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颅神经疾病5年单中心回顾 被引量:5
1
作者 俞文华 王昊 +4 位作者 江力 朱强 杜权 董晓巧 车志豪 《浙江医学》 CAS 2019年第2期112-115,共4页
目的分析近5年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颅神经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采用绒球上及绒球下改良MVD治疗的2 530例颅神经疾病患者临床资料,主要从术中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疗效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无岩静脉及其主... 目的分析近5年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颅神经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采用绒球上及绒球下改良MVD治疗的2 530例颅神经疾病患者临床资料,主要从术中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疗效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无岩静脉及其主要属支和面、听神经直接牵拉损伤相关并发症。术后当月,三叉神经痛(TN)、面肌痉挛(HFS)、舌咽神经痛(GPN)患者疗效优良率分别为93.0%、86.0%和95.0%。术后1~3个月(待手术一过性不良反应消退后),TN患者疗效优良率上升至95.0%,HFS患者达93.0%,GPN患者仍为95.0%。之后,部分患者疼痛或抽搐有不同程度的复发,疗效优良率缓慢下降,TN、HFS、GPN患者总体疗效优良率分别稳定在90.0%、91.0%和94.0%。结论 MVD是根治颅神经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改进手术策略对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血管减压术 并发症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老年三叉神经痛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鼎 沈永锋 +1 位作者 杜垣峰 俞文华 《医学研究杂志》 2019年第7期150-153,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70岁以上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笔者单位自2014年1月~2015年12月采用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的70岁及以上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共197例,通过术后24个月的随访统计并分...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70岁以上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笔者单位自2014年1月~2015年12月采用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的70岁及以上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共197例,通过术后24个月的随访统计并分析总结术后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术后即刻有效率为94.4%。随访12个月、24个月有效率分别为90.9%、85.4%。术后出现患侧面部麻木176例(89.3%)、患侧咀嚼肌乏力92例(46.7%)、口唇疱疹79例(40.1%)、术中发生三叉神经心脏反射13例(6.6%),无角膜炎、角膜溃疡、听觉、嗅觉受损、颅内出血及死亡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易行的手术方法,可作为基础情况一般的70岁以上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首选外科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 三叉神经痛 老年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小脑水平裂-小脑桥脑裂入路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3
作者 王鼎 沈永锋 +2 位作者 杜垣峰 杜权 俞文华 《浙江医学》 CAS 2019年第2期177-179,共3页
目的探讨经小脑水平裂-小脑桥脑裂(CHF-CPF)入路在三叉神经痛(TN)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至12月经小脑上外侧(SC)入路行MVD的78例原发性TN患者为A组,2018年1至6月由同一位主刀医师经CHF-CPF入路行MVD的84例原发... 目的探讨经小脑水平裂-小脑桥脑裂(CHF-CPF)入路在三叉神经痛(TN)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至12月经小脑上外侧(SC)入路行MVD的78例原发性TN患者为A组,2018年1至6月由同一位主刀医师经CHF-CPF入路行MVD的84例原发性TN患者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切断岩静脉主干或属支的比例、打开硬脑膜至显露三叉神经根入脑干区所需时间、显微镜或手术床调整次数、小脑挫伤发生率、治疗有效率。结果 B组患者术中切断岩静脉主干或属支的比例明显低于A组,显微镜或手术床次调整数少于A组,术中小脑挫伤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中显露三叉神经根入脑干区所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0%、9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CHF-CPF入路用于TN患者的MVD中,能减少对岩静脉及小脑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小脑水平裂 小脑桥脑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时标准梨形球囊与非梨形球囊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6
4
作者 孙承龙 朱强 +1 位作者 杜权 俞文华 《浙江医学》 CAS 2022年第3期246-249,共4页
目的比较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PBC)治疗三叉神经痛时标准梨形球囊与非梨形球囊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行PBC的患者70例,根据术中影像模式变化分... 目的比较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PBC)治疗三叉神经痛时标准梨形球囊与非梨形球囊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行PBC的患者70例,根据术中影像模式变化分为标准梨形与非梨形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缓解率及并发症(面部麻木、咀嚼肌无力、味觉减退)发生率。结果PBC中球囊形状的变化遵循特定的模式;标准梨形组患者疼痛缓解率明显高于非梨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面部麻木、咀嚼肌无力、味觉减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BC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标准梨形球囊患者手术效果优于非梨形球囊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球囊压迫 球囊形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小脑裂隙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解剖及临床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鼎 沈永锋 +1 位作者 杜垣峰 俞文华 《医学研究杂志》 2019年第6期131-134,共4页
