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减负导向的基层社会治理整治——以浙江省江山市“村(社区)工作准入制”为例 被引量:14
1
作者 卢福营 戴冰洁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8-53,共6页
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在基层社会实施了多种形式的创新项目,虽然激活了基层社会的活力,但也造成了基层组织及事务的"叠加"现象和"相对过剩"问题。浙江省江山市积极回应基层社会治理的需求,于2014年推行村(社区)工作... 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在基层社会实施了多种形式的创新项目,虽然激活了基层社会的活力,但也造成了基层组织及事务的"叠加"现象和"相对过剩"问题。浙江省江山市积极回应基层社会治理的需求,于2014年推行村(社区)工作准入制,精简村(社区)机构牌子、减轻村(社区)组织工作、规范村(社区)工作准入审批等,以整治"牌子多"等突出问题。这一以减负为导向的基层社会治理整治重构了基层组织结构,减轻了基层组织负担,重组了基层组织功能,但在整治主体、整治内容、整治方式等方面仍存在自身局限,特别是整合性、法治性不足有可能影响其可持续性和生命力。因此,基层社会治理应当从数量增减型整治转向系统整合型创新,从行政管控型整治转向法治化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社会治理 村(社区)工作准入制 政府创新 浙江省江山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重性:城镇化进程中的近郊村落文化形态——基于浙江省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戴冰洁 卢福营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8-123,共6页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近郊村落文化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形成极其特殊的两重性文化形态。村落休闲文化日益嵌入城镇因子,广场休闲、棋牌文化、包厢娱乐、旅游休闲逐渐大众化;村落婚姻文化不断受到新型招(入)赘、速成婚、拼婚、虚假婚...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近郊村落文化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形成极其特殊的两重性文化形态。村落休闲文化日益嵌入城镇因子,广场休闲、棋牌文化、包厢娱乐、旅游休闲逐渐大众化;村落婚姻文化不断受到新型招(入)赘、速成婚、拼婚、虚假婚等利益因素主导的婚姻形式的冲击;村落社会文化在语言、习俗、社会关系、家庭文化等方面正发生着巨变。城镇文化与乡村文化包融、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混合、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共存,近郊村落文化既有封闭、传统、落后的一面,也有开放、现代、进步的一面,呈现典型的两重性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两重性 近郊村落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对青年干部成长的影响及其对策 被引量:1
3
作者 顾承卫 王满荣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232-236,共5页
日益兴盛发达的互联网对于我国的青年干部教育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其积极影响体现在:互联网实现了培训手段的多元化;有助于青年干部增长见闻,了解现实社会;有利于监督、约束各级青年干部。但是互联网对于青年干部教育也存在着不容忽视... 日益兴盛发达的互联网对于我国的青年干部教育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其积极影响体现在:互联网实现了培训手段的多元化;有助于青年干部增长见闻,了解现实社会;有利于监督、约束各级青年干部。但是互联网对于青年干部教育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互联网上的无中心主义、多元思潮在消解着青年干部的凝聚力、向心力;过多的网络负面消息会动摇青年干部的社会主义信念;网上反动、迷信、色情、腐朽内容会毒害青年干部。为了扬长避短,克服互联网的不利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开展网络法制建设;对青年干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建立健全官方网站,传播主流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青年领导干部 干部教育培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共同富裕”与浙江人民的实践
4
作者 周圣亮 席晓勤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102-106,共5页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大突破;它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浙江人民在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坚持走"共同富裕"之路的伟大实践,就是对这一科学思想的有力证明。
关键词 邓小平 共同富裕 浙江 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学视野下的文化传播现象与媒介使命
5
作者 戴冰洁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115-119,共5页
从社会学的社会问题原则出发,对当下中国文化传播现状中面临的消费社会的冲击、后现代主义的消解、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解读及日渐式微、娱乐至上的价值取向和集体迷失的功利主义取向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思考新时期的媒介使命应是从自身做... 从社会学的社会问题原则出发,对当下中国文化传播现状中面临的消费社会的冲击、后现代主义的消解、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解读及日渐式微、娱乐至上的价值取向和集体迷失的功利主义取向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思考新时期的媒介使命应是从自身做起,加强"社会学的想象力"建设,认为当代大众媒介的贡献在于兼顾现代社会对文化消费的要求,使得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包围下走出兼顾生存与发展的良性道路,同时进行多主体间合作,真正做到从社会事实出发内外兼修,强大本土本民族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 文化 文化传播 媒介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确化——科学认识深化的基本方向
6
作者 魏新龙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80-81,共2页
人类科学的认识水平沿着精确化方向不断深化,这种精确化方向自近代以来不仅体现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而且逐渐深入到社会科学研究中。
关键词 精确化 科学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性问题的认识与应对:科学认识论的后现代文化镜像 被引量:3
7
作者 戴月华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19,共5页
