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语言与观念的转译与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 |
潘一禾
|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4
|
|
2
|
国际一体化进程中国家主权的新理解 |
余潇枫
贾亚君
|
《太平洋学报》
|
2000 |
7
|
|
3
|
“21世纪国际格局与中国外交战略”研讨会综述 |
章前明
|
《东南亚研究》
|
1999 |
0 |
|
4
|
文化资本:民国时期戏剧教育的“场域”——一种戏剧人才培养的艺术性实践 |
胡志毅
|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
2014 |
0 |
|
5
|
2001现代物流与经济发展国际论坛 |
刘伟文
|
《国际学术动态》
|
2002 |
0 |
|
6
|
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思考 |
王萍
|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6
|
|
7
|
人类认知的局限与跨文化传播——一个致力于跨文化融洽交流的计划 |
J.Z.埃德蒙森
N.P.埃德蒙森
|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4
|
|
8
|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
王勤
张丽东
|
《浙江学刊》
CSSCI
|
2001 |
6
|
|
9
|
社区主义:公共伦理建设的新走向 |
余潇枫
张东和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
5
|
|
10
|
作为国际组织建设思想资源的中国文化传统 |
潘一禾
张丽东
|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3
|
|
11
|
启蒙者与爱国者:五四知识分子的认同问题 |
高力克
|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7
|
|
12
|
现代艺术研究中的范畴性区分:现代主义、前卫艺术、后现代主义 |
沈语冰
|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
2006 |
10
|
|
13
|
中国诗学中的大传统与小传统——以中古诗歌运动中比兴的历史命运为例 |
张节末
|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6
|
|
14
|
“国家形象”的内涵、功能之辨与中国定位探讨 |
潘一禾
|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9
|
|
15
|
经济全球化下的“现代物流系统学” |
乌杰
刘伟文
余潇枫
|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
|
|
16
|
青少年成长与社会公德的困境 |
潘一禾
|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
2001 |
4
|
|
17
|
来自神学的美学——论美学的知识形态之一 |
徐岱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4
|
|
18
|
五四时期研究系的“第三条道路” |
高力克
|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
2002 |
6
|
|
19
|
美国政治中的理想契约 |
孙仲
|
《浙江学刊》
CSSCI
|
2002 |
3
|
|
20
|
建构知识型政府的障碍因素分析 |
张国芳
|
《图书情报知识》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