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化学物质与EHS管理浅析
1
作者 张书琛 王广登 +3 位作者 朱立中 赵琦 郑凯 郇伟伟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9年第3期31-33,共3页
论文介绍了国内外新化学物质管理和EHS管理的发展,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联性,阐述了我国新化学物质申报工作对企业EHS管理的重要意义。从实际国情出发,提出新化学物质申报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并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论文从新化学物质申报对企... 论文介绍了国内外新化学物质管理和EHS管理的发展,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联性,阐述了我国新化学物质申报工作对企业EHS管理的重要意义。从实际国情出发,提出新化学物质申报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并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论文从新化学物质申报对企业EHS管理重要性的角度出发,就如何推动我国新化学物质申报工作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化学物质 EHS管理 风险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试剂共享平台的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李铭慧 陈斌 +1 位作者 王华真 候永平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17年第2期64-65,共2页
剩余试剂如何利用和管理是每个实验室面对的问题,为了有效利用这些资源,节约教学和科研经费,降低实验室安全隐患,确保实验人员的安全和公共安全,针对化学实验室的特点,从建立试剂交流平台、试剂管理制度建设、专业化人员管理和培训三个... 剩余试剂如何利用和管理是每个实验室面对的问题,为了有效利用这些资源,节约教学和科研经费,降低实验室安全隐患,确保实验人员的安全和公共安全,针对化学实验室的特点,从建立试剂交流平台、试剂管理制度建设、专业化人员管理和培训三个方面着手,探讨建立有效的试剂共享平台,通过平台的具体实践,为实验室和试剂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试剂 共享平台 实验室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三氟丙基环三硅氧烷与芳香族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于丽娇 董红 +2 位作者 伍川 胡玉倩 张丽君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3期239-246,共8页
使用DMA4500/RXA170密折仪测定了328.15K时1,3,5-三(三氟丙基)-1,3,5-三甲基环三硅氧烷(D3F)与硝基苯、苯甲醚、乙苯、叔丁基苯4个二元体系在全浓度范围内的密度和折光率,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各个体系的过量体积、折光率偏差、摩尔折光... 使用DMA4500/RXA170密折仪测定了328.15K时1,3,5-三(三氟丙基)-1,3,5-三甲基环三硅氧烷(D3F)与硝基苯、苯甲醚、乙苯、叔丁基苯4个二元体系在全浓度范围内的密度和折光率,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各个体系的过量体积、折光率偏差、摩尔折光率和摩尔折光率偏差.4个体系过量摩尔体积的大小顺序为:乙苯>叔丁基苯>苯甲醚>硝基苯.在等摩尔组成时,过量折光率值的大小顺序为:硝基苯>叔丁基苯>苯甲醚>乙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硅化合物 密度 折光率 物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PLC-Q-TOF-MS技术快速分析鉴定四川阿坝野生滇黄精的化学成分 被引量:1
4
作者 姬凯悦 王宏鹏 +4 位作者 杨健 秦建春 杨胜祥 吕常江 黄俊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271-275,共5页
利用灵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串联技术(UPLC-Q-TOF-MS)对珍稀中药资源四川阿坝野生滇黄精的80%甲醇提取液进行分析。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的阴离子模式对样品中的化学成分进行扫描,通过MS^(E)数据采集方式获得准分子... 利用灵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串联技术(UPLC-Q-TOF-MS)对珍稀中药资源四川阿坝野生滇黄精的80%甲醇提取液进行分析。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的阴离子模式对样品中的化学成分进行扫描,通过MS^(E)数据采集方式获得准分子离子峰及二级碎片等质谱信息。结合文献中已报道的黄精化学成分,建立了基于UNIFI平台的黄精数据库,通过快速筛选鉴定了包括5个黄酮类,17个甾体皂苷类等的28个化学成分,所有28个化合物为首次在四川阿坝野生滇黄精中确认,其中10个化合物为首次明确在滇黄精中发现。同时,对发现的黄酮类、皂苷类等的质谱裂解规律进行了探讨。该方法可用来快速、高效、准确评估黄精等中药活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黄精 高效液相色谱仪联用四极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 UNIFI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质素磺酸钠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对刚果红的吸附性能
5
作者 李钧洋 霍丽竹 +5 位作者 龚著祥 许浩 王宇轩 郭超飞 杨雪娟 罗锡平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70-878,共9页