对"复杂性"界定的困惑,昭示了复杂性问题探索的特殊性。其中,对复杂性问题的隐喻式描述成为对其探索的开放式、引导性解释,而自组织式行为主体的应对倾向于对复杂性问题的策略性回应。由此,复杂性问题的认识与应对凸现了科学... 对"复杂性"界定的困惑,昭示了复杂性问题探索的特殊性。其中,对复杂性问题的隐喻式描述成为对其探索的开放式、引导性解释,而自组织式行为主体的应对倾向于对复杂性问题的策略性回应。由此,复杂性问题的认识与应对凸现了科学认识论融贯确定与不确定、必然和偶然的后现代文化镜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性问题 认识与应对 科学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美现象”化解社会道德焦虑的心理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许志红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105-108,112,共5页
道德焦虑是描写现代性道德困境的重要范式。"最美现象"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慰藉,表达了人们对真善美和社会正义的内心认同。"最美现象"体现出一种仁爱、情怀和一种奉献精神。文章通过发挥"最美现象"的心... 道德焦虑是描写现代性道德困境的重要范式。"最美现象"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慰藉,表达了人们对真善美和社会正义的内心认同。"最美现象"体现出一种仁爱、情怀和一种奉献精神。文章通过发挥"最美现象"的心理功能,利用"最美现象"的心理效应,呵护"最美现象"的心理安全来化解社会的道德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美现象 最美人物 道德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跃进民歌中的社会主义“新神话”
9
作者 韩金玲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53-58,共6页
毛泽东的"破除迷信"思想,解除了中国民众的保守心理,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大跃进的心理,对他们创造社会主义"新神话"产生了深刻影响。人民群众创造社会主义"新神话"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的,一是解构传统神话,... 毛泽东的"破除迷信"思想,解除了中国民众的保守心理,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大跃进的心理,对他们创造社会主义"新神话"产生了深刻影响。人民群众创造社会主义"新神话"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的,一是解构传统神话,以响应"破除迷信"的意识形态要求;二是书写社会主义"新神话",将民众自我的无限神化与对领袖的无限圣化结合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跃进民歌 社会主义“新神话” “破除迷信”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二维结构的生成与解构——马克思对历史之谜的破解 被引量:3
10
作者 冯溪屏 张奎良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5-123,共9页
劳动是马克思学说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是人类的内在规定性;但是,从古至今,人与劳动的关系由谋生的目的为中介,因而劳动对人来说又具有外在性。内蕴劳动内在性和外在性的劳动二维结构逐渐生... 劳动是马克思学说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是人类的内在规定性;但是,从古至今,人与劳动的关系由谋生的目的为中介,因而劳动对人来说又具有外在性。内蕴劳动内在性和外在性的劳动二维结构逐渐生成,构成了以往人类社会历史的基本内容。劳动二维结构将随着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而逐渐解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内在性 劳动外在性 劳动二维结构 生成 解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执政党形象与公众评价的对称性关系探求 被引量:3
11
作者 肖国飞 任春晓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50-53,共4页
公众评价是映照执政党形象的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执政党可以监测自己执政基础的牢固程度。公众评价具有客观性、合理性,但往往良莠不齐,需要设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倡导合理的价值理念、确立基本的道德底线加以规范。新时期我们需要改... 公众评价是映照执政党形象的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执政党可以监测自己执政基础的牢固程度。公众评价具有客观性、合理性,但往往良莠不齐,需要设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倡导合理的价值理念、确立基本的道德底线加以规范。新时期我们需要改变工作作风、创新政治制度和行政体系、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更新组织观念,从而重塑执政党的新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执政党形象 公众评价 对称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影像记录在“非遗”抢救中的优势和价值 被引量:9
12
作者 肖芒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2-97,共6页
全国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已经结束,效果显著,但在各地的"非遗"普查验收时却有一个共同存在的问题:影像资料较少,且拍摄视角多数都偏移了"非遗"的特性。对于"非遗"的"保存"... 全国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已经结束,效果显著,但在各地的"非遗"普查验收时却有一个共同存在的问题:影像资料较少,且拍摄视角多数都偏移了"非遗"的特性。对于"非遗"的"保存"来说,最真实、最有效、最方便、最节约、最到位的方法非数码影像记录莫属。有了影像资料,可以作为学习的资料和模本,不仅不必担心传承断链,还可以在条件成熟时再请专家整理、研究、挖掘和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记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优势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介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中的公众参与:路径选择与效能抑制 被引量:7
13
作者 肖国飞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7-161,共5页
在交互性较强的新媒介环境下,任何社会公众既是媒介信息的传播者,又是媒介信息的受众,其参与媒介素养教育具有直接性、较强的时效性、便利性特点。社会公众参与媒介素养的可能路径包括碎片化的直接参与和组织化的间接参与两种形式。两... 在交互性较强的新媒介环境下,任何社会公众既是媒介信息的传播者,又是媒介信息的受众,其参与媒介素养教育具有直接性、较强的时效性、便利性特点。社会公众参与媒介素养的可能路径包括碎片化的直接参与和组织化的间接参与两种形式。两种形式效能的发挥与拓展总是受制于特定的抑制性因素:缺位的保障制度、低位的公众教育素养、短缺的资源、缺失的媒介素养教育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介 素养教育 路径 抑制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认识 被引量:4
14
作者 肖国飞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15,共5页
