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亚湾近岸海域浮游甲藻与水环境因子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王蒙 王兴华 +4 位作者 李翔 赵茜 李格乐 王辉 殷安齐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9-724,共16页
为了解三亚湾近岸海域浮游甲藻分布状况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本研究分别于2022年枯水期(4月)、丰水期(7月)和平水期(11月)水采了三亚湾近岸海域浮游甲藻样品及水环境样品,并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样品分析结果显示,三亚湾近岸海域共鉴... 为了解三亚湾近岸海域浮游甲藻分布状况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本研究分别于2022年枯水期(4月)、丰水期(7月)和平水期(11月)水采了三亚湾近岸海域浮游甲藻样品及水环境样品,并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样品分析结果显示,三亚湾近岸海域共鉴定出甲藻5目13科17属50种,按类群分类赤潮甲藻可分为25种,其中有毒赤潮甲藻占13种;3个水期共计优势甲藻10种,其中9种为赤潮甲藻,有毒赤潮甲藻占5种;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第一优势甲藻均为赤潮甲藻,分别为凯伦藻(Karenia sp.)、四齿多甲藻(Peridinium quadridentatum)和环状异帽藻(Heterocapsa circularisquama);同一站点不同水期水环境因子波动较小,空间上无机氮磷营养盐两端站点质量浓度高,中间站点质量浓度低。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NH_(4)^(+)-N、NO_(3)^(-)-N及NO_(2)^(-)-N是影响三亚湾近岸海域浮游甲藻群落结构的主要驱动因子。RDA分析结果显示,三亚湾近岸海域优势赤潮甲藻分布与水温、盐度、无机氮磷营养盐质量浓度相关性显著。总体而言,三亚湾近岸海域浮游甲藻尤其是优势赤潮甲藻,对无机氮磷营养盐响应最为密切。本研究调查结果可作为三亚湾浮游甲藻种类分布统计数据的补充,并为分析其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监测该海域甲藻赤潮风险程度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藻 水环境因子 赤潮 三亚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抗生素抗性基因研究进展
2
作者 王维 张晓迪 +5 位作者 高会 杨松岳 游俊杰 张银天 支利文 那广水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325-3333,共9页
海洋生态系统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污染具有隐蔽、难以治理的特征,会对生态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风险.但目前研究多数是针对某一特定的海洋生态系统或海域,缺乏对中国海洋生态系统ARGs污染的整体概述和比较分析.本研究归纳了红树林、珊... 海洋生态系统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污染具有隐蔽、难以治理的特征,会对生态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风险.但目前研究多数是针对某一特定的海洋生态系统或海域,缺乏对中国海洋生态系统ARGs污染的整体概述和比较分析.本研究归纳了红树林、珊瑚礁、河口以及海湾生态系统中ARGs的赋存状况,分析了其主要的传播途径和影响因素,探讨了所造成的生态风险及评估方法.结果显示,ARGs在我国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且组成复杂,外源输入是其流行的主要驱动因素,环境变量的调节作用也不容忽视.ARGs对海洋生态系统具有潜在危害,现有的生态风险定量评估体系尚不完善,以期为进一步全面评估和有效控制中国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中ARGs污染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抗性基因 典型海洋生态系统 赋存特征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亚湾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3
作者 赵茜 王兴华 +3 位作者 王蒙 李格乐 王辉 殷安齐 《热带生物学报》 2023年第6期688-697,共10页
