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柜台:观察孔乙己的最佳视点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志凯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44-47,共4页
《孔乙己》巧妙的叙述视角近年逐渐普及为常识,不过,小说中独特的场景陈设——柜台,尚未进入大家的研究视界。事实上,柜台是《孔乙己》中人物空间位置与身份关系确立的参照,是一个最佳观察孔乙己表情动作的叙述视点,更是孔乙己命... 《孔乙己》巧妙的叙述视角近年逐渐普及为常识,不过,小说中独特的场景陈设——柜台,尚未进入大家的研究视界。事实上,柜台是《孔乙己》中人物空间位置与身份关系确立的参照,是一个最佳观察孔乙己表情动作的叙述视点,更是孔乙己命运的落差视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乙己》 叙述视点 柜台 叙述视角 身份关系 空间位置 表情动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批评视野: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生态观
2
作者 李根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3年第7期11-14,共4页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不仅揭示了古典文学的艺术风格,也概括了中国诗学的精神面貌。从诗歌所呈现的画面来看,这二十四首诗品每篇都充满着对自然山水的生动描写。它是诗中人物栖居于大地环境的艺术写照,...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不仅揭示了古典文学的艺术风格,也概括了中国诗学的精神面貌。从诗歌所呈现的画面来看,这二十四首诗品每篇都充满着对自然山水的生动描写。它是诗中人物栖居于大地环境的艺术写照,也是诗人自然生态意识的表达。通过生态批评视角对其作品进行解读,对当下积极倡导的环保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四诗品》 自然意象 天人合一 诗辨于味 诗意栖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爱玲小说对“五四”文学的继承与深化 被引量:1
3
作者 刘臻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1年第3期55-56,共2页
张爱玲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成长起来的作家,“五四经验”永远烙印在她的心中,因此她的小说创作或隐或现地呈现着启蒙意识。张爱玲将新文学传统隐蔽地介入到她的小说中,转化为小说的背景,侧重挖掘女性自身的劣根性来展现女性... 张爱玲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成长起来的作家,“五四经验”永远烙印在她的心中,因此她的小说创作或隐或现地呈现着启蒙意识。张爱玲将新文学传统隐蔽地介入到她的小说中,转化为小说的背景,侧重挖掘女性自身的劣根性来展现女性悲剧,这种创作延续并发展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直提倡的改造社会、改造国民性的启蒙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五四文学 叙事背景 女性悲剧 启蒙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游园惊梦》中的诗意叙事 被引量:1
4
作者 徐欣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3年第6期48-49,共2页
《游园惊梦》是白先勇的代表作之一,在创作中,白先勇力图将西方现代主义与中国古典文学传统融为一体。小说吸收了现代派的意识流技巧,又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诗意叙事模式,主要体现在叙事结构的诗意性、人物塑造的诗意性、意象运思的诗意性... 《游园惊梦》是白先勇的代表作之一,在创作中,白先勇力图将西方现代主义与中国古典文学传统融为一体。小说吸收了现代派的意识流技巧,又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诗意叙事模式,主要体现在叙事结构的诗意性、人物塑造的诗意性、意象运思的诗意性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结构 人物塑造 意象运思 诗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初邵瑸《情田词》中的闲愁 被引量:1
5
作者 雷灵丹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2年第11期25-27,共3页
清初邵瑸所著《情田词》发挥词体善于表现人生细腻感受和婉转情思的特点,以大量的篇幅叙说心中的愁绪,但这种"愁"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那种深深郁结于心的哀愁,而近似于一种难以捉摸、似深似浅、似淡似浓、似无味而又至纯的愁绪,我们... 清初邵瑸所著《情田词》发挥词体善于表现人生细腻感受和婉转情思的特点,以大量的篇幅叙说心中的愁绪,但这种"愁"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那种深深郁结于心的哀愁,而近似于一种难以捉摸、似深似浅、似淡似浓、似无味而又至纯的愁绪,我们且称之为"闲愁"。《情田词》中闲愁的产生、闲愁的意境、闲愁的艺术表现都独具特色,蕴含着丰厚的审美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邵瑸 《情田词》 闲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多酒”释义辨正 被引量:1
