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59篇文章
< 1 2 16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同济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实践与思考——以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许斐 于鹏 段英红 《中国地质教育》 2013年第4期50-54,共5页
在回顾我国公派留学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下,从我国国家留学基金委2007年设立并实施"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切入,结合同济大学2007——2012年间研究生公派项目的实施情况,以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为例,切实地讨... 在回顾我国公派留学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下,从我国国家留学基金委2007年设立并实施"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切入,结合同济大学2007——2012年间研究生公派项目的实施情况,以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为例,切实地讨论了"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执行的6年间学院所取得的成绩以及遇到的问题并给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派留学 研究生 同济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沉积物中自生碳氟磷灰石成因研究进展
2
作者 叶子靖 周怀阳 高航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9-121,共13页
自生碳氟磷灰石(CFA)是海洋沉积物中重要的磷汇,也是海底沉积型磷矿的主要含磷矿物。解析CFA的成因对了解地质历史时期海洋生产力变化、磷循环模式及其全球气候环境效应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在比较全面地收集、整理已有海洋沉积... 自生碳氟磷灰石(CFA)是海洋沉积物中重要的磷汇,也是海底沉积型磷矿的主要含磷矿物。解析CFA的成因对了解地质历史时期海洋生产力变化、磷循环模式及其全球气候环境效应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在比较全面地收集、整理已有海洋沉积物中自生碳氟磷灰石成因研究相关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综合性的比较分析,全面地总结了有关海洋沉积物中CFA形成的物质来源、形成环境及沉淀机制的认识,分析了包括有机质的微生物降解、铁羟基氧化物对磷酸盐的吸附与释放、鱼类硬质碎屑的溶解、大型硫化细菌对多聚磷酸盐的储存与释放等有关磷富集的过程,揭示了氧化还原条件的波动等对磷富集的影响。同时,本文强调磷酸钙(CaP)前体的存在及与CFA形成之间可能的关系,阐释CaP前体在碳酸钙表面的界面耦合溶解-沉淀机制可作为CFA交代成因的微观证据,并明确了交代成因CFA的多种鉴别标志。最后,希望依靠海洋科技的进步以及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提出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海洋沉积物中自生CFA成因与分布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氟磷灰石 海洋自生矿物 成磷作用 磷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重力仪的格值校正方法研究
3
作者 马龙 刘晨光 +2 位作者 鄢全树 邢健 张连伟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9-187,共9页
作为海洋地球物理调查的关键设备,海洋重力仪除受外界环境及现场操作人员水平等因素影响会引起各种系统和偶然误差外,在设备使用过程中,重力仪本身的格值往往也会发生变化。本文以重力仪往返启航/返航港且中途停靠补给港的重力数据资料... 作为海洋地球物理调查的关键设备,海洋重力仪除受外界环境及现场操作人员水平等因素影响会引起各种系统和偶然误差外,在设备使用过程中,重力仪本身的格值往往也会发生变化。本文以重力仪往返启航/返航港且中途停靠补给港的重力数据资料为基础数学模型,建立观测重力值的误差补偿校正模型,以对观测重力值进行误差补偿,并基于补偿后的重力观测值与绝对重力值的对应关系来计算格值。在此基础上采用多次迭代的方式逐步优化并求得更新后的格值,直至相邻两次迭代所得到的格值K的差值绝对值小于允许误差为止,进而得到校正后的格值。此方法可消除由格值误差引起的系统误差,并获得高精度的航次调查成果数据,对海洋地球物理调查,尤其是大洋航次的海洋重力测量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重力仪 格值校正 迭代计算 系统误差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系统科学时代的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展望
4
作者 韦成龙 王瑞 +1 位作者 万晓明 裴丽欣 《海洋技术学报》 2023年第3期101-110,共10页
