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胞外囊泡在糖尿病慢性创面修复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1
作者 傅罗琴 牟晓洲 邹海 《医药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1-619,共9页
糖尿病慢性创面是糖尿病患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并且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鉴于糖尿病慢性创面的巨大社会负担和复杂的病理生理学,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更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以外泌体为代表的细胞外囊泡无细胞疗法逐渐兴起,该文总结... 糖尿病慢性创面是糖尿病患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并且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鉴于糖尿病慢性创面的巨大社会负担和复杂的病理生理学,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更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以外泌体为代表的细胞外囊泡无细胞疗法逐渐兴起,该文总结了细胞外囊泡在糖尿病难愈合创面的治疗情况以及其中可能的分子机制,并探讨细胞外囊泡在防治糖尿病难愈合创面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外囊泡 糖尿病 创面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开展重症医学知识科普创新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被引量:2
2
作者 邹海 陈臻瑶 +5 位作者 贺西淦 牟晓洲 张忠伟 朱彪 魏鹏 刘静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051-3056,共6页
医学知识科普在促进医患之间有效沟通与理解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传统医学知识科普模式中存在的诸如单向传播、信息不够深入和知识难以理解等不足之处,通过检索文献探讨创新型医学知识科普模式的类型与优势。当前社区开展医学知... 医学知识科普在促进医患之间有效沟通与理解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传统医学知识科普模式中存在的诸如单向传播、信息不够深入和知识难以理解等不足之处,通过检索文献探讨创新型医学知识科普模式的类型与优势。当前社区开展医学知识科普工作的主要模式包括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讲座、专题报告、书籍、宣传册等,其信息传达效果有限,缺乏互动和个性化,以及持续性和可追溯性。本文对社区开展重症医学知识科普创新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包括漫画、动画、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互联网平台等众多新型科普方式,并进行了有益的社区实践,实践结果显示,创新科普模式下人们对科普内容的阅读点击量和满意度明显提升。科普创新模式能提高医学知识科普效率、增强患者参与度、弥补医学知识鸿沟、提供定制化健康管理方案,优势显著,但也具有诸如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性较高等局限性,科普模式仍需持续不断的创新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教育 社区健康教育 病人教育(主题) 科普模式 创新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维酮碘溶液对子宫内膜细胞的灭活作用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周慧芳 洪敏 +4 位作者 王梦甜 单佳雯 吴建宇 杨立伟 何徐军 《浙江医学》 CAS 2016年第24期1973-1976,共4页
目的探寻聚维酮碘溶液快速灭活子宫内膜细胞的最佳有效浓度和作用时间,并对聚维酮碘溶液诱导子宫内膜细胞凋亡作用进行研究。方法不同浓度(0.1%~2.0%)、不同时间(15~90s)的聚维酮碘溶液作用原代培养子宫内膜细胞,采用MTT染色实验... 目的探寻聚维酮碘溶液快速灭活子宫内膜细胞的最佳有效浓度和作用时间,并对聚维酮碘溶液诱导子宫内膜细胞凋亡作用进行研究。方法不同浓度(0.1%~2.0%)、不同时间(15~90s)的聚维酮碘溶液作用原代培养子宫内膜细胞,采用MTT染色实验检测聚维酮碘溶液对子宫内膜细胞的灭活作用,Hoechst33342染色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聚维酮碘溶液对子宫内膜细胞促凋亡作用。结果聚维酮碘溶液对子宫内膜细胞具有明显的灭活作用,呈浓度依赖和时间依赖,且随着聚维酮碘溶液浓度的增加,子宫内膜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聚维酮碘溶液可有效灭活子宫内膜细胞,对预防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维酮碘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细胞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为你解答”系列作品为例探讨医学知识科普作品创作 被引量:3
4
作者 邹海 贺西淦 +2 位作者 陈臻瑶 牟晓洲 朱彪 《中国药业》 CAS 2023年第18期37-40,共4页
目的探讨医学知识科学普及(简称科普)作品创作的基本要素和关键点。方法分析我国医学科普作品创作现状及发展路径。以“为你解答”系列科普作品为例,分析医学知识科普作品需具备的基本要素,归纳该系列作品的创作心得。结果医学知识科普... 目的探讨医学知识科学普及(简称科普)作品创作的基本要素和关键点。方法分析我国医学科普作品创作现状及发展路径。以“为你解答”系列科普作品为例,分析医学知识科普作品需具备的基本要素,归纳该系列作品的创作心得。结果医学知识科普作品需兼具科学性、思想性、通俗性、艺术性、实用性、可读性。创作时要确保专业性(涉及创作团队成员、把关专家、特约撰稿人等),把握创新性,明确主题,兼顾人文性与艺术性,并从内容上和形式上注重趣味性,关注载体适配性,无须苛求时效性。结论该研究可为医学知识科普创新模式的建设提供新思路,有助于民众提高健康意识及获取更多医学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知识科普 作品创作 药学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癌患者肿瘤相关血管中胰岛素受体表达及其与肿瘤组织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3
