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alubrinal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LC3-Ⅱ mRNA及LC3-Ⅱ/LC3-ⅠmRNA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刘利娟 陈瑶 +4 位作者 周德生 王洪海 周颖璨 李中 胡华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09-513,共5页
目的探讨Salubrinal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LC3-ⅡmRNA及LC3-Ⅱ/LC3-Ⅰ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MCAO)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Salubrinal组(Sal组),各组又分为再灌6、12、24、72 ... 目的探讨Salubrinal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LC3-ⅡmRNA及LC3-Ⅱ/LC3-Ⅰ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MCAO)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Salubrinal组(Sal组),各组又分为再灌6、12、24、72 h 4个亚组。各组于再灌相应时间点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断头取脑行HE染色及Real time-PCR检测。结果神经功能缺损: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Sal组各时间点均有神经功能缺损(P<0.01);与模型组比较,再灌24、72 h Sal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P<0.05)。HE染色:模型组神经元减少、缺失,细胞肿胀,部分破裂,细胞核固缩、偏移、深染,胶质细胞增生,经Salubrinal干预后,再灌各时间点神经元增多,胞膜较完整,核固缩现象较轻,水肿轻微。Real time-PCR检测: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Sal组各指标于再灌各时间点均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Sal组LC3-ⅡmRNA表达于再灌12、24、72 h下降明显(P<0.05);Sal组LC3-Ⅱ/LC3-ⅠmRNA于再灌后各时间点下降均明显(P<0.01)。结论 Salubrinal通过下调LC3-ⅡmRNA及LC3-Ⅱ/LC3-ⅠmRNA比值,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lubrinal 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 LC3-Ⅱ MRNA LC3-Ⅱ/LC3-ⅠmRNA 神经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血宁合并奥氮平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王鹤秋 顾成宇 +1 位作者 任志斌 李冰凌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2012年第6期550-554,共5页
目的比较舒血宁合并奥氮平与单用奥氮平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法将2009年1月—2011年6月我院86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奥氮平合并用舒血宁治疗组(联合用药组)和单纯服奥氮平治疗组(对照组),各43例。选用阳性与阴性症状评定量表... 目的比较舒血宁合并奥氮平与单用奥氮平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法将2009年1月—2011年6月我院86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奥氮平合并用舒血宁治疗组(联合用药组)和单纯服奥氮平治疗组(对照组),各43例。选用阳性与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和精神药物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治疗前和治疗后第4,8,12周的病情变化。结果联合用药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有效率为34.88%,而对照组的有效率为20.9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头晕、嗜睡、心动过速、体重增加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奥氮平联合舒血宁治疗比单用奥氮平疗效更好,且不良反应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血宁 奥氮平 慢性精神分裂症
原文传递
三叶青黄酮对荷Lewis肺癌小鼠髓源性抑制细胞的作用 被引量:10
3
作者 胡桃 冯正权 +1 位作者 钟良瑞 梁波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229-1233,共5页
目的研究三叶青黄酮对荷Lewis肺癌小鼠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的作用,探讨三叶青黄酮抗肿瘤机制。方法 40只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三叶青黄酮高(100 mg/m L)、中(50 mg/m L)、低剂量组(25 mg/m L)、造模组及正常组,每组8只。除正... 目的研究三叶青黄酮对荷Lewis肺癌小鼠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的作用,探讨三叶青黄酮抗肿瘤机制。方法 40只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三叶青黄酮高(100 mg/m L)、中(50 mg/m L)、低剂量组(25 mg/m L)、造模组及正常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各组小鼠建立肺癌模型,24 h后各组灌胃给药。14天后处死小鼠,剥取瘤组织,计算抑瘤率;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脾脏中MDSCs(GR-1^+CD11b^+)、CD4^+T和CD8^+T细胞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小鼠外周血中一氧化氮合成酶(i NOS)和精氨酸酶1(Arg-1)表达。结果三叶青黄酮高、中、低剂量组抑瘤率分别为:44. 3%、29. 2%、15. 4%。与正常组比较,造模组MDSCs(GR-1^+CD11b^+)及Arg-1、i NOS含量及CD8^+T比例增高(P <0. 01)、CD4^+T比例、CD4^+T/CD8^+T比值降低(P <0. 01)。与造模组比较,三叶青黄酮各组MDSCs(GR-1^+CD11b^+)含量、CD8^+T细胞比例、Arg-1、i NOS含量降低,CD4^+T细胞比例、CD4^+T/CD8^+T比值升高(P <0. 01)。与三叶青黄酮高剂量组比较,三叶青黄酮中剂量及低剂量组MDSCs(GR-1^+CD11b^+)含量、CD8^+T细胞比例、Arg-1含量升高,CD4^+T细胞比例、CD4^+T/CD8^+T比值降低(P <0. 05,P <0. 01),同时三叶青黄酮低剂量组i NOS含量增高(P <0. 01)。结论三叶青黄酮可通过改善荷瘤小鼠肿瘤免疫抑制状态发挥抗肿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三叶青黄酮可下调MDSCs及其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叶青黄酮 髓系来源抑制细胞 免疫抑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