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生植物对沼泽过滤系统挂膜和无机氮转化的影响
1
作者 彭昭宁 朱妍云 +1 位作者 於锋 顾志峰 《热带生物学报》 2025年第1期125-133,共9页
采用自然挂膜的形式,研究了沼泽过滤系统中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挺水植物薄荷Mentha canadensis与石菖蒲Acorus gramineus、浮水植物圆心萍Limnobium laevigatum和沉水植物宝塔草Limnophila sessiliflora)对水体挂膜期间,以及挂膜成熟后... 采用自然挂膜的形式,研究了沼泽过滤系统中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挺水植物薄荷Mentha canadensis与石菖蒲Acorus gramineus、浮水植物圆心萍Limnobium laevigatum和沉水植物宝塔草Limnophila sessiliflora)对水体挂膜期间,以及挂膜成熟后氨氮、亚硝酸盐、硝态氮的转化关系和吸收效果。结果表明:在30 d的挂膜实验期间各处理组的氨氮质量浓度在第5天时达到峰值后下降,亚硝酸盐浓度先上升后下降,硝态氮浓度逐渐上升后略微降低,各实验组硝态氮浓度均低于对照组。4种植物中,薄荷具有最大的生物量增长,鲜质量增长量(56.87±1.81)g,株高增长量(30.7±4.12)cm,根长增长量(7.70±2.52)cm,并且对无机氮转化的促进效果和对硝态氮的吸收效果都最优(在第30天时硝态氮浓度较对照组低71.1%)。在120 h的挂膜成熟后试验中,薄荷组拥有最快的氨氮清除时间(84 h),对硝态氮的去除率达到25.6%,高于其他处理组。综上所述,在本试验中薄荷对养殖水体的氮素转化和吸收有较好的效果,研究结果能够为水产养殖循环水处理提供一种有效的过滤方法,为沼泽过滤系统的植物选择提供有效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泽过滤系统 鱼菜共生系统 氮素转化 循环水 水生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与探索 被引量:28
2
作者 张琪 林向东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3期279-281,284,共4页
高校实验室的开放教学在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其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开拓能力以及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本文结合海南大学"海南省热带水生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经验,详实地阐述了开放性实验室建设... 高校实验室的开放教学在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其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开拓能力以及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本文结合海南大学"海南省热带水生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经验,详实地阐述了开放性实验室建设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并从"开放性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开放时间、实验内容及专项研究等方面探讨了改革的思路和建设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性实验室 管理措施 高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企鹅珍珠贝游离珍珠培育技术 被引量:2
3
作者 顾志峰 梁盛 王爱民 《水产养殖》 CAS 2012年第6期27-28,共2页
企鹅珍珠贝在我国广西、广东、台湾和海南都有分布,主产地为海南。企鹅珍珠贝对环境具有显著的耐受能力和适应性,生长快,个体大,具有培育直径较大珍珠的潜力。国内有少量企鹅珍珠贝培育游离珍珠的报道,但其生产实践仅限于广东徐闻... 企鹅珍珠贝在我国广西、广东、台湾和海南都有分布,主产地为海南。企鹅珍珠贝对环境具有显著的耐受能力和适应性,生长快,个体大,具有培育直径较大珍珠的潜力。国内有少量企鹅珍珠贝培育游离珍珠的报道,但其生产实践仅限于广东徐闻、海南陵水的极个别企业的小规模尝试。由于仍然沿用马氏珠母贝的插核育珠技术和养殖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鹅珍珠贝 培育技术 海南 游离 马氏珠母贝 耐受能力 管理模式 育珠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饵料培养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被引量:4
4
作者 王珺 冯永勤 《安徽农学通报》 2010年第23期185-187,共3页