目的总结探讨经小脑水平裂-小脑桥脑裂(CHF-CPF)入路行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与价值.方法结合尸头解剖,回顾性分析笔者科室从2018年1~6月收治的84例经CHF-CPF入路行MVD手术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术后疗效及并发症.... 目的总结探讨经小脑水平裂-小脑桥脑裂(CHF-CPF)入路行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与价值.方法结合尸头解剖,回顾性分析笔者科室从2018年1~6月收治的84例经CHF-CPF入路行MVD手术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结果分开CHF-CPF前可见三叉神经最近脑干点距离三叉神经出脑干点的平均距离为3.1mm;分开后在CPF上肢末端均可直视三叉神经出脑干点,术后有效率为91.7%(77例),37例(44.0%)患者出现低颅压综合征,21例(25.0%)患者出现面部麻木,27例(32.1%)患者出现口周疱疹,无病例出现听力障碍及小脑、小脑脑干损伤.结论经小脑水平裂-小脑桥脑裂入路行MVD治疗三叉神经痛能够更加充分的显露三叉神经入脑干(REZ)区,减少术中神经、血管及脑组织损伤,在取得满意疗效的同时降低术后听力下降及小脑、脑干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水平裂 小脑桥脑裂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舌咽神经痛107例疗效分析
6
作者 王家栋 杜垣锋 +6 位作者 王昊 沈永峰 王鼎 江力 曹阳 鲁张帆 俞文华 《浙江医学》 CAS 2022年第21期2328-2329,2336,共3页
目的分析显微血管减压手术(MVD)治疗舌咽神经痛(GPN)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经小脑绒球下入路MVD治疗的GPN患者107例,完成随访89例,分析手术探查结果、术后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 目的分析显微血管减压手术(MVD)治疗舌咽神经痛(GPN)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经小脑绒球下入路MVD治疗的GPN患者107例,完成随访89例,分析手术探查结果、术后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探查发现责任血管为小脑后下动脉(PICA)66例,小脑前下动脉4例,椎动脉(VA)4例,VA推挤PICA 10例,岩下静脉2例,多个动脉或静脉16例,未见明显责任血管5例。术后即刻疗效极高99例(92.5%),疗效良好6例(5.6%),疗效一般2例(1.9%);末次随访疗效极高85例(95.5%),疗效良好1例(1.1%),疗效不佳3例(3.4%)。至随访结束,有3例患者复发。8例患者在术后出现一过性脑神经功能障碍。结论经小脑绒球下入路MVD治疗GPN的疗效确切,复发率低且术后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咽神经痛 显微血管减压手术 疗效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电生理监测辅助微血管减压治疗复发性面肌痉挛长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周浩田 郑闻浩 +1 位作者 胡强 杜权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年第5期432-435,共4页
面肌痉挛是面神经支配的半侧面部肌肉无痛性、阵发性、不自主肌肉痉挛,由局部眼睑进展至口角、颈部肌肉抽搐,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面神经微血管减压(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是目前公认的治疗面肌痉挛安全且有效的方法,但... 面肌痉挛是面神经支配的半侧面部肌肉无痛性、阵发性、不自主肌肉痉挛,由局部眼睑进展至口角、颈部肌肉抽搐,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面神经微血管减压(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是目前公认的治疗面肌痉挛安全且有效的方法,但仍有少数患者术后出现症状复发,再次行MVD是治疗复发性面肌痉挛的有效方法^([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电生理 微血管减压 面肌痉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血管减压术后远隔部位硬膜下血肿的原因分析和应对策略
8
作者 王林杰 王恒 +1 位作者 郑闻浩 杜权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3期251-254,共4页
自1934年Dandy首次提出以来,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已成为治疗颅神经病变(如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和舌咽神经痛等)的主要方法^([1])。该手术通过减轻颅内神经与周围血管之间的压迫,显著缓解患者症状,甚至有可... 自1934年Dandy首次提出以来,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已成为治疗颅神经病变(如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和舌咽神经痛等)的主要方法^([1])。该手术通过减轻颅内神经与周围血管之间的压迫,显著缓解患者症状,甚至有可能治愈疾病。然而,MVD存在一定风险,其术后死亡率为0.22%~2%,颅内出血是主要的并发症^([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减压术 远隔部位 硬膜下血肿 并发症 保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的应用对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张立新 蔡东敏 +4 位作者 徐茂法 宋清安 董晓巧 陈景森 王林 《浙江医学》 CAS 2018年第16期1814-1818,共5页
目的探讨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的应用对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自发性基底核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初发性自发性基底核脑出血患者140例,将患者分为观察组66例和对照组74例,其中观察组术中在血肿... 目的探讨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的应用对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自发性基底核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初发性自发性基底核脑出血患者140例,将患者分为观察组66例和对照组74例,其中观察组术中在血肿腔内植入带脑室导管颅内压探头行术后持续颅内压监测并指导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预后不良(格拉斯哥预后评分1~3分)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再出血和颅内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甘露醇使用量、术后急性肾损伤发生率和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预后不良比例显著下降(均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术中植入颅内压探头术后实时监测颅内压指导临床治疗是脑出血患者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恢复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术中植入颅内压探头、术后实时监测颅内压指导脑出血治疗安全可靠,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颅内压监测 小骨窗开颅 血肿清除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后面瘫及听力障碍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聪 王昊 +4 位作者 杜垣锋 江力 王鼎 沈永锋 俞文华 《医学研究杂志》 2021年第4期124-127,共4页