为了解海南三亚湾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于2021年夏冬两季对该海域6个站位进行水采取样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64属158种,主要由硅藻和甲藻组成。夏季浮游植物平均丰度达15.07×10^(5)个·L^(-1),远... 为了解海南三亚湾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于2021年夏冬两季对该海域6个站位进行水采取样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64属158种,主要由硅藻和甲藻组成。夏季浮游植物平均丰度达15.07×10^(5)个·L^(-1),远高于冬季;全年优势种共18种,夏冬季共有优势种为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柔弱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角毛藻(Chaetoceros spp.)和直链藻(Melosira sp.);夏冬季各站位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4.44、0.73、3.33和3.84、0.67、2.93;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表明该海域浮游植物季节更替和空间差异较为明显,夏冬两季优势种的演替规律表现为链状曲壳藻(Achnanthes catenate)-翼根管藻(Rhizosolenia alata),处于围填海状态的S1站位(109.37°E,18.29°N)、S6站位(109.48°E,18.21°N)都与处于海上浅桥下的S4站位(109.48°E,18.27°N)差异性显著,S1、S6站位的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低于S4站位;RDA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的环境因子主要是盐度(S)、酸碱度(pH)、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亚硝酸盐氮(NO2-N)、硝酸盐氮(NO3-N)和氨氮(NH3-N)。总体而言,2021年三亚湾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较高,结构复杂且稳定性较强,水体处于贫营养状态,研究结果可为该海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三亚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新村湾泰来草形态和生理指标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 被引量:2
4
作者 韩秋影 曾文轩 +3 位作者 叶嘉晖 邱崇玉 史云峰 赵牧秋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5-238,共14页
海草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其形态和生理指标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在2019年对海南陵水新村湾泰来草(Thalassia hemprichii)海草床进行了6次采样调查,研究了一年内1月、3月、5月、7月、9月和11月的海草形态和生理特征,... 海草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其形态和生理指标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在2019年对海南陵水新村湾泰来草(Thalassia hemprichii)海草床进行了6次采样调查,研究了一年内1月、3月、5月、7月、9月和11月的海草形态和生理特征,分析了环境因素对泰来草形态和生理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泰来草形态指标叶长、叶宽、根状茎直径、根长在不同月份间存在显著差异,叶长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5月[(15.05±6.13)cm]和9月[(7.19±2.55)cm];叶宽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11月[(11.93±1.68)mm]和9月[(8.73±1.96)mm];根状茎直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11月[(5.22±1.71) mm]和3月[(4.06±0.74) mm]。泰来草地下组织碳含量在不同月份间存在显著差异,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11月[(31.23±0.94)%]和3月[(24.90±3.48)%]。相关性分析显示,海水温度与泰来草叶宽、地下组织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盐度与叶长和根状茎长呈显著正相关,与地下组织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海水p H与叶长、叶宽、地下组织碳含量和地下组织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海水中的溶解无机氮、氨氮和硝酸氮对海草生理指标有显著影响。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与叶长、叶宽和根状茎长呈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新村泰来草的生长受到温度、盐度、pH的影响较大,高营养盐水平可能对泰来草产生负面影响,应该限制该地区营养盐输入。本研究可为保护新村湾泰来草海草床以及修复受损海草床生态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草 泰来草 形态指标 生理指标 环境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珊瑚群落近年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2
