〉500copies/ml为阳性),按DNA... 目的 探讨电化学免疫发光法(ECLIA)定量检测HBeAg和HBsAg,并分析与DNA(HBV-DNA)含量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提供诊断治疗依据。方法 筛选乙肝病人标本500份,以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以HBV-DNA〉500copies/ml为阳性),按DNA含量不同分9组,同步以ECUA检测HBeAb、HBeAg、HBsAg。结果 HBeAg的含量(IU/m1)与HBV-DNA的含量(copies/m1)成正相关(r=0.99),在HBV-DNA5×10^2~1×10^6copies/ml时,HBV-DNA的阳性率比HBeAg高(P〈0.05),在HBV-DNA大于1×10^6copies/ml时,HBV-DNA的阳性率与HBeAg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HBV-DNA在500~1×10^6copies/ml之间,HBeAb有较高的阳性率,并随着HBV-DNA含量增加而逐渐下降。HBsAg的含量COI(cutoffindex)与HBV-DNA含量呈负相关(r=-0.94)。结论 ECLIA的HBeAg定量检查可指示病人的传染性强弱,但尚不是最可靠的指标;HBeAg阴性、HBeAb阳性不是传染性消失的可靠指标;HBsAg的定量检测意义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标志物 乙肝病毒DNA 电化学免疫发光法(ECLI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芯片技术在乙型肝炎病毒分型和耐药突变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单万水 徐六妹 +3 位作者 吴驰 李兵 韩红星 周伯平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2期1069-1071,共3页
目的通过基因芯片检测系统,快速检测临床样品中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亚型和耐药突变情况。方法用基因芯片法检测352例临床样品,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感染的HBV亚型及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352例临床病例中,共检出耐药突变病例124例,检出... 目的通过基因芯片检测系统,快速检测临床样品中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亚型和耐药突变情况。方法用基因芯片法检测352例临床样品,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感染的HBV亚型及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352例临床病例中,共检出耐药突变病例124例,检出率为35.7%。发现3种基因亚型,其中B型222例,占63.8%;C型115例,占33.0%;D型1例,占0.3%;B、C混合感染9例,占2.6%;型别未分1例,占0.3%。结论PCR与膜芯片杂交技术可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基因亚型及耐药突变类型,并具有快速、高通量、敏感的特点,适合各临床医院开展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药物耐受性 突变 基因 寡核苷酸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花粉蛋白对单纯疱疹病毒-1DNA复制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陈光福 尹飞 +3 位作者 张红媛 黄文革 陈凤英 单金兰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2期1693-1694,共2页
目的探讨天花粉蛋白对体内外单纯疱疹病毒-1(HSV-1)DNA复制的抑制作用。方法昆明小鼠4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天花粉蛋白治疗组,各20只。模型小鼠颅内接种HSV-1建立病毒性脑炎模型。治疗组于接种HSV-1前30min腹腔注射天花粉蛋白注射液... 目的探讨天花粉蛋白对体内外单纯疱疹病毒-1(HSV-1)DNA复制的抑制作用。方法昆明小鼠4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天花粉蛋白治疗组,各20只。模型小鼠颅内接种HSV-1建立病毒性脑炎模型。治疗组于接种HSV-1前30min腹腔注射天花粉蛋白注射液;对照组予等量9g/L盐水。2组于接种病毒后12、24、48、96h分别测定脑组织HSV-1DNA复制水平。体外培养神经细胞分为病毒对照组和药物预处理组,接种病毒后12、24、48、96h分别测定各组培养神经细胞HSV-1DNA复制水平。结果天花粉蛋白治疗组于小鼠颅内接种HSV-1后12、24、48、96h脑组织HSV-1DNA复制水平分别为(1535±656、1468±608、1657±643、1425±534)×106拷贝/mL,显著低于模型组(4336±1350、5256±1837、5379±1975、5946±2769)×106拷贝/mL(Pa<0.001)。药物预处理组在12、24、48、96h后培养神经细胞HSV-1DNA复制水平分别为(1775±743、1347±687、1254±543、1276±525)×106拷贝/mL,显著低于病毒对照组(4653±1851,5120±2110,5045±1867,4995±2578)×106拷贝/mL(Pa<0.001)。结论天花粉蛋白对体内外HSV-1DNA复制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花粉蛋白 疱疹病毒1型 DNA复制 脑组织 细胞培养 神经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RS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含量的变化及结果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陈凤平 单万水 +2 位作者 谷任峰 林东红 单金岚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05年第2期282-283,共2页