【目的】以木质素磺酸钠(SLS)为原料,制备胺化改性的木质素磺酸钠以及共价有机框架聚合物/胺化木质素磺酸钠复合材料,考察它们作为吸附材料对刚果红的吸附性能。【方法】木质素磺酸钠与甲醛、二乙烯三胺经曼尼希反应制得胺化木质素磺酸... 【目的】以木质素磺酸钠(SLS)为原料,制备胺化改性的木质素磺酸钠以及共价有机框架聚合物/胺化木质素磺酸钠复合材料,考察它们作为吸附材料对刚果红的吸附性能。【方法】木质素磺酸钠与甲醛、二乙烯三胺经曼尼希反应制得胺化木质素磺酸钠(ASLS),采用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对吸附剂的表面官能团和形貌进行了表征。考察刚果红起始质量浓度、ASLS用量、溶液pH、吸附时间等对材料吸附效果的影响;探究ASLS的吸附动力学和循环再生性能。制备富含醌共价有机框架聚合物(AQ-COF),对比ASLS、AQ-COF、AQ-COF/ASLS材料对刚果红的吸附效果。【结果】FTIR和SEM表征结果显示:木质素磺酸钠成功胺化,ASLS与AQ-COF复合后自组装成棒状纳米结构。ASLS吸附结果表明:刚果红起始质量浓度为200 mg·L^(-1),ASLS用量为70 mg,pH为1~5时,吸附率达95%以上,并在80 min内达到吸附平衡,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吸附过程主要为化学吸附。30 mg ASLS中添加少量AQ-COF(2 mg),复合吸附剂吸附率可达80%以上。【结论】胺化改性木质素磺酸钠对刚果红有良好的吸附效果,且具有优秀的再生性能,可以作为刚果红的优良吸附剂;共价有机框架聚合物AQ-COF与ASLS复合制备的复合吸附剂可以提升ASLS对刚果红的吸附能力,表明共价有机框架聚合物在刚果红吸附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磺酸钠 胺化改性 有机框架聚合物 刚果红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疏水性层状钛硅微球材料的制备与催化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周慧 李莎 +2 位作者 肖丽萍 范杰 郑小明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51-1058,共8页
以气溶胶辅助自组装的方法合成了超疏水性的有机无机杂化层状钛硅微球材料(micro sphere layered organotitanosilicate,ms-LOTS);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材料的微球形貌,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红外光谱(FT-IR)表征材料的结构信... 以气溶胶辅助自组装的方法合成了超疏水性的有机无机杂化层状钛硅微球材料(micro sphere layered organotitanosilicate,ms-LOTS);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材料的微球形貌,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红外光谱(FT-IR)表征材料的结构信息,并考察其在环己烯环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活性。研究发现,前驱体浓度和自组装温度是影响材料的微球形貌的关键因素,控制一定的合成条件,可以制备颗粒分布均匀、粒径为2~4μm的超疏水性层状钛硅微球材料;该材料在室温下环己烯环氧化反应中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硅材料 超疏水性 有机无机杂化 微球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细胞癌新药Sonidegib的合成工艺优化
7
作者 郇伟伟 程超 +2 位作者 刘力 李蕾 李洁 《合成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83-786,共4页
以2-氯-5-硝基吡啶为起始原料,经氢化、偶联和酰胺缩合反应合成Sonidegib,总收率71.4%,其结构经~1H NMR和MS(ESI)确证。
关键词 细胞癌 Sonidegib 药物合成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介导的硅烷偶联剂Si69质谱裂解研究
8
作者 王姗姗 吴艳青 +1 位作者 蒋可志 张丽君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4期337-341,共5页
对硅烷偶联剂Si69中主要成分S3、S4、S5和S6的锂离子加合物[M+Li]+在电喷雾串联质谱条件下的碎裂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4个组分的锂离子加合物容易发生S—S键、C—S键的断裂反应,所形成的碎片离子容易进行水合反应.此外,[S5+Li]+和... 对硅烷偶联剂Si69中主要成分S3、S4、S5和S6的锂离子加合物[M+Li]+在电喷雾串联质谱条件下的碎裂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4个组分的锂离子加合物容易发生S—S键、C—S键的断裂反应,所形成的碎片离子容易进行水合反应.此外,[S5+Li]+和[S6+Li]+则容易发生丢失中性碎片S2(64Da)的碎裂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烷偶联剂Si69 锂离子加合离子 ESI-MS/MS 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种植过程中螯合态叶面肥的应用研究
9
作者 李洁 高晴 郇伟伟 《福建茶叶》 2020年第8期23-24,共2页
在中国,茶叶有着悠久的历史,因其具有的功效和价值,深受国内外人们的青睐。茶叶生长情况和茶叶品质除了与种植技术和生长环境有关外,还与种植过程中肥料的有效运用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本文对茶叶种植过程中螯合态叶面肥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在中国,茶叶有着悠久的历史,因其具有的功效和价值,深受国内外人们的青睐。茶叶生长情况和茶叶品质除了与种植技术和生长环境有关外,还与种植过程中肥料的有效运用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本文对茶叶种植过程中螯合态叶面肥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旨在提高茶叶品质,满足国内外人们对茶叶的不同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种植 螯合态叶面肥 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化枝状复合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吸附Cr(Ⅵ)的性能 被引量:4