5
作者 李长青 夏利栋 +1 位作者 沈贝祺 王沛政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61-72,共12页
为了解海南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造礁石珊瑚群落的变化趋势,选取造礁石珊瑚覆盖率、造礁石珊瑚种类、硬珊瑚补充量作为监测指标,于2016—2020年采用断面监测法(Line intercept transect)对保护区内的珊瑚礁资源进行监测调查。结... 为了解海南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造礁石珊瑚群落的变化趋势,选取造礁石珊瑚覆盖率、造礁石珊瑚种类、硬珊瑚补充量作为监测指标,于2016—2020年采用断面监测法(Line intercept transect)对保护区内的珊瑚礁资源进行监测调查。结果表明:5年内海南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造礁石珊瑚覆盖率逐年呈下降趋势,2020年的造礁石珊瑚平均覆盖率为19.93%;造礁石珊瑚群落优势类群仍以团块状为主;硬珊瑚平均补充量在2018年以前保持增长,之后则出现大幅度的下降,2020年的补充量为0.19 ind·m^(-2),远低于2016年以及之前的调查结果。总体而言,近年来,三亚珊瑚礁保护区内珊瑚礁生态环境受人类活动干扰明显,造礁石珊瑚覆盖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珊瑚群落结构发生了变化,珊瑚补充量减少明显,表明保护区内珊瑚礁生态系统面临一定的威胁,需进一步加强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礁石珊瑚 群落变化 覆盖率 幼体补充量 三亚珊瑚礁国家级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改性生物炭对海南酸性红壤的改良试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卢徐节 符帝俊 +3 位作者 黄华集 王浩天 陈安琦 齐丹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2-321,共10页
针对海南酸性红壤结构退化、地力贫瘠以及利用大量农业废弃物制备生物炭用于改良土壤的问题,通过盆栽试验筛选了适宜海南酸性红壤的改良剂。为了提高生物炭的性能,采用壳聚糖(Chitosan, C)对稻壳(Rice husk biochar, BR)、玉米芯(Cornco... 针对海南酸性红壤结构退化、地力贫瘠以及利用大量农业废弃物制备生物炭用于改良土壤的问题,通过盆栽试验筛选了适宜海南酸性红壤的改良剂。为了提高生物炭的性能,采用壳聚糖(Chitosan, C)对稻壳(Rice husk biochar, BR)、玉米芯(Corncob biochar, BC)、甘蔗渣(Sugarcane biochar, BS)、香蕉假茎(Banana pseudostem biochar, BB)4种生物炭进行改性,并分析不同生物炭和壳聚糖改性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效果。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表征结果显示:壳聚糖改性后引入了新官能团,但壳聚糖颗粒造成了生物炭孔隙结构堵塞,致使材料比表面积减少;添加改性生物炭可使土壤pH值提升0.61~2.28,铵态氮质量浓度提升10%~43%,有效磷质量浓度提升8%~34%,速效钾质量浓度提升17%~77%,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CEC)提升26%~89%,有机质质量比提升26%~107%,蔗糖酶(Sucrase, SUC)酶活性提升5%~34%,脲酶(Urease, URE)酶活性提升7%~58%。其中BB-C对土壤pH值、铵态氮质量浓度和脲酶酶活性提升效果显著,BB对土壤有效磷质量浓度、CEC和有机质质量比改良效果显著,BR对土壤速效钾质量浓度改良效果显著,BS-C对土壤蔗糖酶酶活性改良效果显著。对于土壤有效磷质量浓度、速效钾质量浓度、CEC和有机质质量比,生物炭改良效果更好;对于土壤pH值、铵态氮质量浓度、蔗糖酶酶活性、脲酶酶活性,壳聚糖改性生物炭改良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海南 酸性红壤 生物炭 壳聚糖改性 土壤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海洋生态系统管理的EwE建模技术要点
7
作者 彭宗波 王晶 李文轩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41-50,共10页