目的探讨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行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后面听神经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采集2015年2月~2018年11月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MVD手术的512例HFS患者的资料,观察患者MVD... 目的探讨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行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后面听神经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采集2015年2月~2018年11月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MVD手术的512例HFS患者的资料,观察患者MVD术后面听神经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在512例HFS患者中,MVD术后56例出现面听神经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0.9%,包括听力障碍24例,面瘫32例。将单因素分析的结果进行二元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病程、手术时间、血管压迫情况、术中出血量、骨窗前缘至颞骨岩部内侧面的距离均为显微血管减压术后面听神经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HFS患者MVD术后面听神经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病程、手术时间、血管压迫情况、术中出血量、骨窗前缘至颞骨岩部内侧面的距离为显微血管减压术后面听神经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血管减压术 面肌痉挛 并发症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清骨膜蛋白水平及临床价值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定博 俞文华 +3 位作者 杜权 董晓巧 王昊 沈永锋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0年第3期235-238,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骨膜蛋白水平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患者脑损伤程度及预后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92例aSAH患者和9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骨膜蛋白水平,采用HUNT-HESS... 目的探讨血清骨膜蛋白水平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患者脑损伤程度及预后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92例aSAH患者和9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骨膜蛋白水平,采用HUNT-HESS评分、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FNS)评分和改良Fisher评分评价出血严重度,统计分析血清骨膜蛋白水平与出血严重度和出血后6个月不良预后(定义为格拉斯哥预后评分1~3分)的关系。结果a SAH患者血清骨膜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Z=-8.329,P<0.01)。血清骨膜蛋白水平与a SAH患者HUNT-HESS评分、WFNS评分和改良Fisher评分呈显著正相关性(r=0.577、0.555和0.561,均P<0.01),是出血后6个月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相对危险度=5.039,95%可信区间=1.439~17.644,P<0.05),可显著预测出血后6个月不良预后(曲线下面积=0.806,95%可信区间=0.711~0.881,Z=6.003,P<0.01)。结论血清骨膜蛋白水平可准确反映aSAH脑损伤程度,独立预测出血后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膜蛋白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动脉瘤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apelin-13浓度与疾病严重程度及90天预后不良的关系 被引量:3
12
作者 漏佳颖 俞文华 +7 位作者 杜权 董晓巧 沈丽君 郑永科 胡炜 张立新 王晓锋 庄耀坤 《浙江医学》 CAS 2022年第1期28-32,共5页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血清apelin-13浓度与疾病严重程度及90 d预后不良(格拉斯哥预后评分1~3分)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69例)和杭州市第九人民医院(46例)救治的共115例...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血清apelin-13浓度与疾病严重程度及90 d预后不良(格拉斯哥预后评分1~3分)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69例)和杭州市第九人民医院(46例)救治的共115例sTBI患者以及杭州市第九人民医院的11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采集sTBI患者入院时和健康者体检时的静脉血2 ml,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apelin-13浓度。比较两组对象以及不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或鹿特丹CT评分sTBI患者血清apelin-13浓度的差异,构建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清apelin-13浓度与患者外伤后90 d预后不良的关系。结果sTBI患者血清apelin-13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GCS评分或鹿特丹CT评分患者血清apelin-13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sTBI患者中预后不良52例,预后良好63例。血清apelin-13是患者外伤后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血清apelin-13浓度对90 d预后不良的预测效能与GCS评分及鹿特丹CT评分相似(均P>0.05)。血清apelin-13浓度、GCS评分和鹿特丹CT评分联合使用的预测效能均明显超过单独使用的预测效能(均P<0.05)。结论血清apelin-13浓度降低可反映sTBI患者的严重程度及90 d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APELIN-13 严重程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纤维蛋白单体浓度对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13