10
作者 史航 李兵 郭建忠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96-404,共9页
【目的】针对介孔分子筛的化学改性合成枝状复合吸附材料,研究其吸附性能对重金属废水治理具有现实意义。【方法】以介孔材料SBA-15为硅源,通过化学修饰方法合成树枝状化合物的复合吸附材料SBA-15-G_(3),并用巯基耦合剂巯基乙酸在SBA-15... 【目的】针对介孔分子筛的化学改性合成枝状复合吸附材料,研究其吸附性能对重金属废水治理具有现实意义。【方法】以介孔材料SBA-15为硅源,通过化学修饰方法合成树枝状化合物的复合吸附材料SBA-15-G_(3),并用巯基耦合剂巯基乙酸在SBA-15-G_(3)上嫁接巯基,成功合成功能化吸附材料SBA-15-G_(3)-SH。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Zeta电位分析和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等方法对材料的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通过SBA-15-G_(3)-SH对水溶液中铬离子[Cr(Ⅵ)]的吸附,研究了pH、时间、初始铬离子浓度、温度等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分析SBA-15-G_(3)-SH吸附剂的吸附等温线、动力学和热力学特性,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较好地拟合了吸附过程,吸附动力学模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结论】吸附主要通过SBA-15-G_(3)-SH表面的—SH基团表面络合作用以及与重金属离子的静电吸引,导致形成稳定的化合物。热力学结果表明:吸附Cr(Ⅵ)是一个自发的放热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枝状吸附材料 巯基 铬离子 吸附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SiO2及磁性γ-Fe2O3@SiO2对Hg2+的吸附及去除 被引量:2
11
作者 殷红霞 郇伟伟 +2 位作者 徐志珍 李娜 杨宇翔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81-690,共10页
首先用微乳法合成了纳米SiO_2和纳米γ-Fe_2O_3,然后利用传统的St9ber方法合成出核壳结构的γ-Fe_2O_3@SiO_2,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其进行了表征。采用双硫腙光度法在551nm处,测定了Hg^(... 首先用微乳法合成了纳米SiO_2和纳米γ-Fe_2O_3,然后利用传统的St9ber方法合成出核壳结构的γ-Fe_2O_3@SiO_2,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其进行了表征。采用双硫腙光度法在551nm处,测定了Hg^(2+)在纳米SiO_2、纳米γ-Fe_2O_3和γ-Fe_2O_3@SiO_2表面的吸附等温线,发现三者的吸附等温线类型依次为Ⅱ、Ⅲ和Ⅰ型,等温线类型与纳米材料的分散性、表面硅羟基、离子空位以及磁性有关。利用双吸附等温线法、准一级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吸附数据进行拟合得出:纳米SiO_2和γ-Fe_2O_3@SiO_2对Hg^(2+)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式,而纳米γ-Fe_2O_3对Hg^(2+)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等温式。三者对Hg^(2+)的去除率均与pH有关,均属于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g2+吸附 去除率 纳米SIO2 Γ-FE2O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质3D食品打印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京蓉 郇伟伟 宋丽丽 《保鲜与加工》 CAS 2023年第12期65-80,共16页
综述了3D食品打印(Three-dimensional food printing,3D-FP)的应用及发展,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用于3D-FP的蛋白质凝胶形成原理及影响要素,进而总结了蛋白质打印油墨组分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对蛋白质凝胶理化特性、打印特性的影响,以期为深... 综述了3D食品打印(Three-dimensional food printing,3D-FP)的应用及发展,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用于3D-FP的蛋白质凝胶形成原理及影响要素,进而总结了蛋白质打印油墨组分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对蛋白质凝胶理化特性、打印特性的影响,以期为深入应用凝胶品质调控、创新开发新型蛋白质3D-FP产品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 3D食品打印 食品加工 食品感官 食品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仲胺修饰聚硅氧烷调控的一锅法Cu(I)催化多组分点击反应(英文)
13
作者 王彩云 王丁 +5 位作者 邹劲峰 张丽君 郑战江 杨科芳 徐利文 徐征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3期229-238,共10页
在仲胺修饰聚硅氧烷的调控下,Cu(I)可在温和的条件下催化炔、叠氮化钠以及有机溴化合物的点击反应,收率较高,反应底物有比较广的适用性,不同的底物可以中等到较高的收率得到对应产物.