Ecopath with Ecosim (EwE)模型因具有功能完善、使用方便等特点,近年在海洋生态系统管理和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基于相关案例,分析并总结了EwE模型应用于海洋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的技术要点:Ecopath模型的系统边界在空间上一般... Ecopath with Ecosim (EwE)模型因具有功能完善、使用方便等特点,近年在海洋生态系统管理和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基于相关案例,分析并总结了EwE模型应用于海洋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的技术要点:Ecopath模型的系统边界在空间上一般应包含系统主要物种的所有生境,在时间上应能体现主要物种的完整生命周期;通常需要将几个具有相似功能的物种合并成一个功能组来简化生态系统;模型参数设置的合理与否需结合生态系统实际加以判断,模型平衡更是需要遵循基本的生态学和热力学规则;使用生态网络方法比较不同模型时需对模型参数进行标准化处理;Ecosim模型对初始参数的变化非常敏感,利用Monte Carlo拟合程序可以有效解决输入参数的不确定性问题;模型建成后建议参照相关标准对模型质量进行定期校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管理 EwE模型 时间序列 生态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贸港背景下海洋藻类学课程教学探索与思考
8
作者 殷安齐 王兴华 《黑龙江水产》 2024年第2期225-227,共3页
随着海洋强国建设的推进,海洋科学领域的人才需求日盛。海洋藻类学是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在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该研究从教材选用、野外实践教学、科研训练等方面探索了海洋藻类学课程教学,以期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 随着海洋强国建设的推进,海洋科学领域的人才需求日盛。海洋藻类学是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在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该研究从教材选用、野外实践教学、科研训练等方面探索了海洋藻类学课程教学,以期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提供思路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藻类学 课程 教学 科研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草床沉积物有机碳研究综述 被引量:1
9
作者 叶嘉晖 邱崇玉 +3 位作者 曾文轩 史云峰 赵牧秋 韩秋影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30-145,共16页
海草床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以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同时还具有重要的碳储存功能,海草床“蓝碳”功能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据研究全球每年海草床的碳埋藏量高达(2.7~4.4)×10^(7) MgC。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 海草床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以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同时还具有重要的碳储存功能,海草床“蓝碳”功能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据研究全球每年海草床的碳埋藏量高达(2.7~4.4)×10^(7) MgC。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世界范围内海草床衰退严重,导致海草床沉积物有机碳储量降低。本文综述了全球海草床沉积物有机碳的来源、组分、储量以及指示作用;从物理、化学和生物三方面讨论了影响海草床碳储量的环境因素。最后提出了未来主要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加强海草床碳通量普查,分析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海草床沉积物有机碳的变化机制,明确海草床碳储量流失速率,研究海岸带工程对海草床沉积物有机碳的影响。评估海草床沉积物有机碳储量及变化机制可以为全球海洋蓝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草床 沉积物有机碳 来源 储量 环境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陵水新村潟湖水体中氮磷含量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国宇 朱振兴 +3 位作者 李由明 吴菲 王麒麟 钟湘莹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3年第18期37-39,共3页