本文基于研究文献搜集和资料统计,总结出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具有平台多样化、装备高精化、技术方法系列化、目标综合化的现状特点,并通过分析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研究与地球系统科学之间的密切关联性,指出地球系统科学理念对海洋地... 本文基于研究文献搜集和资料统计,总结出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具有平台多样化、装备高精化、技术方法系列化、目标综合化的现状特点,并通过分析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研究与地球系统科学之间的密切关联性,指出地球系统科学理念对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研究范式、方向和内容、技术架构具有宏观全面的指导意义。未来的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研究将在调查理念、装备技术、方法手段、合作研究、数据融合交换与共享5个方面有显著的改变和新一轮的转型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 地球系统科学 调查理念 装备技术 方法手段 合作研究 数据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边界层异常(地震海洋学)反射地震特征的地球物理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江欣 拜阳 +3 位作者 关永贤 杨胜雄 宋海斌 刘伯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148-2161,共14页
通过对南海北部与西部大量反射地震剖面海水层部分进行再处理,与以往地震海洋学主要关注海水层内部的反射结构不同,本文重点对海底附近水体的各种复杂反射地震特征进行分类、分析与总结.与传统对海底边界层的定义不同,我们将海底边界附... 通过对南海北部与西部大量反射地震剖面海水层部分进行再处理,与以往地震海洋学主要关注海水层内部的反射结构不同,本文重点对海底附近水体的各种复杂反射地震特征进行分类、分析与总结.与传统对海底边界层的定义不同,我们将海底边界附近的水体称之为海底边界层.本文利用传统地震相分析方法,分析海底边界层各种复杂反射地震结构的几何形态、内部反射结构、连续性、振幅以及视频率特征,结合过去相关的地震海洋学研究成果、海底边界层理论与其它各种海底附近作用/过程,不仅对中尺度涡旋、内孤立波和背风波在地震剖面上的反射地震特征进行了归类与分析,并推断最新发现的一些反射地震特征可能揭示的各种海洋作用/过程,例如不同的地震相特征可能反映了海底湍流边界层,海底沉积物再悬浮,天然气渗漏羽状流和麻坑内部异常上升流相关海底界面作用过程.结果分析表明,地震海洋学方法不仅能够对海洋内波、涡旋等物理海洋现象进行研究,同时也能够对海底附近各种复杂海洋作用/过程进行成像,从而拓展了地震海洋学的研究领域,一定程度上也能为过去不能有效对海底边界面发生的各种冷泉热液活动、生物和沉积等作用过程进行现场观测提供新的探测方法和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海洋学 沉积动力学 地震相 麻坑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科学大洋钻探的地球动力学成果 被引量:16
6
作者 宋晓晓 李春峰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30,共14页
西太平洋聚集了地球上大量的边缘海盆和俯冲带,在全球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直以来都是大洋钻探的重点区域。文章通过归纳过去40年来科学大洋钻探在西太平洋的地球动力学成果,分析当前大洋钻探的现状,进而探讨仍然存在... 西太平洋聚集了地球上大量的边缘海盆和俯冲带,在全球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直以来都是大洋钻探的重点区域。文章通过归纳过去40年来科学大洋钻探在西太平洋的地球动力学成果,分析当前大洋钻探的现状,进而探讨仍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钻探的区域。钻探成果揭示了边缘海盆的演化过程,包括日本海盆的弧后海底扩张成因,菲律宾海的弧后扩张和残留弧的形成模式及南海构造演化过程。深海沉积物的研究及玄武岩的地球化学分析为海盆的扩张成因提供依据,同时为了解海盆扩张过程中的地幔演化过程提供重要信息。大洋钻探成果表明,俯冲倾角大小不仅影响俯冲工厂的动力学机制,而且对俯冲板块耦合性具有控制作用。目前日本南海海槽发震带钻探项目的最大钻探深度为3056米,未来几年有望获得发震带的岩石样本。对于西太平洋的两个重要构造单元-Shatsky海隆和翁通—爪哇海台的成因机制问题,大洋钻探获取的依据仍不能单一地支持某一个假说。在南斐济海盆及赫布里斯海盆发现的大洋红层的形成主要受控于海盆的海底扩张事件。苏拉威西海和南海发现的大洋红层直接发育在大洋玄武岩之上,可能为海盆的扩张起标定作用。虽然过去进行了大量的钻探工作,但因西太平洋边缘海盆具有很大的构造多样性和复杂性,仍然有很多科学问题有待进一步开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 科学大洋钻探 边缘海盆 俯冲带 洋底高原 大洋玄武岩 深海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球物理探测高新技术 被引量:46
7