大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必须以唯真的态度科学评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以创新的精神深刻理解当代马克思... 大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必须以唯真的态度科学评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以创新的精神深刻理解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以辩证的思维牢牢把握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以坚定的行动不断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动 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新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哲学的思想魅力及其发生方式 被引量:8
15
作者 戴月华 《兰州学刊》 CSSCI 2008年第4期1-4,共4页
文章通过"哲学"与"儿童"概念的对位解释,试图为儿童哲学定位:指出儿童思考具有思想发生学意义上的魅力和启示。儿童故事则是思想原生态的典型发生方式,而马修斯的《哲学与幼童》对儿童思考的思想方式作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儿童哲学 思想发生 《哲学与幼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立法价值的价值探索——评陈雪平《立法价值研究——以精益学理论为视阈》 被引量:2
16
作者 冯溪屏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5,共5页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明外化劳动是人以维持自身肉体组织的存在为目的而从事的谋生劳动,显现了人的活动受制于自然给定性的方面。外化劳动历史性展开,交换、私有制等,是外化劳动的表现形式。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明外化劳动是人以维持自身肉体组织的存在为目的而从事的谋生劳动,显现了人的活动受制于自然给定性的方面。外化劳动历史性展开,交换、私有制等,是外化劳动的表现形式。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一切社会关系都成为金钱关系,人处于物化的生存方式中,谋生成为个人劳动的唯一目的,外化劳动采取了异化劳动这种典型的表现形式。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也就消除了异化劳动,外化劳动随着人们以全面发展自身的能力为目的的自由劳动的不断形成而逐渐消亡,自由王国的地平渐次显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化劳动 异化劳动 人的肉体组织 谋生的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营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圣亮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89-194,共6页
民营文化产业作为民营资本同文化产业结合的经济形态,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民营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在浙江省民营文化产业发展实证研究基础上,拟对其中较典型的产业形态进行分析,并试图探... 民营文化产业作为民营资本同文化产业结合的经济形态,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民营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在浙江省民营文化产业发展实证研究基础上,拟对其中较典型的产业形态进行分析,并试图探讨民营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模式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营文化产业 创新发展 传媒产业 创意产业 演艺行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周南·关雎》主旨:从“以色喻于礼”到“夫妇之德”再探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国雨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124-132,共9页
对《诗·周南·关雎》篇主旨的解读从先秦以来一直存在不同观点:早期儒家从情感与礼义之关系角度,以"以色喻于礼"评论《关雎》主旨;汉儒则认为《关雎》体现着"后妃之德",具有"风天下而正夫妇"的... 对《诗·周南·关雎》篇主旨的解读从先秦以来一直存在不同观点:早期儒家从情感与礼义之关系角度,以"以色喻于礼"评论《关雎》主旨;汉儒则认为《关雎》体现着"后妃之德",具有"风天下而正夫妇"的教化典范意义,将上博简《孔子诗论》和帛书《五行》联系起来,对历史时期相关论述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认为,早期儒家和汉儒关于《关雎》主旨的评论看似颇有分歧,实际上则是内在一致的:"以色喻于礼"之论,是对《关雎》将生命意义上的男女恋情升华和规范为伦理意义上的夫妇之德的肯定;而汉儒对《关雎》具有"风天下而正夫妇"之政教意义的肯定,不仅与早期儒家夫妇伦理观念相一致,而且与早期儒家《诗》学观一脉相承;恰当理解《关雎》诗旨,才能有效解读其蕴涵的礼乐教化与美善之德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雎》 “以色喻于礼” “夫妇之德” 《孔子诗论》 诗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进程中的工业文化 被引量:5
19
作者 魏新龙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72-75,共4页
文化是一个由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以及各种文化样式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文化在有文字以来的人类历史中呈现着有规律的演进,其基本发展顺序是农业文化→工业文化→信息文化→……工业文化是人类历史文化演进中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有必... 文化是一个由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以及各种文化样式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文化在有文字以来的人类历史中呈现着有规律的演进,其基本发展顺序是农业文化→工业文化→信息文化→……工业文化是人类历史文化演进中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文化 出现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红楼梦》中性别文化的旨趣 被引量:3
20
作者 彭毅力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85-90,共6页
《红楼梦》所彰显的性别文化,延续了先秦时期《归藏易》、《道德经》一系的"崇阴"观念,但注入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兴价值观内容,开显出一种超越世俗名利场的审美化生存方式。《红楼梦》对传统文化的损益,乃至言情、写景,渲染... 《红楼梦》所彰显的性别文化,延续了先秦时期《归藏易》、《道德经》一系的"崇阴"观念,但注入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兴价值观内容,开显出一种超越世俗名利场的审美化生存方式。《红楼梦》对传统文化的损益,乃至言情、写景,渲染丰富多彩的审美生活内涵,均围绕这一旨趣展开。洞悉该旨趣,"曹学"乃至整个"红学"中的一些难题,将得以迎刃而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性别文化 “崇阴”观念 审美化生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