5
作者 杨泽然 张欣 +2 位作者 马杰 金丽 何徐军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25-731,共7页
目的:研究肿瘤相关血管中胰岛素受体(IR)在伴或不伴代谢综合征(MS)大肠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芯片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220例根治性切除大肠癌患者肿瘤相关血管中IR表达,分析在伴和不伴MS两... 目的:研究肿瘤相关血管中胰岛素受体(IR)在伴或不伴代谢综合征(MS)大肠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芯片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220例根治性切除大肠癌患者肿瘤相关血管中IR表达,分析在伴和不伴MS两类患者肿瘤相关血管中IR表达与大肠癌病理学特征(病理学亚型、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IR在正常大肠组织血管内皮细胞中呈阴性表达,而在大肠癌组织及其与正常交界区血管内皮细胞中呈阳性表达。伴MS患者肿瘤相关血管中IR高表达检出率低于不伴MS的患者(分别为21.6%和41.0%,P<0.05)。肿瘤相关血管中IR高表达与肿瘤深部浸润、淋巴结转移、高TNM分期相关(P<0.05或P<0.01),肿瘤相关血管中IR高表达可增加肿瘤深部浸润风险(OR=2.21,95%CI:1.10~4.44,P<0.05)、淋巴结转移风险(OR=2.21,95%CI:1.26~3.86,P<0.01)和高TNM分期风险(OR=2.08,95%CI:1.19~3.63,P<0.05)。上述相关性可存在于不伴MS患者中,在伴MS的患者中未体现。结论:血管内皮细胞IR高表达与肿瘤浸润、转移等侵袭性特征相关,可作为大肠癌患者,特别是不伴MS大肠癌患者预后判断的潜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胰岛素受体 肿瘤相关血管 代谢综合征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氢青蒿素通过诱导铁死亡抑制肝癌细胞生长 被引量:20
6
作者 李艳纯 周怡 +4 位作者 王鑫 王旭 陈素峰 王莹 杜璟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361-1366,共6页
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D H A)是青蒿素的一种衍生物,在多种肿瘤中表现出明显的抗肿瘤活性,但其具体机制不详。本文探讨了D H A对肝癌细胞的毒性作用机制。利用C C K-8试剂检测D H A对肝癌细胞株活力的影响,通过荧光探针染色及... 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D H A)是青蒿素的一种衍生物,在多种肿瘤中表现出明显的抗肿瘤活性,但其具体机制不详。本文探讨了D H A对肝癌细胞的毒性作用机制。利用C C K-8试剂检测D H A对肝癌细胞株活力的影响,通过荧光探针染色及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内R 0 S及脂质过氧化物水平的变化;通过谷胱甘肽测定试剂盒检测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的变化,并通过免疫印迹分析D H A作用下细胞内铁死亡通路蛋白质中G P X 4的变化。结果发现,D H A能显著抑制SMMC-7721及H uh-7细胞活力,其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23.74 p m o l/L及26.92 jjumol/L。在35 pm ol/L D H A处理下,SMMC-7721及H uh-7细胞内R 0 S分别升高2.6倍和2.1倍,月旨质过氧化物升高2.3倍和1.7倍。D H A可诱导细胞内G SH含量下降,并能下调铁死亡相关蛋白质G P X 4蛋白水平。通过利用小分子抑制剂进行功能恢复实验发现,R 0 S抑制剂、铁螯合剂及铁死亡抑制剂都可不同程度恢复D H A引起的细胞活力下降。进一步检测发现,铁死亡抑制剂可抑制D H A诱导的脂质过氧化,并恢复G SH含量及G P X 4蛋白水平。结果表明,在肝癌细胞中,D H A可通过诱导细胞发生铁死亡抑制肝癌细胞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氢青蒿素 肝癌 铁死亡 脂质过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索拉非尼诱导线粒体功能紊乱激活肝癌细胞氧化损伤 被引量:1
7
作者 胡婉晔 袁晨 +3 位作者 胡嘉钰 王海瑞 李焕娟 王莹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1年第12期1352-1359,共8页
目的:探讨索拉非尼(sorafenib)是否能通过诱导线粒体的功能紊乱激活肝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最终导致肝癌细胞死亡。方法:不同浓度索拉非尼处理肝癌细胞Huh7、HCC-LM3,应用CCK-8法进行细胞活力测定;利用TMRM(tetramethylrhodamine)探针测... 目的:探讨索拉非尼(sorafenib)是否能通过诱导线粒体的功能紊乱激活肝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最终导致肝癌细胞死亡。方法:不同浓度索拉非尼处理肝癌细胞Huh7、HCC-LM3,应用CCK-8法进行细胞活力测定;利用TMRM(tetramethylrhodamine)探针测定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 MMP)变化;利用Seahorse细胞能量代谢检测仪监测线粒体耗氧速率;采用MitoSOX(mitosox mitochondrial superoxide indicator)荧光探针测定线粒体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水平;应用DCF-DA(dichloro-fluorescein diacetate)探针测定细胞内总ROS;通过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预处理,观察其对索拉非尼诱导的氧化损伤及细胞死亡的恢复。