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CN4与心脏生物起搏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杨一晨 沈法荣 何浪 《心电与循环》 2015年第1期60-62,共3页
HCN4作为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HCN)基因家族在心脏中表达的主要亚型,负责编码产生起搏电流,被称为起搏基因。近年来,利用病毒载体转染HCN4基因来构建心脏生物起搏器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目前尚局限于动物实验阶段,其... HCN4作为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HCN)基因家族在心脏中表达的主要亚型,负责编码产生起搏电流,被称为起搏基因。近年来,利用病毒载体转染HCN4基因来构建心脏生物起搏器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目前尚局限于动物实验阶段,其应用于临床实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现将HCN4与心脏生物起搏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起搏器 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 心脏 HCN4基因 基因家族 起搏电流 病毒载体 实验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植入型电子器械围手术期感染预防策略 被引量:1
2
作者 沈法荣 《心电与循环》 2017年第5期296-298,311,共4页
心脏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围手术期感染的发生是临床遇到的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通常会导致囊袋发红、破溃,伤口反复不愈。严重的必须拔除植入装置,包括电极导线和整套植入装置。因此了解CIED围手术期感染的发生、造成的原因以及预... 心脏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围手术期感染的发生是临床遇到的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通常会导致囊袋发红、破溃,伤口反复不愈。严重的必须拔除植入装置,包括电极导线和整套植入装置。因此了解CIED围手术期感染的发生、造成的原因以及预防的措施在临床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植入型电子器械 囊袋 手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心力衰竭器械治疗新技术 被引量:1
3
作者 沈法荣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90-394,共5页
慢性心衰的器械治疗新技术主要集中在改善电-机械传导和改善心脏机械结构两方面。改善电-机械传导方面,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已成为合并心室内传导阻滞的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标准疗法。但是... 慢性心衰的器械治疗新技术主要集中在改善电-机械传导和改善心脏机械结构两方面。改善电-机械传导方面,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已成为合并心室内传导阻滞的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标准疗法。但是近30%的CRT无反应是临床希望改善疗效的努力方向,新技术主要在于增加反应率,包括多位点起搏、左室心内膜起搏、无导线左室心内膜起搏,以及心衰肺阻抗监测。另外,心肌收缩力调节器(cardiac contractility modulation,CCM)自2001年植入以来也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应用。改善心脏机械结构领域,瓣膜修复和左室辅助装置的进展近年被较多提及。慢性心衰器械治疗的新技术近几年发展迅速,特别是新工具的应用,使得手术更加便捷、手术更加微创。相信随着越来越多临床试验的进展,新技术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心衰治疗的疗效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器械治疗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心肌收缩力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起搏治疗的是与非 被引量:1
4
作者 沈法荣 《心电与循环》 2016年第5期319-321,共3页
心房颤动是美国最常见,我国仅次于室性期前收缩后第二常见的心律失常.根据美国Framinghan研究,人群中心房颤动发生率与年龄相关,20岁以下罕见,5059岁为0.5%,80耀89岁为8.8%.根据Maisel等[1]的报道,一般人群中心房颤动发生率为0.4%,心血... 心房颤动是美国最常见,我国仅次于室性期前收缩后第二常见的心律失常.根据美国Framinghan研究,人群中心房颤动发生率与年龄相关,20岁以下罕见,5059岁为0.5%,80耀89岁为8.8%.根据Maisel等[1]的报道,一般人群中心房颤动发生率为0.4%,心血管病患者中心房颤动发生率4%,心力衰竭患者中心房颤动发生率10%耀50%.心房颤动伴长间歇在心房颤动患者中并不罕见,但还未发现具体的流行病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患者 起搏治疗 心血管病患者 心力衰竭患者 一般人群 期前收缩后 心律失常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12年除颤导线拔除及全皮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植入一例
5
作者 曾光 李支娣 +3 位作者 张晶 邹卓艺 王审 何浪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4年第2期121-123,共3页