根据《生物饵料培养学》课程的性质、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的需求,对《生物饵料培养学》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提高《生物饵料培养学》课程的实验教学质量。
关键词 生物饵料培养学 实验教学 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海南省儋州农业创新推广与采纳的影响机制——农业推广硕士实践考察冬瓜蜜蜂授粉
5
作者 黄先寒 严峰 《中外食品工业(下)》 2014年第7期79-79,81,共2页
通过调研儋州市冬瓜蜜蜂授粉技术实例,笔者认为农业创新的推广与采纳,不仅受农业创新技术特点和生产者的经营条件与自身条件的影响,还有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支持。
关键词 关键词:儋州市 蜜蜂授粉 推广 采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罗非鱼致病性维氏气单胞菌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研究 被引量:28
6
作者 李聪 蔡岩 +6 位作者 周永灿 袁卫 曹可 刘海天 谢珍玉 郭伟良 王世锋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640-646,共7页
2014年3—5月海南省罗非鱼主养区多个养殖场发生爆发性疾病,从患病尼罗罗非鱼不同组织中分离获得12株优势菌。经人工回归感染试验,从肝脏和脑中分离获得的HN-G-03和HN-B-02菌株具较强的致病力,HN-G-03和HN-B-02菌株对罗非鱼的的半致死... 2014年3—5月海南省罗非鱼主养区多个养殖场发生爆发性疾病,从患病尼罗罗非鱼不同组织中分离获得12株优势菌。经人工回归感染试验,从肝脏和脑中分离获得的HN-G-03和HN-B-02菌株具较强的致病力,HN-G-03和HN-B-02菌株对罗非鱼的的半致死密度分别为7.12×105cfu/尾和1.32×105cfu/尾。经16S rRNA和gyr B基因序列分析,同时结合细菌的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菌株HN-G-03和HN-B-02分别被鉴定为维氏气单胞菌的维氏生物型和温和生物型。体外药物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两株菌均对左氧氟沙星、强力霉素、氟苯尼考、恩诺沙星、庆大霉素等5种药物高度敏感,对呋喃妥因等3种药物中度敏感,对青霉素等12种药物较强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维氏气单胞菌 16S RRNA gyr B基因 药物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鹅珍珠贝(Pteria penguin)在海南黎安港的生长特征 被引量:21
7
作者 顾志峰 王清印 +3 位作者 方建光 石耀华 王嫣 王爱民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3-429,共7页
对海南黎安港的企鹅珍珠贝养殖群体的生长进行了20个月的观察,每月测量其壳高(SH)、最大对角线长(MDL)、绞合线长(HL)和总重(TW)四个生长指标,并用模型y=y∞/(1+e-k(t-a)+d sin (2п/365.25)(t-b))分别拟合这四个指标的生长曲线。结果表... 对海南黎安港的企鹅珍珠贝养殖群体的生长进行了20个月的观察,每月测量其壳高(SH)、最大对角线长(MDL)、绞合线长(HL)和总重(TW)四个生长指标,并用模型y=y∞/(1+e-k(t-a)+d sin (2п/365.25)(t-b))分别拟合这四个指标的生长曲线。结果表明,三个长度指标中MDL生长速度最快,其理论最大值约为112mm;HL的生长在初期快于SH,但到养殖实验结束时两者接近,理论最大值都在85mm左右;总重的增长在实验的前半段非常缓慢,但到后半段呈加速增长趋势,其理论最大值约为115g。企鹅珍珠贝的生长特征表现为初期长度增长迅速,经过大约一年左右,长度的增长减缓,而重量的增长开始加快,符合双壳贝一般的增长模式。研究也表明,在海南黎安港,降雨季节与快速生长季节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暗示了降雨可能是导致生长出现季节性特征的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鹅珍珠贝 养殖 海南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非鱼碎鱼肉酶解液的脱腥技术及其机理探讨 被引量:27
8
作者 段振华 易美华 +1 位作者 汪菊兰 王志国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5-67,共3页