目的 测定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患者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A、IgG、IgM与补体C3、C4含量的变化,探讨SARS病毒感染和机体体液免疫状态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42例SARS患者血清中IgA、IgG、IgM与补体C3、C4含量。 结果 SAR... 目的 测定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患者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A、IgG、IgM与补体C3、C4含量的变化,探讨SARS病毒感染和机体体液免疫状态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42例SARS患者血清中IgA、IgG、IgM与补体C3、C4含量。 结果 SARS患者血清中IgA、IgG及C3较正常对照组及无感染组均明显降低,其差别具有显著性(P<0 .0 5 )。恢复期IgA、IgM、C3含量增高,其他指标降低,IgA指标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 结论 感染SARS病毒后机体免疫力低下,SARS发病后可能导致体液免疫抑制;两者存在一定的关系,但病毒感染如何抑制免疫功能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S病毒 血清免疫球蛋白 补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花粉蛋白对体内体外单纯疱疹病毒-1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光福 尹飞 +3 位作者 张红媛 黄文革 陈凤英 单金兰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9期2760-2763,共4页
目的探讨天花粉蛋白对体内体外单纯疱疹病毒-1(HSV-1)的抑制作用。方法动物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天花粉蛋白治疗组,小鼠颅内接种HSV-1建立病毒性脑炎模型,治疗组于接种HSV-1前30min腹腔注射天花粉蛋白注射液,接种病毒后12、24、48和96h... 目的探讨天花粉蛋白对体内体外单纯疱疹病毒-1(HSV-1)的抑制作用。方法动物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天花粉蛋白治疗组,小鼠颅内接种HSV-1建立病毒性脑炎模型,治疗组于接种HSV-1前30min腹腔注射天花粉蛋白注射液,接种病毒后12、24、48和96h、7d分别测定各组脑组织病毒滴定度。培养神经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病毒对照组、药物预处理组,接种病毒后12、24、48和96h分别测定各组培养神经细胞的病毒滴定度。结果天花粉蛋白治疗组于小鼠颅内接种HSV-1后12、24、48和96h、7d脑组织病毒滴度分别为(1.32±0.39)、(1.27±0.44)、(1.33±0.41)、(1.29±0.48)、(1.16±0.45),明显低于模型组(2.91±0.55)、(2.95±0.56)、(2.93±0.54)、(2.89±0.58)、(2.89±0.44),差异有显著性(P<0.001)。药物预处理组在12、24、48和96h后培养神经细胞病毒滴度分别为(1.12±0.34)、(1.18±0.40)、(1.24±0.38)、(1.26±0.42),明显低于病毒对照组(2.65±0.64)、(2.59±0.53)、(2.83±0.55)、(2.82±0.57),差异有显著性(P<0.001)。天花粉蛋白治疗组小鼠存活率为53.3%,模型组小鼠生存率为6.7%;天花粉蛋白预处理组神经细胞存活率均明显高于病毒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天花粉蛋白对体内体外单纯疱疹病毒-1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花粉蛋白 单纯疱疹病毒-1 脑组织 细胞培养/神经细胞 病毒滴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新型CuIUD对宫底及宫颈部Cu^(2+)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韩红星 杜天竹 +1 位作者 李明 罗新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3年第5期132-133,共2页
目的 研究不同含铜表面积的CuIUD对置器妇女宫底部和宫颈部Cu2 + 浓度的影响。方法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测定 3种CuIUD在置器后不同时段宫底部和宫颈部Cu2 + 浓度。结果 置器 6个月内TCu380AIUD和GyneFixINI UD组不同时段宫底部... 目的 研究不同含铜表面积的CuIUD对置器妇女宫底部和宫颈部Cu2 + 浓度的影响。方法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测定 3种CuIUD在置器后不同时段宫底部和宫颈部Cu2 + 浓度。结果 置器 6个月内TCu380AIUD和GyneFixINI UD组不同时段宫底部和宫颈部Cu2 + 浓度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MCu功能性IUD组宫底部Cu2 + 浓度显著高于宫颈部(P <0 .0 5 )。在置器 3个月后 ,TCu380AIUD和GyneFixINIUD组宫颈部Cu2 + 浓度有一定程度下降而MCu功能性IUD组下降不明显。结论 铜表面积小、纵径短的CuIUD仍能在宫底部释放较高的Cu2 + 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UD 离子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2、IL-10在α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
9
作者 韩红星 王火生 +2 位作者 袁静 单万水 王敏 《现代医药卫生》 2005年第13期1622-1624,共3页