关键词 仲胺修饰聚硅氧烷 高分子配体 三唑 点击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赵佳俊 王玉雪 郇伟伟 《福建茶叶》 2020年第10期13-14,共2页
茶叶在我们日常生活会中占据的地位非常大,随着人们对品质生活的追求,对于茶叶的质量要求也日益增加。茶叶作为一种灌木植物,非常容易受到病虫害的影响,所以在化学农业比较发达的今天,很多茶园都会利用化学方法来除去病虫害。这种方法... 茶叶在我们日常生活会中占据的地位非常大,随着人们对品质生活的追求,对于茶叶的质量要求也日益增加。茶叶作为一种灌木植物,非常容易受到病虫害的影响,所以在化学农业比较发达的今天,很多茶园都会利用化学方法来除去病虫害。这种方法见效快,却很容易影响茶叶的品质,并且一些化学药剂的残留很容易造成食品安全隐患。所以要想确保茶叶的质量,那么就需要更加科学的防控方案,减少或者是不使用化学药剂作为除去病虫害的方法。本文就主要针对茶叶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进行探究,对绿色防控技术的定义和重要性进行了阐述,然后总结了绿色防控技术的一些要点,希望对相关的防控研究企业或者茶叶种植单位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病虫害 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技术要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 situ studies on ceria promoted cobalt oxide for CO oxidation 被引量:3
15
作者 Weiwei Huan Jie Li +1 位作者 Jiahui Ji Mingyang Xing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56-663,共8页
In situ studies of catalysts play valuable roles in observing phase transformation, understanding the corresponding surface chemistry 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reaction. In this paper, ceria promoted cobalt oxide was p... In situ studies of catalysts play valuable roles in observing phase transformation, understanding the corresponding surface chemistry 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reaction. In this paper, ceria promoted cobalt oxide was prepared by the calcination method and investigated for the CO oxidati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of CeO2-Co3O4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High-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Raman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characterization. The effect of CeO2 doping on Co3O4 for CO oxidation was characterized by in situ X-ray Diffraction (in situ XRD) and in situ diffuse reflectance infrared Fourier transform spectroscopy (in situ DRIFTS). In situ XRD was carried out under H2 atmosphere to evaluate the redox property of catalyst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eria doping can enhance the reducibility of Co2+ and promote the Co3+-Co2+-Co3+ cycle, owing to the oxygen replenish property of CeO2. Furthermore, adsorbed carbonate species on the surface of CeO2-Co3O4 were investigated by in situ-DRIFTS experiment. It was turned out that carbonate species on ceria promoted cobalt oxide catalysts showed different IR peaks compared with pure cobalt oxide. The carbonate species on ceria promoted catalyst are more active, and similar to free state carbonate species with weak bonding to catalyst surface, which can effectively inhibit catalyst inactivation. This study revealed the mechanism of ceria promoting CO oxidation over cobalt oxide, which will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design of efficient CO oxidation cataly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O2-Co3O4 CO oxidation In situ X-ray diffraction In situ diffuse reflectance infrared Fourier transform spectroscopy Carbonate spec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荞麦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34
16
作者 林建斌 赵立春 +3 位作者 郭建忠 刘力 况燚 杨胜祥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841-1844,共4页
目的研究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并根据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金荞麦地上部分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苯甲酸(1)、对羟基苯甲酸(2)、对... 目的研究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并根据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金荞麦地上部分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苯甲酸(1)、对羟基苯甲酸(2)、对羟基苯甲醛(3)、3,4-二羟基苯甲酸(4)、琥珀酸(5)、咖啡酸(6)、咖啡酸甲酯(7)、木犀草素(8)、苜蓿素(9)、槲皮素(10)、afzelin A(11)、2α,3β,29-trihydroxyolean-12-en-28-oic acid(12)、yarumic acid(13)和3α-hydroxy-urs-12,15-dien(14)。结论化合物2、3和6~9为首次从金荞麦地上部分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14为首次从荞麦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荞麦 对羟基苯甲酸 咖啡酸 苜蓿素 afzelin A yarumic ACID
原文传递
金荞麦块根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26
17
作者 张京 况燚 +2 位作者 刘力 杨胜祥 赵立春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22-725,共4页