作者 马在田 宋海斌 孙建国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0年第3期1-6,共6页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潜在的巨大能源 ,在资源环境、灾害方面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发展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球物理探测高新技术—蕴藏量估算技术、深水区高分辨率地震技术、井中地球物理技术、海洋电磁法探测技术 ,准确了解天然气水...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潜在的巨大能源 ,在资源环境、灾害方面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发展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球物理探测高新技术—蕴藏量估算技术、深水区高分辨率地震技术、井中地球物理技术、海洋电磁法探测技术 ,准确了解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与蕴藏量 ,对我国海洋天然气水合物产业的建立具有关键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天然气水合物 地球物理探测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的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向何处去 被引量:51
8
作者 汪品先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3年第6期837-851,共15页
近15年来,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在中国广泛开展,我国科学家越来越积极地参加各项国际计划。当前,一些重大的国际计划正在进入其新阶段(如IGBP II,IODP),恰好我国也正在制定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迫切需要回顾我国地球系统科学的现... 近15年来,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在中国广泛开展,我国科学家越来越积极地参加各项国际计划。当前,一些重大的国际计划正在进入其新阶段(如IGBP II,IODP),恰好我国也正在制定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迫切需要回顾我国地球系统科学的现状并探讨其今后方向。尽管中国作者的国际论文数量在增长,我国地球系统科学落后于国际的差距仍有拉大的趋势:国际前沿的许多热点问题,在中国尚未提上日程;中国学者在国际计划中早期多有贡献,但在项目总结中却很少有份。为此,提出3点建议:(1)中国地球科学家应当扩大视野、立足本国、面向全球;(2)应当注意国际前沿动向,促进地学与生命科学在分子水平上的结合;(3)中国的地球科学,应当从以描述为主向探索机理的方向发展。我们不应当满足于向国际学术界输出"原料",而要积极参加地球系统科学中关键问题的理论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地球系统科学 地学 生命科学 地球圈层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十年科学大洋钻探——照亮地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被引量:7
9
作者 田军 拓守廷 《自然杂志》 2015年第4期239-250,共12页
新十年国际大洋发现计划(2013—2023)以探索深部了解整个地球系统为目标,围绕气候与海洋环境、深部生物圈、地球内部与表层连接、灾害与观测等四大科学主题,预测未来,预警灾害,提出了14个前沿科学问题。继板块构造学说掀起地球科学领域... 新十年国际大洋发现计划(2013—2023)以探索深部了解整个地球系统为目标,围绕气候与海洋环境、深部生物圈、地球内部与表层连接、灾害与观测等四大科学主题,预测未来,预警灾害,提出了14个前沿科学问题。继板块构造学说掀起地球科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之后,科学大洋钻探将触发地球科学领域新的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钻探 地球科学 海洋变化与气候 深部生物圈 地球联系 活动的地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地球系统科学的必由之路 被引量:27
10
作者 汪品先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3年第5期795-796,共2页
关键词 地球系统科学 ODP IOD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与学的统一——浅议地球信息科学专业教学改革 被引量:5
11
作者 赵晶 《高等理科教育》 2010年第4期82-84,共3页
一、教法与学法的统一大学本科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培养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化。最近,在同济大学地球信息科学专业本科学生中开展的教学效果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希望老师的教学方法能有所改进,能调动... 一、教法与学法的统一大学本科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培养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化。最近,在同济大学地球信息科学专业本科学生中开展的教学效果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希望老师的教学方法能有所改进,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改善课堂教学氛围,但对学生自身的学法问题,他们关注很少。其实,教学方法不单单是教师的教授方法问题,如果没有学生的学习行为或者没有学生行为的影响,都不能真正构成教学方法,教法和学法是统一的,二者缺一不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信息科学 专业教学改革 教与学 教学方法 本科学生 人才培养方法 课堂教学氛围 教学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洋钻探与我国地球科学的发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汪品先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1994年第4期66-71,共6页