为揭示海南陵水新村潟湖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通过实地采样测定新村潟湖水体的氨氮、硝酸氮、亚硝酸氮和活性磷酸盐等水质参数,分析了其氮磷含量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新村潟湖的氨氮含量、硝酸氮含量和亚硝酸氮含量存在时空上的显... 为揭示海南陵水新村潟湖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通过实地采样测定新村潟湖水体的氨氮、硝酸氮、亚硝酸氮和活性磷酸盐等水质参数,分析了其氮磷含量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新村潟湖的氨氮含量、硝酸氮含量和亚硝酸氮含量存在时空上的显著差异,仅活性磷酸盐含量的月变化不明显;氨氮含量与无机氮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997,在3种无机氮盐中最大;除5月外,其余月份的DIN/P均大于Redfield;氮磷污染评价结果表明,所有取样月份均存在比较明显的氮磷污染;营养指数最高月份为6月,出现地点为南侧码头航道区。分析认为,该潟湖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较为严重,存在爆发赤潮的可能;氨氮是该潟湖水体中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形式,其水体中活性磷酸盐可能是限制新村潟湖浮游植物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的主要作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 氮磷含量 特征 影响因素 海南陵水 新村潟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绵动物防污活性天然产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田田 孙圣淇 +1 位作者 王燕 刘书伟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8-46,共9页
海洋生物污损对海洋生态环境和人类开展海洋活动带来诸多不良影响。在海洋设施表面喷涂防污涂料是常采用的防污手段之一,然而防污涂料中的传统防污剂对海洋生态有一定的危害,亟需开发环境友好型防污涂料。海绵动物是海洋天然产物的重要... 海洋生物污损对海洋生态环境和人类开展海洋活动带来诸多不良影响。在海洋设施表面喷涂防污涂料是常采用的防污手段之一,然而防污涂料中的传统防污剂对海洋生态有一定的危害,亟需开发环境友好型防污涂料。海绵动物是海洋天然产物的重要来源,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本文综述了来自海绵动物具防污活性的天然产物的研究进展,根据化学结构总结为萜类、生物碱、甾醇类和肽类。另外,总结了防污活性研究较多的海绵动物的种属,分析了现阶段所遇到的问题和未来防污活性天然产物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动物 防污活性 天然产物 生物污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物膜附着微塑料对文蛤鳃的毒性效应
12
作者 林健晖 李萍萍 +5 位作者 刘敏 邓希 康子歆 杨涛 展舒悦 曾映旭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118,共8页
近年来,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的广泛分布及其生物毒性效应与健康风险备受关注。天然海洋环境中,微塑料表面易被多种微生物定殖并形成生物膜,这可能影响微塑料的生物毒性,然而目前对其影响仍知之甚少。以海南典型双壳贝类文蛤(Meretrix lyr... 近年来,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的广泛分布及其生物毒性效应与健康风险备受关注。天然海洋环境中,微塑料表面易被多种微生物定殖并形成生物膜,这可能影响微塑料的生物毒性,然而目前对其影响仍知之甚少。以海南典型双壳贝类文蛤(Meretrix lyrata)为受试动物,并以其重要的呼吸和滤食器官鳃为靶器官,研究生物膜对微塑料生物毒性的影响。通过将文蛤暴露在质量浓度为100μg·L^(-1)的不同类型原始和生物膜附着的微塑料(聚苯乙烯PS、聚乙烯P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环境中14 d,研究微塑料在文蛤鳃中的富集特征及其对鳃组织的病理损伤、抗氧化及免疫防御系统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原始和生物膜附着微塑料均能在文蛤鳃组织中富集,富集量随暴露时间延长而增加,且生物膜附着微塑料的生物富集效应更显著;微塑料富集导致鳃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机械损伤,出现鳃丝粘连、萎缩及断裂、鳃丝细胞坏死、纤毛脱落等病理现象,其中附着生物膜的微塑料比原始微塑料对鳃显微结构的损伤更为明显;微塑料胁迫造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升高,谷胱甘肽(GSH)含量下降,丙二醛(MDA)含量无显著变化;不同类型原始和附着生物膜微塑料均诱导了文蛤鳃组织的氧化应激和免疫反应,但未产生脂质过氧化损伤。此外,实验结果表明生物膜附着的微塑料比微塑料单独作用对文蛤鳃的毒性效应更强。该研究为评价海洋环境中附着生物膜的微塑料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机制及健康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生物膜 富集 病理损伤 氧化应激 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指软珊瑚(Sinularia acuta)热休克蛋白HSP70家族特征及进化分析
13