患者男性,61岁。除颤器植入十余年后因电池耗竭、导线磨损,先后予以更换除颤器及新植入一根除颤导线,后出现囊袋感染,充分抗感染治疗病情稳定后顺利拔除三根导线,再次完善术前评估无需抗心动过速起搏及起搏治疗,遂改行全皮下埋藏式心脏... 患者男性,61岁。除颤器植入十余年后因电池耗竭、导线磨损,先后予以更换除颤器及新植入一根除颤导线,后出现囊袋感染,充分抗感染治疗病情稳定后顺利拔除三根导线,再次完善术前评估无需抗心动过速起搏及起搏治疗,遂改行全皮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植入,术后出现不恰当电击进行相应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囊袋感染 导线拔除 不恰当放电 全皮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原文传递
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国内多中心临床应用随访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华伟 宿燕岗 +8 位作者 汤宝鹏 沈法荣 范洁 严激 李学斌 王景峰 李若谷 胡奕然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年第6期556-560,共5页
目的了解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在国内的临床使用情况,分析S-ICD预防心脏性猝死(SC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纳入了2016年11月26日至2019年12月11日在国内42家中心成功植入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11例S-ICD患者,... 目的了解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在国内的临床使用情况,分析S-ICD预防心脏性猝死(SC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纳入了2016年11月26日至2019年12月11日在国内42家中心成功植入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11例S-ICD患者,分析其住院基线资料、植入资料(适应证、植入部位、术中参数特点、手术时间等)和随访信息(程控资料等)等情况。结果最后纳入国内42家中心成功植入S-ICD且有稳定随访的111例患者,其中男89例(89/111,80.2%),年龄(47.2±16.6)岁,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45.0%±16.6%。植入适应证中,一级预防39例(39/111,35.1%),二级预防72例(72/111,64.9%)。平均手术时间为(80.2±27.9)min,术中未记录到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中位随访158(54,362)d结果显示,27例(27/106,25.5%)患者共接受电除颤治疗75次(最少1次,最多16次),其中22例(22/106,20.8%)患者接受51次恰当电除颤治疗,9例(9/106,8.5%)患者发生24次不恰当电除颤。不恰当电除颤的主要原因为T波过感知。结论国内植入S-ICD患者的初步随访结果显示,S-ICD达到了有效性、安全性和预期终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颤器 植入型 全皮下 安全性 有效性
原文传递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修订版) 被引量:31
7
作者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8 位作者 华伟 张澍 黄德嘉 陈柯萍 陈样新 何浪 牛红霞 沈法荣 王景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年第6期465-478,共14页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随着CRT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循证医学证据的日益丰富、再同步技术和疗法的进展,CRT适应证也在不断发展。为进一步规范和指导CRT在我国的应用,本次专家共识修订了《心脏再同步治疗...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随着CRT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循证医学证据的日益丰富、再同步技术和疗法的进展,CRT适应证也在不断发展。为进一步规范和指导CRT在我国的应用,本次专家共识修订了《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建议(2013年修订版)》,更新了CRT适应证,对发展历程、适应证、植入技术、随访和程控提出了新的专家共识,并对CRT涉及的某些争议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治疗 心力衰竭 共识
原文传递
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单中心三年经验 被引量:3
8
作者 何浪 陈志平 +5 位作者 金晶 陈志斌 王浩 付蕾 孙国建 沈法荣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年第6期571-575,共5页
目的对单中心3年内所有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患者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方法纳入2016年12月至2020年8月在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心脏中心植入S-ICD的所有患者,统计并分析植入适应证、术前体表心电图筛查、术中麻醉方式和效... 目的对单中心3年内所有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患者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方法纳入2016年12月至2020年8月在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心脏中心植入S-ICD的所有患者,统计并分析植入适应证、术前体表心电图筛查、术中麻醉方式和效果、除颤阈值(DFT)测试、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共成功植入S-ICD 11例,其中3例(27.3%)为移除原经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TV-ICD)后改植入S-ICD;均为男性,年龄12~68(39.7±15.3)岁,体重指数(24.0±3.9)kg/m2;随访时间1~44(19.2±16.8)个月。