作者 罗立峰 翁建丰 +7 位作者 岑萌 俞文华 杜权 郑永科 胡炜 董晓巧 张立新 王晓锋 《浙江医学》 CAS 2022年第12期1325-1328,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单体(FM)浓度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并发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PHI)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28例sTBI患者(包括慈林医院41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54例、杭州市第九人民医院3...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单体(FM)浓度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并发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PHI)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28例sTBI患者(包括慈林医院41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54例、杭州市第九人民医院33例)为研究对象,比较PHI与非PHI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TBI患者并发PHI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各影响因素对sTBI患者并发PHI的预测效能。结果sTBI患者并发PHI 62例(48.4%)。PHI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明显低于非PHI组,而瞳孔散大比例、急诊手术比例、鹿特丹CT评分、血浆FM浓度均明显高于非PH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CS评分(OR=0.548,95%CI:0.389~0.770,P<0.05)、鹿特丹CT评分(OR=2.485,95%CI:1.395~4.424,P<0.05)、血浆FM浓度(OR=1.007,95%CI:1.001~1.013,P<0.05)是sTBI患者并发PHI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GCS评分、鹿特丹CT评分、血浆FM浓度预测sTBI患者并发PHI的AUC及95%CI分别为0.782(0.701~0.850)、0.779(0.697~0.847)、0.743(0.658~0.816);血浆FM浓度联合GCS评分、血浆FM浓度联合鹿特丹CT评分预测sTBI患者并发PHI的AUC及95%CI分别为0.862(0.790~0.917)、0.870(0.799~0.923)。当血浆FM浓度>148.14 mg/L时,其预测sTBI患者并发PHI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726、0.667。结论血浆FM浓度有助于早期预测sTBI并发PH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单体 重型颅脑损伤 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胶质瘤组织NPAS2时钟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预后的关系
14
作者 杜权 董晓巧 +6 位作者 俞文华 朱强 车志豪 王昊 杨定博 沈永锋 江力 《浙江医学》 CAS 2018年第18期2009-2012,共4页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组织NPAS2时钟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102例脑胶质瘤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NPAS2时钟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并分析脑胶质瘤组织NPAS2时钟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与患者临床特征...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组织NPAS2时钟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102例脑胶质瘤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NPAS2时钟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并分析脑胶质瘤组织NPAS2时钟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与患者临床特征、5年总生存期的关系。结果脑胶质瘤组织NPAS2时钟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频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WHO分级Ⅲ~Ⅳ级脑胶质瘤组织NPAS2时钟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频率明显高于Ⅰ~Ⅱ级脑胶质瘤组织(P<0.05)。肿瘤全切除与否(HR=0.585,95%CI:0.353~0.969,P<0.05)、肿瘤直径(HR=1.970,95%CI:1.196~3.243,P<0.05)、WHO分级(HR=1.786,95%CI:1.110~2.874,P<0.05)、脑胶质瘤组织NPAS2时钟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HR=2.115,95%CI:1.223~3.656,P<0.05)是影响患者5年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PAS2时钟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脑胶质瘤恶性程度有关,其甲基化修饰是脑胶质瘤患者长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启动子区 甲基化 时钟基因 生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mi/HtrA2抑制剂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脑保护作用及量效关系
15
作者 杨定博 董晓巧 +2 位作者 杜权 俞文华 杜垣锋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2年第3期21-24,共4页
目的 探讨Omi/HtrA2抑制剂UCF-101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脑保护作用及量效关系。方法 250只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Sham)组、SAH组、小剂量治疗组(UCF-101剂量:1.5μmol/kg)、中剂量治疗组(UCF-101剂量:3.0μmol/kg)和大剂量治疗组(UCF... 目的 探讨Omi/HtrA2抑制剂UCF-101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脑保护作用及量效关系。方法 250只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Sham)组、SAH组、小剂量治疗组(UCF-101剂量:1.5μmol/kg)、中剂量治疗组(UCF-101剂量:3.0μmol/kg)和大剂量治疗组(UCF-101剂量:6.0μmol/kg),每组50只;测定大鼠脑组织切割形式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3和caspase-9表达、凋亡神经细胞、脑含水量、血脑屏障通透性、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逃避潜伏期和Kaoutzanis神经行为功能;统计分析上述指标组间差异。