对罗非鱼加工产生的碎鱼肉酶解液进行了脱腥研究。以罗非鱼冻鱼片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碎鱼肉为原料,经过生物酶复合降解后,首次采用腥气和腥味双重指标,研究了生物转化、分子包埋和物理吸附等方法对酶解液的脱腥效果。结果表明,以2.5%酵母,... 对罗非鱼加工产生的碎鱼肉酶解液进行了脱腥研究。以罗非鱼冻鱼片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碎鱼肉为原料,经过生物酶复合降解后,首次采用腥气和腥味双重指标,研究了生物转化、分子包埋和物理吸附等方法对酶解液的脱腥效果。结果表明,以2.5%酵母,在35℃条件下发酵30min;然后,加入2.5%β-CD,在65℃反应30min处理的效果最好。在此基础上,经过调配制得一种无腥味、金黄色透明、氨基酸含量为3.12%,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含量33%的氨基酸营养液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酶解液 脱腥 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七种水生动物源无乳链球菌的分子特征及其对斑马鱼的致病性 被引量:9
9
作者 张德锋 可小丽 +4 位作者 刘志刚 王世锋 袁伟 石存斌 卢迈新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788-1797,共10页
为了解中国水生动物源无乳链球菌的分子流行特征,揭示其传播和流行规律,本实验对分离得到并鉴定的10株7种水生动物源无乳链球菌通过分子血清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型、毒力基因型和前噬菌体分型等方法进行分子分型;其次,通过斑马... 为了解中国水生动物源无乳链球菌的分子流行特征,揭示其传播和流行规律,本实验对分离得到并鉴定的10株7种水生动物源无乳链球菌通过分子血清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型、毒力基因型和前噬菌体分型等方法进行分子分型;其次,通过斑马鱼评价7种水生动物源无乳链球菌的致病性。分子血清型分析结果表明,10株无乳链球菌可分为3种血清型,即Ⅰa、Ⅰb和Ⅲ型;MLST分型结果表明,Ⅰa型无乳链球菌均为ST7型,Ⅰb无乳链球菌均是ST261型,只有Ⅲ型无乳链球菌是ST739型。进一步分型结果表明,10株无乳链球菌可分为3种毒力基因型和4种前噬菌体基因型。根据4种分型结果可知,10株水生动物源无乳链球菌可分为4种类型,其中虎纹蛙源无乳链球菌具有独立的分子血清型、MLST型、毒力基因型和前噬菌体基因型,即Ⅲ-ST739-V1-P3;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的基因型有3种,即Ⅰa-ST7-V2-P1、Ⅰa-ST7-V2-P2和Ⅰa-ST7-V3-P4;红尾皇冠鱼、鳙和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的基因型相同:Ⅰa-ST7-V2-P2;卵形鲳鲹、宝石鲈和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具有相同的基因型:Ⅰa-ST7-V2-P1;鲮和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的基因型相同,即Ⅰb-ST261-V3-P4。致病性研究表明,7种水生动物源无乳链球菌对斑马鱼均有强致病性。研究表明,两栖类虎纹蛙源无乳链球菌和鱼源无乳链球菌的基因型明显不同,它们之间遗传变异较大,因此,无乳链球菌在两栖类和鱼类之间相互传播的可能性较小。鱼源无乳链球菌有3种基因型,且这3种基因型均在罗非鱼中流行,这表明无乳链球菌在鱼类中相互传播的可能性较大,尤其是在罗非鱼与其他鱼类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无乳链球菌 流行病学 分子血清型 MLST 毒力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寨港红树林小型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研究 被引量:24
10
作者 刘均玲 黄勃 梁志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7-192,共6页
2012年2月对海南省东寨港红树林滩涂沉积物小型底栖动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树林中有六大类小型底栖动物,包括自由生活线虫、桡足类、涡虫、多毛类、寡毛类、海螨。在种类组成上,自由生活线虫为优势类群,在4个采样站位中,分别占小型底... 2012年2月对海南省东寨港红树林滩涂沉积物小型底栖动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树林中有六大类小型底栖动物,包括自由生活线虫、桡足类、涡虫、多毛类、寡毛类、海螨。在种类组成上,自由生活线虫为优势类群,在4个采样站位中,分别占小型底栖动物总数量的95.30%,97.02%,96.45%,90.53%。东寨港红树林小型底栖动物的总栖息密度为(1 082.23±563.76)个/(10cm2),总生物量为(764.06±511.63)μg/(10cm2)。4个采样站位平均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26、0.17、0.20、0.45,平均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0.13、0.09、0.10、0.23。