手术时间(69.0±19.1)min,术中测试除颤阻抗(53.6±8.0)Ω,室性心律失常诱发后诊断至成功除颤时间(12.9±1.7)s。1例患者(9.1%)行局部麻醉,术后疼痛评分(VAS)6分;10例(90.9%)行局部麻醉+静脉镇静,VAS(3.0±0.9)分。所有患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随访发现:识别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并正确治疗2例,识别VT/VF因自行终止而未治疗1例,出现误感知但未治疗1例。结论S-ICD为年轻的猝死高风险患者及移除TV-ICD需再次植入患者的适应证之一,术中局部麻醉联合静脉镇静安全有效,诱发VF时间延长至8 s可能有助于成功DFT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颤器 植入型 全皮下 除颤阻抗 心脏性猝死
原文传递
无导线起搏器单中心植入及中长期随访分析
9
作者 何浪 曾光 +3 位作者 邹卓艺 李世强 王审 许峥贵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 2022年第2期101-105,共5页
目的:分析无导线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情况及随访结果,探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2019年12月至2021年5月在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心脏中心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记录植入适应证,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及曝光量,术中、出院前、术后1、3... 目的:分析无导线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情况及随访结果,探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2019年12月至2021年5月在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心脏中心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记录植入适应证,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及曝光量,术中、出院前、术后1、3、6、12个月起搏电学参数(阈值、感知、阻抗)及不良事件,同时观察随访期间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结果:共入选20例患者,年龄(70.56±16.39)岁,其中男8例,手术时间(39.60±12.97)min,X线曝光时间(6.31±3.32)min,X线曝光量(151.30±34.95)mGy。植入时电学参数:阻抗(764±181)Ω、感知(9.0±2.5)mV、阈值(0.53±0.17)V/0.24 ms;围术期发生1例少量心包积液,保守治疗后好转。所有患者均完成12个月随访,随访时间(19.0±7.4)个月,其中4例完成术后24个月随访。随访期间起搏电学参数均稳定,无并发症发生;3例患者起搏比例>40%,LVEF轻度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5%对59.7%,P=0.05),NT-proBNP有升高趋势(335.6 pg/ml对507.5 pg/ml,P<0.05),其余患者LVEF及NT-proBNP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无导线起搏器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起搏电学参数理想且稳定;心功能指标可考虑作为高比例起搏患者的随访内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性 心动过缓 无导线起搏器 心功能
原文传递
心动过缓和传导异常患者的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0 被引量:9
10
作者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26 位作者 汤宝鹏 张澍 黄德嘉 蔡琳 陈柯萍 陈林 范洁 来春林 李若谷 梁兆光 刘启明 邱春光 沈法荣 王景峰 王玉堂 吴钢 吴立群 项美香 徐耕 徐伟 徐原宁 杨杰孚 杨新春 郑良荣 郑强荪 周贤惠 邹建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年第3期185-211,共27页
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是治疗心动过缓和传导异常患者最安全有效的方法,主要用于缓解患者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及挽救生命。随着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机制认识的加深以及起搏疗法的不断更新和扩展,心脏起搏适应证在不断发展。由于不同级别医院和/... 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是治疗心动过缓和传导异常患者最安全有效的方法,主要用于缓解患者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及挽救生命。随着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机制认识的加深以及起搏疗法的不断更新和扩展,心脏起搏适应证在不断发展。由于不同级别医院和/或医生对永久性起搏器治疗适应证认识有所不同,故界定临床起搏治疗适应证和起搏疗法的范围需要规范化指导。此次制订的心动过缓和传导异常患者的评估与管理专家共识是2010年发表《植入性心脏起搏器-目前认识和建议》的修订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缓 传导异常 植入性心脏起搏器
原文传递
损伤指数精准指导下高功率消融在肺静脉隔离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国建 陈宇宁 +1 位作者 王浩 沈法荣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年第3期216-220,共5页