作者 李子若 罗晏杰 +2 位作者 曹政 Chin yaoxian 王沛政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3-136,共14页
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 HSP70)在生物细胞或组织免受热或氧化应激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是已知高度保守的蛋白质之一。由于全球环境持续升温,珊瑚大面积白化、死亡,珊瑚如何应对持续升温的抗逆机制是科学研究热点。本研究... 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 HSP70)在生物细胞或组织免受热或氧化应激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是已知高度保守的蛋白质之一。由于全球环境持续升温,珊瑚大面积白化、死亡,珊瑚如何应对持续升温的抗逆机制是科学研究热点。本研究从高温胁迫短指软珊瑚测序蛋白序列数据库分析鉴定出了28个HSP70蛋白家族成员,均为酸性亲水蛋白,大部分蛋白质结构较为稳定。亚细胞定位表明HSP70蛋白主要分布在珊瑚细胞核、细胞质中,在线粒体、内质网上也有少量分布。信号肽预测表明, 28个HSP70蛋白成员中26个没有信号肽,大部分不属于分泌蛋白,不存在跨膜结构。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短指软珊瑚HSP70蛋白家族成员聚成5大类。短指软珊瑚HSP70蛋白家族结构和保守基序分析中预测到了10条保守基序motif分为5个亚族。短指软珊瑚HSP70蛋白家族二级结构主要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α-螺旋的含量占比大。28个HSP70家族蛋白中有25个预测到了N-糖基化位点,且位点个数在1~9范围内。28个HSP70家族蛋白均预测到磷酸化位点和O-糖基化位点,总个数分别在41~96和1~23范围内。本研究HSP70家族蛋白结果为今后珊瑚在应对全球升温胁迫中的适应机制等方面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指软珊瑚 热休克蛋白 HSP70家族 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F-1α和β微管蛋白基因序列的棉花枯萎病菌遗传多样性和单倍型分析
14
作者 王海莹 陈小海 +5 位作者 钟烨仪 龚举武 刘平 Chin Yaoxian 王沛政 袁有禄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34-344,共11页
【目的】通过分析棉花枯萎病菌的遗传多样性,探究新疆棉花枯萎病菌株的分群及其演化。【方法】2022年在新疆不同植棉区共分离出22株棉花枯萎病菌株,对延伸因子1α(elongation factor-1α,EF-1α)和β微管蛋白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并从美... 【目的】通过分析棉花枯萎病菌的遗传多样性,探究新疆棉花枯萎病菌株的分群及其演化。【方法】2022年在新疆不同植棉区共分离出22株棉花枯萎病菌株,对延伸因子1α(elongation factor-1α,EF-1α)和β微管蛋白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并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数据库获取36个棉花枯萎病菌株的相关基因序列信息。基于上述基因序列分别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和单倍型分析。【结果】基于57条EF-1α基因序列的进化树分析表明,棉花枯萎病菌可分为3大群,第1大群包含来自新疆、河北和澳大利亚的共31个枯萎病菌株,该大群可分成4个亚群;第2大群包含25个枯萎病菌株,构成比较复杂,可分成3个亚群;第3大群仅包含美国菌株LA140。基于28条β微管蛋白基因序列的进化树分析表明,本次分离的新疆棉花枯萎病菌株与棉花枯萎病菌7号和8号生理小种不同。根据EF-1α基因序列构建的单倍型网络将棉花枯萎病菌株分为19个单倍型,新疆21个棉花枯萎病菌株归属于有共同起源的5种单倍型。【结论】本研究分离的新疆棉花枯萎病菌株与已报道的棉花枯萎病菌1~8号生理小种均不相同,但与河北菌株的亲缘关系较近。EF-1α单倍型分析表明,本研究中的所有棉花枯萎病菌均从1号生理小种演化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枯萎病菌 单倍型分析 遗传多样性分析 延伸因子1α β微管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环境下氮磷钾配比施肥对红海榄生长及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何勇欣 王述龙 +3 位作者 刘佳庚 云洁 徐洋 赵怀宝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8235-8246,共12页