结果:随着索拉非尼浓度升高,肝癌细胞Huh7、HCC-LM3的活力逐渐降低,并且抑制线粒体氧呼吸,导致氧化磷酸化的减弱及MMP的下降,最终导致线粒体及细胞质中ROS堆积从而激发细胞氧化应激损伤。而非酶抗氧化剂GSH可有效逆转索拉非尼诱导的氧化损伤和细胞死亡。结论:索拉非尼可通过诱导肝癌细胞线粒体功能紊乱,导致ROS累积,激活细胞氧化损伤,而GSH可恢复索拉非尼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因此,通过诱发肝癌细胞谷胱甘肽的缺乏可作为增强索拉非尼疗效的治疗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拉非尼 线粒体 氧化应激 铁死亡 谷胱甘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交酯-丙交酯-己内酯三元无规共聚物及其电纺膜的制备与表征
8
作者 杨欢 黄冬玲 +4 位作者 陈栋梁 熊成东 张琦 庞秀炳 熊左春 《合成化学》 CAS CSCD 2016年第3期243-246,共4页
以左旋丙交酯、乙交酯和己内酯为原料,辛酸亚锡为催化剂,在真空条件下经本体熔融开环聚合,制备了三元无规共聚物(P),其结构和性能经1H NMR,IR,DSC和粘度表征。实验结果表明:P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可通过单体的投料比调控;采用静电纺丝法可... 以左旋丙交酯、乙交酯和己内酯为原料,辛酸亚锡为催化剂,在真空条件下经本体熔融开环聚合,制备了三元无规共聚物(P),其结构和性能经1H NMR,IR,DSC和粘度表征。实验结果表明:P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可通过单体的投料比调控;采用静电纺丝法可方便地获得共聚物亚微米纤维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共聚物 熔融共聚 制备 玻璃化转变温度 电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13
9
作者 钱晨宏 蒋烈浩 +2 位作者 郑国湾 张李卓 葛明华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年第3期287-289,共3页
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是人类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发病人数约占世界人口的5%[1]。早期常无明显症状,晚期可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肿,少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难以忍受的颈部疼痛,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患者... 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是人类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发病人数约占世界人口的5%[1]。早期常无明显症状,晚期可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肿,少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难以忍受的颈部疼痛,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降低,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升高[2]。HT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共同参与目前被认为是其发病的可能的免疫机制。Th1/Th2比例失衡、Th1及Th2细胞活化产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IL)-4、IL-5及IL-13等细胞因子、Th17以及Treg细胞均参与HT病理过程,引起甲状腺自身免疫反应[3-5],遗传易感性、环境触发、免疫监视缺陷等因素也起到重要作用[6]。目前在临床上尚无治愈HT的方法,主要采用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硒酵母片、补充微量元素(包括碘、铁和硒)等药物对症治疗,但不能延缓疾病进展,并且当出现甲状腺癌变、甲状腺肿大至出现压迫症状,或难以忍受的颈部疼痛时,常采取手术治疗,术后需终生服用甲状腺激素[3,7-11]。本文就近年中医药治疗HT现状和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本甲状腺炎 颈部疼痛 压迫症状 自身免疫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肿大 甲状腺激素 细胞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otch1信号通路探讨杭白菊总黄酮治疗心肌肥厚小鼠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可 吴志强 +1 位作者 蔡文伟 王世兵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CSCD 2019年第5期295-300,共6页
目的探讨杭白菊总黄酮对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的心肌肥厚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小鼠分为对照组、总黄酮组、模型组和干预组,每组各10只。总黄酮组和干预组给予总黄酮(100 mg/kg)灌胃处理14 d,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相同... 目的探讨杭白菊总黄酮对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的心肌肥厚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小鼠分为对照组、总黄酮组、模型组和干预组,每组各10只。总黄酮组和干预组给予总黄酮(100 mg/kg)灌胃处理14 d,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相同体积的等渗NaCl溶液灌胃处理。