目的评估在损伤指数(LSI)指导下心房颤动(房颤)高功率(HP)消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在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行房颤(包括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患者77例,分为HP组和常规功率(CP)组,... 目的评估在损伤指数(LSI)指导下心房颤动(房颤)高功率(HP)消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在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行房颤(包括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患者77例,分为HP组和常规功率(CP)组,两组均以LSI为参考。HP组采用40~50 W功率消融,CP组采用30 W功率消融。所有患者LSI目标值为前壁和顶部5.0~6.0,后壁和底部4.0~4.5。消融终点为双侧肺静脉隔离,比较两组肺静脉隔离时间,LSI及贴靠压力、阻抗,并发症发生率,X线曝光时间及剂量等差异。结果共有CP组40例,HP组37例患者入选,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①肺静脉隔离成功率均为100%,单次消融6个月维持窦性心律者HP组和CP组分别为30例(30/37,81.1%)和31例(31/40,7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双侧肺静脉隔离消融时间:HP组消融时间显著低于CP组[(23.7±10.4)min对(33.8±11.2)min,P=0.001]。③HP组贴靠压力<10 g的消融点占比显著低于CP组(40.6%对25.1%,P<0.001),HP组阻抗下降值在11~15Ω(25.3%对19.1%,P<0.01)及15~18Ω(22.9%对19.1%,P=0.01)较CP组高。④HP组与CP组X线曝光时间和曝光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10.8)min对(13.3±11.4)min,P>0.05;(51.1±78.4)mGy对(67.6±84.8)mGy,P>0.05]。⑤并发症: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普通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低功率消融相比,以LSI为指导的房颤HP消融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明显缩短房颤消融时间,降低左心房后壁贴靠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高功率 损伤指数 导管消融术
原文传递
心肌收缩力调节器联合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一站式植入1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高然然 曾光 +3 位作者 许峥贵 李支娣 王审 何浪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3年第5期443-445,共3页
临床上对于窄QRS波的心脏性猝死高风险心力衰竭患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降低其心脏性猝死风险,但不能改善其心功能;同时植入心肌收缩力调节器(CCM)能够提高心脏功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本文拟报道1例CCM联合ICD一站式植... 临床上对于窄QRS波的心脏性猝死高风险心力衰竭患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降低其心脏性猝死风险,但不能改善其心功能;同时植入心肌收缩力调节器(CCM)能够提高心脏功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本文拟报道1例CCM联合ICD一站式植入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扩张型 心肌收缩力调节器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原文传递
经房间隔穿刺3830导线行左心室心内膜起搏及随访二例
13
作者 何浪 孙国建 +3 位作者 周颖 付蕾 吴巧元 沈法荣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7年第2期165-167,共3页
病例1:患者男,77岁,因“反复胸闷、气促4年,加重5d”于2014年9月27日于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心脏中心入院治疗。既往有永久性心房颤动(房颤)病史5年。
关键词 经房间隔穿刺 心内膜起搏 永久性心房颤动 左心室 随访 导线 心血管病医院 反复胸闷
原文传递
导管消融术后患者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心电图筛查失败一例
14
作者 曾光 何浪 +3 位作者 陈志平 吴巧元 王丹 沈法荣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年第3期268-269,共2页
患者为中年男性,因"反复心悸、晕厥"就诊,心电图提示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导管消融后形成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再次出现心悸,拟植入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但体表心电图筛查不通过,改植入经静脉植入型心律转... 患者为中年男性,因"反复心悸、晕厥"就诊,心电图提示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导管消融后形成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再次出现心悸,拟植入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但体表心电图筛查不通过,改植入经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因此,导管消融可能导致QRS-T波形态改变,从而影响S-ICD体表心电图筛查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颤器 植入型 全皮下 筛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