红树林原生于潮间带,在自然状况下生长缓慢,施肥是育苗的重要措施。为探究不同环境下氮磷钾配比施肥对红海榄生长的影响,设计了9种N、P、K配比的正交试验,及淡水和半海水两种育苗环境,定期测定株高、基径等形态和生理指标。结果表明:施... 红树林原生于潮间带,在自然状况下生长缓慢,施肥是育苗的重要措施。为探究不同环境下氮磷钾配比施肥对红海榄生长的影响,设计了9种N、P、K配比的正交试验,及淡水和半海水两种育苗环境,定期测定株高、基径等形态和生理指标。结果表明:施肥均促进了红海榄的生长。与对照相比,淡水环境氮磷钾配比为1:2:2的处理株高增长率提升了187.79%,半海水环境3:1:3处理提升了123.72%。淡水环境各处理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叶绿素(Chl)含量均显著提高,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半海水环境各处理的SOD活性和Chl含量升高多表现在红海榄生长后期,CAT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与淡水环境相比,半海水环境更有利于红海榄生长,但各处理红海榄的SOD活性均低于淡水环境,淡水环境对于红海榄幼苗是一种胁迫。在淡水环境下施用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1:2:2施肥配比对苗木生长的促进效果较佳,半海水环境则为3:1:3。本研究结果可为红树植物红海榄育苗及生长发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海榄 淡水 半海水 施肥
原文传递
日周期光热干露胁迫对泰来草生理特性的影响
16
作者 李照阳 史云峰 +4 位作者 蔡嘉丽 赵牧秋 史志强 罗慧珏 韩秋影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965-1974,共10页
干露胁迫强度决定着海草床在潮间带的分布,植物的生理特性是反映其环境胁迫效应的重要依据。为探索潮汐周期内不同时长的光热干露胁迫对海草生理特性的影响,该文以热带优势海草泰来草(Thalassia hemprichii)为对象,通过在日光温室内模... 干露胁迫强度决定着海草床在潮间带的分布,植物的生理特性是反映其环境胁迫效应的重要依据。为探索潮汐周期内不同时长的光热干露胁迫对海草生理特性的影响,该文以热带优势海草泰来草(Thalassia hemprichii)为对象,通过在日光温室内模拟高温(41.0~44.5℃)和强光(633~1682μmol·m^(-2)·s^(-1))环境条件,研究不同露空时间(0、10、20、40、60、90 min·d^(-1),连续7 d)对泰来草叶片生长速率、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荧光参数,以及对叶片和根部抗氧化酶活性、非结构碳水化合物和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10 min·d^(-1)的日周期光热干露对泰来草的生长速率和生理特性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2)在光热干露条件下,随露空时间的延长,泰来草叶片损伤逐渐加重,颜色由绿色变为褐色且生长速率降低,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荧光参数均呈下降趋势;叶片和根的MDA、可溶性糖含量以及POD、SOD、CAT酶活性呈升高趋势;叶片淀粉、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3)90 min·d^(-1)的日周期光热干露是泰来草叶绿体PSⅡ光合反应中心不完全失活的承受极限。综上认为,潮汐周期内较长时间的光热干露胁迫会对泰来草的生长和生理特性产生负面影响,该研究结果为了解热带海草在潮间带的分布规律以及海草床生态修复时的位置选择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来草 光热干露 露空时间 生理特性 叶绿素荧光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除草剂乙草胺胁迫下两种软珊瑚生理响应
17
作者 郁强 董娴娴 +4 位作者 李长青 张欣 赵国理 CHIN Yaoxian 王沛政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3-145,共13页
文章以乙草胺(acetochlor,ACT)为环境胁迫因子,利用不同浓度的乙草胺对肉质软珊瑚(Sarcophyton sp.)和短指软珊瑚(Sinularia sp.)进行长期和短期胁迫,以研究胁迫下的珊瑚生理指标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肉质软珊瑚和短指软珊瑚受到不... 文章以乙草胺(acetochlor,ACT)为环境胁迫因子,利用不同浓度的乙草胺对肉质软珊瑚(Sarcophyton sp.)和短指软珊瑚(Sinularia sp.)进行长期和短期胁迫,以研究胁迫下的珊瑚生理指标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肉质软珊瑚和短指软珊瑚受到不同浓度乙草胺胁迫后,珊瑚的叶绿素a和虫黄藻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持续升高然后降低并保持低活性水平,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活性先升高后逐渐降低,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活性升高并保持在较高水平。胁迫后肉质软珊瑚的共生虫黄藻多样性变低,而短指软珊瑚的共生虫黄藻则是丰富度变低。丰度高的虫黄藻都属于系群C,而短指软珊瑚G系群丰度升高。胁迫后软珊瑚Cyanobacteria(蓝细菌)丰度逐渐增加,Firmicutes(厚壁菌门)丰度逐渐减少。以上结果表明,肉质软珊瑚(Sarcophyton sp.)和短指软珊瑚(Sinularia sp.)在受到乙草胺胁迫后,其珊瑚生理指标产生了较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珊瑚 乙草胺 虫黄藻 生理指标 响应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海草海菖蒲果实、种子形态及幼苗生长特征