结果 SAH组较Sham组大鼠脑组织切割形式的caspase-3和caspase-9表达、凋亡神经细胞比例、脑含水量、血脑屏障通透性和逃避潜伏期显著升高(均P <0.05),Kaoutzanis神经行为学评分显著降低(P <0.05);使用UCF-101可以显著逆转上述各指标,且存在明显的剂量-疗效依赖关系(均P <0.05)。结论 UCF-101可以显著抑制SAH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减轻脑水肿,改善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善神经功能,起到明显的脑保护作用,且呈显著量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CF-101 大鼠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保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肌松对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神经监测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苑 孙建良 +4 位作者 俞文华 赵晓燕 杜垣锋 王鼎 程远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02-605,共4页
目的评价部分肌松对面神经微血管减压(MVD)术中神经监测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择期行MVD术患者7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39~78岁,性别不限,体重44~84 k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5):对照组和部分肌松组。麻醉诱导采用静脉注射3... 目的评价部分肌松对面神经微血管减压(MVD)术中神经监测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择期行MVD术患者7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39~78岁,性别不限,体重44~84 k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5):对照组和部分肌松组。麻醉诱导采用静脉注射3倍ED95顺阿曲库铵;对照组在气管插管后不再使用肌松药,部分肌松组采用持续静脉输注顺阿曲库铵维持部分肌松状态,维持T1/Tc 20%~40%。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采用面神经侧方扩散反应(LSR)的方法,记录术中LSR监测的成功情况、体动反应的发生情况及麻醉药物和心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并于术后第7天进行随访,记录疗效及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部分肌松组术中体动反应发生率降低,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的用量减少,术中升压药使用率降低(P<0.05);2组LSR监测成功率、疗效及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肌松(T1/Tc=20%~40%)可有效用于需要行LSR监测的MVD术,且能降低术中体动反应,提高围术期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松弛 面神经 微血管减压术 监测 手术中
原文传递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多数据分析预测三叉神经痛患者MVD术后长期疗效
17
作者 陈聪 王昊 +5 位作者 杜垣锋 王家栋 江力 王鼎 沈永锋 俞文华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2期68-73,共6页
目的探讨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预测三叉神经痛(TN)患者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术后长期临床疗效的价值。方法收集自2013年3月至2018年5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接受MVD手术的1041例TN患者的围术期多数据资料,构... 目的探讨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预测三叉神经痛(TN)患者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术后长期临床疗效的价值。方法收集自2013年3月至2018年5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接受MVD手术的1041例TN患者的围术期多数据资料,构建ANN预测模型。比较预测结果与实际随访结果,改变输入层变量,寻找对ANN预测精度影响最大的因素。结果ANN模型可以准确预测TN患者MVD术后的长期疗效,准确率为94.2%。血管压迫三叉神经的解剖位置与面部疼痛部位是否符合、MVD术后即刻疼痛缓解情况、责任血管压迫程度、责任血管类型4个因素在ANN预测性能中贡献最大,将其依次删除后模型预测的准确率下降为75.3%、79.8%、86.6%、89.2%。结论ANN模型可客观准确地预测TN患者MVD术后的长期临床疗效,并且该模型可以评估临床疗效预测中每个因素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血管减压术 三叉神经痛 人工神经网络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住院期运动康复的最佳证据总结 被引量:21
18
作者 郑贝贝 金建芬 +6 位作者 俞梦盈 巴燕群 叶露琴 乔林楠 吴清清 蔡灵芝 宁丽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1年第1期31-37,共7页
目的检索并获取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住院期运动康复的相关证据,并对最佳证据进行总结。方法应用循证护理的方法,使用计算机、手工相结合的形式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有关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住院期运动康复的相关证据,包括指南、证... 目的检索并获取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住院期运动康复的相关证据,并对最佳证据进行总结。方法应用循证护理的方法,使用计算机、手工相结合的形式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有关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住院期运动康复的相关证据,包括指南、证据总结、临床实践指南、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等。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12月1日。由4组循证小组独立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有争议的内容由医院循证小组裁决,并提取证据。分别采用AGREEⅡ评分、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文献评价标准、证据分级系统,对各类研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与等级划分。结果共纳入证据15篇,包括指南4篇、证据总结1篇、系统评价1篇、随机对照试验9篇,最终总结了20条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住院期运动康复的最佳证据。结论本研究归纳了关于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住院期运动康复的最佳证据,可以为临床开展运动康复提供循证依据,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应结合患者文化背景与医疗机构水平,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运动康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