最小显著极差法(LSR)进行多重比较分析表明,4个采样点小型底栖动物差异明显。海洋线虫与桡足类的数量之比(N/C)显示东寨港红树林受到了有机质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寨港红树林 小型底栖动物 密度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糙海参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冯永勤 翁文明 +4 位作者 方再光 王怀洪 王世锋 廖经球 周永灿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50-756,共7页
为有效增殖糙海参资源,2014年6月—2015年5月,以采自海南陵水沿海的天然糙海参为亲参,通过探索糙海参亲参运输、培育、诱导精卵排放以及幼体和稚幼参培育等技术,建立糙海参苗种规模化繁育关键技术体系。试验结果显示,采用薄膜袋充氧干... 为有效增殖糙海参资源,2014年6月—2015年5月,以采自海南陵水沿海的天然糙海参为亲参,通过探索糙海参亲参运输、培育、诱导精卵排放以及幼体和稚幼参培育等技术,建立糙海参苗种规模化繁育关键技术体系。试验结果显示,采用薄膜袋充氧干运法运输糙海参,亲参成活率可达99.8%;亲参培育成活率达97.1%以上;采用阴干与流水相结合诱导亲参排放精卵,成功率达93.3%。以培育的亲参进行了12批次初耳幼体和稚幼苗培育试验,共放养初耳幼体5474万个,培育出体长1.0~5.5 cm幼参445.9万头,初耳幼体培育总成苗率8.1%。初步实现了糙海参苗种规模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糙海参 苗种 规模化 繁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地区溶藻弧菌耐药性及其质粒多样性的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吴学贵 周永灿 +3 位作者 欧阳吉隆 戴小连 王世锋 谢珍玉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0-54,共5页
调查了海南省的30株溶藻弧菌环境菌株对24种常见抗生素的耐药性,并对菌株携带质粒及其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所有菌株对洁霉素、乙酰螺旋霉素、万古霉素、氯洁霉素、制霉菌素5种抗生素完全耐药,对24种抗生素的耐药率为20.8%~66.7%,表明该... 调查了海南省的30株溶藻弧菌环境菌株对24种常见抗生素的耐药性,并对菌株携带质粒及其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所有菌株对洁霉素、乙酰螺旋霉素、万古霉素、氯洁霉素、制霉菌素5种抗生素完全耐药,对24种抗生素的耐药率为20.8%~66.7%,表明该地区溶藻弧菌具有严重的多重耐药性;30株溶藻弧菌中有22株不携带质粒,8株携带1~3个质粒,质粒为1.20~12.5kb;8株携带质粒的菌株共形成了7种类型的质粒指纹图谱。试验结果表明,该地区溶藻弧菌的耐药性与其是否携带质粒无明显关系。分离菌株的耐药性可能主要是由染色体相关基因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弧菌 耐药性 质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地区养殖石斑鱼皮肤溃疡病病原的分离、鉴定、药敏分析及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许悦 王印庚 +4 位作者 周永灿 张正 廖梅杰 李彬 梁友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2期153-163,共11页
2016年,针对海南岛沿岸9个石斑鱼养殖场的石斑鱼皮肤溃疡病的调查发现,该疾病的发病面积广、死亡率高,对养殖产业的危害严重.从9个采样点3种患病石斑鱼样品的组织中分离得到了9株优势菌株,人工回感试验表明,其感染特征与自然病症一致,... 2016年,针对海南岛沿岸9个石斑鱼养殖场的石斑鱼皮肤溃疡病的调查发现,该疾病的发病面积广、死亡率高,对养殖产业的危害严重.从9个采样点3种患病石斑鱼样品的组织中分离得到了9株优势菌株,人工回感试验表明,其感染特征与自然病症一致,证明这9株菌均为皮肤溃疡病的致病原,在经过生理生化和16S r DNA序列分析后,这9株菌均被鉴定为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人工回感试验证实,菌株SY-1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的毒力最强,其14天每克鱼体重的半致死剂量(LD50值)为7.18×10~4cfu;药敏实验的分析表明,这9株病原菌对34种抗菌药物的药敏谱基本一致,但对氟苯尼考、强力霉素、四环素等药物高度敏感;病理学的研究表明,患病鱼的鳃丝、皮肤、肌肉、肝脏、脾脏、肾脏、肠道和脑等组织器官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因此认为该病为全身性感染.本研究表明,目前海南地区养殖石斑鱼皮肤溃疡病的致病原有较高的病原同一性,主要为哈维氏弧菌;而较早报道的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等致病菌的优势度大大降低了,其致病力有所下降,并且与海南地区养殖石斑鱼皮肤溃疡病的相关度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鱼 海水养殖 海南岛 皮肤溃疡病 哈维氏弧菌 病理学 全身性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风螺生物学及养殖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4