1968-1983年的深海钻探(DSDP)导致了地球科学的革命;1985年以来的大洋钻探(ODP)正在把地球科学提升到地球系统演化的高度。本文从地壳与上地幔的成分、结构与动态和大洋与气候变化的原因与效应两方面简述了大... 1968-1983年的深海钻探(DSDP)导致了地球科学的革命;1985年以来的大洋钻探(ODP)正在把地球科学提升到地球系统演化的高度。本文从地壳与上地幔的成分、结构与动态和大洋与气候变化的原因与效应两方面简述了大洋钻探的学术成果与研究方向,指出大洋钻探与我国地球科学的密切关系。当前,世界上正在组织"新世纪大洋钻探"计划,我国是参与还是旁观?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地球科学下世纪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钻探 海洋科学 深海钻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地球物理》专辑前言
13
作者 薛梅 杨挺 +3 位作者 于有强 夏少红 徐亚 宋海斌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73-375,共3页
海洋占地球表面面积的三分之二,但在更广阔的海底在地球物理观测上存在着巨大的空白,不仅影响了地震灾害和海啸灾害的机制研究和预警能力,而且制约了对地球内部结构和演化的研究,以及对海底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Romanowicz,2008)。
关键词 地球内部结构 海洋地球物理 海底资源 地球表面 海啸灾害 地震灾害 预警能力 开发和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光鼎研究员学术成就概要
14
作者 王家林 《上海国土资源》 2013年第1期F0002-F0002,I0001,共2页
刘光鼎院士,我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海洋地质学家、地学教育家,我国海洋地球物理勘探与油气勘查开拓者之一。祖籍山东蓬莱,1929年12月生于北京。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术成就 研究员 第三世界科学院 地球物理学家 地球物理勘探 地质学家 油气勘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教授学术成就概要
15
作者 杨守业 《上海国土资源》 2011年第3期F0002-F0002,I0001,共2页
汪品先教授,我国著名的海洋地质学家,江苏苏州人,1936年11月14日生于上海,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地质系,1981年获洪堡奖学金在德国基尔大学从事研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术成就 地质学家 地质系 莫斯科 奖学金 大学 海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地球系统科学向何处去
16
作者 汪品先 《地理教学》 2006年第12期1-4,共4页
二十世纪末期起,国际学术界正在经历着一场质的变化:原来分头描述地球上各种现象的学科,正在系统科学的高度相互结合,成为揭示机理、服务预测的“地球系统科学”。地球科学又一场新的革命性突破正在来临。正在着手实施中长期科技发... 二十世纪末期起,国际学术界正在经历着一场质的变化:原来分头描述地球上各种现象的学科,正在系统科学的高度相互结合,成为揭示机理、服务预测的“地球系统科学”。地球科学又一场新的革命性突破正在来临。正在着手实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的我国学术界,将如何迎接这场学术挑战?对此,有必要对国内外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作一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科发展的走向提出一点管窥之见,就正于同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科学 国际学术界 科技发展规划 地球科学 革命性 中长期 创新型 国内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板块构造的综合地球物理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及其应用
17
作者 张新兵 于鹏 +2 位作者 赵崇进 张罗磊 王腾飞 《中国地质教育》 2024年第2期134-138,共5页