目的:探讨IL-2,IL-10水平的变化与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相关性,评价IL-2,IL-10在α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丙肝)疗效中的预测价值。方法:慢丙肝患者44例采用α干扰素5MU,每日肌注1次,共4周,之后改为隔日1次,24周为一疗程。治... 目的:探讨IL-2,IL-10水平的变化与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相关性,评价IL-2,IL-10在α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丙肝)疗效中的预测价值。方法:慢丙肝患者44例采用α干扰素5MU,每日肌注1次,共4周,之后改为隔日1次,24周为一疗程。治疗前和治疗后每1个月及停药6个月时检测IL-2、IL-10、ETR,同时测定肝、肾功能及血常规。结果:44例患者中,在治疗结束时完全应答者31例,无应答者13例,其中完全应答组及持续应答组IL-2水平治疗后升高,分别为(72.6±24.7)pg/ml和(79.3±29.9)pg/ml,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IL-10水平治疗后降低,为(62.6±28.6)pg/ml和(60.7±32.3)pg/ml,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无应答组IL-2、IL-10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低滴度组HCVRNA的持续应答率高于高滴度组(P<0.01),而两组治疗末应答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IL-2、IL-10在α干扰素治疗慢性丙肝患者抗病毒疗效中有一定的预测价值。HCVRNA检测仍为评价抗病毒疗效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白细胞介素-2 白细胞介素-10 定量PCR Α干扰素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取样时间对念珠菌性阴道炎白带复查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杜天竹 韩红星 单万水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05年第2期84-85,共2页
目的 探讨末次给药距取白带标本不同时间间隔对念珠菌性阴道炎复查结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直接涂片法和真菌培养法分析 195例临床症状好转、体征消失患者的念珠菌阳性检出率 ,比较不同取样时间间隔对检查结果的影响。结果 白带直接涂... 目的 探讨末次给药距取白带标本不同时间间隔对念珠菌性阴道炎复查结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直接涂片法和真菌培养法分析 195例临床症状好转、体征消失患者的念珠菌阳性检出率 ,比较不同取样时间间隔对检查结果的影响。结果 白带直接涂片法念珠菌阳性率随末次给药距取白带标本不同时间间隔的延长而逐渐下降 ,以 >48h后下降明显 ,>96h后趋于稳定 ,分别为 5 8.9%、18.5 % (P <0 .0 5 )。各组间两者呈负相关 (r =-0 .87,P <0 .0 5 )。而不同取样时间间隔对培养白色念珠菌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白带涂片法复查念珠菌阳性率随取样时间与末次给药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 ,变化较大 ,>96h后即停药 4天后取样结果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阳 念珠菌性阴道炎 复查 阳性率 白带标本 不同时间 给药 间隔 负相关 消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置CuIUD妇女血清及宫腔冲洗液Cu^(2+)浓度的近期测定 被引量:2
11
作者 杜天竹 韩红星 李明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CAS 2004年第5期19-21,共3页
研究不同含铜表面积的 3种CuIUD对血清及宫腔冲洗液中Cu2 + 浓度的影响。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 3种CuIUD置器后不同时段血清及宫腔冲洗液Cu2 + 浓度。置器后不同时段血清Cu2 + 浓度与置器前两两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研究不同含铜表面积的 3种CuIUD对血清及宫腔冲洗液中Cu2 + 浓度的影响。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 3种CuIUD置器后不同时段血清及宫腔冲洗液Cu2 + 浓度。置器后不同时段血清Cu2 + 浓度与置器前两两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宫腔冲洗液中Cu2 + 浓度置器后与置器前比较显著升高 (P <0 0 5 ) ,不同种CuIUD置器后不同时段Cu2 + 浓度之间两两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3种不同含铜表面积的CuIUDCu2 + 浓度均在置器后 1月达到峰值。置CuIUD后对血清Cu2 + 浓度无显著影响而宫腔局部Cu2 + 显著增加 ,置器后不同时段Cu2 + 浓度基本稳定且含铜表面积不同的IUD间差别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UD 离子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核酸异质性及准种特点的研究
12
作者 黄慧谦 张阳德 +5 位作者 王辉 陆坚 徐六妹 李丽雄 王火生 周伯平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10-812,共3页
目的研究Ⅰ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膜蛋白基因(env)的准种与变异特点。方法采用巢式PCR方法对5例艾滋病患者血浆HIV-1env基因C2 ̄V3区进行PCR扩增,产物经纯化后克隆至pMD-18T载体中,每例患者分别挑取5 ̄8个克隆,共34株,完成阳性克隆... 目的研究Ⅰ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膜蛋白基因(env)的准种与变异特点。方法采用巢式PCR方法对5例艾滋病患者血浆HIV-1env基因C2 ̄V3区进行PCR扩增,产物经纯化后克隆至pMD-18T载体中,每例患者分别挑取5 ̄8个克隆,共34株,完成阳性克隆的鉴定、抽提纯化和测序,将获得的DNA序列及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并计算其氨基酸同源替换率(ds)与非同源替换率(dn)的比值。结果同一患者体内HIV准种株平均为83.5%,各克隆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在88% ̄99%之间;不同患者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在75% ̄91%;34株序列的V3区平均变异频率明显高于C2 ̄C3区(P<0.05);而V3区和C2 ̄C3区的ds/dn比值均>1。结论艾滋病患者体内有大量HIV准种存在,基因的变异在V3区发生较频繁,免疫选择压力在该区变异中不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变异 准种 ENV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套餐法知情选择初次产检辅助检查项目的临床评价