作者 尹绍武 廖经球 +1 位作者 黄海 高磊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632-636,共5页
关键词 东风螺 生物学 养殖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地区溶藻弧菌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欧阳吉隆 周永灿 +3 位作者 吴学贵 戴小连 王世锋 谢珍玉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30-36,共7页
以来源于泰国的菌株TG06003作对照,对采自海南地区的27株溶藻孤菌(Vibrio alginolyticus)环境菌株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RAPD)分析,其中6株为毒力菌株,另外22株为非毒力菌株。实验共得到70个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PP1... 以来源于泰国的菌株TG06003作对照,对采自海南地区的27株溶藻孤菌(Vibrio alginolyticus)环境菌株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RAPD)分析,其中6株为毒力菌株,另外22株为非毒力菌株。实验共得到70个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PP13)为98.6%。基因多样度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分别为0.922和0.4544,Shannon’s信息指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分别为0.1391和0.1713。遗传相似度为0.4429-0.8857,遗传距离为0.1214-0.7520。将溶藻弧菌分为毒力菌株和非毒力菌株两个类群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毒力菌株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它们的基因多样度和Shannon’s信息指数明显高于非毒力菌株;毒力菌株HN08811、HN08155、HN08809、HN08813明显聚为一类,另外2株毒力菌株分别与非毒力菌株HN08304和HN08803聚为一类,溶藻弧菌毒力菌株存在多种遗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 RAPD 毒力菌株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黎安港纳潮量及海水交换规律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蒋增杰 方建光 +3 位作者 张继红 顾志峰 王巍 王爱民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3期261-264,共4页
利用Nortek AquadoppTM水流剖面仪对黎安港口门处的潮流情况进行了28 h的垂直剖面连续观测,结合潮位历史资料,分析了黎安港的潮汐特征,计算了该港的纳潮量,同时,以盐度作为标准物质,计算了海水半交换周期.结果表明:黎安港潮汐类型属于... 利用Nortek AquadoppTM水流剖面仪对黎安港口门处的潮流情况进行了28 h的垂直剖面连续观测,结合潮位历史资料,分析了黎安港的潮汐特征,计算了该港的纳潮量,同时,以盐度作为标准物质,计算了海水半交换周期.结果表明:黎安港潮汐类型属于全日潮型,涨落潮历时基本相等,涨潮平均流速小于落潮平均流速;黎安港的平均纳潮量约为5.65×106m3,海水半交换周期约为20.50 d.由于黎安港的海水半交换周期长,泻湖内的生态平衡非常脆弱,因而易受外源和养殖自身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潮量 半交换周期 黎安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壳贝类染色体标本制备技术的优化 被引量:3
17
作者 黎明 王嫣 +2 位作者 顾志峰 石耀华 王爱民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15-518,共4页