依托“地球物理实验”课程,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应用多媒体、三维建模等网络化、数字化手段,针对以板块俯冲、海底火山、洋中脊等一系列海底板块构造为代表的典型的地质-物理模型,开发了“海底板块构造的综合地球物理虚拟仿真实... 依托“地球物理实验”课程,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应用多媒体、三维建模等网络化、数字化手段,针对以板块俯冲、海底火山、洋中脊等一系列海底板块构造为代表的典型的地质-物理模型,开发了“海底板块构造的综合地球物理虚拟仿真实验”,设计了认知、基础实验和拓展实验三个模块,开展综合地球物理方法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实验项目实行以学生为本的基于问题和案例互动、自主探究和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技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板块构造 综合地球物理 虚拟仿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钡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18
作者 金晨阳 苟龙飞 +1 位作者 李超 杨守业 《地球化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29-236,共8页
随着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在地学的众多研究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钡同位素在早期主要用于行星演化研究,而随着其分析精度的提升,被较广泛地用来示踪研究地球表生过程和环境演变。... 随着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在地学的众多研究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钡同位素在早期主要用于行星演化研究,而随着其分析精度的提升,被较广泛地用来示踪研究地球表生过程和环境演变。近些年,钡同位素在海洋学研究中发展迅速,尤其是在示踪(古)海洋生产力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本次研究综述了海洋钡的主要储库——海水、沉积物和珊瑚的钡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示踪(古)海洋生产力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分析当前研究薄弱点,进而展望钡同位素地球化学在海洋科学研究的广阔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钡同位素 海水 海洋生产力 海洋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海洋动态观测设备嵌入式系统的低功耗管理预测模型
19
作者 李昌硕 周伟 +1 位作者 杨群慧 季福武 《海洋技术学报》 2024年第2期10-17,共8页
能耗是制约海洋设备在水下工作时长的关键因素。为进一步降低海洋动态观测设备嵌入式系统的动态功耗,本文针对前人提出的用于预测空闲时间的指数平滑算法所存在的权重系数基于凑数法确定、算法难以适应大波动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新的权重... 能耗是制约海洋设备在水下工作时长的关键因素。为进一步降低海洋动态观测设备嵌入式系统的动态功耗,本文针对前人提出的用于预测空闲时间的指数平滑算法所存在的权重系数基于凑数法确定、算法难以适应大波动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新的权重系数,并构建了一种自适应的低功耗管理预测模型。当模型检测到预测的空闲时间超过工作和休眠状态切换的时间阈值后,中央处理器关停系统的部分外设,使系统进入低功耗休眠状态。仿真和单片机实验均表明,本文提出的低功耗管理预测模型能够有效地提高对处理器工作的空闲时间预测的准确性,且面对突发状况具有良好的自适应性,可显著降低嵌入式系统的功耗,有效延长设备的工作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动态观测设备 嵌入式系统 动态功耗管理 指数平滑算法 低功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维局部数据体中线性信号预测基本理论与方法
20
作者 王华忠 项健 +2 位作者 张力起 欧阳志远 宋家文 《石油物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首先,提出了若干线性结构(可以视为局部平面波)飘在具有不同概率分布特征的、实测的局部高维数据体中是地震信号处理的核心概念模式,认为对局部高维数据体中的线性结构进行建模及最佳预测,从而解决去噪、数据规则化和解混叠(Deblending... 首先,提出了若干线性结构(可以视为局部平面波)飘在具有不同概率分布特征的、实测的局部高维数据体中是地震信号处理的核心概念模式,认为对局部高维数据体中的线性结构进行建模及最佳预测,从而解决去噪、数据规则化和解混叠(Deblending)等问题是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基本环节;认为对线性信号进行最佳的建模和预测包括模型驱动和数据驱动的方法。前者是由预先选定的局部平面波基函数的线性叠加表示局部高维数据体中包含的信号;后者由数据矩阵(张量)分解的方法推断局部高维数据体中包含的线性结构。然后,全面分析了频率-空间域高维Wiener滤波方法、自相关矩阵及Hankel矩阵正交分解方法(SSA方法)、高维线性Radon变换方法(高维Beamforming方法)和张量分解方法的基本理论,为进行局部高维数据体中线性信号预测及各种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最后,指出山前带及其他复杂地表探区实际数据中的相干噪声和非相干噪声往往不符合线性信号建模及预测的理论假设条件,因而必须发展非线性去噪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高维数据体 线性结构 最佳预测 高维Wiener滤波方法 高维SSA方法 高维线性Radon变换方法 张量分解方法 去噪与数据规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