18
作者 蔡嘉丽 史云峰 +4 位作者 李照阳 赵牧秋 罗慧珏 史志强 韩秋影 《种子》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3-89,共7页
海菖蒲果实呈卵圆形,直径(41.57±5.54)mm,密度(0.90±0.04)g/cm~3,每个果实含有3~16粒种子。海菖蒲种子呈上小下大的锥形结构,直径(14.23±1.38)mm,密度(1.17±0.07)g/cm~3。种子从果实释放到海水中时其外部包裹一层... 海菖蒲果实呈卵圆形,直径(41.57±5.54)mm,密度(0.90±0.04)g/cm~3,每个果实含有3~16粒种子。海菖蒲种子呈上小下大的锥形结构,直径(14.23±1.38)mm,密度(1.17±0.07)g/cm~3。种子从果实释放到海水中时其外部包裹一层半透明膜质种皮并可漂浮于水面;种子在海水中下沉时总是保持基部向下的姿态。海菖蒲幼苗根部布满可粘附碳酸盐砂粒的丝状根毛。幼苗生长过程中,残留种子干重和氮含量持续降低。底质类型不影响海菖蒲种子的萌发率,但与钙质沉积物相比,硅质底质更有利于幼苗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菖蒲 果实 种子 幼苗 生态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软珊瑚EST-SSR通用性引物的研发
19
作者 王沛政 盖如新 +2 位作者 夏利栋 董娴娴 郁强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7-24,共8页
基于短指软珊瑚(Sinularia ceramensis)和花环肉质软珊瑚(Sarcophyton ehrenbergi)转录组数据,比较了上述两种软珊瑚转录组SSR序列的差异。利用合成的100条EST-SSR引物和4属11种30株软珊瑚样本进行通用性筛选。研究表明,在短指软珊瑚和... 基于短指软珊瑚(Sinularia ceramensis)和花环肉质软珊瑚(Sarcophyton ehrenbergi)转录组数据,比较了上述两种软珊瑚转录组SSR序列的差异。利用合成的100条EST-SSR引物和4属11种30株软珊瑚样本进行通用性筛选。研究表明,在短指软珊瑚和花环肉质软珊瑚转录组数据中分别检测到2914个和2335个微卫星,两种软珊瑚最多的重复类型均为三核苷酸序列重复,优势重复基元均为TA/AT。筛选出8对扩增稳定的EST-SSR引物,Sinularia属和Sarcophyton属的扩增率分别为87.50%和96.43%,Aldersladum属的扩增率为56.25%,Lobophytum属的扩增率为37.50%。这8对种属间通用性较好的EST-SSR标签序列能为今后软珊瑚多样性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指软珊瑚 花环肉质软珊瑚 转录组测序 EST-SSR 通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南部海湾潮间带沉积物微塑料赋存特征及其风险评估 被引量:2
20
作者 边伟杰 吕淑果 +4 位作者 史云峰 曾映旭 孙睿 王辛鑫 刘敏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5-353,共9页
微塑料(<5 mm)是一种备受关注的新型污染物,目前,微塑料在海南岛近岸海湾潮间带的赋存特征和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极其有限。本研究分析了海南岛南部12个海湾潮间带沉积物中微塑料的赋存特征,并利用聚合物风险指数和污染负荷指数对微... 微塑料(<5 mm)是一种备受关注的新型污染物,目前,微塑料在海南岛近岸海湾潮间带的赋存特征和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极其有限。本研究分析了海南岛南部12个海湾潮间带沉积物中微塑料的赋存特征,并利用聚合物风险指数和污染负荷指数对微塑料污染的风险程度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在12个海湾潮间带沉积物中均检测出微塑料,平均丰度为(715±135.98)n/kg,微塑料丰度的空间差异明显,在小东海(XDH)的丰度最高[(2433.33±765.62)n/kg],与除崖州湾(YZ)外的其他站点的微塑料丰度有显著差异(p<0.05);鹿回头(LHT)的丰度最低[(206.67±6.67)n/kg],与XDH和YZ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微塑料丰度与总有机碳含量(total organic carbon,TOC)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微塑料形态有纤维状、碎片状、薄膜状和颗粒状,以纤维状(66%)和碎片状(31%)为主;微塑料颜色有透明、黑色、蓝色、红色、棕色、黄色和绿色,其中透明的最丰富(94%)。微塑料聚合物有聚乙烯(P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酰胺(PA)、聚乳酸(PLA)、聚氯乙烯(PVC)和人造丝(Rayon)8种材质,其中以Rayon、PE和PET为主,不同聚合物的微塑料空间分布差异大。聚合物风险指数和微塑料污染负荷指数结果表明,海南岛南部海湾潮间带沉积物微塑料污染程度处于中等水平,推测生活污水输入、旅游和渔业活动是微塑料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沉积物 潮间带 赋存特征 风险评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