本研究以牡蛎、咬齿牡蛎鳃细胞为材料,采用PHA处理法、低温同步化法及活体去壳法进行预处理,制作成染色体标本;以马氏珠母贝、企鹅珍珠贝担轮幼虫为材料,采用PHA促繁殖获取胚胎法,制作胚胎染色体标本。对不同时间不同处理方式获得牡蛎... 本研究以牡蛎、咬齿牡蛎鳃细胞为材料,采用PHA处理法、低温同步化法及活体去壳法进行预处理,制作成染色体标本;以马氏珠母贝、企鹅珍珠贝担轮幼虫为材料,采用PHA促繁殖获取胚胎法,制作胚胎染色体标本。对不同时间不同处理方式获得牡蛎染色体分裂相比例、PHA促繁殖获取胚胎法获得马氏珠母贝染色体分裂相比例进行统计。结果发现,PHA处理法在24h时能获取最多分裂相(3.50‰),低温同步化法在72h时能获得最多分裂相(2.20‰),活体去壳法始终保持较高分裂相比例(3.60‰),PHA促繁殖获取胚胎法获得最大分裂相比例(10.00‰)。4种方法都能获得理想的中期分裂相数目。其中,低温同步化法缺点是温度难控制、预处理时间长;活体去壳法易导致贝类死亡;PHA促受精获取胚胎法缺点是胚胎的获取受繁殖季节限制。PHA处理法预处理时间短、获取分裂相数目多,无疑是贝类成体染色体制备的最好的方法。同时,PHA也为贝类人工繁殖提供了一种更为有效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壳贝类 染色体 标本 制备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鳗鱼鱼鳔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17
18
作者 段振华 殷安齐 +2 位作者 尚军 易美华 张本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6年第11期43-45,共3页
本文对海南鳗鱼鱼鳔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鱼鳔的功能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海南鳗鱼鱼鳔的蛋白质含量为78.34%,脂肪含量为1.55%,水分含量为19.12%,灰分含量为0.9l%。氨基酸的测定结果显示,甘氨酸、丙氨... 本文对海南鳗鱼鱼鳔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鱼鳔的功能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海南鳗鱼鱼鳔的蛋白质含量为78.34%,脂肪含量为1.55%,水分含量为19.12%,灰分含量为0.9l%。氨基酸的测定结果显示,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脯氨酸、精氨酸和天冬氨酸等六种氨基酸构成了鳗鱼鱼鳔蛋白质的优势氨基酸,其含量占总氨基酸的72.8%。对比分析结果说明,氨基酸在同种鱼类不同的部位呈现不同的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鳗鱼 鱼鳔 营养成分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非鱼的加工技术 被引量:20
19
作者 段振华 易美华 +1 位作者 王志国 陈国华 《水产科技情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50-251,255,共3页
本文针对我国罗非鱼加工产品品种单一、加工水平不高的现状,重点介绍了几种罗非鱼鱼肉的加工新技术,同时简要介绍了罗非鱼加工的下脚料如内脏、鱼骨等的加工利用技术。
关键词 罗非鱼 鱼肉 下脚料 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因素对溶藻弧菌HN08155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文竹 李红月 +3 位作者 范学亭 周永灿 王世峰 谢珍玉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4期365-371,共7页
为了研究不同环境因子对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HN08155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改良的微孔板方法,结果显示:在3个不同培养基中,于2216E培养基中生物膜形成的速度最快,与其他实验组存在明显差异;在pH4-9范围内,当pH值为... 为了研究不同环境因子对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HN08155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改良的微孔板方法,结果显示:在3个不同培养基中,于2216E培养基中生物膜形成的速度最快,与其他实验组存在明显差异;在pH4-9范围内,当pH值为7.0时,溶藻弧菌形成的生物膜量最高;质量浓度为0.5%的NaCl最适宜溶藻弧菌生物膜的生成,但NaNO3不能促进生物膜的形成;低浓度CaCl2可促进生物膜形成,Mg /Cl2不参与溶藻弧菌生物膜的生成.由此得出结论:溶藻弧菌生物膜的形成依赖于环境条件,不同环境因子对溶藻弧菌生物膜的形成有不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弧菌 生物膜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