模型组和干预组于第8天皮下多点注射ISO(5 mg/kg,0.5 mL)连续7 d以建立小鼠心肌肥厚模型,对照组和总黄酮组给予皮下相同体积等渗NaCl溶液多点注射。计算所有小鼠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全心质量指数(HMI)、心脏质量/胫骨长度(HW/TL)比值。检测心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及活性氧的含量;并且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检测Collagen-1、Notch1、Hes1、心肌肌球蛋白重链β(β-MHC)、心房利钠肽(ANP)、Nox4及Nrf2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4组小鼠间LVEF、LVFS、LVMI、HMI、HW/TL、SOD、丙二醛及活性氧含量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2.114、18.814、59.824、66.375、48.362、59.677、46.195、48.257,P均<0.001)。且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LVEF、LVFS及SOD水平均明显降低,LVMI、HMI、HW/TL、丙二醛及活性氧含量均显著升高(P均<0.05),而干预组小鼠的LVEF[(56±6)%vs.(38±5)%]、LVFS[(32±5)%vs.(22±4)%]、SOD水平均显著高于模型组,LVMI[(4.1±0.4)mg/g vs.(5.8±0.5)mg/g]、HMI[(5.3±1.1)mg/g vs.(6.5±0.6)mg/g]、HW/TL[(9.8±1.2)mg/mm vs.(12.4±1.3)mg/mm]、丙二醛及活性氧含量较模型组均显著降低(P均<0.05)。4组小鼠间Collagen-1、Notch1、Hes1、β-MHC、ANP、Nox4及Nrf2的mRNA表达水平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5.372、43.865、69.841、36.358、23.964、48.354、57.781,P均<0.001)。且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Collagen-1、Notch1、Hes1、β-MHC、ANP、Nox4的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Nrf2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均<0.05),而干预组小鼠Collagen-1、Notch1、Hes1、β-MHC、ANP及Nox4的mRNA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均显著下调,Nrf2的mRNA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明显上调(P均<0.05)。结论杭白菊总黄酮可以明显减轻ISO诱导产生的心肌肥厚,其作用与阻断Notch1信号通路,从而减轻心肌氧化应激损伤及抑制心肌组织纤维化的进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肥厚性 杭白菊 总黄酮 Notch1信号通路 小鼠
原文传递
耐碳青霉烯类变栖克雷伯菌的耐药基因和分子分型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洪 黄永禄 +2 位作者 顾丹霞 张嵘 周宏伟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97-201,共5页
目的了解变栖克雷伯菌在临床的流行情况和耐药性,并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进行耐药机制研究。方法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鉴定临床分离变栖克雷伯菌。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变栖克雷伯菌对常见抗生素的药敏情况,... 目的了解变栖克雷伯菌在临床的流行情况和耐药性,并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进行耐药机制研究。方法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鉴定临床分离变栖克雷伯菌。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变栖克雷伯菌对常见抗生素的药敏情况,采用特异性PCR检测碳青霉烯类耐药变栖克雷伯菌常见耐药基因,并对其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对1株分离自脑脊液的泛耐药变栖克雷伯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26株临床分离株证实为变栖克雷伯菌。药敏结果显示,变栖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为15.4%(4/26),对替加环素的不敏感率为11.5%(3/26),对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的敏感率最高,为96.2%(25/26),对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为23.1%(6/26)。4株碳青霉烯类耐药变栖克雷伯菌均携带blaIMP-4、qnrA/B和blaTEM基因,其中1株同时携带blaNDM-1基因;在3株耐药菌株中检测到磷霉素耐药基因fosA。MLST分型显示4株分离菌的型别为ST357(3株)和ST1737(1株)。对脑脊液分离的泛耐药菌株的全基因组测序分析预测该基因组含有两个质粒,一个约为160 kb的IncFⅡ/FIB(k)型质粒,另一个约为260 kb的IncHⅠ1B/FIB型质粒。两个质粒上除了携带上述耐药基因外,还携带了多种耐药基因,包括氨基糖苷类(strB、strA、armA、aac3-Ⅱd、aadA2),大环内酯类(msrE、mphE),氯霉素类(catA2),磺胺类(sulⅠ),替加环素(tetA突变体),甲氧苄氨嘧啶(dfrA16),但未发现常见毒力基因。结论变栖克雷伯菌总体耐药情况与肺炎克雷伯菌相近。不同于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变栖克雷伯菌的主要ST型为ST357,IMP-4和NDM-1金属β-内酰胺酶是其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主要原因。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发现该泛耐药变栖克雷伯菌携带多种耐药基因而未检测到毒力基因,可能是菌株耐药进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栖克雷伯菌 全基因组测序 碳青霉烯耐药