13
作者 杜天竹 韩红星 丁桂荣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4-96,共3页
目的评价一种适合体格检查正常的初次产检孕妇选择辅助检查项目的方法。方法采用知情选择套餐法与普查法对比,将包含不同检查项目及不同档次费用的检查套餐分为5档,由孕妇与医生充分交流并主动做出选择。结果III、Ⅳ档选择的比例较高,占... 目的评价一种适合体格检查正常的初次产检孕妇选择辅助检查项目的方法。方法采用知情选择套餐法与普查法对比,将包含不同检查项目及不同档次费用的检查套餐分为5档,由孕妇与医生充分交流并主动做出选择。结果III、Ⅳ档选择的比例较高,占417%和350%,与I、Ⅱ、V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套餐法使孕妇自愿配合检查的完成率有显著升高,由普查法的766%上升至969%(P<005)。而每日每位医生的日初检人次由原来的276人降至129人,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套餐法更符合孕妇的需求,值得推广,但对医生的工作质量要求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前检查 费用 项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取样时间对念珠菌性阴道炎白带复查结果的影响
14
作者 韩红星 单万水 杜天竹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681-683,共3页
目的 :探讨末次给药距取白带标本不同时间间隔对念珠菌性阴道炎复查结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直接涂片法和真菌培养法分析 195例症状好转、体征消失患者的念珠菌检出率。结果 :直接涂片法阳性率随末次给药距取白带标本时间间隔的延长逐渐... 目的 :探讨末次给药距取白带标本不同时间间隔对念珠菌性阴道炎复查结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直接涂片法和真菌培养法分析 195例症状好转、体征消失患者的念珠菌检出率。结果 :直接涂片法阳性率随末次给药距取白带标本时间间隔的延长逐渐下降 ,以 >4 8h下降明显 ,>96 h趋于稳定 ,分别为 5 8.9%、18.5 % (P<0 .0 5 )。各组间两者呈负相关 ,相关系数 r=- 0 .87(P<0 .0 5 )。培养法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涂片法复查念珠菌阳性率随取样时间与末次给药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 ,>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菌病 外阴阴道/诊断 阴道涂片 白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肝患者PT、APTT、FIB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凤平 单万水 +1 位作者 林东红 杨燕 《中原医刊》 2005年第19期10-11,共2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液凝血状态的改变和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法国STA-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检测136例乙型肝炎患者和15例健康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并对两组结果进行...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液凝血状态的改变和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法国STA-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检测136例乙型肝炎患者和15例健康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并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肝硬化、重症肝炎组的PT、APTT、FIB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慢性肝炎组的FIB水平较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PT、APTT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乙肝患者的凝血状态随肝脏损害程度的加深而有明显改变,各测定值的异常与肝脏损害程度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凝血系统 凝血指标 APTT 指标检测 乙肝患者 临床意义 FIB STA-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 乙型肝炎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性探针分析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rpoB耐药基因突变的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单万水 单金岚 +5 位作者 李芳芳 王敏 黄慧平 詹能勇 廖生赟 张旭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2-84,共3页