目的研究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块根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并根据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金荞麦块根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木犀草素(1)、苜蓿素(2)、木犀草素7,4′... 目的研究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块根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并根据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金荞麦块根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木犀草素(1)、苜蓿素(2)、木犀草素7,4′-二甲醚(3)、槲皮素(4)、芫花素(5)、金圣草黄素(6)、原儿茶酸(7)、原儿茶酸甲酯(8)、对羟基苯甲醛(9)、赤杨酮(10)、赤杨醇(11)、olean-12-ene-3β,7β,15α,28-tetraol(12)、juglangenin A(13)、21β-dihydroxy-olean-12-ene(14)。结论化合物5和6为首次从金荞麦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14为首次从荞麦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荞麦 芫花素 金圣草黄素 juglangenin A 21β-dihydroxy-olean-12-ene
原文传递
苦竹嫩茎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梁琼 杨胜祥 +1 位作者 况燚 刘力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25-1128,共4页
目的研究苦竹Pleiobtastus amarus嫩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并根据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苦竹嫩茎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酚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苜蓿素()、芹菜素()、5,7,2′,4′,6′-... 目的研究苦竹Pleiobtastus amarus嫩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并根据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苦竹嫩茎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酚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苜蓿素()、芹菜素()、5,7,2′,4′,6′-五羟基黄酮()、5,7-二羟基-3′,4′,5′-三羟基黄酮()、金合欢素()、木犀草素()、蓟黄素()、对羟基苯甲醛()、邻羟基苯甲酸()、反式对羟基肉桂酸()、2,4-二羟基苯甲醛()、没食子酸()、没食子酸甲酯()、questin()和isorhodoptilometrin()。结论化合物~、~为首次从苦竹中分离得到,化合物和为首次从苦竹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竹 芹菜素 5 7 2′ 4′ 6′-五羟基黄酮 金合欢素 蓟黄素 水杨醛 没食子酸
原文传递
青钱柳叶子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欧徐涵 况燚 +2 位作者 吴学谦 杨胜祥 胡玲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4840-4844,共5页
目的研究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叶子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并根据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青钱柳叶子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包括11个黄酮类和3个酚酸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1)... 目的研究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叶子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并根据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青钱柳叶子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包括11个黄酮类和3个酚酸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1)、槲皮素(2)、芹菜素(3)、苜蓿素(4)、异泽兰黄素(5)、3,7,8,3′-tetrahydroxy-4′-methoxyflavone(6)、杨梅素(7)、3,5-dihydroxy-7-methoxy-3′,4′-methylenedioxyflavone(8)、异槲皮苷(9)、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10)、杨梅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11)、咖啡酸(12)、5-咖啡酰基奎宁酸(13)和3-羟基苯甲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14)。结论化合物3~5和14为首次从青钱柳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和8为首次从青钱柳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1显示中等强度的细胞毒活性,化合物12~14显示显著的细胞毒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钱柳 苜蓿素 异泽兰黄素 3-羟基苯甲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 细胞毒活性
原文传递
多花黄精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22
20
作者 徐景萱 刘力 +1 位作者 杨胜祥 况燚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3569-3572,共4页
目的研究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并根据波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多花黄精地上部分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R)-5,7-dihydroxy-3-(2... 目的研究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并根据波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多花黄精地上部分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R)-5,7-dihydroxy-3-(2'-hydroxy-4'-methoxybenzyl)-chroman-4-one(1)、5,7-dihydroxy-6-methyl-3-(2',4'-dihydroxybenzyl)-chroman-4-one(2)、5,7-dihydroxy-6-methyl-3-(4'-hydroxybenzyl)-chroman-4-one(3)、(3S)-3,7-dihydroxy-8-methoxy-3-(3',4'-methylenedioxybenzyl)-chroman-4-one(4)、芹菜素(5)、山柰酚(6)、香草酸(7)、反式对羟基桂皮酸(8)、反式对羟基桂皮酸甲酯(9)、水杨酸(10)、(+)-丁香脂酸(11)、balanophonin B(12)、咖啡酸(13)、苯丙氨酸(14)和松柏醛(15)。结论化合物1、2、7、11、14和15为首次从多花黄精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4和12为首次从黄精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黄精 香草酸 (+)-丁香脂酸 balanophonin B 松柏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