原文传递
新型冠状病毒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2
作者 王露莹 陈品儒 +2 位作者 郑国湾 漆楠 杨科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20年第3期411-416,共6页
2019年12月,一种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在国内爆发,并迅速蔓延至全球多个国家,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造成的对病毒检测的需求,国内外企业和科研单位陆续研发出众多病毒检测方法和... 2019年12月,一种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在国内爆发,并迅速蔓延至全球多个国家,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造成的对病毒检测的需求,国内外企业和科研单位陆续研发出众多病毒检测方法和产品。综述了目前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这些检测技术的原理,阐明了其优势和限制,并例举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核酸检测 免疫学检测
原文传递
DSF/Cu诱导氧化应激和下调PTEN/Akt信号通路促进肝细胞癌细胞死亡 被引量:1
13
作者 唐陆胜 周俊宇 +5 位作者 杜璟 张寅昊 陈宇涵 李赛男 饶国武 王莹 《江苏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433-438,I0001,共7页
目的探讨双硫仑/铜(DSF/Cu)对肝细胞癌(HCC)细胞活力和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使用不同浓度DSF/Cu 0、0.25、0.50和1.00μmol/L处理HCC细胞系HUH-7,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免疫荧光分析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和比色法分别检测活... 目的探讨双硫仑/铜(DSF/Cu)对肝细胞癌(HCC)细胞活力和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使用不同浓度DSF/Cu 0、0.25、0.50和1.00μmol/L处理HCC细胞系HUH-7,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免疫荧光分析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和比色法分别检测活性氧和丙二醛(MDA)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组蛋白(γ-H2AX)、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Akt、磷酸化Akt(p-Akt)蛋白表达。另用DSF/Cu 0.50μmol/L分别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GSH)1.0 mmol/L、米托蒽醌甲磺酸盐(MitoQ)1.0μmol/L处理HCC细胞,观察其对细胞活力、增殖及活性氧含量的影响。结果DSF/Cu可显著抑制HUH-7细胞活力和增殖,增加活性氧和MDA含量,上调γ-H2AX和PTEN蛋白表达,下调p-Akt蛋白表达(P<0.05)。而加入抗氧化剂GSH或MitoQ后,可降低HUH-7细胞内活性氧含量,增加细胞活力和增殖(P<0.05)。结论DSF/Cu通过促进细胞氧化应激反应,下调PTEN/Akt信号通路的表达,从而抑制HCC细胞活力和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硫仑 肝细胞癌 氧化应激 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 Akt
原文传递
双硫仑/铜诱导肝癌细胞铁死亡的作用机制
14
作者 周超婷 敬强安 +5 位作者 张萍 吴韵怡 任雪营 王莹 饶国武 童向民 《江苏医药》 CAS 2023年第4期330-333,F0003,共5页
目的 探讨双硫仑/铜(DSF/Cu)诱导肝癌细胞铁死亡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DSF/Cu 0、0.5、1.0、1.5、2.0和4.0μmol/L处理人肝癌细胞株Huh7,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内脂质过氧化物和谷胱甘肽(GSH)水平的变化,流式细... 目的 探讨双硫仑/铜(DSF/Cu)诱导肝癌细胞铁死亡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DSF/Cu 0、0.5、1.0、1.5、2.0和4.0μmol/L处理人肝癌细胞株Huh7,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内脂质过氧化物和谷胱甘肽(GSH)水平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铁死亡相关基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的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 随着DSF/Cu浓度的升高,细胞活力逐渐降低(P<0.05)。与DSF/Cu 0μmol/L比较,DSF/Cu处理细胞后,脂质过氧化物积累,细胞内ROS水平升高。与DSF/Cu 0μmol/L比较,DSF/Cu 2.0μmol/L能够下调细胞GPX4蛋白和mRNA的表达(P<0.05),降低细胞GSH水平(P<0.05)。铁死亡抑制剂去铁胺能够部分恢复DSF/Cu抑制的细胞活力(P<0.05)。结论 DSF/Cu可抑制肝癌细胞活力,并通过抑制GPX4表达来诱导肝癌细胞发生铁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硫仑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 肝细胞癌 铁死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