目的 研制线性探针分析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菌 )rpoB基因耐药突变试剂盒。方法 设计 15条结核菌rpoB基因野生型和突变型的线性探针 ,固定尼龙膜上 ;在rpoB基因引物上标记生物素 ,扩增结核菌DNA ,获得生物素标记扩增产物 ,与rpoB... 目的 研制线性探针分析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菌 )rpoB基因耐药突变试剂盒。方法 设计 15条结核菌rpoB基因野生型和突变型的线性探针 ,固定尼龙膜上 ;在rpoB基因引物上标记生物素 ,扩增结核菌DNA ,获得生物素标记扩增产物 ,与rpoB基因线性探针杂交 ,加入标记过氧化物酶的亲合素 ,再加四甲基联苯胺显色。结果 应用线性探针分析法检测 87株结核菌 ,其与rpoB基因直接测序法、传统药敏法符合率分别为 98 8% (82 / 83)和 94 3% (82 / 87)。结论 线性探针分析法检测rpoB耐药基因突变是一种操作简便、特异性高、敏感性高 ,易开展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POB基因 结核菌 结核分枝杆菌 耐药基因 突变 探针 药敏 方法设计 尼龙膜 DNA
原文传递
DNA芯片快速检测耐利福平结核分枝杆菌rpoB基因突变 被引量:17
17
作者 单万水 单金岚 +8 位作者 詹能勇 黄慧平 余卫业 叶淦湖 蔡佩欣 杨梦甦 向筑 廖生赟 张旭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680-682,共3页
目的 开发快速检测耐利福平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菌 )rpoB基因突变的DNA芯片。方法 根据结核菌rpoB基因序列设计探针并制作基因芯片 ,从临床样品中分离出结核菌的基因组DNA ,PCR扩增含有rpoB基因突变位点的特异DNA片段 ,荧光标记后与芯... 目的 开发快速检测耐利福平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菌 )rpoB基因突变的DNA芯片。方法 根据结核菌rpoB基因序列设计探针并制作基因芯片 ,从临床样品中分离出结核菌的基因组DNA ,PCR扩增含有rpoB基因突变位点的特异DNA片段 ,荧光标记后与芯片上含有的检测特异突变位点的寡核苷酸探针进行杂交 ,同时与DNA直接测序法测定序列比较。结果  35株耐利福平结核菌中有 91 4 % (32 / 35 )用直接测序法检测出存在rpoB基因突变 ,DNA芯片的检测效率为 71 4 % (2 5 / 35 )。结论 用DNA芯片检测结核菌对利福平的耐药性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可用于临床结核菌耐药性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芯片 检测 耐药性 利福平 结核分枝杆菌 RPOB 基因突变 结核病
原文传递
树突状细胞表面特异性非整联蛋白外显子4在中国裔丙型肝炎患者中的遗传多态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敏 王辉 +5 位作者 蒋小玲 陆坚 詹雨林 韩红星 乐晓华 周伯平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889-892,共4页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表面特异性非整联蛋白(DC—SIGN)及其同源物(DC-SIGNR)外显子4遗传多态性在中国裔丙型肝炎患者中是否存在遗传易感性。方法采用PCR结合DNA测序对300例丙型肝炎患者和520名健康人的DC-SIGN和DC-SIGNR外显子4重复...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表面特异性非整联蛋白(DC—SIGN)及其同源物(DC-SIGNR)外显子4遗传多态性在中国裔丙型肝炎患者中是否存在遗传易感性。方法采用PCR结合DNA测序对300例丙型肝炎患者和520名健康人的DC-SIGN和DC-SIGNR外显子4重复序列多态性进行基因分型和测序分析。结果DC—SIGN外显子4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在丙型肝炎患者和健康人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SIGNR外显子4等位基因的频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9/5基因型分布频率在丙型肝炎患者和健康人群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SIGN外显子4遗传多态性与HCV感染易感性无明显相关性;9/5基因型DC-SIGNR外显子4在丙型肝炎患者中的分布频率较高,可能与HCV感染的易感性相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丙型 外显子 多态性 树突状细胞表面特异性非整联蛋白
原文传递
连接酶链反应与培养法检测沙眼衣原体的比较 被引量:13
19
作者 陈凤平 关加廉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2期81-82,共2页
目的 比较连接酶链反应 (LCR)与培养法检测沙眼衣原体 (CT)在泌尿生殖道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LCR对 40 2份门诊患者的尿标本进行CT检测 ,其中 2 2 6份取尿道拭子 (男 )或宫颈拭子 (女 )同时用培养法和LCR检测CT ,对两种方法的... 目的 比较连接酶链反应 (LCR)与培养法检测沙眼衣原体 (CT)在泌尿生殖道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LCR对 40 2份门诊患者的尿标本进行CT检测 ,其中 2 2 6份取尿道拭子 (男 )或宫颈拭子 (女 )同时用培养法和LCR检测CT ,对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LCR法检测 40 2份尿标本 ,CT阳性率为 2 8 3% (114/4 0 2 ) ,2 2 6份拭子标本用LCR法检测 ,阳性率为 2 7 0 %(6 1/2 2 6 ) ,培养法阳性率为 11 1% (2 5 /2 2 6 )。LCR与培养法差异有极显著 (P <0 0 0 5 )。结论 LCR与培养法相比较具有敏感、快速和特异的特点 ,LCR用于尿标本的CT检测在诊断泌尿生殖道感染中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眼衣原体 泌尿生殖道感染 连接酶链反应 LC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