6
作者 周丽娟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1年第7期149-150,共2页
汉语程度副词发展到中古时期已形成一个基本完整的体系,中古时期汉语里有几个很常用的程度副词,如“酷”、“伤”、“非常”、“更加”等。“伤”是中古时期常用的一个程度副词,意为“多、甚、太”等,这旱已为学者考证。然而,后人... 汉语程度副词发展到中古时期已形成一个基本完整的体系,中古时期汉语里有几个很常用的程度副词,如“酷”、“伤”、“非常”、“更加”等。“伤”是中古时期常用的一个程度副词,意为“多、甚、太”等,这旱已为学者考证。然而,后人在理解杜甫的“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时,对“伤”的解释仍不准确,本文针对其中较具代表性的解释加以辨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度副词 伤多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传特征考察——以《胡适评传》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周俊超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4年第5期67-69,共3页
评传,亦称"学术传记",然评传不只具有学术特征。评传创作与历史研究相结合,使其具有史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在选题上,评传对传主的选择青睐精英人物,但精英人物可从多方面来评价。评价人物,在坚持严谨客观的同时,应尽量抒发己... 评传,亦称"学术传记",然评传不只具有学术特征。评传创作与历史研究相结合,使其具有史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在选题上,评传对传主的选择青睐精英人物,但精英人物可从多方面来评价。评价人物,在坚持严谨客观的同时,应尽量抒发己见,表达不同的学术观点,引起学术争鸣。考察评传特征的目的在于谋求创新,为评传发展的方向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传 《胡适评传》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以前山水文发展小史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立民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4年第2期24-26,共3页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山水作品几乎伴随始终,以其独特的美学价值成为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山水文作为其中的重要分支,对其发展脉络作一次清晰的梳理是极为必要的。本文是在继承前人对山水或游记文学史研究的基础上,力图从新的视野和...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山水作品几乎伴随始终,以其独特的美学价值成为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山水文作为其中的重要分支,对其发展脉络作一次清晰的梳理是极为必要的。本文是在继承前人对山水或游记文学史研究的基础上,力图从新的视野和角度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文 宋代以前 发展小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梁古文多维之审视
9
作者 方保前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2年第12期37-39,共3页
郑梁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他的古文文学理论洞悉深刻,行丈布局独到,立意高远,见识不俗,情感真挚深沉。因此笔者对郑梁古文作品进行多角度的审视,以期更深刻更全面地解读他的古文作品。
关键词 郑梁 古文 理论 行文 立意 审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艾伟《风和日丽》中“将军”形象的解读
10
作者 黄芳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1年第3期63-64,共2页
《风和日丽》讲述的是私生女杨小翼艰难寻父的故事,其中“将军”的形象刻画得非常丰满,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来展现他身上反映出来的革命与人性的复杂关系。
关键词 艾伟 《风和日丽》 将军 革命 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行时中的文学史写作——从三卷本走向一卷本
11
作者 林贤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0年第12期140-142,共3页
文学史的写作主要经历两个时期,即由集体意识主导和个体意识主导。前者被斥为意识形态浓厚而使得这一时期的作品都被批驳,而后者正在蒸蒸日上。在这种情况下,本文以唐弢的两部文学史作为链接,探讨从集体意识走向个体意识的文学史现象变... 文学史的写作主要经历两个时期,即由集体意识主导和个体意识主导。前者被斥为意识形态浓厚而使得这一时期的作品都被批驳,而后者正在蒸蒸日上。在这种情况下,本文以唐弢的两部文学史作为链接,探讨从集体意识走向个体意识的文学史现象变化,思考其历史意义,借鉴其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弢 中国现代文学史 集体意识 个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三言二拍”入话诗词
12
作者 张晓庆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1年第5期20-21,共2页
韵散相结合的行文方式是中国古代小说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小说最显著的特色之一。在早期的话本小说中,往往只出现一首诗或词,没有头回和入话释论,而直接以话说为标志进入正话。而在"三言二拍"中,每篇都会以或诗或词或赋或其他韵文的... 韵散相结合的行文方式是中国古代小说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小说最显著的特色之一。在早期的话本小说中,往往只出现一首诗或词,没有头回和入话释论,而直接以话说为标志进入正话。而在"三言二拍"中,每篇都会以或诗或词或赋或其他韵文的形式出现,在话本小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言二拍 入话诗词 文人化 劝诫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维诗歌入选语文教材的情况分析
13
作者 徐欢欢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0年第3期144-145,共2页
王维的诗歌受到大众的欢迎。语文教材中就收录了王维的不少诗歌。笔者认为这是由于王维的诗歌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王维的诗歌适合于诗教;二、王维的诗歌具有浓郁的人情美;三、王维的诗歌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
关键词 王维 诗歌 语文教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套笔墨,两个世界——浅谈沈从文的文化选择
14
作者 戎露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1年第5期34-35,共2页
沈从文的作品,主要有两方面的题材:一写城市,一写湘西。写都市,下笔批判尖刻犀利;写湘西,却笔带温情,让人憧憬向往。逃离湘西进入都市,再从精神上回归湘西,沈从文做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选择。
关键词 湘西 都市 文化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恒的梦魇:响于耳畔的高跟鞋声——感受《伤逝》中的人生
15
作者 鄂雪峰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1年第6期36-37,共2页
本文从人生的角度重新解析鲁迅的经典作品《伤逝》,打破原有单纯的爱情婚姻的视角,大胆地从整个人生发展上进行探究,试图与作家对话,探析人生最终的归宿。
关键词 梦魇 《伤逝》 人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鲁彦研究资料中的一些错误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春英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52-159,共8页
作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土文学的中坚作家,王鲁彦一走上文坛,就引起茅盾的注意,1928年茅盾就写了论文《王鲁彦论》。1936年《新文学大系》(10卷本)出版,王鲁彦的小说同时被茅盾和鲁迅选中编入《小说一集》和《小说二集》,并在序中给予... 作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土文学的中坚作家,王鲁彦一走上文坛,就引起茅盾的注意,1928年茅盾就写了论文《王鲁彦论》。1936年《新文学大系》(10卷本)出版,王鲁彦的小说同时被茅盾和鲁迅选中编入《小说一集》和《小说二集》,并在序中给予中肯评价。1980年范伯群、曾华鹏出版10万字专著《王鲁彦论》,同时,出现了很多学术论文。本人因撰写《王鲁彦评传》的需要,对相关资料进行认真的研读,从中发现了不少错误,现把它们归纳起来加以辨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鲁彦 研究资料 错误 辨析
原文传递
随物赋形 奇想破空——何绍基“七古奇作”《飞云岩》赏读
17
作者 王晓峰 《语文月刊》 2018年第5期87-88,共2页
飞云岩,即飞云崖,位于黔东南黄平县城东北,自古以来就以瑰丽多姿的岩溶奇观呈现在人们眼前,被誉为“黔南第一胜境”,王阳明曾过飞云岩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天下之山聚于云贵、云贵之秀萃于斯崖”。晚清诗人,书畫家何绍基的长篇歌行《... 飞云岩,即飞云崖,位于黔东南黄平县城东北,自古以来就以瑰丽多姿的岩溶奇观呈现在人们眼前,被誉为“黔南第一胜境”,王阳明曾过飞云岩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天下之山聚于云贵、云贵之秀萃于斯崖”。晚清诗人,书畫家何绍基的长篇歌行《飞云岩》在《东洲草堂诗钞》多达七百多首的山水诗作品中,是极具代表性的,为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入黔游飞云岩所作,艺术特色鲜明,被钱仲联誉为“奇想破空,可称杰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绍基 随物赋形 赏读 艺术特色 黔东南 王阳明 山水诗 草堂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